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學習 > 語言學習
利用上班學好英文2:職場菁英篇
left
right
  • 不開放訂購不開放訂購

內容簡介

本書是《利用上班學好英文》的進階升級版,內容較《利用上班學好英文》深,讓你可以持續在職場學好英文。 書中將許多台灣人容易犯的英文錯誤,穿插在文章中,比《利用上班學好英文》更實用、更有趣。 【精彩內容摘錄】 ◎繼續發揚COPY & PASTE 隨著自己職位愈高,接觸英文的機會也愈多,不論在公司內或對Head Office(總部),層級也都提高了。與這些人應對,除了一定要用英文外,同時也讓自己的眼界也打開了,因為他們所使用的英文,更有水準,並不一定是指用字比較難或句子比較長,反而學到的是,用字更精準以及句子更精簡,卻能表達同樣的意思。此時我還是想到我那學英文的老招式-COPY & PASTE。 首先,看到好的email,我就把它留下來,好待空餘時間好好研究,為什麼別人可以寫得這麼有邏輯、有深度卻又簡捷,下次換我寫email時,就要模仿這種方式寫,當然剛開始會比較慢,但多寫幾次就漸漸熟了,一段時間後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寫出具水準的email。現在我寫英文email,已經完全不需要再看範例了,就可以寫出不錯的email,這全靠“與高手過招”之賜,無形中自己的功力也會有所提升。 學語文本來就是一種模仿,這沒有智慧財產權或創新的問題,既然英文不是我們的母語,我們就學老外他們到底是怎麼用的,跟著做就行了。 ◎懂得老外的幽默 西方人(尤其是老美),他們從小就被教育要有“幽默感”,縱使個性很內向保守的人,偶爾都還是會開開玩笑,若遇到個性外向一點的老外,每講幾句話就會開個玩笑,縱使在很正式的會議或簡報,他們還是會維持一貫地的幽默,這點和中國人是非常不同的,因此,想更一進步和老外互動,培養幽默感是很重要的一環。 聽不聽得懂笑話,有時候和各國文化背景有很大的關係,因此,除非你在國外住過很長的時間,或是受過美式教育,否則很難聽懂老外講的笑話,若遇上真的聽不懂,還是應該禮貌性地笑一下,事後再問別人那是什麼意思。 有一次高層各部門開會的主題是要討論下一季的行銷活動,採用的方式是“Brain Storming”(腦力激盪),意旨不需要事先準備Agenda(會議行程),大家在會議上憑空想像,先不用考慮資源、人力、法規等限制條件,與會的人輪流抛出Idea,然後全部收集完畢後,再逐項討論可行性如何,最後再做成決議。 那次會議有位老外比較晚到,一進來會議室就問:“What is the purpose for this meeting?”主席就回答:“Brain storming for next quarter’s marketing campaign.”他就說:“But I forget to bring my brain.”大家就笑成一片。

目錄

◎第一章 讓自己天天說英文
◎第二章 了解老外的文化
◎第三章 從電視影集學英文
◎第四章 正式英文書信撰寫
◎第五章 Email先求看懂再求漂亮
◎第六章 用英文介紹台灣
◎第七章 用英文回答面試問題
◎第八章 常用職場情境英文

◎附錄:如何做英文會議記錄

內文試閱

第一章 讓自己天天說英語

  有了學習英文的環境,不代表就一定能學好英文,重點在於你自己能否爭取更多學習英文的機會,在外商公司,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同事都是講國語,因此,練習口語英文(聽及講)的機會並不是很多,提昇口語英文的程度就有限。想讓自己的英文進步更多、更快,除了自己要主動爭取或製造講英語的機會,例如直接約老外朋友或老闆吃飯或直接找機會聊天之外,便是迫使自己擔任需在工作上使用英文的工作或職位。

爭取學習英文的機會

  在台灣的外商公司中,什麼樣的職位最需要常用到英文呢?第一種是中高階主管,第二種是專案經理。

  中高階主管經常需要開跨部門會議,這種會議通常都會有各單位的老外老闆參加,所以全程都必須用英語。首先,當你知道開會必須用英語,你就會被迫事先準備,才有辦法用英語表達你所想表達的東西;其次是在會議上,你必須全神貫注的聽別人用英語表達意見,聽得懂才知道如何回應。因此,想在外商公司讓你的英文進步快速,第一條路徑就是想辦法讓自己擔任中高階主管。

  有些人可能會質疑,英文不好,怎麼可能坐上中高階主管的位子,其實這個問題和“英文不好,如何進外商?”是一樣的,我還是以我自己為例,在英文很破的情況下,利用自己的其他專業能力進入外商,在英文不夠好的情況下,靠的是專業能力一路爬上高階主管,因此,工作上能否晉升關鍵不在於英文,而在於你本身的工作能力及績效。

  不論是老中或老外的老闆,評斷一個人能否被晉升,最後都還是看他的工作績效,講白一點,就是能否幫老闆建立功績,幫老闆及公司賺錢,這個部份,我在《利用上班學好英文》一書中,已經談了很多,這裡就不再贅述。

  我有不少讀者寫信告訴我,他們在看了我的書之後,在對自己英文不是很有信心的狀態下,就到外商應徵工作,也真的被錄取了,圓了進外商工作的夢,也讓自己找到一個真正可以學好英文的環境。

  還有一位讀者,也是同業,他本來是國內某金控研究部的研究員,有一次我們在基金公司舉辦的說明會上,互相交換名片時,他一看到我的名字,就說他是我的讀者,而且因為看完我的書,他決定外商投顧應徵研究員的職位,結果也順利進了外商投顧,因為他有“研究分析”的專長。

  我聽完後還蠻開心的,如果這些人原來沒有想過自己可以有這樣的生涯規畫,而因為看了我的書,點醒了他們有這樣一條路,對我來說,這也算是間接幫助了別人。

擔任與國外接軌的專案經理

  不可否認,並非每個人都有機會當上中高階主管,畢竟僧多粥少,工作上也是很競爭的,再者,有些人並不喜歡管人,只想當個專業人士,因此,除了中高階主管比較有機會接觸英文外,還有一種職位也需要經常地使用英文,那就是專案經理人,而且是經常需要與老外老闆開會及國外總部聯絡的那種專案經理人。

