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專家親身實證的早期教養法:讀懂0-4歲的嬰語、情緒與行為,讓父母用腦科學幸福育兒
- 作者:池谷裕二(Ikegaya Yuji)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定價:380元
- 優惠價:9折 342元
-
書虫VIP價:323元,贈紅利16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06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大腦專家兼藥學博士的新手爸爸,
親授將科學知識轉換為教養妙招的48個祕訣,
讓你輕鬆教好0~4歲的小小孩。
孩子出生後,父母總有各種疑惑,總好奇孩子的小腦袋瓜裡到底在想什麼、他們懂多少?而且也都會希望孩子贏在起跑點。但該如何教養、他們又能吸收多少?父母也是漫無頭緒,找不到方向。此時,這樣一本由新手爸爸的大腦專家所寫的「腦科學育兒」書,正好可以為不知所措的父母解答關於孩子的嬰語、情緒與行為。
其實,教養孩子不難,只要知道大腦發育的原則。本書針對0~4歲的嬰幼兒,按照不同的年齡階層,以逐月的方式分類,把「科學知識」變成「父母可為」的48種教養方法。既有腦科學專家的觀察與分析,也有初為人父者的新鮮視角及對教養的思索,是育兒知識及教養技巧的完整全收錄。
讀完這本書,相信當父母面對孩子哭鬧不睡覺、什麼都說「不要」,或說說小謊時,就更能明白小孩背後的原因,採取適當的處理方式。了解孩子怎麼想、為何做,就會超好帶!
★幸福教養的腦科學育兒法
.小小孩鬧脾氣時怎麼辦:可以試著轉移其注意力,比如抱他去照鏡子看自己。
.肯定式說法更有效:不要說「不刷牙不能睡覺」,而要說「刷牙後就可以睡覺囉」。
.該怎麼責備才剛好:要小心避免父母兩人同時責罵孩子,父母其中一定要有一方陪著孩子,作為他們的心靈依歸。
.該怎麼稱讚才不會弄巧成拙:要稱讚孩子的「作品」,而不是稱讚他的「行為」,才不會適得其反,比方可以說:「爸爸好喜歡這張畫」,而避免說:「好棒啊」、「畫得真好」。
★育兒知識及教養技巧完整收錄
.因為「很隨便」,人類才會這麼厲害?!
為了學會新的詞彙,人類必須適度「變通」,否則,就無法理解「種類」這個概念了。因為能夠這樣變通,我們才能知道眼前的東西是「蘋果」,在店裡賣的那個東西也是「蘋果」。
.自己扣鈕扣、討厭大人幫忙,其實是人類共有的心理傾向?
想自己動手的心理傾向稱為「反不勞而獲的覓食行為」。比起不勞而獲,大腦認為透過勞動獲得的東西比較有價值。
.嬰兒還殘留著「出生前的記憶」嗎?
實驗讓懷孕第二十九週的胎兒,隔著媽媽的肚子一週五次聽同樣的樂曲,結果,即使到了出生四個月後,嬰兒還是記得那首樂曲。所以,嬰兒如果受到壓力,也會刻印在大腦迴路中。
.孩子想睡覺時,為什麼一直哭鬧?
「想睡覺」其實是搞不清楚到底是睡還是醒的不安定狀況。但透過之前的經驗,我們知道「這種迷濛的感覺後,就是安穩的一覺」。也就是說,對嬰兒來說不舒服的狀態,對大人來說是很舒服的。
.有什麼能力是錯過就很難彌補的?
語言和絕對音感等幾個能力一旦錯過特定的感受期就會難以習得,而能夠學習「看」的時期尤其短。
誠摯推薦
《嬰兒與母親雜誌》總編輯 江桂香
馬偕兒童醫院醫師 黃瑽寧
目錄
前言 我獨特的育兒觀點
Chapter 1 0~一歲:嬰兒的大腦比爸爸的更聰明!
