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雙11寵粉購物節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心靈成長
還我本來面目(暢銷增修版):如何接納自我和欣賞生命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自我療癒」就是重新尋回自性本體的過程 我們現在所認定的「我」,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我」。 我們其實比可見的形體要大很多。 如何將意識從肉體次元拓展到能量體次元、意念體次元, 並回返自性本體次元, 本書揭示的宇宙真相,將引領您找回自己。 人從投胎入人體、到呱呱落地,到年紀稍長學習做父母親心中的好孩子,到入學努力做好學生,到脫離父母進入社會學習做好公民,人的一生可以說就是社會化的過程。為了能適應社會環境,應付生活不斷遭受的挑戰和威脅,我們不停地調整自己,我們的本性也不斷地被扭曲,漸漸的,在這個扭曲本性的社會化過程中,形成了另一個「我」。現在我們認知的「我」,事實上是經過了一個遺忘的過程所形成的另一個我,和最初來到這世界上的我,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 「自我療癒」就是重新尋回自性本體的過程。 首先要了解的是:人不只是單一肉體的存在,人是一個多層次元的互動系統,人的多重能量存有包括了——肉體、能量體、意念體和自性本體四個次元。以這樣的眼光為基礎,來看我們人類身體功能的運作,才可能再進一步往下談療癒,因為療癒不是只發生於肉體的層次,療癒必須是在多層能量次元體系才能發生。 在了解人類四個層次的次元之後,我們就能明白,發生疾病的原因,以及如何治療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我們了解到自己不是一個尋找靈體的肉身,而是一個存在於肉身的靈體之後,我們會對於以往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痛苦經歷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幫助讀者清楚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的目的和責任。 2003年後半,有機會接受老友至青及安慈的「療癒」幫助,受到很多的慰藉與啟發。當然,我這做電影的累業厚重,想跳出色相界談何容易!深深敬服他二人對性靈及存在本體的究竟追求,更高興他們把這些可愛可貴的經驗及智慧,分析整理出來嘉惠眾生。 ——李安(國際知名導演)

目錄

〈推薦專文〉我的療癒奇緣金惟純 〈推薦專文〉信任自己,信任自己內在的能耐陳麗雲 〈推薦專文〉圓滿美麗的人生劉若瑀 〈增修版序〉七年靈動能量,繼續邁向成熟至青 〈前言一〉療癒這回事——我的探索歷程至青 〈前言二〉療癒就是找回自我的過程安慈 第一章 萬物皆為振動——先從物理學出發 物質和能量的種種特性 為什麼人的肉眼看不見靈體? 「共振」能使低頻變高頻 「療癒」就是透過「共振」,把低頻能量提昇成高頻能量 第二章 人的四次元 除了肉身,人還有三個存在次元 「靈」必須進入「人」身才能做功課 當下的痛苦毫無新意,是很久以前的老舊痛苦 只照顧肉體層面,病痛可能捲土重來 第一節 自性本體次元 自性本體扭曲之處,就是我們不快樂或出現身體疾病的地方 正負意念都有心想事成的 「奇蹟」效果 第二節 意念體次元 意念體導管連結靈性界和物質界 發生在意念體次元的問題 日常生活中顯現的意念問題 第三節 能量體次元 能量場的近代科學研究 本書沿用七層能量體的觀點 第一層能量體:氣體(etheric body) 第二層能量體:情緒體(emotional body) 第三層能量體:智性體(mental body) 第四能量體:星芒體(astral body) 第五層能量體:氣體模型體(etheric template) 第六層能量體:天人體(celestial body) 第七層能量體:因果體(ketheric/causal body) 第三章 忘了我是誰——投胎的過程 在喝孟婆湯之前,還有一個人生藍圖會議 第一節 創傷是福份 創傷是以「小孩意識」為出發點 創傷是量身訂做的 創傷有明顯主題,有脈絡可尋 否認創傷反而消耗更多能量 第二節 低層自我 低層自我是本能的防禦機制,具有保護作用 低層自我其實是個令人驚豔的大寶庫 指認低層自我絕非易事 低層自我的三個面向:我慢、意志、恐懼 透過別人指認低層自我 第三節 形象自我 孩子靠有限的經驗生出形象 我們寧願活在謊言中,也不願面對空洞的感覺 形象像個大磁鐵,不斷吸引負面的經驗 第四節 防禦 因假想的恐懼而產生的防禦行為,也是一種疾病 防禦的面貌:退縮、服從、攻擊、凍結 第五節 面具自我 面具就是被美化的理想自我 我們以為我們必須完美 三種面具:愛心、威力、平靜 第六節 高層自我 高層自我和自性本體有何不同? 超越二分法(兩極化)的思考方式 高層自我在肉體上的感覺是能量愉快的流動 第四章 我變成了誰——五種人格結構 人格結構學的濫觴 五種人格依據童年受傷的時間而排列 第一節 分裂人格 創傷 低層自我 形象自我 防禦模式 面具自我 高層自我 肉體特徵 能量體特徵 不願過生日的彼得 擺脫自閉的凱蒂 第二節 口腔人格 創傷 低層自我 形象自我 防禦模式 面具自我 高層自我 肉體特徵 能量體特徵 第三節 忍吞人格 創傷 低層自我 形象自我 防禦模式 面具自我 高層自我 肉體特徵 能量體特徵 第四節 控制人格 創傷 低層自我 形象自我 防禦模式 面具自我 高層自我 肉體特徵 能量體特徵 第五節 刻板人格 創傷 低層自我 形象自我 防禦模式 面具自我 高層自我 肉體特徵 能量體特徵 後話 第五章 氣輪 人體的七個大氣輪 自我防禦使氣輪的整體表現失衡 氣輪的運作 孩子的氣輪 第一節 第一氣輪——海底輪 掌管生存的氣輪 第一氣輪的失衡 第二節 第二氣輪——丹田輪 第二氣輪為性感之輪 第二輪也是「肉感」和「情感」之輪 第二氣輪的失衡 第三節 第三輪氣輪——太陽神經叢輪 第三氣輪表現智能 第三前輪會生出人際關係帶 第三氣輪的失衡 第四節 第四氣輪——心輪 心輪的愛是不求回報的大愛 第四氣輪的失衡 第五節 第五氣輪——喉輪 第五氣輪的失衡 第五輪代表的能力 第六節 第六氣輪——天目輪 第六輪是靈性智慧之輪 與萬物合一 第六氣輪的失衡 第七節 第七氣輪——頂輪 第七氣輪開放三維以上次元之意識 第七氣輪的失衡 第六章 如何療癒自己? 遺忘靈界本質 如何療癒自己? 放鬆心智,觸及最深層的內在 找出「我不是誰」! 療癒就是和宇宙合而為一 愛是療癒的共同分母 第七章 高次元的自我療癒 能量場中人格結構的療癒 能量場中能量體的療癒 意念體次元的療癒 在自性本體的療癒

