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職場工作術 > 溝通談判
看出關鍵:FBI、CIA、全美百大企業都在學的感知與溝通技術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看出關鍵:FBI、CIA、全美百大企業都在學的感知與溝通技術

  • 作者:艾美.赫爾曼(Amy E. Herman)
  • 出版社:方智
  • 出版日期:2017-05-01
  • 定價:380元
  • 優惠價:9折 342元
  • 書虫VIP價:342元,贈紅利17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24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看見他人看不見的,才是出線的關鍵! ★被譽為美國的祕密武器,本書作者赫爾曼專為FBI、CIA、NYPD等政府部門和大企業提供訓練課程! ★她能透過藝術名畫、雕像、照片,教你敏銳洞察、提升視覺智能,察覺真正重要的事! ★將大腦功能運用到極致,看見他人看不見的,感覺像換了一雙眼睛! 怎麼看,比你怎麼做還重要。 學會看見真正重要的訊息,足以改變你的人生! 人都會被表象所欺! 你以為你看到了,其實不然。 儘管你清楚目標也沒分心,還是可能被大腦擺一道! 因為,你只「看」卻沒「觀察」。 賈伯斯、達文西都深信:發明的重點不在創造,而是發現。 ●凱永歌發現美國旅館內的廢棄肥皂,進而回收、推動「全球肥皂計畫」,幫助世界兒童躲過疾病,並被CNN選為年度英雄。 ●瑞士登山家梅斯特拉,看著自己登山後黏滿芒草的襪子,發現了新的黏附方法,將發明的魔鬼氈命名為維可牢,創新太空人與滑雪人士的衣物後,也讓孩子從此無須綁鞋帶,同時創造每年2億6千萬美元的營收。 ●一位旅館清潔人員,因察覺到客房內獨處的年輕女孩,進而通報並揭發了國際性奴隸人口買賣。 ●以色列高朋滿座的咖啡廳,服務生敏銳的注意到一個要水喝的學童,全身冒汗卻仍穿著沉重大衣,他的觀察免去一場大型爆炸案發生。 從一個人的外觀就能判斷國籍;觀察雙手就能知道職業; 觀察走路姿勢、儀態禮貌、衣服材質,就可以說出某個人的故事…… 這能力是不是和福爾摩斯很像? 你也可以透過觀察藝術畫作,擁有這樣神祕又犀利的能力——視覺智能! 賈伯斯曾表示:「富有創意的人被問到究竟是如何成功時,總是有些不好意思,因為他們並非刻意追求,只是單純看到了可能性。」達文西豐富的科學和藝術成就也源自於此,稱之為「視覺智能」。 本書作者赫爾曼的這套訓練「感知能力」與「溝通技巧」課程,證明了研究畢卡索、莫內、馬諦斯等人的作品,可幫助警察解決謀殺案、為企業省下數百萬美元、讓你對孩子的注意力缺失症有所警覺,甚至幫你認出剛偷了你皮夾的扒手。 十多年來,她訓練美國各領域的專家提升視覺智能,她的課程不僅能帶你發現遺漏的事物、減少因溝通不良而必須付出的昂貴代價;還能讓你突破各種「視盲」,提升記憶力、專注力、決策力、洞察力以及將大腦的功能運用到極致。本書與其他心理學家的作品不同之處在於,不僅會談到大腦的功能和如何將其運用到極致,並且還能從中親身體驗,曾有人吃驚:「好像換了一雙眼睛一樣!」 無論你是一個希望更有效經營企業的領導者, 一個想更了解孩子的父母, 或只是想更清楚的感知、覺察任何狀況, 你都能透過一個全新的角度,看見最重要的事物! 善用視覺智能, 等於化身為超級警犬、破案高手和守護天使, 能發掘從未注意到的神祕天地。 世界上充滿了驚奇,只待我們好好鍛鍊視覺智能!

