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雙11寵粉購物節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三代臺灣人:百年追求的現實與理想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內容簡介

罕見的規模與格局 豐富多元的觀點探討百年臺灣歷史之鉅著   近年台灣研究基金會策畫舉辦了三次研討會,「一九二○年代台灣先覺者的精神遺產」、「台灣的悲愴年代——從皇民化到二二八」、「爭取民主的年代」,其中十七篇論文收錄於《三代臺灣人》。三次研討會分別聚焦於一九二○-三○年代、一九四○-五○年代、一九七○-八○年代三個關鍵的時代,探討臺灣三個世代先輩們與時代奮鬥的歷史。從某個意義來看,可說立體地雕刻出百年臺灣人的精神面貌與歷史發展的軌跡。   「百年追求」的三代臺灣人——蔣渭水世代、李登輝世代和黨外世代,歷經三個世代的演變,擘畫出百年臺灣的基本圖像。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蔣渭水世代,譜出臺灣近代民族運動的黃金十年;黨外世代則為國民黨戒嚴統治下,爭取民主、成果豐碩的年代;李登輝世代著眼於歷史的斷裂與敏感,從皇民化到二二八,深沉地勾畫臺灣的悲愴年代。每一個世代都有回應自己所生存世界的方式,而這些回應夾雜著挑戰與想像。   本書是第一本從廣泛視角與觀點探討百年臺灣歷史脈絡的鉅著,執筆的學者專家包括老、中、青三個世代的臺灣近代史研究者,從中研院臺史所到各大學臺灣文史所,可謂濟濟多士,是百年臺灣此一歷史命題罕見的規模與格局。十七篇論文聚焦於一九二○年代以來百年臺灣史論述,三代臺灣人現實與精神質素的實踐。從日治時期的殖民統治、二戰後威權禁忌時代、到黨外時期,其間政治社會變革與每一代人所面臨的時代課題,有其現實的延續,也有全新的局面,包括了先覺菁英的啟蒙及普羅大眾的響應;如同一九二四年,臺灣文化協會在林獻堂領導下舉辦的「無力者大會」,這些「無力者」所傳遞的,正是臺灣這塊土地上一群無力者發起的自覺行動。   本書也彙整了臺灣三個世代所面臨的困境與選擇,省視每一代知識分子參與公共事務的信念、態度與行徑。全書分為三個單元,分別為「先覺者的黃金十年」、「臺灣的悲愴年代」、「爭取民主的年代」三個關鍵年代。「先覺者的黃金十年」涵蓋一九二○—三○年代。黃煌雄以蔣渭水代表「臺灣的自主性」此一脈絡,討論一九二一年到一九三一年間,在這些先覺者的推動下,對臺灣社會的啟蒙、激勵,造就了如作者所稱臺灣歷史的黃金十年;黃富三從林獻堂對殖民政府採取的運動路線,探討其內心世界及其所領導的運動對臺灣的功過、評價;吳密察考察了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與日本帝國中央的政治背景、法制設計及其與殖民地統治情勢的關係,兼及此請願運動的論理與性質;蔡石山解析了一九二○—三○年代臺灣左翼農民運動與全球大環境的關聯;吳文星藉由《臺灣青年》、《臺灣》、《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臺灣總督府評議會會議録》裡關於臺灣教育的文獻,析論當時臺灣社會菁英對殖民當局的教育主張與理念。   「臺灣的悲愴年代」涵蓋一九四○到五○年代。黃煌雄以導論開啟了對這段歷史的思考,從寫實的文學作品呈現皇民化到二二八的歷史場域、畫面與互動;邱士杰以臺灣左翼分子作為主要的研究線索,闡述當時的臺灣左翼分子如何作為臺灣人中的「一種類型」在臺灣島內活動;陳佳宏探討「半山」權力角色的定位與戰後中國殖民臺灣的權力結構;林瓊華嘗試以《新臺灣叢刊》及二二八事件的左翼脈絡為切入的背景,剖析臺灣左翼者在轉入中國前夕所留下的政治思辨;劉士永就臺籍醫界菁英面對皇民化與二二八事件的歷史經驗,試論臺籍醫界菁英為何以臨床執業為主的現象;許雪姬以楊雲萍、陳逸松、呂赫若三位跨越兩個時代又有留學經驗的越境者為主軸,來瞭解這個世代的人所存在的普遍性、根源性和特殊性;謝國興針對一九三○年代日本在臺灣推動的現代工業建設,到戰後初期臺灣民營製造業的增長概況,描繪出臺灣現代經濟發展的圖像。   「爭取民主的年代」涵蓋一九七○到八○年代的黨外世代。薛化元分析了《自由中國》在一九五○年代對臺灣政治、言論自由、人權保障、司法制度等改革主張及其歷史意義;蕭阿勤以「回歸現實世代」綜論七○年代一批具有自覺批判、「去流亡」傾向的年輕人,認為他們對政治體制、重構文化的積極挑戰,對戰後迄今臺灣歷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吳乃德從美麗島事件談該事件所引發更為蓬勃的民主運動,並改變了整個政治結構;許維德則論及美國臺獨運動和島內反對運動間的聯繫性和相關性;最後由黃煌雄總結自美麗島事件以後,黨外再出發,所累積的政治運動成果。   本書論述範圍廣及政治、社會、經濟、教育、文化等面向,我們因此更加認識先輩們如何在艱困的時代裡奮鬥,及思索這塊土地的未來;在某個意義上,本書所呈現百年臺灣歷史的發展軌跡,無可避免地造就了我們現在的生活樣貌,我們究竟改變了多少?還存在著「臺灣夢」?直到現在,這些問題依然是進行式。本書所提供的歷史線索,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探尋對臺灣近現代歷史的認知,以及代代相傳的精神價值。 本書特色   ◎第一本從廣泛視角與觀點探討百年臺灣歷史脈絡的鉅著,執筆的學者專家包括老、中、青三個世代的臺灣近代史研究者,從中研院臺史所到各大學臺灣文史所,是百年臺灣此一歷史命題罕見的規模與格局。全書論述的範圍廣及政治、社會、經濟、教育、文化等面向,讓我們得以探尋對臺灣近現代歷史的認知。   ◎三代臺灣人歷經三個世代的演變,本書擘畫出百年臺灣的基本圖像,進而彙整臺灣三個世代所面臨的困境與選擇,省視每一代知識分子參與公共事務的信念、態度與行徑,並探討臺灣三個世代先輩們與時代奮鬥的歷史,立體雕刻出百年臺灣人的精神面貌與歷史發展的軌跡。 名人推薦   陳芳明(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吳密察(國史館館長)專文推薦

