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職場工作術 > 工作技巧
從資料中挖金礦:找到你的獲利處方籤
left
right
  • 不開放訂購不開放訂購
  • 從資料中挖金礦:找到你的獲利處方籤

  • 作者:岡嶋裕史
  •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 出版日期:2010-03-11
  • 定價:280元
特別活動

內容簡介

為什麼你的網站不賺錢?! 要了解Google、Amazon網站成功的祕密,就在這裡! 本書以最簡單的方式介紹Data Mining(資料採礦、資料探勘)在資料分析、商業行銷方面的強大威力,也揭露Google、Amazon.com賴以成功的關鍵。 例如搜尋引擎,其中就使用了資料採礦的技巧。 資料採礦的目的,就是在龐大的資料中擷取有用的資訊。由於儲存資訊的成本已經降到接近0,資料採礦的可行性也大幅增加,除了可用在商業行銷,也可運用於社會,甚至預測未來。本書用許多日常生活的例子,來解釋資料採礦的觀念和工具,例如: ◎以喝牛奶與身高的關係解釋「迴歸分析」; ◎用青少年約會的例子說明「決策樹」; ◎以機動戰士、天文的分類來說明「群集分析」; ◎「自我組織映射圖」則是舉了戰機和連鎖咖啡店為例; ◎「關聯法則」中則有購物籃、將棋、Amazon網站的例子; ◎ 最後的「類神經網路」以花粉症為例。 而且,資料採礦與我們的個人資料、隱私權也息息相關,例如: 電信業者來電促銷寬頻產品、銀行來電說有優惠利率或是投資訊息…… 這些都可能是資料採礦延伸出來的「問題」! 如果不好好管理個人資料,將使自己曝露在沒有隱私、高風險的環境中! 甚至,企業會比你自己更了解你! 正如作者在書末所說: 「……個人對資訊機器或網路的理解程度,會影響個人的社會地位。不精通資訊的人,將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之下被監視、被榨取資料、被管理。相對與此,精通資訊的人,可以利用積存的資訊,使自己處於管理他人的優勢地位,甚至知道如何處身於監視之外……」 在高度數位化的世界,如何活用、善用資訊,掌握自己的未來,本書將是最好的參考。

目錄

◎序言9

◎第一章 運用資料採礦,發現隱藏的定律17
資料採礦不是萬靈丹/資料採礦與傳統統計分析的不同/儲存資料的成本變低了/從龐大的資料中淘金/預測未來/新手也能上手嗎?/發現的定律未必有用/理解基本原理和構造的必要性/定義因人而異

◎第二章 商業上使用的資料採礦37
資料倉儲的建構/調查商圈/了解顧客的傾向/捨棄奧客

◎第三章 資料採礦的步驟53
先決定想知道什麼/資料的蒐集方法/某些資料在使用上的困難/捨棄不需要的資訊/線索在哪裏?/先從單一資料下手/失敗經驗有助於往後的分析/下一個屬性/異常值的處理/根據單一屬性設定假說的極限/發現橫跨好幾個屬性的隱藏定律

◎第四章 尋找妥協點—迴歸分析75
更貼近正確的分析方法/建立假說/最小平方法/自變數增加會導致複雜化/迴歸分析無法順利處理的資料/善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第五章 快速判斷—決策樹87
定性的資料/過度培育決策樹會造成「過度學習」

◎第六章 分類就會清楚—群集分析99
老師教給我們?或是自己思考?/自己思考沒有教師的分類/機動戰士的分類

◎第七章 複雜的分類—自我組織映射圖113
模糊程度/壓縮多次元資料成為二次元/自我組織映射圖

◎第八章 購物籃裏面的東西是?—關聯法則125
再談「紙尿布和啤酒」/找得到有用的規則嗎?/關聯性不被認同的規則、已知的規則/試作關聯法則/諺語中具有很多關聯法則/人力資料採礦/長尾效應/資料是競爭力的泉源