目錄

●作者的話 人人都可透過練習學會敏銳洞察與有效溝通 ●第一部分:如何看見關鍵訊息——評估 人只看得見自己想要的世界。─ 亨利.大衛.梭羅 Ch1 視覺智能勝過超能力:看出關鍵可以拯救生命、改變人生 視網膜是大腦的一部分 持續鍛練、研究藝術便能加快反應 蜘蛛腳大象有助大腦學習新事物 請關閉自動駕駛機制! 慢下來! 碧昂絲請歌迷放下3C產品 牛頓:「耐心注意的重要大過其他才能」 Ch2 學習基礎技巧:如何熟練觀察的藝術? 你究竟看到了什麼? 大猩猩實驗與不注意視盲 觀察的藝術:練習提升注意力、記憶力 Ch3 認清感知盲點:為何人人觀點不同? 我們的感知濾鏡 透過潛意識濾鏡看世界 最常見的幾種感知濾鏡 .只看見自己想看的 .常看見他人希望我們看的 .無視於改變 錯覺的藝術 Ch4 從恐怖攻擊中倖存:如何客觀觀察人、事、時、地? 別太早下結論 事實=親身經歷或觀察得知的真相 研究要點一:人物 研究要點二:事件 研究要點三:時間 研究要點四:地點 得到答案 避免主觀詮釋,並可嘗試量化 妄下假設的風險有如滾雪球效應 Ch5 祕密其實近在眼前:見樹又見林 天生「視盲」 請將______填滿 別遺漏細節 消失的婚戒:如何更注意細節? 學會解讀關鍵訊息——「肢體語言」 眼鏡蛇行動「COBRA」 .專注於保護色之下的人事物 .專注就像心智肌肉一樣需要鍛鍊 .休息一下:每工作90分鐘就休息10分鐘 .調整預期、放下偏見 .請他人一同觀察 贏得合約並替客戶省下13萬4千美元的祕密 燒壞的燈泡造成飛機失事:放眼大局的重要 練習「繪出全貌」的技巧 你的桃花木桌是什麼? ●第二部分:如何解讀看見的訊息——分析 發現就是看到人人所見,卻能產生空前未有的想法。─山特捷爾吉 Ch6 眼觀四面:從各個角度分析 緊張的大衛像:觀點轉換 動身察看:出去走走能突破瓶頸 「嗅」出破案關鍵 同理心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難以理解的「為什麼?」 新的體驗帶來迥異的全新視野 服務的觀點:考量他人並滿足需求 Ch7 看到欠缺的資訊:像臥底警探一樣列出優先順序 已知資訊 勇於提出欠缺的資訊 還需要哪些資訊? 拼湊證據 留心緊急與重要的不同 從優先順序了解一個人 ●第三部分:如何精準描述訊息——表達 近乎正確的字詞和正確的字詞之間差異極大─正如螢火蟲和閃電的不同。─馬克吐溫 Ch8 化未知為已知:如何避免溝通失敗? 溝通的藝術 選擇客觀詞語進行明確溝通 考量對方踩不得的地雷詞語 練習再練習 編輯的重要:說太多就和不發一語一樣糟 別延續錯誤導致一發不可收拾 訊息:文字7%、聲音38%、非語言55% .祕訣 .1.再次重述 .2.重新命名 .3.重新包裝 藝術是種邀請 Ch9 避免被情緒牽著走:找出不堪的事實對外發布 說出「你看見的」而不是「你所想的」 相信自己所見 駕馭自身情緒 繼續向前 .1.再次重述 .2.重新命名 .3.重新包裝 請試著加一匙糖 考量接收的一方 ●第四部分:如何改善精進——調適 我們並非看見事物的原貌,而是看見我們自己的倒影。─阿娜伊斯.寧 Ch10 養老院的猛男脫衣秀:放下既有的偏見 忽略偏見絕非好事 無意識偏見 .José刪掉一個s就讓工作機會蜂湧而入 .白人vs.黑人=警察vs.罪犯? .深膚色母親與白膚色嬰兒 體驗偏見 面對並避免偏見的三大原則 .原則一:對持有的偏見有所認知,剷除負面偏見 .原則二:偏見並非事實,而是尋求事實的線索 .原則三:請他人協助審視結論 Ch11 擁抱灰色地帶:在不確定之中悠然向前 主觀的問題,客觀的答案 資源短絀時就發揮創意 待辦事項的威脅與焦慮 將未完的任務化為圓滿 ●結論 關注細節,生命可能因而改變

序跋

作者的話 人人都可透過練習學會敏銳洞察與有效溝通
  當時我站在公寓外的門廊,一切似乎變成模糊的慢動作。門內傳來吼叫聲,灰塵在日光燈下飄動,左側某處傳來貓叫。我身前的警官舉起拳頭準備敲門,他的搭檔配戴著槍為他提供掩護,緊繃的準備展開行動。屋內的爭執達到沸點時,第二位警官的槍射出了無言的吼叫……   這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我從小就能察覺生活中一切的藝術:陽光穿過樹林,透出不對稱的美麗光束;浪潮退後遺留下紋路獨特的石頭與貝殼。儘管我本身不特別富有創意,卻毅然選擇攻讀藝術史。大學畢業後受到科學家父親和超務實的母親影響,加上自身想服務他人的渴望,我讀了法律,也因此有機會體驗這項刺激的「警官跟班」任務。   為了不讓自己陷入恐懼,當時我像觀察畫作一樣仔細環顧四周,比較、分析瑣碎細節,就前後左右做出判斷,希望在細微末節中挖掘些意義。常有人說這種思維方式很奇特,我也承認,也總是認為自己在藝術領域的專業同時能運用於法律事務,因為法界亟需客觀的觀察。   接著我產生了負面的念頭:若當時一同出任務的警官不具備這些技能呢?