一歲前孩子的大腦發育過程
一個月 不想輸給催產素和母乳
兩個月 孩子的成長當然都不一樣
三個月 爸爸的聲音會高八度!
四個月 什麼東西都要放進嘴裡
〔專欄〕懷孕這個「珍奇事件」
五個月 真的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嗎?
六個月 嬰兒的時間開始啟動
七個月 從不舒服轉變為舒服
八個月 透過爬行,世界不斷擴大
〔專欄〕記憶從什麼時候開始?
九個月 終於變成人類了
十個月 學會「疼痛」,快快長大
十一個月 想走路的欲望是與生俱來的
一歲 想要自己動手做
〔專欄〕讀寫障礙與IQ
Chapter 2 一~兩歲:「自己」誕生了,所以也認識「別人」
兩歲前孩子的大腦發育過程
一歲一個月 因為很草率,人類才會這麼厲害?
一歲兩個月 只要持續三次,就會形成規則?
一歲三個月 預測是為了生存
一歲四個月 人類和猩猩,誰比較幸福?
〔專欄〕「草率馬虎」這種人類智慧
一歲五個月 「自己」誕生了
一歲六個月 用兩個詞讓表達的內容更豐富
一歲七個月 正在哭的孩子若不會馬上破涕為笑……
一歲八個月 顏色有很多種
〔專欄〕立體拼圖和「心像旋轉」
一歲九個月 「我」在哪裡?
一歲十個月 第一次「說謊」
一歲十一個月 不管好或不好,都跟父母越來越像
兩歲 對文字很感興趣
〔專欄〕什麼都不要時,「在時限內耐心陪伴」是我家特有風格
Chapter3 兩~三歲:用身體、語言來溝通!
三歲前孩子的大腦發育過程
兩歲一個月 「我」的不可思議
兩歲兩個月 變得更細心而靈巧
兩歲三個月 說話、展現、溝通
兩歲四個月 開始正確使用大腦!
〔專欄〕能夠閱讀文字,世界才會變得更遼闊
兩歲五個月 自由自在地改變觀看角度
兩歲六個月 越來越有個性了
兩歲七個月 開始有自制力,可以不包尿布了!
兩歲八個月 玩家家酒的方式更多元了
〔專欄〕才能,有多少是遺傳,又有多少是環境決定的?
兩歲九個月 能回應別人的期待,徹底搞笑
兩歲十個月 懂得體貼別人了
兩歲十一個月 三歲是第一個轉折點
三歲 有幾個輪胎?
〔專欄〕早期教育的真相
Chapter4 三~四歲:獨立自主,展現自我
四歲前孩子的大腦發育過程
三歲一個月 有時道歉,有時不道歉
三歲兩個月 女兒生氣地說:「不要稱讚我!」
三歲三個月 想像力會製造「謊言」
三歲四個月 能夠輕鬆轉換觀點
〔專欄〕教養的分歧點:「讚美」與「責備」
三歲五個月 記憶所塑造的技能
三歲六個月 快速旋轉
三歲七個月 孩子總是在觀察父母
三歲八個月 為什麼?什麼東西?各種問題都很愛問!