◎第九章 模仿神經細胞—類神經網路143
強大的學習能力與並列性/模仿神經迴路/基本架構非常簡單/學習的方法 /神經細胞之間的結合

◎第十章 資料採礦與資料管理155
變質的資料採礦/資料採礦的黎明期/經由開放化,增加資料流入/他人比自己還了解自己/如何控管自己的資料/無法控管的網路/個人資料保護法能夠保障消費者嗎?/管理本身資料的必要性
◎第十一章 監視社會與資料採礦179
監視應運而生/曖昧的界線/監視的目的改變了/人透過資料被認識/監視資料的共有與分析/方便性的圈套/資訊強者壟斷資源

序跋

  「資料採礦」(data mining)這個詞的出現,已有相當一段時間。當初引發的熱潮,隨著時間的經過,已經完全溶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在這過程中,使用資料採礦的目的,也產生了質的變化。

  大部分的人在初接觸資料採礦時,都把它當成是行銷的工具。如同「紙尿布和啤酒」(詳見第一章)的傳說所代表的,從中尋找對於促進銷售有效的定律和規則。資料採礦的意義,就被聚焦在這一點上。

  然而,資料採礦究竟是什麼呢?

  資料採礦在執行上,和傳統統計學並沒有明顯的差異。一般人對資料採礦的認識也模糊不清。在非學術的定義上,介紹資料採礦時,會用到許多統計學的相關用語。從這個角度來看,資料採礦只是位於古典統計學的延長線上。

  不過兩者還是被區分開來,這是因為資料採礦和傳統統計學在資料處理的質和量上有著顯著的差異。

  根據「摩爾定律」(半導體性能每兩年提升一倍的定律),儲存資料的成本已下降到近乎零,以往昂貴的「資料」,已便宜到如同空氣般到處被儲存下來。

  統計分析的學問體系是在資料成本很高的時代被建立的。那是一種嘗試以最少的資料量,來探索世界的學問體系。反觀在資訊爆炸的現在,資訊便宜且唾手可得。以往不能或無法當作分析對象的資料都變得可以處理,也就是擴大了可處理對象的範圍,同時,分析的深度也得以增加。

  分析對象無論在質或量上都產生了變化,資料採礦的技術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被發展出來。

  資料採礦的應用範圍不該被侷限於行銷領域。在現實社會中,資料採礦已被運用在各個層面。

  例如大家所熟悉的搜尋引擎,其中也使用了資料採礦的技術。如何讓關鍵字的搜尋結果符合使用者的搜尋需求,箇中的專門技術,就是資料採礦的精華所在。

  還有這幾年造成相當話題性的Web 2.0(隨著網路上相互運用、對照性的升高,不特定的多數人可以簡單地提供/享受服務的狀態)。一般而言,Web 2.0被認為是網路技術的進步與變遷。但這就像高樓建築技術的進步,如果缺少了電梯的發明,則不論進步得多神速,都將沒有實用的價值。同樣的道理,在Web 2.0中需要資料採礦技術。

  網路的進化增加了資料的相互運用性(interoperability),這使得網路中更加充斥著玉石混淆(水準不一)的資訊。如果挑選「玉」的成本增加,人們將無法享受到網路進化後的便利性。那麼今後資料採礦會以更難理解的型態,滲透到社會上的每個角落。

  本書是概要說明在社會體系的運作中,所不可或缺的資料採礦入門知識。

  第一章是關於資料採礦的定義,第二章是說明資料採礦被普遍認為的應用場合。第三~九章則是模擬執行資料採礦。第三章是資料採礦模擬方法,第四章是迴歸分析,第五章是決策樹,第六章是群集分析,第七章是自我組織映射圖,第八章是關聯法則,第九章則試著操作類神經網路。第十~十一章是研究至今尚未被注意到的資料採礦使用方式,也討論在管理和監視上,資料採礦的使用方法。

  由於完全排除了數學公式,希望能夠吸引患有「數學公式恐懼症」、或是「想要略知一二」的讀者的目光。閱讀這本書,頭腦不會受到數學公式的困擾,卻可以體驗到處理資料採礦的氣氛。

