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為孩子出征:在屬靈的爭戰中,父母如何成為孩子的護衛者
-
基督的奧秘:一個被遺忘的事實,如何改變我們所見、所信與盼望的一切
-
記憶的社會框架(百年經典首次繁中引進、法文直譯,收錄專文導讀及生平年表)
-
建築的面龐the Face of Architecture:現代主義之後的立面設計
-
世界來過台灣:從荷蘭、美國、西班牙、大清、日本到中華民國,一覽他們來過台灣的足跡,解鎖課本沒有教的歷史彩蛋!
-
裝潢工法全能百科王【暢銷典藏版】:選對材料、正確工序、監工細節全圖解,一次搞懂工程問題
-
國之荒原: 金權政治、貧富差距、體制失能、族群對立,理解美國人憤怒的根源
-
遊戲人生72變 2:跨越心界線──引導思考‧促進交流,活化教學心技法
-
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
有趣的聖經故事:只要兩小時,原來讀聖經這麼簡單!
內容簡介
為何「伊斯蘭」可以憑著宗教原理開創帝國?
重新質問今日對伊斯蘭「以武力傳教」的印象。
在文明的空白地帶、七世紀的阿拉伯半島誕生的伊斯蘭,
究竟如何做到融合多民族與異教徒的統治政策?
因為「九一一事件」而廣為人知的「吉哈德」(Jihad),長期以來一直被中文世界翻譯為「聖戰」,從而把伊斯蘭和恐怖主義密切聯繫在一起。然而隨著近年來台灣相關伊斯蘭書籍的出版,「吉哈德」的意思並不等於中文的「聖戰」一事,已漸漸為人所認知。不過,真正的「吉哈德」到底是什麼意思?它從七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經歷了怎樣的演變?穆斯林又會在什麼時候拿起「劍」而戰鬥?而我們心中屬於刻板印象的「聖戰」思想又是如何形成的?大部分讀者並不清楚。
為了解決當代對伊斯蘭的普遍誤解,伊斯蘭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者、本書作者小山泰教授,從七世紀穆罕默德夜半出逃開始寫起,一直寫到二十世紀後半期的伊斯蘭復興運動及二十一世紀的「九一一事件」、伊斯蘭國的出現和崩解,大跨距地引領讀者暢遊於伊斯蘭的歷史和思想史。作者認為,只有深入理解伊斯蘭這種新型態帝國在「空白地帶」發生和演變的獨特歷史,才能夠解讀「吉哈德」一詞原初的意義與至今的流變。
■人類歷史上首次出現的新型態帝國!
伊斯蘭是什麼,何以在「空白地帶」誕生,並對歷史和現在產生巨大影響?
伊斯蘭在七世紀時由穆罕默德在麥加和麥地那確立,他所建構的伊斯蘭共同體擴及整個阿拉伯半島,在承繼其大業的後人發起「穆斯林的擴展」後,更大力地將版圖推出了阿拉伯半島。在「持劍的吉哈德」下,從正統哈里發時期到伍麥亞王朝,國家的發展由城邦逐漸發展成帝國。之後的阿拔斯王朝確立了伊斯蘭帝國,特別是到十世紀中葉,堪稱為黃金時期。
伊斯蘭帝國的成立與發展,從很多層面來說,在人類史上可說是獨放異采。位於拜占庭帝國與薩珊波斯所包夾的阿拉伯半島,有很長一段時間是不具國家型態的政治空白地帶。恰恰是在這裡,誕生了嶄新的伊斯蘭教義,並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孕育出空前的世界帝國,光憑這一點就堪稱是世界史的大事!這起歷史上的事件之所以令人深感興趣,乃在於建構帝國的是出自名為伊斯蘭的宗教之手。
歷史上不乏與宗教結合而建立的帝國,但僅憑宗教教義就能創建一個帝國卻很罕見。伊斯蘭帝國最大的特徵,即由伊斯蘭的教義所塑造,是「在偉大的教義統合下所形成的多民族、多語言、多宗教、擁有廣大版圖的國家」。光靠軍事力量或權力,都不足以讓帝國維持下去。想要在廣大的區域裡統治多個種族,必須要有足以包容這些人的教義。而伊斯蘭和一般我們理解的宗教並不一樣,它強調正義、融合和奮鬥,由宗教而統合國家和社會,彼此完全融和為一體。
這樣的帝國,正是人類史上的新型態帝國,也是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系列所談及的巨大歷史動能中最與眾不同的歷史力量,在二十世紀後半的伊斯蘭復興後依舊影響世界格局。
■認為穆斯林「右手持劍、左手拿古蘭經」是西方的偏見!
