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聖誕月‧最後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文學小說 > 華文文學 > 散文
另一種日常:生活美學讀本
left
right
  • 庫存 = 5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另一種日常:生活美學讀本

  • 作者:凌性傑范宜如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18-06-28
  • 定價:350元
  • 優惠價:79折 277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25日止
  • 書虫VIP價:277元,贈紅利13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63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最親密的治癒系散文讀本,幻演多變驚喜日常! 永遠的男孩詩人凌性傑X個性風文青女俠范宜如 翻玩生活, 32篇重磅選文,情挑五感絕美盛宴! ★從現代文學作品尋覓生活品味之作,讓中學以上的文學愛好者透過讀本體察生活,同時深化語文理解能力,各則選篇後附有專文賞析。 ★提供另一扇日常視窗:描繪音樂(馬世芳〈巨龍之眼,美麗之島〉、房慧真〈鍾永豐:龐克樂手杜甫穿越過來了〉)、跨文化思索(黃麗群〈如果有一天你去金澤〉、王盛弘〈奈良有鹿〉、盛浩偉〈廁所的故事〉)、在電影中造夢(毛尖〈姊姊〉、孫梓評〈牯嶺街.少年.我〉)、生活暗面的反思自省(李欣倫〈致那些被棄的〉、胡晴舫〈無所謂快樂〉),含納傳統散文、短篇雜文、人物採訪等各式書寫。 32位重量級作者,打造最痛快多元的日常體驗—— 毛尖│王盛弘│王聰威│言叔夏│吳岱穎│吳億偉│李欣倫│李長聲│李清志│阮慶岳│房慧真│柯裕棻│胡晴舫│馬世芳│孫梓評│徐國能│郝譽翔│張讓│張雍│張曼娟│許悔之│盛浩偉│郭強生│黃文鉅│黃麗群│楊子葆│廖偉棠│蔣勳│劉崇鳳│鍾文音│鍾怡雯│簡媜 (按姓氏筆畫排序) 突破文體與美學界線,生活不再索然無味—— 探訪蘭陽平原,回到雨神眷顧的所在; 打開媽媽的便當,一塊紅燒肉讓人掉入「家」的核心; 舞臺上〈美麗島〉拉出蒼涼年代,同時逼落無聲的淚水…… 異鄉白芒雪域寒氣鑽透骨血,最美的也是最致命的記憶; 走進奈良魔幻時刻,搖擺的鹿尾巴為人貼心指路; 龐克樂手杜甫穿越至今,捲入當代政治風雲; 從牯嶺街走進電影殺人場景,那是被牛皮紙封存的少年時光; 眼前屬於金澤的瞬間如車禍般橫衝直撞而來! 為什麼這麼喜歡這個老鎮呢? 說了很多,但自己又感覺什麼也沒有說完…… 「日常的艱辛與甜美,提供了書寫者想像的憑藉,從中創造出一片心靈領地。然而,日常也最難寫,要把吃飯穿衣睡覺寫得耐人尋味,除了要有過人的品味能力,也要擁有從塵埃裡開出花朵的文字魅力。我們無法改變日子的轉速,唯一能做的是,用更美好的心理時間去面對日子流逝的狀態。」 ——凌性傑 「生活究竟是什麼呢?做好或做不好都是他人之眼,但美可以包容一切──如果美是一種讚嘆,一種悲憫,或是同情的共感。