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聖誕月‧最後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科普 > 地球科學
雷與電:天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left
right
  • 庫存 = 5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聖誕月/實現所有願望5折起
  • 感謝祭2024城邦聯合書展特價5折起!
  • 讀書花園選書~任選2本,訂單現折30元!
  • 型男老總愛說書,75折起

內容簡介

◆榮獲城邦讀書花園、誠品、博客來、金石堂當月選書強推 ◆榮獲筆會/E.O.威爾遜文學科學寫作獎、《舊金山紀事報》、《科克斯書評》、《SHELF AWARENESS》等媒體年度好書 「天才獎」麥克阿瑟獎得主一鳴驚人之作 不容錯過、最值得收藏的科普作品! 翻開本書,你將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科學魔力! 細膩詩意的文字、藝術設計感十足的插畫,勾勒出瑰麗動人的天氣故事 故事、視覺藝術與報導文學的跨界混搭, 從各種視角探討「天氣」的危險與美麗、發生成因與象徵意義 天氣不僅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改變著歷史的演進過程。在本書中,曾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決選作家蘿倫.芮德妮斯講述了不同時代關於氣象與人類的故事。 《雷與電》跨越時空,帶你去到地球上最乾燥的沙漠,前進北極嚴寒的島嶼;從《聖經》故事中上帝以洪水懲罰人類,到西班牙無敵鑑隊慘遭「上帝之風」擊潰;從西元一三○○年起歐洲歷經的小冰河期與獵巫行動的關聯,到越戰期間高度機密的造雨行動,再到現今科學家為解決氣候變遷問題所進行的「地球工程」。芮德妮斯帶領我們前往世界各地探訪各方專家,直擊各種天候環境,並融入簡單易懂的氣象學理,檢視了小至個人受天氣影響所做的行事抉擇,大至人類如今面對的全球氣候變遷挑戰。讀完本書,你將不禁讚嘆,原來天氣不是只有添衣帶傘那般簡單。 【中外名家跨界推薦】 伊麗莎白.寇伯特/《第六次大滅絕》作者 芮貝卡.史克魯特/《海拉細胞的不死傳奇》作者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彭啟明/氣象達人 番紅花/作家 鄒駿昇/視覺藝術家 廖 韡/平面設計師 鄭國威/泛科學總編輯 或許來自數十億年前的一次撞擊,地球斜斜地繞著太陽自轉,形成了春夏秋冬風雷雨電這麼豐富多樣的世界。人類自古看著天候變化,不免有許多揣想,也形成了許多神話。可惜的是,當這些自然現象變成課本裡必須背誦與考試的知識後,就失去了對世界的讚嘆與想像。幸好有這本書,生動地描繪出在探索自然中屬於人的情感與溫度,透過這本書也可以讓我們找回科學精神裡最重要的熱情與好奇。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李偉文 馬克吐溫說過:每個人都會談論天氣,但卻沒有人對此有所作為。本書就是將生硬的天氣變成我們日常的生活話題,將知識簡單化及生活化。 ——氣象達人 彭啟明 氣象影響萬物的生機也影響人類遷徙的地圖,這本書以優雅的圖說解開氣象的謎,在雨落下來的時候,從此我理解了氣象與生命的關係。 ——作家 番紅花 圖像豐富且視覺獨樹一格,圖像化切入主題,讀完之後了解的不只是天氣。 ——平面設計師 廖韡 本書風格獨特,具有故事性,是內容兼具通俗與知識豐富度的好書。 ——泛科學總編輯 鄭國威 賞心悅目,匠心獨具。 ——《第六次大滅絕》作者 伊麗莎白.寇伯特 芮德妮斯是當代最有創造力的科學作家,她出色的畫作、細膩的敘事手法與充滿詩意的文采,為科學注入生命力,這是純文字作品難以企及的境界。 ——《海拉細胞的不死傳奇》作者 芮貝卡.史克魯特 滿載的美感、深入的研究……這本書就像一場激越的暴雨,向讀者拋灑精妙的觀點與靈感。 ——《自然》雜誌 這本圖文書觀察瞬息萬變的天氣樣貌,美不勝收又啟發人心……芮德妮斯揉合了事實、傳說與生動的銅板蝕刻作品,成果引人入勝。 ——《O:歐普拉雜誌》 美得奇詭……有扎實的科學論點(包括對地球暖化的高度關切),卻也不乏動人的故事,呈現自然力本自具備的美感、驚奇與混亂。 ——《紐約時報》 奇哉妙哉……芮德妮斯為我們描繪人類如何與大自然共存:奮力搏鬥、共存共榮、駕馭馴服,或借助水蛭晴雨表、雷達或直覺加以預測。 ——《紐約時報書評》 芮德妮斯創造出全新文類,堪稱二十一世紀的天才……讀者只要願意接受她的帶領,就能體驗到超越日常生活各種美好的奇妙感受。 ——《Elle》雜誌 以圖像小說般的魅力,為大自然最令人不解的矛盾現象增色。 ——《時尚》雜誌 芮德妮斯發揮她刻畫入微的繪畫技巧與令人讚嘆的博學多聞特質,以全新手法闡述發生在我們頭頂上方的天氣現象。鮮麗畫作為這本書增色,這本書則為我們的人生增色。 ——美國知名作家 亞當.高普尼克(Adam Gopnik) 一流才情的創作成果,拒絕歸屬任何範疇,也不因循前人腳步。不可思議,妙不可言。 ——美國知名作家 戴夫.艾格斯(Dave Eggers)

