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心靈成長
希望:蓋洛普調查主張,最有力量的幸福信念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內容簡介

不抱怨的世界,很不錯;而抱持希望的世界,卻很令人嚮往。 不只是喊口號,一本運用科學研究有力證明,「希望」這意念,對成功與幸福有實質幫助的書。 古柏曼患了肌肉萎縮症,復健會伴隨劇烈的疼痛,很多人寧可選擇放棄,但古柏曼撐過去了。支撐他的是心中一幅畫面:他要牽著女兒的手,在婚禮上跳舞。 查克開了釀酒廠,要把私釀酒分成瓶裝銷售。起步本就不易,又在一個週末的火災一切付之一炬。很多人以為他就此玩完了,然而他沒有放棄,反而趁機更新設備邁向現代化生產。幾年後,他的公司成為全美最成功的罐裝啤酒公司之一。 蓋洛普幸福論壇主持人羅培茲博士,他長期的研究調查發現,決定一個人成功幸福的,不是聰明才智,甚至不是努力,而是「心中充滿希望」…… 作者指出,很多人會以為「希望」是抽象字眼,無法用科學量化,但他跟許多學者的研究都已經證明:希望的意念,可以驅動個人的行動,朝著幸福的人生方向邁進。他的研究結果顯示: ◎希望指數高的學生,學業成就比別人高了12%。 ◎希望指數高的業務員,明顯比希望指數低的人業績要好。 ◎希望指數高的人,心中的幸福感比別人高10%。 ◎希望指數較高的企業,年度表現也比同行高了14%。 想像你現在的位置是A點,你所嚮往的美好未來是B點。「希望」就是把你順利從A點送到B點的強大載具。很多人不快樂,是因為他們連B點在哪裡都沒想過。也有人心中有B點,但卻到不了。那是因為「希望」跟「許願」是不同的,「許願」的人有夢想卻妄想夢想自動會來報到;但有「希望感」的人很務實,他們有心理準備,知道不可能一帆風順,但他們態度開放,接納各種可能性,並願意努力去克服困難。神奇的是,這種人不但比較容易想到可行的辦法,更常常吸引許多對他們有利的人事物,最後奇蹟地完成夢想。 而比別人更有幸福感,則是因為一旦對未來有了篤定的期望與作法,即使還沒完成,現在的心理狀態就已經改變了。這點更是作者研究後最令他著迷的地方。無論你是學生,上班族,還是企業領導人,希望都會點燃一個人的實踐動力,讓人更成功,甚至更幸福,更健康,更長壽! 如果你是希望指數較低的人,也沒關係,作者表示: ◎希望可以學習 ◎希望會互相感染 ◎希望會改變一個團體 (甚至一個國家,社會) ※本書內附簡易的「希望指數量表」,包括成人版,以及孩童版。 透過測驗,讀者可以了解自己目前的希望指數。跟隨作者的說明,指數高的人可想辦法加倍發揮這個特質,為自己、家庭,甚至所屬的企業與團體,創造想要的未來。如果指數低,也可以依照建議逐步提高自己的指標。作者也十分鼓勵讓孩子從小培養「希望感」。他認為「把希望傳給下一代」,是父母能給孩子一生最大的財富。 ◎真人真事,案例分享: 【希望的故事#1】逆勢找到好工作的設計師 麗莎是才華洋溢的平面設計師,因為經濟不景氣公司縮編,她頓時被迫失業。這個重創讓她一度萎靡不振。她必須重新找工作,可是這不景氣的年代,丟履歷跟投擲「瓶中信」的效果差不多,回音渺茫。 麗莎決定不怨天尤人,努力朝自己想要的未來出發。做完這個決定,她就突然開始產生許多點子。比如說,針對某個想要應徵公司,特別修改自己的履歷,而不是一份履歷用到底,並且請設計圈的朋友,讓她練習面試。於是她就從原地失業的A點,朝著新工作所在的B點移動。 【希望的故事#2】想念大學的辛巴威女孩 在辛巴威,許多家庭不准女孩受教育,早早嫁人生子。提雅拉小時候求知力旺盛,常偷偷幫哥哥寫功課滿足學習的熱望。學校老師發現後,百般懇求勸服了爸爸讓提雅拉上學。然而到了十一歲,提雅拉還是被迫嫁人,生了三個孩子。然而,她心中的夢想是「想要念大學,而且想要拿到博士學位」,即使結了婚,仍然沒有放棄爭取各種求學的機會。直到慈善單位發現了這個獨特的女孩,提供她到美國念大學的機會,她就帶著先生與孩子前往。其間先生常對她家暴,還一度因繳不出學費而差點退學。 