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柏林1936:納粹神話與希特勒的夏日奧運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1936年柏林奧運是納粹騙局的最高峰! 這是一個空前絕後的盛事 受害者與加害者齊聚一堂,參與者與旁觀者共襄盛舉 一同迎接這場1936年的夏日神話 █「禁止猶太人」的標語消失了 這年夏天,柏林狂熱地迎來奧林匹克運動會。突然間這座城市又像個對國際開放蓬勃脈動的大都會。「禁止猶太人」的標語消失了,搖擺樂的音調取代了納粹黨黨歌響徹大街小巷。國家社會主義者一方面把自己假扮為愛好和平的東道主,但另一方面納粹政權卻正在全面壓迫猶太人,整頓全國上下為接下來的戰爭作準備。 █秋後算帳,等在奧運之後 這是個自相矛盾的夏天:奧林匹克體育場內群眾大聲歡呼,城外卻蓋起了集中營。黨殷殷告誡各方,不得展現出一點歧視黑人運動員的樣子,卻在場上排斥猶太運動員。為了殺雞儆猴,在社會大眾面前樹立良好形象,將綁架犯立即判處死刑,卻要求媒體不得大肆張揚。政權無所不用其極地諂媚國外遊客,讓柏林市民度過了一段喜出望外的自由時光。但表面的平靜,隨著奧運接近尾聲,將逐漸被打破。一切的秋後算帳,都等在奧運結束之後。 █「納粹版」的老大哥正在看著 在這16天裡,柏林國家警察局依舊每日報告:「裁縫華特.哈爾福,涉嫌對他太太說了這句話:『現在一定要把希特勒幹掉,就像暗殺英國國王那樣。』一旦對這項指控有可靠的證人出現,立即下令逮補哈爾福。」書中無數名人顯貴與無名小卒,都彷彿活在無所不在的鏡頭下。 █一場精神上的瘟疫正在蔓延 在這場希特勒的把戲中,有些人更愛德國:情不自禁強吻希特勒的美國婦女,為了希特勒熱淚盈框的維也納遊客。但也有人因此瞥見:這塊土地有一些無法復原、遺失掉的事情。這些國家社會主義者討厭所有和他們不同的人,「那是一場精神上的瘟疫,看不見,而且無法認知,就像死亡。」 【好評推薦】 本書詳細描繪十六天賽會發生的重要事件,意象鮮明,讀者彷彿身臨其境。 ——周惠民/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兼人文中心主任 本書的主題雖然是奧運,但賽事只是配角,幕前幕後的故事才是主體。作者希爾梅斯曾接受專業的史學訓練,他在書中大量引用名人日記和新聞報導,巧妙揉合目擊證人的口述和虛構元素,為歷史書寫闢出一條新徑。全書如日記般一天一篇,猶如連演十六場的戲,細膩又生動的描寫讓人身臨其境。 ——林育立/旅德記者 獨裁政權的戲碼眾多,不變的是一步步緊縮,讓身歷其境的人在時間的推進中一點一滴喪失自由,直至性命與所有。納粹獨裁寫下的悲愴歷史仍不斷創造驚悚,但本書能用輕鬆敘事的口吻,引人入景歷歷回溯。在柏林八十年前的一場夏日運動競技中,細訴希特勒政權充滿偏見跟歧視的抓權絕技。它告訴你政治無所不在,尤其是獨裁政權爪牙的意志。所有的滲透只為控制與製造恐懼,藉此綿延獨裁者的統治生命。代價,卻是整個世代的自由與許多無辜的性命。 ——胡蕙寧/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資深駐歐洲特派記者 這部探究歷史真相的書,用日記兼小說的筆法,讓我們如歷其境,也讓我們看到,哲學家漢娜鄂蘭所指述的邪惡的平庸,是怎樣在社會各階層蔓延展開,並讓我們感同身受被歧視受害人物的孤援無助。歷史學家希爾梅斯透過建構過去獨裁的歷史真相,其主要目的,不是要揭瘡疤,而是要借助真相,提示世人民主的難能珍貴,並增加民主認知的深度。 ——劉威良/《借鏡德國》作者 讀本書彷彿看一場諜戰電影,注定開戰的國際局勢已能在那個夏天看出端倪,權力核心與局外人一同在柏林登台,每個大小人物都在盛典中爾虞我詐,一起演出了一場建立在謊言與歧視上的盛大派對。 ——蔡慶樺/獨立評論@天下「德意志思考」專欄作者 作者速寫了柏林1936年緊密的氛圍,細節之多令人讚嘆。 ——柏林日報 八月的十六天緊湊吸引人的全息圖……,彷彿小說般扣人心弦。 ——奧地利廣播,Lesart節目

