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雙11寵粉購物節
目前位置:首頁 > > 親子教養 > 教養/育兒
青少年使用說明書:當孩子「轉大人」,父母如何讀懂他們的內心話?
left
right
  • 庫存 = 6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青少年使用說明書:當孩子「轉大人」,父母如何讀懂他們的內心話?

  • 作者:黑川伊保子(Kurokawa Ihoko)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24-03-26
  • 定價:380元
  • 優惠價:79折 300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1月26日止
  • 書虫VIP價:300元,贈紅利15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85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青春期的親子關係,會影響孩子一輩子! 女兒大了,嫌惡父親其實是「健康」的表現! 父母該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才不會被嫌棄為說教? 青春期的大腦處於難以駕馭的失控期, 家有青少年的父母需要這本「使用說明書」,陪伴你走過親子關係中最難熬的那些年。 「如果我兒子的性格可以像指定牛排要煎到幾分熟(想像力與整理能力各五分,保持平衡狀態),我也想這麼做,但他與生俱來的大腦,有『能做到的事情』,也會有『辦不到的事』。換個角度看,這也是每個孩子的有趣跟特別之處。」 ——黑川伊保子 小時候乖巧聽話的小孩,到了青春期居然會罵媽媽「死老太婆」?!   為何少女跟爸爸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呼吸著同樣空氣,都會覺得有無法忍受的厭惡? 大腦會隨著孩子的成長及性別,有不同的變化與發展。身為腦科學家,著有暢銷書《兒子使用說明書》等著作的黑川伊保子,用輕鬆幽默、淺顯易懂的文字,讓父母明白青春期大腦的運作狀況,進而反推現在該如何與孩子相處。 本書是寫給擔心孩子不穩定的心理狀態會持續到成年、親子關係破裂、彼此缺乏互動而漸行漸遠等諸多問題的父母。讓爸媽跟青春期孩子好好溝通,不再是不可能的任務。 —— 家有青少年的父母,請遵循以下的「使用說明」—— 別讓「否定式」的教養,成為孩子人生中第一塊絆腳石。 因為自身缺點而不停被指責的孩子,在父母的強勢調教下,或許可以長成「完美的大人」,但他的小缺點無法成為個人魅力,反而會埋下自卑的種子。 青春期的大腦,是用「升級版的硬體」跑舊版軟體,容易發生「系統失誤」。 青少年的大腦介於「兒童腦」與「成人腦」的轉型期,處在檔案與硬體不相容的狀態,甚至比新生兒的大腦更不穩定,因此出現性情古怪、容易失控等狀況在所難免。 吃飽睡好,是決定青少年身高與學習力的關鍵   記憶力的強化與骨骼發育,都會在睡眠中進行,半夜滑手機會讓今天該長的身高全歸零。肉類與雞蛋則是在青春期超推的營養來源。 少男少女對自我的想法大不同。 青春期的男性腦不服輸,且有莫名的自信;女性腦則自我肯定感薄弱,渴望獲得他人的認同。但不論是少男或少女,都要避免讓他們養成「聚光燈要打在自己身上」的習慣。 誠摯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宋怡慧、親子作家 尚瑞君、親職教育老師 陳安儀、臨床心理師 鋅鋰師拔麻、親職教育講師 魏瑋志(澤爸)

目錄