不過充滿希望與決心的她沒有放棄,仍然靠自己的力量奮鬥著,也吸引了許多人的協助,一路完成了學業。她的博士論文,是關於如何讓非洲防範愛滋病。有一天她接到一通電話,電視名節目主持人歐普拉得知她的故事後,邀請她上節目,全美百萬名觀眾,受到她的故事所激勵。現在,她已經回到辛巴威,建造了一所小學,這學校可以為八百五十名孩童創造就學的機會。她至今仍為非洲女孩與婦女的受教育機會,努力不懈。 【希望的故事#3】用「希望」做報告的高中生 作者在做研究的過程中,曾經跟一群高中生一起完成「希望照相機」的實驗。作法是要孩子選擇一個讓他們覺得有希望的人或任何事物,然後去拍照片呈現出來。他把一群高中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發一台相機。結果其中一組,第一天就把相機搞丟了。 然而,這一組沒有放棄,他們很渴望能夠繼續參加這個活動。於是作者引導他們,只是提點說:「有希望感的人,自然能夠自己找到解決的方法。」這個指令一下,這群孩子開始源源不絕地想出新的點子,最後這組的報告,獲得了最大的回響。原來他們腦力激盪,想出了許多可能的方案,最後有人想到可以跟圖書館借攝影機。於是他們就用影片的方式呈現他們的希望,不僅打敗所有其他人,這影片甚至在學校與社區流傳,激勵了許多成年人。 作者也深受震撼與感動,他說:「大人只要輕輕推一把,小孩竟能獨立思考,學會如何解決困難。」這也激勵了作者,透過各種方式,各種管道,繼續推動「希望」這個無價的信念。 【名家推薦】 ◎吳若權(作家) ◎胡忠信(歷史學者) ◎陳俊欽(杏語心靈診所院長、作家) ◎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 ◎張德芬(身心靈作家) ◎蘇絢慧(馬偕紀念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傷痛療癒系列書籍作者) 「希望,是世上最被低估的心理狀態。本書揭開希望的神祕性,讓它成為各界領導者都最需要的祕密武器。」 ——吉姆˙克里夫頓/蓋洛普調查公司執行長 「目前世上沒有回復青春的靈藥,事實上,大多數長壽祕訣都不是金錢買得到的人生目標、信仰以及希望。這本書卻揭露了希望的強大力量,以及我們可以怎麼找到它。」 ——丹˙布特那/國家地理頻道探險家與教育家 「啟發性與實用性兼具,羅培茲這本書會讓讀者拿回自己未來的主導權,選擇去希望,選擇擁有自己的生命。」 ——出版人週刊 「作者夏恩.羅培茲在本書中分享的案例,都是真實的故事,每一則故事都具有啓發人心的意義。這些故事的主角,不管是家長、教育者、創業家、年輕人、老年人、市民或是官員,他們實踐希望,扭轉人生故事,也帶動了其他人改變自己的人生。」 ——狄帕克.喬布拉/《陰影效應》、《超級大腦》的作者 「終於有本書讓這人心中最有力量卻被誤解最深的情緒,重見光明。本書提供我們既科學又實用的角度,去建構我們可以嚮往且能達得到的未來願景。」 ——丹尼爾˙品克/《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作者 「夏恩˙羅培茲是對希望最有前瞻觀點的專家。他用專業與智慧詮釋了希望,解說如何在生活中創造更多希望,如何引導別人心懷希望,並且一同追求理想,達到更快樂豐盛的人生,也讓世界更美好。」 ——桑雅˙柳博米爾斯基/《幸福多了40%》作者 「這本書讓人立刻入迷,每一頁都有引人入勝的故事以及精闢的洞察。本書不僅描繪出希望的力量,也是能讓我們人生收獲更多的簡單的步驟。」 ——錫恩˙貝拉克/《搞什麼,又凸槌了?! :如何拯救壓力下的失常表現》作者 「一個頂尖的研究者,清楚又強而有力地介紹這有科學根據的希望。本書為我們掌握未來提供許多實用的策略。讀起來很愉悅,而且當黑暗迎面而來時,本書更是迎擊挑戰的寶典。」 ——米哈利˙契克森米哈賴/《快樂,從心開始》作者 「這個專精研究希望的世界級專家,為我們展現那些因為心懷希望而成功的人的故事,以及我們可以如何運用它包住自己與他人。」 ——艾迪˙戴諾/《快樂:解開心理富足之謎》作者