  我有一位部屬,她從未出國留學,來匯豐之前一直都待在國內銀行工作,當時我錄用她的原因,在於她在產品開發上有很多經驗,且擁有良好的工作態度及企圖心,但我也很清楚她的英文能力不會太好。

  她剛進來我們部門的第一年,工作內容不太有機會使用英文,英文進步程度有限,後來我要求她接一個專案,這個專案是由香港總部發起,要建立一套亞太區標準化的財富管理系統,所有亞洲國家都將陸續上線。

  由於該專案經常需要與國外聯繫,每週至少一次,而且有時候必須同時和好幾個國家的專案經理人進行電話會議,她的英文可說是進步神速。有一次還被迫要求必須親自和台灣的老外老闆報告這個專案的進度,因為與會的層級都很高,而且全程必須用英文簡報,我有點擔心她的英文程度無法勝任。

  沒想到,她簡報的非常好,而且接受老闆們用英文詢問艱難的問題,幾乎不需要我從中幫忙,表現得令人讚賞。事後我誇她,這次簡報做得非常好,而且英文進步很多,她不好意思地回答:「遇上了,也別無選擇,硬著頭皮就上了。」她自己也很訝異,居然能用英語和這些老外老闆應對自如。

  上述這個例子證明,每個人天生都有學習語言的能力,重點在於有沒有環境,以及動機和壓力,迫使自己把這方面的潛能激發出來。如果你很認真學習英文,卻只是停在讀及寫,那麼進步將很有限,而且很快就會忘記,想辦法把自己融入英文的工作環境,接下來再逼自己去爭取需要大量使用英文的職位,你會像我那位部屬一樣,突然發現自己的英文突飛猛進,也就建立起自己對英文的自信心,之後再也不怕英文了。 老外意外變老闆

  我自己在外商學英文的歷程是上述兩者的混合,初期是專案經理,對內常常需要與新加坡總部的人洽談公事,對外偶爾會有基金公司的老外訪客。後來的階段才是以中高階主管的身份,經常與老外開會,被迫大量使用英語。

  2006年5月,我們部門的最高主管被大老闆(英國人)調去前線帶分行業務人員,於是她的位子便空了下來,需要找人遞補,當時大老闆有三種選擇,第一是從外面重新找人替任,第二是從內部其他部門調任,第三是從原部門的人晉升接任。

  剛開始我其實意願不高,心裡想,要從帶八個人,變成帶三十三個人,一定會累死,而且有一部份的業務-保險,是我過去從未接觸的,光是要瞭解可能就得花上數個月,更可怕的是,這個位子是要直接報告給老外,我雖然自認學習英文還算有點心得,但還談不上“英文很好”,而且過去從來沒有直接報告給老外的經驗,心想若直接報告給老外,馬上就會曝露“英文不夠好”的缺點,不接還沒事,接了剛好死的更快,所以就不打算爭取,靜觀其變。

  但是,我和部門的另外一位同事,本來就是我老闆的Deputy(代理人),老闆若休假,我們就得輪流去幫老闆開會,於是我們倆個被視為Successor(繼位者),依照公司的制度,也會被視為繼任人選的考量,於是大老闆就約了我和他面試。

  面試前我很掙扎,進去後我有兩種策略可選,第一就是直接告訴大老闆,我自認能力不足且沒意願,請另請高就;第二是準備好如何爭取這個位子。當時很多人都勸我應該力爭這個位子,這是難得的好機會,你若不接,從外面調來新老闆,變數也很大,對整個部門的影響更大,你要以大局為重。就這樣被曉以大義,經過長考後,我決定要爭取這個位子。

  面試時,我們大老闆正經八百地問我一些問題,就像到新公司去面試,問題其實和一般面試差不了太多,除了有些問題是直接和這家公司或這個部門相關,所以考題大部份都有命中,而且事前也已經用英語自我練習過,講起來就蠻順的,因此,回答得還算可以。一個星期後,大老闆在面試內部及外部的一些人選後,決定由我接任這個位子,掌管台灣投資及保險業務。

  面試過程中,我印象很深刻,他說了一句話,他說:Your English is OK but……,我聽了很開心,因為接這個位子我心裡最大的障礙就是“英文”,老闆居然說我的英文還可以。老闆後面說的是要提醒我,用英文寫email,寫重點就好,不要長篇大論,我心裡OS:你自己每次寫email也是長篇大論,感覺像是在展現你們英國人的文學造詣有多好。無論如何,聽到老闆這麼說,算是在上任前打了一劑強心針。

開會只有聽的份

  我這位英國藉的老闆,當時有六位One down(一級部屬),也就是有六位部屬直接報告給他,這六位都是在銀行中掌管不同事業體的高階主管,其中一位也是英國人,一位印度人,一位香港人,另外有兩位是台灣人,其中一位五十多歲,曾經在國外的IBM公司上班,他是連老外都會怕怕的台灣人,因為他很懂得西方的職場哲學,另一位是做Strategic plan,等於是老闆的特助,台大畢業且在國外念碩士,英文也好得不得了,可以在會議上用英文和老外對槓,因此,在我老闆的部屬中,無庸置疑,我的英文程度是最差的,而且差的距離還不小。

  現在回想,我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膽,居然敢接這個位子啊!接下來痛苦的日子來了。每週一早上老闆都要和他的One down及少數Two down(二級部屬)開會,每個人都要報告幾件這周最重要的事,特別是與其他部門有關聯的事,當然這種高階會議,鐵定是用英語開會。