「吉哈德」是伊斯蘭社會建設的一環,是強調正義、社會融合的「奮鬥」。
近十幾年來,以九一一等等多起恐攻事件為契機,針對伊斯蘭的「吉哈德」聚集了強烈的社會關注,從而產生了把吉哈德與「恐怖主義攻擊」連結在一起思考的過於簡單的議論。對此本書作者認為:「雖然吉哈德經常被譯為聖戰,但那不過只是片面之詞。」
吉哈德主要的意義,本來指的是建立社會正義,屬於政治、社會層面的課題,以及信徒為此不惜犧牲自我的宗教上的命題。吉哈德有幾個面向,本書以「內心的吉哈德」、「社會的吉哈德」及「持劍的吉哈德」來分別說明。伊斯蘭軍隊在赴戰時,將士為信仰捨身,那就是基於「內心的吉哈德」而開啟「持劍的吉哈德」。
「持劍的吉哈德」並非主動追求戰爭,而是為了維持社會融合而不避戰。伊斯蘭的教義講求「融和」,強調為了融和,軍事力量可以被容許。伊斯蘭認為若無法捍衛鄉土,維持社會秩序,人們就無法安居樂業。從刻板印象錯誤的「聖戰」觀念來看,「吉哈德」與「融和」似乎沾不上邊,但這兩個主題在伊斯蘭帝國存在的基礎上,確是彼此牢牢地結合在一起的。正因為此,伊斯蘭帝國才得以包容由多民族、多人種、多語言、多文化組成的人們,也才能夠建構包含多種宗教的教法體系。
相對地,更具宗教、社會意涵的「內心的吉哈德」與「社會的吉哈德」,則被理解為伊斯蘭社會裡個人和社群的自我實踐。特別是內心的吉哈德,更受到修行者的獎勵與理論化。他們稱「內心的吉哈德」為「大吉哈德」、稱「持劍的吉哈德」為「小吉哈德」,將之確立為教義並廣為宣揚。
■「伊斯蘭」所指稱的,既不是國家,也不是帝國,而是「社會」。
穆斯林為何賭命而戰?找尋未來解決中東紛爭的理解之道。
穆罕默德自己也曾經拿起劍戰鬥,據說有一次他從戰場回來時說道:「小吉哈德已然結束,今後將是大吉哈德。」
伊斯蘭的目標,終究是以宗教為基礎的社會建設,其教規和組織,都是為了經營立足於伊斯蘭教誨的社會生活所必備。伊斯蘭的發展,便是從仰慕穆罕默德的一些少數信徒的聚集開始,形成朝向共同體、國家的過程。
所以,即使歷史上龐大伊斯蘭帝國(指以伊斯蘭法律為核心而運作的鄂圖曼帝國)在二十世紀初解體了、失去榮光,但是伊斯蘭也不會失去它的堅韌。伊斯蘭世界面臨著民族主義、世俗化、共產主義等巨大衝擊,但對黃金時代懷有鄉愁般的情感。
六十年代以後出現的伊斯蘭復興運動——伊朗革命、中東戰爭、蓋達組織、賓拉登與九一一事件、恐怖攻擊與國際反恐、敘利亞的伊斯蘭國——這些一連串的變化,都和伊斯蘭在「現代體系」裡的復興有關,也牽涉到伊斯蘭與「現代」的關係。發展至今,導致急進派、激進派與武裝鬥爭派的穆斯林,都以對自己有利的面向來解釋和利用「吉哈德」,從而更加引發了西方對伊斯蘭和「吉哈德」的誤解。
所以伊斯蘭世界的紛爭與騷亂,應該要從其歷史中去看才能深度理解。然而,人們卻大多以二十世紀的「現代中東政治」的脈絡來解說,這樣的分析使得我們難以看清伊斯蘭與吉哈德的全貌。本書從伊斯蘭的誕生開始,經過帝國的發展、衰退,到現在的伊斯蘭復興運動為止,以一支龐大的歷史之流來掌握──只有重新解構吉哈德的意義,才能讓伊斯蘭世界與國際社會相互理解,展開對話。
====================
■《伊斯蘭帝國的吉哈德》能夠帶給台灣讀者什麼啟示?
