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過去與未來:從舊石器時代到數位時代,地理、技術與制度如何改寫人類萬年的歷史
- 作者: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D. Sachs)
- 出版社:大塊文化
- 出版日期:2020-10-29
- 定價:480元
- 優惠價:79折 379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1月26日止
-
書虫VIP價:379元,贈紅利18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60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分類排行
-
為孩子出征:在屬靈的爭戰中,父母如何成為孩子的護衛者
-
基督的奧秘:一個被遺忘的事實,如何改變我們所見、所信與盼望的一切
-
記憶的社會框架(百年經典首次繁中引進、法文直譯,收錄專文導讀及生平年表)
-
建築的面龐the Face of Architecture:現代主義之後的立面設計
-
世界來過台灣:從荷蘭、美國、西班牙、大清、日本到中華民國,一覽他們來過台灣的足跡,解鎖課本沒有教的歷史彩蛋!
-
裝潢工法全能百科王【暢銷典藏版】:選對材料、正確工序、監工細節全圖解,一次搞懂工程問題
-
國之荒原: 金權政治、貧富差距、體制失能、族群對立,理解美國人憤怒的根源
-
遊戲人生72變 2:跨越心界線──引導思考‧促進交流,活化教學心技法
-
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
有趣的聖經故事:只要兩小時,原來讀聖經這麼簡單!
內容簡介
「由著名經濟學家薩克斯撰寫的世界史,總結了過去七萬年來的歷史演變。買了這本書,可以扔掉你書櫃上數十本那些號稱專家寫!」
——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槍炮、病菌與與鋼鐵》作者
極端氣候、重度汙染、貧富不均、戰爭風險,
我們正站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邊緣。
當人類來到生存的關鍵時刻,
翻開七萬年的歷史,我們是否能借古鑑今,開啟永續的大門?
——蔡宏政(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兼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專文推薦——
二十一世紀初,我們再次進入新的地緣政治時代。權力越來越分散,尤其當亞洲也擁有了西歐和美國的技術、經濟、和軍事優勢後,中國、印度、北韓和巴基斯坦成為核武大國,影響全球局勢舉重若輕。不僅如此,數位時代技術的演變,也正在催生全球化權力關係的變化,同時,網路戰成為二十一世紀最新的戰爭。
地緣政治反應了「帝國」的樣貌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1914年,大英帝國仍然統治著世界;到1960年,大英帝國基本上已經消失了,蘇聯正在挑戰美國的霸權領導地位;1991年12月,蘇聯也從地圖上消失。今天,中國崛起,印度的勢力以極快的速度增長,而非洲的人口上升,預示了二十一世紀的後半可能是截然不同的權力版圖。
同時,二十一世紀對於人類的基本生存權而言,也面對極大的挑戰: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消失、越來越廣泛的環境汙染,這些都是全球需要攜手面對的難題。
二十八歲即獲聘為哈佛終身職的著名經濟學者傑佛瑞.薩克斯,繼《文明的代價》一書後,將視野拉回過往七萬年的歷史演進。他想知道,若想保證人類的長遠未來,那麼借古鑑今是否有可能?如果我們能研究出過去每個時代的演變與困境,是否就能解決今日的問題?
在本書裡,薩克斯將人類的歷史拆成七個時代:舊石器時代——人類以狩獵採集者的姿態誕生;新石器時代——因農業帶來的密集人口,使得狩獵採集者的競爭力削弱並消失;馬背時代——動物的馴化,讓貿易、通訊都變得更為廣泛,城市發展也逐漸密集且多元;古典時代——世界各區域的文明蓬勃發展,人類史上首度出現陸上帝國;海洋時代——開拓新大陸讓貿易範圍寬廣,跨洲的海洋帝國也於此時誕生;工業時代——蒸氣革命帶來大量工業化,催生了第一個世界霸權大英帝國;以及數位時代——霸權由英國轉為美國,而數位革命又帶來新型態的經濟、戰爭、與地緣政治關係。
薩克斯並以五個問題為切入點扣問:
◎是什麼造成了全球化?