隨著寫作者提供的觀看視野,提醒我們,縱然生活未必美好,但我們總可以駐足日常,做自己生命中的麥田捕手,接住生而為人都可能有的困頓及困惑。以散文的黃金之心,穩穩地站在生活的土壤之上。」 ——范宜如 關於「美」,在這三十二篇文章中有其各自塑形。即便枯淡如時光棄物,也煥發著無可忽視的色澤。從視聽感官到各種身體膚觸,化為電流直通全身,那些翻玩美感的經驗,就這樣被深深融進身體、戳記在心底。我們不只有一種看待美的方式,就如同生活不該讓人輕忽;攀著文字的繩索往前走,投身日常祕境,鑽探藏身裂隙的美麗渣滓,或許書寫和閱讀,就是美的最佳詮釋。

目錄

(主編序)過日子     /凌性傑 (主編序)所以,生活是……/范宜如 【日常的幻演】 張曼娟,〈蕉裡的快樂〉 王聰威,〈媽寶的便當〉 吳岱穎,〈味之道〉 黃文鉅,〈西裝物語〉 徐國能,〈咖啡匙舀走的生命〉 阮慶岳,〈那幽微的與那必遠颺的〉 吳億偉,〈聲音著床不完整症候群〉 張讓,〈夏日閒人〉 【空間與心的探問】 言叔夏,〈在車上〉 柯裕棻,〈低山行走〉 劉崇鳳,〈天上人間〉 簡媜,〈雨神眷顧的平原〉 李欣倫,〈致那些被棄的〉 胡晴舫,〈無所謂快樂〉 鍾文音,〈骨肉〉 鍾怡雯,〈小女生〉 許悔之,〈原是一名抄經人〉 【跨文化美學行旅】 蔣勳,〈《池上日記》節選〉 黃麗群,〈如果有一天你去金澤〉 王盛弘,〈奈良有鹿〉 盛浩偉,〈廁所的故事〉 李長聲,〈老照片的背面〉 楊子葆,〈拜訪巴黎墓園〉 李清志,〈和好的藝術〉 郝譽翔,〈用郵輪航線繪製的世界地圖〉 【文藝捕夢人】 孫梓評,〈牯嶺街‧少年‧我〉 房慧真,〈鍾永豐:龐克樂手杜甫穿越過來了〉 馬世芳,〈巨龍之眼,美麗之島〉 毛尖,〈姊姊〉 張雍,〈《要成為攝影師,你得從走路走得很慢開始》節選〉 郭強生,〈只問真實,不隨潮流〉 廖偉棠,〈最好的漢語詩人,在天涯〉

序跋

【主編序一】過日子
◎文/凌性傑        我以為,最好的散文來自日常,又能開創出「另一種日常」。日常的艱辛與甜美,提供了書寫者想像的憑藉,從中創造出一片心靈領地。然而,日常也最難寫,要把吃飯穿衣睡覺寫得耐人尋味,除了要有過人的品味能力,也要擁有從塵埃裡開出花朵的文字魅力。我們無法改變日子的轉速,唯一能做的是,用更美好的心理時間去面對日子流逝的狀態。      所謂「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正是那一點點閒情逸致、一點點物外之趣,讓尋常生活有了美感。過好日子,好好過日子,便是生活美學的核心。      煩憂襲來之際,更加覺得過日子是需要智慧的。這些智慧,往往從閒聊中得來。也是閒聊的時候,與范宜如老師約好編一本跟生活美學有關的散文選。《另一種日常:生活美學讀本》於是在觥籌交錯之際、在日常的空隙裡,慢慢地成形了。我們不把編這本書當作工作,而是隨著興之所至,與自己喜歡的作家重新相遇,與自己喜歡的文章再一次展開對話。我喜歡這些貼近當代生活情境之作,吃飯、穿衣、喝咖啡、上廁所……,寫來盡是個性與情趣。我也讀到各種感官知覺交織,在靜坐、行走、開車、登山、搭郵輪……這些活動裡,找到一種有意思的觀點。編選完成之後我才發現,這些文本自成體系又彼此呼應,回應了我們這個時代過生活的課題。      《另一種日常:生活美學讀本》選錄的作品相當多樣——吃香蕉、做便當、聽音樂、看電影、學外語、逛墓園、讀書、攝影、看雲、整骨、抄經,含括日常生活的諸多面向。尤其值得感激的是,每一篇作品提供的生命經驗與觀點,總在我煩躁的時候帶來一陣清涼。      