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雙11寵粉購物節
目前位置:首頁 > > 學習 > 電腦網路 > 程式設計
圖解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入門:10堂基礎課程+第一線導入實證,從資料到資訊、從人工操作到數位勞動力,智慧化新技術的原理機制、運作管理、效益法則
left
right
  •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圖解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入門:10堂基礎課程+第一線導入實證,從資料到資訊、從人工操作到數位勞動力,智慧化新技術的原理機制、運作管理、效益法則

  • 作者:西村泰洋(Yasuhiro Nishimura)
  • 出版社:臉譜
  • 出版日期:2019-10-07
  • 定價:499元
  • 優惠價:7折 349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1月26日止
  • 書虫VIP價:349元,贈紅利17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31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本書適用活動
感恩月限定特價,暢銷通通7折!

內容簡介

席捲日本、引領全球的智慧化技術浪潮 ————————第一本完整介紹虛擬機器人流程的專書———————— 還在每天複製貼上、手動填寫表單? 從輸入不完的資料、反覆核對的數據中解放! 重新思考人的價值,讓人去處理真正需要人來執行的工作! ★深入介紹機器人流程自動化的發展趨勢、代表性產品、導入流程,第一次應用就上手! ★大量圖解詳述實務知識、基礎架構、軟體協作,從範例中學習! ★日本一流企業、前線專家實證解析,發揮最強實戰力,以科技提升競爭力! ★重新定位人的角色,化繁為簡、流程再造、數位轉型的最佳活用教本! 【專文推薦】 柯志賢 │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暨科技創新長 張禎元 │ 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技術長、機械工業雜誌總編輯、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特聘教授 黃甦 │ 工研院機械所智慧機器人組組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好評讚譽】 郭奕伶 │ 商周集團執行長 【目標讀者】 .給想開發機器人程式的工程師 .給想優化作業流程的工作者 .給想推動數位轉型的企業人士 ▌什麼是RPA?善用RPA能讓AI發揮最大成效! 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是一種流程機器人軟體,以自身以外的軟體為對象,自動執行定義好的處理。 RPA不是核心系統的角色,而是從外圍支援核心系統和其他業務系統輸出入等處理的工具,發揮連結辦公室自動化工具、業務系統、核心系統等的作用。 人會因疲累或身體狀況等而使操作所需時間不同,軟體機器人不會有這樣的變化,能夠以一定的速度自動執行定義好的處理。當工作量龐大、時間冗長,RPA能發揮非常大的威力。 ▌邊做邊學,RPA軟體實際演練! RPA可以將人所執行的規則化、機械化工作轉化為自動化,讓人從重複性的操作中解放。這項嶄新的自動化技術能夠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改革勞動方式。有效運用RPA,將是人工智慧時代最強的利器。 本書帶領讀者從基礎開始學習AI時代的效率改革新技術,從RPA的應用場景、趨勢和效益、產品知識、協作技術、與IoT機器人的共通點,到機器人開發、系統開發、操作可視化、導入流程、運作管理和安全性,以圖解的方式循序漸進逐步分析。 書中收錄第一線的具體範例和具代表性的RPA產品說明,包括Automation Anywhere、Blue Prism、Kofax Kapow、Pega、UiPath、WinActor等,以及實際的操作畫面,以最貼近實務現場的方式完整解析。把變數轉化為規則,讓繁瑣的流程自動執行,優化作業,減少人為疏失,進行附加價值更高的活動。 強化思維,建構效率概念,精闢解構RPA的全貌,一次弄懂機器人流程活用之道!

