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聖誕月‧最後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文學小說 > 世界經典文學 > 歐美經典文學
月光石(經典全譯本│改版)
left
right
  •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感謝祭2024城邦聯合書展特價5折起!

內容簡介

長篇推理最早的先例,歷久彌新的不朽經典,一旦讀起,你就很難放下它! 入選「基亭最佳推理小說100選」、「衛報必讀犯罪小說147選」、「2013東西推理小說Best100」 這是邪惡中校的報復?還是月光石真帶了詛咒? 事件發生在英國一棟鄉間宅邸, 一顆據傳曾經鑲嵌在印度月神額前的傳奇黃鑽石, 被當成生日禮物送給宅邸女主人的女兒, 但鑽石卻在生日宴會當晚被偷了。 竊賊是受邀賓客?或者是印度守護者來取走應屬於他們的寶物……? 【本書特色】 市面上唯一的繁體中文經典全譯本。 本書作者柯林斯為現代偵探小說鼻祖,透過這部在1868年出版的代表作品《月光石》,把十九世紀英國上流社會的生活面貌呈現在讀者眼前,在精采懸疑、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裡,不僅描繪了上流社會的世態炎涼,也充分暴露出宗教的虛偽與「慈善事業」的本質,被譽為英語世界第一部最長、最優秀、最偉大的現代偵探小說! 「第一本最長而且最好的現代英語偵探小說,凡是現代偵探故事中一切優秀和動人的東西,都可以在《月光石》中找到。」 ——T. S. 艾略特(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著名詩人兼評論家) 「很有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好的偵探故事。」 ——桃樂絲.榭爾絲(英國推理小說四大女傑之一) 「很有可能是全世界最棒的偵探小說。」 ——卻斯特頓(英國文壇巨人) 【好評推薦】 冬陽  推理評論人 伍臻祥 小說家 冷言  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理事長/推理作家 呂仁  推理作家 林斯諺 推理作家 張東君 推理評論家 藍霄  推理作家 ——(按姓氏筆畫序)一致推薦!!

目錄

【導讀】正統長篇推理小說的濫觴◎林斯諺 序章 第一部 鑽石遺失 第二部 發現真相     第一份記述     第二份記述     第三份記述     第四份記述     第五份記述     第六份記述     第七份記述     第八份記述 後記  鑽石的結局