目錄

第一章:混亂 第二章:低溫 第三章:雨 第四章:霧 第五章:風 第六章:高溫 第七章:天空 第八章:主控權 第九章:戰爭 第十章:利益 第十一章:玩樂 第十二章:預報 附註

內文試閱

第八章 主控權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七日,北韓最高領袖金正日辭世。兩週半後,北韓閱讀率最高的國營英文報紙《勞動新聞》網站首頁刊登三張空靈縹緲的照片。該報以〈絕美霜花〉為題,呈現兩江道一處村莊的系列冬景。兩江道是北韓北部行政區,毗鄰中國。那些照片優美如畫,是掛著閃亮冰晶的修長白樺枝椏與落葉松針葉,就像耶誕賀卡裡的畫面。背景是鈷藍天空。這種冬季的「奇妙天然景觀」在那個村莊實屬罕見,因此被視為是金正日的手筆。那篇報導指出,當地居民「異口同聲」地說:「偉大領袖金正日鋪陳出這麼迷人的景象⋯⋯就像是要他們赤誠擁戴(他的兒子兼繼位者)金正恩,並且辛勤耕種,為國家帶來大豐收。」      北韓各地官方媒體紛紛起而效尤,將其他天候現象跟敬愛的領袖的死扯在一起。朝鮮中央通訊社報導,比起往年同一時期,領袖金正日死前那幾天風勢更強、海浪更高,氣溫也是當季最低。事實上,氣溫寫下幾十年來的新低紀錄。      在北韓傳說中,橫跨北韓與中國邊界的白頭山是朝鮮人民的發源地,也是金正日的出生地。莊嚴的天池就坐落在山頂一處火山口。十二月十七日那天早晨,天池表面的堅冰碎裂,發出「轟然巨響」。一群國家研究員聲稱,湖冰的碎裂聲確實空前響亮。大地隆隆震動,天空出現異彩。「百姓看見一道不尋常光芒將天空染上深湛又澄澈的色澤,都激動地說道,就連大自然也懷念天子金正日,在空中揚起一面與他的生命息息相關的紅旗。」其他地方據說大雪從晴朗無雲的天空降下來,當地百姓爭相傳誦:「金正日是天子,所以天空也為他的逝世落淚。」      幾千年來,人類不斷借天氣說事理、揣度神意。      一五八八年,兵力與武器都處於弱勢的英國艦隊擊敗入侵的西班牙無敵艦隊,部分原因在於有利的潮汐與風勢。西班牙艦隊就連撤退時都慘遭暴風雨蹂躪。挫敗的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慨嘆道:「我派無敵艦隊去攻打的是人類,不是上帝的狂風巨浪。」在英國,勝利勳章刻有「上帝拂起(祂的風),他們潰散奔逃」的拉丁文。英國打了勝仗,意味著他們戰勝了天主教會,天氣充分證明英國擁有上帝的支持,而那些氣流因此得到「新教之風」的稱號。      十三世紀的兩次颱風讓日本免受蒙古大軍鐵蹄侵害,那些颱風後來被尊稱為「神風」。有人說那是神道教掌管雷電與暴風的雷神大顯神通,保護了日本。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神風」一詞被用來包裝自殺任務。日本軍歌〈同期之櫻〉後來成為神風特攻隊的訣別曲,歌詞將飛行員比擬為櫻花,將他們的自殺攻擊浪漫化:「櫻花知道總有一天會隨風飄零/風中的花朵,為國家凋落。」      美洲的印第安人祈求風調雨順的祭儀由來已久,那些生活在西南部不毛之地的部族,比如侯琵、納瓦霍、莫哈維等,都會以節奏性步伐與歌唱跳祈雨舞。《國家地理》雜誌於一八九四年發行的期刊中列舉了五花八門的習俗:賓州的馬斯金格姆族人會雇用老翁老嫗來變戲法求雨;曼丹族有求雨人和止雨人,他們會手拿弓箭威脅老天爺。乾旱季節裡,喬克托族人會跟魚兒共浴來祈求天降甘霖,雨季時則用淺鍋烤細沙來祈求天氣放晴。莫基族想求雨的時候,會在玉米穗外裹上一層野蜜,咀嚼後吐在乾透的土地上。