序跋

〈增修版序〉七年靈動能量,繼續邁向成熟
  收到商周出版總編輯靖卉的來信,說想給《還我本來面目》這本書出新版,並囑咐我為新版寫篇新序,才驚覺這本書和大家結緣也七年了。 「七年」是個深具靈動能量的周期,靖卉此時來信,冥冥中暗合了與人類成長周期有關的規律。記得曾有位作者生動地比喻自己寫書的過程正像母親懷胎,對我個人來說,懷胎後誕生的也正像個人間的孩子,它帶著「人生目的」而來,不但具備「有形」的書體,也具有「無形」的能量場,因此這本書也將順著這七年的靈動能量流陪伴著讀者一起成長,邁向成熟。   七年的周期在人類成長上象徵著事物演進的一個時段,許多自然界及屬靈的規律都是以七年為周期進行循環,不管在個人的肉體發展或靈性提升上,也不論在東方社會或西方文化,都有如是的說法。東方的中醫學聖典《黃帝內經》、西方的人智學(Anthroposophy)乃至於一些靈學文獻,也以七年為一周期來分別人的發育成熟階段。   —在人的肉體生理發展上,西醫解剖學稱,人身上二〇六根骨骼裡的的細胞每七至十年會經歷「成、住、壞、滅」的全過程,完成一次整體的新陳代謝。   — 在人的能量體發展上,也是以七年為一周期來分別人的發育階段。生命初期的七年,是緊靠肉體的第一層能量體(氣體)成長的階段,氣體是肉體的藍圖,在頭七年能帶領人體中振動頻率最低的肉體迅速成長,為人類在地球的生存打好物質基礎。人類成長到七歲,牙齒——在肉體中最硬實、且將被我們使用一輩子的物質器官——長出來時,表示我們隨著求生存的「意志」而建立的氣體已然在地球紥根了,我們便能順利地進入下一階段「情緒體」。在人的七層能量體中,這頭十四年裡建立的兩層能量體好比是電腦的硬體和軟體,硬體必須要先存在且組裝固實,軟體的驅動程式才得以發揮作用並使硬體運轉自如。   二七時段發展的第二層能量體(情緒體)便屬於軟體了,其驅動程式是圍繞著「情感」這中心主題,其下分有「感受」、「情緒」和「性感」等議題而寫。人的情感源之於男女陰陽兩極能量結合的「性」,佛陀曾說「淫欲乃生死之根本」,宋代楊傑也有句名言:「愛不重,不生娑婆」。你我的生命皆源自於父母的淫欲,我們的父母若無男歡女愛,也不會有今日你我之生命;你我當時若不動情於父母的男歡女愛因而心生淫欲,也不會日後有緣成為他們的子女(請參閲本書第四章第四節)。代表著男女兩極的能量,在《黃帝內經》及老子《道德經》中都稱之為陰陽,並認為陰陽是世界萬物運行之規律(《黃帝內經:「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人生有形,不離陰陽」,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源自古埃及和希臘的《祕傳哲理》(Kybalion)中則直接把這種現象稱為「性別原理」(The Principle of Gender):「性別存在所有事件中;每件事有它的陽性和陰性原則;性別表現在所有層面上」。近代西方心理學大師榮格(Carl Jung,1875-1961)曾提出著名的人格內外向學說,榮格所說的「內向」即相當於陰性,「外向」相當於陽性。 「陰性」、「陽性」意所何指?   陰性能量可以說是內斂的,感受的,陽性能量是外發的,意志的。陰性如母,能包容、呵護、滋養;陽性如父,能領導、扺禦、發放 。陰性如水般平靜、寒冷、深沉;陽性如火般積極、勇敢、熱情 。陰性如月亮般溫柔、細膩、內向、隱晦;陽性如太陽般明快、剛毅、外向、有魄力。若就能量體的氣輪來說,人體前方為陰(前方氣輪多屬「感受」,可從人慣用的手勢看出,比如當我們談到愛的感受時常會將手搭在人體前方心臟的位置),人體背後為陽(背後氣輪多屬「意志」,當我們談到某人有堅強的意志力時,說話的人常常不由自主地挺起背脊),中醫學也有類似的說法,如《黃帝內經.素問》:「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   你我身上的陰陽兩性特質在一七階段尚渾然一體,到了二七時段(七~十四歲)便開始在生命各層面上眀顯地分化,這一點在《黃帝內經》說得極為清楚:「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男女長恆齒及頭髮的次序正好顛倒,一個「齒更髮長」,另一個「髮長齒更」。牙齒是由腎氣主導,頭髮是由肝氣主導(葉天士《溫熱論》:「齒為腎之餘」;《內經》:「肝藏血,血為髮之餘」),在中醫眼裡,「腎」是生命的泉源、陰陽的根本,而腎是主收藏的,屬內斂的陰性能量, 肝是主發散、生發的,屬外現的陽性能量;陰的能量是先內斂,因此小女孩先長牙後長髮,陽的能量是先外發,因此小男孩先長頭髮後長恆齒。   