除了生活品味的分享,我其實私心期待《另一種日常:生活美學讀本》可以在語文教育上發揮一點效用。好看、有情味、有美感且適於教學討論,是我對這部選集的期待。基於這樣的理念,《另一種日常:生活美學讀本》的編選兼顧文學表現與閱讀樂趣,挑選三十二篇生活散文以饗讀者。為了貼近教學現場的需求,每篇選文之後附有一則閱讀筆記。為了使詮釋觀點更多元、更豐富,范宜如老師和我特別商請徐孟芳老師加入,共同撰寫閱讀筆記。      語文的學習需要日積月累,需要下工夫練習才能精熟。不管在哪一個國家,本國語文一定列為國民教育的核心課程。因為,理解與表達的能力,關係到一個國家的人民如何認識自我、如何與他人對話溝通。語言文字不僅是人際溝通的工具,更是我們探索意義世界的關鍵。語文能力之優劣,直接影響到國力。民主社會若要有深刻的對話溝通,必須先讓國民的「聽、說、讀、寫」變得愈來愈優異。想要提升閱讀理解與書寫表達的能力,除了仰賴學校教育,我認為還要有一系列的國民讀本,提供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這就是規畫「中文好行」書系的初衷。      在這個書系裡,有美麗的文字風景,也有迷人的意義路標。書系裡的每一本書,可以用作自主學習,也可以做為共同學習討論的讀本。這一套書編選的起點與定位,是提供正道大法,讓國、高中階段的青少年精進語文能力。背後則隱藏著一個更大的心願:希望促進親子共讀,邀請家長們一起參與青少年的學習。同時也希望,這一套簡要易懂的國民讀本,可以讓久別校園的社會人士重溫讀書之樂。讀書的快樂、理解的快樂,將會陪伴著自己面對生活中的煩悶無聊,找到一個美好的意義出口。      擁有學習動能的生命,不會枯竭無趣。透過不斷學習讓生活變得更有趣味,也是我們現代人的重要課題。在《另一種日常:生活美學讀本》裡,有生活也有文學,有此地也有他方,有現實也有想像。因為這些文字的陪伴,或許我們可以發現,活下去不只是活下去,過日子也不只是過日子而已。閱讀帶來的快樂,讓平凡的生活有了「另一種日常」。   
【主編序二】所以,生活是……
◎文/范宜如        記得那一年去光點華山看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生活三部曲》之〈鴿子在樹枝上沉思〉(對岸譯作「寒枝雀静」),有一個段落讓我印象深刻:在機場候機的乘客突然心臟病發作,倒地不醒,現場一陣混亂。在此之前,這位乘客點了餐飲,餐廳老闆很執著地喊著屬於他的號碼,無人應答(他當然沒法領餐),轉而詢問好幾位旁觀者,「你要嗎?」,誰要吃一個乍然離世的陌生人的餐飲呢?鏡頭裡的世界一片靜默。最後,一個也許是搞不清楚狀況,也許是無所謂的路人經過,接下餐盤,坐下來慢慢地咀嚼食物,一切如常。      很荒謬很冷靜的敘述,但很真實。人生有可能是戛然結束的遺憾,也可能是倚靠著陌生人——一個在人生的劇場上離席的他者——遺留的善意而繼續前行。生活是這樣的,前一刻的喧囂,下一秒的遺忘,當前的現實。      但書寫有點不一樣。書寫就是一種後見之明,在最艱難(或最快樂)的時刻「之後」,你要用什麼方式記寫這些日常(或非常)?散文這個文類恰好承接了這個難以敘述的情感地形圖,像調音師聆聽每一個非常接近的音頻,誠實地打開那個彆扭的,憂傷的自己。散文總是跟自我對話,試著去調整焦距,去梳理事件中的自己。