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大無畏:這10年你最不該錯過的商業科技新趨勢,創業、工作、投資、人才育成的指數型藍圖
- 作者:彼得.戴曼迪斯(Peter H. Diamandis)、史蒂芬.科特勒(Steven Kotler)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2016-07-29
- 定價:400元
- 優惠價:9折 360元
-
書虫VIP價:340元,贈紅利17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23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紐約時報》暢銷書
★Amazon.com商業理財前十大暢銷書
★2015年美國企業界必讀的25本書之一
「21世紀如果你需要閱讀一本商業書,那應該就是這本。」
——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未來趨勢家
本書作者迪亞曼迪斯為奇點大學創辦人,2014年被《財星》雜誌遴選為「全球最偉大50位領導者」之一,和心流基因體計畫創辦人科特勒在本書提出非常實用的指數型發展藍圖,給所有創業家、工作者、投資人、社會/大學新鮮人用於日常實踐。
指數型科技正在衝擊全球,大幅破壞產業、改變流程,影響每個人的工作、生活及投資。上網裝置及人口持續增加,現在一小群人得以擁有足以快速摧毀傳統百年企業的強大能力。本書作者帶我們認識這種指數型科技及趨勢發展,為我們指出商機及其對人類的意義。內容共分三部:
第1部 介紹指數型科技。這些科技正在擾亂《財星》500大企業,現在想要從「我有一個很棒的點子」發展到「我經營一家價值10億美元的公司」,速度比任何時代都快。近期成功的企業案例有Instagram、Uber和Airbnb,它們做對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打造出對使用者友善的簡單平台。值得密切關注的有物聯網的發展,還有5個領域已經出現破壞性的成長,即將改變世界。
第2部 聚焦在「膽大無畏」的心理論述。任何偉大成就都需要具備強健的心理素質,作者分享一套強大的心智工具,帶我們聽聽四位億萬富翁的經驗談,包括Google創辦人賴瑞.佩吉(Larry Page)、特斯拉(Tesla)汽車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維珍集團創辦人理查.布蘭森(Richard Branson)與Amazon.com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此外,科特勒為我們揭示心流之道,告訴我們人類終極表現的關鍵。
第3部 了解如何善用全球群眾的力量。竄起中的十億人正在構築廣大市場,現在你可以透用「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完成工作,藉由「群眾募資」(crowdfunding)募得數百萬美元資金,並可設計誘因導向的競爭幫忙解決最大難題。社群力量比你想得大很多,有很多指數型人才不但願意、也能夠協助實踐最大膽的夢想。
本書寫給所有具備新思維的指數型人才、創業家、行動主義者和各領域領導者,指數型科技大量破壞,但也創造出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可觀機會。由於指數型發展的賦能,只要有心、用對方法、掌握時機,改變世界的力量,人人得而有之。
【好評推薦】
柯林頓(美國前總統)
施密特(Google執行董事長)
李開復(創新工場創辦人)
強力推薦
《紐約時報》
《華爾街日報》
《華盛頓郵報》
《金融時報》
專文介紹
【強力推薦】
「迪亞曼迪斯提出的指數型發展6D架構,深刻揭示了柯達落幕和Instagram崛起的原因。他們總結出的4個指數型工具,就是企業實現指數型成長的最好加速器。本書不但解讀了讓人們迷惑不解的眾多Why,還會告訴你足夠多的How。」
——李開復(創新工場董事長兼執行長)