  過去我是個睡眠習慣及品質很好的人,上床大概五至十分鐘內就會睡著,而且一覺到天亮,但自從知道每週一早上要用英語開會,從週日的下午,就會開始想明天要講什麼,要怎麼用英語講,剛開始我會先把想講的內容寫下來,週日晚上反覆練習,直到很順。即使有事先準備,由於過度緊張,我開始失眠,整個腦中都不斷地重覆我隔天要用英語報告的內容,幾乎都是到了半夜才能入睡,隔天起來精神都很差。

  我從高中時代就很討厭星期一,因為要從桃園趕車到台北上課,早上五點多就得起床,而且週末才能回家(因當時寄宿在學校附近)。接下新職位的這段時間,又讓我想起高中時期的“Blue Monday”(憂鬱的星期一),其實大部份的上班族都討厭星期一,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比別人更討厭星期一,因為要用英語開會,壓力好大。

  開會時我通常都坐在離老闆比較近的坐位,一方面是可以聽的比較清楚,另一方面是可以早一點講,早死早超生,等待的滋味是很難熬的。開了一次會下來,鬆了口氣,但我講的,大部份的人都聽不太懂,別人講的,大部份我也聽不懂。

  這倒不完全是英文程度或表達的問題,而是因為我講的是投資信託業務,大部份的老銀行家對這塊都比較陌生,而別人講的是銀行傳統業務,尤其那陣子因為卡債風暴,都是在討論信用卡違約及協商的問題,這些議題用國語講,我都不見得聽得懂,更何況是用英文討論,所以每次我自己的部份講完後,就乾脆聽聽別人有講什麼好的英文句子,把它抄下來,下次可以用。 擅用錄音筆

  除了用筆記錄別人講的英文句子外,因為擔心老闆或其他主管講的事情沒聽完全懂,我都會隨身攜帶錄音筆,有些議題若在會議上聽的不清楚,開完會後我會再找時間重聽。拜科技之賜,錄音筆錄下來的檔案,傳到電腦上,就可以直接聽,而且還可以直接點到你想聽的位置,會議那麼多,不可能每場都重聽,所以只要找到想聽的內容部份即可。

  其實英文聽不懂,如果是因為討論的內容你本來就不懂,那其實和英文程度沒什麼關聯,你必須自己先瞭解內容。因此,不論是參加英文會議或簡報,一定要先花點時間研究一下即將討論及簡報的主題內容,屆時才不會因為“英語”的緣故,變成“鴨子聽雷”。

  用錄音筆錄下重要的會議,事後再聽,除了可以確切掌握會議中要傳達的訊息外,另外就是可以練聽力。這些老外來自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口音,多聽幾次就能慢慢熟悉不同的口音。

  錄下來的檔案,除了回家用電腦聽之外,有時我會把它放到MP3 player中,用耳機聽,或是把它轉錄到CD,放在車上,開車的時候就可以聽。總之,你可以選擇各式各樣的方式,讓自己在最有效率的情況下聆聽,不至於花太多額外的時間。

  有些人可能會問,開會都帶著錄音筆,別人不會覺得很奇怪嗎?你當然不能讓別人看見,現在的錄音筆都很輕巧,進會議室前按一下“開始”,放到口袋裡,進去就開始錄了,不要等到進會議室時,才手忙腳亂地在操作錄音筆。除非你是要做會議記錄,否則隨時在錄音,別人會覺得很奇怪。

  為了謹慎起見,剛接任新職位的前三個月,錄音筆幾乎都和我形影不離,也因而錄下了不少各式各樣的英文會議場景,除了再次確認會議討論重點及決議事項外,也讓我逐漸熟悉各個國家的英文口音。

一回生、二回熟

  前三個月真的很累,一方面要適應帶領這麼大的部門且要熟悉一些過去不熟的業務,另一方面還要適應老外的老闆,以及開那麼多用英語開的會,還得隨身帶著錄音筆,下班後及假日還得拿出來複習一下,那幾個月真的快喘不過氣來了。

  但三個月過去後,我就慢慢適應了,只有少數非常重要的會議或是開那種過去從未參加過的會,我才會錄音,其他時候大部份都可以聽懂,也不再那麼依賴錄音筆了,同時和直屬的老外老闆,默契也慢慢建立了。記得有一天,我回家後例行性地把電腦打開繼續工作,在晚上十一點多,回了老闆一封email,他立刻就回我:OK, thanks but go to bed now. 我想我已經讓老闆知道我盡了全力,之後縱使工作上有什麼小瑕疵,他也不會那麼苛責了。

  正在高興與新老闆的工作默契慢慢進入狀況時,卻突然傳來我老闆(英國人)要被調走了,由剛調來台灣不久原來掌管信用卡業務部門的印度人接任。我的媽呀!印度人的英文有時真的很難聽懂,他們的發音有種特殊的捲舌腔調,而且都把重音放在第二音節,剛開始不習慣如此特殊的口音,只聽到咕嚕咕嚕講了一大串,但聽不太懂在講什麼。

  有了比較之後才發現,英國人的發音真是好聽又清楚,但遇上了,也只好硬著頭皮,又得開始隨身攜帶錄音筆。剛開始和新的印度人老闆討論事情,真的有一半都聽不太懂,不過,這位老闆人很好,當他看我皺著眉頭時,知道我聽不懂,就會再慢慢講一次,速度放慢就比較容易聽懂,過了一個月,慢慢習慣那種腔調後,聽懂的比例就愈來愈高了。

  在外商,組織重整是家常便飯,報告給印度人老闆一兩個月後,組織又重整了,我又變成報告給另外一個英國人的老闆。

天天練習電話英語

  在職場工作,領公司的薪水,沒有權利去選擇老闆,只有適應的份,每個老闆都有不同的管理風格,身為部屬,就只能盡全力配合老闆。

  這位英國藉的老闆,聽他講英語幾乎沒有問題,他不但發音清楚,而且表情十足,我常跟其他同事開玩笑說,他若不來銀行上班,應該可以去當演員,演技不輸金凱瑞。這位老闆有個特點,就是不太有安全感,而且記憶力不太好,所以已經呈報過的事,他會不自覺地一問再問,而且每件事都很急。因此,自從報告給他以後,我幾乎每天都會接到他的電話。(由於我的辦公室在三樓,他的辦公室在十樓,若不是真的很緊急,大部份都是用電話溝通。)