散文其實是「我」如何面對著我,感知著我,質疑著我,敘說著我。敘述需要停頓,抒情可能遲疑,思辨沒有邊界,意象可以延展。到底散文是一個腹地廣大的文類,著實是「靈魂的領地」。      與其說這本選本以主題取向,不若說,這本選集面向了當代散文的跨界性格及議題思索,反映了近身日常的存在感。這本書像一本生活情境的專輯,雖是不同作者的作品,隱微之中有著相應的連結。張曼娟書寫香蕉的記憶,是生命中的流離,而馬世芳從〈美麗島〉歌詞「水牛、稻米、香蕉、玉蘭花」延展的卻是年年蕉農面對破盤價不可承受之重。吳億偉談人在異國的語言學習,廖偉棠則以瘂「弦」的發音,碰觸移民者之間的「尷尬之詩」。同樣談攝影,李欣倫從攝影師Chris Jordan拍攝信天翁的相片看見「有汙點的記憶」,李長聲則從麥克阿瑟與日本昭和天皇的相片延伸思考日本人的國民性,張雍則反思亞洲社會注重「功效」的價值觀。      廁所與墓園可以是身心安頓的所在,「我輩路人」可以從郊山走出「千里一音」;咖啡,西裝與貓,抄經,整骨與攝影,彷彿可以探看當代城市生活之一隅。簡媜書寫家鄉的地名如一首地誌詩,郝譽翔的郵輪航線是人類文明的輿圖;「媽寶」與「姊姊」可以是散文篇名,杜甫穿越現代,為林生祥《圍庄》中的〈動身〉助一臂之力;〈美麗島〉的歌聲從太平洋流動到北京,穿過牯嶺街與整個夏日,從金澤與池上探勘人間風景;吳岱穎的「人生不如一碗清湯麵」反思了日常之味,王盛弘的〈奈良有鹿〉,在「敘述」過程中適度動用「虛構」的魔法,透顯的是郭強生扣問的文學的「真實感受」。      雲端世代依然需要知識與結構、情感意象與思辨,如何如實記述,裁剪與停頓,如何延伸詠嘆,安排喻象,又如何擬音再現,切換觀點,驅策意象,延展記憶的景深,這些觀察與敘事仍然需要書寫者的文字質地與技藝。這是在選輯這本書時,我們依然關注的文學特質。      和性傑合作這本書的緣起,是那一年張大千辭世三十週年的秋天,我們相約在歷史博物館看展,在二樓荷豐水月的食飲之地,我們聊起了生活種種,關於閱讀、寫作以及教學。經過這幾年(的延宕),閱讀的範疇更多元廣泛,也在聚談中培養出默契。透過這些精采的作品,彷彿為自己的生活命名,給自己的生活一種說法。      感謝性傑的邀請,讓我進入「另一種日常」,也要感謝孟芳的賞讀,豐富了這本書的華采、靈光與意蘊。特別要感謝執編桓瑋,以無比的耐心與寬容,等待我總是遲了一步的工作進度。日常生活或許平凡瑣碎,但書寫讓所有的可能的麻煩都閃閃發光,這是書名「另一種日常」的可能。再者,以「生活美學」為標目,並不是規範性的概念,而是一種提問,讓生活有更多美的想像。      木心曾這樣寫著:「生活是什麼呢,生活是這樣的,有些事情還沒有做,一定要做的……另有些事做了,沒有做好。明天不散步了。」所以,生活究竟是什麼呢?做好或做不好都是他人之眼,但美可以包容一切——如果美是一種讚嘆,一種悲憫,或是同情的共感。隨著寫作者提供的觀看視野,提醒我們,縱然生活未必美好,但我們總可以駐足日常,做自己生命中的麥田捕手,接住生而為人都可能有的困頓及困惑。以散文的黃金之心,穩穩地站在生活的土壤之上。

內文試閱