〔專欄〕大腦的驚人學習
三歲九個月 以「自己的理想形象」為目標
三歲十個月 虛榮是追求理想的動力
三歲十一個月 把理想中的自己轉換成內在人格
四歲 已經習慣這個世界了
〔專欄〕繪本的記憶
結語 「棉花糖實驗」和四歲的女兒
序跋
前言
我獨特的育兒觀點
池谷裕二
婚後十一年終於有了孩子,對從以前開始就很喜歡跟小孩一起玩的我來說,大女兒真是讓人期盼許久的孩子。身為大腦研究者的我,讀過許多研究嬰兒大腦如何成長的學術論文,因此,從女兒誕生那天開始,我就非常享受育兒這件事。
本書記錄了一位父親,同時也是大腦研究者的我養育孩子的艱辛過程。在女兒四歲之前,我每個月都整理出自己的小發現。這本書不僅是我個人的育兒紀錄,也是一本思考如何透過大腦的成長,讓大腦發揮功能的書籍。除了尚在養育孩子的父母,我希望其他人也可以因此對大腦產生興趣。
現實生活中,孩子的發展當然無法和書上寫的完全一致,而且,每個孩子也各自有其不同的個性。我的女兒時而出現教科書所描述的成長,有時又展現出與想像截然不同的發展,每一天都讓我大感驚訝和佩服。嬰兒從出生的那個瞬間開始快速發育,很快就衝進了這個世界。面對這個事實,最先感到驚慌失措的,就是大人那已然完全成熟,且對時間的緩慢流逝相當習慣的遲鈍大腦。
於是,大人偶爾也會感到不安:該如何和這孩子相處最好。煩惱的同時,孩子也不斷成長,很想在還來得及的時候,趕快想出辦法。
理所當然的,父母一定會思考孩子的未來,所以很容易就會出現「希望孩子可以……」、「希望孩子成長為……」的想法。
但這種態度未必正確。因為這樣只是把父母的想法一廂情願地套在孩子身上。俗話說的「好孩子」,指的似乎多半是「聽父母話的好孩子」,或是「大人覺得比較好帶的孩子」。但用這樣的方法來養育孩子,稱得上是真正的「教育」嗎?
孩子並不是為了實現父母的願望而存在的木偶,也不是為了讓父母滿足自己而存在的代理人。我認為真正的育兒並非「按照父母的期望來養育孩子」,而是引導他們成為「即使父母不在,也能夠有出色表現的孩子」。不是要把他們養育成依賴父母的孩子,而是要讓其成長為不需要父母的孩子。
父母終究只須扮演輔助的角色,盡其所能地幫助孩子,這就是育兒的核心。這些崇高的理想說起來當然很簡單,難的是在每一天的育兒過程中貫徹這個信念。
在大女兒的三歲生日前夕,我又有了第二個女兒。這是我第一次養育第一個孩子,也是第一次養育第二個孩子,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又更大了。記得有人說過,養育第一個孩子是在手忙腳亂的同時不斷試錯、修正,最後得到一個「失敗的成品」,面對「第二個孩子」雖然幹勁十足,但因為沒有足夠的時間同時照顧兩個孩子,所以第二個就成了「偷工減料的作品」。這雖然是幽默的玩笑,卻也徹底說明了「正確育兒」的困難。
不像考駕照是在駕訓班充分練習之後,才前往考場,所有的父母都是初學者,都是在尚未做好準備的狀況下,就要開始養育子女。
同時,養兒育女也是一場長期抗戰,若想照顧好每個細節,只會讓自己筋疲力竭。孩子沒辦法選擇父母,父母也無法選擇子女,但人是會改變的,一旦孩子有所成長,父母也會因為養育子女而得以成長。
教養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對大腦來說,「成長」又意味著什麼?成長中的大腦如何運作?世界觀如何形成、如何變化、如何變得多樣化?所謂的個性又是什麼?
仔細思索過這些問題之後,我們的日常生活又會出現新的立足點,看待世界的方法也會有所轉變,這才是育兒和腦科學相互融合的奧妙趣味。看著嬰兒大腦的成長,我才發現自己的大腦竟是如此的不可思議。吃飯、上廁所、綻放笑顏、對話、嫉妒……,平常很自然就能做到的事,絕非理所當然,那都是大腦迴路創造的奇蹟。誠摯希望各位讀者可以從這個觀點來閱讀本書。
本書根據我每個月為《COOYON》月刊寫的女兒成長日記「讓身為大腦研究者的爸爸苦惱萬分的養兒育女」,經過大幅改寫、輯結而成。為了將育兒過程更生動地傳遞給各位,我在原有文章之外,還添加了許多其他內容。在此,我要感謝COOYON編輯部的所有成員,仔細地協助我進行如此繁瑣的編輯作業。
最後,我由衷感謝與我一起享受育兒之樂的妻子,以及為我帶來許多美好體驗的兩個女兒。謝謝!