  另一方面,如果讀者已經「了解最小平方法」、「已經在工作中使用群集分析」,那麼這本書就太簡單了。推薦這些讀者可以去閱讀麥可‧裴瑞(Michael J. A. Berry)與戈登‧林諾夫(Gordon Linoff)所著的Data Mining Techniques: For Marketing, Sales, and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中譯本《資料採礦理論與實務》數博網資訊出版),或是稍微簡單些的月本洋與松本一教所著的《やさしい確率‧情報‧データマイニング》(森北出版)。至於對最後一章提到的監視社會有興趣的讀者,大衛‧賴恩(David Lyon)所著的《監視社會》(Surveillance Society: Monitoring Everyday Life)則是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本書中「資料」、「資訊」等詞彙不斷重複出現。雖然有些情況下,這兩個用語需要嚴格區分,但本書為了易於閱讀,採用了習慣用語的標準。因此本書中提及的這兩個詞,基本上是相同的意思。

  能夠寫作這本書,要特別感謝光文社三宅貴久先生的鼎力相助。另外,也藉此機會謝謝協助校對原稿的勝田直樹先生。

內文試閱

第二章 商業上使用的資料採礦

資料倉儲的建構

  凡是能夠成為話題、普及的技術,一定都有需求存在。但如果工具或分析技巧只是技術優越、想法有趣,沒有人想去使用,熱度則會消退。資料採礦蓬勃發展至今已經超過十年的歲月,一定存在著相當的期待和需求,它究竟被使用在什麼用途上呢?

  但資料採礦主要的需求來自以C‌R‌M(客戶關係管理,也就是企業應用資訊系統,架構與客戶之間長期關係的方法)為主的業務活動、販賣促銷活動。

  資料採礦並不是被侷限於特定領域的分析系統,稍後將介紹它被應用到其他領域的狀況。一般聽到資料採礦,首先應該會想到P‌O‌S系統(店員在銷售商品的同時,蒐集顧客的性別、年齡、商品名稱、數量、金額等資料,分析運用到經營管理層面的系統)這樣的東西吧。

  日本7-11最先採用的P‌O‌S系統,劃時代以資料採礦為導向。從一開始導入,就不把P‌O‌S只當成是高功能的端末,而將其視為統合型的介面(資料往來的媒介機器)。

  這個策略的目的是,藉由嚴格區分暢銷商品和滯銷商品,設法消除不良庫存和缺貨狀況;而為了讓不同立地條件和客層的店舖,都能夠執行有效的分析,因此建構了蒐集項目極多的「資料倉儲」(data warehouse)。藉由網路連結總部、各店舖、資料倉儲,使得商品的管理可以細分到單品的程度。

  P‌O‌S系統執行的工作當中,金額的計算只佔了很小的一部分。如同圖2-1所示,店員將正在購物的客戶資料:大約幾歲?性別?有無同伴?等資料輸入到P‌O‌S系統,系統則藉由網路持續地將資料傳送、儲存到資料倉儲。

  建構資料倉儲是資料採礦的第一步。執行資料採礦的大前提是必須有可供分析的資料,但並不是只要有資料就可以。資料必須經過完善的整理,並且維持在隨時可以取用的狀態。符合這個條件的資料儲存系統就是資料倉儲。

  以前有專門負責資料儲存的機構。事實上儲存本身並沒有意義。是否處於能被馬上利用的待機狀態,才是影響分析性高低的主因。

  缺乏策略、雜亂儲存的資訊,無法成為有用的資料,大部分的情形形同積壓的垃圾,假設要被使用也必須重新投入相當的成本。

  當今隨著Web 2.0的普及,雜亂繁多的資訊可以很容易地以低成本再度編輯;才不久前如果要實現這樣的事情,就必須在某個時間點事先建構好資料倉儲。

  另外,資料倉儲的一大特徵是,可以按照時間順序儲存/展開資料。之後展開資訊進行分析時,有無時間軸來進行評斷,會對分析的精準度產生莫大的影響。這是因為觀測連續、持續性資料的傾向,會比只評斷某個時間點的資料,得到更多的訊息。這在日常生活上也是相同的道理。
調查商圈

  說明至此,讀者可能還難以想像資料採礦如何具體被應用。接下來看看常被提及的範例。

  例如,圖2-2是包圍自己商店的商圈預測圖。按照一般的常識,就是以自己的店舖為圓心,畫一個圓來代表商圈吧。如果要做宣傳活動,就是在這個預設的商圈裏發宣傳單、強力曝光。

  但是經由實際的問卷調查卻發現,大部分的顧客是住在預設的商圈之外(圖2-3)。這樣的結果讓店家感到困惑。結果顯示,無論在預設的商圈裏如何地發傳單,效果依然很有限。

  當然可以依照問卷調查的結果重新設定商圈,改變發送傳單的範圍吧。如果「知道了實際的商圈」還放任不管,實在說不過去。為什麼商圈不是集中在一般所想像的範圍內呢?