  老外都很有禮貌,既使是從屬關係,每次通電話時一定會先問候你:Hi, Kevin. How are you (today)? 剛開始還會很正經地回答: I am fine, thanks. And you? 後來乾脆就直接回答: Good, good, good. 然後就直接進入要討論的主題。在西方人的世界,這些問候語都是見面時必講的,就好像台灣人見面的問候語:“吃飽沒”,因此,既使你覺得很彆扭,還是要強迫自己習慣它。

  剛開始講電話時,他不會講的很快,後來他發現我大部份都聽得懂後,就愈講愈快,因為每天都必須講好幾通,無形中聽力就愈來愈好了。有時候他們英國人會用一些比較不那麼常用的單字和片語,但當他發現你聽不懂時,他就會用比較通俗的字眼說明讓你瞭解。

   除了聽之外,講也跑不掉,老闆會問你很多問題,你必須直接用英語回答,不會讓你有時間,先想國語的意思,再轉換成英語。每次他問到法規的問題,是最頭痛的,因為要解釋到他聽得懂,我的鬍子也快打結了。

  學英語不要怕講錯,就是要試才會知道正確的用法為何,其實老外派駐在台灣謀生,不會講國語已有點不好意思,他們會嘗試著猜你想表達什麼,他們也瞭解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能講出來就不錯了,不會要求我們要講得多好。

  換了這個老闆之後,英語的使用量也迅速增加,真的讓自己天天說英語了。 繼續發揚COPY & PASTE

  隨著自己職位愈高,接觸英文的機會也愈多,不論在公司內或對Head Office(總部),層級也都提高了。與這些人應對,除了一定要用英文外,同時也讓自己的眼界也打開了,因為他們所使用的英文,更有水準,並不一定是指用字比較難或句子比較長,反而學到的是,用字更精準以及句子更精簡,卻能表達同樣的意思。此時我還是想到我那學英文的老招式-COPY & PASTE。

  首先,看到好的email,我就把它留下來,好待空餘時間好好研究,為什麼別人可以寫得這麼有邏輯、有深度卻又簡捷,下次換我寫email時,就要模仿這種方式寫,當然剛開始會比較慢,但多寫幾次就漸漸熟了,一段時間後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寫出具水準的email。現在我寫英文email,已經完全不需要再看範例了,就可以寫出不錯的email,這全靠“與高手過招”之賜,無形中自己的功力也會有所提升。

  學語文本來就是一種模仿,這沒有智慧財產權或創新的問題,既然英文不是我們的母語,我們就學老外他們到底是怎麼用的,跟著做就行了。

  除了email,寫報告、計畫書等等,我也都用同樣的方法,任何一項新的東西,我一定想辦法先找到可以模仿的範例,找到後再根據我的需求加以修改,若想從無到有,完成一份英文報告,對我這種背景的人來說是很困難的,且必須花費很長的時間。跨部門的會議,就是我學英文的好時機,我會注意每個人是怎麼用英文表達,如何反駁別人的意見,如何做結論,開頭、轉折、結尾,大家都常用什麼的句子,然後偷偷地學習。

  我還是要再次強調,模仿一定要有好的對象,很多人都很認真,用各式各樣的方法學英文,但你所模仿的對象,可能是錯誤的,唯有在真實世界,聽看看你週遭的老外是怎麼講英語,你才能學到最實用的英文,且印象會非常深刻。

單槍匹馬到香港開三天會

  過去在渣打服務時,我的老闆也曾指派我代表台灣去香港開亞洲區的區域型會議,但那次會議從頭到尾,我一句英文也沒講,回想起來,真是畢生的一大恥辱,當然也給我很大的打擊,發誓一定要把英文學好。

  來到匯豐,前幾年都沒什麼機會出國,大部份都是總部的人過來台灣或是利用電話會議就解決了,一方面也是為了cost down(降低成本)。後來終於有機會到香港總部,安排了三天的行程,那次單獨到香港和各部門的人開會,也增強了自己對英文的信心。

  雖然見的人大部份都是香港人,但大家一定很難想像,香港人的國語之破,所以他們根本不和你講國語,頂多是講個一兩句,表示友善,我過去以為香港人是因為自認是英國人,所以不講國語,事實上,他們學國言的障礙不小,可能是因為廣東話發音的緣故。當時有位同事為了表示友善,打算用國語對我做簡報,講了五分鐘後,我實在聽的很痛苦,就說:「如果你想用英語簡報,我是OK的。」他聽完後鬆了一口氣,就換用英語簡報,簡報變的好流暢,速度是講國語的三倍。但是,換做是我,我多希望我用英語簡報,能講的比國語好。

  一個人到異地去開會,真的可以學很多東西,因為無人可依靠,很多事被迫要去瞭解及嘗試,從下飛機開始,如何搭機場捷運到市區,再搭地鐵到你所要到地方,找飯店、找餐廳等等,這種經驗就很像你去自助旅行。

  接下來是三天的正式行程,到每個部門去見要見的人,和他們寒暄,聽他們簡報,自己也分享台灣的經驗等等,中餐及晚餐也都約了不同的人去吃飯,聊的當然不是商用英語,因此,各種英文情境都遇上了。中間還發生了一段小插曲,第二天早上我要拜訪的部門找不到,我本以為所有部門都在中環那幢匯豐大樓,沒想到作業部門是在三十分鐘車程外的奧林匹克站,問了很多部門,弄清楚後才飛奔過去。

  那趟行程,讓我對自己的英文又更加有信心,爾後如果要派我到任何國家出差,我應該都敢一個人去。 帶Top Sales去杜拜

  匯豐每年都會舉辦亞太區的行銷高手俱樂部,其實就是獎勵每個國家在過去一年業績做得最好的業務人員。每年選一個地點,大家到那兒吃好、住好,另外會安排一些好玩的課程,讓不同國家的超級業務人員互相交流一下。