◎地理、技術與制度如何交互影響?
◎一個地區的影響力如何向外擴張?
◎這些變化如何影響全球局勢?
◎我們有辦法從過往的全球化汲取教訓,並迎接當下的挑戰嗎?
對於現今世界面臨的危機,薩克斯於書中提出了精闢的見解,更對僵化的聯合國與其他世界組織提出了改革的呼籲。無論是回顧人類七萬年的歷史演進,抑或是對未來的展望上,本書皆展現了全面的觀點,並彌補了傳統經濟學上最缺乏的經濟歷史。薩克斯的這本傑作不僅是強國的警示之書,對於夾擊於強權競逐下的台灣該如何面對世界局勢,也深具啟發。
【名人推薦】
朱敬一 中央研究院院士
何榮幸 《報導者》創辦人、執行長
胡川安 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范琪斐 資深媒體人
黃貞祥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陳嘉行 焦糖哥哥
寒波 演化人類學「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版主
劉必榮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蔡宏政 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兼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各界好評】
「歷史上每個全球化時代都帶來重要教晦。在面臨數位時代的三大挑戰(不平等加劇、環境退化、因地緣政治改變所升高的戰爭風險)時,我們必須開始深植永續發展、社會民主、容納多樣性等核心觀念;否則別忘了,『人類可以是自己最可怕的敵人』正是歷史的最大教晦。」
——《報導者》創辦人、執行長 何榮幸
「在百年一遇的疫情中,除了病毒搭上人體無遠弗屆地流通全球,也讓我們見識到沒了暢行無阻的國際旅行有多麼不方便。科技和文明的發展若能持續,人類跨出地球星際旅行應該是早晚的事。薩克斯的這本好書告訴我們,這一切雄心壯志,早在七萬年前就蓄勢待發,並且在人類族群跨越時空的的競合中不斷加速前進!」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黃貞祥
「由著名經濟學家薩克斯撰寫的世界史,總結了過去七萬年來的歷史演變。買了這本書,可以扔掉你書櫃上數十本那些號稱專家寫的!」
——《槍炮、病菌與與鋼鐵》作者 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
「了解歷史可以幫助引導未來,但是現今的經濟學課程往往缺少經濟歷史這一塊。薩克斯書寫了過去七萬兩千年來,人類、技術和自然如何相互作用,逆轉了這種趨勢!這本書傳達的關鍵在於,儘管技術進步呈指數級增長,但我們從中受益的能力始終取決於人們選擇組織自己的方式。今天,這意味著儘管數位科技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但公共政策和公司治理依舊深深影響著誰能受益。未來,永續性和包容性將如何發展,取決於我們參與民主的模式、我們建立的道德標準,以及允許所有人在公共領域蓬勃發展的能力。本書必讀!」
——倫敦大學創新與公共價值經濟學教授 瑪麗安娜.馬祖卡托(Mariana Mazzucato)
「當今的經濟學正重新檢視歷史觀點,挖掘其根源。結果,在薩克斯的精巧掌控下,令人大開眼界,耳目一新。《全球化的過去與未來》是千百年來人類歷史的導遊,其獨特的模式可以幫助我們以新的方式理解當代困境。儘管他講的故事似乎讓我們感到悲觀,但薩克斯拒絕如此思考歷史,並因為他對人類永續性的追求,從而恢復了可能性。一本重要的賦權書。」
——《棉花帝國:資本主義全球化的過去與未來》作者 斯溫.貝克特(Sven Beckert)
「薩克斯的驚人傑作——書寫領域令人嘆為觀止,洞察力令人振奮,其概念深具開創性。對於那些關心人類從何而來、又將往何處去的讀者來說,他的書充滿著歷史教訓,卻仍對未來保有希望。他頭腦清晰,堅持己見,為我們也為子孫後代提供了路線指引。這實在是一本好書。」
——地理學者暨牛津大學講座教授 高登.克拉克(Gordon L.Clark)