目錄

推薦序│柯志賢 推薦序│張禎元 推薦序│黃甦 前言 【第1章】 RPA的基礎知識 1.1 RPA概要 1.1.1 RPA是什麼? 1.1.2 將處理與自動化分開來思考 1.1.3 從兩個觀點來檢視實際的案例 1.1.4 RPA是一種工具 1.1.5 RPA不是很難的軟體 1.2  RPA的效益不只是降低成本 1.2.1 降低成本和資源移轉 1.2.2 用數字來思考看看 1.2.3 有助提高生產力 1.2.4 機器人特有的優勢 1.2.5 促進工作標準化 1.3 軟體的物理架構 1.3.1 軟體的集合體 1.3.2 依產品而異 1.4 RPA的系統架構 1.4.1 兩種系統架構 1.4.2 單一桌面架構 1.4.3 伺服器集中管理架構 1.5 RPA的應用場景 1.5.1 可以應用RPA的場景 1.5.2 資料輸入的範例 1.5.3 資料核對 1.6 綜觀應用場景 1.6.1 業務系統周邊作業RPA化 1.6.2 業務系統間的作業RPA化 1.6.3 未系統化的工作RPA化 1.7 導入作業的順序 1.7.1 公司內部的輕負荷業務 1.7.2 常規業務 1.7.3 客戶導向的業務和流程 1.8 導入成本 1.8.1 可以用較便宜的費用導入 1.8.2 自行開發與委外開發 1.9 RPA是業務效率化的最後手段 1.9.1 企業流程委外 1.9.2 行動裝置 1.9.3 雲端 1.9.4 業務套裝軟體 1.9.5 最後的領域 【第2章】 RPA的趨勢和效益 2.1  影響RPA的趨勢 2.1.1 RPA的市場規模 2.1.2 市場和業種別趨勢 2.1.3 企業整體的趨勢 2.1.4 社會的需求 2.1.5 因應工作方式改革 2.2 RPA也能解決人手不足問題 2.2.1 直接解決式 2.2.2 間接解決式 2.3 2020年之前「7%的工作消失」? 2.3.1 OECD的預測 2.3.2 人力資源重新配置 2.4 企業導入RPA的目的 2.4.1 RPA的導入戰略 2.4.2 RPA的導入戰略範例 2.5 RPA讓生產力倍增的企業組織 2.5.1 後台作業文書處理 2.5.2 房貸業務的範例 2.5.3 房貸的占比 2.6 RPA效益的真相 2.6.1 RPA導入效益的真相 2.6.2 RPA軟體特性產生的效益 2.6.3 機器人檔案的設計專門知識產生的效益 2.6.4 系統整體的效益 2.6.5 導入行動產生的效益 2.6.6 各種效益的關聯 2.6.7 留意不要對效益照單全收 2.7 效益大於不安 2.7.1 執行不如預期讓工作難推動怎麼辦? 2.7.2 機器人失控或閒置時的因應 2.7.3 沒人管理也沒問題? 2.7.4 變更或新增業務的維護 2.8 RDA是什麼? 2.8.1 RDA與RPA的不同之處 【第3章】 RPA的產品知識 3.1 RPA相關產業 3.1.1 產品銷售 3.1.2 RPA相關進修 3.1.3 RPA相關認證資格 3.1.4 導入支援諮詢 3.1.5 技術人員派遣、技術支援 3.1.6 概念驗證、相關試用 3.1.7 展示會、研討會 3.2 具代表性的RPA產品 3.2.1 主要產品 3.2.2 日本市場的先驅者 3.2.3 RPA產品一覽 3.3 RPA軟體的學習 3.3.1 學習、生成、使用 3.3.2 取得基本資訊 3.3.3 線上學習 3.3.4 購買產品 3.3.5 進修課程 3.4 線上學習的範例 3.4.1 UiPath的線上學習 3.4.2 Automation Anywhere的線上學習 3.5 免費的RPA軟體 3.5.1 RPA Express是什麼樣的軟體? 