本書關於「吉哈德」的見解,有助於讀者思考台灣社會裡日益增多的伊斯蘭人口,和他們的「吉哈德」(奮鬥),該如何與自己的文化相融。關於當代中東地區伊斯蘭世界的紛爭,及關於恐怖主義、自殺襲擊、反恐等國際政治,台灣讀者一定要跳出「現代中東政治」的脈絡來加以理解,而要深入到伊斯蘭從七世紀出現、到二十世紀面臨西方現代性挑戰的歷史去理解。
本書的啟示是:
用方塊漢字所構築的思想體系,充滿了中華式的和西方式的對伊斯蘭的雙重誤解。這不僅僅是因為我們不了解伊斯蘭的歷史,更無法理解伊斯蘭強調奮鬥、正義、融合的政教合一的獨特體制,甚至對這種教義和體制感到沒來由的恐懼。這本以「吉哈德」為關鍵字的伊斯蘭思想史,或許可以讓漢字世界裡一直臣服、信仰、追逐世俗權力的人們,思考另外一種迥異的價值並願意為之而奮鬥、奮戰。
====================
■來自日本講談社的全球史鉅獻
《伊斯蘭帝國的吉哈德:一部奮戰、正義與和平的伊斯蘭發展史》屬於日本講談社紀念創業一百週年,所出版的「興亡的世界史」套書第7卷。這套書的出版是希望跳脫出既定的西歐中心史觀和中國中心史觀,用更大跨距的歷史之流,尋找歷史的內在動能,思考世界史的興衰。八旗文化引進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著台灣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從東亞的視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義。
目錄
【序 章】──夜半啟程
逃離迫害/新型態的帝國/現代對伊斯蘭的理解
【第一章】帝國的空白地帶
◎古代帝國之間
乾燥地帶的情景/阿拉伯半島的地理/既無王權也無大城市的半島/卡巴聖壇的起源/古萊什族定居麥加
◎人類的宗教思想地圖
人類文明搖籃之地/基督教世界的煩惱/一神教與多神教/肥沃月灣上的宗教體系/伊斯瑪儀的傳說
◎阿拉伯人的族系
消失的阿拉伯人、阿拉伯化的阿拉伯人/南北阿拉伯之爭/世界史的劇變
【第二章】信徒的共同體
◎穆罕默德這個人
古萊什族一個誠實正直的青年/結婚與平穩的生活/伊斯蘭的原初/神的啟示/古蘭經這本啟示經典/發出D音的人
◎社會變革的教義
來自舊體制的抵抗/得到弱者的共鳴/遭受迫害與忍耐的麥加時期/「吉哈德以前」的社會構想/麥加時期的吉哈德/與伊斯蘭對立的「蒙昧時代」
【第三章】吉哈德元年
◎前往新天地
來自麥地那的招請/聖遷/建設清真寺/「允許戰鬥的章節」
◎新共同體的原理
麥地那憲章/猶太教徒的同意/烏瑪提供的安全保障
◎戰爭的開始
巴德爾的三叉路/究竟該往前,還是撤兵?/占領飲水區/對決時刻
◎試煉的到來
麥加軍隊的報復/武侯德戰役/哈立德的反擊/共同體的重新建構
◎麥地那的防衛
部族聯盟的來襲/塹壕之戰/與猶太部族的摩擦
◎吉哈德的理念
人為何賭命奮戰?/捨己/靈魂的煉金術/人生的意義
【第四章】社會原理的共同體烏瑪
◎伊斯蘭生活的規律
麥地那的新社會/禮拜的確立/基卜拉的變化/喜捨與斷食
◎共同體的各個制度
禁止飲酒/結婚制度的定位
◎政治的季節
政治家穆罕默德/侯代比亞和約/精準的謀略眼光/小朝聖的成功/征服麥加
◎伊斯蘭的完成
阿拉伯半島的統一及穆罕默德之死/三個危機的到來/正統哈里發的成立/阿布.巴克爾的辛勞/叛教戰爭/共同體的再度統合
◎征服的開始
北方的威脅/苦惱的決斷/伊斯蘭的征服如何開始/和敘利亞的連結/耶路撒冷和約/波斯帝國的終結