二○一七年夏
一個月 不想輸給催產素和母乳!
愛因為催產素而湧現
二〇一三年三月,我的大女兒誕生了。首先,讓我大感驚訝的是妻子的改變。我原本就喜歡小孩,也自信比妻子更喜歡孩子。所以我一直認為,照顧小孩就是我的工作。但女兒出生之後,妻子會一邊幫女兒哺乳,一邊不斷地說「好可愛啊!」我對妻子的行為感到非常新鮮,也深受感動,同時也認為「這都是因為大腦分泌催產素的關係啊」(笑)。
催產素會在生產時大量分泌,它是幫助子宮收縮的荷爾蒙,也是大家所熟悉的陣痛促進劑。而且,不只是子宮,催產素也會對大腦發生作用,它會讓你完全相信對方,是會讓人投注愛情的荷爾蒙。
比方說,如果鼻子被人噴了催產素,你就會相信眼前這個人,就算對方要求你簽下對你不利的合約,你也會馬上簽名。在催產素效用消失的瞬間,你會想「我為什麼要簽名?」不過,一旦又被噴上催產素,就算認為那是對自己不利的合約書,還是會再度簽上名字。你會相信對方,或是為他赴湯蹈火,這就是這樣的一種荷爾蒙。
生產時大量分泌催產素的母親,看到自己生下的嬰兒,很自然的就會出現「不管做什麼樣犧牲,我都要保護這孩子」的心情。生完小孩後,哺乳時也會分泌很多催產素。所以,每次哺乳,母親對孩子的愛就會更加強烈,即使沒有人教,大腦也已經這樣設定好了,這件事以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非常有趣。現在,妻子對女兒的愛幾乎超過我了,都是因為催產素的關係,害我瞬間被妻子超越,好不甘心啊(笑)。
哺乳是最初的溝通
從女兒出生前開始,我就公開宣稱要當一個「奶爸」,也比以前提早下班;女兒出生後,只要我在家,就不讓妻子換尿布。而且,幫孩子洗澡、唱搖籃曲哄她睡覺的人也是我。因為太認真照顧孩子了,結果被妻子斥責:其他的家事多做一點吧……(笑)。我這個父親可能突然變得太自以為是,也太逞強了。不過,照顧小孩真的很開心,沒有參與的男性真的是虧大了,因為,這件事實在太有趣了。
妻子很順利地分泌出大量母乳。可能有很多母親都因無法分泌母乳而煩惱,我嬰兒時期,幾乎都是喝配方奶,倒也平安無事地長大了。
嬰兒可以一邊喝著母乳,一邊呼吸,這並非理所當然,對人類來說,這其實很不可思議,因為大人用吸管喝果汁時,並無法呼吸。而小嬰兒之所以能夠在用鼻子呼吸的同時,還用嘴巴吸吮母乳,乃是因為在咽頭上面的氣管和食道分別發揮了不同功用。這是為了讓母乳只能進入食道,不會進入氣管而導致窒息的重要防禦機制。
事實上,以呼吸系統的進化來說,嬰兒和猴子一樣,猴子也可以同時吃東西和呼吸。但是,為了發出聲音,人類在出生三至四個月後,咽頭就會下降。為了巧妙調整空氣的流動、自在發聲,就必須讓咽頭下降,而這也是人類與猴子的關鍵性差別。因為新生兒還不太會吞嚥,為了避免吸母乳時出差錯,必須像猴子一樣,讓咽頭維持在高一點的地方。在人類漫長的一生中,一邊吸吮母乳一邊呼吸的模樣,是只有在嬰兒期才能看到的珍貴瞬間,實在非常奧妙。