然而,不管先陰後陽或先陽後陰,在這二七年間學習如何調和陰陽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一門功課,這樣說並不表示調和陰陽只發生在七~十四歲,事實上,在此二七時段調理陰陽僅只是個開始,每一個人終其一生、做每件事、生每種情緒,或起每個念頭,都是在調和陰陽(換個說法,我們的行為、情緒、念頭都是陰陽調和的結果)。就以情緒做例子,情緒好比調色盤裡的色彩,我們都像是一手拿畫筆,一手托著調色盤的畫家,調色盤裡有的只是幾種基本色彩,然而,由於每種色彩本身具有高低明度的特質(高低明度就好比是陰陽的兩極),無論是同色相(如天藍與靛藍)或不同色相(藍色與黃色)的顏色,都會出現明度上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色彩;比如同色相的黃色之中,「淡黃」的明度要比「中黃」高;不同色相的顏色裡,黃色要比紅色的明度高,因此,依著畫家對顏色的感受和認識,從幾種基本顏色就可調配出幾千幾百種顏色,而每種色彩給人的感覺都不相同,有的感覺輕快(陽)或沉重(陰),有的收縮(陰)或膨脹(陽)……。   人的情感或情緒也就是自己這樣調理出來的。近代西方心理學對情緒的調和有不少研究,發現人類有幾種基本情緒,每種情緒都有陰陽兩極性,也有強度遞增或純度遞減的差異,正如畫家只用幾種基本原色,便可以調出五花八門各種顏色,我們每日調出的情緒也極其多樣、複雜,且總是以混合的狀態出現:如悲傷伴隨著憤怒,憤怒夾雜著恐懼……。心理學家普拉奇克(Robert Plutchik)曾畫出一「情緒光譜」(Wheel of Emotions),用來解釋同一種基本情緒的陰陽兩極,如歡樂與悲傷、憤怒和恐懼、信任和不信任、期待和出乎意料……還有一些情緒是在調和不同的基本情緒之後產生的,比如調合憤怒和厭惡便成鄙視,調和信任和恐懼成為服從,調和喜悅和信任便是愛,調和喜悅與期待即成樂觀……。   就這樣,我們調出了自己每日的情緒。你我活到今日,都是調和陰陽已千萬回的高手。其實不只是情緒,我們每天自覺或不自覺地也調出自己的起心動念、對事情的想法、行為,乃至於人生觀和世界觀。   無怪乎西方靈性哲學家,也是教育哲學家的史坦納(Rudolf Steiner,1861-1925,「人智學」創始人),在他創辦的華德福教育系統(Waldorf Education)中,提出「教育七年周期論」,強調孩子換牙之後的二七時段裡是「情感」的七年,教育重點應以培養孩子的敏銳的感受力、豐富的情感及正向的情緒為主,因此主張採用藝術化的教學法,培養孩子對「美」的鑑賞力及創造力,透過各種藝術形式表達情感。史坦納反對過早灌輸孩子知性教育(認知或思考判斷力是後期教育的重點)。他的「四元論」還談到,人類的靈魂要分好幾次才能完全入駐肉體,每一次入駐都間隔七年,這七年間都有某一層身體得以發展: 出生後的頭七年孩子得以發展其「物質體」(physical body)、二七時段(七~十四歲)發展其「生命體」(life/etheric body)、三七時段(十四~二十一歲)發展「星芒體」(astral body),人到二十一歳以後才是一個「意志、情感、理性」兼具、完整而成熟的「人」,才能再向後継屬「靈」的時段去發展。   另一位提出「七年周期論」的靈性哲學家為愛德格.凱西(Edgar Cayce,1877-1945),凱西生前是美國最受推崇的靈媒,附身於凱西的高靈常透過凱西睡著的身體,為前來求助的人解說他們的前世,幫助人了解前世與今生的因果關係 ,從而解決今生的困境。凱西也是世界著名的預言家,他曾準確地預言了兩次世界大戰、印度獨立、一九二九年經濟大蕭條及股市崩盤、蘇聯共産制度解體、以色列建國,甚至預言日本侵華(凱西在一九二五年預言了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變)……他所預言的天下大事,絕大多數已成歷史事實。   凱西的「七年周期論」是針對人類靈魂而談的。他認為人類的靈魂(凱西用的字眼為「SOUL」,指帶著人格及業力的靈,有別於他所用的另一個也是「靈」的字眼「SPIRIT」)並非在出生時一次性地入胎,而是以七年為一周期分好幾階段進入肉體。 單就「靈體毎七年漸入肉體」這一點上,凱西和史坦納兩人看法大致雷同。除此之外,凱西還說,一般在二七時段的歳月裡,不但個人過去世帶來的業力開始嶄露頭角,日後的所做所為也開始進入因果計算範圍,換句話說,人生在二七時段中(不少其他高靈則普遍認為是十二歲),已然開始需為自己的起心動念及所作所為負起完全的責仼;到了十四歳性荷爾蒙�ㄟ坋氶A靈魂更進一步入駐肉體,而過去世帶來的人格及業力將逐步地在人的一生中彰顯無遺。這靈與肉結合的過程一般要到二十一歲時才算完成,或至少告一段落。   《還我本來面目》是針對讀者的心靈成長而寫,它曾盡責地陪伴讀者走過「頭七成長」時段,在踏入下個周期「二七成長」之際,誠摯地祈願這本書能繼續陪伴讀者,讓讀者更有智慧地調和陰陽。   希望有幸與讀者再次相會   無量光、無盡愛、無限祝福   至青

