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聖誕月‧最後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職場工作術 > 自我提升
長勝心態:贏家不是一時得勝,卻輸掉人生!成功是慢慢存、可持續終生的行動
left
right
  •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長勝心態:贏家不是一時得勝,卻輸掉人生!成功是慢慢存、可持續終生的行動

  • 作者:凱絲.畢曉普(Cath Bishop)
  • 出版社:商業周刊
  • 出版日期:2021-07-01
  • 定價:400元
  • 優惠價:79折 316元
  • 優惠截止日:2030年12月31日止
  • 書虫VIP價:316元,贈紅利15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00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本書適用活動
讀書花園選書~任選2本,訂單現折30元!
  • 耳邊說書79折,兩本75折!再享全館滿額折

內容簡介

為什麼獲勝未必就是成功??? 成功,不是短跑衝刺或你死我活, 而是長線經營,慢慢存出大贏家。 世界冠軍運動員帶你找回贏家的初心, 了解自己的價值,累積出你自己版本的勝利 ★《金融時報》2020年度最佳商業書 ★《每日電訊報》、《每日郵報》、《富比世》、《今日管理》等媒體好評 ★馬修.席德(《練習的力量》作者)推薦:「一本令人振奮的書,它翻轉了成功的概念。強大而深刻!」 以往的成功定義,是不惜一切代價、將所有焦點集中在一時成果:然而,執迷短線的贏家文化,已經顯現出種種危機: 在商場拚得業績第一,但身累心也累,不但失了同事的團隊合作、也帶不了員工的心… 在股市求短線殺進殺出,長期績效反而落到負的… 運動悍將為了贏得金牌違規使用禁藥… 排名頂尖的學霸,畢業就不再碰書,而且不知道適合什麼工作… 政治人物贏了選戰,卻拿不出解決問題的政策… 為了維持身材,吃速效減肥藥,但是減得快、復胖也快… 身為世界冠軍運動員的凱絲.畢曉普,深深了解這種如上癮般的短線爭贏求勝、獲勝之後的空虛,以及無法奪冠時自我價值的崩毀。因此她帶著讀者反思:如果勝利不見得能對我們的人生創造意義與成就感,是時候更深入剖析這是怎麼回事,找出我們怎麼會走到這一地步,希望能換個角度,思考該怎麼做,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走得更長遠。 ★顛覆過時狹隘觀點的最新成功學★ 畢曉普借鏡了心理學、人類學、組織機關的研究,結合在體壇、外交談判、乃至領導團隊與董事會內部的經驗,找到了更好的方式定義成功,就是長勝心態(Long-Win Thinking),涵蓋新視角、新方式、以及新思維,慢慢存出屬於每個人的成功。 其中有三個關鍵(3C)——想清楚(clarity):清楚知道什麼對自己最重要,採取更廣泛與更長期的視野定義成功的樣貌,以及邁向成功路上希望累積什麼樣的經驗;持續學習(continue learning):對所做的每一件事,養成持之以恆、不斷學習的態度,成功係建立在個人不斷成長,而非由呈現在外的結果定義;建立連結(connection):積極地建立與他人的連結,擺脫你爭我奪零和遊戲的生活態度。面臨挫折時,我們不用獨力面對難關,而是能主動向外求助、向他人取經學習。 畢曉普帶領讀者從更長期、全面的角度認識成功,你可以學到: ■「自我導向」vs「精通導向」 「自我導向」(ego orientation)者習慣和他人比較,確定自己是否勝出,用排名與獎章定義這個世界。「精通導向」(mastery orientation)者則每天努力提升自己,與自己比較,減少外求。 ■專注於「排名」的教育是劃錯重點 狹隘的教育重視「贏過他人」,只學考試科目,忽視教育的全面性發展,諸如學習批判性思維、自我控制、如何和他人合作與協作、發揮創意等等。 ■致勝陷阱 贏家的頭銜、獎盃、財富,都仰賴和他人比較,以及觀眾是否追捧。渴望比別人好,而不是把事情做好,讓贏家陷入致勝陷阱,無法專注於精進所長與長期貢獻。 ■不惜一切求勝的企業文化有毒 企業文化若以達標優先,將會催生各種有毒行為,以及充滿恐懼的工作環境,甚至導致企業災難,包括安隆作假帳事件、福斯汽車廢氣排放醜聞等。 ■以長勝心態存出成功 長勝思維幫助心態與心智模式持續成長進步,改變與調整行為,建立更有意義的關係,以便創造合作機會,合力實現自己無法獨力達成的目標。 ■比賽的重點是「表現」,而不是「結果」 能讓比賽精彩的心理狀態,是置身於當下、熱愛你正在做的事、不在乎勝負的心理狀態。這能大幅增加你的幸福感、優化你的表現。 從質疑自己對致勝與成功的既定想法做起,尋找更好的方法,建立起「長勝心態」的思考、行動、人際關係,進而協助我們達到個人以及所屬群體最高水平,看清是什麼阻礙發展;怎麼做可以積極改變周遭的世界,以及提高實現自我與成功的機率。 ◎本書特色 1.「長勝心態」是二十一世紀最新成功學:成功不是贏了一時,卻輸了整個人生 不惜一切求勝,得到的卻是空虛、筋疲力盡、永不滿足……?半生都在追求「勝利」的前世界冠軍凱絲.畢曉普,綜覽語言、科學、歷史等領域,且分析教育界、體壇、商業界、政壇乃至整個社會的獲勝心態,闡述唯有重新看待以及定義成功,才能不輸掉人生,獲得「長勝」! 2. 「贏」有光明面,陰暗面更不可忽視 本書並非一味否定獲勝、競爭、以及凡事做到最好的心態,也絕非要大家降低標準。唯有看到硬幣的正反兩面(獲勝的光明面與陰暗面),才能重新定義屬於你的成功,找到屬於你的前進速度。 3.翻轉非贏即輸的二元對立觀點,贏回長線成功與幸福未來 「長勝思維」的奧義,是將眼光放在較長遠的目標,擁抱並發展所有可能影響成功的因素維。超越非贏即輸的二元對立觀點,積極地為自己、團隊創造嶄新的成功願景。在充滿挑戰的時刻,將激發你積極向上的動力與韌性;在快節奏的世界裡,能幫助你調適與創新,進而豐富你的未來。 ◎專業推薦 綠角/財經作家 齊立文/《經理人月刊》總編輯 Mr. Market市場先生/財經作家 文森說書/YouTuber 李昆霖/提提研執行長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徐豫(御姊愛)/「徐豫切入點」Podcast主持