「薩克斯寫了一本出色的書,扼要地介紹了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他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說明,包括地理、技術和組織如何在七個不同的時代共同發展了七萬多年,塑造了全球化。然後,他解釋了我們現在應該做的:停止破壞環境,避免社會和地緣政治災難,而我們幾乎已經快要成功了。本書不可不讀。」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學評論員 馬丁.沃夫(Martin Wolf)
「《全球化的過去與未來》為人類的發展提供了無與倫比的解釋。對於任何好奇人類是如何發展至今、我們未來的挑戰又是什麼的人而言,非得看這本書不可。薩克斯的權威著作引人入勝,為人類歷史提供了深刻的見解,並提供了迫切需要的見識,讓我們對當前世界狀況有所了解,並提供重要的指引。」
——《分裂的全球》、《發現時代》作者 伊恩.高登(Ian Goldin)
「作為(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特別顧問,薩克斯始終強調,只有以全球為範圍進行前瞻性的合作,才能實現永續發展。在新的全球化願景中,薩克斯展示了為什麼和平合作的緊迫性比過往任何時期都更加重要。人類身為一個物種,需要了解我們共同的命運,才能夠生存,而這本書能幫助我們達成共識。」
——聯合國前秘書長 潘基文(Ban Ki-moon)
目錄
推薦序 重新想像人類社會的基本秩序 (蔡宏政,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兼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前言
第一章 七大全球化時代
七個全球化的時代/全球變遷加速度/經濟規模與變遷的步伐/馬爾薩斯詛咒/城市生活的逐漸成形/地理、技術與制度共舞/優勢地理/地緣政治與全球化/向後望見未來
第二章 舊石器時代(西元前七萬~一萬年)
第一次全球化時代/文化發展加速度/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社會/舊石器時代的一些教誨
第三章 新石器時代(西元前一萬~三千年)
在生態區傳播的農耕活動/歐亞大陸的早期沖積文明/幸運緯度/新石器時代的一些教誨
第四章 馬背時代(西元前三千~一千年)
動物的馴化/驢與馬的馴化/駱駝與駱駝科動物的馴化/金屬時代/舊世界與新世界的發展比較/歐亞大陸的顏那亞文明/早期的馬背帝國/肥沃月彎的關鍵發展突破/馬背時代的一些教誨
第五章 古典時代(西元前一千年~西元一五〇〇年)
軸心時代/海上霸權與陸上霸權/古典陸上帝國的崛起/漢朝/一〇〇年的世界版圖/幸運緯度內的全球貿易/羅馬淪亡與伊斯蘭崛起/不同凡響的宋朝/草原征服者的最後歡呼/古典時代的一些教誨
第六章 海洋時代(一五〇〇~一八〇〇年)
中國的由盛轉衰/北大西洋對遠洋航行的追求/哥倫布大交換/火藥時代與公海/新歐洲探索時代/全球資本主義的誕生/歐洲爭奪全球帝國/貪得無厭的帝國建造者/國家與資本的糾纏/新世界的原住民人口及非洲奴隸/棉花與資本主義企業/全球帝國與全球戰爭/亞當・斯密對全球帝國時代的總結/海洋時代的一些教誨
第七章 工業時代(一八〇〇年~二〇〇〇年)
從有機經濟到高能源經濟/為何英國是最早工業化的國家?/內生成長和康波理論/工業化在歐洲的擴散/全球大分歧/亞洲劇場:中國、印度、日本/歐洲併吞非洲/英美霸權/歐洲流血三十年/美國人的世紀/解殖與全球收斂的開端/工業時代的一些教誨
第八章 數位時代(二十一世紀)
數位革命/趨同成長與躍上浪尖的中國/永續發展的挑戰/不平等的挑戰/地球限度的挑戰/衝突的風險/數位時代的一些教誨
第九章 在二十一世紀領導全球化
永續發展/社會民主精神/輔助性與公共領域/改組聯合國/共同計畫的倫理行動
致謝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參考書目
序跋
前言