3.5.2 RPA Express的畫面 3.6 關於學習的順序 3.6.1 物理條件的限制 3.6.2 費用差異 3.6.3 可行的是RDA 【第4章】 與RPA相近的技術 4.1 與RPA相近的技術代表範例 4.1.1 類似RPA的技術 4.2 Excel巨集 4.2.1 RPA與巨集的差異 4.2.2 RPA與巨集的共通點 4.3 讓人聯想到RPA的巨集模組 4.3.1 巨集功能的有效化 4.3.2 對話方塊設定 4.3.3 想用巨集執行的工作 4.3.4 錄製巨集前的準備 4.3.5 巨集模組錄製 4.3.6 巨集模組執行 4.3.7 巨集模組利用方法 4.4 AI與RPA的關係 4.4.1 機器學習 4.4.2 持續導入AI的客服系統 4.4.3 在客服系統中應用RPA 4.4.4 用RPA進行「特定」操作的範例 4.4.5 在RPA上搭載AI 4.4.6 用周遭的例子思考 4.5 OCR與RPA 4.5.1 OCR是什麼? 4.5.2 有限的自動化 4.5.3 OCR與RPA的差異 4.5.4 OCR與RPA的共通點 4.6 OCR與RPA的協作 4.6.1 OCR的性能 4.6.2 RPA在OCR中的作用 4.6.3 OCR和RPA與AI的協作 4.7 BPMS與RPA 4.7.1 BPMS是什麼? 4.7.2 RPA與BPMS的關聯 4.8 EUC與RPA 4.8.1 EUC是什麼? 4.8.2 筆者的EUC 4.8.3 RPA只是工具 4.9 IoT機器人 4.9.1 IoT機器人是什麼? 4.9.2 IoT機器人的功能 4.9.3 IoT機器人與RPA的共通點 4.10 實現業務自動化 4.10.1 各種技術的組合 4.10.2 應用範圍的差異 4.10.3 自動化模型 【第5章】 RPA軟體概論 5.1 RPA軟體的定位 5.1.1 軟體的三個層次 5.1.2 RPA的軟體層次定位 5.1.3 RPA不是程式語言 5.2 RPA的功能 5.2.1 RPA的三種功能 5.2.2 功能與物理架構 5.3 RPA軟體的初始畫面 5.3.1 RPA初始畫面圖像 5.3.2 初始畫面之後的差異 5.4 現有應用軟體與RPA的關聯 5.4.1 連結多個應用軟體 5.4.2 連結=資料移動 5.4.3 各自發揮作用的領域 5.5 執行的時機 5.5.1 由人來執行 5.5.2 依排程來執行 5.5.3 由事件驅動來執行 5.6 資料處理 5.6.1 外部資料 5.6.2 內部資料 5.7 Windows畫面的物件辨識技術 5.7.1 屬性式 5.7.2 圖像式 5.7.3 座標式 5.8 生成執行檔 5.8.1 一般的應用軟體開發生成執行檔 5.8.2 RPA的執行檔生成 5.9 RPA軟體序列 5.9.1 動作序列 【第6章】 機器人開發 6.1 機器人檔案開發 6.1.1 基本原則與程式開發相同 6.1.2 實際運作之前的作業 6.2 不同類型的機器人開發 6.2.1 擷圖式 6.2.2 物件式 6.2.3 程式設計式 6.2.4 各產品具備多種類型 6.3 擷圖式範例:WinActor 6.3.1 WinActor的機器人開發步驟 6.3.2 用WinActor生成機器人腳本 6.3.3 Web應用程式讀取和操作的設定 6.3.4 變數設定 6.3.5 腳本編輯 6.3.6 從腳本編輯移轉到機器人的動作 6.4 物件式範例:Kofax Kapow 6.4.1 Kofax Kapow的機器人開發步驟 6.4.2 用Kofax Kapow生成機器人腳本 6.4.3 初始畫面、生成新專案 6.4.4 讀取變數 6.4.5 載入Web系統 6.5 程式設計式範例:Pega 6.5.1 Pega的機器人開發步驟 6.5.2 用Pega生成機器人腳本 6.5.3 運用Pega的機器人開發 6.6 設計畫面範例:Blue Prism 6.6.1 Blue Prism的設計概念 6.6.2 設計畫面的範例 6.6.3 雙擊連結了設計與開發 6.7 機器人檔案的設計 6.7.1 在工程中的定位 【第7章】 業務和操作的可視化 7.1 開發機器人之前 7.1.1 機器人開發之路 7.1.2 從可視化到開發的三個階段 7.2 業務可視化的必要性 7.2.1 有資料的情況 7.2.2 沒有資料的情況 7.2.3 比較導入前後的情況 7.2.4 新舊業務的名稱 7.2.5 比業務低階的操作 7.3 業務可視化手法 7.3.1 業務可視化的三種手法 7.4 訪談 7.4.1 訪談的進行方式 7.4.2 訪談高手 7.5 作業研究表 7.5.1 作業研究表是什麼? 