「本書是一套極富遠見的發展藍圖,寫給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的人,提供許多寶貴建議,詳述如何結合夥伴與科技,幫助落實自己的信念。」
——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美國前總統)
「兩位作者的前著《富足》,讓我們知道20年內世界會發展成什麼模樣,本書則是企業家的路線圖,帶領我們走到目的地。」
——艾瑞克.施密特(Eric Schmidt)(Google執行董事長)
「《膽大無畏》這本書是迪亞曼迪斯與科特勒的最新精采力作,讓我們了解現在這個以指數型發展的世界如何運作,充滿許多行動步驟。這本書我一人一本買來送給我們思科團隊。」
——帕德瑪絲莉.瓦里奧(Padmasree Warrior)(思科技術長)
「21世紀如果你需要閱讀一本商業書,那應該就是這本。《膽大無畏》清楚說明如何運用指數型科技改變世界。」
——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未來趨勢家)
「《膽大無畏》這本書基本上是一套導航工具,告訴我們由指數型科技驅動的全球巨變,蘊藏了什麼樣的機會與涵義。」
——吉姆.莫法特(Jim Moffatt)(德勤管理顧問公司)
「本書對未來做出了大膽的預測,告訴企業家面對指數型科技衝擊全球時,如何像我們的哺乳類祖先那樣存活下來。重點是:要夠靈活、有韌性。」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這是一個格局宏大的連續創業家,寫給我們的指數型發展指南。」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目錄
前言 指數型企業家的誕生
第1部 大膽科技
第1章 再會,線性思維……指數型巨獸現身
第2章 指數型科技:改變世界的力量,人人得而有之
第3章 數到5改變世界
第2部 大膽心態
第4章 大膽登峰:臭鼬工廠的祕密與心流
第5章 成大事的祕訣:一開始就要超越「非常可信」的門檻
第6章 億萬富翁的智慧:從規模思考
第3部 大膽群眾
第7章 群眾外包:竄起中的十億人所構築的市場
第8章 群眾募資:沒錢,就沒有太空人
第9章 打造社群:聲譽經濟學
第10章 誘因導向的競爭:讓最出色、最聰明的人才幫你解決挑戰
後記 如何採取行動
謝辭
注釋
序跋
前言
◎文/彼得.迪亞曼迪斯、史蒂芬.科特勒
指數型企業家的誕生
回到大約6,600萬年前,當時地球上的生態和現在不大一樣。時值白堊紀(Cretaceous Period)即將結束之際,環境溼熱,地球上現有大陸很多都還是沉在無垠汪洋之下。那時學名「被子植物」(angiosperm)的開花植物,是植物界的最新創新。同樣地,世界上第一批楓樹、橡樹和山毛櫸,也才剛開始出現。至於動物界,當時稱霸世界的仍是恐龍,這並不足為奇。說到維繫權力,這些大型爬蟲類在陸地上作威作福了一億年,是有史以來最長的紀錄,也是陸上霸權的終極範例。
但牠們無法持續統治下去,一次極大規模的碰撞結束了白堊紀,一顆直徑約十公里的小行星——略小於舊金山——撞進了墨西哥猶加敦半島(Yucatán Peninsula)。這是一次真實的行星撞地球,釋放出420皆焦耳(zettajoule)的能量,用白話來說,比有史以來爆發過的最大核彈威力高出200萬倍以上。這次衝擊造成的火山口寬度將近180公里,結果就像俗話說的,是名副其實的「地球殺手」(a planetary killer)。
超級海嘯、大規模地震、全球性的火風暴,以及一次又一次的劇烈火山噴發,吞噬了整個地球。太陽躲在厚厚的塵雲之後,長達十年都未曾露臉。全球環境的變化來得過度猛烈、迅速,因此恐龍——當時獨霸地球的生命形式——無法適應,就滅絕了。
對人類來說,這是個大好消息。恐龍龐大、笨重,而且不靈活,早期毛茸茸的小型哺乳類——亦即人類先祖,相較之下更機敏、有韌性,善用這次全球性劇變的機會優勢,適應新的環境,永遠不再回頭。以演化來說,恐龍在一瞬間就不見了,哺乳類成為世界之王。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的:歷史會以「有趣」的方式不斷重演。
最新的全球衝擊