內文試閱

第二章 我是誰——人的四次元
  我們的一生,是透過意識、心智、情緒和肉身不斷在進行創造。事實上,創造的衝動顯現在宇宙間所有的面向和各種能量形式之中,從高振動頻率到低振動頻率,自純粹的光到有形的物體,大自銀河系中所有星系及宇宙的形成,小至量子物理學家無法觸及的最微小原子世界,都能見到這種創造的衝動;可以說,從巨觀到微觀的所有存在體,無一不是創造衝動的產物。   身為人類的我們自然也不例外,無論是自覺或不自覺中,我們都會表現出這種創造的衝動用來創造一切實相。誠如「祕傳哲理」中的「對應法則」所說:「在上的,也在下;在下的,也在上」。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創造了很多對自己而言似乎很真實的事物,包括生活中的種種煩惱及疾病。   人類創造的衝動始自何時?當本體(essence)自投胎而衍生出人類的四次元空間時,我們這個化身就開始擁有了創造的衝動。就物質層面來說,這種創造的衝動使得我們的「靈」(spirit)衍生出存在的基本物質結構,譬如肉體生命的細胞,進而形成各種器官、肌肉組織、神經及循環調節系統等功能複雜的肉身。同樣的,透過這種創造衝動,本體也衍生出遠比肉體更為精細微妙的幾種次元,而每種次元都各有不同的振動頻率。   因此,這多次元的「自我」可以說是由不同的振動能量所構成,形成粗細不一的形式,從振頻最高、密度最小的純粹光,到振頻最低、密度最大的肉體,都是我們的「自我」。在這兩種極端的形式之間,存在著不同振動頻率的實相,使「我」有著各種不同的形式。這其中還包括一些屬於高振頻、微妙精細的感覺,比如有時我們直覺地了解到我的人生似乎有著某種目的,又譬如我們還有各種不同振頻和密度的能量體,支撐著密度更大振頻更低的肉體。   這些振頻和密度不同的能量體用各種不同的結構呈現自己:有些我們確實知道它們的存在,因為我們能透過五官感知到。然而,有一些能量形式和存在體,我們卻無法透過感官直接感知。譬如,我們知道自己有一種「想法」,這種想法既看不見也摸不著。我們也能感受到一些「情緒」,卻無法用身體感官去看、去聽、去聞、去嚐、去觸摸。我們能做的是,比方說,透過語言、藝術、行動和音樂,去表達這些微妙精細的存在形式。不過,這些表達形式也只是原本微妙經驗的部分代表而已。 除了肉身,人還有三個存在次元   我們都擁有一個肉身,大家也都能同意物質層面的存在,然而,我們的物質次元(也就是我們的肉體)並不是「我」的全部,還有其他三個存在次元構成一個整體的「我」,換句話說,「我」不只是肉體次元的我,真正的「我」比肉體的「我」大很多,只不過這另外三個次元無法用一般的五官去感知。這三個次元的振頻都比肉身次元高得多,這三個次元的存在也不是物質性的。每種次元都各自獨立存在,各次元之間會相互影響,而且全都會影響到肉體、情緒、思想和行為。這四個次元分別是:   第一,自性本體次元:這是個人化的神聖本體(divine self),以純粹光的形式出現;有人稱之為「本質」或「精華本質」,有人稱「本我」或「真我」,布蘭能稱之為「核星次元」(core star dimension)。   第二,願力意念體次元:以下簡稱意念體次元,這是意念(intentionality)的次元,包含著「我」這人生的神聖目的、我對達成神聖目的的渴求和熱情,以及與大地的連結;布蘭能和她的指導靈黑元稱之為「赫拉次元」(hara dimension)。   第三,能量體次元:此次元承載著我們前世遺留的業力、遺傳祖先的特質,也顯現出我們的人格、思想、情緒和感受,亦左右著我們肉體的成長變化。   第四,肉體次元:這個次元密度最大、振頻最低,也是最物質化、最符合我們的感知能力、最為我們所熟悉的次元,也就是我們的軀體。(見圖2-1)   很多人不知道或不相信自己還有其他次元的存在,然而,我們兩人在多年自我療癒和療癒他人的過程中,已經見證並感知到其他三個次元。我們這兩個平常人既然感知得到,你也一樣能做到。一旦察覺到人的本性是多次元的,我們就能了解並克服前世今生所造成的各種靈性上、心智上、情緒上甚或肉體上的扭曲或痛苦。