就在本書即將出版之際,新冠肺炎(COVID-19)流行疫病爆發。這場最為全球化的現象在一夕之間掀起了最為在地化的反應:隔離、社區封鎖,以及國際邊境與貿易的關閉。短短三個月,病毒從中國武漢向外蔓延擴散至超過一百四十個國家。十四世紀時,淋巴腺鼠疫(bubonic plague)花了十六年的時間(一三三年至一三七四年),自中國向義大利擴散成黑死病(Black Death)。而在我們的時代,病原體隨著一架架不間斷的班機,以數天的時間從武漢進入羅馬。
本書談論的是全球化的複雜性,全球化不僅擁有改善人類現況的強大能力,同時伴隨著不容忽視的威脅。地球上的人們相互連結,讓我們能分享彼此的想法、享受多元文化,甚至在幅員遼闊的地理位置之間交換多元且獨特的物品。我們在早晨享受的咖啡,不僅是來自對街的咖啡店,更源於衣索比亞、印尼與哥倫比亞等地的熱帶山丘陡坡。我曾經造訪過這些地方,沉浸於他們的豐富文化與宏偉的絕美景色。我的工作與前往各地參訪的經驗,都讓我了解到無論我們彼此的背景與物質條件多麼不同,人類的善良、我們對孩子的期望,以及我們對於生命的享受,都是整體人類同享的共同價值。
近日的新冠病毒,讓我們再次認知全球貿易與旅行,皆伴隨著全球尺度的疾病擴散。本書將會與各位討論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如何看待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與達伽馬(Vasco da Gama)的發現:他認為發現這些從歐洲行經美國再到亞洲的海路,是人類歷史最重要的事件,海路將全球各區域連結成一張巨大運輸與貿易網絡,其中蘊藏著龐大的利益;但是,斯密也沮喪地寫到,新海路的發現亦使歐洲征服者對當地社會產生大規模的壓迫。
由於羅伯.科霍(Robert Koch)、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喬凡尼.格拉希(Giovanni Grassi)、羅納德.羅斯(Ronald Ross)與馬丁努斯.貝傑尼克(Martinus Beijerinck)等人在亞當.斯密過世的一世紀之後,才對細菌與病毒疾病傳播做出詳盡研究,因此他無法得知美洲原住民社會的毀滅過程中,舊世界的病原體扮演著多麽關鍵的角色。哥倫布帶到美洲的不僅是征服者,還有一場大規模的生物交換。歐洲人為了農作,將馬、牛與其他植物及動物運向美洲,也運進了許多新的傳染疾病,包括天花、麻疹與瘧疾,同時也為歐洲帶回馬鈴薯、玉米、番茄等農作物與農場動物。「哥倫布大交換」以貿易連結了整個地球,也以新的財富與權力不平等分化了整座世界。
舊世界疾病造成美洲原住民極高的死亡率,幾近毀滅。原住民在舊世界病原體面前如同孩童,毫無防備。同樣地,在橫掃全球的新冠肺炎面前,人類在免疫方面亦是毫無防護,也像孩童般脆弱。儘管新冠肺炎的病況與死亡率極有可能遠不及十六世紀蹂躪美洲原住民的流行疾病,但現今的流行疫病依舊正以前所未見的方式,影響全球政治與社會情勢。
我們其實無須回到十四世紀的黑死病與十六世紀哥倫布大交換的現場,才能理解疾病是如何嚴重影響了社會與經濟。直到十九世紀晚期,非洲因瘧疾所承受的負擔,反而成為某種防止歐洲帝國征掠的防護:因為瘧疾使得前往西非的歐洲士兵死亡率達到驚人高峰,因而讓此地有了「白人墳場」的稱號。當英國學到從安地斯山脈金雞納樹(cinchona tree)樹皮提煉出抗瘧疾的解方「奎寧」,這道阻止征掠的屏障才應聲倒下,含有奎寧的琴通寧(gin and tonic)更因此成為帝國征服者的一種飲品。儘管如今已有新藥與預防性措施,讓人類得以反擊這道古老的災罰,但是,非洲的瘧疾自此轉而成為當地孩童存活率與經濟發展的阻礙。
更晚近的時候,導致愛滋病(AIDS)的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成為另一個造成全球浩劫的殺手病原體。如同新冠肺炎,人類免疫缺乏病毒也是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zoonosis),意即動物的病原體經過某種基因交互作用或基因變異後,一躍進入人類這個物種。愛滋病很可能經由被宰殺為野味的西非猿,類闖入人類族群;而今日蝙蝠被認為最有可能是新冠肺炎的來源。在愛滋病的例子中,此病毒似乎在二十世紀中期,於非洲境內擴散了數十年,接著在一九七〇與一九八〇年代早期於國際間流傳。愛滋病或人類免疫缺乏病毒首度被診斷,是一九八〇年代早期的美國舊金山,也就是此病毒進入人類族群的數十年之後;而數以百萬計的非洲人早已受感染,或甚至為此死亡。