前言 青春期的親子關係,會影響孩子一輩子 第一章 當你習慣跟孩子說「不」,孩子只學會被拒絕 「不行!」、「不可能!」的否定式教養 你常用「NO」抹煞對方的創意嗎? 美劇中同理孩子的溝通心法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塊絆腳石嗎? 為何戒不掉對孩子的禁令? 「我瞭解你的感受」,從同理開始與孩子連結 數理和創造能力V.S.整理能力 「邋遢數理男」與「整潔乖乖兒」,你要選擇哪一種? 教養,可以不按照世俗標準 真正愛你的人,會想要你成為「你自己」 愛一個人,是從注意到他的「不完美」開始 包容孩子,也是對自己寬容 AI世代的教養升級版 讓孩子明白:即使被否定,表達感受也是有價值的 第二章 青春期的腦內風暴 特定氣味會將記憶帶回童年 你的孩子是過「五感」生活,還是「無感」生活? 感性記憶有利創意,但不適合即刻做出決定 成人腦依賴「當機立斷」的直覺 成人腦習慣驟下定論 為什麼大人總愛倚老賣老? 孩子最不缺的就是「說教」 為何大人不懂孩子的世界? 青春期的大腦是用「升級版的硬體」跑舊版軟體 父母要有被青少年討厭的勇氣 女兒大了,嫌惡父親是「健康」的表現 父親與青春期女兒要保持剛剛好的距離 愛唱反調的刺蝟少年 讓壞心情變好的魔法 產後的妻子為何總是對先生不耐煩? 情緒爆發有時是必要的 大腦運作方式都有其道理 用「欣賞」的角度,看待青春期的大腦 第三章 睡飽、吃好,是決定身高與學習的關鍵力 睡著後,大腦都在幹嘛? 創意是「睡」出來的 家有青少年之父母必看的韓劇——《梨泰院Class》 隨性、睡懶覺,這些都是大腦的熱身操 少年愛睏的煩惱 沒睡好,頭腦不會好 長高睡眠法 「買手機給兒子後,他就沒再長高了……」 半夜滑手機,今天該長的身高會全歸零 所謂的「半夜」是指幾點? 中學男孩是「肉食動物」 吃雞蛋能活化大腦 「一天只能吃一顆蛋」是錯誤的迷思 零廚藝的健腦蛋花湯 阿嬤煮的蛋花湯,是台灣名模變美的秘方 「早起」能提升睡眠品質 與其熬夜,不如早起 泡澡能讓大腦放鬆,一夜好眠 如何讓白天的心動體驗重現於夢境 「早睡・早起・吃早餐」,任何時候開始都不嫌晚 第四章 如何向青少年傳達你的愛? 愛要說出口 「被愛」與「不被愛」的記憶只有一線之隔 喚醒「被愛記憶」的觸發點 媽媽對女兒的愛是內建模式——愛的傳達之母女篇 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 家有青少女,爸爸要成為媽媽的堅實後盾 學習韓劇中的正向鼓勵法——愛的傳達之母子篇 男性具有「被拒絕基因」的暗黑真相 只有兒子不會觸發女性腦的「異性警戒設定」 母親是唯一不會對兒子變心的女性 「謝謝你成為我的寶貝」 「你做得很好!」——愛的傳達之父子篇 別讓女兒誤會父親重男輕女——愛的傳達之父女篇 女兒的「幸福保險」,要由父親負責承保 男人很難把愛說出口 隨着年歲增長,淚點會變低 男人說話習慣「找碴」 「潑冷水」是愛的表現 與家人對話,從產生情感共鳴開始 拒絕孩子的技巧 視狀況表達「憤怒」或「不捨」的情緒 面對抱怨,一概先以「你還好嗎?」的安慰方式回應 情侶是中日韓哪國人,一眼就能看出來 韓國的「kenchana」文化值得學習 先問「你還好嗎?」,然後同理對方的感受 青少女就愛小題大作 當孩子批評他人時,父母不要隨之起舞 愛抱怨的男人可能缺乏男性荷爾蒙 何謂「男人中的男人」? 當孩子是性別的少數族群 人生,就是到地球旅遊百年的旅程 關於孩子的性教育,父母該如何開口? 只和想拚命保護對方的人孕育下一代 比親吻和擁抱更親密的方法 第五章 解密半熟大腦,親子溝通不當機 別讓青春期孩子活在自己的聚光燈下 「對社會有貢獻」,比「成為理想的自己」更重要 年輕人要培養勇於作夢的能力 找到令自己「愛到無法自拔」的事物,是拓展人生的關鍵 十四歲展開的心靈之旅 女性的自我肯定感較低是天性使然 慎防「乖女孩症候群」 青春期的男性腦有莫名的自信 父親容易犯下的錯誤 結語  你的孩子,是玫瑰園裡獨一無二的玫瑰