  這個活動通常都是由每個國家消費金融的大老闆帶隊,因為亞太區消費金融的大老闆也會參加,但台灣區的大老闆因為那陣子公司有太多事情,所以無法前往,而我的直屬老闆前一年才剛去過,所以就把機會讓給我。

  我剛聽到時有點傻眼,你們會不會太看得起我了,每個國家都是派大老闆去,你們卻要我這個小蘿蔔頭去。他們心裡認為算是一種對我的獎勵,獎勵我過去一年的辛勞,但我心裡卻是感到有壓力的,因為帶隊出去是有責任的,而且是代表台灣這個國家,壓力頗大。

  於是我開始打聽事前要準備什麼,但台灣的聯絡人卻不是很清楚,於是我去問我直屬老闆,因為他前一年去過,至少知道一些狀況,但他也沒說什麼,只說:放輕鬆,好好去玩,我心裡想,真的是這樣嗎?行程看起來不像啊!

  我參加這次的頒獎行程,地點在杜拜,聽到是“杜拜”,還是挺高興的,可以親眼目睹全球首屈一指的,黃金打造的七星級帆船飯店(Buri Al Arab Hotel),但心中還是有點隱憂,擔心會不會出現什麼狀況,是我無法處理的。台灣一行二十三人,除了我之外,其他都是各事業部的頂尖業務人員,我原本就認識的,其實只有兩三個而已。

  去到那邊,才知道不是只有玩,一開始就要帶隊進場,像是運動大會,然後每個國家代表都要先講幾句話,接著帶著團隊喊口號,我簡直是傻眼了,事先都沒準備,幾分鐘內就要想出來,而且要用英語講,心裡真的很恐懼,但遇上了沒辦法,只好又硬著頭皮上了。接下來的幾天,也幾乎都是團體行動,還有很多分組討論,上台報告,所有都得臨時抱佛腳,就這樣混過了幾天,但深知和其他國家相較,我們的表現真的不好。

  和台灣的超級業務人員幾天相處下來,發現他們真的很優秀,難怪業績做的那麼好,但是,英文好的卻不多,事實上,業務人員本來就不需要英文有多好,所以過程中我還得Cover他們,有些人被英文搞的很煩,而且壓力很大,乾脆就溜出去玩了,不來參與課程了。

  那次回來,我其實很感慨,台灣的英文程度真的落後其他國家很多,別的國家也是派業務人員,但他們的英文卻沒什麼障礙。反觀台灣,就自嘆不如!當然這也不能怪我們,是台灣沒有良好學習英文的環境,其他亞洲國家,例如香港、新加坡、印度、馬來西亞等,幾乎都明訂把英文當做第一或第二語言,英文好也是正常的。

  對我而言,這也是一次寶貴的經驗,縱使在某些場合表現的沒那麼好,但是也讓我學到更多東西,下次有類似的機會,我就知道該事先準備什麼,屆時就可以表現得更好。

終於不怕英文了

  英文學得快與慢,其實都取決於自己,如上所述,在外商中有各式各樣的機會讓你曝露在不同情境的英文中,你也可以選擇躲的遠遠的,還是可以活的好好的,英文不好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你的英文程度就只會永遠停留在原地。

  這一年多的時間,接觸及所學的英文,比過去八、九年都要來的多。如果讓我重新選擇一次,我想我還是會選擇接受挑戰,迫使自己處在那麼大的壓力下,終於還是熬過來了,所以我相信,每個人其實都有很大的潛能,只是你願不願意去開發。

  在外商一路學英文的過程中,我發現我所擔任的職位,其所需要的英文能力,永遠都超過我本身所擁有的英文能力。事實上,這是違背大家的思考邏輯的,大家總是認為應該要先有英文能力,才能適任某個層級的職位。但我再次強調,在職場中,工作能力還是最重要的,英文是可以磨練的,但有些工作能力卻不見得是每個人都學得來的。

  如果你沒有讓自己往更上層樓邁進,又怎麼會有機會讓自己接觸更多、更廣的英文,同時逼迫自己學習更多的英文呢?

  從八、九年前,我踏進外商開始,心裡始終對英文有著極深的恐懼,那種恐懼一直跟著我。直到現在,經過這般的壓力與淬練,我終於不再那麼怕英文了,也開始享受英文程度提升後的各種優點及樂趣。 第二章 瞭解老外的文化

  英文學到某種程度,接下來所遭遇的就是“文化差異”的問題,而不再只是英文好不好的問題,但是,這個部份的難度很高,需要學習的時間也很長,端視你自己有沒有心想打進外國人的世界。

懂得老外的幽默

  西方人(尤其是老美),他們從小就被教育要有“幽默感”,縱使個性很內向保守的人,偶爾都還是會開開玩笑,若遇到個性外向一點的老外,每講幾句話就會開個玩笑,縱使在很正式的會議或簡報,他們還是會維持一貫地的幽默,這點和中國人是非常不同的,因此,想更一進步和老外互動,培養幽默感是很重要的一環。

  聽不聽得懂笑話,有時候和各國文化背景有很大的關係,因此,除非你在國外住過很長的時間,或是受過美式教育,否則很難聽懂老外講的笑話,若遇上真的聽不懂,還是應該禮貌性地笑一下,事後再問別人那是什麼意思。

  有一次高層各部門開會的主題是要討論下一季的行銷活動,採用的方式是“Brain Storming”(腦力激盪),意旨不需要事先準備Agenda(會議行程),大家在會議上憑空想像,先不用考慮資源、人力、法規等限制條件,與會的人輪流抛出Idea,然後全部收集完畢後,再逐項討論可行性如何,最後再做成決議。

  那次會議有位老外比較晚到,一進來會議室就問:“What is the purpose for this meeting?”主席就回答:“Brain storming for next quarter’s marketing campaign.”他就說:“But I forget to bring my brain.”大家就笑成一片。

  還有一個關於“brain”的笑話,是在網路上看到的,但實務上,的確我也經常聽到別人犯同樣的錯誤。一般在開會或私下和同事討論,我們經常有機會詢問別人的意見,中文的問法是:你覺得如何?但英文該怎麼說呢?