內文試閱

  序章      賽林迦巴坦襲擊事件(一七九九)      ——下文節錄自一封家族信件      我在印度寫了這封信,寄給我在英國的家族。      寫這封信的目的,是想向我的家族解釋,我為什麼拒絕跟表兄約翰——韓克索握手言和。迄今,我一直都對這件事情保持沉默,卻引起了家族成員的誤解,而他們的想法是我不能不顧的。我希望我的家人能不帶任何偏見,先看完這封信再說。我以我的名譽發誓,我在這封信裡所寫的一切屬實。      一七九九年五月四日,博爾德將軍領軍襲擊並佔領印度的賽林迦巴坦,我和韓克索都參與了這場重大事件,而我與表兄之間的齟齬也因此而起。      為了讓大家更明白事件的全貌,我必須先花點時間說明發動攻擊前賽林迦巴坦的狀況,以及當時軍營內流傳有關儲藏在賽林迦巴坦王宮內各種珠寶和黃金等寶藏的故事。      這些寶藏當中有一顆黃鑽石,是在印度當地歷史記載內留下奇特事蹟的著名寶石。      依據目前所知最早的傳說,這顆鑽石曾鑲嵌在四手月神的前額上。至今為止,黃鑽石都被稱為月光石,而之所以會有這個名稱,一方面是它奇特的色澤彷如月光,另一方面則是傳說這顆鑽石會受到其所崇拜的月神影響,隨著月亮的盈缺變化,色澤跟著增強減弱。據我所知,在古代希臘和羅馬也盛行過類似的傳說,但並非如印度是指鑽石,而是一顆色澤呈半透明、等級較鑽石低的某種寶石。這寶石一樣也會受到月亮盈缺的影響而產生變化,因此被命名為月(the moon)。直到現在,都還有一些寶石收藏者聽過這個傳聞。      最早的黃鑽石傳說出現在西元十一世紀。當時,伊斯蘭教的征服者穆罕默德——加茲尼橫掃全印度,攻佔了聖城索拿斯,並掠奪了當地的珍寶:具有百年以上歷史的印度教聖殿,堪稱為東方世界奇觀的廟宇。      被奉祀在神殿內的所有神像裡,只有月神的神像逃過這些伊斯蘭教徒的劫掠。有三個婆羅門趁夜將額前鑲有黃鑽石的月神神像移出聖殿,搬遷至印度的第二聖城——貝拿勒斯。      之後,月神神像被奉祀在以寶石裝飾廳堂、以黃金做為支柱的新神殿內。在新神殿落成的那個晚上,守護神毘濕奴親臨三位婆羅門的夢境。      毘濕奴將神性的呼息吹向鑲嵌在神像額前的黃鑽石上。三位婆羅門則跪下,將自己的臉埋在袍子裡。守護神命令他們必須要不分日夜守護黃鑽石。一天輪班四次,由三位僧侶輪流執行;守護的工作必須一直持續下去,直到人類的末日來臨。三位婆羅門遵從了守護神的指示。守護神並預言,若有無禮之徒想對這顆神聖寶石伸出魔爪,災難將會降臨在他本人及家族後代身上。三位婆羅門便將此預言以金字刻印在神殿大門上。      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轉換了一個又一個世代,三位婆羅門的繼承者依然日夜輪班守護著珍貴的月光石。時序遷移,來到十八世紀初期,在統治者蒙兀兒皇帝奧朗則布的命令之下,軍隊進佔並盡情掠奪了婆羅門所守護的神殿。四手月神像被聖牛的鮮血沾汙,神像本身也被大卸八塊,鑲嵌在前額的鑽石則被奧朗則布軍隊中一名軍官搶走。      因為無法以武力搶回失去的寶藏,三位守護的僧侶便偽裝自己,暗中監視著鑽石的去向。世代交替,犯下褻瀆聖物行為的那名軍官落得慘死的下場;月光石則帶著詛咒,輾轉於一個又一個無法無天的伊斯蘭教徒手中(月光石仍帶有詛咒其擁有者的威力)。