  如果有一天你去金澤      ◎黃麗群      台北起飛的飛機,在小松機場降落時,通常剛剛入夜。這是日本海側北國之地小麻雀一樣的航空站,此刻只有這一班次入境,早點進關的話,能看見工作人員漫不經心打開日光燈,一切閃閃爍爍,移民官一面整理衣領,從辦公室出來,一面魚貫進入驗關的卡座。他們神情也接近魚肚,平坦的青白色,光線下有絲脈的痕跡。      如果有一天你去金澤,這場景讓你感覺腦內有軸心喀噠一聲落鍊,身體裡晝夜嗡嗡的低頻噪音一時停止,或許你會像我一再重覆來到這城市。      黑夜中開往金澤的機場巴士像是開在天空中央的銀河便車,公路的一側日本海如萬頃墨琉璃,另一側是超展開的荒原,燈火星散於遠的最遠處,我猜想任何人在這四十分鐘的車程中,無論結伴與否,都能追根究柢地體會人是如何地舉目無親。有些人在中途幾個停靠站下車,那些位置都荒涼得無從措辭,附近既沒有停車場,也沒有民居,只有一盞照亮站牌的路燈。燃燒殆盡的白矮星。我總是望著他們能夠從這裡再往什麼地方去呢?      看不出什麼前因後果。車子很快駛開。      直到慢慢接近市區,也不是忽然就冒出騰騰的人間煙火,而是雨後地面一泓一泓的水境光質逐漸有化身處,落實了。      ●      金澤是北陸三縣(福井、石川、富山)懷抱的明珠,舊名尾山,約於慶長年間(西元十七世紀初)改稱金澤。傳說古早此地出產砂金,今日仍以製造金箔知名(幾乎每個觀光客都要吃一支金箔霜淇淋拍照打卡啊),四季細潤,多雨,以「加賀百萬石」富養一方。名與實都是金生麗水的清吉氣象。霜雪沛然,古時一入冬就封山封路,賤岳之戰時羽柴秀吉算準這一點,拖延著以北陸為基地的柴田勝家大軍。      柴田老驥伏櫪,在春來之前,全軍奮力鏟出一條終究通往覆滅的征途。      此後,前田利家獲封加賀、能登、越中等地(江戶時期統稱加賀藩,範圍為今石川縣與部分富山縣),金澤無血開城,並為藩主居守。前田一族長於內政,日本古有「精於政事者,第一加賀,其次土佐」之說,藩政時期歷出英敏壽考之主(例如,被稱為名君中的名君的前田綱紀,在位凡七十七年),數百年物阜民豐。      不過,如果有一天你去金澤,不要被蒔繪輪島塗,或九谷燒或加賀友禪的華彩所撩亂了。北陸一地真正內秀之處,其實是古來一年裡長達四分之一的孤懸與隔離。以及由此而生的一色雪白安忍之心。這讓金澤具備一種調和的不調和感,世俗的非世俗感,十三不靠,而和光同塵,其他城市所少見。明治維新廢藩置縣後,日本經濟形勢大變,金澤從原來全國第四大城位置一再後退,五木寬之寫《朱鷺之墓》,一部分背景就在日俄戰爭後的金澤,筆下一眼望去寥寥的灰涼的溼霧。此後多年人口外移(直到這兩年才停止負成長),地方鐵道陸續廢線,一條東京直通金澤的北陸新幹線從確立建設計畫到正式營運,歷四十年。媒體以「悲願」稱之。      通車後,地方政府歡欣鼓舞,一般居民顛倒是淡淡。畢竟,翻山越嶺的日子也這樣過了四十年啦……      在飯店安頓好,通常已近晚間九點。有時我出去吃碗拉麵,喝夜酒也不缺乏去處,不過大多直驅日本最輝煌的場景便利商店。買了一些水與麵包與優格或熟食點心。次日早晨能很快吃了出門。      習慣住的飯店常給面對金澤城與兼六園方向的房間,我打開電視,拎出購物袋裡的冰淇淋,金澤城石牆披蓋冷光。夜晚靜得人雙耳發脹。      ●      旅遊書或二手宣傳詞常稱金澤為「小京都」,於此,我想冒昧表示異議。估計也不算太僭越。因為當地人同樣不以為然。我在當地買一本很有趣的口袋書《金澤的法則》,其中一條即為:「金澤就是金澤,才不是小京都!」與其說這是基於鄉人自豪之情,不如說是對「被(對方自以為恭維地)與人攀附」充滿了厭惡感。我喜歡這樣的厭惡感。      「小京都」之喻顯然基於一種素描式的輪廓。例如兩地都富盛世風習。