目錄


第一部:想一想,未來是什麼
第一章 絕望的人教我什麼才是希望
第二章 尋求希望
第三章 預想希望
第四章 希望很重要
第五章 投資未來,回報現在

第二部:選擇美好的明天
第六章 未來是可預見的
第七章 現在不能阻礙我們
第八章 過去不會是定局

第三部:實踐希望的三個步驟

第九章 預演未來:讓目標成真
第十章 付諸行動:自動航向希望
第十一章 策略假設:打開一條活路

第四部:創造希望共同體
第十二章 以希望領導眾人
第十三章 教導下一代什麼是希望
第十四章 讓希望緊密相聯

跋:希望的漣漪
附錄:希望指數調查表

內文試閱


第一章 絕望的人教我什麼才是希望

  時間是一九九七年,當時我在位於堪薩斯州黎芬沃斯(Leavenworth)的艾森豪退伍軍人醫院實習,那是我最後一年實習。我主修的是臨床心理衛生,在實習的時候我很努力學習心理療法,希望能夠治療各年齡退伍軍人的憂鬱症。

  這所醫院給人的印象和院長西奧多.麥肯納如出一轍。麥肯納是一個老派的精神科軍醫,他穿的白袍已經有點泛黃,但是上漿上得相當挺直,他走路的時候白袍好像隨時會繃裂。在我實習的時候,麥肯納給我的工作不算繁重,他轉給我的病患狀況都不會太嚴重,我只要提供病患諮詢,加上一些創新療法,就可以減輕病患沮喪和壓力的狀況。麥肯納讓我加入醫療團隊,對我也不會太過嚴苛。

  某一天早上,我聽到麥肯納穿的黑色牛津皮鞋,從走廊那邊發出急切的腳步聲,他直接走進到我的辦公室,臉色凝重,省略寒暄,就坐在求診者的座椅上。

  「候診室有個傢伙情況不太樂觀,他需要找個人談談。」聽到這裡,就像平常麥肯納院長會轉介給我的案子,某人需要一些建議,再加上一點心理治療就沒事了。「不過這次的狀況比較棘手,他的自殺意圖很強烈。他說他回家後馬上就要舉槍自盡,我也不想留他住院,住院對這個老兵沒有幫助,你也知道精神病房的模樣,那只會嚇壞他,搞不好會把他逼瘋。總之,他今天要先回自己家,但不能讓他自殘,我現在就把他帶過來。」

  把他帶過來?啊?現在?等一下!我還來不及發問,麥肯納院長馬上轉頭離開,踩著他的皮鞋快步走回自己的辦公室。

  這個剛剛收到壞消息的老兵叫約翰,現年六十三歲,曾參與韓戰,他服役之前還有退伍以後,幾乎一生都在堪薩斯州的玉米田從事農作。麥肯納院長陪著他,還有他的太太寶拉,一個短小精悍的女性,揉著疲憊的雙眼一起走進我的辦公室。當我們簡短討論今天的問診項目,約翰只是不發一語,坐在椅子上,瞪著地板。約翰留了個銀白的平頭,穿著咖啡色牛仔靴,顯示他是個務實的人,他從未看過心理治療師或是精神科醫生,而且也沒那個需要。

  就在今天早上,約翰抱怨自己的疲勞還有高血壓,他去看醫生,也作了一些檢查,在等檢查的報告出來時,約翰心想不過就是增加降血壓的藥,快點拿到新的處方箋還有出院證明,這樣就可以馬上回去工作。