堪薩斯州的奧馬哈族會「揮動毯子」來召請風神,當他們希望暴風雪停歇,就會找個小男孩,全身塗上紅色顏料,在雪地上滾動。奧馬哈族還有個驅霧絕招:族人「在地上畫一隻面朝南方的海龜,海龜的頭、尾、背部中央和每條腿上擺放(紅色)碎腰布,上面放著菸草。」      在《聖經》裡,上帝以氣象事件向人類傳達意旨。《聖經》〈創世記〉記載,上帝為人類的邪惡感到哀傷,因而水漫地球。「我要使洪水氾濫大地,消滅所有的動物。地上的一切都要滅絕。」(〈創世記〉第六章第十七節)上帝消滅了所有生物,只放過諾亞方舟上的逃難者。之後祂結束降雨,並在天空掛上一道彩虹,承諾從此不再摧毀地球上的生靈。      上帝透過天氣表達憤怒:「突然,上主使燃燒著的硫磺從天上降落在所多瑪和蛾摩拉城。」(〈創世記〉第十九章第二十四節);「上主要使每一個人都聽到他威嚴的聲音;他要用火焰、烏雲、冰雹,和豪雨使人知道他的震怒。」(〈以賽亞書〉第三十章第三十節);「我要用瘟疫和流血懲罰他。我要用豪雨、冰雹、大火、硫磺降在他所率領的軍隊和所指揮的聯軍身上。」(〈以西結書〉第三十八章第二十二節)。      祂提出威脅:「上主要以傳染病、毒瘡、熱病打擊你們,又以旱災和灼熱的風靭      滅你們的穀物,直到你們全部滅亡。」      (〈申命記〉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二節)      祂也允諾滋育與守護:「他要打開天上豐富的倉庫,按時降雨滋潤你們的田園,使你們的事業蒙福,使你們富足有餘,你們可以借給別國,而不必向別國借貸。」(〈申命記〉第二十八章第十二節)      大約從西元一千三百年起的那幾個世紀裡,全球氣溫下降。天氣變化莫測,歐洲面臨酷寒潮溼的嚴冬,降雪、雹暴、乾旱、洪災及突發高溫炎熱現象頻繁發生。難以預測的氣候造成收成不佳、牲畜患病、食物短缺、飢荒與疾病。亞洲也備受旱澇飢荒之苦。這段期間通常被稱為「小冰河期」。      當代氣候學家提出多種導致小冰河期詭譎天候的可能因素。比如接二連三的火山爆發,火山灰布滿大氣層,致使部分溫暖陽光偏移,無法到達地球;太陽活動驟減或許不無影響。      歷史學家布萊恩.費根(Brian Fagan)認為,北大西洋振盪的逆轉是「主要原因」,因為原本穩定交流的冰島低壓與亞述群島高壓逆向循環,導致北方的冷空氣往南移動。      可是當年沒有人提出這些理論。人們填不飽肚皮,陷入絕望。有些學者認為,氣候異常與女巫迫害案件的增加密切相關。從十三世紀到十九世紀,共有上百萬名女性被控使用巫術,慘遭處死,她們大多是貧婦或寡婦。      費根:「追捕女巫狂潮的時間點,恰巧跟小冰河期最寒冷、最困頓的時期吻合。那段時間人們把苦難怪罪到女巫身上,要求徹底消滅她們。」      西元一四八四年,教宗英諾森八世(Innocent VIII)頒布詔書:「許多男男女女⋯⋯將自己獻給魔鬼⋯⋯他們透過魔法、咒語、巫術,以及其他可憎的迷信行為與邪術、悖德、犯罪與劣行,讓婦女的子嗣、牲口的幼崽、地面的作物、藤蔓上的葡萄及樹上的果實受到殘害,枯萎死亡。」      十五世紀德國宗教裁判官海因里希.克雷默(Heinrich Kramer)寫了一本有關女巫的書籍《女巫之槌》(Malleus Maleficarum),裡頭記載了一件女巫審判案。該書第十五章詳細說明薩爾茲堡附近兩名婦人的受審經過。「她們召喚並攪動雹暴與暴風雪,還令閃電擊斃男人與牲畜。一場猛烈雹暴摧毀長達一.五公里區域內的所有果實、莊稼與葡萄園」之後,那些葡萄藤整整三年結不出果實。