  如果這時擁有地圖、其他店舖資料,或許就可以執行資料採礦了。

  例如,配合這樣的資料一起看(圖2-4)。

  首先是競爭對手店舖的資料。競爭店舖會從商圈裏搶走自己的顧客。

  這個資料中顯示,原先預設的商圈裏確實有一家人氣商店。而且這家店接近車站,比自家店擁有更好的立地條件。這就能解釋為什麼勢力範圍內的顧客會被搶奪了。

  但是,光是這個資料還無法說明,預設範圍以外的顧客為什麼願意特地光臨本店?

  再仔細看看地圖,就會發現自己的店鄰接著主要幹道。而經由這條主要幹道,自己的店比競爭店舖擁有更好的立地位置。

  主要幹道再下去有一些新興社區,設有完善的停車場。如果距離車站遠、擁有車子,那麼開車來購物就變得理所當然。消費者從社區開車前來購物,則自家店的優勢會大過競爭店舖。由於開車的緣故,商圈會比一般所預測的商圈更遠些,然而距離卻不會造成顧客過多的負擔。這就可以解釋商圈偏移的問題了。

  這個假設正確與否需要另外的驗證,但卻提示了一個思考方向。

  那就是,如果這個分析是正確的,就必須更改發傳單的地點、擴建停車場以追求來客的穩定。
了解顧客的傾向

  再看另外一個珠寶店的例子。

  A先生從事高級珠寶的販賣,準備打廣告來促進銷售。可供廣告的媒體有好幾種選擇,但若考慮到成本與效果,就不能無限制地打廣告。錢要花在刀口上,如何分配最適當呢?

  ‧電視廣告

  ‧報紙廣告

  ‧廣播廣告

  ‧網路廣告

  ‧傳單廣告

  首先,如果顧客看不到的話就沒有用,所以先進行問卷調查,看看住在商圈裏的人會接觸到怎樣的廣告(圖2-5)。

  看電視的人不在少數這是可以預期的。網際網路的影響力不斷增加讓人印象深刻。相反地,從報紙、廣播得到訊息的人顯得很少,令人有些遺憾。   最多的是傳單。的確,塞進信箱裏的東西很難不看一眼。根據這個結果,A先生的珠寶店是不是採用傳單廣告就可以了呢?

  如果只是經由這個資料來判斷,那麼這個決定是正確的。但是常被看到的不等同於常被利用的。就好像住在東京常常看到東京鐵塔,但不代表常常上去東京鐵塔。

  接著假設有這樣的資料又如何呢?就是詢問消費者相信哪個媒體的廣告(圖2-6)。

  結果和先前詢問所接觸廣告的問卷調查,順序上有極大的變化。

  A先生的珠寶店,銷售的都是高級珠寶。消費者對於高價物品的買賣,相對上會採取比較謹慎的態度。這時候資訊源的可信度將會是重要的判斷依據。所以無論傳單可以替珠寶店提高多少知名度,如果傳單的可信度很低,那麼對於行銷業務上反而可能造成不好的印象。這個資料同時也顯示,網路廣告有同樣的問題。

  相對於此,傳統的電視、報紙廣告的可信度比較高。和先前常接觸到廣告的資料一起考慮的話,那麼對於珠寶店而言,電視廣告應該是最有效的吧。

  但是如果圖2-7這樣的資料出現了呢?

