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聖誕月‧最後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職場工作術 > 工作哲學
梅迪奇效應:跨界思考的技術,改變世界的力量(2018年經典修訂版)
left
right
  • 庫存 = 5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梅迪奇效應:跨界思考的技術,改變世界的力量(2018年經典修訂版)

  • 作者:法蘭斯.約翰森(Frans Johansso)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18-07-05
  • 定價:350元
  • 優惠價:7折 245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27日止
  • 書虫VIP價:245元,贈紅利12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32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本書適用活動
感謝祭2024城邦聯合書展特價5折起!
  • 耳邊說書79折,兩本75折!再享全館滿額折

內容簡介

「《梅迪奇效應》是我所讀過關於創新的書中最好的一本!」 ——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創新的兩難》作者 ★本書已譯為20種語言,暢銷全球! ★2006年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科技管理十大好書」 謝文憲/知名講師、作家、主持人 溫肇東/東方廣告董事長、創河塾塾長、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兼任教授 Teresa M. Amabile/哈佛商學院榮譽退休教授 Gil Amelio/蘋果與國家半導體前總裁 Susan Cain/《安靜,就是力量》作者 Clayton M. Christensen/《創新的兩難》作者 Tom Freston/MTV頻道前總裁暨執行長 James Garvin/美國太空總署科學與探索執行委員會首席科學家 Gary Moore/思科系統前總裁 Daniel H. Pink/《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作者 ——一致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充滿魅力、深具權威,《黑洞簡史》追溯一個真的很奇怪的概念,從實驗性的推測到無可避免的現實。芭杜席雅克筆下的故事令人難以抗拒,有多變的轉折、稀奇古怪的真相、知識分子的抱怨與個人的冒險。 ——賈雅沃德哈納(Ray Jayawardhana),著有《微中子獵人》 不同領域的專家組成的研究小組,發現了了解猴子心思的方法;一位大廚混合意想不到的食材,如海膽和棒棒糖,徹底改變了烹飪專家的天地;一位工程師利用螞蟻的獵食行為,想出了監視戰區的無人空中載具(unmanned aerial vehicle)模型。 這些開路先鋒有一些共同的地方,他們的發現不但都具有突破性,而且他們都到了一個相同的地方找到重大發現,根據作者的說法,這些善於創新發明的人都進入了「異場域碰撞的交會點」,在那裡找到新構想,改變了世界,這個交會點就是不同領域和文化的構想交流與激盪,最後引發傑出新發現不斷湧現的地方。 約翰森把交會點所發生的新構想層出不窮現象,稱為「梅迪奇效應」(The Medici Effect)——這個名詞源自於文藝復興時代的義大利,經營銀行業的梅迪奇家族架構了一個有利各種活動進行的平台,促成創意勃發的現象。他在這本令人神往的書裡,說明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交會點,把我們找到的構想變成突破性的創新。約翰森認為,有三種動力——人口流動、科學學門整合以及電腦計算能力的躍進——使我們所能碰到的交會點數量和型態日益增多。 本書運用許多鮮活的故事,說明像企業、科學、藝術與政治之類差異極大的領域如何交會,故事中的人物從獨力創造與教授第一種印第安文字的人,到通力合作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破解德國「謎團」密碼(Enigma code)的小組……從這本書中,你會學到: ● 如何打破聯想障礙,用新的方式看問題; ● 如何用偶然卻又刻意的方法,結合不同的觀念; ● 如何避開熟悉的人際關係網路,踏進未知的領域; ● 熬過失敗,實現跨領域構想…… 只要我們能了解如何創造勃然迸發的特殊構想,掌握實現這些構想的方法,人人都能創造異場域碰撞,引爆梅迪奇效應。

目錄

推薦序 世界越緊密,梅迪奇效應越重要 自序 意外的交會點之旅 第一篇 異場域碰撞 第1章 異場域碰撞出曠世好點子 第2章 這年頭,其實機會更多了 第二篇 創造梅迪奇效應 第3章 思考的技術與成就的高度 第4章 如何打破聯想障礙 第5章 隨機組合,驚人碰撞 第6章 讓靈感碰撞源源不絕 第7章 引發觀念爆炸 第8章 如何掌握構想爆炸 第三篇 實現構想 第9章 執行構想與擁抱失敗 第10章 預留退路,全力衝刺 第11章 別眷戀當下的輝煌 第12章 跨領域 第13章 冒險與不再恐懼 第14章 平衡的風險觀 第15章 踏進異領域碰撞