然而不管經歷多少次交替,守護的僧侶及其繼承者仍在暗中監視鑽石,等待著依照守護神毘濕奴的意志,讓聖石能夠重新回到他們手中的那一天。      到了十八世紀末期,鑽石成為賽林迦巴坦蘇丹提波的所有物,提波將它鑲嵌在一把匕首的手把上當裝飾,並將匕首當作自己的軍火收藏品中最珍貴的寶藏之一。三位守護僧侶依然潛入蘇丹的宮殿內,繼續執行秘密監視的任務。據說,在提波的宮殿內,有三位官員因為對伊斯蘭教的虔誠信仰(或看似虔誠),深得蘇丹本人的信任,但他們卻跟其他人保持距離。這三位官員,據稱就是偽裝身分的守護僧侶。      以上就是在我們軍營裡流傳,有關月光石種種不可思議的故事。除了我表兄以外(由於他喜愛這種奇異的事物,所以很快就相信了),我們沒有一個人認真看待這個故事。在襲擊賽林迦巴坦的前一晚,韓克索突然對我和其他人發脾氣,因為我們每個人都認為月光石的傳說只是個寓言故事。接著便爆發了無意義的口角爭執,而韓克索被憤怒沖昏了頭,他用一種自誇的語氣宣稱,如果英軍佔領了賽林迦巴坦,鑽石就會成為他的所有物。眾人聽了他的話,當場爆出一陣嘲弄的笑聲。那天晚上,大家都以為事情就這樣結束了。      現在我要開始說明發動攻擊當天發生的事情。襲擊行動一開始,我和韓克索就被分在兩個部隊。當我們涉水過河,在第一個攻城的突破口插上英國旗幟,接著跨越壕溝,奮勇戰鬥,終於進入城內時,我都沒有和他打過照面。直到黃昏時刻,英軍佔領全城,博爾德將軍在一堆死屍之下發現了提波本人的屍體,我們倆才碰上面。      我們分別隸屬於兩個部隊,但都是在將軍的命令下,阻止部隊在攻城時對賽林迦巴坦大肆掠奪造成騷動。但部隊依然做出了令人悲嘆的暴行;更糟的是,這些軍人找到防護門,進入賽林迦巴坦王宮內的寶藏庫,每個人都在身上塞滿了金銀珠寶。當時我為了要讓英軍遵守法紀,來到寶藏庫外頭的天井,我和韓克索就在這裡相遇了。我可以很明顯地察覺到,韓克索已經怒氣衝天,在前往寶藏庫的一路上,他屠殺了所有擋在他面前的人。就我來看,韓克索實在不太適合執行這個交付給他的任務。      雖然寶藏庫內的狀況是有些混亂,但就我所見,還沒有暴力行為發生。這些人(如果我還可以用人來形容他們的話)的行為雖然可恥,但他們卻顯得心情很愉快。他們彼此嘲弄對方,互開玩笑,不料有人突然提起那顆鑽石,而且還把它當作笑話講。「有人找到月光石了?」每次有人這麼一喊,就會引發一陣搶奪的騷動;就算某一處的騷動停止了,隨即又會在另一處引發另一波騷動。當我徒勞無功地試著維持秩序時,聽到天井另一頭傳來可怕的吼叫聲,我擔心因為軍人們的掠奪而造成什麼暴動,立刻就跑向吼叫聲傳來的地方。      我跑到一道敞開的門前,看到兩個印度軍人(從他們的服飾看來應該是王宮的軍官)倒在那裡,已經死了。      隨後我又聽到房間裡傳來慘叫聲,便趕緊跑了進去,發現這房間似乎是個軍械室。有個男人背對我站著,腳邊坐倒著一個受了致命傷、垂死的印度軍人。我進去的那一瞬間,那個男人也回頭了,我發現那是約翰——韓克索,他一手拿著火炬,另一手則握著滴血的匕首。匕首手把尾端上鑲嵌著一顆有如劍柄圓球的寶石,當他轉身面對我時,那寶石映照著火炬的光亮,宛如火焰。垂死的印度人逐漸倒下,指著韓克索手中的匕首,用他的母語說道:「月光石會詛咒你和你的後代!」說完以後,他就倒在地板上,死了。      我還來不及做什麼,其他人已經跟在我身後穿過天井湧進來了。我的表兄像個瘋子一樣衝向那些人,對著我大吼:「叫他們全部出去!