7.5.2 生成研究表時的注意事項 7.6 由研究者來觀察 7.6.1 研究者的觀察方式 7.6.2 觀察時的注意事項 7.7 To-Be設計的起點:機器人記號 7.7.1 機器人記號是什麼? 7.7.2 To-Be設計 7.8 操作可視化手法 7.8.1 業務可視化與操作可視化的關聯 7.8.2 桌面操作可視化 7.9 應用軟體使用狀況研究範例 7.9.1 藉由軟體來研究使用狀況 7.9.2 實際研究範例 7.10 使用畫面研究範例 7.10.1 PSR是什麼? 7.10.2 PSR的啟動方式 7.10.3 PSR的使用方式 【第8章】 使用者需求和系統開發 8.1 使用者需求 8.1.1 使用者需求整理的定位 8.1.2 機器人流程 8.2 功能性需求與非功能性需求 8.2.1 機器人開發的功能性與非功能性需求 8.2.2 避免忽略非功能性需求 8.2.3 定義非功能性需求的時機 8.3 工作表的運用 8.3.1 操作表與機器人化範圍的差異 8.3.2 利用工作表來進行使用者需求整理 8.4 流程圖的運用 8.4.1 運用流程圖的操作 8.4.2 明確指示機器人動作和對象 8.5 複合型的運用 8.5.1 複合型是什麼? 8.6 其實並不簡單的RPA系統開發 8.6.1  RPA的系統開發為什麼一點也不簡單? 8.7 瀑布式開發與敏捷式開發 8.7.1 瀑布式開發 8.7.2 敏捷式開發 8.7.3 瀑布式還是敏捷式? 8.8 RPA中的敏捷式開發 8.8.1 工作現場實例 8.8.2 工作現場的敏捷式開發注意事項 【第9章】 RPA的導入流程 9.1 導入流程中機器人開發的定位 9.1.1 導入RPA時的五個流程 9.1.2 導入流程中機器人開發的定位 9.2 整體規劃 9.2.1 整體規劃的作業 9.2.2 全公司導入 9.2.3 整體規劃範例 9.2.4 決定對象領域的方法 9.3 實機驗證 9.3.1 有時兩階段進行 9.3.2 實機驗證生成文件的範例 9.4 概念驗證 9.4.1 概念驗證的兩種類型 9.4.2 概念驗證的進行方式 9.4.3 概念驗證的目的類型 9.5 評估和改正 9.5.1 整體規劃的改正 9.5.2 應該預設會做改正 9.6 RPA工程師與RPA顧問 9.6.1 RPA工程師 9.6.2 RPA顧問 9.6.3 順利銜接的方法 9.6.4 人才不足 【第10章】 運作管理和安全性 10.1 運作管理系統 10.1.1 運作管理系統與RPA的關係 10.1.2 運作監控系統 10.2 RPA的運作管理 10.2.1 RPA的健康檢查和資源監控 10.3 運作管理畫面範例 10.3.1 Kofax Kapow的Management Console 10.3.2 Pega的Robot Manager 10.3.3 WinDirector的執行機器人狀態確認畫面 10.4 使用RPA的運作管理 10.4.1 工作進度該由誰管理? 10.4.2 RPA的業務系統登入ID 10.5 RPA的安全性 10.5.1 從物理架構來看安全威脅 10.5.2 具體的安全威脅 10.5.3 安全性對策 10.6 安全性畫面範例 10.6.1 WinDirector的權限管理畫面範例 10.6.2 Blue Prism的權限管理畫面範例 10.6.3 Blue Prism的資料加密畫面範例 結語 附錄 專有名詞縮寫對照表 COLUMN 調整關於RPA的說明 RPA軟體的使用區分 RPA催生的新產業 RPA運作之際無法使用終端裝置? 從RDA到RPA的高牆和RPA的多樣性 如何讓RPA成為主流? 資料驅動與RPA 程式設計技能是必要的嗎? 元件化趨勢的線索 更貼近使用者部門的RPA 企業流程和操作流程範例 需要有多好的英語能力? KPI設定 對於導入RPA的態度 導入作業的部署和自行開發的可能範圍 利用RPA進行運作監控