居民要求調查,「很多人⋯⋯認為(天氣)是巫術所致」。      經過兩星期的調查,兩名婦人被起訴,其一是姓氏不詳的浴場女工艾格妮絲,另一人則是安娜.封.明德海姆。「這兩名婦人遭到逮捕,分別拘禁在不同監獄。」艾格妮絲首先接受審判團的法官審訊,她否認犯行,「發揮沉默這種邪惡天賦」。      不過,最後她還是俯首認罪了。艾格妮絲承認自己「跟夢魔交媾(⋯⋯她行事極為隱密)」。作者克雷默轉述艾格妮絲的證詞:她在野外某棵樹下遇見一個魔鬼。魔鬼命她在地上挖個洞,灌滿水,用手指攪動一番。暴風雪瞬間形成,她差點趕不及回家躲避。      隔天,明德海姆在法庭上坦承犯下類似罪行。      到了第三天,兩名婦人都被活活燒死。      到了二十一世紀,依然有人成了天災的代罪羔羊。同性戀者曾經是怪罪對象。一九九八年,美國電視佈道家帕特.羅伯遜(Pat Robertson)警告佛羅里達州奧蘭多市別讓代表同志的彩虹旗幟「在上帝面前」飄揚。他說:「那會招來恐怖分子炸彈攻擊,會引發地震、龍捲風,甚至彗星撞地球。」捍衛並頌揚信仰事工組織(Defend and Proclaim the Faith Ministries)創辦人約翰.麥克特南(John McTernan)牧師認為,是同性戀行為招來了二○一二年的桑迪颶風。持守妥拉的猶太教徒組織(Torah Jews for Decency)的諾森.萊特(Noson Leiter)拉比說,桑迪颶風是「神的正義」,用以懲罰紐約州通過同性戀婚姻合法化。而曼哈頓下城區之所以淹水,是因為那裡是「全美同志大本營之一」。      巫術指控也並未止息。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學教授愛德華.米格爾(Edward Miguel)觀察到現今的坦尚尼亞存在一種行為模式。米格爾表示,每逢洪水或乾旱造成作物歉收的年分,人們吃不飽的同時,「女巫」命案也會成長一倍。      「如果你認為只有鄉野百姓或學識淺薄的人才相信巫術,那你就錯了。」南非約翰尼斯堡金山大學講師艾斯黛兒.特蘭戈夫(Estelle Trengrove)說。特蘭戈夫鑽研與閃電相關的神話,她在越洋電話裡描述她與工程學系三名祖魯族大四學生的談話:      「我們就座以後,其中一名學生說:『首先我必須向妳說明,這世上有兩種閃電:人為閃電和自然閃電。』他告訴我,人為閃電是女巫的傑作。那種女巫常會施展法術達成惡毒目的,召喚閃電殺人或毀壞財物。我告訴他:『那是你那些住在鄉下的家人的想法。』結果他說:『不,我只是在向妳說明。我之所以向妳說明,是因為我看得出來妳沒弄懂。』他在學校學到的所有科學知識,都只適用於『自然』閃電。在他心目中,『人為』閃電屬於另一個截然不同的範疇,不受物理學支配。」      天氣是指某個時刻裡大氣的狀態,比如溫度、降雨、溼度、風速風向、雲層、氣壓等;氣候是對某個地區一段時間內盛行天氣型態的概述。換句話說,氣候描述特定地區「常見」的天氣。「我們根據天氣穿衣,配合氣候建造屋舍,」科學家艾德蒙.馬斯(Edmond Mathez)如此寫道。任何一個天氣事件都可以偏離正常平均值,未必代表氣候的變遷;可是氣候的變遷,顯然意味著天氣的改變。      科學家不否認我們正處於一個氣候變遷的年代。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宣稱:「氣候系統的暖化十分明確。」而溫室氣體是暖化的禍首。      人類的活動正在改變地球。