  然而,年輕的軍醫看過約翰的檢查報告之後,卻必須告訴他一個驚人的診斷結果。年輕軍醫試著用「壞消息、好消息」的方式委婉地說:「約翰,有個壞消息。你的腎功能失常了。但好消息是,只要你好好洗腎,還是可以正常生活。」

  寶拉說,約翰起初還能接受這個事實,但是當醫生談到洗腎的療程:「離你家最近的洗腎中心,大概要開車一個半小時,你一星期得要去三次,你可以早上過去,大概中午就會結束療程,下午就可以好好休息。」

  約翰聽到這裡就快要不行了,寶拉說,他的最大問題就是:「醫生,這樣子我要怎麼顧田啊?」醫生想了一下,卻又丟回一個問題:「有沒有人可以幫你顧田呢?」

  對於約翰來說,他的病情再加上療程,等於是判了玉米田死路一條。醫生把話說得很清楚了,約翰要是去洗腎,就沒辦法工作,所以洗腎是不可行的。但反過來說,如果不洗腎,約翰的病情就不會好轉,更不用說下田工作。

  所以,約翰陷入死胡同中:

  洗腎的話,有三天無法工作。

  不洗腎的話,生病到這輩子無法工作。

  約翰感到絕望了。

  當約翰在問診室大聲嚷嚷要自殺時,醫生把他和寶拉轉送到心理衛生中心,在轉診途中,約翰甚至籌畫好了,等到回家以後就要舉槍自盡,「我想去死!」他嚷嚷著,而我們都相信他一定會自殺。
約翰就如同硬漢牛仔約翰.韋恩一樣,他是個不屈不撓的人,而且就他過去的經歷看來,他也不是會做出像今天這種舉動的人。約翰經歷過各種絕境,也都生存下來。戰爭自然不用說了,經濟大蕭條曾經衝擊他的玉米田,一九九三年堪薩斯州發生的大洪水,還把他的玉米田淹成一座大湖。過去幾十年來,沒有任何事情能夠打倒這個男人。但是現在,他卻面臨難堪的情況,可能會失去摯愛的農田,未來也無法繼續從事已經打拼一輩子的農務。因為如此,約翰覺得了無生機,決心尋短。

  我在辦公室聽完整件事的來龍去脈之後,麥肯納說:「約翰,你今天晚上回家去吧。夏恩會去看你,確認你沒事。」麥肯納重重地拍了我的背,然後走出辦公室。

  還算幸運的是,經過幾個小時的懇談,我的專業知識多少派上用場,約翰當天的狀況算是穩定下來了,至少他不會想要自殘。即使自殺的念頭沒有完全消除,約翰跟我握手,向我保證不會真的去死。我們先確認好約翰的家很安全,他回到家後也能得到協助,寶拉打了幾通電話,拜託一些朋友把家裡的槍全都拿走。寶拉非常堅強,也很盡心看護約翰,平安度過了一晚。

  他們離開了以後,換我自己感到絕望了。到目前為止我所受的訓練,竟然無法解決今天這種狀況,我該怎麼幫助一個徹底絕望的人呢?一個經過戰爭的洗禮,堅強的海軍陸戰隊軍人,竟然可以在短短幾個小時之內就徹底放棄人生,有什麼方法可以撫平這種絕望的傷口呢?

  我不知道該怎麼辦。等我回到家後,我開了瓶啤酒喝了起來,想要找出解決的方法。大概過了一兩個小時,我開了第二瓶啤酒,也翻出《希望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Hope),這本書的作者瑞克.桑德(Rick Synder)是我研究所指導教授,他說希望是維持生命的動力,而我們對於未來的嚮往,則是希望的基礎。桑德教授在書中提到:「就如同我們的祖先所說,我們目前所走到的地方,稱之為A點,而我們所嚮往的地方,就是B點。」

  約翰不但失去原本的道路,也失去他的B點,他現在需要一套改進的方法,讓他重拾原本的目標,要不然就是幫助他找到新的B點。

  到了第二天,約翰來回診了,他的自殺意圖也變比較弱,他問我:「那麼醫生,我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支吾了一下,才搞清楚約翰想問的是什麼,他需要一套說辭,才好跟他的「坐在咖啡店的小伙子們」(他僱用的農夫)、親人,以及最重要的是他自己,解釋清楚自己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約翰想要知道該如何討論自己的病情、接受哪種治療、最後會痊愈還是變得更糟糕。另外,他也想要知道,面對「你還好嗎?」這個簡單、卻很難回答的問題時,他該怎麼快速扼要回答對方。