事實上,這個造成強大衝擊力、帶動劇烈轉型與引發驚人再生的故事,與今日息息相關。對企業來說尤其如此,此時此刻,有另一顆小行星正在撞擊這個世界,已經讓龐然大物滅絕,為行動相對迅速、靈巧的小傢伙們清出一條康莊大道。我們把這顆小行星稱為「指數型科技」(exponential technology),名稱雖然聽起來陌生,但造成的衝擊可不然。
我們在本書稍後的章節會深入探討,現在先了解指數型科技指的是任何以指數型曲線加速成長的科技就可以了;意思就是,該科技的發展會定期(如每半年或一年)以指數型態倍增,其中最著名的範例就是運算科技。一位在外蒙古接聽智慧型手機的女士,現在使用的裝置比1970年代的超級電腦便宜了100萬倍,但效能強了1,000倍,這就是真實世界中指數型變化的模樣。
時至今日,放眼望去,四處都是這類改變。指數型的發展現在出現在數十種領域,包括網路、感應器、機器人、人工智慧、合成生物學、基因體學、數位醫學、奈米科技……項目太多,難以一一列明。這些科技和前述提及直徑十公里的小行星一樣,其粲然可觀的力量正在形塑地球上的生態。然而,這股力量同樣也威脅了另一種「恐龍」:抗拒創新的大型企業,他們數十年來都用同樣的方法做事,未來也會以同一套模式運作,一直到……嗯,他們退出業界為止。
在此同時,新品種的毛茸茸小型哺乳類開始出現,形成強烈的反差。這些哺乳類正是現代企業家,他們應用急遽加速成長的技術,讓產品、服務與產業改頭換面。這些靈活、有韌性的創新者,正在學習如何發揮指數型科技的威力;他們正在成為「指數型企業家」(exponential entrepreneur)。這些指數型企業家正致力於鋪設一條康莊大道,帶領人類走向富足的新世界。
繼續富足
2012年,我和科特勒合寫了《富足》一書,寫書靈感來自和X大獎基金會(XPRIZE Foundation)及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合作的心得。在這些組織的帶領下,我看到世界上的生活必需品愈來愈便宜,而且在全球各地都可取得。在《富足》一書,科特勒獻出他一身專業絕技,描繪人類終極表現與指數型科技的交會。我們當時都相信世界正在發生巨變,這是人類有史以來首次有潛力可以大幅度、長期提升全球生活水準。
我們在《富足》一書探索了四股強大新興力量:指數型科技、DIY創新者、科技慈善家與竄起中的十億人,了解這四大力量如何賦予人類能力,在未來二、三十年解決世界上許多最艱鉅的挑戰。意思就是,我們很快就有能力滿足並超越地球上所有男女老少的基本需求。
我們在2012年2月出版《富足》這本書時,並不確定大家會不會喜歡。我很幸運,去了TED大會(TED conference)發表開幕演說談《富足》;更幸運的是,還獲得台下觀眾起立鼓掌。書籍很快就進入排行榜,在《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暢銷書排行榜上盤踞了將近三個月,並且贏得幾項「2012年年度最佳圖書」獎,被翻譯超過二十種語言。這一切,讓我們兩人感激不已。
更讓我們打從心底深感歡欣的是,有記載詳實的扎實證據支持這個世界持續富足。因此,我們在2014年出版《富足》的英文平裝版時,自豪地加進一些新增內容,用大約六十張圖表說明各種最新發展,例如暴力減少、學習的進展、健康和財富的增進等。綜合而論,這些資料的涵義真的十分激勵人心。
但我們也覺得,光是勾勒出一副充滿活力的未來圖像並不足夠。我們誠心相信,創造一個富足的世界絕對有可能,但不一定保證能夠做到,因為如此,我們才寫了這本新書。
世界上最嚴重的問題,也是最大的商機所在
幾千年前,唯有君主、法老和帝王,才有能力解決重大問題。幾百年前,這樣的力量擴大到打造交通運輸系統與金融機構的實業家身上。但在今天,每個人都能夠解決重大問題。現在、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充滿熱情與肯做的人可以取得必要的科技、智慧與資金,以迎擊任何挑戰。更棒的是,這樣的人往往有很好理由面對挑戰。我們很快就會看到,最嚴重的問題現在成為最大商機所在。這表示,對於指數型企業家來說,只要找到一項重大的挑戰,便是一條意義非凡的通往財富之路。說白一點,就像我在奇點大學授課時所說的(稍後章節會有詳細說明),如果你想成為億萬富翁,最好的辦法就是解決一個十億人都遭遇的問題。