都得河景之勝。都在二戰時倖免於空襲。都有保存良好的町家與古建築聚落。諸如此類。金澤儘管不比京都千年的貴重規模,亦以百萬石養,受暱稱「男川」的犀川與「女川」的淺野川環抱,沿岸有十八世紀保存至今的東西茶屋街,要說是自在千金,清貴公子,大約不過分。      只是,若在金澤走動一陣,很快能感到兩地內在紋理是如何南轅北轍。金澤人有比較簡單的說法:「京都為公家(貴族)文化,金澤為武家(武士)文化。」這話十分委婉,感覺也帶點「說來話長,解釋起來太麻煩,就勉強這樣分別吧」的意思。      話頭需繞回前田一族。      加賀藩開基祖前田利家薨後,繼承「養命保身」原則的利長、利常兩代,為免天下未穩的德川幕府猜忌(據稱,鄰接的福井藩即為就近監視的德川家眼線),透過輸誠、通婚、派遣人質,終於穩定江戶對加賀原本劍拔弩張的關係。加賀藩代代恪遵利家祖訓,從關原之戰到明治維新,次次歷史轉角擦邊過彎,技能樹上「運氣」「手腕」「政治判斷」統統點滿。      後世不妨對這謹小慎微的身段嗤之以鼻(譬如司馬遼太郎寫起來,就有一點這樣的意味吧),只是我想,我們在白紙黑字上追求無痛的玉碎,去期待別人拋灑大悲歡的頭顱與熱血,當然很容易。前田家兼巧妙於柔婉,大義名分上未必漂亮,但將它翻過另一面目,是不妄動刀兵,免於橫徵暴斂,愛文重藝,儘管沉緬風花雪月同樣是一種政治技術。      這數百年若即若離,垂眉斂目的隱約之心,與京都天子腳下的顧盼,顯然是走不上同一路的。「求全」這兩個字是針,拈在指尖輕巧無聲,嚥下喉嚨才知道太厲害。難怪金澤人對「小京都」的說法不太消受了。      如果有一天你去金澤,不妨也先別惦記這三個字。      當然有時候,不願意與人爭,人卻頗願意來爭你;也有時候你願行東風,對方倒是春天後母面。加賀若不是一代雄藩,若不是讓人想吞卻骨鯁,想惹又怕一手刺,或許怎樣地安靜收藏都沒有用;若它雖恭順卻弱小,或許難免終被取為一著棋的可割可棄的命運。      ●      如果有一天你去金澤,講起來,好像也沒有什麼一定得看,也沒有什麼一定得買。      比方說,金澤富雅,以茶道與和蒩子聞名,現在還是全日本甜點消費量第一的城市。那些點心的漢字命名與造型刻鏤得逼人太甚:和三盆糖與乾米粉製的小糕,稱「長生殿」;做出四季花樣的落雁糖,稱「今昔」。春天的櫻花最中,借景金澤文豪,名「泉鏡花」。陸續買過一輪後,我總是勸朋友遇見它們不妨立地成佛。不過加賀棒茶是必須喝。      又比方說,金澤四時玲瓏,雪裡的兼六園與金澤城不錯。晴天午後的長町武家屋敷也不錯。春天去東茶屋街與西茶屋街,如果非得選,去東邊,建議安排在下午到傍晚,以便一次走齊淺野川卯辰山日與夜的兩種風景(你總不想還得分兩趟來吧)。海之圖書館有點兒遠,時間不夠也去不成。秋天吃蟹,尾山神社與近江町市場是步行五分鐘的一直線,可以安排在同一個早上。而鈴木大拙館如僧人在萬古中忽然明睜雙目擊出的一磬。      但金澤之美盡不在此。金澤之美偏偏在穠豔其外散淡其實,在正大仙容下的無心無意,它恰好與一份釘對釘楯對楯的行程正相反,於是旅行計畫做到「幾點幾分」的我就常常成了自己的矛與盾:在形而下愈是準確的,在形而上愈不準確。這邏輯很適合謀殺案。松本清張名作《零的焦點》就寫在金澤,硬底子演員津川雅彥與草刈正雄,也曾合演過一部電視電影,就叫《旅情懸疑:金澤能登殺人周遊》——不僅殺人,還要周遊半島地殺人……      我曾感到金澤像台南,後來發現,從另一頭看,它跟台北也很相似:景點都去,當然很好,但或許一個也沒去,更好。