  接著,我們花了兩個小時討論約翰的未來,就某方面來說,我說服約翰保持希望曾經幫助他度過以往的難關,所以繼續保持希望的話,一定可以幫助他撐過這次的病痛和療程。約翰的未來全都放在他的玉米田上,目標全都跟他的農地有關,他表達得很清楚了,他的農田就是他的「一切」。約翰把他的一生全都投注在這塊田上,並且努力耕耘經營。就跟大多數的農家一樣,為了買農作機具,他欠了好幾十萬美元的借款。在過去幾年,約翰的壓力快要大到受不了,他每天工作非常辛苦,不然的話就會失去農作機具、玉米田、他的家等全部的一切。儘管他這輩子已經習於勞動,但是近年來每週工作八十小時,也快讓他撐不下去了。

  我問約翰有沒有人可以幫忙度過這次的難關?寶拉說她已經盡力去問了,但他那些朋友還有當地的農家,就如約翰所說:「自己的農活都忙不完了,哪裡還有時間幫忙呢?」不過,他承認還有最後一個可能,「好吧」,他猶豫了一下說了:「其實就是我兒子,卡羅。」父子其實鬧翻早就不往來了,這讓約翰難以啟齒。二十年前,這對父子還肩並肩一起打拼,共同籌畫農田的未來。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父子倆就開始不說話了,約翰想不起原因,但他覺得這並不會改變什麼,因為在他的計畫當中,他還是會把農田傳給卡羅來經營。

  那天晚上,約翰回家了,寶拉依然小心地看護他。約翰打消了自殺的念頭,但他還是沒有B點,對未來也沒有任何想法。

  到了隔天,剛開始問診的時候,約翰就跟我說:「我想到了,醫生,只要有人問我現在如何了,我就告訴他們,『我正在接受治療』,這聽起來還可以吧?」對約翰來說,這個回答可以在他的親朋友好面前保住面子,對我來說,約翰還是想要積極重拾人生。

  「約翰,農地裡接下來還要做什麼呢?」我順口問他。

  「接下來就是要採收玉米了。」

  玉米收成的時候,可是一刻都不能疏忽。約翰種田種了五十年,非常清楚在什麼氣候之下,要怎麼做才會有最好的收成。收成玉米通常需要整整兩週,一天工作十八個小時才能完成,我從他的話裡就聽得出來,他還是不明白自己的腎功能失常到一定要洗腎的地步。約翰最後說了:「不然這樣吧,等我採收玉米賣到了好價錢,那我就可以騰出時間去洗腎了。」我聽了啞口無言。


  約翰以為腎功能失常就跟一般疾病相同,只要吃吃抗生素就可以治癒,卻不知道這是一種慢性疾病,得要花一生的時間好好照顧自己,控制病情。總而言之,我跟約翰的主治醫生談過了以後,雙方同意約翰可以暫緩洗腎,直到他採收完玉米為止。有了醫生的背書還有天公也作美的情況下,約翰開始獨自採收玉米。在這段期間,約翰偶爾會跑來找我,或是在他午休的時候打電話給我。從他嚷著要自殺以來,已經過了四個星期,約翰不但單獨採收完玉米,還賣到了好價錢。

  約翰信守承諾,他跟主治醫生預約了治療的時間,他再次接受檢驗,但檢驗結果讓我們相當吃驚。約翰整個人就像脫胎換骨,他還沒接受任何治療,腎絲球過濾率(GFR)就改善很多,也就是說他的腎功能竟然比上一個月還要好。

  約翰對這個結果相當振奮,他馬上跟醫生打商量:「這樣吧,你再給我兩個星期的時間,讓我去打包乾草?」他現在找到了B點相當很開心,如果這時候他能把這個郡周圍的乾草都打包好,那他就可以省下很多錢好度過漫長的冬天。