第一位警官看到的門內景象,不管眼前是哭泣的嬰兒、神智不清的老人或是持槍的瘋子,還有剎那間他向搭檔傳達的方式,全都會深深影響在場的每一位。這位陌生人的洞察力和精準表達所見的能力都可能左右我的性命。   幸好當時警官能化險為夷,那次任務並未以悲劇收場。人第一次面對槍桿子或處在生死關頭的感受可想而知,那次經歷我多年難忘。我們的性命多常取決於他人的觀察能力?對多數人而言恐怕多到數不清:每次搭飛機、坐火車,上了計程車或躺上手術台,未必每回都攸關生死,卻也可能改變人生。他人是否注意細節及足夠周延也可能影響我們的工作、名聲、安全以及成果,反之亦然。我們應該要鄭重看待這項責任,因為結果可能是升官或降職,勝仗或悲劇,稀鬆平常的某個9月星期二或九一一事件。   「敏銳洞察」與「有效溝通」並不難懂,反而是簡單、實在的技能,人天生便兩者兼具,卻從未發覺自己往往忽略了這些本能。走錯登機門而搭上錯的班機;將電子郵件發給錯的收件人而說了不該說的話;重要證據明明就在眼前卻視而不見。原因何在?因為人天生就容易犯下這些錯誤。   人腦所見有限,能運作的資訊更少。執法多年來我碰過許多不可靠的目擊證人,也發現當事人的描述時有誤差,直到如願回到藝術界,我才開始積極研究感知力的奧妙。擔任紐約市佛利克博物館(The Frick Collection)教育部門主管時,我將耶魯大學皮膚學教授開的一門課程引進紐約市的各個醫學院,教導學生如何透過分析藝術作品來提升觀察病患的能力。課程十分成功,臨床實驗發現修習該課程的學生診斷技巧較未修習的同儕好出56%,我因此對於背後的科學感到好奇,想了解人觀看事物的運作機制,以及為何欣賞藝術品能帶來助益。   我成了腦神經學迷,讀了所有找得到的研究並訪問研究學者,甚至註冊了與腦神經相關的線上電玩遊戲。我發覺自身對於人類觀看事物的認知有許多錯誤—例如視網膜屬於雙眼,而非大腦的一部分。雖然無法完全了解人類大腦,卻能加以改變,透過訓練大腦拓展視野觀察得更正確。   個性使然,我只要學到什麼精采的,不僅想與醫學院學生分享也想與全世界分享。九一一事件剛過,整個紐約市還瀰漫著恐怖攻擊的可怕氛圍,英雄行動和令人心碎的故事漫天而飛。某天晚上,我與朋友在外用餐時分享了當時所學。其中一位友人問我是否想過訓練第一線救難人員?雖然之前沒考慮過,但是回想就讀法學院時跟警官出任務時的自己,站在長廊面對著恐懼,不知道當時警官會如何看待所見以及作何反應?朋友的提議的確非常理想,我因此對於將警察和林布蘭湊在一起的想法深感著迷,只差得說服執法單位。接著那週,我便致電紐約市警察局。   「我想邀請貴局的警員來我們博物館欣賞藝術。」自忖著大概有一半的機率被掛電話,很感謝副局長竟然同意試試看。過了幾週,佛利克博物館首次允許配戴槍枝人士進入,「感知的藝術」課程就此創立。時至今日我也教授這門課程15年了,接受訓練的警察除了出自紐約警察局的13個部門,也來自華盛頓特區、芝加哥、費城的警察局,以及維吉尼亞州州警和俄亥俄州警長協會。課程成效亮眼,口耳相傳之後我的客戶名單擴展至美國聯邦調查局、美國國土安全部、倫敦警政廳、美國陸軍、海軍、國土警衛隊、特勤局、聯邦法警局、中央聯準會、司法部、國務部以及國家公園局等。   《華爾街日報》不久後報導了這門課程及其對於執法、法律與軍方的助益,提到聯邦調查局臥底探員的故事,探員指出我透過訓練使他的觀察力更為敏銳,結束課程後,他便搜集到有力證據,能指控黑道控制的垃圾收集集團犯下了34項罪行,政府也沒收了價值6千萬至1億美元的資產。約莫同時,我接到了私人公司、教育機構甚至工會等來電。因為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無論是家長、教師、空服員、理財顧問,甚至是門房,在某種程度上都是第一線救難人員。   國防部曾稱「感知的藝術」獨特教學方法「價值非凡」,本課程也曾受海軍行動統領稱讚:「這樣激發人心與創新的思考模式對於發展未來可行的作戰計畫實為必要」。聯邦調查局局長納許(Benjamin Naish)並安排我至費城警察局講課,他表示:「這堂課讓我感到眼界大開,如此特別的訓練大概會成為他們獨一無二的經驗。」   獨特之處何在?課堂中會分享乳房垂到肚子上的裸女圖、小便桶做成的雕刻品,以教導準確觀察和有效溝通的高深藝術。我幫助過的人來自各行各業─法律事務所、圖書館、拍賣公司、銀行、工會、教會,加強訓練他們的視覺分析和批判思考技巧,使醫護與執法人員知道如何找出相關資訊、分析重要程度,從中歸納後有效傳達。其實,每個人都需要這些技能,因為漏掉某個細節或誤解某個字很可能就會點錯咖啡、搞砸百萬美元的合約甚至謀殺案的調查,這點我再清楚不過,因為每週我都眼睜睜看著頂尖聰明的人士一而再、再而三遺漏關鍵資訊。   上方這張自我肖像攝影作品出於藝術家JR之手,透過肖像呈現了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模樣。