延伸內容

【推薦序一】
◎文/柯志賢(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暨科技創新長)      站在經營管理的角度,如果員工大幅縮短工時,一天只工作7小時,一週四天,而產值是原本的兩倍,管理階層如何將員工效益發揮到最大的價值?如果員工一天不再做看似打雜的事情,而是花更多時間思考解決更複雜的問題,老闆您願不願意投資?認知型企業與人機協作管理新模式已來臨,若能掌握智能營運的關鍵能力,將有可能是未來企業在公司治理與股東評價的新指標。事實上,自動化從來不曾間斷,而科技的高速創新,促使人類離開安逸的舒適圈,向下一世代的學習領域前進,我們不得不承認,以Made in Taiwan自豪的台灣,必須轉型為高附加價值的精緻製造,也勢必要將管理最適化,讓管理內功成為打國際競爭戰的重要基石。      勤業眾信自2016年開始,從日本Deloitte RPA專家團隊引進Deloitte全球最完整的RPA導入方法論,勤業眾信目前已有逾百名顧問受過RPA專業訓練,並提供多家金融業、高科技業、傳統製造業、零售流通產業等流程改造BPR與RPA培訓及導入專案相關服務。勤業眾信內部也早已踏上數位轉型之道路,廣納多元資訊背景人才,成立科技創新中心,結合各項先進科技協助推動事務所數位轉型,並且廣泛使用RPA自動化技術,除藉以改造及優化內部工作流程,將節省的人力轉為專注於更具價值之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同時,將這些相關技術跟經驗,協助各業務單位發展各項創新應用,為客戶帶來更優質的服務。因此,不管從外部市場應用趨勢到事務所內部創新轉型策略,導入RPA技術將扮演協助企業轉型之重要關鍵,我們應借勢而起,順風而為。      在2018年Deloitte RPA調查中發現,相較於2017年有不到一半的企業尚未導入RPA,2018年全球導入RPA企業數量有大幅成長,以1-5個機器人最多 (37%);並且值得關注的是,擁有6個以上流程機器人的企業,也高達調查樣本的31%。RPA在台灣發展期間約三年,中大型企業導入率已有三成,但中小型企業僅有不到一成,距離全球RPA發展仍大幅落後,主要原因來自於,企業高階主管對於RPA的認知仍不足、員工對於自動化多半有抗拒改變的心態、流程仍破碎斷鏈或尚未標準化而無法自動化,以及RPA專案權責單位或整合性流程負責人不明確。      從勤業眾信輔導多家企業導入RPA之觀察發現,作業流程過於複雜瑣碎為阻礙導入RPA的主因。的確,RPA計畫的安排與實行,需要企業的決心、時間與資源,其中包括專業能力的協助。非所有流程都適合RPA,若既有的作業系統即能完成相對的自動化,則交由原系統解決,將跨流程、跨組織、跨系統的重複性資料擷取、比對、驗證、大批量快速執行的工作交給RPA,則是比較理想的導入策略。      在人機協作已是必然趨勢之下,我認為這本書提供了幾個很有參考性的資訊,其中包括:      1)這本書可快速幫員工掃盲,例如書中提到RPA與Excel不同、又與BPMS或EUC有何不同、如何選擇最佳工具、如何產生效益。      2)這本書可幫助企業建立對RPA的正確認知,例如企業如何考量RPA導入策略、人力資源該如何重新配置。      3)這本書可幫助RPA核心成員補強基本概念,例如透過這本書,了解在流程設計時,如何串接Office、OCR、AI 或是ERP等系統。      RPA是智能營運朝向AI中門檻最低、最有機會成功的Quick Win,雖然每間企業的規模及作業流程模式都不盡相同,採用RPA的實際成本與效益要視企業本身狀況而定。但確定的是企業可以藉由導入RPA的機會,再次檢視作業程序,將企業資源做最適合安排,以協助企業升級並開創新局。   