在這本書,我和科特勒提出一套非常實用的藍圖,可用於實踐。本書旨在為現代企業家、各種行動主義者和領導者提供必要工具,讓他們為世界帶來正向影響力,同時實現自己最偉大的夢想。為了盡力履行我們許下的這項承諾,本書將以三部曲的方式呈現:第一部介紹指數型科技,了解這些技術正在破壞《財星》500大企業(Fortune 500),並且讓剛起步的企業家得以比過去更快從「我有一個新點子」,變成「我有一家價值十億美元的企業。」
第二部聚焦在膽大無畏的心態,這套心智工具使得全球一流的創新人士,能夠從大處著眼,拉高賽局的格局。這部分也納入全球知名科技鉅子的精闢建議與心得,包括Google創辦人賴瑞.佩吉(Larry Page)、鋼鐵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維珍集團創辦人理查.布蘭森(Richard Branson)與亞馬遜網路商店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在第二部,科特勒也揭示人類終極表現的關鍵,這些都是他和「心流基因體計畫」(Flow Genome Project)合作十五年來的心得,我則是拿出自己創辦十七家企業體悟到的創業密技。
最後,第三部檢視現今一股不可思議的力量,並且介紹一些基本實務,讓大家了解人人都能善用前所未有的超連結群眾的力量。在這一部,你將學到如何利用「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的解決方案,大幅加快企業的各項發展速度。你也會看到如何設計、善用誘因導向的競爭(incentive competition),以便更有效找到突破性的解決方案。同時,你會知道如何推出一項吸引人的百萬美元計畫,從「群眾募資」(crowdfunding)的管道募得數十億美元的可用資金。你還會了解如何打造指數型社群,這些具備指數型能力的人,願意而且能夠幫助現代企業家成就他們最大膽的夢想,無庸置疑是最強大的生力軍。
誰應該看這本書?
本書既是使命宣言,亦是使用手冊,獻給現今的指數型企業家,或是任何有意把餅做大、想要創造財富,以及想要影響這個世界的人。這是一套可以擴增你的思維與做事格局的有效資源,能夠幫助你了解急遽發展的新科技、提高眼界與格局,知道如何開發、善用全球群眾的強大力量。如果你是一個創業家(無論是精神上或實質上),不管你現在人住在美國矽谷或上海,也不管你是個大學生或跨國企業員工,這本書都是為你而寫的。本書的重點在於教你放膽射月,我們希望幫助各位提升能力與眼界,大膽思考自己可能帶給全球的影響力。
另一方面,如果你是一位企業經理人、高階主管,或是大型、笨重企業的業主,你的競爭對手不再是海外的跨國企業,如今你要面對的,是從自家車庫大量冒出頭的指數型企業家。閱讀這本書,可以為你提供一些洞見,透視新的競爭來自何方,了解對手如何思考及運作。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指數型的機會(包括技術與策略,策略又包括心理與組織兩個層面),無論對個人創業者或大企業都同樣存在。如果你是組織領導者,有意更深入了解這個主題,我推薦你閱讀奇點大學的第一本出版品:《指數型組織》(Exponential Organizations),作者是薩利姆.伊斯梅爾(Salim Ismail),他是奇點大學第一任執行董事,目前擔任全球大使。《指數型組織》的目標讀者,正是樂於帶領企業避開滅絕命運、轉型加入指數型變革的領導者。
最後,或許也是整篇前言中最重要的是,這本書是一套藍圖。我們最深切的期望是:激勵各位採取行動,改變這個世界。現在,指數型成長的通訊科技創造出可觀的機會,很多最出色、最聰明的人才受到誘惑,進入偏向應用程式的領域。不少創業家與創投者都相信,在這個領域獲利三年後退出是常態。但是,請讓我們把話說清楚:當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說每個創業者的目標都應該是「在宇宙中留下一點痕跡」(“put a dent in the universe”),他說的可不是發明下一套《憤怒鳥》(Angry Birds)電玩遊戲。這本書是為那些想在宇宙中留下深刻痕跡的人而寫的,我們要談一項事實:由於指數型發展的賦能,任何人都可能留下深刻痕跡。說真的,你還在等什麼?
