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經濟/趨勢 > 趨勢
第四次工業革命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內容簡介

◆本書榮獲亞馬遜網路書店2017最佳商管書TOP20! 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如海嘯般地席捲全球, 在這個新世界裡,不再是大魚吃小魚, 而是快魚吃慢魚! 未來5年全球15大經濟體, 將因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興起, 導致510萬個工作消失 ! 和前三次工業革命全然不同, 第四次工業革命不僅改變我們的世界, 也改變了我們是誰! 蒸汽機的發明驅動了人類史上第一次工業革命;電力的使用帶來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半導體、電腦、網路的問世再度催生了第三次工業革命;隨著科技快速的進程,第四次工業革命也已經悄然開始,並且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席捲全球,徹底顛覆我們的生活、工作和互相關聯的方式,無論是規模、廣度,還是複雜程度,第四次工業革命都與人類過去經歷的變革截然不同。其中可植入技術、數位化身分、物聯網、3D列印、無人駕駛、人工智慧、機器人、區塊鏈、大數據、智慧城市等技術變革都將對全人類帶來顛覆性的影響。 本書作者為被視為全球經濟風向球的「世界經濟論壇」創辦人與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他在本書中提醒,人類若無法做好因應這波科技海嘯的準備,機器人等技術創新,將導致大量工作消失,而最直接受衝擊的,就是中產階級。更重要的是,各種科技的匯流改變的不僅是我們的工作和生活,而是我們是誰! 【名人推薦】 臉書營運長 雪柔.桑德伯格、可口可樂董事長 穆塔.肯特、麻省理工學院校長 雷歐.拉斐爾.萊夫、英國石油董事長 思文凱 一致好評推薦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施瓦布教授指出,科技、社會與經濟出現許多深遠的轉變,改變了社會,帶來許多益處。施瓦布為領導者提出思路嚴謹的架構,協助我們迎向挑戰,將這些益處發揮到最大。四十年來,施瓦布教授號召政府、民間部門與其他公民社會的成員,展開範圍極廣的討論,設法確保第四次工業革命能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 ——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臉書營運長、Leanin.org創辦人 無論是企業領導者、政策擬定者或公民,若想了解新興科技帶來的挑戰與機會,就別錯過這本書。當今發生的重大轉變勢必影響所有商業模式,也將撼動各國社會。施瓦布提醒眾人,應善加發揮個人與集體力量,確保第四次工業革命能比過去三次更永續,讓世上每一個人都雨露均霑,擁有力量。 ——穆塔.肯特(Muhtar Kent),可口可樂公司董事長與執行長 科技會界定人類的未來。我們如何工作、分享資訊,甚至處理全球危機(例如乾淨水源與氣候變遷),都會受到科技左右。施瓦布在本書中提出絕佳的架構,思考我們如何讓科技創造的未來社會,能契合深刻的人性價值。 ——雷歐.拉斐爾.萊夫(L. Rafael Reif),麻省理工學院校長 第四次工業革命及其對企業、產業與國家所帶來的影響,固然值得令人振奮,但從歷史之鑑來看,重大的經濟動盪往往伴隨社會與政治層面的挑戰。因此,我們必須提出嶄新的思考、組織與合作方式來因應。本書不僅在評論新興科技時令人眼界大開,更客觀地探討系統轉型時的潛在負面衝擊,最後則以樂觀的態度呼籲世人採取行動。 ——思文凱(Carl-Henric Svanberg),英國石油董事長

目錄

推薦序 理性面對「科幻」成真的世界 馬克.貝尼奧夫 前言 第一章 第四次工業革命來了! 從工業4.0 到第四次工業革命 一場深刻的系統性變革 第二章 驅動革命的動力 大趨勢、大機遇、大挑戰 技術引爆點 第三章 顛覆性影響 經濟:爆發式增長和就業困境 企業:不改變就滅亡 放眼國家和全球 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 無孔不入的技術 第四章 未來之路 迎戰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四種智慧 第五章 展望2025:深度變革 變革1:可植入技術 變革2:數位化身份 變革3:視覺成為新的交互介面 變革4:可穿戴設備聯網 變革5:遍存計算 變革6:可擕式超級電腦 變革7:全民無限存儲 變革8:萬物互聯 變革9:數位化家庭 變革10:智慧城市 變革11:運用大數據進行決策 變革12:無人駕駛汽車 變革13:人工智慧與決策 變革14:人工智慧與白領工作 變革15:機器人與服務 變革16:比特幣和區塊鏈 變革17:共享經濟 變革18:政府和區塊鏈 變革19:3D列印與製造業 變革20:3D列印與人類健康 變革21:3D列印與消費品 變革22:訂製人類 變革23:神經技術 致謝 注釋