目錄

【推薦序】什是成功的人生?_綠角(財經作家) 【推薦序】不求常勝,但求長勝_齊立文(《經理人月刊》總編輯) 自序 序言 緒論 第1部 獲勝的意義是什麼? 第1章‧魯蛇!:圍繞獲勝打轉的語言 第2章‧我們是這樣被設定的:致勝這門學科 第3章‧「戰利品歸勝利者所有」:爭勝的歷史 第2部 執著於勝利會阻礙我們的發展 第4章‧從大富翁桌遊到爬滑杆取物:真實生活裡處處要贏 第5章‧誰才是班上的南波萬?力爭第一對教育的影響 第6章‧「一切都是為了獎牌」:競技運動的真相與迷思 第7章‧「就要當第一!」企業界的求勝欲 第8章‧全球的贏家與輸家 第3部 致勝新方式 第9章‧尋找更好的方法:長勝思維的開始 第10章‧重新定義成功:想清楚什麼對你是重要的,這會影響長勝思維 第11章‧超越獎牌與成績:持續學習如何影響長勝思維 第12章‧以人為中心:建立連結對長勝思維的影響 附錄 謝辭 注解

內文試閱

  【緒論】(節錄)      我們心裡對於成功這個主題有什麼既定的想法與假設?我問了朋友與觀眾,「勝利對於你們的意義是什麼?」大同小異的答覆與畫面躍然於眼前:獎牌與領獎台;獎盃與歡呼的群眾;擊敗所有人的佼佼者。大家對贏做出的肢體動作也差不多:咧嘴大笑、興奮握拳、高舉雙臂。有幾句話慣被大家引用,最常見的包括:「成功人士,人見人愛。」「志在參加,不在得獎。」(這話多半用嘲諷的語氣說的。)他們也提到了個人功成名就的風光時刻、奧運奪牌的經典畫面、過去與現在的體育明星、歷代海陸冒險家、領先的實業家與全球商業巨擘、以及拿破崙或曼德拉等歷史要角。      放諸四海,這些都是英雄般的偉人,有時甚至稱得上是超人。他們讓人憶起神奇而又超凡的時刻。這類對於成功與勝利的深層本能反應,迴盪在我們四周,滲入我們的個人生活、工作職場與社會常規。贏等於成功,成功等於贏,意味得擊敗對手。      俗諺「競爭能激發我們最好的一面」,每當聊到成功的話題時,這話常被引用。我們慣把一些人類不凡的成功歸功於競爭,包括重大的科學發現、冒險挺進南極點、一九六九年人類登月等等。但是我認為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如果我們認為競爭是關鍵的驅動力,我們會錯過很多東西。      我們把偶像人物視為英雄與榜樣,但我好奇他們更廣泛的人生與經歷。英勇的登月先鋒,跨出太空艙首次踏上月球表面的重大時刻之後,接下來的生活是什麼模樣?這些太空人返回地球後,心情是如何?我發現了他們頻陷入憂鬱的報導。其中最早踏上月球表面的兩位太空人之一艾德林(Buzz Aldrin)生動地把目睹月球時的描述「華麗的荒土」(magnificent desolation)用來形容他返回地球後的生活。      登月競賽是國際政治的一環,而國際政界充斥勝負的語彙。但是在政壇一路得勝,似乎完全無關能否成功解決我們當前的重大政治課題,諸如氣候變遷、恐怖主義、全球健康威脅、或是社會公平等等。在一味爭贏求勝的政壇,看看過去數十年來的軍事史就會一目了然,舉凡承諾會旗開得勝的地方,從越南、伊拉克到阿富汗,沒有一個支票兌現。關於誰是冷戰的最後贏家,至今辯論不休,也許有關這場打到最後都無法取勝的戰爭,最好的寫照出現在約翰華新.勒卡雷(John Le Carre)的小說裡,他筆下知名的間諜喬治.史邁利(George Smiley)與死敵卡拉(Karla)之間老是沒完沒了地爭高下,到頭來卻只是徒勞,堪稱最好的詮釋。      我們死抱著勝利背後簡單又誘人的意義不放:搶第一、擊敗所有競爭對手。