那些不相信生命除了今生物質世界之外還有些什麼的人,是因為他們與自性本體有了阻隔,因此生活起來覺得疏離、孤立,完全感受不到自性本體的宇宙能量。   然而,感覺不到自性本體也不是什麼壞事。我們兩人從自身經歷發現,與自己的本體有疏離感,正是人生藍圖的一部分,為的是讓我們能達成此生所要完成的任務。也就是說,我們經歷的許多人生遭遇,無論是快樂或痛苦,都是神聖計畫的一部分,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一生中的所有痛苦遭遇都是「禮物」,痛苦越大,禮越豐厚,目的是為了幫助我們能在靈性進化過程中更上一層樓。 「靈」必須進入「人身」才能做功課   我們可以說,「靈」對物質存在的需求,恰如我們在人生中對靈性的需求一樣。靈需要物質化,正如人需要靈覺化一般,靈把人的四次元居所,當作它進化的一種工具,靈透過物質感官去修練必要的功夫,去做必要的人生功課,以便恢復神聖的自性本質。舉中國道家的說法,讀者也許就明白了。道家講「藉假修真」,藉著「假」的肉體來修練,最終能重返「真」的自性本體,就是同樣的道理。   至於「靈」為什麼要藉「人身」來修行?因為靈本身不具備肉體,要修行必須藉助有著五官肉慾、有思考能感覺的人身才行,這也是為什麼佛家講「人身難得」,要珍惜做「人」的機會,把握短暫的一生好好修行。我們的「靈」在「人」的四次元居所進進出出的輪迴,每進來一次就帶來這一世的任務或功課,每出去一次也帶走了這一世所學到的經驗與智慧,藉由一世又一世累積的智慧,我們的靈性一次又一次提升,這是「靈性進化」的程序。   不過,有時人生功課不是一世就能修完的,可能需要經歷好幾世。這種情形通常是因為在這一世未能察覺自己此生的目的,不了解人生經驗的意義,更具體地說,是因為不了解個人的煩惱和疾病是如何與人生的使命息息相關。如果不能欣然接受這些人生經驗,不能把它們視為人生功課的一部分,就無法全心投入回歸自性本體的修練過程,最後我們的「靈」將會再度轉化為物質形式(用佛家的話來說就是再度輪迴),再回來補做沒做完的功課。很多人無法察覺到這種靈魂淨化的輪迴過程,但若能靜下心來回顧自己的人生,必然有許多事件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應可隱約看出這個淨化過程的脈絡。   話說回來,如果切身經歷了人生重大事件,比如生了重病、所愛的人死亡等傷痛,卻可能直接導致靈性的覺醒和蛻變,使人豁然開朗,進而積極面對人生,這類遭遇對這些人來說,正是邁向新生且脫胎換骨的第一步,丹.米爾曼(Dan Millman)說得好:「悲劇是通往靈性的直達電梯」,先置死地而後生,前面無路可走,只好返求諸己走回頭路,卻絕處逢生而搭上靈性成長的直達電梯,加速靈性淨化的過程。如果身處危機卻沒有將危機視為轉機,那麼這些遭遇也可能使人憂鬱沮喪,在靈性道路上停滯不前。   在此,我們希望正在閱讀本書的讀者,如果你曾經罹患重病、痛失所愛,或遭受其他的人生重創,無論是肉體上、情感上或精神上的打擊,請你仔細閱讀,因為本書將特別談到創傷是如何發生在你身上、為什麼會發生在你身上,同時提供如何看待及處理自己或別人的病痛的方法。 當下的痛苦毫無新意,是很久以前的老痛苦   通常,經歷人生動亂、疾病或失落的痛苦時,靈性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甚至可以引導、協助找到人生的目的。當人處在極端痛苦時常常會問這樣的問題:「為什麼這種事會發生在我身上?」、「我又沒做什麼壞事,為什麼遭受這種懲罰?」;若是所愛的人罹患重病,也一樣會問:「為什麼這種事會發生在他身上?」。其實,如果能深入觀察痛苦,就會領悟到這痛苦毫無新意,這痛苦是很久以前就深切感受到的老舊痛苦。自己的病痛或所愛之人的病痛,其實是提醒尚未完成治癒舊創的任務。   危機是危險也是機會,如果不能發展出自覺,去洞察到眼前所受的苦其實是一個能徹底痊癒的機會,那麼就會錯失良機,錯失一個跨進門檻的機會。只要一跨過這道大門,便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能展開此生靈性進化的工作。   