找一個人守在門口!」韓克索朝著那些人揮舞手中的火炬跟匕首,他們馬上就退縮了。我找了兩個信賴的哨兵守在門口,後來整晚都沒再看過韓克索的身影。      到了第二天清晨,掠奪還沒有結束。博爾德將軍便要人擊鼓召集大家,發表公開聲明,如果被他查到有任何人侵佔了任何東西,不管是誰,都會被吊死。憲兵司令也在一旁,這表示將軍的命令絕對是認真的。而就在這個集合場所,我又和韓克索碰面了。      他一如往常,朝著我舉起手打招呼,「早安。」      我等了一會兒,才舉起手回應他。      「你先告訴我,」我說:「那個在軍械室裡的印度人是怎麼死的?還有他指著你手裡的匕首時,說的那些話又是什麼意思?」      「我想,那個印度人是死於某種致命傷。」他說:「至於他最後說的那些話,我知道的也不比你多。」      我瞇眼看著他。韓克索最近脾氣很火爆,但現在他看起來卻很冷靜。我決定給他另一次機會。      「你要說的就只有這些嗎?」我問道。      他答道:「就只有這些。」      我轉身離開。從那之後,我就沒有再跟他說過任何話了。      我請求,這封信內有關我表兄的事情,僅限於我的家族之間傳閱(除非發生什麼事件必須要公開這些細節)。就算我去向長官報告我所看到的狀況,韓克索也無法為自己辯解什麼。發動攻擊的前一天晚上,韓克索為了鑽石曾大發脾氣,並和大家起衝突,使得他在這之後不只一次被人嘲弄。但只要韓克索還記得我意外闖入軍械室所看到的情景,他就只能對這些嘲笑保持沉默。後來我聽說他請調到另一個部隊,很顯然地,他是為了要避開我。      不管這件事情是真是假,我都無法對韓克索提出控訴。這是有充分理由的。如果我公開這件事情,除了訴諸道德以外,沒有證據可以證明真偽。我既無法證明門口那兩個印度人是他殺的,也無法確認他是否殺了軍械室內的第三個印度人;因為我並沒有親眼看到他們是如何被殺的。我確實聽到垂死的印度人的遺言,但萬一那只是出於他死前的譫妄,我又要如何去證明我的猜測是真的?就讓我們的家族(不管是站在哪一方)在看過這封信之後自行去判斷,造成我對這個人反感的理由,究竟是合理還是不合理。      儘管我自己不怎麼相信這顆寶石的印度傳說,我也不得不承認,在我下結論之前,我多少也受到這些迷信的影響。我個人確信,或可說是我的妄想,犯罪會招來致命的結果。我不僅相信韓克索確實犯了罪,甚至有一種古怪的想法,覺得如果韓克索真的拿了鑽石,他會因此而後悔一生。要是他將鑽石交給了別人,那個拿了鑽石的人也會後悔的。      ***      第一部      鑽石遺失(一八四八)      ——事件記述者為茱莉亞——維林德夫人的管家加伯列——貝特瑞吉      1│      在《魯賓遜漂流記》的第一部,第一二九頁,有這麼一段話:「雖然有點遲了,但我發現,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如果不先估算一下成本,還有自己是否有能力達成,真的是太愚蠢了。」      昨天我翻開《魯賓遜漂流記》,正好看到這一段。這天早上(一八五○年五月二十一日),夫人的外甥法蘭克林——布萊克先生也恰巧來訪。我們稍微聊了一下。      「貝特瑞吉,」法蘭克林先生說:「我剛剛去找律師,商談一些家族的事情。然後我們談到兩年前,在我阿姨位於約克夏的宅邸裡發生的印度鑽石消失事件。