JR將人物攝影作品放大至看板大小,放置於世界各地建築物的側牆或屋頂,因「將人臉相片置於世界最貧窮的地方」而逐漸出名,但也因為從未取得使用權而惹上麻煩,幾個國家都下了逮捕令。JR應要求拍了自我肖像卻擔心顯露臉部特徵可能容易使自己被補,最後想出的解決之道便是這幅作品。我十分欣賞這張相片,因為它準確說明了「感知的藝術」的精髓─以從未預想過的方式轉換觀點和預期。   請將這本書視為自己的新肖像,利用它後退一步以全新觀點看待自己。世界眼中的你是怎樣的?善於溝通嗎?懂得觀察嗎?身後、四周和內心深處又是什麼狀態?你可以透過本書學會如何善用神奇的大腦,提升自身蒐集資訊的敏銳度,加強策略和批判性思考,改善決策和詢問技巧。本書與其他心理學家或記者的作品不同之處在於,不僅會談到大腦的功能,還能學習如何運用到極致。   接著請看下頁的相片。作品從未修圖或調整,呈現的是真實場景。   你認為這張攝影作品想表達什麼?拍攝地點為何?最常聽到的答案是老建築物中的花草,某種裝置藝術。一點也沒錯!地點是老建築,用的也是真花,而且還是藝術家刻意擺設出來的。是什麼老建築?相片中有冷氣機,許多扇門的長廊,還有個排著多張椅子的房間……答案出乎意料:精神病院。   有90年歷史的美國麻薩諸塞州心理健康中心當時因需引進更多現代設備而必須拆毀,藝術家哈玻以精神病院中少見的方式為其畫下句點。令人感傷的是靈感來自對於精神病院患者的觀察─因為無法祝福這些病患早日康復,他們鮮少收到鮮花,哈玻就此命名為〈綻放〉,希望扭轉大眾對於精神疾病照護的刻板印象。一般人無法將斑駁的老建築與活潑的色彩連結在一起,也不預期在精神病院走廊上感受到生意盎然。這本書也一樣會扭轉你對於世界觀察的方式,讓你在從未想過的地方遇見色彩、光線、細節與契機;在最空寂之處看見生命、可能性和真相;在最混亂不堪的角落發現秩序與答案。你的觀點將從此大不相同。   學習找到關鍵也能扭轉你的世界,在此邀請你張開雙眼,靜待其變,一定會訝異原來自己從沒認真觀看過。

內文試閱

  #視覺智能勝過超能力:看出關鍵可以拯救生命、改變人生      戴瑞克.凱永歌(Derreck Kayongo)踏進費城旅館的淋浴間時,注意到一項先前多數人從未注意的事:角落的架上放著一小塊肥皂。那個地方原本放著前晚用來洗澡的綠色橢圓形肥皂,現在卻放著一個小紙盒,裡頭是一塊全新的肥皂。      凱永歌來自烏干達,孩童時期便與家人拋下一切,逃離伊迪.阿敏的殺戮政權。剛從美國一所大學畢業的他生活經費有限,於是關了水,穿好衣服,拿著未用的肥皂走向旅館櫃檯。      「我想跟您確認這塊肥皂不會收費,我完全沒用,也沒有要用。」他向旅館人員表示。 「別擔心!這是免費的。」旅館人員答。 「謝謝,不過昨天入住時已經有一塊肥皂了。去哪裡了呢?」凱永歌問道。 「旅館每天都會替每間客房更換肥皂,完全免費。」旅館人員向他保證。 凱永歌嚇一跳!美國每間旅館每天都會替每間客房換新肥皂? 「那些用過的肥皂怎麼處理?」他接著問。相較於他待在非洲難民營時用過的肥皂片,旅館的肥皂厚實多了,就算用過也近乎全新。 「清潔人員就丟掉啦。」旅館人員聳了聳肩回答。 「丟在哪?」 「一般垃圾。」      凱永歌告訴我:「我雖然不是數學天才,不過也馬上想到,就算全美只有一半的旅館這麼做,肥皂的數目也多到驚人,百萬塊肥皂就這麼成了垃圾,這件事對我而言真是難以消化。」 凱永歌打了電話給之前在非洲從事肥皂製造的父親,告訴他這件事:「太不可思議了,美國人的肥皂只用一次就丟了!」 父親回答:「那裡的人有本錢浪費肥皂。」 他卻認為任誰都不該浪費肥皂,因為世界上還有200多萬人因腹瀉而死,其中大多是幼童。但這個問題只要用肥皂洗淨雙手便可預防。肥皂在非洲仍是許多人無法擁有的奢侈品,在美國卻這樣被丟棄,他決定要善用這塊新土地上的垃圾來幫助祖國。      回到居住的亞特蘭大後,他到處詢問當地旅館是否可以給他用過的肥皂。 電話上的他邊笑邊回憶:「一開始人們都以為我瘋了,說『你要這個幹嘛?很髒耶。』但是我們可以清洗啊,讓肥皂變乾淨!」      凱永歌找到了回收設備,刮除肥皂上髒的部分,加以溶解、消毒,展開了「全球肥皂計畫」。目前已回收了100萬噸的肥皂,重新製成別具意義、能拯救生命的肥皂,同時也在全球四大洲共32個國家創辦了衛生教育課程。凱永歌於2011年實至名歸的被CNN選為年度英雄。      經典電影或童話寓言裡神氣威風的英雄並非唯一標準,要採取行動對世界有所貢獻,也未必非得像傳統的英雄一樣強壯敏捷、聰明瀟灑、富有或幸運。現今的成功人士─比爾蓋茲、理查布蘭森、歐普拉、凱永歌都證明了長相、教育程度、職業、來自何處並不重要,只要懂得觀察便能繼續生活、發光發熱。要看得到他人所忽略之處;看到必要的需求;看到機會、解決之道、警示、捷徑、退路和贏家策略,即是看到關鍵。就算不想成為大眾津津樂道的頭版新聞,敏銳準確的觀察也能於生活各層面帶來益處。      明尼亞波利斯的旅館清潔人員發現客房內獨處的年輕女孩迴避他人目光,儘管天氣寒冷卻僅著輕薄衣物,甚至連行李也沒有。