  以年齡來分析先前常接觸到的廣告的資料。

  這類資料常常容易被忽略。如果A先生珠寶店的商圈中,住著大量五十歲以上的人口呢?那麼先前電視廣告最能吸引顧客的調查結果,將產生急遽的動搖。

  即便整體廣告收視戶中,電視廣告是最常接觸的、可信度最高的媒體,但如果住在自己店舖商圈中的人們不常看電視廣告的話,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所以,報紙比較好嗎?」、「會不會還有導致其他結果的資料出現呢?保險起見是不是也花些經費投入網路廣告」等,看來A先生嘗試錯誤的日子還要持續下去。

捨棄奧客

  八○:二○是常被提及的經驗法則。也就是說一家企業八○%的利潤,是來自僅占二○%的優良顧客。

  如果這是正確的,對於企業而言,重要的是如何把握住二○%的優良顧客。只要些許的投資,常客就會持續成為常客。比起獲取新顧客,這些常客對企業的貢獻度更高。

  另外在顧客投資上,要小心不要過度投入到奧客上。要從奧客身上獲得一千日圓的利潤,可能需要一萬日圓以上的投資!

  看到這裏,企業的確會有把全體顧客劃分為優良顧客、一般顧客、奧客的想法(圖2-8),但是卻無法直接詢問客人:「您是優良顧客嗎?」
所以需要加以定義,滿足怎樣的條件是優良顧客、怎樣又是奧客。

  【優良顧客】

  ‧每年消費一千萬圓以上

  ‧每年消費十二次以上,而且每次的消費額在五十萬圓以上

  【奧客】

  ‧每年消費一萬圓以下

  ‧抱怨電話每個月超過三十通

  ‧每個月在食品賣場的試吃次數超過六十次

  ※滿足以上任一條件,則可定義為優良顧客或奧客。

  如此一來,所有的顧客都可以被分為優良顧客、奧客和一般顧客等三類。根據這個分類,可以對資源進行最適當的分配,提供無微不至的服務給優良顧客,而對於奧客則僅提供最小限度的服務。

  只不過這只能算是事後的分析,只是對優良顧客貼上「優良」的標籤。當然光是這樣也具有意義,不過若能在更早的階段,例如對可能成為優良顧客的客人事先進行行銷活動、誘導可能成為奧客的客人成為優良顧客或是捨棄他們,則可以更有效率地提升利潤。

  在此嘗試使用資料採礦追溯優良顧客或奧客的動向。

  圖2-9是現有的顧客資料。

  或許讀者會想:這家公司究竟在調查顧客什麼啊?就姑且相信有這樣一份資料吧。從這份資料可以預測出優良顧客和奧客嗎?

  如果漠視的話,就很難掌握到隱藏於資料中的趨勢。先前定義了優良顧客和奧客,因此如圖2-10一般,就依照「每年消費一千萬圓以上」及「每年消費十二次以上,而且每次消費額在五十萬圓以上」的屬性來作分類。

  以此類推,奧客的歸類也是依照之前的定義。「每年消費一萬圓以下」、「抱怨電話每個月超過三十通」、「每個月在食品賣場的試吃次數超過六十次」。

  如此一來就可以相當明確地抓出顧客的特性。為了更容易理解,可以如圖2-11將其視覺化。

  圖表化之後,可以看出明顯的趨勢。

  光頭族成為優良顧客的機率很高,而要求沒有金額和日期的發票、或使用假名填寫資料者成為奧客的機率很大。

  如果一開始就知道這個趨勢,就可以分別對顧客群採取適當的對應,這對於追求企業利潤有很大的幫助。

  當然,現實社會裏的資料採礦,是由更複雜的要素所組成,且適用的領域也不侷限於C‌R‌M的範圍。下一章將詳細討論使用到商業領域以外的資料採礦,以及資料採礦的程序。

作者資料

岡嶋裕史

一九七二年出生於日本東京。完成中央大學綜合政策研究所的博士後期課程、取得綜合政策博士學位。於富士綜合研究所服務後,現擔任關東學院大學經濟學部經營學科情報部門.關東學院大學經濟學研究所副教授、中央大學Web Service Initiative技術部會副部會長。 著有《一星期弄懂 資訊安全管理員的集中專題研究》(日本經濟新聞社)、《以郵政與有線電話了解網路的機制》(集英社新書)、《資訊保全系統為何會遭入侵?》 Management)。(講談社BLUE BACKS)、《個人識別碼為何是四位數字?》、《不使用數學式的資料採礦入門》(以上二冊為光文社新書)等多本著作。

基本資料

作者:岡嶋裕史 譯者:李弘元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書系:經營管理 出版日期:2010-03-11 ISBN:9789867889942 城邦書號:QB1067 規格:膠裝 / 單色 / 208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