布拉夫先生的想法跟我一樣,為了傳達真相,我們都覺得應該盡快把這個事件記錄下來比較好。」      我還不太懂他想表達什麼,但想到律師布拉夫先生總是期望尋求比較和平且平靜的解決方式,我就說我也覺得如此。      「因為這個鑽石事件,」法蘭克林先生說道:「如你所知,已經有不少無辜者的人格因此飽受懷疑。這件事情發生之後,無辜蒙冤的人也渴望記錄實情好讓後人可以為他們翻案。毫無疑問地,我們應該要把這個奇異的家族事件給記錄下來。貝特瑞吉,我跟布拉夫先生都同意要這麼做。」      兩人都同意了,當然很好。但我依然不明白我可以做些什麼。      「我知道有幾個相關的事件,」他繼續說:「我也知道有幾個人可以說明這些事件。就從這些簡單的事件開始,我們得依照順序記錄有關月光石的故事。基本上是以個人經驗為主就可以了,我覺得應該要先從我的舅舅韓克索五十年前在印度從軍時是如何得到月光石開始說起。我已經從一份古老的家族信件裡,找到這個可以當作序言的故事;這封信是由一位事件目擊者所記錄下來,裡頭有很多詳細的說明。接下來要說的是兩年前鑽石如何來到阿姨在約克夏的宅邸,然後又如何在經過十二個小時之後消失無蹤。貝特瑞吉,沒有人比你更清楚當時宅邸裡發生了什麼事,所以得要由你執筆,把這事件的開頭給寫下來。」      從法蘭克林先生的話裡,我這才被告知在鑽石事件裡自己所涉入的部分。如果讀者們好奇我在這種狀況下會做出什麼反應的話,我得告訴大家,我的反應和任何站在我這個立場上的人會做出來的反應一樣。我謙稱自己或許能力不足,無法承擔這個任務(但我私下覺得,如果給我機會的話,我應該有足夠的才智可以勝任)。我想法蘭克林先生應該是看到了我表現在臉上的情緒,他不相信我謙虛的話語,並堅持要將這個任務交付給我。      法蘭克林先生離開以後,已經過兩個小時了。他一走,我馬上就在寫字桌前坐下,開始著手要寫這個故事。現在我絕望地坐在那裡(雖然我不覺得是因為我能力不足),感受到魯賓遜所得到的教訓,那就是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如果不先估算一下成本,還有自己是否有能力達成,真的是太愚蠢了。請記得,在那一天我倉卒地接受了法蘭克林先生交付給我的工作之前,我是很偶然地打開這本書,看到這一段話。所以說,這如果不是某種預言,又是什麼呢?      我並不是個迷信的人,我看了很多我那個時代的書,也自覺是個無師自通的學者。雖然我快要七十歲了,但是我的記憶力極佳,身體也還算健壯。我認為《魯賓遜漂流記》是一部空前絕後的小說,希望讀者們不要覺得我這句話是出自於一個無知者的發言。好多年來,我反覆閱讀這本書(通常一邊看書一邊叼著菸斗),發現這本書可以解答我人生中各種時刻所遇到的問題。在我情緒低落的時候,我看《魯賓遜漂流記》;當我想要什麼建言的時候,我從《魯賓遜漂流記》中去尋找。過去我想要逃避妻子帶來的煩躁時,和現在我察覺到自己酒喝太多時,我也會看《魯賓遜漂流記》。因為翻閱太多次,我已經把六本厚重的《魯賓遜漂流記》給翻破了。在維林德夫人最後一次生日的時候,她送給我第七本書。有時候酒喝多了,醉得厲害,看看《魯賓遜漂流記》,會讓我變得清醒一點。這本書賣四先令又六便士,藍色的封面,還附有插圖。      不過,這一段並不像是鑽石事件的故事開頭吧?而且我好像一副「老天早就知道」的語氣。我會在下一個章節重新開始,請各位耐心地繼續往下讀。