因為清潔人員的通報,而揭發了國際性奴隸人口買賣;以色列高朋滿座的咖啡廳裡,服務生敏銳的注意到了要一杯水喝的男孩,全身直冒汗卻仍身著沉重大衣,仔細一看,發現一小段電線從男孩的黑色手提袋裡跑了出來,服務生的觀察免去了一場爆炸案,否則根據當地警方表示,原可能造成「嚴重傷亡」。      有能力透過觀察注意到眼前的資訊,不僅能避免災害發生,也是能指引出偉大發現的先決條件。      上百萬人在使用過一次肥皂後又都拿到了新肥皂,卻只有凱永歌察覺到可拯救性命。為什麼同樣的事物擺在眼前,他卻能持不同觀點?瑞士登山家梅斯特拉(George de Mestral)看著自己黏滿芒草的襪子,看出了新的黏附方法,將發明的魔鬼氈命名為維可牢(Velcro),創新了太空人與滑雪人士的衣物,也讓孩子從此無須綁鞋帶,同時還帶來每年2億6千萬美元的營收。      休士頓的主婦珂芙曼(Betsy Ravreby Kaufman),覺得塑膠製的復活節彩蛋就像無須去殼的水煮蛋一樣方便,基於不想再浪費食物和時間,她想像一開始便將蛋在蛋形容器內煮熟,藉此避免剝完蛋殼後的一團亂。後來發明出煮蛋器(Eggies),是個有蓋的蛋形塑膠杯,在2012年就暢銷超過500萬組。而賈伯斯能獨占鋒頭的原因如出一轍:有預見的能力。賈伯斯曾表示:「富有創意的人被問到究竟是如何成功時,總是有些不好意思,因為他們並非刻意追求,只是單純看到了可能性。」      達文西豐富的科學和藝術成就也源於此,他稱之為saper vedere─「懂得運用視覺能力」,在此可將這種特質稱為「視覺智能」。聽起來輕而易舉吧?運用視覺即可。人天生便具備這種能力,只要張開雙眼便在觀看世界,但其中蘊含的神經運作機制比單純睜開眼複雜多了。      #持續鍛練、研究藝術便能加快反應      能觀看世界、了解或採取行動都取決於大腦的神奇運作能力,這種能力又源於神經的連結。假設生理運作健康正常,將視覺資訊轉換成有意義的影像需要時間,隨著年齡增長或欠缺使用,運作時間也會增長。      科學研究發現,一旦心理放鬆或不再鍛鍊心智,神經傳導的速度便急遽下降,導致視覺運作速度變慢,進而影響我們察覺改變及視覺搜尋的能力與速度。由於大腦控制身體的各個功能,神經運作一旦慢一拍便會造成其他系統運作的延遲,包含觀看及反應。反應遲緩或回憶吃力並不單單源於生理老化,也可能因大腦使用不足、不當而導致。      還好多數人一生中因汲取經驗而不斷替大腦增加新的連結,同時加強舊有連結……前提是要不斷學習!研究發現,增加所處環境中的刺激,例如吸收新知、讀到引人深思的概念、玩任何益智遊戲等,無論年齡多寡都能促進皮質生長,就連高齡人士也不例外。加強認知能抵抗失智,也能強化觀察、接收和溝通等能力。如果感官和頭腦能保持敏捷,反應自然加快,讓我們無論在何時都游刃有餘,也更能長久且理想的照顧自己和他人。      為了刺激感官,讓神經元能活力四射,本書運用的方法如同我每天在課堂上為聯邦調查局、情報分析專家、財富全球500大企業學員上課的方式─「研究藝術」。      #小標:請關閉自動駕駛機制!      貝爾在67歲時登上華盛頓西德威爾友誼學校講臺,為1914年畢業生致畢業詞。這位當時已為人祖父的通訊先驅,臉上雪白的鬍子向上翹著,偉大的事業也接近尾聲。貝爾因發明電話出名,但其實也持有30項專利,發明了空調、人工呼吸器、金屬探測器等現代科技,還有利用太陽能板為房屋提供熱能,所以當他說自己有注意力不足的毛病時,全場皆驚訝不已。      他表示,最近在加拿大熟悉的故鄉土地上散步時,竟發現有個布滿苔蘚的低谷綿延入海。貝爾說:「我們都太習慣閉著眼睛過日子了。生活周遭裡,甚至眼前可能就有著從沒看過的事實,因為我們從未留意過。」      習慣、無聊、懶惰、過度刺激……心不在焉的原因很多,我們也因此錯失不少。可能因為沒注意芒草黏在襪子上這樣的小事而錯失致富機會;因為忽略了稀鬆平常、旅行用大小的肥皂,而錯過改善世界的良機。貝爾因為不夠留意而錯失了哪些創新機會?你、我又錯過了什麼?      不貫注於當下失去的不只是機會。因為同一件事情曾進行過百萬遍,使得頭腦關機或在迷茫中失去方向,若是開車或在火車站這般擁擠繁忙的環境中,很可能使自己身陷危險。      最近我就在華盛頓的地鐵站觀察周遭人群……商務人士和朋友聊天,孩子緊握著父母的手,學生背著沉重的背包。接著又看見坐在階梯上的一名男子,鬍子髒亂,衣著破爛骯髒,一臉怒氣的用銳利物刮牆,但附近沒人注意他。列車進站時,男子起身將銳利物放進口袋,搖晃步入擠滿幾十名乘客的車廂。      這些乘客若是在5分鐘前注意到男子行徑,會有多少人想搭另一節車廂?這些乘客由於不留意周遭環境,所以和這名男子同處於緊閉車廂內。為什麼這麼多人都忽略了他呢?因為我們不僅毫不注意,還常常在使用耳機、手機等令人分心的電子產品。      以自動駕駛模式過日子時,一切看似盡收眼底,但其實吸收到的比格外留心注意到的少了許多。