看了妻子為女兒哺乳的模樣,讓我再次確認一件事:哺乳是一種溝通。
雖然嬰兒擁有一邊吸奶、一邊呼吸的能力,但事實上,並非持續不斷地吸吮。出生後一個月左右,大約吸三十秒,休息十五秒,至於原因……是因為嬰兒不吸的時候,媽媽很自然地就會搖晃他們。不只是母乳,即使喝的是奶瓶中的配方奶,媽媽也一樣會晃動奶瓶。持續搖晃幾秒之後,嬰兒會開始繼續吸吮。如果不加搖晃,嬰兒就需要花多一點時間才會再度吸吮。嬰兒會常常停下來,等待母親的反應,如果母親在嬰兒吸吮時故意搖晃他,嬰兒就會停止吸吮,這就是一種溝通。
大人的對話也一樣,當對方說話時,我們就必須停止發言,聽對方說話;自己說話時,對方也會安靜聆聽。雖然還很原始,但哺乳和大人的對話是一樣的道理。這讓我再次體認到,「哺乳」就是溝通最初始的型態。
嬰兒兩個月大時,就會變成吸吮十五秒後休息七至八秒,交互作用的步調稍微變快了。而當母親不搖晃嬰兒時,他們會發出「啊」的聲音,表示「跟我玩!」
小故事
我會玩一種繞著女兒的床鋪打轉、和女兒對視的遊戲。當女兒看著我時,我會非常開心,真是「傻父母」啊(笑)。
兩個月 孩子的成長當然都不一樣
每一句「喃語」都要加以回應
這個時候會慢慢學會「啊」、「嗚」等母音發音。這是學講話的開始,又稱「喃語」(kooing)。當嬰兒發出「啊」等喃語時,父母要同樣以「啊」來回應,這件事對溝通和語言能力的發展非常重要。我每一次都會加以回應.不,就算沒有特別意識到這件事,也是很自然地就會予以回應(笑)。
剛開始,嬰兒沒有發現這個「啊」是自己發出來的聲音,但慢慢地就會知道。三至四個月時,當他們聽到父母的回應,就會注意到「媽媽在模仿自己的聲音」,然後,會突然很真切地感受到,父母正在和自己溝通。大家都說孩子出生三個月後,會變得越來越可愛,也是因為這樣的變化。
最近有件事讓我覺得很不妙。因為女兒出生前後,我盡量不排太多工作,但現在我得付出代價了。
當我因為出差而一個禮拜沒有見到女兒時,我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她的聲音和表情都變得更加豐富,也更會笑了,而且會做的事情也不一樣了,她會想要伸手去拿眼前的東西。但是,當我相隔許久、很開心地回到家後,她會很疑惑地看著我:「這人是誰?」啊,真希望她能把我記得清楚一點(淚)。
當了爸爸之後,擔心的事也變多了……
女兒雖然可以將進入視野的自己的手或四周的東西,轉成視覺資訊送到大腦,但她還不知道那是「自己的手」或「物體」。這個時期,自己的身體運動和五感在大腦中並不一致。
所以,為了讓她知道這件事,我每天都努力地跟她說「看到了嗎,這是妳的手」、「這樣就可以抓起來了喔」。當然,如果大腦沒有相對應的發展,就不會有任何效果(笑)。我以前就提出「不教養的爸爸」宣言,主張不要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勉強教孩子算數和國字,但我這個樣子又該怎麼解釋呢……?