延伸內容

【導讀】正統長篇推理小說的濫觴
◎文/林斯諺(推理作家)      威爾基——柯林斯(Wilkie Collins)是十九世紀英國的著名作家,也是一八六○~七○年代流行的煽情小說(sensational novel)之先驅。他於一八五九年發表的《白衣女郎》(The Woman in White)正是此類小說之發端。煽情小說多環繞著犯罪事件進行,場景多設於一般平凡中產階級的家庭環境,有別於哥德式小說古堡場景的陰森可怖與驚悚。這種「日常氛圍潛藏之邪惡」反而使得煽情小說別具一番震撼人心之懸疑風味,也是本書《月光石》(The Moonstone)的顯眼特徵。      《月光石》發表於一八六八年,最初連載於英國大文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所主辦的雜誌《All the Year Round》。本作與《白衣女郎》並列為柯林斯最知名的作品,一般認為是他最好的兩部作品,也是長篇推理小說最早的先例。      由於煽情小說多以犯罪事件為主軸,經過柯林斯寫作技法的調製,形成了後世推理小說的基本雛形,因此柯林斯可謂是長篇推理小說之父。然而,他並非是最早書寫推理小說的人。推理小說的奠定之作一般公認是一八四一年由美國作家愛倫坡(Edgar Allan Poe)發表的〈莫爾格街謀殺案〉(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在這部作品中,愛倫坡確立了推理小說的基本公式;不過這是部短篇而非長篇作品。一直要到柯林斯的作品,愛倫坡所奠定的模式才被體現於長篇小說。      雖然《白衣女郎》以後來的標準來看可以被歸類成推理小說,但《月光石》卻更接近愛倫坡所建立的典範,亦即,是所謂的正統(日本稱「本格」)推理小說,亦是西方推理小說黃金時期的作品樣貌。      這種故事通常圍繞著一個謎團(多半是犯罪事件),有著「事件發生→調查→解決」的結構,並且相當注重這種結構的確立與效果。真相的揭露必定訴諸理性分析,並講求結果的意外。可以說,故事的主軸就是在於「製造謎團並且解開謎團」。      《月光石》就給出這樣一個典型。故事環繞著一個標準的英式中產階級家族,地點在鄉間宅邸,一顆來自印度的黃鑽石被當成生日禮物送給宅邸女主人的女兒,但生日會當晚鑽石卻被偷了,眾多賓客中誰才是竊賊?或者是外來者犯案?屢破奇案的警官立刻被找來調查,展開了一連串曲折離奇的劇情。在抽絲剝繭之後,令人意想不到的兇手終於現形,真相水落石出。      在本書中可見許多後世司空見慣的推理元素:名偵探、大宅邸、大家族、竊案、家族秘密、眾多嫌犯、紅鯡魚(誤導)、意外犯人、警方調查、現場重建、推理線索的安排等等。這些元素被井然有序地排放在正統推理的架構內,就算年代久遠,以今日推理小說的標準來看,仍然是很有品質的一部作品。      然而,如果僅只是如此,本書不可能獲得文壇的眾多好評。詩人艾略特(T. S. Eliot)甚至認為《月光石》是「第一本最長而且最好的現代英語偵探小說,此一文類由柯林斯創建而非(愛倫)坡」。英國推理小說四大女傑之一桃樂絲.榭爾絲(Dorothy Sayers)則認為《月光石》「很有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好的偵探故事」,並指出此書相當恪守正統推理小說所注重的公平遊戲(fair play,意謂作者不刻意隱瞞破案線索)。英國文壇巨人卻斯特頓(G. K. Chesterton)則稱讚本書「很有可能是全世界最棒的偵探小說」。如此的盛譽,絕非完全奠基在作品本身的推理特質。柯林斯在《月光石》中投注的心力,並非只是編織一個複雜的謎題並給出絕妙的解答,還運用了許多高超的文學寫作技巧,讓整部作品比起純粹的正統推理小說更為飽滿、更有可看性也更不受侷限。      最顯眼的一個技巧,就是本書特殊的敘事體裁。作品由許多份記述組成,每一章的敘事都是由某一故事人物所寫下的記述,對讀者說明發生的事件。因此隨著故事的進行,敘述觀點也隨之變換,這種多重視點交替的敘事手法在今日雖已屢見不鮮,並且有著更具技巧性的發展,但柯林斯卻仍發揮了成熟的掌握,充分體現敘事者變換所產生的效果與樂趣,使之成為整個故事的魅力所在。事實上這種敘事法早在《白衣女郎》便已出現過,他更在該書的序文提到:「這裡所呈現的故事將由不同敘述者所記述,正如法庭上犯行的經過將由不同的證人所陳述。」這個比喻是十分適恰的,因為柯林斯的小說(或大部分的推理小說)處理的是犯罪故事,這種敘事手法可說是將「觀看犯罪的觀點」做了最佳的安排。而柯林斯對多重視點敘事的偏好,顯然是被其自身的法律訓練所影響。這種將自身專業轉化成寫作技巧的方式,也的確表現出柯林斯過人的文學天賦。      與他的摯友狄更斯相同,柯林斯也擅於創造令人難忘的角色。藉由視點的交替,很自然地產生了敘事口吻的變化,藉由熟練地掌握不同角色的敘事腔調,柯林斯幾近完美地完成了精準的角色刻劃,書寫出許多活靈活現的人物。隨著敘事者的變換,彷彿音樂曲調的轉換,讀者能夠領略到完全不同的風味。比起推理情節的設計性,這點更可說是閱讀本書的最大樂趣。      柯林斯不像愛倫坡將精力全部灌注在解謎上。愛倫坡的推理作品中,不論是〈莫爾格街謀殺案〉、〈瑪莉——羅傑之謎〉(The Mystery of Marie Rogêt)或是〈金甲蟲〉(The Gold-Bug),都充滿了偏執且狂熱的瑣碎分析,讓整部作品燃燒著濃濃的理性特質。但在《月光石》中,縱然解開謎團是故事主軸,但柯林斯卻藉由角色與情節的自然流動來讓迷霧逐漸消散,並不「為了推理而推理」。畢竟說到底,柯林斯是煽情小說的好手,能抓住讀者心神的精彩情節自然才是故事之依歸。這種對後來黃金時期「理性過剩」的謹慎拿捏,也是柯林斯作品不同於正統推理小說之處。      雖然煽情小說繼承了英國早期通俗小說(melodramatic novel)的特質,但柯林斯仍將社會以及階級議題的探討置入,這兩者在柯林斯作品中都是常見的主題。在《月光石》中,這些問題的刻劃雖不算深入,但也不淺薄,這種在推理之外的批判精神,基本上也超出了大多數正統推理小說的關心範圍,自然也成為《月光石》的另一個耀眼之處了。      在《月光石》一八七一年版的序言中,柯林斯坦言在書寫此書的最後過程飽受痛風煎熬,但並沒提到他利用鴉片減輕痛苦的狀況日益嚴重,到了極度成癮的地步,並出現幻覺。他甚至宣稱常被自己的分身「威爾基鬼魂」(Ghost Wilkie)所糾纏。《月光石》摻雜了他飽受毒癮折磨的真實經驗。故事的第四位敘事者——醫生助手艾茲拉.詹寧斯便是一名孤獨、悲慘的鴉片吸食者,活在病痛、毒癮與死亡的陰影之中,卻在死前得到了心安的救贖。也許書中這段真實與虛構交纏的敘述,正是道出了柯林斯的心情,也讓本書更增添了動人的色彩。      柯林斯在晚年罹患眼疾,有時得靠口述完成著作,並且必須長時間於陰暗的房間中休養。雖然光明在他的殘生中逐漸遠去,但他所留下的《月光石》在黑暗中卻耀目奪人。做為正統長篇推理小說的濫觴,這部作品不但促成了後世推理文學的發展,直至今日也仍是閃亮的珠玉之作。