內文試閱

第一章 第四次工業革命來了
  從工業4.0 到第四次工業革命   「革命」一詞指的是突然出現的劇變。革命總是這樣發生在人類歷史中:每每出現新技術、看待世界的新視角,人類的經濟體制和社會結構便會發生深刻變革。如果以歷史的長河做為參照,這些突然發生的變革可能要持續很多年才能全面展開。   人類生活方式的首次深度轉變大約發生在10000 年前。當時,通過馴養動物,我們從採集時代過渡到了農耕時代。這次農業革命使畜力和人力得到了結合,推動了生產、運輸和交通的發展。此後, 糧食產量逐步增加,有效促進了人口增長和人類聚居地面積的擴大,並由此催生了城市化和城市的崛起。   繼農業革命之後,到了18 世紀下半葉,一系列工業革命相繼而來。這些革命標誌著肌肉力量逐漸被機械力量取代,發展到今天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認知能力的提高正在促進人類生產力的進一步提升。   第一次工業革命大約從1760 年延續至1840 年。由鐵路建設和蒸汽機的發明觸發的這次革命,引領人類進入機械生產的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始於19 世紀末,延續至20 世紀初,隨著電力和生產線的出現,規模化生產應運而生。第三次工業革命始於20 世紀60 年代。這一次革命通常被稱為電腦革命、數位革命,因為催生這場革命的是半導體技術、大型電腦(60 年代)、個人電腦(七、八○年代)和網路(90 年代)的發展。基於前三次工業革命的各種定義和學術觀點,我有理由認為,我們當前正處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開端。第四次工業革命始於這個世紀之交, 是在數位革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特點是:同過去相比,網路變得無所不在,移動性大幅提高;感測器體積變得更小、性能更強大、成本也更低;與此同時,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也開始嶄露鋒芒。   以電腦軟硬體和網路為核心的數位技術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但與第三次工業革命不同的是,數位技術正變得更為精深,一體化程度更高,也正在引起各國社會和全球經濟發生變革。麻省理工學院(MIT)的艾瑞克.布林優夫森(Erik Brynjolfsson)和安德魯.麥克費(Andrew McAfee)兩位教授在2014 年合著的同名著作中,將本階段稱為「第二次機器時代」。書中指出,當今世界正處在一個轉捩點上, 通過發展自動化和生產「前所未有的事物」,這些數位技術的影響力將得到全面發揮。   在德國,關於工業4.0 的探討方興未艾。這一概念最早是在2011 年的漢諾威工業展上提出的,它描繪了全球價值鏈將發生怎樣的變革。第四次工業革命通過推動「智慧工廠」的發展,在全球實現虛擬和實體生產體系的靈活協作。這有助於實現產品生產的徹底訂製化,並催生新的運營模式。   然而,第四次工業革命絕不僅限於智慧互聯的機器和系統,其內涵更為廣泛。當前,從基因定序到奈米技術,從可再生能源到量子計算,各領域的技術突破風起雲湧。這些技術之間的融合,以及它們橫跨物理、數位和生物幾大領域的互動,決定了第四次工業革命與前幾次革命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在這場革命當中,新興技術和各領域創新成果傳播的速度和廣度要遠遠超過前幾次革命。事實上,在世界上部分地區,以前的工業革命還在進行中。全球仍有13 億人無法獲得電力供應,也就是說,仍有17% 的人尚未完整體驗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也是如此。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 也就是40 億人, 仍無法連接網路,其中大部分的人都生活在發展中國家。紡錘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標誌,它走出歐洲、走向世界花了120 年。相比之下,網路僅用了不到10 年的時間,便傳到了世界各個角落。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經驗同樣適用於今天的革命。社會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技術創新,是決定技術進步的主要因素。政府、公共機構以及私營部門都要發揮自身作用,對技術創新持包容態度,不過同樣重要的是,一般公眾也要看到長遠的效益。我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所蘊含的能量、影響力和歷史意義絲毫不亞於前三次革命。不過我個人也擔心,一些因素或將阻礙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潛力得到有效而全面的釋放。