內文試閱

  2 這年頭,其實機會更多了(節錄)      無國界的夏奇拉與真情流露的史瑞克      腦科學小組與恆河猴的故事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故事,反映世界關係日漸緊密,看來無關的觀念其實有關,也反映異場域碰撞勃然興起,這種事情應該不會讓我們驚訝,我們在每一個地方,都會看到更多、看到非常多這一類的事情。      不同領域當然不是第一次這樣匯聚在一起,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是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跨域觀念交會的倡導者,當時藝術家、科學家與商人一起形成異場域碰撞,產生了歐洲藝術、文化與科學最有創意的爆炸。但是隨後的幾個世紀裡,知識變得越來越專業化,學科變得更零碎,我們把世界劃分成更小、更專業的片段。然而,今天零碎化的情勢正在逆轉,影響遍及每個地方的眾多領域。《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外交事務專欄作家傅利曼(Tom Friedman)在《了解全球化》(The Lexus and the Olive Tree)一書中,評論今日世界日漸緊密的關係:「今天比以前都明顯的是,政治、文化、科技、財政、國家安全與生態的傳統界線正在消失。」      異場域碰撞勃然興起的背後,有三種截然不同的力量,目前這三種力量大概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互相合作,一同發揮影響,這三種力量不但是跨域創新出現的原因,也是跨域創新多得空前的原因。      第一種力量:人口的流動      1809年,一位叫做塞闊雅(Sequoyah)的混血契羅基(Cherokee)印第安人,學會在自己的銀質作品上簽署自己的名字。這是他第一次認識書寫的文字。幾年後,他在美國陸軍服役,經歷小河戰役(Creek War),看到美國士兵寫信、閱讀命令、記錄這場戰役的歷史事件。媽媽是顏料族系(Paint Clan)成員、爸爸是維吉尼亞州毛皮商人的塞闊雅知道,自己的契羅基族(Cherokee Nation)同胞可以從書寫語文中,得到極大的利益,隨後十二年裡,他發展出一種書寫的契羅基語言。發展完成後,他建立一張字音表,包括八十五個字母,代表契羅基語言的每一個音,這張字音表非常好學,幾個星期內,成千上萬的契羅基人就能夠閱讀,也讓契羅基族有能力創立第一份美洲原住民報紙《契羅基鳳凰報》(The Cherokee Phoenix)。塞闊雅是大家所知道唯一獨力創造一種書寫語言的人,到今天都被人認為是天才。      塞闊雅浸淫在跟本身文化很不相同的文化中,得到創造一種書寫語文的觀念,這是找到異場域碰撞的方法之一,下一章會更詳細的探討。這一點也是全球化力量的例子,這種力量具體表現在跨文化與跨國家的人口流動上,這股驚人的力量沉寂一百多年後,正在恢復生機。      每個地方的人口遷移數量都在增加,原因不只一端。民主制度與資本主義的影響廣泛,加上資本主義促使貿易壁壘減少、國界開放,造成世界大多數國家裡的外國人工作與受教育機會增加。此外,難民與尋求政治庇護的人數量仍然相當多。其他因素甚至顯示流動速度正在加快。例如,幾乎所有工業國家都面臨人口不足,社會安全制度受到威脅,要應付人口迅速老化和出生率下降,可以說只能靠著增加移民來彌補。人口流動顯然正在增加,從世界各國的人口普查數字可以看出來。      以美國為例,外國出生人口所占比率已經升到1930年代以來的最高點。根據2000年的人口普查,美國人口當中,有11.1%是在外國出生的,比1990年幾乎增加了60%。這種趨勢不是美國所獨有,到處都一樣,光是1994到1999年間,韓國、丹麥、西班牙、澳洲、義大利和加拿大之類的國家裡,外國出生人口所占的比率增加了5%到17%。根據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的話,「十九世紀的大量移民如果不是移入空曠、無人居住的地方(例如美國、加拿大、澳洲、巴西),就是在同一個國家裡,從農村移居到城市。而二十一世紀的移民是外國人移到已經有人定居的國家,他們在國籍、語言、文化和宗教上都不同。」杜拉克認為這種長期趨勢沒有什麼理由會反轉。      這種力量會帶來豐富的文化交流,為勇於探索的人帶來眾多創始性的觀念。對比較多元的群眾來說,跨文化觀念比較容易推廣,企業和藝術尤其如此。拉丁美洲歌手夏奇拉(Shakira)在美國首次推出《愛情洗禮》(Laundry Service)專輯時,迅速竄升到排行榜的最頂端。即使在她的祖國哥倫比亞,她的歌聲都很特別,她父親是黎巴嫩人,她的歌曲揉合阿拉伯與拉丁音樂,成為「風格獨特、揉合流行與搖滾、跟當時哥倫比亞歌手表現截然不同的音樂。」她設法利用這種創新的音樂,跟美國的曲風交流,《新聞週刊》(Newsweek)寫到:      像哥倫比亞夏奇拉這樣的年輕歌星,融合了拉丁與美國各種流行風格,打破了界線。二十二歲的夏奇拉說:「我們是融合的時代,融合決定了我們的命運:就像我們吃一口食物,同時吃到米飯、拉丁綠葉包子(platanos)和牛肉一樣。」她自己的音樂綜合了艾拉尼絲莫莉塞特(Alanis Morissette)、雷鬼(reggae)和墨西哥馬里亞奇(mariachi)街頭流浪樂風。      在電影、文學、音樂和藝術的領域中,這種融匯不同文化的趨勢一年比一年明顯,世界不同地區的企業也越來越能夠創新。企業可以藉著了解不同文化的關係,利用不同文化之間的觀念,不但大企業可以這樣做,你家隔壁的商店也可以這樣做。      例如有一天,我走在紐約布魯克林區的第五大道(Fifth Avenue)上,看到一家叫做奇美拉(Kimera)的商店,店名取自希臘神話中混合獅子、山羊與蛇的雜種怪獸,結果卻是一家風格很獨特的服裝店。例如其中一件襯衫看來好像綜合了和服與標準西式罩衫的樣子,其他成衣也具有類似的綜合風格。      女老闆朱意楓(Yvonne Chu,音譯)告訴我,她的靈感來自跟中國籍父母在紐約成長的經驗,也來自她到世界各國旅行的閱歷。大家很愛她獨一無二的設計以及其中極為明顯的文化融合特色。「這件襯衫」,她拿起一件藍紫色、有著中國立領、後身下半部是緞子、前面有領帶的襯衫說:「大家愛死這件衣服了。」奇美拉是這個時代的表徵,人口跨越國界與文化移動,創造了數量空前的異場域碰撞效果。