科學家說,後果包括氣溫升高、極端氣候、野火頻傳、水災乾旱、海平面升高、物種滅絕。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劇烈風暴實驗室(NSSL)的氣象學家哈洛德.布魯克斯(Harold Brooks)說:「地球溫度在上升,而且還會持續下去。這種論點幾乎引不起人們的興趣,因為太顯而易見。」      很多研究人員、政府與軍事策略專家視氣候變遷為潛在的「威脅擴大因子」。美國五角大廈在二○一○年的〈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報告〉(QDR)中指出:「氣候變遷可能在全球產生地理政治學上的重大衝擊,導致貧窮、環境劣化,進一步削弱岌岌可危的政府。氣候變遷會導致食物及飲水短缺,會使疾病散播開來,也可能刺激或加劇大規模遷徙活動。」二○一四年的〈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報告〉重申這些疑慮,進一步指出,氣候變遷會激發「足以助長恐怖攻擊及其他暴力行為的條件」。      美國海軍分析中心(CNA)是國家出資籌設的非營利軍事研究組織,該中心的軍事顧問委員會二○一四年出版了〈國家安全與氣候變遷風險加劇報告〉。內容指出,從全球的角度來看,氣候變遷已經成為全球「動盪與衝突」的催化劑。報告預測,在美國境內,氣候變遷將會「讓左右我國國力的關鍵因素面臨危機,威脅國土安全」。報告還說:「我們思考該如何因應氣候的明顯變化這項議題時,千萬不要為想像力設限。」      某些科學家與研究人員構思著激進的解決方案:蓄意干預地球的系統,也就是一般所知的地球工程。地球工程的策略包括遮蔽太陽光、攪動海水,讓氣溫冷卻下來。假使人類活動無意中影響了氣候,我們難道不能、不該有意識地採取措施來抵消負面效果?      人類與科技能不能取代上帝與法術,重新找回對天氣的主控權?      納森.米佛德(Nathan Myhrvold)曾經在微軟擔任技術長十多年之久,一手設立微軟的研究部門。他在一九九九年離開微軟,創辦了高智發明公司(Intellectual Ventures)這個資金充裕的「創意工廠」。米佛德擁有普林斯頓大學數理經濟學與理論物理學雙博士學位。他曾經跟英國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ven Hawking)一起研究「彎曲時空裡的量子場理論」,也曾在蒙大拿州與蒙古挖掘恐龍化石。他也是六冊皇皇巨著《現代主義烹調》(Modernist Cuisine)的作者之一,書中談的是分子廚藝。他更在一九九一年的世界烤肉冠軍賽中稱霸。高智發明公司提出一個對抗地球暖化的建議, 也就是米佛德稱之為「同溫層之盾」(Stratoshield)的裝置。      米佛德:「以目前的路線與速度,到最後我們會把地球給煮熟。我們可以根據許多合理觀點來說明這種結果的可能性有多高,多久以後會發生。可是,追根究柢都只是時間問題。再者,由於到目前為止我們仍然沒有對地球暖化採取任何措施,或至少看不到任何成效,我不認為我們能夠躲得過這一劫。如果我們幸運躲過了,好得很;不過,我們還是做好萬全準備比較保險。」      地球工程策略通常分為兩大類。第一種是二氧化碳的排除: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以便緩和它的吸熱效應。