目錄

一九三六年八月一日,星期六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星期日 一九三六年八月三日,星期一 一九三六年八月四日,星期二 一九三六年八月五日,星期三 一九三六年八月六日,星期四 一九三六年八月七日,星期五 一九三六年八月八日,星期六 一九三六年八月九日,星期日 一九三六年八月十日,星期一 一九三六年八月十一日,星期二 一九三六年八月十二日,星期三 一九三六年八月十三日,星期四 一九三六年八月十四日,星期五 一九三六年八月十五日,星期六 一九三六年八月十六日,星期日 後來呢 感謝 注釋 參考書目 中德名詞對照及索引

內文試閱

  這個小時的焦點人物叫做埃里希.博希邁爾─至少在希特勒眼中如此,但奧運會場上將近十萬名觀眾可不這麼認為。在他們眼中,焦點落在另外一位明星─傑西.歐文斯身上,他是來自美國阿拉巴馬州奧克維爾市、二十二歲的奇蹟跑者。經過預賽、前賽和半決賽後,今日賽程表上十七點安排的是眾所期待的男子一百公尺賽跑決賽,參賽者是由三十六位選手中脫穎而出,六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男人。傑西.歐文斯是奪冠大熱門,而「元首」的希望則落在德國人埃里希.博希邁爾身上。   全場緊盯起跑位置,六位晉級選手陸續抵達。跑道由抽籤決定,傑西.歐文斯跑在最內線,接著是瑞典跑者連納特.史坦伯格、德國跑者埃里希.博希邁爾、荷蘭跑者馬丁諾斯.歐森達普以及第五與第六跑道的美國跑者法蘭克.威寇夫和拉爾夫.麥特卡夫。法蘭茲.米勒穿著一件白色的長罩衫,看起來好似牙醫或生意興隆的藥局老闆,不過這說得可天差地遠,米勒是賽跑的起跑發號員,這麼說來他也挺像個怪人。他挺著啤酒肚,平淡地向每位運動員說明起跑指令。柏林奧運運用了由蔡司伊康和愛克發兩家公司特地研發的定時攝影機,米勒可用起跑鳴槍觸發電子脈衝,啟動計時器和終點相機,大約十分鐘後,裁判就可以運用相片分析比賽結果。   十七點整前不久,跑者就位。荷蘭跑者歐森達普似乎很緊張,在起跑位置前來回小跑步。麥特卡夫就定位蹲下前,在胸前畫了個十字。場內一片死寂,接著聽到米勒的聲音:就定位……預備……起跑鳴槍聲劃破了整個會場。「想像你跑過的土地燃燒著熊熊烈焰」,教練在比賽開始前不久對他不停耳提面命,此刻看來傑西的確銘記於心,傑西跑著,雙腳彷彿不著地般飛越跑道,立即取得領先。跑完半程後,傑西已經領先歐森達普和威寇夫兩公尺遠,沒人能超越他,突然間麥特卡夫奔馳拉近距離,以令人窒息的衝刺速度與傑西對決。十點三秒後,傑西衝破終點,麥特卡夫和歐森達普則各以零點一秒的差距緊接在後。希特勒抱以厚望的博希邁爾僅居第五名。   奧林匹克體育場上歡呼沒完沒了,觀眾齊聲大喊:「傑西!」興奮的傑西不可置信地望向圓弧形大看台,向他的支持者揮手。此刻元首包廂難堪情緒蔓延,希特勒轉身向後座的男人說了一些什麼。隔天官方的《奧林匹克報》寫下此刻希特勒隨行人員的可能想法:「雖然我們在賽跑半決賽就見到外國人的優勢,但難道就不會發生奇蹟嗎?三十二歲的博希邁爾,難道就不能以意志力躋身三強嗎?」顯然不行。   此刻發生的事件,流出諸多各色謠言。有人說,希特勒拒絕向歐文斯祝賀勝利,不過這說法大概與真相不符,因為就在第一天的比賽,希特勒擅自在包廂接待獲勝的標槍女選手後,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通知他,國家領導人表揚優勝選手不是常態,此後希特勒便放棄了繼續表揚選手。   