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文學小說 > 青少年文學
情感學習:百年來,經典文學如何引導孩子認識感覺、學習情緒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情感是天生自有的,還是社會形塑的? 在我們習以為常的「感覺認知」中,原來: 羞恥能產生力量,恐懼極具價值,無聊,居然是學習而來的, 至於,勇敢,更是因地制宜,因時而異。 從19到20世紀,我們將看見這些來自德、美、英、荷、法、義、挪、俄、瑞典、瑞士、印度,共一百多本暢銷兒童文學與三十本教養手冊,如何傳遞情感的意義,引導兒童學習情緒。 ☺原來,感覺是需要學習的 1870到1970年,是對兒童情感的討論,最蓬勃發展的黃金歲月。在這之前,大家並未意識到兒童其實是獨立於成人的個體,我們今日覺得兒童看起來天真無邪,需要教養才能健全成長,其實是近150年來才發生的。但也因為如此,父母承擔了形塑孩子人格的責任,他們的焦慮也由此而生。1970年代後,電視、電腦、手機等媒體對兒童發揮了極大影響,不過,在這之前,則是透過「閱讀」來形塑一個人。在18、19世紀,當知識普及後,書本教育開始受重視。於是百年裡,無數童書與教育指南手冊,引導兒童學習情感、掌控情緒。眾人相信,透過這些引導,孩子可以學習到「正確」的情感與情緒,並由此發展出「健全」的人格。 ☺什麼是「合宜」的情緒表現? 在這段學習如何感覺的歷史裡,情緒的定義與作用是不斷變化的。從18、19世紀的道德教化到20世紀鼓勵兒童的主動性,我們看見,早年被「利用」來逼人勇敢的「恐懼心」,後來一度被認為有害於兒童的心靈成長。而用來形塑「合宜行為」的羞恥感,在二十世紀下半葉,在西方社會正逐漸喪失,反倒是「無恥社會」的概念一度被視為西方文明墮落的象徵。而過去曾被歌頌的「勇敢」,在二戰見識過無數暴力與恐懼之後,那些百年前無所畏懼的主角就不再那麼使人信服。相應於情緒的不同定義,兒童文學裡塑造的人物形象與傳遞的合宜行為標準也就跟著轉變。 ☺閱讀兒童文學是極重要的學習方式 兒童在閱讀書籍的過程中,會與書中主角一起體驗、一同成長,透過模仿與調適,從書中學習到各種情緒,並且將這些情緒轉化為一種可以實踐的知識,再用來決定自己的行為。在本書裡,我們看見百年來的兒童,如何在《彼得潘》裡看見親子之情,在《蒼蠅王》中學到「羞恥」、「痛苦」與「同理心」,在《阿爾卑斯山的少女》中懂得何謂「分離焦慮」,在《怪醫杜立德》則感受去殖民的價值觀與跨越種族的「同情心」。至於,曾經被鄙視的「膽小」,則在《綠野仙蹤》裡有了新的詮釋,獅子成為第一個膽小男孩的榜樣。這些作品鼓勵兒童擁抱恐懼、擺脫羞恥、接受思鄉病為一種合情合理的感覺,並賦予兒童權力,也因此,兒童有不同的選擇與空間。 當兒童文學不再只有說教,多了可以運用的情緒知識,透過這些書本,兒童和青少年可以體會跨階層、跨文化、跨種族、跨時空的知識與理解。但同時,兒童卻也開始需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例如在現代社會中,面對都市生活的無聊與充滿挫折,兒童必須為這些情緒空虛做好準備。如此,培養個人的情緒控管能力,也成了個人與社會的期望。 