【第五章】前進帝都大馬士革
◎由城邦轉型為帝國
歐瑪爾的繼承者/聖典.古蘭經的確立/社會的強烈變化
◎轉換期的混亂
財富分配的問題/征服運動的休止/烏斯曼之死/渾沌中的阿里時期/第一次內亂/隋芬之戰(Battle of Siffin)
◎「白衣」帝國伍麥亞王朝
重啟伊斯蘭征服/殉教者的名譽/征服北非/渡過直布羅陀海峽
◎邁向帝國統治的道路
世襲制的開始/宗教的共存/阿拉伯人的支配與征服大業的持續/國家的優越
【第六章】伊斯蘭帝國的確立
◎伍麥亞王朝的極限
卡爾巴拉的悲劇與什葉派的誕生/伍麥亞王朝的結束/亂軍來自東方/被征服者問題
◎阿拔斯王朝的繁榮
巴格達的建設/巨大的圓形都城/巴爾馬克家的隆盛/突如其來的厄運/明君哈倫.拉希德/給哈里發的建言
◎內戰與帝國的變化
兄弟鬩牆/奴隸軍人的起用/遷都薩邁拉
【第七章】吉哈德與融合的帝國
◎國家與社會的齟齬
吉哈德的三個面向/伊斯蘭社會的舵手/馬蒙的治世與神學的強制/抗拒的學者
◎國際網絡的確立
海上貿易的發達/交易中心巴格達/農業與科學的發展
◎伊斯蘭世界的形成
融和的帝國/改宗與伊斯蘭化的進展
【第八章】帝國的終結與伊斯蘭的和平
◎大帝國的分解
法蒂瑪王朝的挑戰/新都開羅的建設/哈里發的鼎立/什葉派王朝的終結/蒙古西征/哈里發的後代
◎多極化的時代
諸王朝的興榮/非吉哈德的伊斯蘭擴張/伊斯蘭的和平的流傳/難得的大旅行家伊本.巴圖塔/異國的法官
【第九章】失去帝國的吉哈德
◎走向無帝國時代
鄂圖曼帝國最後的吉哈德/抗禦的吉哈德/伊斯蘭連帶的訴求/阿富汗尼所倡議的雙重陣形
◎伊斯蘭世界的瓦解
伊斯蘭的旗幟在暴風雨中墜落/未消失的烏瑪/伊斯蘭之家的滅跡/民族國家的時代/失去統制的吉哈德/巴勒斯坦的問題
【第十章】伊斯蘭復興與現代
◎伊斯蘭復興的起始
轉捩點.一九六七年/第四次中東戰爭與石油危機/伊斯蘭首腦會議/分水嶺.一九七九年/來自阿富汗的大地
◎激進派登上舞台
蓋達組織上檯面/開始反美路線/急進派與中庸派/來自草根的伊斯蘭復興/激進派的時代的來臨?/野戰司令官賓.拉登
◎有關吉哈德的論戰
歷史上的吉哈德/防衛的吉哈德論/中庸派的烏拉瑪聯盟
◎二十一世紀的眺望
「恐怖主義」與「反恐」的相剋/以公正的國際社會為目標/中庸派的烏拉瑪聯盟
後記
之後的吉哈德──學術文庫版後記
參考文獻
主要人物略傳
年表
序跋
序章
夜半啟程
逃離迫害
我想就從某個場景開始談起。
那一日,穆罕默德趁著夜色昏暗,離開了麥加。雖然很難精確地研判是哪一天,不過可以推估出,大概是西元六二二年的夏末。阿拉伯半島的夏天是酷暑,所以在這樣的季節想出遠門通常是在月色照映下。這麼說來夜半啟程也就不足為奇。
不過趁著夜色昏暗啟程其實另有理由。那是追兵逼近使然。傳說,覺察到危險的穆罕默德,找來了自己一手帶大,年齡足以當自己孩子的堂弟阿里。他偷偷指示阿里,躺在自己的床上偽裝成像他睡著一樣。而跟隨穆罕默德出逃的則只有長年的盟友阿布.巴克爾一人。
提起這樣的情景,不難想像這恐怕真是一趟叫人膽戰心驚的旅程。此刻的伊斯蘭,彷彿風中殘燭般岌岌可危。
先前將近十三年的宣教,遭到了麥加人頑強的抵抗與強烈的迫害,可說是艱難至極。倡導人類平等的教義,絕非沉溺於富貴權力的麥加領袖們所樂見。他們注重部族的連帶關係,相信族譜與血統的價值、崇拜部族的神祇,因此很難接受信奉眼見不著的唯一的神,且又提倡救濟弱者的伊斯蘭。反倒是窮人或弱者,歸依了以人類價值為訴求的新教。但沒能得到部族保護而皈依伊斯蘭的人,也有人遭受迫害、命喪黃泉。