內文試閱

第二章 青春期的腦內風暴 成人的大腦與孩童的大腦機能不同,這是因為它們的任務性質不一樣。 孩童的大腦被賦予「感知世間一切所有」的使命,簡單說,就是一種「輸入裝置」。成人的大腦則是為了「高效達標」而運作,相對於孩童腦,大人腦是種「輸出裝置」。 當然,從「輸入腦」到「輸出腦」,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立即切換的,必須歷經十二歲到十五歲的三年轉變期。沒錯,青春期就是大腦的轉變期,這三年和人生中其他的任何三年都大不相同,而這正是青春期中學生所要面對的現實。 特定氣味會將我們的記憶帶回童年 孩子是透過「感官體驗」長記性。兒童腦在記憶時,會附帶保存從五感接收的情感信息。 在回想十二歲之前的記憶時,你是否曾連帶浮現彼時的味道或氣息呢?每當我回想起小學五年級到隔壁城鎮的游泳池時,就會感受到在泳池邊吃炒麵的味道;或是想起鄉下奶奶家的簷下迴廊,就好似依稀聞到從長滿青苔的庭院裡飄來的潮濕氣味。 某位作家曾經在周刊連載的散文隨筆中寫道:「十二歲前的記憶就是味道與氣息」,「只要想到搭乘鄰居伯伯的CORONA ,昭和時期新車特有的座椅氣味,還有當時含在嘴裡的不二家牛奶糖味道,就會栩栩浮現。」 是的,兒童腦的記憶方式就是「全方位感性的」。他們不僅記憶事物本身,還包含與之相關的感覺、情感和周圍環境的經驗。 你的孩子是「五感」生活,還是「無感」生活? 五感信息是理解「世界」由什麼構成,以及它是如何存在的重要信息,也是未來人生創造力的源頭。 從小聽著風吹過竹林的吱嘎聲,以及黃昏時分雨水落在竹葉上淅瀝聲長大的少年,也許會因為喜愛聽風雨和鳴聲,在長大後成為木造建物的建築師,因為他對能夠與自然環境相融或產生共鳴的建築很感興趣。 這樣的感受唯有親身體驗過才會懂得,而這種感性正是「他人所沒有,是個人獨屬的創意」。一個人的獨特之處,在於他的感性記憶力,也就是他能創造多少富含感性的記憶。 十二歲之前的大腦可說是感性記憶的全盛期,之後就會步入轉變期。直到轉變前半期的十四歲左右,可以稱為「感性記憶的時期」。 站在我的研究立場來看,將大腦當做一部機械裝置,拆解分析後,十四歲之前的大腦接收了多少感性信息,對日後的發展至關重要,此時對孩子進行「符號式的資訊填鴨」,也就是將想要傳遞的訊息簡化成符號,以便傳達或讓人理解,這在我看來非常可惜。 孩子就應該盡情遊戲,盡情閱讀,與他人相處,與大自然互動,與世界接軌,充分體會興奮激動或傷心難過的各種感受;在學習上,則是去體驗「得知真理的激動」和「摸索到方法的欣喜」。在孩子十四歲之前,我並不建議採用「僅灌輸學習技巧」的方式,這種「空洞模糊的記憶」,除了拿來應付考試以外,別無用武之地。 感性記憶有利創意,但不適合做出決定 感性記憶是直覺與想像力的泉源,也是人類力量之源,但另一方面,這種未成年的大腦在運作上也有明顯的缺點。 因為每個記憶的信息量都很大,也與附帶信息互有關連,所以搜尋速度較慢,並不適用於必須當機立斷的緊急狀況。此外,因為每一項記憶的差異過於鮮明,難以進行抽象化而方便歸類建檔的資料庫,因此在大腦網絡的搜尋上有其困難度。 也就是說,帶有感性的記憶可以做為發揮創意的素材,但不適合「即時做出正確判斷」的狀況。成年人的日常生活充滿必須迅速應對的各種情況,如果僅憑感性記憶的運作,可能會令人感到不安,所以大腦勢必發生改變,以因應這種需求。 成年腦依賴「當機立斷」的直覺 成人腦的特徵在於善用「差別記憶」。也就是說,在體驗新事物時,孩童腦會直接全盤記憶,但是成人腦會先提取類似記憶,試著判別狀況,然後迅速辨識「與類似事件的差異所在」,只並記住這些不同之處。 生活在危機四伏的地球上,如何讓自己化險為夷,是成人腦絕對不可欠缺的保命本能。