第二種則是設法控制太陽輻射,試圖阻止一定數量的陽光穿透大氣,或將更多陽光反射回太空,以降低地球溫度。      米佛德:「其中一種方法稱為『太陽輻射管理』(solar radiation management),簡稱SRM。這些玩意兒有很多縮略字,可能是因為大家都愛用縮略字。它的意思是:我們把一部分陽光彈回太空吧。我認為我們的『同溫層之盾』是目前為止這個領域最便宜、最實際的解決方案。我們的目標是讓陽光強度減弱百分之一。      「這種概念最早出現在一九六○年代,當時有個叫米凱爾.布迪科(Mikhail Budyko)的俄國科學家是這領域的鼻祖。他發現硫酸鹽物質可以抑制陽光。硫酸鹽以天然形式存在,是火山噴發出的物質。我們都知道菲律賓的皮納圖博火山(Mt. Pinatubo)一九九一年爆發,之後那十八個月裡,地球溫度降低一度。所以,只要每年有一座皮納圖博火山爆發,我們就不會有事。問題在於,怎樣才能每年都有一座皮納圖博火山?人們想出的點子五花八門。有人說,我們弄一門大砲,朝天空射出彈殼會碎裂的砲彈。或者用火箭送上去。或是把火山灰裝在747客機裡。這些辦法可能有效,可惜成本太高。      「我們想到一個最簡單的辦法,那就是:拉一條水管到天上。聽起來很蠢,可是這麼做真的簡單又省成本。於是,我們設計得很詳盡:用很多氣球吊起一根水管,水管上有一堆小小的電子幫浦,水管的內徑大約介於二.五到五公分之間,差不多比一般澆花用的水管粗一些。      「它的材質跟普通水管一樣,不需要用什麼特別強靭的材料。接著再用一大堆氣球把水管固定在空中,上面有一長串小小的電子幫浦。我們用過很酷的V形氣球,不過圓形也可以。V形氣球的抗風表現比較好。水管每一百公尺就綁一顆小氣球支撐。我們把這樣的做法稱為「珠串設計」。      「然後,你還得準備要施放在空中的物質。最簡單的就是硫酸鹽,它是一種二氧化硫,純天然的東西。      「總之,你只需要兩條水管。如果你想知道需要使用多少單位,答案是南北半球各一套。那是很長的水管,可以飛上天空。只要一條就足以逆轉半個地球的暖化現象。      「我們想出的最佳方案是把水管放在北極或南極。我們會把它放在靠近極圈的地方。加拿大有幾個理想地點。      「你必須將那些東西噴灑在空中。水管末端有些噴嘴,可以把內容物噴出去,製造出霧氣般的東西。你可以用很多方法增加它的溼度,這樣一來就可以精準地調整,可以決定要把天氣——或氣候——保持在你想要的溫度。所以你可以說:『我們就讓它保持在今天的溫度。』這可能是最明智的做法。但你也可以說:『我們把溫度調整回工業時代前的氣候,把地球暖化趨勢整個扭轉過來。』」      很多人覺得地球工程的提議很嚇人。譬如,有些人擔心硫酸鹽分子彌漫大氣層,地球再也見不到藍天,因為硫酸鹽分子會遮蔽大氣層,讓天空色澤變黯淡。(米佛德指出,天空亮度的差異並非肉眼所能察覺。)《如何冷卻地球》(How to Cool the Planet)一書作者傑夫.古戴爾(Jeff Goodell)認為,直到前不久為止,地球工程的研究幾乎等同於科學界的色情癖好,你只能在腦子裡想想,或在私人實驗室裡默默探索,難登大雅之堂。      米佛德:「我們的方案出爐以後,我收到各式各樣的惡毒信件,其中一封寫道:『你們比殺嬰者更糟糕。』」      米佛德轉述旁人對地球工程提案的反應。      「我跟很多核心環保人士討論過這個話題。核心環保人士其實分成兩大類,其中一種我稱之為『約翰.繆爾型』。」      一八九二年,知名自然主義者暨行動主義者約翰.繆爾(John Muir)和一群志同道合者成立內華達山友會(Sierra Club),是公認的「國家公園之父」。      