這種擔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考慮。   第一,在第四次工業革命到來之際,我們需要反思我們的經濟、社會和政治體制,但我認為,目前各方面的領導力水準還不夠, 對正在發生變化的認識也仍不足。不管在國家層面,還是國際層面,用於管理創新成果的傳播、減緩顛覆性影響力所必須建立的制度性框架遠遠不足,甚至可以說是完全缺乏。   第二,國際社會尚未就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機遇和挑戰形成積極、一致的共同認識。如果我們想為形形色色的個人和群體賦權,避免公眾抵觸當前正在發生的深刻變革,這樣的共同認識必不可少。   一場深刻的系統性變革   「技術和數位化將會改變一切」這一觀點是本書的寫作前提。「這次不同了」是一個被濫用,甚至經常錯用的金句, 但對於本書, 這句話卻是非常恰當的。簡單來說,各項重大技術創新即將在全球掀起波瀾壯闊、勢不可當的巨變。   正因為這場變革規模極大、範圍極廣,所以目前的顛覆和創新才會顯得如此激烈。如今,創新的發展速度和傳播速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快。Airbnb(空中食宿)、Uber 和阿里巴巴等顛覆者,幾年前還籍籍無名,但如今早已家喻戶曉。問世於2007 年的蘋果手機,如今在街頭巷尾隨處可見。截至2015 年年底,全球智慧型手機總量更是多達20 億支。2010 年,Google 宣布研製出首輛無人駕駛汽車。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們就會看到許多無人駕駛汽車行駛在公路上。   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速度只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一個方面, 規模收益也同樣驚人。數位化意味著自動化,自動化反過來意味著企業的規模收益不會遞減(至少遞減的部分會少一些)。為幫助讀者從總體上理解這個道理,我們拿1990 年的底特律(當時主要的傳統產業中心)與2014 年的矽谷做一個比較。1990 年,底特律最大的三家企業的總市值、總收入和員工總數分別為360 億美元、2500 億美元和120 萬人。相比之下,2014 年, 矽谷最大的三家企業的總市值高達1.09 兆美元,其2470 億美元的總收入與前者不分伯仲,但它們的員工數量僅約為前者的十分之一,只有13.7 萬人。   與10 年前或15 年前相比,今天創造單位財富所需的員工數量要少得多,這是因為數位企業的邊際成本幾近為零。此外,在數位時代,對於許多供應「資訊商品」的新型公司而言,其產品的存儲、運輸和複製成本也幾乎是零。一些顛覆性的技術企業似乎不需要多少資本, 就能實現自身發展。比如,Instagram2 和Whatsapp3 等公司並不需要太多啟動資金,借助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力量,這些企業不僅改變了資本的作用,還提升了自身業務規模。這一點充分表明,規模收益有助於進一步擴大企業規模,並影響整個系統的改革。   除速度和廣度之外,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另外一個特點是,不同學科和發現成果之間的協同與整合變得更為普遍。不同技術相伴相生,催生出許多以前只能在科幻小說中才能看到的有形創新成果。比如,數位製造技術已經可以和生物學相互作用。一些設計師和建築師正在將電腦設計、增材製造、材料工程學及合成生物學結合在一起,創造出新的系統,實現微生物、人體、消費產品乃至住宅之間的互動。通過這種方式, 他們製造出(甚至可以說是「培植出」)的物體具有持續自我改變和調整的能力(這是動植物的典型特徵)。   在《第二次機器時代》一書中,艾瑞克.布林優夫森和安德魯.麥克費指出,以當今電腦的聰明程度,我們根本無法預知幾年後它們會有怎樣的應用。從無人駕駛汽車和無人機, 到虛擬助手和翻譯軟體, 人工智慧(AI)隨處可見,並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人工智慧之所以取得巨大進步,既得益於計算能力的指數級增長,也得益於我們現在可以獲得大量的數據。不論是利用軟體發現新藥,還是利用演算法來預測人的文化喜好,都離不開大量的數據。我們在數位世界裡留下的都是像「麵包屑」一樣的資料, 許多演算法是有能力學習這些資料的,所以才有了新型的「機器學習」和自動發現技術。這些技術可以讓「智慧」的機器人和電腦實現自我程式設計,從基本原理中找到最佳解決方案。所謂的智慧助手是快速發展的人工智慧領域的一個分支,蘋果公司的siri 語音服務等應用讓我們感受到了這個技術的威力。要知道, 個人智慧助手出現的時間不過才兩年而已。今天,語音辨識和人工智慧的發展突飛猛進,人機交談將很快成為常態,技術專家所說的「環境計算」(Ambient Computing)也將成為現實。利用環境計算技術,機器人個人助手可以隨時記筆記並回答用戶提問。未來,我們的設備將對個人生活產生更大影響,這些設備會聆聽我們的想法、判斷我們的需求,並在必要時主動為我們提供幫助。