目錄

總序 黃煌雄〈一大幸事與盛事〉 推薦序 陳芳明〈臺灣歷史研究的新視野〉 推薦序 吳密察〈百年來的臺灣歷史與臺灣人的精神面貌〉 ▍先覺者的黃金十年:蔣渭水世代 黃煌雄〈蔣渭水的歷史遺產〉 黃富三〈林獻堂的內心世界探微——變色龍嗎?〉 吳密察〈「內地延長主義」與殖民地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啟動〉 蔡石山〈一九二○年代全球社會主義的興起與臺灣的農民運動〉 吳文星〈平等、自主、普及——一九二○年代臺灣先賢的教育要求〉 ▍臺灣的悲愴年代:李登輝世代 導論:黃煌雄〈臺灣的悲愴年代——從皇民化到二二八〉 邱士杰〈「轉向」之後——試論一九三○-四○年代的臺灣島內左翼史〉 陳佳宏〈二戰結束前後「半山」權力角色之分析〉 林瓊華〈戰後臺灣左翼者進入中國前夕的政治理想與失落——以創刊香港的《新臺灣叢刊》為析例〉 劉士永〈一九三○-一九七○年代間從社會參與遁入臨床的臺灣醫界菁英〉 許雪姬〈楊雲萍、陳逸松、呂赫若這三個文化人與他們的時代〉 謝國興〈雙元繼承與合軌——從產業經營看一九三○-一九五○年代的臺灣經濟〉 ▍爭取民主的年代:黨外世代 薛化元〈一九五○年代臺灣的政治改革主張——以《自由中國》為例〉 蕭阿勤〈「去流亡」的文化政治——一九七○年代臺灣的回歸現實世代、文學、與歷史〉 吳乃德〈美麗島的資產〉 許維德〈國族主義運動中的民主訴求——以解嚴前美國臺獨運動之相關論述為中心〉 總結:黃煌雄〈論焚而不燬的黨外精神〉