即使是生平頭一遭的新體驗,成人腦透過「瞬間直覺」的運作模式,即可快速採取應對措施,萬一遭遇危機,便得以在第一時間自保,這都要憑藉「當機立斷」的直覺。 大腦選擇性地記住差異性,可以大量節省記憶容量。此外,由於只針對類似的多項數據中之共同部分進行更普遍地歸納,這樣的運作模式,可以建立概念式的多層次結構。透過搜尋追溯這個結構,就能進行「全面檢索」,找到類似的記憶。 這是多麼合理而有效率的運作模式呀! 話雖如此,但它仍會遺漏一些細節。 成人腦習慣驟下定論 這已經是好幾十年前的往事了。 那天我和幾個朋友在頂級大飯店裡享用冰淇淋,其中一位女性友人說:「這味道嘗起來和○○很像呢!」她說的是某高檔的市售冰淇淋品牌。有位朋友也出聲附和:「是啊,確實很像。」「那去超商買○○冰淇淋就好了呀!」但另一位朋友說:「不,不一樣,它入口時層次醇厚,在嘴裡化開後口感卻清爽無比,這種反差是○○牌吃不到的喔。」「就為了這樣花大錢?」「是呀!」說完,我們大家相視而笑。 當時我不禁在心中讚嘆:多麼了不起的成人腦呀。換成是十二歲不到的孩童,享用這頂級大飯店引以為傲的招牌冰淇淋,他會將這份可口美味原封不動地植入腦海中:用優質鮮乳精釀而成的醇厚口感,透著乳脂特有的香氣,包括精緻的器皿、講究的擺盤、侍者送餐時優雅的動作……等,也都會被一一記入腦海中。 即使不是十二歲,二十八歲之前的大腦仍然屬於「懂得細細品嘗高級冰淇淋滋味」的「輸入裝置」,不會輕易驟下結論。 然而隨著年歲增長,大腦會變得越來越武斷,人更加傾向下定論。年過四十歲以後,會更常說出類似「啊,這就是那個○○嘛!」之類的話。 當大腦驟下結論說出「這就是那個○○」這類的話時,原本敏銳的感性信息接收能力就會被屏蔽,所以上了年紀以後,人們越來越難像小時候那樣天真地感到快樂。我認為,如果想將初次體驗當成禮物的話,那麼年輕人會比較容易因為這份禮物而感到開心。所以中年男子總喜歡請年輕女孩吃大餐的心情,我是可以理解的。 為什麼大人總愛倚老賣老? 儘管如此,並不表示人上了年紀以後就不會再覺得感動。成人腦在「大膽歸納共通點」的同時,對事物間差異的分別也越來越細緻,到了一定年紀之後,反而能夠深刻品味所謂「頂級」的體驗。以前面提到的品嘗冰淇淋為例,大人會只為了體會「入口的醇厚層次,以及在嘴裡化開的清爽反差」,而花費時間與金錢也在所不惜。 以前某品牌咖啡打出的廣告文宣是這樣的:「男人的咖啡,懂你的就是不一樣!」畫面配合一排成年男性的側臉剪影,以此訴求消費者的共鳴。「明白品味差異」確實是成熟大人腦的特權。 正因為如此,所以大人喜歡談論「差異性」。當年輕人眉飛色舞地分享自己的旅遊見聞說:「上次我去福岡,吃了道地的博多拉麵喔~」,這時大人可能就會潑冷水地說道:「呵呵,這你就不懂了,博多拉麵只是個籠統的說法,這裡面學問可大了……」 沒錯,一秒觸怒年輕人的,正是這種「愛賣弄學問的大叔」,這種自以為是也是伴隨成熟大腦而來的副作用。 不過,同樣懂得箇中不同的成熟女性,並不會這樣輕易賣弄學問,原因是女性腦總是以「同理」為優先考量。所以女性,例如中年女性,她會先說:「我十年前也去過博多吃拉麵耶。」或是「博多拉麵口味真不錯」,然後才話鋒一轉說:「哎呀,你都去到博多了,怎麼可以沒吃○○拉麵呢?下回一定要去吃吃看呀!」追加諸如此類「帶有推銷式的知識賣弄」。 其實,不管是大叔還是大媽,其實他們完全沒有任何惡意,只是因為想把自己大腦所感知的「微妙差異」傳達給你,純粹是出於「好東西要跟好朋友分享」的心情。只不過他們都忘了自己年輕時也曾討厭年長者的賣弄,換了一顆新腦袋後便忘了舊腦袋的感受,這也算是大腦的悲哀吧。 孩子最不缺的就是「說教」 成人腦「驟下結論」的特徵,在三十歲以後特別明顯。到了五十歲之後,開始渴望談論喜歡事物的差異性。