延伸內容

推薦序 理性面對「科幻」成真的世界
◎文/馬克.貝尼奧夫Marc R. Benioff(Salesforce董事長暨執行長、世界經濟論壇理事),   生活在科技出現重大變化的時代,實在令人振奮。研究機構、新創公司與大型組織,屢屢推出科學與科技的突破性進展, 速度之快與幅度之大, 總令我大感驚奇。由於產品與服務不斷推陳出新,過去人們認為只屬於「科幻」的事情,如今已紛紛實現,在我們生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科技急遽發展不僅賦予我們新的能力,還改變我們的生活、工作與人際關係。施瓦布適時推出這本著作,對這現象提出精闢的見解。他指出,數位科技匯流加上材料科學、生物學的突破,會促成嶄新的生活方式浮現。科技對人類的意義,將出現明顯與幽微的變化。   施瓦布是世界經濟論壇的創辦人與執行主席,這個機構每年在瑞士舉辦國際知名的達沃斯會議。施瓦布的獨特身分,讓他接觸到全球頂尖的經濟與科技專家、大企業領導者、政府與公民社會代表,並綜合各方經驗與看法,對未來的挑戰提出最全方位的觀點。   他指出,過去三次工業革命皆引起重大的變遷與機會。然而,今天的轉型卻更是獨特,因為新觀念與科技在全球傳播的速度非常快。各產業的每家公司勢必得檢討過去業務經營的做法,才能趕上科技與消費者期待的快速變化。   未來數十年,科技促成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大幅改變世界經濟、社群與人類身分的整體結構。如此深刻的變化,會突顯出人類文明的重責大任。身為公民、政府官員與企業領導者的我們必須善加選擇,做出貢獻, 打造新的系統。這過程務必審慎衡量優點與風險,秉持共同價值與清晰目標, 讓新系統能嘉惠世上的每一個人。建立系統時必須格外謹慎,以降低風險,改善人類處境,尤其在人工智慧、基因工程等可能超出我們掌控範圍的科技領域更是如此。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重要的著作,幫助讀者了解形塑這個世界的重要趨勢。當今發生的變化會改變歷史, 本書提出如何思考與分析這些變化,期待我們能共同創造出人人有權、共生共榮、以人為本的未來。相信讀者能從這本精采的著作得到珍貴的洞見,迎向未來。

作者資料

克勞斯.施瓦布(Klaus Schwab)

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1971年,他在《機械工程領域的現代企業管理》一書中提出了「多方利益關係者」概念,認為現代企業管理不僅要為股東服務,也應兼顧所有關係者的利益,才可實現基業長青。同年,在此概念引導下,創立了世界經濟論壇,並將其發展成為當今全球最重要的公私合作平台。擁有弗立堡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最高榮譽)、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工程學博士學位,以及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公共管理碩士學位,於1972年成為日內瓦大學最年輕的教授,並榮獲國內外多項榮譽。

基本資料

作者:克勞斯.施瓦布(Klaus Schwab) 譯者:世界經濟論壇北京代表處 出版社:天下文化 書系:財經企管 出版日期:2017-07-31 ISBN:9789864792689 城邦書號:A1500813 規格:平裝 / 單色 / 25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