序跋

【序】百年來的臺灣歷史與臺灣人的精神面貌
  《三代臺灣人》是彙集了台灣研究基金會舉辦的三次研討會(分別是:二○一五年十一月的「一九二○年代臺灣先覺者的精神遺產」、二○一六年九月的「臺灣的悲愴年代——從皇民化到二二八」、二○一七年四月的「爭取民主的年代」)之部分文章所編輯而成的論文集。   台灣研究基金會這三次研討會的最初構想,來自基金會創辦人黃煌雄先生。黃先生認為應該將他的世代(爭取民主的世代,當年稱為「黨外人士」)、他的父親輩之世代(如果用個人來比喻,或許可以說是以李登輝、郭雨新等人為代表的世代)、他的祖父輩之世代(黃先生認為,蔣渭水等日本殖民時代的先覺者,可以歸入此世代)這三個世代近一百年來所面對的時代課題及其努力,加以連繫起來,所以才有舉辦這三次研討會的想法。他希望可以透過這三個研討會上發表的文章,讓大家理解近百來臺灣人的精神面貌和持續的追求。但願,這個論文集可以符合當初所懸的理想,並回應了當初的期待。   一九二○年代,一般被認為是在日本殖民政府移植進來西洋式的近代教育制度之後,首批受過這種近代式教育的臺灣新世代長成的時代。這批新世代的臺灣青年,一方面透過近代教育認識了各種近代西方的價值觀與制度,一方面卻也認識到臺灣的殖民處境之現實,因此得以在日本近代政治所提供的有限框架內,推動文化啟蒙運動與政治運動。上述的第一次研討會,基本上就是在探討這個時代。黃富三〈林獻堂的內心世界探微:變色龍嗎?〉討論的是當時的穩健派領導者林獻堂的出處行藏。吳密察〈「內地延長主議」與殖民地之議會請願運動的啟動〉,則是從日本外地統治政策之轉變與朝鮮、臺灣之連動的觀點,來說明議會請願運動的啟動。蔡石山〈一九二○年代全球社會主義的興起與臺灣的農民運動〉,則從全球性的社會主義風潮來看當年的農民運動,為我們提供了從全球性的視野理解臺灣的一個案例。吳文星〈平等、自主、普及——一九二○年代臺灣先賢的教育要求〉,則說明了一九二○年代臺灣先賢要求改善殖民地處境的一項具體內容。   日本近代史上比較自由、民主的「大正民主」和政黨政治時代,在一九三○年代結束。接著,日本突入對外擴張與軍人強勢的時期。日本在臺灣殖民地的統制力道也更深入社會末端,到了一九三○年代後半,臺灣也逐漸被捲入總動員體制,甚至戰爭體制。一九四五年,雖然日本殖民統治結束,但前來接收的國民政府(及以後的中華民國政府),卻得以繼承日本殖民政府的統制體制,臺灣人並沒有因為日本殖民政府的離去而獲得真正的解放,甚至在一九四九年之後必須以一個小小的臺灣來支撐一個轉進到臺灣來的大中華民國。所以,從一九三○年至一九六○年的三十年間,可以說是臺灣的「悲愴年代」。面對這樣的困難年代,臺灣人有各種肆應的樣態。   第二次研討會的六篇文章,為我們浮雕了這個世代臺灣人的不同面貌。