女兒到現在還殘留著一點「莫羅反射」,這是大腦迴路成熟過程中的一種暫時性反射。亦即大腦的每一個零件都互相連結,當迴路開始連動的時候,身體也會自己動了起來。從新生兒到出生三個月左右都有這個現象,之後就會消失,可以慢慢地開始做細微的動作,但我認為女兒的莫羅反射似乎稍微多了一點。
此外,我也發現了一些事。妻子經常和她的媽媽朋友碰面,也經常參加地方政府辦的育兒研習會,觀察別家小孩的成長。結果,其他的媽媽跟她說:「妳家孩子膚色有點黑呢」、「才兩個月而已,長這麼大!」
在我有孩子之前,當有人因為在意孩子的成長狀況而來諮詢時,我都會很不屑地跟他說:「不用在意這些事啦。」但是前幾天,當妻子把幾個朋友的小寶寶排在一起的照片拿給我看時,我確實有些介意我家孩子的個頭大了一點、膚色也黑了一點(笑)。不希望她特別優秀,但至少要「和大家一樣」,這個願望或許是每個為人父母者都很難避免的。
孩子的成長狀況差距超過一年的也不罕見.所以,去在意那一兩個月的差異沒有什麼意義。雖然我腦袋裡這麼想,但確實還是有些在意(笑)。和這個孩子相比,我家孩子的頭髮少了那麼一點……。
小故事
我家女兒真的超會睡。
今天早上我出門時,她還在睡。
如果她醒著就可以一起玩了。
啊,真希望她多陪陪我(笑)。
三個月 爸爸的聲音會高八度!
控制身體,讓自己可以真正看到東西
最近,女兒會對著自己看到的東西伸出手。從大腦的發育來看, 這是「視覺和觸覺的訊息可以統合之後,大腦根據這些訊息,發出活動身體(手腕的動作)的指令,所以能夠觸摸看到的東西」。此外,當我叫她的名字、發出聲音時,她也會把視線轉到我這裡,這個狀況就是「視覺和聽覺統合之後,可以更精準地控制身體運動(脖子的動作)」。
像這種五感並非各自運作,而是互相連動、整體相互協調的狀況,以專業術語來說就是「感覺統合表現」。「觸摸看到的東西」等動作,乍看之下非常單純,但事實上,這個將來自不同感覺系統的訊息加以整合的工作,對大腦來說非常困難,主要是由額葉在執行。
「看得見」這種感覺,光是眼睛看得到是無法成立的。必須經歷過眼睛看到的東西,因為自己身體的移動而出現變化(比方說,「近的東西看起來比較大,遠的東西看起來比較小」這種「視野」的變化)這個過程,才是真正的「看到」。
不久之前,女兒的眼睛會追著移動的東西看,這只是視線的反射性動作,這種反射只適用於視覺。但是,像這次一樣,想「伸手」觸摸看到的東西,則可解釋成「有可以用自己的手去拿取看到的東西的可能性」。更直接的說,她的大腦開始注意到「這是一個三次元的世界」,也就是說她已經了解這個世界「真正的模樣」。
作者資料
池谷裕二(Ikegaya Yuji)
腦科學權威,1970年生於日本靜岡縣藤枝市。1998年取得東京大學藥學研究所的藥學博士學位。目前為日本東京大學藥學系教授。自2002年起,約有2年半的時間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擔任客座研究員。目前為日本東京大學的藥學研究所教授、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所客座副教授。 2002~2005年之間,曾至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分校)留學,2014年起擔任現職。專長領域為神經生理學,研究腦健康主題。另外,2018年起擔任ERATO腦AI融合研究計畫的代表職,目的是開發出足以移植大腦的新型AI智能芯片。曾榮獲日本文部科學大臣表彰青年科學家獎(2008年);日本學術振興會講(2013年);日本學識院學術獎勵賞(2013年)等獎項。 此外,也致力於用簡單易懂的解說,吸引所有於原本對大腦不感興趣的男女老幼,藉此將最先端的腦知識以有意義的方式回饋給社會。 主要著作有《海馬》(糸井重里合著)、《進化過頭的腦》、《搖擺腦》(木村俊介合著)、《大腦動不動就找藉口》、《腦玉》和《腦玉2》(上大岡TOME合著)、《單純的腦、複雜的「我」》、《大腦的奇妙怪癖》、《大家的腦都生病了》(中村USAGI合著)、《心像旋轉》等。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