認定了真主阿拉而追隨穆罕默德者,儘管人數日增,相對於麥加的人口來看卻仍屬極少數,不過是一萬人當中約有兩三百人罷了。但他們心中滿是堅定的信念,挺過了迫害。麥加的危機感愈形強烈,竭盡各種手段試圖壓制伊斯蘭。從開始宣教後過了十年左右,穆罕默德的日子過得很難熬。從麥加的角度來看,阻止伊斯蘭擴張的戰鬥眼見就快成功。此時,保護穆罕默德的族長身故,新族長表明不再保護穆罕默德。而長年跟隨穆罕默德身邊支持他的妻子哈蒂嘉也已撒手人寰。穆罕默德勢必無法再留在麥加。在此危機之際,穆罕默德決定另覓天地棲身。麥加當局得到穆罕默德即將出逃的消息,為了殺害他而派出了討伐軍。
在這出逃的夜裡,要是暗殺得手,伊斯蘭也將結束它短暫的歷史。但是相對地,從之後的歷史看來,儘管這一晚的出逃命懸一線,但也邁出了之後伊斯蘭發展的第一步。前方延伸的是一條邁向伊斯蘭共同體與國家的道路。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穆罕默德死後,竟然會有伊斯蘭帝國的誕生。
留在麥加的日子裡,可說是百般艱辛忍受迫害。然而從這一刻開始,時代的樣貌也起了變化。穆罕默德和盟友阿布.巴克爾出逃的前方,等待著他們的是手握劍柄的吉哈德(Jihad)時代。要想成功地建設伊斯蘭共同體,實現建國之夢,防衛也就無可迴避。
新型態的帝國
本書將針對伊斯蘭的宗教、社會、國家的教義加以考察。我將從伊斯蘭誕生之前的西亞政治情況來談,一步步解析最初伊斯蘭國家的成立及其如何發展成帝國。伊斯蘭帝國的成立與發展,從很多層面來說,在人類史上可說是獨放異采。位於拜占庭帝國與薩珊王朝統治的波斯所包夾的阿拉伯半島,有很長一段時間是不具國家型態的政治空白地帶。在這裡誕生的嶄新伊斯蘭教義,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孕育出空前的世界帝國,光憑這一點就堪稱是歷史上的大事。而這起歷史上的事件之所以令人深感興趣,乃在於建構帝國的是出自名為伊斯蘭的宗教之手。
本書所要探討的是西元七世紀至十世紀。伊斯蘭在七世紀時由始祖穆罕默德在麥加和麥地那確立。他所建構的伊斯蘭共同體曾擴及整個阿拉伯半島,在承繼其大業的後人發起「穆斯林的征服」後,更大力地將版圖推出了阿拉伯半島,同時邁向了帝國的時代。在「持劍的吉哈德」下,正統哈里發時期(六三二至六六一年)到伍麥亞王朝王朝(六六一至七五〇年)的版圖更加擴張,國家的發展也由城邦逐漸發展成帝國。之後的阿拔斯王朝(七五〇至一二五八年)確立了伊斯蘭帝國,特別是到十世紀中葉,堪稱為黃金時期。「帝國」不僅指的是歷史上曾經存在的各個帝國,近年來也常用來指現代的超級大國。在本書中,我以繼承了薩珊帝國和拜占庭帝國傳統的阿拔斯王朝為例,將「帝國」定義為「在偉大的教義統合下所形成的多民族、多語言、多宗教、擁有廣大版圖的國家」。光靠軍事力量或權力,就算是再如何專制或鎮壓,都不足以讓帝國維持下去。想要在廣大的區域裡統治多個種族,必須要有足以包容這些人的教義。
我們看到的伊斯蘭帝國有個最大的特徵,如同我們所提及的,即由伊斯蘭的教義所塑造。歷史上不乏與宗教結合而建立的帝國,但僅憑宗教教義就能創建一個帝國卻很罕見。伊斯蘭很明顯地,和一般我們理解的宗教並不一樣。其中包含著宗教與政治的統合,即政教合一的問題。它背後的社會觀與世界觀值得人們深入思考。