  答案是“What do you think?”, 這看起來很簡單,但卻有不少人會講成“How do you think?”有個人就是這樣問老外:How do you think?(你是用什麼想的?),結果老外回答:With my brain, you stupid!(用我的腦子,你這個笨蛋。)

學習老外的正面思考

  西式教育和中式教育,其中有項很大的差異就是他們從小就教導小孩子“勇於表達、樂觀進取、正面思考”,所以我們常發現有些老外即使工作能力很差,在會議上講一些言不及義的話或問很愚蠢的問題,他們也不會覺得不好意思。他們認為講錯,總比不敢表達來得好。而且老外老闆也喜歡大家儘量表達意見,反觀中國人,都是老闆點到名,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

  再者,他們對任何事都傾向於正面思考,所以每次看老外在做簡報時,明明業績做的很爛,他們還是可以講的很好,並不是數字做假,而是簡報角度的取捨,而且很會畫大餅,讓大家聽起來很興奮。其實大家仔細想想,每個人在職場上,就像一個演員,怎麼把你的角色演好,其中本來就是虛虛實實,不用太在意,最重要的是看戲的人要滿意。

  有一個星期一的早晨,我們和大老闆開例行性的週會,輪到負責保險業務的英國佬,他是剛被派到台灣籌設新的保險公司,剛開始先設立籌備處,只有他一個人,當然他的責任就是要找齊所有業務負責的人後,成立這家新公司,於是他很積極的找人,每週都會報告一下進度。

  換到他報告時,他就說:”I have good news. Our headcounts increased 100% last week.”,然後停了一下子,接著說:”From one to two.”意思是上週只找到一個人,加上他共兩人,但以成長率來說就是100%,多麼正面的講法,也博得大家哄堂大笑。

  還有一次也是開早會,又輪到這位英國佬報告,他不講正事,就先問大家一個問題。由於他在申請新公司的核准,必須和主管機關互動頻繁,但對於台灣法令及主管機關的眾多要求,和其他國家比較,又覺得很多都不合理,經常被搞得怒火衝天,但因為新公司需要主管機關核准,也不能對他們發脾氣,所以只能私下向我們抱怨,或開開主管機關的玩笑。

他問的問題是: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terrorist(恐怖份子)and a regulator(主管機關)?

  大家想了一下,這兩者有什麼關聯呢?都想不出來,於是他就公布答案。

The answer is:The terrorist is negotiable. 瞭解不同國家的文化

  在上一章我提及的那位印度老闆,他到台灣幾個月後,一切都settle down以後,就邀請各事業部門的高階主管,到他家吃晚飯,地點在陽明山的別墅。

  外商公司中,由總部派來的高階主管,薪資結構都優渥到令人眼紅,除了薪水高以外,房子、車子加司機、小孩上國際學校教育費等等,全部都是由公司支付。因此,這些老外到台灣工作,大部份都是住在天母或陽明山等地處台北最昂貴且環境優雅的高級住宅別墅區。

  我過去十年雖然都在外商工作,但由於職位還不夠高,所以也沒機會參加這種老外老闆邀請的聚會,這次是我第一次到老外老闆家,同時也是第一次有機會進入陽明山的別墅,因為沒這麼有錢的朋友,於是也帶了老婆一起去,老外的正式聚會喜歡帶另一半出席。但這次聚會,卻有一件“文化差異”的糗事,令我印象深刻。

  email 上的邀請時間寫的是週六晚上七點鐘,幾乎所有受邀的同事們都提前五至十分鐘或是準時到達,心裡想著老闆約吃飯,遲到多不好意思。大家進屋去,就四處欣賞,這個老闆周遊列國工作,又喜歡蒐集各國具有特色的物品,所以有很多收藏品可以欣賞,而且他還有一套百萬音響,坐上沙發上欣賞音樂也很棒,就這樣消磨了一個小時。

  但是,畢竟是約吃晩餐,而且時間已經八點了,大家的肚子已經開始咕嚕咕嚕地叫,卻不見主人要宣佈要開飯,直到過八點時才開始上一些小點心,由於大家都很餓了,點心一下子就被拿光了,主人眼見大家好像真的很餓,才催促廚房趕緊上正餐。

  大約是八點半才宣佈晚飯正式開始,只見大家狼吞虎嚥,管它印度菜是甜是鹹,先吃了再說,實在餓昏了。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這位印度老闆招待不周,怎麼讓客人等這麼久,後來才知道,原來是我們這些台灣人不懂印度的禮俗。

  印度的習俗是,如果邀請卡上寫七點,他們預期客人到的時間是八點半,所以九點才會上一些小點心,十點才會正式開飯,吃到十二點,然後狂歡到凌晨兩點。瞭解以後真是啼笑皆非,相信老闆看到大家七點就到齊,一定也嚇了一跳,因為根本還沒開始準備。

  其中有位同事是美國人,他大約是快八點才到,所以他大概瞭解印度人的習俗,另外還有有一位同事,也是印度人,她真的是快八點半才來,來得早不如來得巧,一到就剛好上晚餐,果然是內行人。

  如果你有去過西班牙,一定也會發現大部份的商店,在下午兩點就會關門,直到下午四點以後才會再開,原因是他們需要睡午覺,因為西班牙人晚餐吃的晚且吃得時間很長,所以都很晚才睡,當然每天下午也就得補眠一下。

  當你和外國人有任何社交機會,千萬記得先打聽那個國家有無特殊的風俗習慣,才不會發生上述尷尬的狀況。

瞭解老外喜歡的運動

  老外非常要求工作及生活要平衡,所以他們很重視休閒生活,但不幸地是,他們的生活也挺無聊,晚上六點之後就沒有百貨公司或夜市可逛,所以能做的休閒活動也有限,不外乎是家庭聚會、到酒吧喝杯啤酒或是欣賞球類運動。