不過事實上,希特勒的確在各式場合中迴避與傑西.歐文斯碰面。帝國青年團領導人席拉赫建議希特勒和傑西.歐文斯合照時,「元首」沒好氣地回應:「美國人應該自覺慚愧,居然用黑人來贏金牌。我絕對不會和那個黑人握手。」   身為奧運賽贊助人,希特勒對傑西今天為什麼獲勝,有自己的一番見解。建築師亞伯特.史佩爾還記得希特勒的說明:「希特勒聳聳肩表示,祖先來自叢林的人是低等的,比起文明的白人,他們天生適合運動,因此不該拿來當作競爭對手,我們應該禁止他們參加未來的各項比賽和運動競賽。」不過,還有令希特勒更生氣的事即將發生:傑西.歐文斯的得獎數不會只停留在一面金牌。 ⊷   傑西.歐文斯獲勝的消息很快地傳開了,也傳到了英國的南安普敦市。有人從那兒寄了一封署名「J.M.羅來恩」的來信給這位短跑選手。寫信的人說,希望選手在頒獎典禮能說以下的話:「很榮幸代表我的國家,也很開心和最優秀的跑者較量,但我必須鄙棄從您這種鼓吹種族仇恨的政府領獎。」傑西未曾收到這封信,因為寄給他的郵件都被攔截甚至開封了。原信件被歸到蓋世太保的檔案室,一封拷貝則交給了蓋世太保頭目萊因哈德.海德里希。 ⊷   帝國媒體會議每日指示摘要:「德國獲勝愈是令人愉快,下標題時就愈不適合只提到德國的勝利。禁止縮小外國隊伍的勝利,也不該使用任何種族立場討論運動結果,尤其不宜挑起黑人的敏感神經。應該連國際和國家奧林匹克委員會裡不怎麼有名的成員都要時不時地提及。」 ⊷   站在世界顛峰的男人!每位初次見到穆斯塔法.艾爾.夏比尼的人可能都會這麼想。他的鞋子擦得發亮、時髦的西裝完美合身(一九三六年流行雙排扣)、烏黑微捲的頭髮仔細梳理到腦後。不用懷疑,這位二十八歲的埃及人氣派得很─只要他不要一直笑!那是一種冷冷的訕笑,扭曲了他俊俏的臉龐。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個年輕男子,就會發現他好像也是個小白臉,這樣猜應該不會差得太遠,因為夏比尼也正如里昂.亨利.大喬,由當舞男開啟了職業生涯。可惜我們不知道,他從出生城市開羅來到柏林的確切時間,有一天他就突然出現,並擄獲了不少女人芳心。拜倒在這位英俊的花花公子魅力下的女性不少,依芳.菲爾斯特納也是其中之一。   依芳的父母艾莉絲和葛歐克.索爾曼很早就離婚了。艾莉絲小姐第二次的婚姻,嫁給了一位巨富─伯爵康拉德.馮.法蘭克伯格.路易斯朵夫。這位貴族沒有親生的孩子,便領養了依芳和姊姊莉瑟蘿特,兩位女孩因此也晉身女伯爵,他還分給她們一大筆財產。依芳.馮.法蘭克伯格,正如她當時的姓氏,是個結婚的好對象,但她不喜歡束縛。不論是和商人羅伯特.推克,或是比她年長許多的音樂出版商歐托.菲爾斯特納的婚姻,都同樣離婚收場。三十歲出頭的依芳.菲爾斯特納,認識了穆斯塔法.艾爾.夏比尼,不久之後兩人成為一對戀人。   穆斯塔法夢想開一間自己的酒吧。應該要是一間很時髦的店,最好有個吧台和烤肉台,正如時下流行的那樣,當然還要有樂隊和小型綜藝節目的表演空間。的確,如果按照穆斯塔法的意思去做,就可以把柏林的上流社會吸引過來。穆斯塔法的野心加上依芳的金錢,終於打造出位於烏然德街十八號的夏比尼酒吧,離選帝侯大街不遠,地理位置極佳。一九三三年九月,這家以裝置藝術風裝潢而成的高級俱樂部開幕,這時,希特勒當上帝國總理已經半年。   