作者資料

威廉.威爾基.柯林斯(William Wilkie Collins)

1824~1889 生於倫敦,父親是著名風景畫家威廉.柯林斯。為了區別父子二人,一般以取自其教父大衛.威爾基(David Wilkie)姓氏的中間名Wilkie來稱呼他。12歲到15歲期間,柯林斯隨父母移居義大利,對當地的風土人情留下深刻印象。17歲時,他曾在茶葉公司工作,後來改學法律當律師,直到1847年父親過世,他才改以寫作維生,並於第二年出版《威廉.柯林斯的一生》紀念他的父親。 英國大文豪狄更斯生前和柯林斯極為友好,兩人不僅曾合寫短篇小說,還一起製作過舞台劇。柯林斯的弟弟甚至娶了狄更斯的小女兒,而在狄更斯去世後,柯林斯還以顧問身分協助編撰狄更斯的信件選。 柯林斯一共寫過三十多部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集,甚至曾創作出十多個劇本,其中包括以自己同名小說改編的《月光石》、《白衣女人》、《阿馬達爾》、《惡魔》等。他的小說多以偵破犯罪事件為題材,充滿驚悚、煽情、懸疑、罪行等元素,但仍非常重視人物的描寫與刻畫,擅長以懸疑而不是恐怖來渲染氣氛,被公認為推理小說的先驅者,連以寫《福爾摩斯探案》聞名的柯南.道爾也受到他很大的影響。 相關著作:《月光石(經典全譯本│改版)》《月光石 [經典全譯本]》

基本資料

作者:威廉.威爾基.柯林斯(William Wilkie Collins) 譯者:顏慧儀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商周經典名著 出版日期:2018-10-30 ISBN:4717702904449 城邦書號:BU6040X 規格:平裝 / 單色 / 528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