這種充滿轉機的時刻,正是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書》裡所謂的轉化之前的「中陰」(in-between,藏文為bardo)階段。一般人對「中陰」一詞的了解大都源自於一千年前蓮花生大士教導弟子、最後輯結為書的《西藏度亡經》,這本書將人在死後的中陰階段裡的四十九天每天所遇到的情形解釋得一清二楚,並教導人如何去轉化危機、認識光明。以這個觀點來看,死亡正是個大好機會,死亡的當時我們擺脫了肉體的牽絆,光亮潔美的本體自然顯現,如果能在這死亡的緊要關頭,認得出自性本體的光明,許多累世牽絆的業力,都可輕而易舉的轉化。   事實上,正如中陰法指出,也正如索甲仁波切強調,中陰不只是指從死亡到再度投胎之間的過渡階段,中陰泛指從一個情境的完成,到另一個情境開始兩者之間的過渡階段,此時也是極端混亂且不穩定的時刻。我們的人生不就是如此嗎?我們的心不是一直處在懸而未決的階段嗎?我們的生活不就是由許多「生滅輪迴」所組成的?而我們不正是時時刻刻都在經歷中陰嗎?任何強大變化的中陰皆是機會,分分秒秒皆有轉機,能將黑暗轉化為光明,我們若能把握這機會,將能輕而易舉地將意識提昇到更高的層次。   我們並不是要求大家都變成受虐狂,但如果能保持開放的態度,把不幸視為教訓,甚至是上天賜福,那麼受苦的經驗就能轉換成激勵的力量,最後導向真正的療癒。在英文裡有一個新字叫「福訓」(blesson),就是將「賜福」(blessing)和「教訓」(lesson)兩字合鑄而成「blesson」(福訓)。當然,這種做法需要我們轉向更高次元的意識狀態,才能從疾病或痛苦中「看見」其中的訊息,就好比我們走在地面上是看不見整個城市的全貌,但若坐上飛機從高處往下看,城市的全貌歷歷如繪盡收眼底。因此,要自我療癒,也必須將意識提昇到更高次元的層次,才能「看見」這一生的痛苦的意義。我們誠心祈求每個人都能觸及這個意識層面。   遺憾的是,在我們兩人因療癒工作而接觸的成千上萬人中,曾目睹大多數人在面對苦難時,無論是痛失親人、身染重病或碰到個人危機,常常馬上把自己和不幸、疾病等事件劃清界線,要不然就是把不幸歸咎到別人或外在處境上。這種劃清界線或怪罪於人的反應,雖然也是一種自衛機制,衍生自年幼時避免一再受傷的經驗,但事實上這種自衛只會帶來更多苦難,使悲劇不斷重演,直到願意面對與接受苦難、踏上重新發掘自性本體的心路歷程為止。   特別是面對身體上的疾病,很多人不願意誠心接受疾病,不想深入探究為什麼這些病痛會找上門,也不肯傾聽疾病捎來的訊息,反而心生恨意,要把這些病痛快速「切除」,欲去之而後快。至於個人的煩惱、危機或人生動亂,我們也目睹很多人無法將之視為激勵成長的人生教訓或功課,而不能從這些不受歡迎的人生風浪中治癒心疾。 只照顧肉體層面,病痛可能捲土重來   我們這麼說,並不是教大家有了毛病(比如說惡性腫瘤)不去找醫生動手術「切除」,相反的,我們認為找醫生是療癒的一個重要且必要的步驟,畢竟醫生是醫療肉體的專家,能幫助當事人在肉體層次上更了解自己的病痛。然而,找醫生動手術並不是療癒的全部,因為真正的痊癒並不是目前的醫療系統所能做到的。這就是為什麼疾病或痛苦的人生遭遇會重複上演。對那些只選擇做手術的人來說,雖然生命某個層面的疾病治好了,但那只是肉體的層面,而肉體次元只是四個次元中的一個次元而已,有任何的風吹草動,疾病又捲土重來,除非其他三個次元的存在都能治癒,否則就不能得到徹底的痊癒。   事實上,四個次元中有任何一個產生扭曲或失衡的情況,都會影響到其他三個次元。不過,通常都是從振動頻率較高(密度較小)的次元影響到振頻較低(密度較大)的次元。因此,源頭通常都是從最微細的次元開始,亦即從我們的自性本體開始。這四個次元依序排列,一個是另一個基礎,也就是說,振動頻率最高的自性本體次元衍生意念體次元,意念體次元衍生能量體次元,能量體次元衍生肉體次元。   因此,若要永久改變肉體次元的某種情況,必須先改變肉體次元的基礎——能量體次元;要改變能量體次元,就必須改變意念體次元。舉個例子說明,若我的肝臟出了毛病,為了永久性的把不健康的肝轉為健康的肝,我必須先著手改變能量體次元,如此層層類推,經過所有次元最後回到源頭的自性本體次元,才能真正有一個健康的肝臟。