無論是以對人類的摧殘或啟發為角度,愛滋病都是另一項重要的全球化事件。愛滋病的致死人口迅速地攀升至千萬,並伴隨著巨大的苦痛。許多受到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的人,都是社會邊緣族群:極度貧窮、少數民族、LGBT社群與靜脈注射藥物使用者等等。因此,除了公民團體外,政府的反應遲滯,而展開最前線行動的人往往是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者,他們一步步引領世界各國政府展開動作,儘管數十年的延遲已經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另一方面,科學領域的進展令人印象深刻,它們快速地做出關於病毒本質、致病情形與對抗方式等基本研究。在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成為新型人畜共同傳染病大約十幾年之後,科學家已發現多項抗病毒藥物,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的感染從幾乎百分之百致死,扭轉為慢性且可控制的傳染疾病。不可否認地,全球化在這些突破與新藥的普及度上,都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因為科學發現是全球性的,因此各項新知都能在所有大陸之間迅速傳播。
同時,新藥的普及也必須經過全球的協作。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全球抗擊愛滋病、結核病和瘧疾基金會」(The Global Fund to Fight AIDS, Tuberculosis and Malaria)的建立。公共意識與公民社會運動領袖的崛起,讓政策執行與公共衛生突飛猛進。
而今日,新冠肺炎似乎使全球化突然來到結算日,各國政治都必須在促進正面影響的同時,還須限縮負面後果。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早期階段,勢必包括關閉國際貿易與旅行,甚至必須約束人們在國家內不同城市間的移動。「隔離」(quarantines)一詞的原意為四十天(義大利文quaranta giorni),當時的威尼斯人命令疑似帶有瘟疫的船隻在進港前隔離四十日;如今隔離措施再現。如同愛滋病危機,在執行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時,也須對社會正義保持大量關注。
「也許開放式貿易就是過於危險,也許我們應該再次關閉國家邊境,重返各國自給自足的模式。」這樣的想法最近似乎蔚為主流,但這僅是幻覺而已,雖然隔離措施的確限縮了疫病的擴散,但幾乎不可能完全停止病原體的蔓延。另一方面,確實執行隔離措施也會付出極高昂的成本,終止貿易會引起災難,起點就是大規模地損失經濟輸出與生計。總觀人類歷史,我們應了解孕育自全球化的威脅(疾病、征掠、戰爭與經濟危機等等),並正面直視這些威脅;這並非意味著斷絕所有與全球化相關的益處,而是善加利用國際合作,控制全球規模互動的負面後果。
這代表我們必須創造出新型態的全球合作,這也是本書最重要的主題之一。自十八世紀晚期開始,哲學家、政治家、政客與社會運動者始終在尋找控制全球化的新方式,以達到正面影響,同時消減潛在的危害。這波流行疫病的對抗已隱約可見許多合作的努力。一八五一年至一九三八年召開的國際衛生會議(International Sanitary Conferences),就是全球科學與政治密集合作的早期成果之一,這番努力也讓世界衛生組織於一九四八年成立。世界衛生組織隸屬於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的聯合國,也是聯合國最早成立的組織之一。在現今全球對抗新冠肺炎過程中,世衛立於中心,統整病原體的科學資訊與疫情控制方式,並監控及協調全球疫情,希望達到疫情的控制與終結。