【推薦序二】
◎文/張禎元(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技術長、機械工業雜誌總編輯、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特聘教授)      台灣產業的發展,從早期勞力密集到技術密集的產業轉型,自八○年代開始,歷經將近四十年技術的不斷提升以及數位化的轉型,持續突破習慣的舒適圈,以技術作價,大大提高台灣產品的附加價值,為台灣帶來了一波又一波的經濟成長。近幾年來,由於大數據、機器學習、雲端運算、物聯網、人工智慧以及智慧機械與智慧製造等新興技術的加入,已經在發展近二十年的網路時代,加入了新的動能,也啟動了智慧化時代的引擎。      人工智慧,也就是一般簡稱的AI,是一個發展非常快速的新興領域,更是智慧化時代所必須具備的技術以及能力。為了因應智慧化時代的來臨,以及讓人工智慧技術在台灣能夠發展及擴散至各個領域,這幾年政府透過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的規劃,對「智慧化技術」下了定義。所謂的智慧化技術,其實是讓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得以擴大的基石,這些智慧化技術包含機器人、物聯網、大數據、CPS也就是一般所說虛實整合系統、精實管理、3D列印,以及感測器等技術。      整合以上所述的智慧化技術於下世代的產品以及服務中,將可使得可用的資料日益增長。換句話說,為了使人工智慧技術得以施展,首先必須要有大量的資料,也就是英文所謂的Data。近來常常聽到「資料就是王道」(Data is King)的說法,也就是說於人工智慧的浪潮下,誰掌握資料,誰就能稱王!那麼數據與資訊(Information)到底有何不同?簡單地說,資料是類比或者是數位化數據的表示,而資訊則是關於特定事實或情況下「知識」或是「智慧」的傳達或接收。比如說,台灣智慧機械產業如工具機產業或是聰明生產的產業期望能夠永續發展並向上提升,單單掌握製造和生產的資料是不夠的。舉個例子,於智慧機械中,獲得工具機如切削、振動、溫度、位置、速度與加速度等資料並不是難事。決勝的關鍵則在於如何將所獲得的資料轉化,產生可用的資訊並提供最合適的加工方式來提升加工後產品的品質,進而提高附加價值。換句話說,除了掌握智慧機械所能得到的加工資料,誰能夠將資料智慧化並產生知識並有所作為,誰就能掌握製造與生產資訊。能掌握該資訊者,就能掌握產業的未來。因此,與其說資料就是王道,我認為能夠掌握「資訊將是一切」(Information is Everything)!      能夠掌握資訊,就能夠透過更智慧的人工智慧的演算法、運算更快速的電腦進行雲端或是邊緣運算,以及幾乎無上限的雲端儲存空間來輔助我們做最佳的決策與判斷。比如說故障預測和健康診斷與管理系統,該系統是一個深具智慧以及能力的預測系統,這個系統包含橫跨許多領域專業的科學與知識,功能舉例來說包含健康預診斷、使用壽命評估、預測分析、剩餘壽命評估以及有效壽命等訊息,甚至提供健康評估管理以及企業級決策所需更高層的資訊。      但是如何將資料轉變成有用的資訊呢?更直接的說法是,在使用人工智慧結合過往經驗以及理論進行機器學習之前,如何將所獲得的資料加以處理,使得最後產出的資訊是具可靠性、可重複性以及穩定性的資訊呢?這本新書《圖解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入門》透過圖解的呈現,有系統地為讀者介紹與講解如何處理業務甚至上述舉例製造場域的資料,轉換為可用的資訊。RPA其實是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的簡寫,也就是機器人流程自動化。