【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吳玫瑛╱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教授 杜明城╱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林文寶╱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張子樟╱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前所長 楊茂秀╱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創辦人、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葛容均╱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蔣竹山╱東華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 賴嘉綾╱作家、繪本評論家 藍劍虹╱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情感學習》是部值得推薦與高度重視的用書,不僅對兒童文學研究者而言是部彌足珍貴的文獻,但凡關切兒童情緒表現以及兒童文學閱讀的教師、父母或一般大眾,本書皆能提供裨益良多的情緒知識和藉由文學閱讀培養情緒感受力的參考價值。 ——葛容均╱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情感史為近年來歷史學最受注目的研究課題,台灣至今尚未有任何相關成果的引進,很高興貓頭鷹翻譯了2014年烏特.佛瑞維特(Ute Frevert)主編的《情感學習》。本書為牛津大學出版社「情感史叢書」中的一冊,透過柏林馬普人類發展所情感史中心研究成果結集的十二篇文章,以1700-2000這三百年,特別是十九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晚期西方的兒童文學與教養手冊兩種主要文類為研究對象,探討兒童情感的變化。閱讀此書,我們不只是看到了近代兒童的社會生活史,也瞭解了近代社會的情感史、閱讀史及教育史。 ——蔣竹山╱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國際好評】 本書的難能可貴之處在於它將小說融進各種脈絡當中,以豐富的歷史研究來討論這些情緒⋯⋯美國、英國、荷蘭、法國、義大利、挪威、俄國、瑞典與瑞士的文本均有所討論⋯⋯本書在跨時間與空間的比較分析上堪稱典範。 ——伊莉莎白.布倫,迪肯大學高級講師、澳大利亞兒童文學研究協會副會長 作者群謹慎地強調「學習」是複雜的過程,兒童與青少年在學習與調適情緒技能上扮演著積極主動的角色。這也意味著所有的虛構性作品都有許多潛在的情感詮釋方式⋯⋯這部作品結構嚴謹、論證充分,對兒童文學或情緒學習感興趣的讀者來說毫無疑問是部珍寶,對研究情緒歷史與童年的學生與學者來說更是如此。 ——卡倫.瓦爾加達,哥本哈根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本書結構十分嚴謹:由十二篇章節支撐其論點,每章標題以小說人物為起頭,探討單一具體的情緒,例如〈狄肯的信任〉與〈海蒂的思鄉病〉⋯⋯其研究方法囊括了童年史、人類學、閱讀與學習理論、教養書籍、行為主義與接收理論。 ——瓦萊麗.山德斯,赫爾大學藝文教育學系主任 這是一本嚴謹的協同研究著作之典範⋯⋯要在這有限的篇幅裡對每篇文章進行它們各自應得的評論簡直是不可能的事⋯⋯這本書為情緒史新興的子領域奠定迷人的研究方向。 ——托馬斯.多德曼,波士頓學院歷史系助理教授 令人相當欽佩的共同書寫歷史方式⋯⋯這本書為今後的研究提出一些很重要的問題,透過童年時期的情感體驗,作者、出版商與讀者影響的不只是情緒的變化,也影響著各世代特定的社會與政治變遷。 ——希安.普利,任教於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歷史系