希特勒絕對不會踏入夏比尼酒吧,我們可以百分之百肯定,他連它的存在也不會知道。夏比尼酒吧裡發生的大小事,「元首」想必都要百般嫌棄。納粹報紙《柏林先鋒報》曾批評:「在這裡,氛圍宛如一九三三年以前的選帝侯大街。熱情的爵士樂、黑人舞蹈、奢侈的高價、陌生語言,有時幾乎讓人以為自己並非身在柏林,而是巴黎的蒙帕納斯區。」《柏林先鋒報》的寫手認為這樣的評價算是負面的,依芳和穆斯塔法卻當作是一種恭維。雖然夏比尼酒吧在納粹接收政權之後才成立,但還是成功發展出一套棕色民族的社會對立藍圖,在這個小地方,一個在柏林其餘地方已經沒落的世界正生氣蓬勃地發展著。   夏比尼酒吧的組成客群是藝術家、演員、實業家、外交官和政治家,正好符合酒吧訴求。空軍上將恩斯特.烏德特經常出入此地,其他如網球明星高特福里德.馮.克蘭,或是美國駐柏林大使女兒瑪爾塔.陶德,也習慣在烏然德街這裡約會。酒吧同時也是流亡埃及人的聚會地,這些人在柏林還真不少。位於動物園街上的埃及大使館,裡頭的員工也是同鄉夏比尼的座上常客。西羅酒吧的老闆艾邁德.毛史塔法.迪少奇三不五時也會過來瞧瞧穆斯塔法和依芳兩位朋友。另有一個常客是來自埃及西部省、二十二歲的學生阿契茲.德.拿薩。阿契茲寄宿在露易絲.歐本海太太住處,根本無法負擔進出這般高貴的俱樂部,只不過,他神通廣大還是找到了管道待在夏比尼;他迷戀依芳至極,只要一有機會,就盡可能上這家酒吧,眼神愛慕地緊盯意中人的一顰一笑。   酒吧裡的角色一早就安排好了:穆斯塔法是主持人,他策畫表演節目,他的臉則是公司的招牌;依芳則儘量待在幕後經營。不論發生什麼事,依芳都會牢牢掌控店況,無論什麼都嚇唬不了她,緊急狀態下她也不怕來硬的。有時候麻煩出現,客人糾纏不休或是不想付帳,為了應付這種狀況,她在櫃檯下方繫上一條膠皮短棍,幸好她不必常常亮出短棍。相較之下,家裡還更常鬧得天翻地覆─穆斯塔法兼具小白臉的外貌和東方大男人的脾氣,依芳稱呼他為「狂野愛人」,因為穆斯塔法可以無比貼心,同時也能壞得可怕。有一次依芳寫信給姊姊:「至於狂野愛人,我不相信我們可以等到他變好的那一天,他的狂野根本不能用一般標準來衡量。」   一九三六年八月,夏比尼酒吧成為柏林夜生活人人最渴望去的地點。根據以往經驗,溫暖的夏季月份生意雖然比較差,但依芳希望藉由奧運比賽期間的眾多遊客能讓營收大幅提高。穆斯塔法將招呼來自國內外的來客,整晚陪伴在他們身邊;他將笑口常開,和先生閒聊,和女士調情;女老闆則照慣例逗留在膠皮短棍附近,並迴避成為聚光燈下的焦點。納粹掌權後的第三年,依芳的低調處事有個重要的理由:她是猶太人。 ⊷   柏林警察局每日報告:「懸掛在鹽堡街六號一樓陽台的卐字旗,和繫在貝希特斯加登街十四號的奧林匹克廣告布條遭人縱火。截至目前為止的調查發現,有人試圖用著火的旗幟來點燃車號 IA100060 的私人轎車。嫌犯疑似是住在包爾曼街三號的麵包師傅何爾曼.諾尼。」 ⊷   托馬斯.曼已經不舒服一整天了。魔術師(他的小孩如此稱呼他)正在受苦。蘇黎世附近的屈斯納赫特市的住處天氣顯然比柏林好,因為對「壓迫人的太陽」抱怨連連,就連每天和卡蒂亞小姐一起散步,他也因為這種「溫室空氣」而不能好好享受,直到傍晚氣溫轉涼,作家才感覺舒服一些。一如往常,他在收音機前悠度每天的最後幾個小時。托馬斯先聽莫札特和舒伯特的古典音樂會作品,然後欣然聆聽華格納的鋼琴小品─這首〈相簿一頁〉雖然「對感官意境的享樂描寫得無比真實」,作曲上卻顯得「內容有些貧乏」。