全球化也讓世界不同區域得以相互學習。當某國成功控制了新冠肺炎的擴散,世界其他區域就能迅速將目標放在學習這項新方法,同時思考這些方式是否能應用於當地的社會脈絡。如同過去對抗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新冠肺炎的新藥與疫苗,同樣是全球同步發展:新的候選藥物與疫苗的臨床試驗,牽涉到遍布於全球的研究者;而新藥與疫苗的分送與使用,也一樣須要全球尺度的協作。
疾病掌控並非現今全球合作唯一攸關生死的重點。在全球合作與世界體系的尺度下,還有許多緊急要項,這包括:控制人為造成的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的維護;大規模空氣、土壤與海洋污染的掌控與復原;網路的適當使用與管理;防止核子武器擴散;防止大規模人口被迫遷移;以及避免從未間斷的武力衝突。以上所有挑戰都必須由我們這座常常顯得太過分化、猜疑與無法聚焦的世界正面迎擊。而如今,這座世界正全神貫注地對抗一種突然轉變成新流行疫病的人畜共通傳染病。
本書不會為各位提供這些苦痛與威脅的簡單解答。全球化的歷程是一段人類輝煌成就、殘酷與自我傷害的歷史,也是一場在危機中帶著極度複雜性不斷邁進的歷程。我們將會見到,全球化包含自然地理、人類制度與技術知識的相互交織。新冠肺炎曾經是一種身體現象,但突然間入侵至我們的政治與社交生活,並成為科學發現的焦點。因此,新冠肺炎也一種全球化的現象,而全球化自人類物種現身開始,就一直存在於我們歷史中。希望本書能為各位照亮長時間來全球如何相互交織的歷程,以及全球化在形塑人類生命之間扮演著何種角色。
延伸內容
重新想像人類社會的基本秩序
◎文/蔡宏政(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兼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一九七九年英國首相佘契爾夫人為因應石油危機的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逆轉戰後凱因斯主義對市場機制的干預,首先實施強調市場效率的供給面經濟學。隔年美國雷根總統踵武其後,開始全球性的新自由主義政治經濟學,對各國貿易施加去管制的壓力。這波浪潮到一九九五年成立的世界貿易組織(WTO)達於頂峰,WTO不只強調自由貿易,同時也要求各會員國對阻礙投資、設置非關稅貿易障礙與妨礙智慧財產權等管制措施在期限之內漸次撤除。
伴隨這個結構性的轉變,「全球化」這個名詞在一九九〇年代也開始風行於政學界,強調各種商品、資本、資訊與人力在穿透國界管制上的流動。這種以全球為單位來研究人類各式活動的觀點後來更進一步延伸其時間向度,認為全球化不止是一個一九八〇年代之後的現象,而是具有歷史的深度與內在的結構,從而在九零年代之後形成一種「全球史」的學術潮流。
傑佛瑞.薩克斯在今年出版的這本書可以說是全球史的最新著作之一。為了涵蓋從舊石器以來七萬年的全球歷史,薩克斯對全球化下了一個最寬鬆的定義,也就是各式各樣互異的社會,以貿易、金融、企業、移民、文化、帝國與戰爭等方式,跨越廣大的地理位置相互聯繫。他認為推動全球化變遷的主要動力來自地理、技術與制度的交互作用,據此將全球化歷史分為七個階段,在接續的每個階段中,人類一次又一次地意識到與聯繫了更寬廣的世界範圍,全球化歷史因此是一系列規模不斷擴張的轉變過程。
這個規模擴張的趨勢可以由三個相互關聯的基本事實來說明。首先是人口增加在海洋時代(一五〇〇年)之前的緩慢增長,之後的加速,然後在工業時代呈現井噴式成長。其次是大量人口的增加又集中在都市之中,所以都市化程度也呈現相同的歷史發展模式。最後,人口規模增加與都市化支撐了更進一步的生產分工、技術創新與經濟規模,讓人均生產量以同樣的趨勢增長,使得人類社會得以不斷逃脫馬爾薩斯詛咒。