兩顆腦袋的合作
我(迪亞曼迪斯)和科特勒初見於1997年,當時科特勒正在撰寫一篇關於X大獎的專題報導。在2000年代末期,我們兩人合寫了《富足》一書,書很成功,有鑑於此,我又找科特勒談這本書的寫作概念,邀他再度合作一起寫書。這次,我們聚焦於激勵所有的「創業家」,並且賦予他們能力,共同為人類創造一個富足的世界。我和科特勒再次提出我們獨到的觀點與專業技能,本書雖然是以我的語調、透過我的故事寫成的,卻是貨真價實的合作產物。書裡的想法與文字,我和科特勒每人都貢獻了一半。內文試閱
第一章 再見,線性思維……指數型巨獸現身
那年是1878年,24歲的喬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是羅徹斯特儲蓄銀行(Rochester Savings Bank)的基層員工,很需要度個假。他選擇前往多明尼加首都聖多明哥(Santo Domingo),在同事的建議下,他買齊了必要的照相設備,想為這趟旅行留下美好的紀錄。伊士曼的裝備很多,他帶了像常見警犬羅威那(Rottweiler)一樣大的相機、大型三角架、一壺水、沉重的底片盒、底片、玻璃箱、各式各樣的化學藥品,還有一個大型帳篷,可當作暗房,在底片曝光前把感光劑塗上去,然後把照片洗出來。可惜的是,伊士曼從來未曾成行。
他反而迷上了化學。當時,攝影仍是一項「濕版」藝術,伊士曼渴望找到更輕薄、方便的沖印方法,他讀到感光劑在乾了之後仍有光敏感度。他在夜裡工作,用媽媽的廚房當作基地,開始用他自己的發明做實驗。伊士曼天生就是個巧匠,不到兩年的時間,就發明了乾版配方與製造乾版的機器,伊士曼乾版公司(Eastman Dry Plate Company)於焉誕生。
接下來,他還有更多的改造發明。1884年,伊士曼發明了軟片;四年後,他又發明了可裝軟片的照相機。1888年,這種照相機成為商品,之後的行銷口號就是「你只要按快門,其他的我們來」(“You press the button, we do the rest”)。伊士曼乾版公司後來成為伊士曼公司(Eastman Company),但這個公司名稱不夠響亮,伊士曼想要更吸睛、讓人牢記不忘又四處談論的企業名稱。由於「K」是他最愛的英文字母之一,所以在1892年,他推出伊士曼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
早年,如果你請伊士曼談談柯達公司的商業模式,他會說他們扮演的角色介於化學用品供應商與乾貨供應商之間(如果乾版可以視為乾貨的話。)但這很快就改變,伊士曼說:「有個構想逐漸在我心裡成形,那就是我們不只要製造乾版,還要開始把攝影變成日常活動。」或者,用伊士曼日後的說法是,他希望把攝影變成「像鉛筆一樣,隨手可得。」在接下來的一百年內,伊士曼柯達公司就只做這件事。
回憶的事業
史蒂芬.薩森(Steven Sasson)身材高大、臉型戽斗,1973年剛從紐約州壬色列理工學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畢業。電機系的學位,讓他在柯達的設備部門研究實驗室找到了一份工作,做了幾個月之後,薩森的主管葛雷斯.羅伊德(Gareth Lloyd)找他完成一件「小」任務。快捷半導體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剛剛發明了第一個「感光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那是一種積體電路,能夠輕鬆移動電晶體周圍的電荷;柯達想知道這種裝置能不能用在影像技術上,無論現在或未來。
薩森和一小群才華洋溢的工程師合作,在1975年之前,就用感光耦合元件打造出全球第一部數位靜態照相機與數位錄影機。這台機器就像《快速企業》(Fast Company)雜誌描述的:「就像是1970年代的拍立得(Polaroid)相機一樣,但下面架著輔助教具『說話拼字機』(Speak-and-Spell)」,機器大小跟烤麵包機一樣,重達3.85公斤,解析度為1萬像素,最多可拍30張黑白數位照片——這個數字是估計值,實際張數介於24到36之間,跟柯達軟片的沖洗張數差不多。這台機器拍的照片儲存在當時僅有的長期儲存裝置——卡帶中;無論如何,這都是一項驚人的成就與極其可貴的學習經驗。
薩森之後表示:「當你展示這樣一套系統,一套不用底片就可以拍照,而且用電子螢幕顯示、不必用紙張列印影像的系統,在1976年像柯達這樣的公司內部,勢必得面對很多質疑。我以為大家會問我技術方面的問題,比方說:你是怎麼做到的?這種機器的運作原理是什麼?但我沒有碰到半個這種問題。他們問我,這何時會變成主流?什麼時候才真的能拿這種機器來用?為什麼會有人想在電子螢幕上看照片?」
1996年,在全球第一部數位相機面世二十年後,柯達旗下還有14萬名員工,市值高達280億美元。基本上,柯達已經獨占了整個產業,在美國,它掌控90%的軟片市場與85%的相機市場。但是,他們忘了自己的商業模式——沒錯,柯達是從化學和紙製品業務起家,但後來之所以能夠雄霸一方,是因為他們跨足「便利性」事業。
但這也許還不夠,我們該問:柯達促成「什麼東西」便利?攝影嗎?差得遠了,攝影只是一種表達的媒介。那表達出來的主體是什麼?當然是「柯達一瞬間」(Kodak Moment):我們想要記錄生活的欲望,想要捕捉稍縱即逝的時光,記錄一瞬間便已成為過往的回憶。柯達的業務核心,就是記錄回憶;有什麼比數位相機更便於記錄回憶?