之後的章節會談到,注意力是大腦必須得發揮的有限資源,人若是不全神貫注於當下,等於給自己與注意力週期帶來負面作用。      #慢下來!      由於網路上源源不絕的資訊隨時可得,人的注意力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現在擁有手機的人多過有馬桶可用的人,平均一個人每天查看手機的次數高達110次,到了晚上更頻繁到每6秒鐘看一次。這樣時時刻刻使用電子產品,不只影響了注意力、生產力、個人安全,也等於在降低智力。倫敦國王學院於2005年的調查顯示,工作時分心,智商會下降10至15個級數,比吸食大麻更拉低智力。下降15級影響甚大,等於讓成年男性的智商降到8歲孩童的程度。      人腦的前額葉負責分析工作,排出優先順序並分配心智資源。前額葉若因資訊太多而負荷過大或是重心轉變過快,運作便減慢。減慢多少呢?《實驗心理學》(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指出,學生面對數學難題時若分心,得多花40%的時間才能解題。      諷刺的是,我們對於速度的要求反而使問題更複雜。現今資訊傳遞即時,造就了著重速度和效率的文化,這種追求卻也帶來反效果。醫療界因追求病房使用最大化而使員工安全和病患滿意度受到負面影響。旅館清潔人員每日的工作量在1999年是每回值班清理14間房,到了2010年升高至20間房,工作人員的受傷率也隨之上升,從47%升高到71%。儘管管理公司因此撙節了人事費用,但支付受傷員工的醫療費用卻增加,房間的清潔品質也受到影響,旅館房間清潔度不理想是旅客不再入住的首因。科學家於2012年發現旅館客房內細菌的比例較醫院規定的「最高接受比例」高出24倍。      一般的醫療管理也呈現了類似現象,患者看得越多、越快,金錢回饋越大,使得醫護人員可能受到誘惑而犧牲醫療品質,轉而著重於數量,只靠病例及之前的診斷紀錄提供服務,減低了親身評估狀況、進行觀察的動機。      講求速度產生的壓力和難以避免的分心事物讓人難以招架,不過幸好有自然簡單的方式應對:慢下來!以打破迷思聞名的工業設計師薩維奇(Adam Savage)在莎拉勞倫斯學院致開場詞時,提醒畢業生不必老是急急忙忙,其實還有大把時間。「各位有時間失敗;有時間搞砸;有時間再試一次,如果還是失敗,時間也還充足。」薩維奇也點出欠乏耐心的缺點:「太趕,自然會出錯,因為出錯而慢下來的程度比慢慢來大多了。」      普林斯頓大學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學者研究發現,手寫上課筆記的學生因為放慢速度,記錄的資訊較電腦打字的學生來得精準。用鍵盤快速記錄無須批判性思考;手寫因為較慢所以無法逐字逐句記錄,大腦反而因此被迫努力去蕪存菁,能更有效記憶。 放慢不意味著慢,只是多花幾分鐘吸收所見所聞。細節、模式和關係都需要時間沉澱,我們可能因為匆忙向前而錯失了其中的些微差別和新資訊。      #碧昂絲請歌迷放下3C產品      碧昂絲2013年7月於杜魯斯的演唱會中止表演,以點醒一位歌迷他正錯失畢生難得的機會。她特別喜歡在演唱會上從觀眾席挑出幾位與她高歌一曲,當時表演的是〈無可取代〉一曲。一名男歌迷被選上後卻情不自禁的一直用相機拍攝碧昂絲,連歌詞都唱錯。      她責怪:「你連歌都唱不好,就是因為忙著錄影。寶貝,我就在你眼前,要把握這一刻。快給我放下相機!」      手持科技不僅會分散感官注意,有時甚至取而代之。每次看到人們在博物館面對名畫,擠出空間後拍了照就離開,總讓我困惑不已。透過相機鏡頭拍出來的影像無法與親眼仔細觀察的結果相比擬,這就和只讀藝術品旁的文字說明而不觀察作品本身一樣。作家莫金(Daphne Merkin)之前也表現出相同感嘆,說自己無法在阿姆斯特丹的國家博物館欣賞維梅爾的名畫,因為總是被「一大群電話」擋住。她寫道:「不知道這種人滿為患的情況下是否有些經驗永遠無法到位。嫌自己的雙眼不夠,還透過第二層螢幕去汲取一切。如此會導致缺乏生命力,同時斬斷了個人感官、洞察和感受。」      上課時我最先鼓勵學員進行的第一件事便是將手機收起來,希望學員相信自己,不靠任何外來工具,只仰賴自己與生俱來的觀察力、預感、理解資訊與記憶的能力。      幾乎每位學員一開始都很緊張,工作常需處裡報告的人更是如此。不過我保證,只要善用所有的感官便足夠達到需求,收穫甚至超出想像。人腦比任何工具都還厲害,重新啟動大腦吧!      宋博士後來將視網膜的研究轉型為大眾科學計畫,因為光靠電腦無法負荷。他與團隊試著利用人工智慧方法將視網膜神經元的影像放在電子顯微鏡下研究,發現這件事非得有人的介入不可。聽起來也許不可置信,不過電腦無法像人腦一樣有效的辨認出圖紋或將2D影像轉換為3D物體。最終宋博士還是需要神經元以生產神經元影像。      