  同時,寶拉也找到自己的B點,也就是讓丈夫和兒子重修舊好。她的作法很簡單:約翰還是一如往常,一大早就下田裡準備打包乾草,當他打包的時候,看到有另一台乾草打包機從對面開過來。約翰不知道是誰在開那台機器,這時候卡羅就按照媽媽所交待的,由他主動邁出第一步,走到約翰的面前,然後這兩個男人就在田中央碰面,就是這麼簡單。這對父子終於和解了,從那天開始,他們家的農田和家庭本身都變得更加緊密。

  我和約翰相處的這些時間,是我實習時最深刻的體驗。在那之後,他偶而會來醫院,和麥肯納院長打個招呼,走到我的辦公室坐下後,一邊吃著三明治,一邊說他又做了那些農活。約翰在說他對農田的展望時,神采奕奕,他也打算在洗腎之前,好好幹活,把重要的農事做完。冬天過去了,春天也離開了,而約翰和卡羅這對父子攜手完成了很多事情。回到約翰的腎功能,和原本醫療檢驗預期的不同,約翰沒有接受任何治療之前,他的腎功能不是維持穩定,就是逐漸改善。

  我結束醫院的輪值時,約翰和卡羅已經列好了一份清單,上面寫著他們要一起達成的目標。除此之外,約翰也心平氣和地接受未來要洗腎的事實(他們一家人終於了解這是伴隨終身的慢性病,需要長期治療),他也很坦白:「我去洗腎的時候,卡羅會幫我照顧農田。」過了幾個月之後,我完成退伍軍人醫院的實習,我最後一次調出約翰的病曆來看,上面所記載的最新發展就是:「由於腎功能改善,透析治療將再次延後。」

  我不會說「抱持希望」這個信念一定可以治癒慢性病,雖然以約翰的例子來說,他真的就是靠這樣的信念改善自己的病況。約翰的故事也讓我深思,就是到底是什麼幫助人們過更好的生活。我想每個人都有知識,知道該怎麼往好的方向走,避開壞的方向。但事實上光是只有知識是不夠的,像我自己就是太過鑽研學術理論,把精神力氣大量消耗在被動的分析智力(analytical intelligence),也就是書本上的知識,卻忽略了能夠讓我們相信未來會更好,靠自己就能實現未來的正向信念。

  我從約翰的案例中了解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對未來的嚮往,也就是抱持什麼樣的希望,會決定我們的人生。約翰由盛轉衰,卻能扭轉回來,又從衰轉盛的過程,讓人相當激賞,當他對未來抱持強烈的希望,他覺得人生一片燦爛;當他對未來的希望破滅,他覺得人生一片慘淡,沒有活下去的價值。不過,當約翰又重新找到有目標的未來,他的生活又逐漸好轉,而病況也神奇地獲得改善。

  自從我遇到約翰,我就從臨床病例和學術理論這兩方面,著手研究什麼是「希望」。約翰教了我很重要的事情:我們對未來的希望,會決定現在要過什麼樣的生活,而這個切入點對我的求診者也有很大的幫助。我現在也改變問診的方式,我會問求診者:「你對未來抱了多少希望呢?」以往我都會先問求診者:「你需要什麼樣的協助呢?」現在也改成:「如果治療成果良好,未來五年內你的人生會是什麼模樣?」我現在看診的方式有了很大的突破:我不再「治療」他們,而是盡我所能去幫助他們成為一個更好的學生、父母或是病人,讓他們找到人生更大更遠的目標。

  自從遇到約翰以後,過了一個星期,我就捨棄人類智商的研究。在過去幾年中,我寫了不少關於人類智商的論文,大多是談論IQ的量化檢測,IQ對個人學業和工作表現有深遠的影響,在遇到約翰之前,我一直認為研究人類的智商很重要。更何況,學術期刊的編輯喜歡這類的論文,其他的學者也支持這個論點,我也可以靠著這些論文在好的大學謀求職位,我幹麼要停手呢?話說回來,約翰的IQ無法讓他絕處逢生,他也沒有能力去面對失去生命意義的恐懼,也就是說,他失去求生的理由。約翰那時候非常需要幫助,但我本身所學的知識,甚至是我所知道的臨床案例都不能幫助他。所以,我開始反省我們是否太看重智商了。雖然智商在學業和工作上很受到重視,但高IQ並非美麗人生的絕對要素,希望才是人類賴以活命的原因。我一直觀察,直到今日我很確定,要有希望,人類才能永續生命。