但20世紀末期的柯達公司,並不了解這點。他們認為,數位相機將有損他們的化學與紙本照相業務,會迫使自己和自己競爭。因此,他們將數位相機技術束之高閣,公司主管並不了解1萬像素的低解析度如何能夠搭上指數型成長的曲線,最後發展出高畫質的產品。他們選擇忽略這股趨勢,未能利用自身重量級的地位在市場雄霸一方,反而被市場逼到小角落負隅頑抗。
算一算
回到1976年,薩森首次在柯達展示數位相機時,當時馬上有人請他預估何時會成為主流。憂心忡忡的主管們想要知道,他的新發明何時會對公司的獨霸地位造成實質威脅?薩森說,十五到二十年吧!
在得出這個答案之前,薩森先快速預估、計算了一下。他估計,要滿足一般消費者的像素應該是200萬,然後他用「摩爾定律」(Moore’s law)計算需要花多少時間,才能發展出這200萬像素的商業化數位相機——這正是問題的起點。
1965年,英特爾(Intel)共同創辦人高登.摩爾(Gordon Moore)注意到一個數字: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每12到24個月就會倍增。這股趨勢延續了大約十年,摩爾預估,未來十年可能也是如此——關於這點,他出了點錯。總計來說,摩爾定律整整六十年屹立不搖。這種在價格與效能上的不斷演進,正是你口袋裡的智慧型手機比1970年代的超級電腦快1,000倍、價格便宜100萬倍的原因,這就是現實世界中的指數型成長。
不像線性成長,一次+1,從1變成2、2變成3、3變成4⋯⋯,指數型成長是複合倍增,從1變成2、2變成4、4變成8⋯⋯。這就是問題所在,這種倍增模式非常讓人難以理解。如果我從加州聖塔莫尼卡的自家客廳直走30大步(每步約1公尺),最後我會走30公尺,大約到對街。但如果我用指數型的方式走30步,最後我會走10億公尺,可繞地球26圈。這就是柯達出錯的地方,他們低估了指數成長的力量。
指數型發展的6D架構
人們很容易就低估指數的力量,畢竟人類在區域型的線性世界裡演化。演化早期,人類的生活都是局部的,我們祖先的生活範圍通常都在步行一天可達的距離內,就算地球另一端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我們也不會知道。人類的生活也是線性的,這表示有好幾個世紀、甚至幾千年都沒什麼變化。兩相對照,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全球化的指數型世界裡,但問題是,人類的大腦從來不是設計成在這種規模或速度下運作的,我們的認知能力也不是;基本上,人類的線性心智無法參透指數型的發展。
為了教學方便,我發展出一套架構,稱為「指數型發展的6D」(Six Ds of Exponentials),包括:數位化(digitalization)、欺騙期(deception)、破壞(disruption)、消滅營收(demonetization)、消滅實體(dematerialization)與大眾化(democratization)。這六個D是科技進步的連鎖反應,也是快速發展的指引圖,永遠能導向巨變與機會。
數位化。任何可以數位化的事物,例如生物、醫學、工業等,都可以套入用來估算快速成長運算能力的摩爾定律。因此,第一個D,指的就是「數位化」,理由很簡單:一旦產品或流程從實體轉型成數位,便可取得指數型成長的力量。
欺騙期。數位化之後是「欺騙期」,因為這段期間最難察覺指數型成長的軌跡。會出現這種情形,是因為很小的數字就算倍增也微不足道,通常會被誤當成線性成長模式下的緩慢發展。在這個階段,指數型成長最初看起來具欺騙性質,但很快就會帶來明顯的破壞力量。