米佛德:「約翰.繆爾喜歡山林。我有些熱中環保運動的朋友也都喜歡山林,喜歡原野。他們說:『這太好了,終於有辦法可以保護我喜歡的東西免遭破壞。』對於地球工程,他們可能有所保留,這無所謂,畢竟他們不希望地球完蛋。」      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生物多樣性與保育中心的科學家理察.皮爾森(Richard Pearson)說:「你成立了國家公園,你用籬笆圍起某些動物和植物。可是氣候會適合你要保育的那些物種生存嗎?」      籬笆防堵不了氣候變遷。植物和動物、天空與海洋,都受到了影響。如今,人類是否要扮演上帝的角色,出手干預地球系統,已成為主流論戰,不再是旁枝末節。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文/商周出版編輯   你以為只有東方才有農民曆?你可知道遙遠北極的島嶼上有個全球種子庫,台灣的香瓜和牽牛花種子也保存其中?你又知道歐洲中古世紀的獵巫行動,竟是天候異常造成的悲劇?全世界閃電最多的地方在哪裡?在天空中「種雲」,也可以當作戰略武器?地球工程又是什麼東東?   現任教於知名帕森設計學院的蘿倫.芮德妮斯先前便曾以居禮夫婦為題的創作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這本以天氣為題的《雷與電》更結合了視覺藝術、故事、報導文學等元素,嶄新的寫作方式不僅令人驚豔,更讓她一舉拿下筆會/E.O.威爾遜文學科學寫作獎,以及不接受提名、獎金高達62.5萬美元,頒發給那些「在持續進行創造性工作方面顯示出非凡能力和前途」者的麥克阿瑟天才獎。   除了能在書裡看到美麗奇幻的插圖外,還能讀到許多出人意表的天氣知識,可說是多種願望一次滿足!看完本書,你會發現:天氣真的不簡單!最後還可以玩個「威利在哪裡?」的小遊戲:封面上的蒼蠅,還出現在內頁的哪個角落呢?

更多編輯推薦收錄在城邦讀饗報,立即訂閱!GO

影音

作者資料

蘿倫.芮德妮斯(Lauren Redniss)

古根漢獎金得主、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駐館藝術家,著有《世紀女孩:百歲女舞者桃樂絲.特拉維斯》(Century Girl: 100 Years in the Life of Doris Eaton Travis, Last Living Star of the Ziegfeld Follies)、《居禮夫婦:一個關於愛與原子塵的故事》(Radioactive: Marie & Pierre Curie, A Tale of Love and Fallout,曾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決選)。現任教於帕森設計學院。

基本資料

作者:蘿倫.芮德妮斯(Lauren Redniss) 譯者:陳錦慧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科學新視野系列 出版日期:2016-12-29 ISBN:9789864771523 城邦書號:BU0132C 規格:精裝 / 全彩 / 272頁 / 21.5cm×29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