也就是說,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正值人生「驟下結論」與「探討差異」之間的中年階段,這就意味著他們勢必和青春期大腦正面對決,是「親子沖剋」最劇烈的危險期。 處於輸入期的年輕大腦,具有全神貫注於體驗當下的強大能力。這樣的大腦對於成年人將年輕人的經歷輕易歸結成「那不過就是○○嘛」特別反感。自己正為了「一期一會」的珍貴體驗而興奮雀躍,父母卻反應冷淡,將孩子的感動視為「司空見慣的小題大作」,只是虛應故事、或不當一回事地草草回應孩子的激動心情。 萬一這時大人又賣弄起「這你就不懂了,所謂的頂級,必須是……」這種自以為是的長篇大論,對年輕人來說,無異於是妨礙他們專注體驗人生的惱人噪音,只會觸怒他們敏感的神經。 所以,想要讓年輕人覺得你這個大人「還蠻酷的」,就要盡量避免「妄下斷論」與「賣弄學問」。 唯有在協助孩子排除煩惱時,父母才可表現果斷力,目的是要「快刀斬亂麻」。比方說,當孩子為人際關係煩惱時,不妨直接了當告訴他:「那不過就是對方忌妒心作祟,你無須為這種事困擾,只要問心無愧,坦然面對就好。」父母只需偶爾在特定的場合或有必要時再發表高見,顯示你是個成熟而有智慧的大人即可。 為何大人不懂孩子的世界? 十四歲前的感性記憶期,對於大人的「妄下斷論」和「賣弄學問」特別反感。 如同前面提到,兒童腦可以感知許多大人無法察覺的感性信息,因此當大人驟下斷言時,他們會驚覺「大人原來竟是如此膚淺」,這令他們感到絕望。 「大人根本不懂!」——這是全世界的孩子們常說的話,然而一旦自己成為大人,我們就完全忘記當初說這話時的心情。就像我前面也說過,「轉大人」後的新大腦,會把舊大腦曾經的感受忘得一乾二淨。 那麼,被孩子抱怨「根本不懂」的大人,又是如何回應呢?多數大人都認為自己比孩子更了解這個世界,所以他們會理直氣壯地回嗆孩子:「不懂的人是你!」少數比較公平的大人,則會回說:「彼此彼此」。然而,事實上這並完全不是雙方真的都不懂、勢均力敵的那種「彼此彼此」,因為孩子對世界的感知要細緻得多,他們會認真觀察大人忽視的事物。。 以前我面對還年幼的兒子時,我總是心存尊敬、憧憬與崇拜,還不免帶著幾分羞愧,因為我知道他能夠看見我所看不到的事物。他總是像「小王子」裡的主角,時時在不經意的話語中展現令人驚訝的睿智,並且始終讓人覺得溫暖。 如今我兒子已邁入三十大關,也來到「妄下斷論」的年紀,他一方面展現令人欽佩的精準判斷力,那種如「小王子」般的溫柔也漸漸消失無蹤了。 說來難免感傷,大腦總是從不停歇地前進。幸而堪可告慰的是,我家今年有位新的「小王子」誕生。我的這個孫子幾乎完全復刻了原作插畫裡的小王子,有著精巧的小臉蛋,修長的雙腿,還有下巴的輪廓與雙肩的線條,都活脫脫就是「小王子」再世,酷似地令人難以置信! 我再度帶著尊敬、崇拜與羞愧的心情,抱著我的小孫子,就如同我三十年前抱著兒子那般。他擁有能洞悉一切、具有感性的大腦,雖然他還不會說話,但絕不該因此就被輕視。 青春期的大腦是用「升級版的硬體」跑舊版軟體 大腦的變化,是從生理結構層面開始發生的。 年過十二歲的孩子,自然而然地能夠處理抽象概念,變數方程式的解題也難不倒他們,若不是具備一定程度「差異認知」的能力,是不容易處理這類數學題的。所以早在學習中學的數學之前,大多數孩子已經開始進入成人腦的階段了。 腦科學家把孩童九歲到十二歲之間的三年期間,稱為「大腦的黃金期」。這段時間,腦神經細胞的迴路急遽發展,可謂「兒童腦的最終調整期」;也就是說,兒童腦在十二歲時臻至成熟,之後,就開始朝成人腦發展。 十二歲孩童的大腦可以進行認知差異,能夠從「過去的記憶」迅速提取類似的事件,並判斷狀況,然後採取某些應對行動。 然而仔細想想,這階段只不過是在成人腦漫長發展旅程的初期,孩童腦內的「過去記憶」可能還不完備。他們腦內的記憶大半是以兒童腦模式儲存的,成人大腦的經驗幾近於零,所以是用「升級版的硬體」在跑舊版軟體。處在大多數檔案與硬體不相容的狀況下,發生系統失誤也就在所難免。 