邱士杰〈「轉向」之後:試論一九三○—四○年代的臺灣島內左翼史〉,描繪了一九三一年臺共被日本政府逮捕之後一直到一九五○年前後,臺灣左翼分子的歷史。陳佳宏〈二戰結束前後「半山」權力角色之分析〉,則對於一九四○年代「半山」所扮演的政治角色作了分析。林瓊華〈戰後臺灣左翼者進入中國前夕的政治理想與失落——以創刊香港的《新臺灣叢刊》為析例〉,以臺灣左翼分子於一九四七—四八年在香港出刊的《新臺灣叢刊》來分析當時的左翼分子之政治思想。劉士永〈一九三○—一九七○年代間從社會參與遁入臨床的臺灣醫界菁英〉,則討論了因為政治、社會情況的困難,使得一九三○—一九七○年代的臺灣醫界菁英選擇了遁入臨床醫學的領域。許雪姬〈楊雲萍、陳逸松、呂赫若這三個文化人與他們的時代〉,選擇了楊雲萍、陳逸松、呂赫若三位跨越戰爭時代的臺灣代表性文化人,重建了他們在戰爭前後階段的活動。謝國興〈雙元繼承與合軌:從產業經營看一九三○—一九五○年代的臺灣經濟〉,梳理了從一九三○年至一九五○年間殖民地遺產、本土型企業、大陸移入企業的匯流合軌。   一九七○年代,因為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不保、美國推動與中國關係正常化的政策,使得臺灣在國際上的活動空間大為緊縮,但是在國內卻同時出現革新、民主的胎動。國民黨政權為了補強外交上的挫敗,也為了替世代交替提供一些新氣象,而開放了中央民意代表的增補選。因此啟動了「黨外」的時代。第三次的研討會,主要的討論對象就是一九七○年代以後的這個時代(也就是黃煌雄先生的世代投入「黨外」運動之時代。薛化元〈一九五○年代臺灣的政治改革主張——以《自由中國》為例〉,處理的雖然不是一九七○年代,但卻是被一九七○年代之臺灣民主化運動是為先驅的《自由中國》。蕭阿勤〈「去流亡」的文化政治:一九七○年代臺灣的回歸現實世代、文學、與歷史〉,分析的是一九七○年代臺灣新世代如何脫離流亡論述,轉而面對臺灣的現實,並重新認識、解讀臺灣之文學與歷史。吳乃德〈美麗島的資產〉,並不是重現一九七○年代晚期的政治事件,而是指出美麗島事件所呈現的臺灣人之勇氣、堅持與正直等精神性的意義。許維德〈國族主義運動中的民主訴求:以解嚴前美國臺獨運動之相關論述為中心〉,則探討在美國發展的臺灣獨立運動這種國族主義運動中的民主成分。   此次收錄於此論文集的文章,我們都遵照目前國內學術界的通行規範,由基金會組成編輯委員會擔任選編工作,而且每篇文章也各委請二位外部專家學者進行學術審查。這些論文雖然可以廣義地說都是關於臺灣近代史的研究論文,但每位作者之學科背景各有不同,未必見得完全是歷史學者,他們的寫作策略或許企圖綜觀整個時代,或許「小題大做」企圖以小見大,因此立論自然也可能顯得歧異多樣。但相信也唯有如此,才能從各種不同的關照出發,拼寫出百年來豐富多元的臺灣之歷史發展與臺灣人的精神面貌。 吳密察(國史館館長)