延伸內容

我的療癒奇緣
◎文/金惟純(《商業周刊》創辦人)   這是一本需要慢讀、細讀、一讀再讀的書。如果用一種重新認識自己的心境讀,你的人生可能從此不一樣。   這本書裡所說的每一件事,都是我曾經似懂非懂、深為著迷、卻又弄不明白的。我其實很樂意作一個忠實讀者,卻完全沒資格為本書寫序,所以必須先交代因緣來由。   本書的兩位作者,至青是我的前妻,安慈是至青如今的配偶,也因此成為我的摯友。他們在六年前由美國返台與我重逢後,不只一次替我進行療癒。我很願意在此分享這種奇妙的經驗。   第一次的療癒,是我印象最深的。至青和安慈用呼吸法開始導入,結合手觸、音樂和語言引導,大約不到十分鐘,我就進入「狀況」。記得在過程中,我曾像小孩般的大哭,彷彿回到了童年,被壓抑深藏的創痛哀傷傾巢而出,一切包袱全都放下,然後進入難以形容的平靜、開懷狀態中,身體消失了,只剩下意識,沐浴在無盡喜樂的光環中,有如置身天堂……。這種狀態持續了很久,依稀聽到至青和安慈的對話,他們笑著討論我好像不想「回來」,要不要把我叫「回來」等等。我當時的確是很不情願「回來」的。   他們終於把我叫回來以後,安慈對我進行「輔導」。他問我,記不記得大哭之前是什麼狀況?我說,當時至青如天籟般的歌聲在耳邊低吟,讓我覺得像是受了委屈的孩子,在充滿慈愛、包容的關懷裡,可以放肆的宣洩。而這樣的感覺,即使是童年也不曾有過的。我當時也憶起,自己曾經擁有如此的美好,卻因不知珍惜而感傷。安慈用充滿理解的眼神看著我,說他完全明白。   從此我就纏上了他們。每回見面,他們總在百忙中抽空給我療癒。每次的體驗,都完全不同,在過程中顯現出不同的「自我」,宣洩出不一樣型態的深層壓抑,但都感受到被撫慰、移除後的無比舒暢。他們告訴我,因為每回療癒的「主題」不同,使用的方法不同,移除的創傷和療癒的效果也不一樣。   我對他們的「特異功能」,當然充滿好奇。不斷追問下,他們述說了十餘年來「求道」的經歷,其中充滿了不可思議的傳奇,對我來說,簡直就像「哈利波特」的真實成人版。於是我鼓勵他們出書,並為他們介紹了在這領域最棒的出版社。歷時五年,如今終於成書。   當然,這本書走的不是「哈利波特」路線,而更像是一本自我療癒的教課書、實驗報告和操作手冊。它是至青和安慈十餘年來投身求道、自療療人總成果的濃縮精華。   讀完這本書,我十分震驚,原來在追尋人類「本來面目」這件事上,早已不再分東方和西方,不再分傳統和現代,不再分科學和宗教,不再分理論和實踐……融合發展出如此驚人的成果。對於人類千萬年來不斷提出的疑惑,給出了這麼清晰而完整的答案;對於解除疑惑的途徑,提供了這麼明確而有效的方法。   無怪乎,我自己過去在這方面也讀了一些書,跑了若干道場,見了不少師父,甚至也堅持打坐過一段時間,卻從未如此深入地瞥見「真實自我」和「自性本體」。至青和安慈卻只花了四十分鐘,就輕易做到了。因為他們完全不拘泥於任何學科、宗派或傳統,也不在意別人的質疑或批評,所以才不死守一隅、劃地自限。   有關「了解自己」這件事,我原本自認是有心得的,青年時代曾經下過一番功夫,也覺得頗有收穫。年事漸長後,我注意到周圍的朋友們,在人生成就和境界上,差距愈來愈大。我常思索,關鍵因素究竟何在?最後得到的答案是:了解自己與否,決定了每個人擁有什麼樣的人生。   相信大多數的人,都會在世事浮沉中,偶爾停下來問自己:我到底是誰?我究竟在追求什麼?但大多數人也像我一樣,在偶有所感之後,又回到了世事浮沉中。或者,尋尋覓覓一陣子,不得其門而入,只好放棄,回到自以為熟悉安逸、卻不免自欺、自蔽的軌道中。   但至青和安慈不一樣。他們在歷盡辛苦,終於專業有成、家庭安頓後,毅然獻身求道、十餘年鍥而不捨。這番來歷,正是本書最珍貴難得之處。正因為他們在這領域並非「科班出身」,正因為他們不惑之年才起步,所以才能以最無罣礙、最務實、最直接的方式去追求、去實踐。因為他們並不自居為大師,所以才能擷取、融合各路大師們的精華,收為己用、貢獻諸人。   也因此,這本書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來體驗、實踐的,也如兩位作者所為一般。有幸能讀這本書的人,可能也和我一樣,生生世世與至青、安慈有緣,在「人生藍圖」裡注定有此一遭。這本書是他們「找到自己」的成果,也一定能幫大家一起找到「本來面目」。
信任自己,信任自己內在的能耐
◎文/陳麗雲(思源基金健康及社會工作學教授、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總監、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系教授)   我深信於人內在的潛能和美善,往往要在人們經歷苦難時,我們才懂得學習探索自我的心靈,發掘生命的智慧。多年來一直在香港推動以「身心靈」模式,支援長期病患者及癌症病人,讓我深深感受到如書中所述:「身心靈」健康的重要性,以及「治療」和「療癒」的分別。   過去工作中一個又一個的真實個案,見證著病人如何超越身體的疼痛和疾病,繼而透過探索心靈和靈性的部分,學習接納自我和欣賞生命。越來越多研究文獻亦指出,經歷災難後,人們往往會體驗所謂「災難後的成長」,當中包括對個人層面、關係層面和靈性層面上的正面改變。這正好說明了肉體或外在環境的傷害和痛苦並不窒礙自我心靈的探索,反而更會激發起內在潛能的發揮,真正啟動「療癒」的旅程。   因此,信任自己,信任自己的身體,以及信任自己內在的能耐,它們將帶領你認識生命,經歷苦難,並療癒自己。
圓滿美麗的人生
◎文/劉若瑀(優人神鼓創辦人)   我們終身被自己蒙在鼓裡,聰明、詭詐、善良、乖巧或者謙虛自大,都是自我的遊戲。每時每刻我們只是信以為真地扮演著生命大戲。唯有從演員變成導演,跳出來才能看清真相,而成為導演的方法正是了解自己,認識自己的「人格結構」,了解與生俱有的「創傷」形貌,透過關懷去看自己和身邊的人、事、物,就會了解所有的事情都其來有自,也在了解「創傷是福份」的認知中,開放地擁抱這些傷痛、愛、原諒和包容,將會替代恨、責備和苦難。   至青和安慈巨細靡遺地鋪陳了他們近二十年來研究的愛心,他們二人從台灣到美國,從印地安文化到西方世界,從心理學入門,從佛法出關,這本罕見的《還我本來面目》將為你我圓滿「美麗人生」。