延伸內容

【推薦文】世界越緊密,梅迪奇效應越重要
   ◎文/德瑞莎.艾瑪波(Teresa M. Amabile)(哈佛商學院榮譽退休教授)      二○○一年春季的某一天,我坐在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的辦公桌後,抬頭看到法蘭斯.約翰森(Frans Johansson)站在門口,他是我兩年前開創造力課程時的得意門生。我很高興看到他,因為他離開哈佛商學院,努力推動他夢想中的軟體新創事業時——離完成管理碩士學程只差一學期——我以為他永遠不會回頭了,但是現在他回來了,還再度註冊,希望拿到學位。瘦長的約翰森臉上掛著註冊商標式的熱情笑容,在椅子上坐下來,提出一個常見的要求,問我可否擔任他一項獨立研究計畫的顧問?我以為,他的計畫像大部分學生一樣,跟制訂另一個新創企業的事業計畫有關,但是我錯了,他的提案是我經驗中絕無僅有的提議。他的構想是寫一本跟創造力有關的書,這個構想他一直揮之不去,讓他覺得必須採取行動。我寫過好幾本跟創造力有關的書,因此我在他涉入新領域時,能否在專業知識上助他一臂之力?我好奇之餘,請他說明白一點。      他那天描述的大夢想變成他傑作《梅迪奇效應》中的核心理念:突破性創意出現在不同領域、構想、人物和文化的交會點上。他一懷上這個想法後,處處都看到「交會點創意」的事例。他告訴我一個又一個的故事,都跟他和科學、藝術、企業、餐飲和很多其他領域人士接觸,得知他們用最初看來離奇的方式,把不同事物結合在一起,進而獲得突破有關。他說的故事令人嘖嘖稱奇,他寫這本書的決心極為堅定,我意識到他要推動重大功業,因此同意督導他的獨立研究計畫,卻對這個計畫的可能走向一無所知。      結果這個計畫發展成改變遊戲規則、探討創新的經典論述。不錯,創造理論的文獻中,的確有著創新出自新穎、意外事物融會貫通的說法,也有一些研究單位的實驗顯示這種說法正確無誤,但是,就我所知,沒有人深入現實世界,針對跨領域創新的現象進行田野調查,探討這種現象表現出來的狀況,研究這樣對創新實際上有無重大影響,沒有人為文說明實際上應該怎麼做。約翰森決心深入探究,花了整整兩年時間,拚命閱讀,跟願意聽他說話的人討論,還到世界各地訪問全球最善於創新的個人和團隊,寫出他們令人讚歎的事跡,整合所有的故事,完成這本驚人鉅著。      《梅迪奇效應》的核心信念是多樣性會促進創新,約翰森說明把不同領域、學科、產業和文化的構想融匯在一起,會如何增進發明絕佳事物的機率,以及其中的原由。在發展這些理念所需要的辛苦研究之外,約翰森也把這些理念栩栩如生的表現出來,他舉出的例子橫跨全世界,列出眾多令人拍案叫絕的交會點,跨越烹飪、遊戲、音樂、神經科學、數學和建築學等領域。      約翰森證明一旦我們訓練自己,擺脫習慣性看待各種觀念的方式,不再用單向、直線式、非黑即白的方式看事情,就可以看出到處都有交會點。他也證明一旦我們駕馭交會點的力量,就會創造出簡直可以說是革命性的結果。《梅迪奇效應》一書從二○○四年出版以來(按:中文版於二○○五年首次出版),已經澈底改造全世界企業領袖與專家思考創新的方式,啟發學生、建築師、科技專家、科學家、企業領袖、高階經理人以及無數其他人士,擺脫舒適區,擁抱不確定是創造新產品、程序與構想必要工具的觀念。      