作者資料

吳密察, 許雪姬, 黃煌雄, 黃富三, 蔡石山, 吳文星, 邱士杰, 陳佳宏, 林瓊華, 劉士永, 謝國興, 薛化元, 蕭阿勤, 吳乃德, 許維德

吳密察 一九五六年生,臺南縣人。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東洋史專攻博士課程修了退學。曾任: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成功大學臺文系教授。現任: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國史館館長。研究領域:臺灣近代史、日本近代史、臺灣史料論。主要著作:《臺灣近代史研究》等。 許雪姬 澎湖人,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一九八四-二○○二年服務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二○○二年迄今(二○一七)在臺灣史研究所任職。研究主題為清代制度史、家族史、海外臺灣人史等。 黃煌雄 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訪問學人(兩年);曾任立委,國大,監委;專注臺灣近代史,著有《蔣渭水傳──臺灣的孫中山》、《兩個太陽的臺灣-非武裝抗日史論》。 黃富三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所兼任研究員、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一九八二-)、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任(一九九三-一九九八)。研究領域為臺灣社會經濟史、臺灣家族史。主要著作有《霧峰林家的興起》、《霧峰林家的中挫》、《林獻堂傳》等。 蔡石山 美國奧勒岡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教臺灣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伯克萊分校,阿肯色大學,與交通大學講座教授。著有四本中文、七本英文專書,包括《滄桑十年:簡吉與臺灣農民運動, 1924-1934》、The Peasant Movement and Land Reform in Taiwan, 1924-1951等。 吳文星 臺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為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歷任臺師大歷史系主任、文學院長、美國哈佛、史丹佛大學及日本東京、京都等大學訪問研究員、臺灣歷史史料研究會長、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長。著有《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之研究》、《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等專書。 邱士杰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同系所學、碩士。目前的研究方向是二十世紀臺灣社會主義運動史以及中國政治經濟學史。著有《一九二四年以前臺灣社會主義的萌芽》一書。 陳佳宏 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曾任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副教授。主要研究及教學領域為:戰後臺灣政治發展、臺灣國際關係、海外臺灣人運動、族群與認同議題、歷史與電影等。 林瓊華 法國巴黎狄德羅(第七)大學博士,現任臺北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主要著作〈從遺忘到再現:謝雪紅在臺灣與中國的影響與遺緒〉(《台灣史學雜誌》第十五期,二○一三年十二月)。 劉士永 美國賓州匹茲堡大學博士;哈佛大學燕京學者、奧勒岡州立大學春秋講座、歐盟Erasmus Mundus學者、俄亥俄州立大學歷史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臺灣漢學講座等;現職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 謝國興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近代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曾任中研院近史所副所長、臺史所所長;主要研究領域為臺灣社會經濟史、臺灣民間信仰文化、近代中國產業經濟史。 薛化元 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曾任政治大學臺史所所長、政大歷史系主任、臺灣歷史學會理事長;現任政大文學院院長、政大臺史所教授及二二八紀念基金會董事長。著有《『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戰後臺灣歷史閱覽》、《民主憲政與民族主義的辯證發展》。 蕭阿勤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Contemporary Taiwanese Cultural Nationalism、《回歸現實:臺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主編Cultural, Ethnic, and Political Na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Taiwan: Bentuhua、《族群、民族與現代國家:經驗與理論的反思》。 吳乃德 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曾任黨外雜誌《新潮流》編輯、臺灣政治學會創會會長、美國密西根大學社會系客座副教授。著有《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第二冊,自由的挫敗》。 許維德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法學士,美國Syracuse University社會學系哲學博士;現任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認同研究、族群關係、國族主義與社會運動。著有《族群與國族認同的形成:臺灣客家、原住民與台美人的研究》一書。

基本資料

作者:吳密察, 許雪姬, 黃煌雄, 黃富三, 蔡石山, 吳文星, 邱士杰, 陳佳宏, 林瓊華, 劉士永, 謝國興, 薛化元, 蕭阿勤, 吳乃德, 許維德 出版社:遠足文化 書系:遠足新書 出版日期:2017-12-20 ISBN:9789869532297 城邦書號:A6800645 規格:平裝 / 單色 / 536頁 / 16.8cm×21.5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