父母要有被青少年討厭的勇氣 原本從不遲到的孩子開始變得不守時,本來不會掉東西的孩子現在會丟三落四,性情溫和體貼的孩子竟然對朋友大發脾氣,還說出「你去死啦!」這樣傷人的話。在這些變化中,受傷最大的,其實是孩子自己。 過去還在孩童時代的他們,每天早上都會高高興興地起床,現在卻進入只要醒來就覺得厭世的青春期。以前一見到爸媽就會超開心飛奔過去,纏著父母不放的孩子,如今卻一見到爸媽就感到厭煩,連最親愛的媽媽也成了他們口中的「死老太婆」;只不過是瀏海被剪短了一點,就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拒絕去上學;連和爸爸同在一個屋簷下,呼吸同樣的空氣都感到無法忍受……這些全是青春期大腦可預期的系統失誤。 如果事關霸凌、犯罪惡行,那絕對不容寬怠,但如果人際交往、行為舉止等沒有太大問題,只是單純的「在家中變得性情古怪、惡形惡狀」,其實並不值得大驚小怪。因為此時的孩子是以「系統失誤的裝置」在進行運作,出現錯誤動作也是必然的。事情純粹就只是如此而已。 父母倘若因此內心忐忑,認為是自己教養無方,而四處尋求解決之道,恐怕也是白忙。此時的父母只能寄予孩子溫暖的同理心,心疼他們:「唉,可憐的孩子,這系統失誤也太嚴重了!」 女兒大了,嫌惡父親是「健康」的表現 方才列舉的諸多青春期問題行為,都是可預期的大腦內部系統失誤,唯一例外的是女兒嫌惡爸爸這件事。「和爸爸同在一個屋簷下,呼吸同樣的空氣,都感到無法忍受」,這並非系統失誤,而是完全正確的反應。 生物會本能地避免與近親的遺傳基因結合,所以在進行交配行為之前,能夠先察覺遺傳基因情報,將「與遺傳基因近似的對象」排除在發情的對象之外。而透過交配結合產生的遺傳基因組合越多樣,後代子孫存活的可能性就越高。如果耐寒的基因與耐熱的基因互相結合,那麼不論地球暖化或是寒化,後代都會有更高的活命機會。生物就是基於這種多樣性理論而繁衍生息。 遺傳基因的近似性,是由HLA (human leukocyte antigen,人類白血球抗原)來判斷。HLA是製造免疫抗體型態的基因,能讓大腦憑藉異性的體味等訊息,感知到遺傳基因的近似性。一旦察覺自己與對方的HLA基因相似度很高,就不會對其動情。 女兒利用得自父親的HLA遺傳基因進行判斷,結果會是「父親的HLA遺傳基因與自己完全一致」,因此是這世上最不可能結合的對象。 在此附帶一提,HLA遺傳基因的型態與費洛蒙的氣味型態是一致的,所以透過體味中的費洛蒙,就可以讓我們感知「對」和「不對」的人。氣味成了決定性關鍵,感知「對」的男性,其體味令人愉悅,而「不對」的男性,其體味會令人作嘔。這就是為什麼青春期少女面對最不可能的對象(父親)時,會覺得對方的氣味令她們無法忍受。

作者資料

黑川伊保子(Kurokawa Ihoko)

腦科學.人工智慧(AI)研究者。 一九五九年生於日本長野縣。奈良女子大學物理系畢業後,任職於富士通「社會科學實驗室」,從事人工智能(AI)研究。二〇〇三年成立「感性研究公司」,並擔任董事,開發出集腦功能理論與AI於大成的語感分析法,針對大塚製藥「SoyJoy」等眾多商品名稱進行感性分析,被譽為首位讓市場行銷領域邁向全新境界的感性分析者。 此外,因發現男女的大腦對於「即時反應的方式」大不相同,該研究成果轉而變成寫作題材,陸續發表暢銷書《兒子使用說明書》、《老婆使用說明書》、《老公使用說明書》等,該系列總銷量突破100萬冊。

基本資料

作者:黑川伊保子(Kurokawa Ihoko) 譯者:胡慧文 出版社:時報出版 書系:教養生活 出版日期:2024-03-26 ISBN:9786263748583 城邦書號:A2203771 規格:平裝 / 單色 / 23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