我在哈佛商學院裡,親眼看到這一點對學生的影響,我在班上指定閱讀《梅迪奇效應》時,學生都會從約翰森親自到場評述中受益良多。很多學生告訴我,這些年來,他們怎麼把他的理念和技術,用在建立自己的事業,或用來創造新產品和服務上。知道這本書用在世界多所大學,包括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和新加坡管理大學(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的課程中,我絲毫不以為奇。我拜訪企業、在創新研討會上致詞時,對這本書的影響似乎一年大過一年,都會深感驚異,這本書影響各界領袖對諸多領域——從組織內部的多元融合,到世界經濟發展——的思考方式。      我預期這本書的影響力會與日俱增,本書二○○四年初版時,人們越來越常談到全世界的關係會越來越緊密,卻很少有人想像到,今天全球的連結會進展到範圍這麼廣大、規模這麼驚人。例如臉書(Facebook)當時才剛剛在哈佛商學院隔河對岸的學生宿舍裡發明出來,約翰森跟我第一次討論類似的構想時,領英(LinkedIn)甚至還沒有出現。他的書探討如何發現、探索和盡量運用我們現有最不尋常的關係。對於了解建立人際關係之間,更重要的是,對於了解怎麼做最能夠讓背景截然不同的人士建立關係之間,蘊含龐大力量的人來說,現在正是有史以來最有希望的時刻。      今天《梅迪奇效應》甚至比十三年前更適用,因此正是再度推出的大好良機。全世界的工作設定遠比過去多元化,人際互動越來越超脫地理、文化、領域和學科的界限。為了跟上世界看來正在急速向前衝刺——衝向成為無摩擦、資訊導向、連結交織的場域——的步調,領導者們必須打破隔絕眾人合作意願與能力的深井,本書正好就是在說明二十一世紀領袖確切該有的做法。      回想二○○一年春季,我懷疑約翰森的管理碩士班畢業同學中,有誰會把他當成作家看待,大家都知道約翰森是企業新秀、是懷有雄心壯志又積極行動的人才,他的同學大都擁抱財源滾滾的金融或顧問生涯,他決心遵循自己的熱情,針對大致上未經探索、無從證明的主題寫作,讓很多同學深感訝異,我卻深信曾被《梅迪奇效應》觸動的無數企業、組織、政府和領導者,對他的行動都會覺得歡欣鼓舞。

作者資料

法蘭斯.約翰森(Frans Johansso)

約翰森是梅迪奇集團(The Medici Group)創辦人暨執行長,擔任全球大型企業(包括「財星百大企業」中的三十家)高階主管、新創公司、創投公司、政府單位與多所大學的顧問。他也是《梅迪奇效應》與《比努力更關鍵的運氣創造法則》兩書的作者,其中《梅迪奇效應》已譯為二十種語言,暢銷全球。 在瑞典長大,父親是瑞典人,母親是印第安血統的非裔美籍人士,約翰森本身就是不同文化的「異場域碰撞」(intersection)結晶。他在布朗大學取得環境科學學士學位,並獲哈佛大學企管碩士學位。

基本資料

作者:法蘭斯.約翰森(Frans Johansso) 譯者:劉真如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新商周叢書 出版日期:2018-07-05 ISBN:9789864774852 城邦書號:BW0682 規格:平裝 / 單色 / 27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