希望就在眼前

  根據我之前在退伍軍人醫院的經驗,我這些年來遇到很多充滿希望的人,他們來自全世界,有些人我還一直跟他們保持聯絡。除此之外,我還透過個人以及委託蓋洛普的調查,分析了許多來自各行各業、各種年齡層的人,他們的希望是什麼。而我最近的研究則是分析在學校和商場中,對未來充滿最大希望的人具備何種特質,以及他們能夠有別於一般人的成因。

  雖然有些人認為希望很難以科學量化的方式進行研究,但我和一些學者已經可以證明,希望的意念是可以驅動個人的行為,讓人朝著幸福成功的方向邁進,而且不論是在學學生還是企業的領導人,希望會點燃一個人實踐的動力,還能讓人更健康、更長壽;而高收入和高智商的人卻不見得健康又長壽。更何況,全世界只有半數人口擁有很高度希望感,但希望是可以學習的。希望感高的人會將希望傳播給我們,這些人對於我們來說相當重要。

  我現在最大的目標就是讓希望擴散出去,感染給所有的人。不管是個人還是社會的問題,唯有希望,才能解決一切。所以,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創造希望。不管我到哪邊傳播希望,周圍的人都迫切渴求向我請教該怎麼做,才能為他們自身、家人還有社群創造更美好的未來。為此,我設計了一套演講:「希望成真這樣做」,聽眾有父母親、老師、銀行家、醫護人員、市長、企業高階主管,以及最難以搞定的族群:中學學生。他們的問題、擔憂還有個人的案例,都替本書各章節的內容,增添了很大的可看性。

  首先,本書第一部分:想一想,未來是什麼,主要是闡述什麼樣的認知和情感,會產生希望獨特的能量。在這個章節中,我列出了充滿希望的人所具備的四種信念,這些信念幫助他們面對各種挑戰。我也將分別闡述這些信念和希望的差異,這些信念各自具備獨特的能量,分別是樂觀、發願以及其他對於未來的觀點。信念會決定我們當前的行為,並立即影響我們的幸福能量。我也會用幾個真實案例來說明,而案例中的主角都是希望的英雄,同時還有一個小小的測驗,看看你的希望指數有多少。同時,我也會帶著你回溯歷史,看看為什麼人類是唯一一種會存有「希望」的動物。

  第二部分:選擇美好的明天,將會以最嚴格、最現實的角度去檢視希望,並且告訴你該怎麼應對大多數人都會碰到的瓶頸。在這個章節,你也會看到一些案例,像是一群媽媽為了讓小孩有更好的教育環境,如何對抗陳腐的官僚體系;一個貧窮、教育程度低落且遭受家暴的女性,如何拾起書本,立下重返校園的決心,以及高科技硬體公司如何在經濟大蕭條的時候,還能闖出一片天。我也在這邊會介紹三大要素:目標、動力和途徑;只要掌握這三大要素,你就可以擺脫過去的窠臼,突破現在的界限,面對未來更有勇氣和信心。另外,我也會徹底顛覆以往社會文化對於希望的貶抑。

  第三部分:實踐希望的三個步驟,告訴你在平常的生活中如何逐步實踐希望。同時,這也是一套指南,你可以利用這指南教導你所關心,或是追隨你的人,學習希望成真的技巧,養成保有希望的習慣。我會將我的所學,一步一步告訴你該怎麼做,這些策略都是我從真實案例中學習而來,看看這些充滿希望的人是如何制定目標,擬定步驟,如何面對中途的阻礙,以及即使遭遇中傷和時間的流逝,是怎麼挺過這些挫折。你也會看到滿懷希望的人不會孤軍奮戰,有了希望,大家都會願意伸出援手,互相幫忙。

  最後的部分,也就是第四部:創造希望共同體,主要談論當今我們社會存在的嚴重問題,我們要怎麼教育下一代產生希望、實踐希望,讓希望的信念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讓他們自發產生希望?當企業領導人充滿希望,會對他的員工造成什麼的影響,一個企業體是怎麼產生希望或是失去希望?不管是個人、企業或是公眾,要怎麼做才能讓他們在所處的環境中,種下希望的種子?而我個人最大的希望,就是各位讀者看完本書之後,如像羅勃.甘迺迪投下「希望的漣漪」,你改變的不僅會影響自己,還會擴散到你身邊的人。