雖然薩克斯強調地理、技術與制度三者的交互作用才能完整解釋全球化動力,但綜觀全書,地理因素在他的解釋中佔有相當決定性的位置。他深受賈德.戴蒙與伊安.摩里士的影響,認為在整整七萬年中,一直到一五〇〇年的海洋時代開始之前,歐亞大陸的「幸福緯度」區域一直都是全球人口、技術與財富的集中區域,也正是因為這個區域從新舊石器時代、馬背時代與古典時代的長期技術與財富的累積才能開創出之後的海洋、工業與數位時代。我們也可以說,只有當人類走過工業革命的爆發性技術成長之後,人類才有能力逐漸擺脫千萬年來地理條件強加的限制。但如此一來,工業革命為何帶來爆炸性的技術進展,制度因素如何解釋這一歷史性的關鍵轉變就應該要佔有更大篇幅。
以一本三百多頁的書籍來處理七萬年的全球歷史,無論如何都會遺留許多重大議題需要進一步辯難。本書在處理工業革命為何發生在英國而非具有相同條件的中國、中國與印度的工業化失敗、日本為何能成為亞洲唯一工業化成功的國家,都需要更深入的分析。另外,作者把中國GDP入開發中國家,來跟已開發國家對比,從而得出全球貧富差距縮小的結論,這點具有誤導性。其實中國國內具有嚴重的的貧富差距(官方吉尼指數0.47,民間有人估計0.6以上),如果我們不分國別,把全球人口依照收入五等分或十等份來分組(想想六億人月所得在一千人民幣以下),那麼中國因素的加入實際上是會增加,而不是減少,全球貧富差距。由於美中貿易與技術戰爭,目前因為都已經有相當精細的分析文獻指出,中國技術專利數並非關鍵技術,而華為5G產業的補貼與強制技術轉讓也非單純的私人公司行為。薩克斯對中國趨同發展的判斷其實有很大的商榷餘地。
儘管如此,本書最主要的貢獻是提供一個深具啟發性的世界圖像。薩克斯身為世界頂尖的經濟學者卻能從宏觀的七萬年歷史長度,來剖析全球化的發展趨勢。這麼廣大的時空範圍必然涉及到幾乎無止境的資料搜集,不同觀點的爭論與整合,最後才能提煉出一個貫穿歷史的洞見。本書既利用了數位時代所帶來的跨領域知識流動與整合,同時也是通過這種整合來重新想像人類社會的基本秩序。這種恢宏的見識讓薩克斯可以持之有故地說出:「在自由貿易的理論中,政府應避免涉入市場力量,讓供給和需求自己發揮作用。前文強調過,這個信條無法解決市場力的分配問題,而可能導致許多人陷於貧窮。同時,這也未能描述資本主義的現況,未如實呈現資本主義從一開始的樣貌。資本主義企業不僅常殘酷無情地追求利益,甚至一貫地動用國家的力量來將他們的利益擴至最大、將損失轉嫁予他人,有時是同胞,更常是其他社會的弱勢族群。」這段話對當前台灣的政學界與主流意見依然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本書的深度既可以作為是歷史學、經濟學、政治學與社會學的良好教材,但它深入淺出的寫作與圖表也可以是一本激發社會大眾創造性思考的精彩書籍。我強烈推薦給大家,因為它一定會對你過往的世界觀帶來很大的衝擊。作者資料
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D. Sachs)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美國當代最重要的經濟學者。現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永續發展中心主任,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網絡(U.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主任,也是當代經濟學界的傳奇人物。一九八三年,年僅二十八歲即獲聘為哈佛大學終身職教授。而後轉聘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主任。由於參與許多國家的經濟發展顧問,他的足跡遍及一百多國,造就了他在發展經濟學上泰山北斗般的地位。曾擔任聯合國三位秘書長的高級顧問。 曾出版有:《文明的代價:追求繁榮、效率、正義、永續,沒有白吃午餐》、《永續發展新紀元》、《66億人的共同繁榮》,以及《終結貧窮:可以在2025年以前達成》等。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