滿地亂走,或者在河邊的草地上躺著。或者搭公車在市區繞圈圈。或者在一個非常想吃垃圾食物的早餐時間去吃麥當勞。      一回搭公車參拜供奉珠姬的天德院(珠姬為德川秀忠與崇源院阿江之女,幼齡遣嫁前田利常,夫婦和好,迴護兩家苦心孤詣),一下車馬上發現 wi-fi 機掉公車上,當機立斷攔計程車,請司機跟著某某號公車的屁股一路往上追"_"黻l了兩千多日元後,到了山腰上的終站,原來是一所地方大學,我千恩萬謝將機器從公車司機手上接過(校警在一旁莫名高興的不得了),回過頭時,眼前一開,遠山的眉間雪落如星,白色大地一片清拙。雲層銀藍冷媚。      後來就坐在那耽擱了半個早上。在金澤,沒有任何時間是可惜的。      ●      對我而言,談一個城市,無論親疏愛恨,都非常難。我們活在一個街角未必比海角體己、海角未必比街角艱難的液態時空,哪個城市都顯得滿懷奔赴,都具備各式公共性質。然而你與它之間,到了最後,仍是極為私人的關係,所以不管如何地講與人聽,都有人心隔肚皮之感。都有些百口莫辯。何況從google街景車到我的手機中秒秒增生,裹滿地球身體的影像,反而永久解開了各種神祕性的衣扣,一旦撤除了奇觀與陌生感曾經為我們製造的同船之渡,從此,人與空間的事,就變得非常普遍,也非常個人,那最為個人的尖端又正指向於其普遍:所有人在各有長短利鈍的身體裡,以為看見了同樣的事,可是所有人心中的同樣,根本又不一樣。      愈是光亮平坦,愈無法互相辨認,真是比全部的黑暗更加伸手不見五指了。      常常有人問我為什麼喜歡金澤,我總是像這幾千字的樣子:說了很多,但自己又感覺什麼也沒有說完。又感覺什麼都說不到。有時我坐在那裡,心中一下子栩栩如生,一個關於金澤的瞬間如車禍橫衝直撞而來。它們從來沒有意義或前後文。或者是從深巷穿出時,光線彷彿推動著街道的樣子。或者是站在十字街口等著過馬路時空氣的流動方式。但這些該怎麼說呢。      也或許,談日常喜歡的事,就像談一個日常喜歡的公眾人物,可以非常輕鬆,流利俏皮。然而談有了情感的事,就非常拮据,像是談一個,你覺得,以所有文字圍繞都不足夠的人。      像是你為什麼愛了那人呢。嘗試給理由都是假的業障深。它最終的真相只是無話可說。      像是金澤極為多雨,年間雨雪降水日數,各種統計動輒一百七八十天(一年才幾天呀),但我去時總日日好日,拍照給朋友看,朋友說那藍真是藍到天空要壞掉。揮霍一點福氣,盤桓一週十天,等到回台北,它馬上又下了雨。這也說不出什麼原因。      離開是晚班機。下午搭上往機場的巴士,公路的右手邊,日本海上積雲總是臨行密密縫。有一次車抵小松機場正門,一抬頭,柔糯金質的雨雲像煎年糕,被咬一口,夕陽光線油晶晶流射而出。四下無人,我拉著行李站在路中央默默看了半晌。當時我覺得,人類古老時候,無論各種信仰,都以為那後面有天使,一點都不是愚蠢。      如果有一天你去金澤,願你也看見那陽光。有時候,說了許多煞有介事,又這樣那樣地去奔走,也不過是為了能在最後,站在一個四下無人的地方,與自己談一談天使的事。   ——原載《印刻文學生活誌》,二○一七年三月號      【筆記】徐孟芳      跟著黃麗群去旅行,是場情深的實踐,在被迫總是團進團出的浮淺人生中,安靜冷眼走一趟自己,才能讀取到,人云亦云之外的意義。雖然,她認為人對最喜歡的事物:「嘗試給理由都是假的業障深。