目錄

序言 導論 第一章 蓋斯凱爾夫人的焦慮 第二章 狄肯的信任 第三章 阿斯嘉禮的虔誠 第四章 拉爾夫的同情心 第五章 杜立德醫生的同理心 第六章 溫蒂的愛 第七章 小豬的羞恥 第八章 勒布拉克的痛 第九章 吉姆.波坦的恐懼 第十章 伊凡的勇敢 第十一章 海蒂的思鄉病 第十二章 英格麗的無聊 結語  翻譯書籍,翻譯情緒

導讀

從《情感學習》到讀者反映的需求
   ◎文/葛容均(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情感學習》是本難得一見、探究兒童情緒與兒童文學閱讀二者間密不可分之關係的論文集。綜觀相關兒童文學的論文集與專書,若非兒童文學發展史,便是依據文類劃分或是聚焦於特定作家作品的研討。即使是論及兒童文學中重要主題的篇章,也鮮少像《情感學習》能夠全然專注於兒童情緒與兒童文學閱讀的關係,遑論該書跳脫多以英語體系兒童文學為主要探究對象的跨文化維度,以及涵蓋指南文學包括教養手冊之重要性的層面。也因此,再加上現當代對於情緒管理及其行為表現的矚目,《情感學習》是部值得推薦與高度重視的用書,不僅對兒童文學研究者而言是部彌足珍貴的文獻,但凡關切兒童情緒表現以及兒童文學閱讀的教師、父母或一般大眾,本書皆能提供裨益良多的情緒知識和藉由文學閱讀培養情緒感受力的參考價值。      作為教師,我相當重視學生的「讀者反映」,以筆者自身教學經驗看來,學生作為讀者多會以作品的角色刻劃及情節編排來判定作品的「好看與否」。一部作品的好看與否或造就或挫敗「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除情節編排外,學生作為讀者會格外重視作品內角色的情感展現,又或者可以說是角色的「內心戲」,情緒張力強或者能夠提供情感連結與感受認同的作品甚至能為學生讀者帶來療癒的功效,從王爾德童話〈自私的巨人〉、路易斯.薩奇爾的《翻牌人》到美籍阿富汗裔卡勒德.胡賽尼所著《追風箏的孩子》等,皆有學員分享這些作品所帶給他們的感動與撼動。書不用多,我們一生中,真正能打動、帶給我們情感震撼或畢生難忘的作品也就是特定幾部,而這樣的作品泰半與深刻的情感或情緒體驗有關。我曾遇過年幼時初遇《野獸國》卻飽受驚嚇但直到大學期間都持續偏愛這部繪本的學生,也聽聞過自小到大會反覆閱讀傑克.倫敦的《野性的呼喚:白牙》和吉卜林的《叢林之書》都不感厭煩的年輕讀者。      兒童文學或兒童讀物不見得會供給不容置疑的樂趣或舒適的愉悅/娛樂感,這點可謂有待進一步檢視的迷思。從一方面觀之,兒童文學的發展或許真的轉向了―早自中世紀末英國第一位出版商威廉.卡克斯頓(William Caxton)、十八世紀約翰.紐伯瑞(John Newbery)加上十九世紀至現當代不同作家的嘗試與貢獻,幾世紀流變下來的兒童讀物確實見證了趣味感和想像力的提昇(其中包括兒童角色的立體感與多樣性,以及從愛懼到忿恨等的情緒表現),強烈的宗教意旨及道德訓誡包含早期的禮儀書等在今日被看作八股,甚至是對兒童教育的控制或變相壓迫。然而,從另一方面檢視,即使置於跨文化的脈絡之下,普遍的兒童讀物自古至今從未全然脫離或多或少的教育性以及為求社會化的情感陶塑,此二者是兒童文學或兒童讀物的特殊體質與共性。古希臘羅馬、天主教執掌的中世紀,甚至清教徒的兒童教育與讀物,同本書第三章所介紹印度–波斯改革運動中所強調培養的愛國情操與虔敬之心有著跨世紀跨文化的相似之處。      雖然針對兒童的情感教育及情緒社會化的陶塑並非十九世紀末至現當代特有的新興現象,也固然本書看似一部兒童文學斷代史(一八七○~一九七○),並著眼於此時期間兒童文學中的多種情感展現以及藉由文學閱讀所能促及或更加深入了解的兒童情緒社會化歷程,這部論文集著實提供了攸關兒童情感教育,甚至兒童福利、權利法案和權力關係的重要變革資訊。例如,本書第五章「杜立德醫生的同理心」是篇會讓人印象深刻的論文。