但是這裡所謂的機器人,和一般認知如工業型或是服務型的機器人不同,它其實是個「軟體」機器人,簡單來說,此機器人的概念是基於軟體開發,以及人工智慧程式編寫人員在系統開發上一個非常結構化、系統化一系列自動執行的操作。就如同操作機器手臂一樣,了解RPA中「軟體」機器人的語言以及操作方式,就能掌握之前所述資料轉化成資訊的「智慧化技術」。過去幾年裡,我看到不少單位為了將資料轉換成可用的資訊做了相當多的努力。但是這轉換的流程,基本上沒有一套比較有系統的方法。這本書《圖解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入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簡單易懂的入門,以具體的操作加上一目了然的圖解以及實務詳述,我相信讀者應該可以馬上上手,而且可以實際應用於不同應用情境與場域上。也期盼透過RPA的工具,使得原始的資料透過人工智慧演算能夠產出具可靠性、可重複性以及穩定性的有用資訊,讓台灣智慧化時代的引擎沉穩加速,提升智慧化產品與服務的附加價值,為台灣帶來另一波的經濟成長!   
【推薦序三】
◎文/黃甦(工研院機械所智慧機器人組組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投入機器人研究與開發已逾十年的我,一直到現在,對於機器人相關的新技術應用與導入機器人開發的熱忱絲毫不減。猶記得第一個映入眼簾的《圖解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入門》書名。看到這書名,機器人、流程、自動化等三個元素,不免疑惑著,這幾個元素若各自拆開,各個都足以成為一本書的構成主軸,又加上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機器人流程自動化),這串書名一次囊括四個元素,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好奇著這本書的內容要如何能帶領讀者在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的書中世界悠然徜徉,隨即閱覽起來。      本書使用淺顯易懂的文字描述搭配平易近人的示意圖,佐以RPA的應用場景與RPA圖解說明,輔有擷圖與具體圖示來呈現,更能讓讀者輕鬆投入在RPA的應用中。另外,作者替RPA提供了一個平易近人的註解:「自動執行定義好的處理」。這無疑是給了讀者一針強心劑:RPA本身不是很難的軟體或系統。簡言之,RPA的概念即為「一台可以幫我們做事的虛擬機器人」。      有鑑於近年來「少子高齡化所造成的勞動力不足」、「勞動成本連年上漲」、「罷工導致的社經損耗與恢復成本增高」、「催生跨領域人才的培育與發展」等問題,在在都與「人」有關。在資訊爆炸的現在,重複且枯燥的例行工作將被取代,因此企業導入RPA是必然的。為了妥善將對的人才擺在對的位置上,使用RPA促進工作標準化,替代勞動力進行機械化和定型化的操作,結合機器人特有的優勢,助益生產力與效率的提高;導入RPA所造成的工作方式改革,亦不遑為企業或組織解決人才問題的契機。利用RPA進行流程自動化,只是第一步的開始。誠如自駕車的開發,起先也是先以輔助駕駛系統開始轉變。後續RPA結合AI,將可發揮更多程式強大的優點,達到精準「預測」亦為其一。再者,在RPA標準化的工作範疇中而釋放出的人才,不論可以縮短勞動時間或是轉向專注在更有創意與價值的工作中,每每都是協助企業或組織回應社會需求中所不可或缺的重新配置人力資源和提高勞動生產力的呼聲對策。      這本書就是為了從事資訊系統相關工作、對新技術的應用感興趣、對機器人的開發或導入有興趣,或是希望成為RPA專家的人,彙整而成的一本圖解科普書。