它最終的真相只是無話可說。」      在《感覺有點奢侈的事》序言中,作家坦承自己是個「不順(從)的人」,人生最大的奢侈是:「從不去討誰的歡心」。於是她帶領我們所遊賞的金澤,不是色光閃爍、燙金玉琢的名物,她要我們注意的是:「古來一年裡長達四分之一的孤懸與隔離,以及由此而生的一色雪白安忍之心」、「寥寥的灰涼的溼霧」;大為肯定金澤人對攀附京都的厭惡,指出其「若即若離,垂眉斂目」的歷史細節;發掘穠艷其外散淡其實的本格金澤之美,種種必到景點是好,但一趟追公車漫無目的到達的地方大學景色:「遠山眉間雪落如星,白色大地一片清拙。雲層銀藍冷媚」,更佳。作者獨特的切入視角與審美,對當地歷史脈絡、文學掌故的認識,信手拈來,風雅又犀利。      「談有了情感的事,就非常拮据,像是談一個,你覺得,以所有文字圍繞都不足夠的人。」旅行或人生,越是深深的那種,越只想淡淡地說,看似冷面,掩藏的往往是顆燙得即將燒穿自己的心。讀黃麗群,就是這樣一件傲嬌奢侈的事情。

作者資料

凌性傑

高雄人。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班畢業,東華大學中文所博士班肄業。現任教於建國中學。曾獲台灣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著有《男孩路》、《島語》、《海誓》、《自己的看法》、《彷彿若有光》、《陪你讀的書》、《文學少年遊:蔣勳老師教我的事》、《慢行高雄》、《年記1974:飄浮的時光》等。編著有《九歌一〇八年散文選》、《2018臺灣詩選》、《青春散文選》(吳岱穎合編)、《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楊佳嫻合編)、《人情的流轉:國民小說讀本》(石曉楓合編)、《另一種日常:生活美學讀本》(范宜如合編)等。 相關著作:《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另一種日常:生活美學讀本》《島語(限量親簽珍藏版)》《島語》《海誓》《男孩路》《人情的流轉:國民小說讀本》《陪你讀的書——從經典到生活的42則私房書單》《彷彿若有光:遇見古典詩與詩生活》《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自己的看法——讀古文談寫作》

范宜如

臺灣宜蘭人,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曾任臺北市立敦化國中教師、韓國啟明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現為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專任教授。研究領域為明代文學、空間與文學、報導文學。著有《行旅‧地誌‧社會記憶:王士性紀遊書寫探論》;合著有《風雅淵源:文人生活的美學》、《文學@臺灣》、《傾聽語文:大學國文新教室》等書。

基本資料

作者:凌性傑范宜如 出版社:麥田 書系:中文好行 出版日期:2018-06-28 ISBN:9789863445739 城邦書號:RC4010 規格:平裝 / 單色 / 288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