作者藉由杜立德醫生與動物間相處的故事開場,隨後提出動物故事的四種模式並論及兒童與動物的關係,友愛動物被視為一種兒童應具備或培養的情感美德。於此同時,作者告知自十九世紀開始歐洲即有抗議虐待動物的聲浪,保護動物協會因而紛紛成立,作者甚至陳述保護動物與保護兒童的社會運動幾乎並行發生,到了二十世紀不少教養手冊鼓勵孩童飼養動物以學習動物感受,藉此增進兒童的同理情操。      上述論文並非《情感學習》中唯一採用、重視指南文學含教養手冊,並將其加入兒童文學閱讀研討範圍的篇章,而這正是我個人最欣賞這本專書之處。在國內外討論兒童文學閱讀的場合與學術發表中,我們鮮少將指南文學納入考量。事實上,指南文學與教養手冊一直存在於東西方人類社會之中,它們不僅反映市場/讀者需求,更直指人類社會於特定時期所流行的話題或注目的焦點。從《焦慮的意義》、《被討厭的勇氣》、《情緒之書:156種情緒考古學,探索人類情感的本質、歷史、演化與表現方式》、《情緒勒索》,到《為何我們總是如此不安?:莫名恐慌、容易焦躁、缺乏自信?一本缺乏安全感的人都在看的書!》、《英雄之書:觸動日本成千上萬年輕人,改變自我的人生開創法則》……,這些存在於「純文學」領域之外相關情緒智慧、情緒管理、情緒治療的當代書籍五花八門,琳瑯滿目的同時,不免教人怵目驚心!原來我們處在急需照料情緒與感受的時代,成人兒童皆然,讀者更有如此這般關於情緒與感受處理的閱讀索求。      兒童文學隨之已呈現轉向的趨勢,誠如《情感學習》所研討的一般。本文第二段提及,學生讀者亦看向作品所展現的情緒刻劃深度和情感影響力作為「好看與否」的指標。然而,因人類社會(化)需求及文化體驗的變遷,如今或不久的未來,「好看的」兒童文學恐怕不再是諸如《金銀島》、《哈比人》、《波特萊爾大遇險》或《湯姆的午夜花園》,甚至《長襪皮皮》與《波麗安娜》(Pollyanna)也會顯得太過愉悅或刻意造就而成的樂觀,更別提《木偶奇遇記》或《騎鵝歷險記》會因為冗長而顯得累贅被擱置一旁,以刪節版或動畫來取代完整的文本閱讀。我恐怕當今「好看的」兒童文學多是帶著生命的傷口登場,而讀者與觀眾索求的恐是目睹或見證創傷的療癒歷程及成效。「療癒風」從兒少小說席捲至繪本等文類,更別提上述所言之文學領域之外的情緒用書。      倘若當真如此,閱讀兒童文學以學習如何感受將是趟猶如《在我墳上起舞》、《少年Pi的奇幻漂流》、《我是大衛》(I am David)抑或是《畫怪物的男孩》的情感歷程。倘若如此,《情感學習》將是結合兒童情緒與兒童閱讀的重要指南,這本論文集既成就了關鍵性的學術研討,也會是大眾延伸思考文學閱讀所能提供的情感探索與感知教育的起點站。

作者資料

烏特.佛瑞維特(Ute Frevert)

柏林馬克斯普朗克人類發展研究所所長以及馬普學會的科學委員。 她曾於二〇〇三年至二〇〇七年任職過耶魯大學德國歷史教授,在此之前曾任教於康斯坦茨大學、比勒費爾德大學以及柏林自由大學歷史系。 她的研究領域包括現代社會與文化史、情緒史、性別史與政治史。 最著名的一些作品考察了現代德國婦女與兩性關係史(如:《德國婦女運動史》,五南出版)、十九世紀的社會醫療政治史,以及徵兵制從一八一四年起到今日所造成的影響。 佛瑞維特不僅是柏林自由大學名譽教授,同時也是數個科學顧問委員會的成員。一九九八年曾獲得極具聲望的萊布尼茲獎。

基本資料

作者:烏特.佛瑞維特(Ute Frevert) 譯者:黃懷慶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社 書系:貓頭鷹書房 出版日期:2018-03-08 ISBN:9789862623466 城邦書號:YK1440 規格:平裝 / 單色 / 528頁 / 17cm×22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