  老外崇尚自然及喜歡運動,因此,看各式球類比賽也是他們休閒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份,而且他們的球賽也夠好看,因為市場規模夠大,足以網羅全世界最優秀的球員為他們效力,尤其是美國,許多大學都願意錄取好的運動員,提供他們獎學金。

  美國人喜愛球賽是有歷史根源的,因為有些球類運動都是起源於美國,例如橄欖球和棒球,而美國職籃NBA更是全球各地的籃球迷都非看不可的比賽。但是,如大家所知,歐洲人最瘋迷則是足球,彼此球迷會為了挺他所支持的球隊而不惜互相叫囂,甚至發生流血戰鬥毆事件,就知道他們有多熱衷,不幸地的是,台灣人對足球有興趣的人卻不多,所以也很難很和他們聊足球,但是,若你想和老外在工作之餘聊聊運動,就得惡補一下足球知識,當然也可以在聊天時直接請教他們,老外其實很樂於教導別人,尤其是他們有興趣的事。

  當然如果你想用英語和老外聊足球,上述簡單的會話是不夠的,你還必須瞭解遊戲規則、守備位置名稱及功能、知名的球隊及球員、裁判用的術語、慣用的招式等英文怎麼說,若想知道這方面的英文,上Google查一下就行了,接著再實地的看一場正式的足球比賽,剛開始先看國語轉播,一段時間後再嘗試英語轉播的。 瞭解老外的思考邏輯

  和老外共事,必須瞭解他們的思考邏輯,知道他們在想什麼、在乎什麼,才能投其所好,也才能要到你想要的東西。

  有一次我想晉升一位部屬,因為她工作表現良好且在未晉升前就幫我帶一個小Team,於是我就提了個晉升簽呈給直屬老闆,依照我們的邏輯,一定是想辦法說明她的工作能力足以承擔重任,以及她工作有多努力,經常加班等等,企圖說服老闆幫她晉升及加薪是合理的。事實上,這樣做應該也沒有錯,不巧的是,那一年銀行因為雙卡風暴,導致公司全年是虧損的,因此,CEO下令嚴控成本,所有部門人員遇缺不補,任何部門想補人,都必須經過CEO的批准才行。在這種情況下,想幫部屬晉升、加薪,簡直是難上加難。

  我也知道在這種狀況下,提出加薪的要求不太適當,全體同仁應共體時間,所以全部門三十幾個人,我只提一位,但我老闆一直擱著不處理,不願意往上提報。

  後來我還是不放棄,繼續提醒我老闆,然後用各種不同的理由來證明她是值得被晉升,沒想到最後居然是用一個我並不覺得多重要的理由而被批准了。我說明的理由是,她新帶的team中,有位同事的職級比她高一等,但她需要擔負比較重的工作責任等等,所以應該公平對待她的付出。結果我老闆就回了以下的email給我,同意幫她晉升、加薪。

“I shall sign this on Monday and please see me with the paperwork. You have finally given me some really concrete reasons for promotion e.g. people in her team who are graded higher than her etc. and the job content and scope. Please ensure this email exchange is printed out to accompany the paperwork so that any counter signing parties can see the process flow.”(註:這段email我是原封不動copy下來,讀者可能不見得完全瞭解,因為它有前因後果。)

  我老闆要我把過去和他來來回回的email都列印出來,然後當他呈給他老闆時,就很好交待,因為他已經擋了好幾個月,最後是因為這個不合理狀況才同意,理由相當充份。

  經過這個事件,我才深深體會,和老外談判,不能用中國人的那套邏輯,強調“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是完全沒用的,要找出他們無法反駁的理由,例如是違背公司政策、公平性、人權、法規等等。

  我有一位同事,他是另一個部門的主管,曾經在國外工作過,很瞭解西方職場的生存哲學,有一年很多部門都提出幫部屬晉升官或加薪,但多數都遭駁回,就算有被同意加薪者,也是為數甚少,寥寥可數的,但是,奇怪的是,只要是他的部門的員工要求晉升或加薪的,幾乎全數過關且加薪幅度都不小,他提出的理由不是他們工作有多辛苦,而是找出老闆無法反駁的理由,例如與主要競爭者或公司中同性質的員工相較,證明他們都是Underpaid,甚至利用性別歧視的理由,幫女性部屬加薪,總之,提出的理由,都是老闆及人事部門無法反駁的,大家都很佩服他,而在他底下工作的部屬,幾乎都是吃香喝辣的。

不要用中譯英文

  台灣人學英文,常喜歡用中文直接翻譯成英文,例如“人山人海”就翻成“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這樣講老外是聽不懂的,我唸國中時,有位同學更絕,還翻譯論語中的名言,翻譯出來的英文是“know is know, no is no, it is know.”,猜猜看中文是什麼?

  答案是“知知為知知,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事實上,這種中譯式的英文也只有”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因為積非成是,老外勉強還聽得懂,因此,不要亂用中文直譯的英文,大部份都是不被接受的。

  其實語言就是要多練習,否則就連很簡單的句子,到要用的時候還是不知道怎麼講或甚至用錯,就像上述的例子。

  記得有一次行銷部門召開會議討論一個計畫,結果大家都到齊了,行銷部門的老闆(Jenny)卻還沒有來,但她的部屬己經打電話給她,她馬上就到,老外老闆就問她的部屬:“Where is Jenny?”結果她部屬解釋了一堆,意思是我剛剛已經打過電話催過她,她剛講完電話,馬上就會下來,老外老闆聽得“霧煞煞”,我就幫她補了一句“She is on the way.”其實有時候很簡單的英文就可清楚的表達意思,切忌先想中文再翻譯,就會變的很冗長。上面那句也可以換成是:“She is coming.”或“She will be here soon.”