「感知的藝術」正基於同樣道理於醫學院再度開課,因為像麥唐納博士(Dr. Glenn McDonald)等講師都發現新生過度仰賴先進科技,並未善用自身觀察能力。他表示:「學生必須了解,無論科技幫助多大,還是無法與雙眼和大腦相提並論。」      牛頓:「耐心注意的重要大過其他才能」      想讓頭腦和雙眼聚精會神,先來欣賞一幅你可能曾經看過的知名畫作,不過得更加放慢觀察。請先到一個不會分心、不受干擾的地方,若能離開熟悉的環境更為理想。看看右方這張佛利克博物館的館藏畫作,看到了什麼?將一切所見先記在腦海或紙上。      觀察時間不限,一般人參觀博物館時平均只花17秒觀看一件作品,在我看來時間過短。哈佛大學藝術史教授珍妮佛.羅伯茲(Jennifer L. Roberts)曾要求學生在一幅畫面前坐上3個小時,她表示這項練習「刻意將時間拉長」,想鼓勵學生真的投注時間發掘作品呈現的豐富訊息。各位請在17秒和3小時之間找出自在的時間長短,但同時得讓自己有機會完整吸收雙眼所見。      訓練觀察力的第一關,欣賞畫作的同時向自己提出幾個問題: 作品在描繪什麼事? 人與各個物品之間的關係為何? 感覺到畫作向你提出了什麼問題嗎?      練習的重點在於能自在放慢速度並真心研究。      匆匆一瞥便能看見畫作中有兩名人物,一坐一站,想發掘細節和了解關係則需要多些時間。你是否注意到坐著的女子腿上的橘色飾帶?右手握的鵝毛筆?藍色的桌巾在最左方皺成一團?      再給自己幾分鐘好好吸收其中的細節。看得夠久嗎?也許你注意到坐著的女子配戴珍珠項鍊,由白色緞帶繫在頸後;桌上的紙張上半部寫滿了字。若沒發現就再看久一點。      能有把握說出光源來自哪個方向嗎?若不確定就再看久一點。      若是注意到坐著的女子雙腿上的陰影而看出光源來自左側,那大概也觀察到了這幅畫的基本色調。坐著的女子身著皮草斗篷,站立的女子則圍著亮藍色圍裙。材質呢?注意到坐著的女子左邊袖子上方的皺摺了嗎?琥珀色背景的線條走向?墨台和杯子上窗戶的倒影?      評估場景後,是否能從這些資訊中看出什麼端倪?站立的女子是僕人、朋友或母親?其光滑的膚質一如坐著的女子,可見兩者年齡相近到不可能是母女。再仔細看看站立的女子,衣著樸素毫無剪裁,未配戴首飾,頭髮向後挽起露出臉龐,沒有燙卷或裝飾,進一步說明了兩位女子所屬關係和社交圈不同。      觀察得仔細點可看到站立的女子右手手腕下的線條,忙於工作的雙手通紅,與上臂因容易得到保護而較淺的膚色形成對比。膚色差異在坐著的女子身上絲毫不見,她每個部位的肌膚都一樣雪白。就前者的姿勢與微張的嘴巴看來,似乎正將一封信遞給坐著的女子。從後者的姿態可看出正要將信接過來,而非將信交出。      就以上觀察到的種種判斷,可見這兩名女子既非雙胞胎、姊妹、母女,彼此也並不陌生。最合理的猜測是主僕關係,畫作名稱〈女主人和女僕〉印證了推論。      研究這幅作品,實際證明了看得越久、越注意,發現到的越多。登山家梅斯特拉、主婦珂芙曼、賈伯斯與達文西都深信發明的重點不在創造而在發現。只要張開雙眼,啟動大腦,凝聚心神加以注意,就可能有所發現。牛頓也有曾有類似的想法:「如果我曾有什麼價值非凡的發現,耐心注意的重要大過其他的才能。」      人人都有觀察和發現的天分,可以因此在眾多領域造就卓越表現,但是必須要準備好加以善用。      凱永歌離開旅館櫃檯回到房間時,知道了原來美國旅館的一貫作業是每天將近乎全新的肥皂丟棄,他哭著撲倒在床。孩童時期的他曾經幫忙父親製造肥皂,也住過沒有肥皂的難民營,現在居住的國家卻每天都在丟棄肥皂。了解到這項事實後他雖不確定該怎麼做,但卻下定決心必定要設法採取行動。正如凱永歌所言:「點連成線」,他聯想到了旅館浴室內的肥皂,告訴自己一定要想辦法與全世界分享。      當我們為心智做準備要觀察並吸收一切,好發掘周遭和個人本身的可能性時,便已敞開了心胸,準備迎接人生中的勝利,因為我們已經做到第一步─對於觀察不僅是被動觀看有所認知,而是主動投入的心理運作。不過,在能駕輕就熟前,我們得先了解自身盲點。      #避免溝通失敗的祕訣      雖然我們可以盡力針對自己的觀眾將訊息客製化,他們卻未必會傾聽。為了確保溝通無礙,傳達訊息時還有最後幾個步驟,我將成功的祕訣稱為3R:再次重述(Repeating)、重新命名(Rename)、重新包裝(Reframing)。      1.再次重述 安迪.沃荷以簡單不過的概念在普普藝術中稱王:無論是康寶濃湯罐或是瑪麗蓮夢露,看了他的影像便過目難忘,原因是:在同一個地方看了不只一次。這個概念也能應用於溝通上,不是要我們自己重複而是請對方再重述回應。      光是問對方「是否聽到了」還不夠,組織心理學家大衛.賈維奇博士建議:「不要問對方聽見了沒或聽懂了沒,因為對方大概都會回答有。原因何在?因為沒有人會希望被上司認為不用腦袋或不夠專心,也不想被指出詮釋錯誤。」所以若想確保對方有接收到訊息,可以採取空中交通管制人員和機師之間的溝通方式:請聽者重述訊息。