最後托馬斯追蹤柏林發生的新鮮事,他在日記中吐露:「舉世轟動的一百公尺賽跑唱片轉播裡,兩位美國黑人大獲全勝,幹得漂亮!」   要讓托馬斯.曼在遙遠的瑞士也能得知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裡的競賽結果,必須仰賴無數科技的投入才可行。一九三六年的奧運比賽是遍及全球的媒體大事,掩蓋了至今所有事件的光芒。來自五十九個國家、一千八百名記者報導這場賽事,此外一百二十五名特約攝影師則交出了大約一萬六千張照片。除了日報之外,廣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的技術指揮中心就位在場上所謂「元首包廂」的正下方。一台超過二十公尺長的配電盤上,可以同時裝上十八條越歐、十條越洋管線,總共四十二台廣播頻道轉播這場賽事:許多報導直接傳送到天空,其他的會先錄下,稍後再從唱盤中播放。總之,德國頻道轉播超過五百條報導,國外機構帶來了甚至三千條專題報導。這幾天踏入奧林匹克運動場的人,可以發現在「元首包廂」附近有一台機器,二點二公尺長、就像一座貨真價實的高射炮,不過這是三架電子相機,它們實現了還很年輕的電視媒體的現場轉播工作。兩位孔武有力的男人必須負責更換無線發報的「光電顯像管」、那重五十公斤、鏡片直徑四十公分的巨大物鏡。創新的還有帝國郵電所謂的中繼攝影車,那是一台賓士貨車,車頂上安裝了一架攝影機,曝光的底片跑進車子內部的一個防光盒裡,在那兒將全自動地沖洗、定影、晾乾和掃描。運動賽事則會以僅僅八十五秒的延遲,透過電視在柏林、波茨坦、萊比錫,總共超過二十個公眾電視房裡放映。每日三次:從十點到十二點、十五點到十九點和二十點到二十二點。到點會廣播:「注意注意!這裡是柏林保羅.尼普科夫*【*保羅.尼普科夫(Paul Nipkow),德國電視之父。】電視轉播,奧運特別節目,聲音波長七點○六公尺,影像波長六點七七公尺。」   國家社會主義者果真使出渾身解數來令全世界印象深刻。托馬斯.曼在流放地屈斯納赫特市,愈是追蹤來自柏林的廣播轉播,他的不舒服就會愈加嚴重。這位「魔術師」了解,納粹推動如此巨大的技術投資,只是為了讓外國人讚嘆,是呀,為了征服他們!希特勒想要展示他的權力,其中隱藏的訊息是:最好別向有能力達成這般工程成就的工業大國挑釁。托馬斯.曼聽完奧林匹克開幕典禮的錄音轉播不久後感覺很噁心,「不舒服的故事。令人神經疲勞。我擔心盲腸有毛病,但也有可能一如往常,是大腸的問題。」

作者資料

奧利弗.希爾梅斯(Oliver Hilmes)

曾於德國馬爾堡大學、巴黎索邦大學、德國波茨坦大學就讀歷史、政治學與心理學,取得當代歷史博士學位。2002 年起為柏林交響樂團基金會工作。 身為暢銷歷史寫作者,希爾梅斯的擅長的主題為當代(尤其是古典音樂領域)的人物傳記。他的得獎作品包括《山丘上的女士:科西瑪·華格納的一生》,以及本書《希特勒辦的奧運:1936年的納粹盛典》。

基本資料

作者:奧利弗.希爾梅斯(Oliver Hilmes) 譯者:傅熙理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社 書系:貓頭鷹書房 出版日期:2017-08-31 ISBN:9789862623336 城邦書號:YK1436 規格:平裝 / 單色 / 400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