想當然爾,科普書中常會出現許多技術性的內容,在此經由作者巧妙的編撰,從RPA的導入型態、結構要素,進而到機器人與系統開發、導入與運作流程的管理及安全性,乃至相近和配套技術,完整解說RPA的「機制」。書中提及「RPA是連結多個系統,進而連結系統與人的軟體。要成為RPA的專家,需要具備能參與導入行動,以及理解RPA的軟體和如何推動包括機器人的系統開發等能力」。      對許多想從RPA入門學習的人來說,即使從零的狀態開始,亦可依本書的RPA學習三步驟:學習→生成→使用等依序了解RPA軟體;將流程「元件化」,並且未來多次重複利用,即為軟體化與提升效率的關鍵。書中亦介紹RPA BANK等網站提供讀者獲知RPA產品與服務的最新資訊,並提供一些免費軟體等盡可能免付費的學習順序與入門學習,減少讀者的負擔並提供讀者(學習者)更多適時與適性的多樣選擇;若是公司、組織,甚至是個人有預算的話,遵循正規有系統的學習方法來打通任督二脈,亦建議實際購入RPA產品來直接學習為佳。非理工科系的讀者亦可將本書當作啟蒙書,一窺機器人自動化概念。      隨後,書中從「業務和操作的可視化」切入,加上「使用者需求」,一直到「機器人開發」的結合、操作、手法、觀察等一系列的步驟,同時列出使用者需求與由研究者觀察訪查的建議,完整內容具體化且引人入勝。尤其,在使用者需求和系統開發章節中提到一個觀點深有同感,就是「使用者需求整理的工程,是依據操作可視化的結果所完成的操作流程,確認如何讓機器人執行使用者的需求,並且具體落實。做為開發者,關注使用者需求或個別機器人的設計和開發時,會不小心忘記非功能性需求」;開發過程中,程式除了須具備功能以外,也需要兼顧方便好用的設計。以「性能=非功能性需求」,「延伸思考『確認其他非功能性需求了嗎?』和整體的非功能性需求,就能避免不小心忘記」等,從多方面自我檢視,讓機器人動作與進行處理,除了依據操作流程來生成,從中加入了功能性與非功能性的軟性考量。身為長期研究開發者而言,想來心有戚戚焉。最後,本書介紹目前最普遍的「腳本」程式開發與工具,亦有益於一般讀者輕鬆開發機器人程式。如此用心與巧思的編撰方式,甚至讓沒有系統開發經驗的讀者也能從頭開始理解並在腦海中建立起RPA的機制雛形,關於此點,著實讓我既感動又振奮。      全書循序說明了RPA的機制和應用、企業或組織推動導入RPA的順序建議,最後用業務自動化為目標,做為全書中心主軸,輔以與其他系統的組合搭配,達到最佳化與部署效率化;更瞻前顧後地在最後一章「運作管理和安全性」提醒讀者RPA軟體主要的安全威脅範例,如機器人檔案的竄改、對機器人檔案的未授權存取、管理工具與機器人之間的檔案控管,如今全球資訊化時代,雲端化與網路化充斥在每個企業組織運作的前提下,全書的字字珠璣實收畫龍點睛之效。有幸在此以個人淺見與各位讀者分享。感謝!

作者資料

西村泰洋(Yasuhiro Nishimura)

富士通株式會社領域創新(Field Innovation)本部資深總監。負責指導客戶企業的全公司業務可視化,並驗證經營策略效果的服務。具有做為經營策略的RPA等自動化技術的全公司導入豐富經驗。從事IoT、行動裝置、雲端、機器人學、音樂下載等工作近二十年,包括各種新技術的企業導入和相關業務。 著有《圖解認識最新的RPA入門》(図解入門 最新RPAがよ〜くわかる本,秀和System)、《成功的企業聯盟》(成功する企業提携,NTT出版)、《RFID(無線射頻識別)+ICタグ(電子辨識標籤)系統導入和建構標準講座》(RFID+ICタグ システム導入・構築 標準講座,翔泳社)等書。

基本資料

作者:西村泰洋(Yasuhiro Nishimura) 譯者:陳彩華 其他:莊永裕/審訂 出版社:臉譜 書系:科普漫遊1 出版日期:2019-10-07 ISBN:9789862357590 城邦書號:FQ1059 規格:平裝 / 全彩 / 27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