作者資料

賽安慈(Anthony Sainz, Ph.D.)

療癒師,曾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亨特學院社工系研究所,教授「社會工作研究方法」及他首創並研發的「靈性與療癒」,目前已退休。賽博士在一九九二年初次接觸心靈課程(「內觀禪修」十天)深受啟發,隨即決定將靈性與療癒帶回工作崗位,其後並在教學界大力提倡療癒學,從一九九七年起,他在紐約市立大學亨特學院社工系研究所開始教授「靈性與療癒」,這是美國第一個療癒理論與體驗同步進行的碩士班課程。 賽博士的父親為美國印地安人,母親為墨裔美國人,童年及青少年生活坎坷,成年後在無大學文憑的情況下進入美國聖荷西大學就讀並獲碩士,其後獲得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工作博士學位。九○年代開始學習並接受多位靈性導師之指導及課程訓練,於二○○○年後偕同吳至青博士受邀到台灣及大陸各地授課,繼續傳播靈性和療癒的知識和方法。

吳至青(Chih-Ching Wu, Ph.D.)

吳至青博士(Chih-Ching Wu, Ph.D.) 自小尋找「我是誰?」、「我為什麼來?」的答案,八○年代在美國攻讀博士期間,開始大量閱讀有關靈療的外文書籍,並旅行世界各地拜訪名師,同時接受眾位名師在靈性與療癒方面的訓練,於二○○○年始將所學反哺台灣,在台灣各地演講並授課,後於二○○九年始受邀到大陸各地授課,繼續傳播靈性和療癒的知識和方法。 吳博士祖籍廣東恩平、生於台灣高雄,畢業於台北市金華女中、北一女中、政大新聞系,曾任《大華晚報》記者、《仕女雜誌》編輯,八○年代受聘於新加坡廣播電視台任職新聞主播,兩年後轉赴美國求學,先後就讀紐約市立大學亨特學院(Hunter College, CUNY)碩士班,及私立紐約大學(NYU)博士班,主修語言病理學(Speech Pathology)。目前講學為樂。 除了靈性療癒及語言治療兩項專業之外,吳至青博士也是古典詩詞吟唱家,出版有《花落總有花開時》詩詞療癒CD專輯(風潮唱片公司)。 著有:《還我本來面目:如何接納自我和欣賞生命》。 相關著作:《還我本來面目(暢銷增修版):如何接納自我和欣賞生命》《還我本來面目》

基本資料

作者:賽安慈(Anthony Sainz, Ph.D.)吳至青(Chih-Ching Wu, Ph.D.)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Open mind系列 出版日期:2015-06-04 ISBN:4717702090012 城邦書號:BU7011X 規格:平裝 / 部份彩色 / 384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