  還有一次晚上六點半,我還在老闆的辦公室開會,但他六點半已經約了另一位部屬,後來那位同事六點半準時到,但我們還沒討論完,我老闆眼見他已經在外面等,就揮手叫他過來,然後問他:Are you getting off shortly?那位同事愣了一下,沒聽懂是什麼意思,我看他沒聽懂,就用中文和他說,老闆問你會不會很快就下班,他才回答:No. 接著我老闆說:Call you later. 要他回去等。上述那個句子的五個單字都很簡單,但合起來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主要就是因為不常聽到這樣的問法。
瞭解老外的文化及慣用語

  有時候英語聽不懂,是因為句中有提到一些語辭,是你沒聽過的,或是縱使每個語辭都了解,但合起來卻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這中間需要突破的地方,就是必須設法多瞭解老外的文化,從他們的食、衣、住、行、育、樂,一點一滴去瞭解,如果你和我一樣,沒有機會到國外留學或生活一段時間,那就只能從電視影集及實際和老外互動的過程中,慢慢地累積。

  幾年前,有位女同事即將結婚,結婚前一天晚上,大家要幫她慶祝渡過單身的最後一夜,就有同事問我,老闆:你要不要去參加xxx的“bridal shower”,我雖然猜得出她講的是什麼事情,但我不知道她所說的英文語辭是什麼。台灣其實不流行這種習俗,結婚前一天需要狂歡,這是從西方社會傳回來的,後來上網去查,才知道“bridal shower”指的是女子單身派對,如果是男子單身派對則稱為“bachelor’s party”,結果那天晚上大夥出錢幫她請了一位猛男來,讓大伙兒過過癮,挺好玩的。

  在台灣,如果有人搬進新房,叫「入厝」,老一輩的人都會請客,大家就包個紅包給主人,但在西方社會,也是會邀請朋友到家裡來,英文叫做“Housewarming”(喬遷慶宴),來的人不需要包紅包,但每個人都會帶點食物或酒,和大家一起享用,主人就不需要準備太多東西。

  你知道什麼叫Carpool嗎?這個在台灣的文化中,也很少出現。就是“共乘”的意思,也就是搭同一輛車去上班或某個地方,國外很流行這種共乘方式,一方面是他們的計程車不像台北那麼多,二方面是節省能源。有一次我和老婆去希臘玩,在飯店叫了一輛計程車,前往市區,結果開到一半,就有路人揮手,司機就停下來,搖下車窗聊了幾句,就讓那個人上車,我覺得莫名奇妙,我們已在車上,這台車就是我們專屬的,司機就算想多賺點錢,也應該先問我們同不同意吧!但是,這就是他們的文化,所以覺得是理所當然,也不會因為“共乘”,可以少付點車費。

  我和老外去吃飯,通常都能應付得不錯,原因是我在家裡必須和菲傭用英語溝通各種事物,所以我對於餐飲的相關英文用語都算熟悉,所以要幫老外介紹食物或解釋細節給他們聽,例如食物是用什麼方式烹煮的?味道是酸甜苦辣?等等,都沒什麼問題。

  有一次我和印度老闆到公司吃午餐,結果他選了一家賣雞肉飯的小店,因為之前有同事帶他來吃過,他覺得很不錯。我們坐下來點菜時,由於菜單是中文的,所以我就問他想吃什麼,他開始描述上次吃過什麼很好吃,主食就點“chicken rice”(雞肉飯),但還要點一些小菜,這時候考驗就來了,記得他講了一道小菜是以“eggplant”做成的,還好我知道是茄子,就問老闆有沒有用茄子做的小菜,果然有這道小菜。接著我又看著菜單繼續問他,還要不要這個、那個,最後我推薦一道“bamboo with salad”(竹筍沙拉),他吃完後嘖嘖稱讚。

  如果你在邀請函上看到“dress code: smart causal”,知道當天該穿什麼衣服嗎?“dress code”的意思就是穿著規範,接著後面就是告訴你在這個場合應該穿著什麼形態的服裝。“smart causal”是介於“business”(男著西裝加領帶、女著套裝)及“causal”(便裝、牛仔褲加T Shirt)之間,不需要太正式,但也不能太隨便,如果男生穿polo衫、休閒褲及休閒鞋,就可以算是“smart causal”。

  上述只是簡單地在食、衣、住、行各方面,舉幾個例子說明,實際日常生活中,還有更多可以學習的。總之,想縮短“文化差異”,真的無法速成,只能在工作或生活中慢慢累積,學英文的目的之一,不就是想藉此多瞭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嗎?這也是學習英文的一種樂趣。

  突破“文化差異”,你才有機會更上一層樓,這是學英文最終也是最難突破的地方。

作者資料

楊偉凱

現職為兩岸財經作家及講師,大陸多家培訓公司特聘資深諮詢顧問;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士、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曾任渣打國際商業銀行財富管理部執行副總裁、瑞士銀行產品策略暨顧問服務部副總裁、滙豐銀行信託投資分處資深副總裁;著有:《孩子學理財的第一本書》《富總裁的投資私房學》《殺戮職場66招》、《利用上班學好英2-職場菁英篇》《富總裁教你買基金》、《利用上班學好英文》、《上班可以致富》、《投資共同基金的第一本書》、《投資股票第一本書》等书。 從未出國留學的他,憑藉著投資專長進入外商銀行後,便開始在外商自創學習英文的方法,2006年將其自學英文的經驗撰寫成書——《利用上班學好英文》,一上市便受到讀者的喜愛,立即成為暢銷書,至今仍是常銷書。2008年出版《利用上班學好英2-職場菁英篇》,也同樣受到好評。2008年受到《經理人月刊》的邀請,為其雜誌撰寫「英語特訓班」的專欄,長達三年的時間,直到回到職場工作才告一段落。 2015年全家移居加拿大,置身於全英語的環境中,利用在大陸工作的空檔,完成第三本英文學習書。

基本資料

作者:楊偉凱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最佳實務 出版日期:2008-04-16 ISBN:9789866662447 城邦書號:BW3031 規格:膠裝 / 雙色 / 256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