前述牛排館的服務生若是有請顧客重述價格,可能會使顧客或同席朋友心中閃過疑問,進而請求澄清。      如果請對方逐字逐句的重述讓你感到不自在,也可以請他排列順序,賈維奇建議:「請接收的一方提出執行這項任務時最困難、最簡單或最複雜的部分。」      2.重新命名 畢卡索的一幅大型油畫中有5位身體充滿稜角又缺乏協調的裸女,作品完成9年後,他終於準備好讓畫作離開畫室公諸於世。作品描繪的是巴塞隆納一家妓院外街上的娼妓,因此畢卡索直接將其命名為〈亞維農的妓院〉,並簡稱為〈我的妓院〉。作品本身因為女子赤裸展示就夠令人震驚,因此畢卡索的詩人朋友安德烈.薩蒙(André Salmon)於1916年的沙龍展時將畫作重新命名為〈亞維農的少女〉,好讓作品能容於當時對醜聞避之唯恐不及的社會。作品名稱流傳了下來,畫作也成為紐約現代美術館的常設展品,堪稱是畢卡索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畫作名稱改變,內容或構圖雖然一如當初,卻因此提升了作品的評價。      有時候光是改變名稱便能使不被了解的問題迎刃而解。《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哈維.麥基建議:「有時候改變名稱便能達到目標。以合約來舉例,假設對方不願意『重新協商』,那改為『延續合約』如何?對方不同意資遣費,那改名為『顧問合約』如何?」只要新名稱意義相同,其實換湯不換藥,就像莎士比亞曾說過的:「玫瑰就算換了名字也依舊芳香。」      3.重新包裝 華盛頓特區國家畫廊中作品都保留了當時藝術家設計的原始框架,這一點讓歷屆館長都引以為傲,不過在90年代時發現,並非每個畫框都準確搭配著畫作,令人驚訝不已。仔細檢視後發現溫斯洛.荷馬(Winslow Homer)的〈右和左〉因為畫框過小而模糊了重要細節。這個畫框若套用於荷馬另一幅原本無框的作品〈獵狗與獵人〉反而是完美結合,於是他們將畫框用於後者,替〈右和左〉裱上較大的新框,好讓觀者能完整欣賞畫作。      傳達的訊息若是無法引發觀眾共鳴,可試著改變呈現方式,在此我想到了一則20世紀中期的軼事,正好說明了替溝通重新包裝有多重要。      一位眼盲的老年人坐在人來人往的街角乞求施捨,小鐵杯旁放的紙板寫道:「眼盲,懇求幫忙。」杯子裡一塊錢也沒有。一名年輕廣告寫手路過,看見了眼盲老人、說明牌和空空如也的杯子,發現人們經過老人身邊卻完全不為所動。她從口袋裡掏出了筆,將紙板翻面後在上方寫下新訊息,放在老人身旁後便離去了。      剎那間,民眾紛紛將錢投進杯中,錢滿出來後,老人請一位陌生人告訴他紙板上寫了什麼。      陌生人唸到:「今天天氣真好,你們都看見了,我卻看不到。」      改變訊息呈現方式對接收效果極具影響。每次我告訴別人感知的藝術研討課程長約3個小時,對方都十分驚訝。聽一個人說3個鐘頭的話的確很漫長,我雖然也有許多資訊想分享,卻懂得小心包裝:有很多互動視覺輔具,小組練習時成員必須起身和同伴討論,還經常去博物館參觀。課程結束時多數學員都表示自己還可以再上3小時的課呢!

影音

作者資料

艾美.赫爾曼(Amy E. Herman)

美國國防部說,她創新、互動式的教學是無價的。 海軍作戰部長稱讚,她的課程足以激發創新思維。 號稱「美國的祕密武器」,訓練各界領袖,找到各種隱藏線索和破案關鍵! 擁有國際事務、法律與藝術史學位。她是「感知的藝術」(The Art of Perception)機構創辦人,她這套透過觀察藝術畫作來訓練「感知能力」與「溝通技巧」課程的客戶眾多,分布在各領域,包括美國眾多政府部門(FBI、CIA、國土安全部、特勤局、海軍部、陸軍部、聯邦準備銀行、聯邦檢察官辦公室以及許多城市的警局)、紐約大學醫學院、喬治城大學醫院、賓州大學、大都會人壽、匯豐銀行、嬌生公司、美國圖書館協會、紐約公共電視台、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募款專業人員協會等。 她花了幾年時間教導醫生提高觀察病人的技能,幫助警察洞悉正確事實與主觀意見,找出破案關鍵。十多年來,她就像是美國的祕密武器,因為她為執法機關、醫界、教育界和企業界的高階主管提供訓練,教導學員激發更多的感知力、分析力,並運用看似隱藏的線索來了解任何情況。 網站 aop.artfulperception.com

基本資料

作者:艾美.赫爾曼(Amy E. Herman) 譯者:陳繪茹 出版社:方智 書系:生涯智庫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9861754581 城邦書號:A380160 規格:平裝 / 單色 / 288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