而在六三二年始祖穆罕默德死後,僅僅一個世紀左右,伊斯蘭所支配的領域快速地向東西擴張,西及歐洲的伊比利亞半島,東到中亞細亞。這就是俗稱「伊斯蘭的征服大業」。軍事力支撐下所成就的勢力擴張,在歐洲長期被誤解為「靠著武力來宣教」。即使到了現代,還是被馬克斯‧韋伯添上了偏頗的特徵,認定為「戰士的宗教」。「右手拿劍,左手拿古蘭經」這個謬誤的印象在歐洲一直到現代都還廣為流傳,甚至還傳到了日本。
換個說法,也許這是源自於對吉哈德的認識使然。吉哈德多被譯為聖戰,但這不過是其中的一個面向。吉哈德的主要意義原來指的是建立社會正義,屬於政治、社會層面的課題,以及由此延伸出來的「信徒為此不惜犧牲自我」的宗教上的命題,「吉哈德」這個命題和伊斯蘭固有的講求融合的世界觀同時被傳遞開來,彼此交融,之後的伊斯蘭帝國才得以包容由多民族、多人種、多語言、多文化組成的人們,也才足以建構融合多個不同宗教的體系。乍看之下,吉哈德與「融和」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二者實際上在伊斯蘭帝國的基礎上彼此牢牢地結合在一起。
現代對伊斯蘭的理解
當我們回顧自己生活的現代,我們會想起發生在二十一世紀最初的那一年,在美國發生的九一一事件。這個事件對國際社會帶來極大的衝擊與影響。也因為這個事件,社會上開始強烈關心起伊斯蘭的吉哈德。甚至還有人很武斷地將吉哈德與恐怖攻擊連上關係。這種單純的簡化不僅助長了對伊斯蘭的誤解,也妨礙了對今日國際社會實際現況的理解。如果將吉哈德定調為武力行使,不只是違反歷史事實,也會再度造成對現代伊斯蘭的錯誤想像。
伊斯蘭是一種結合宗教與國家來考量的觀念,在國家的層面上並不否定使用武力。甚至在必要的時候,肯定軍事力的行使。這和其他宗教講求與政治切割、企求和平不同,也是造成人們對宗教的伊斯蘭不易理解的原因。但就另一面來看,伊斯蘭講融和的教義,強調為了融和,軍事力量可以被容許。伊斯蘭認為,若無法捍衛鄉土,維持社會秩序,人們就無法安居樂業。由此可見,在很多方面,伊斯蘭的這些做法是務實主義的,「吉哈德」與「融和」這兩個教義間的平衡,因此需要得到適切的理解。
事實上,光靠武力不足以創建一個維持數世紀的帝國。而且談到伊斯蘭帝國,往往認為只有伊斯蘭單一的色彩,實則不然。歷史事實是,在最初的一、二世紀,帝國內的穆斯林人口仍屬少數,之後的伊斯蘭帝國不斷包容了其他的宗教社群。包容的教義是伊斯蘭帝國的基礎。受到包容的人們才會肯定帝國的存在,並參與了帝國行事,這一體制才得以永續。吉哈德所確保的安全保障,很明確地,是提供帝國正當性的一項要素。
接下來的幾章,我希望能針對這種具有兩面性的複雜問題,從伊斯蘭的成立、到它的發展,找出其中的原貌,同時一一解開答案。而我個人期盼的是,藉由從歷史中找到真實的面貌,從而在思考現代與未來時得到啟示。
作者資料
小杉泰
京都大學大學院亞非地域研究科教授,專長中東地域研究、伊斯蘭學、比較政治學、國際關係學。2012年獲紫綬褒章。著有《現代中東與伊斯蘭政治》(獲三得利學藝獎,昭和堂,一九九四)、《何謂伊斯蘭?──宗教、社會、文化》(講談社,一九九四)、《伊斯蘭世界》(筑摩,一九九八)、《穆罕默德──追尋伊斯蘭的源流》(山川,二○○二)、《現代伊斯蘭世界論》(名古屋大學出版會,二○○六)、《伊斯蘭文明與國家的形成》(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二○一一)、《九.一一以後的伊斯蘭政治》(岩波現代,二○一四);共編著《岩波伊斯蘭辭典》(岩波,二○○二)。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