  我想表達的訊息現在看似簡單,卻花了我好幾十年的時間才理出頭緒:
●希望很重要
●希望是一種選擇
●希望是可以學習的
●希望可以感染給其他人

延伸內容


注入希望,讓生命真實得力

◎文/蘇絢慧(馬偕紀念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傷痛療癒系列書籍作者)

  過去,我們家庭與社會文化,在人感到沮喪與無望時,常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催逼」、「勸誡」、「要求」、「指責」等說難聽話的方式。有些人甚至大言不慚地說:「我只會說真話,不會說好聽話,說好聽話我做不到。」這句話的表達,正顯示我們內心的空間其實很少具有正向情感力量,諸如:愛、慈悲、寬容、喜樂、安心、信心,還有希望感。我們有個迷思,認為說難聽話,就是實在,就是事實,殊不知,那些難聽話其實是生命早期以來環境所傳遞出的苛刻,與沒有同理,沒有尊重的對待。

  因為我們活在這樣的環境而不自知,無自覺,當我們遇到挫折、痛苦、意外失落等等人生的打擊時,我們的內在與外在同時都會有再加碼的打擊,擊潰我們內心僅存的一點自尊、自信、夢想。我們變得自我懷疑,變得戒慎恐懼,變得縮頭縮尾,好害怕再被酸諷,排斥,冷言冷語,甚至怕被指控出自己身上的醜陋與狼狽就是自己很差勁的證據。

  利用恐懼操弄人心,利用污辱催逼成功的時代,證明了人類世界的傷痕累累。一代複製給下一代情感的冷漠與疏離。人與人之間害怕連結與靠近,親密的關係成為我們的夢魘與恐懼。我們已經在這種相互攻擊與怪罪的氛圍中,兩敗俱傷。

  我在諮商工作的現場,真實地接觸到了現代社會人們內心世界的匱乏,無力與挫敗感。我也看見許多人無法擁有注入希望感的能力。他們告訴我,如果沒有人肯定他們,指引他們的人生方向,給他們人生標準的確認,他們絲毫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究竟要什麼?他們可能一直要求自己努力、進步、認真,但他們的付出與拚命並未回饋他們什麼能感受得到的肯定與價值感,只剩下疲累不堪,以及下一波的再要求。

  而我發現,是人們早就失去孵夢的能力。沒有創造力,無法發想自己的人生意義,便無法注入希望感給自己,因為一切都是「不可能」。「習得無助感」的人也難體會到希望感,因為從過往的生活經驗,讓他經歷到太多「做什麼都沒用」的經驗,以致於他也無法相信希望的存在。

  「希望」並非不切實際的幻想,事實上,「希望」就像是一輛車的車頭與引擎,帶領人生前進的動力。「希望」讓人可以知道他生命的投入與付出真正價值與意義,因此更願意築夢踏實,一步一腳印。並且因為擁有「希望」的力量,他的內心可以在疲累時、耗竭時、受苦時,給予自己滋養修復,他會明白自己為何而做,為何存在,為何沒有放棄一切。就因為有了生命的「希望」,我們才知現在經歷到辛苦的意義,而能給予自己源源不絕的力量與支持。

作者資料

夏恩.羅培茲(Shane J. Lopez)

以研究「希望」聞名全球的學者。他除了是堪薩斯大學的得獎教授及研究者,同時也是蓋洛普資深科學家,帶領知名的「發掘天賦優勢」調查部門(Clifton Strengths Institute ),並負責主持年度蓋洛普幸福論壇(Gallup Well-Being Forum)。此外,身為蓋洛普學生調查中心的建構師,他也主導以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希望跟他們未來的生活美滿與成就之間的關係,已經超過百萬名學生,參與過他關於「希望與成就」的研究。他同時也是探索頻道的心理學與教育方面的顧問。已經發表七部專業論著,現居美國堪薩斯州。

基本資料

作者:夏恩.羅培茲(Shane J. Lopez) 譯者:劉玉文 出版社:三采文化 書系:Mind Map 出版日期:2013-08-09 ISBN:9789862299487 城邦書號:A2000530 規格:平裝 / 單色 / 320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