破壞。簡單來說,破壞性的技術指的是:任何創造新市場、破壞現有市場的創新。遺憾的是,由於破壞永遠發生在欺騙期之後,原創性質的技術威脅乍看通常是微不足道到可笑的地步。我們現在生活在指數型發展的時代,這類破壞已成為常數。對於任何經營企業的人來說(包括新創事業與成立已久的老公司),選擇很少:不是先自我破壞,就是等別人來破壞你。
消滅營收。這是指某項業務不能再創造營收的階段,以柯達為例,當大家不再購買底片時,他們歷史悠久的黃金業務就沒了。等到數位相機具備百萬像素,誰還需要底片?忽然之間,柯達一項過去無人可敵的營收流,就因為數位相機化為烏有。
消滅實體。「消滅營收」指的是在過去某些可以賣錢的產品與服務如今不復存在,「消滅實體」的重點則是產品和服務本身消失了。再以柯達為例,他們的災難並未隨著底片的消失而消失。在數位相機發明後,接著而來的是智慧型手機,智慧型手機很快就內建高品質百萬畫素相機。就這樣一下子,上一秒你還看得見,下一秒就消失了。當智慧型手機攻占市場後,數位相機的實體也被大幅消滅了。高品質數位相機現在免費內建在絕大多數的手機上,而且消費者這樣期待。
大眾化。顯然,這條消失報酬的鏈結,一定會停在某處。底片和相機現在雖然都是智慧型手機上的免費配備,但手機本身仍有實體成本,還是得和對手競爭。當實體成本降低到幾乎人人都能買到、買得起的程度時,就來到指數型發展的「大眾化」階段。
很多老牌機構(如柯達),靠著歷史光環曾經很好過。耶魯大學教授李察.佛斯特(Richard Foster)表示,在1920年代,標準普爾500指數(S&P 500)的500家公司平均壽命是67年,現在可不是了。如今,前述討論的最後三個D,幾乎可以在一夕之間瓦解企業、破壞整個產業,使得21世紀的標準普爾500指數公司的平均壽命只剩下15年。根據巴布森商學院(Babson School of Business)所做的研究,從現在起算的十年後,目前的一流公司將會消失40%以上。佛斯特表示:「到了2020年,標準普爾500公司會有四分之三以上是我們現在沒聽過的公司。」作者資料
彼得.戴曼迪斯(Peter H. Diamandis)
奇點大學共同創辦人、X大獎(XPRIZE)執行董事長,創辦超過15家高科技公司,也是行星資源公司(Planetary Resources)的共同董事長,以及人類長壽公司(Human Longevity)的共同創辦人。 迪亞曼迪斯博士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MIT),獲得分子遺傳學及航太工程學位;也曾就讀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獲得醫學博士學位。2014年,他被《財星》(Fortune)雜誌遴選為「全球最偉大50位領導者」之一。
史蒂芬.科特勒(Steven Kotler)
. 心流集體研究機構共同創辦人兼研究總監。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也是屢獲大獎的新聞記者。 . 著有《超人的崛起》、《富足》(商周,2013)、《膽大無畏》(天下文化,2016)等書。作品被翻譯成35種語言,文章散見於七十幾種刊物,包括:《紐約時報雜誌》、《連線雜誌》、《富比士》、《時代》。也為《富比士》網站經營「遠端」(Far Frontiers)部落格,撰寫科學與創新類文章。
基本資料
作者:彼得.戴曼迪斯(Peter H. Diamandis)、史蒂芬.科特勒(Steven Kotler)
譯者:吳書榆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6-07-29
ISBN:9789864790449
城邦書號:A1500751
規格:平裝 / 單色 / 400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