「勝利不代表一切;而是唯一的事情」,這口號迴盪在會議室、運動賽場、家裡。我們太常視這口號為理所當然,認為「生活就是這樣」。這口號進一步強化我們的信仰:爭勝是造福我們生活、讓我們積德向善的強大力量,所以我們大家都該努力追求。大家可繼續接受這樣的想法,並根據這樣的想法過生活。只不過我無法接受。雖然和大家唱反調,彷彿異端,但我真看不出求勝爭贏的好處。      那麼什麼時候勝利不等於成功呢?例如美國自行車好手藍斯.阿姆斯壯(Lance Armstrong)因為禁藥醜聞,七次環法賽冠軍的頭銜被一筆勾消。英格蘭橄欖球得分王強尼.威爾金森(Jonny Wilkinson)是英格蘭球隊抱回二○○三年世界盃冠軍的最大功臣,原本以為賽後會喜不自勝,結果不然,套句他的話:「哪有開心,它連個鬼影都沒出現。」或是聽到奧運金牌得主一進到更衣室,立馬把獎牌丟到垃圾桶,因為為了奪金,一路下來實在太苦了。      我們開始看到成功呈現了哪些不一樣的畫面嗎?成功人士為了取得勝利光環付出了什麼代價?還有哪些其他參賽者被我們鄙視或忽視?還有哪些有才之士、輝煌表現、未來成就可能因為我們狹隘的成功觀而被不屑一顧?狹隘的成功觀死守搶當第一這個標準,不願擴大成功的範疇。      在商業界,為了爭第一,有多少戰役後來變了調?我們怎麼看待「常勝軍」佛雷德.古德溫(Fred Goodwin)這位銀行大亨?在他主持下,蘇格蘭皇家銀行的年度虧損金額之高,刷新英國企業史記錄,並在二○○八年獲得英國政府史無前例注資紓困。知名基金經理人馬多夫(Bernie Madoff)是全球最大投資騙局的幕後操盤手,我們怎麼看這個人?對於商業巨頭安隆(Enron)破產醜聞與福斯汽車(Volkswagen)造假廢氣排放,我們有何觀感?放眼組織界,產能低落無起色;各行各業員工士氣低落;員工過勞比例寫下新高。在在顯示,公司慣常掛在嘴邊的口號:「做到最好」、「擊敗對手」、「當上第一」,其實並不管用。      在教育界,學校體制圍繞分數、目標、排名打轉,導致大批老師離開教職。多個研究顯示,全A學霸雖是校園的「贏家」,但畢業後,職場的表現並非最成功。舉幾個家喻戶曉的人物為例。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自哈佛大學休學,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以及理查.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在校時的表現也非頂尖。      業務經理拚死拚活讓業績達標,以便爭取年度獎金與紅利。但是我聽到一些業務主管坦承,他們會拒絕另一地區同仁與客戶指派的業務,因為該業務無助於拉抬他們的銷售數字。這一切只為了求「贏」。我認識一位哈佛商學院畢業的校友,從事投資業,年薪一百二十萬美元。他告訴我,他實現了在商學院就讀時對成功所下的大部分定義與目標,但他坦言,討厭進辦公室上班,表示:「我覺得自己在浪費生命。」      求贏的慾望對社會每一個環節都會產生影響。事實證明,它對新聞報導、學術研究、對抗性訴訟制的品質,均造成了負面衝擊。一些大型法律訴訟案被新聞廣泛報導,被好萊塢改編上映,因為法庭上水火不容的雙方讓訴訟多了戲劇性,法庭這個地方,轉移、扭曲、甚至欺瞞等手段都能發揮作用,一切無非為了打贏官司,讓對方敗訴。      當我們以更長的時間軸、更廣泛的視野看待這麼多「贏家」時,我們對於成功大同小異的定義開始鬆垮變形。所謂的贏,常見畫面多半聚焦在某個單一時刻:奪冠選手站在領獎台上、公司宣布年度獲利、打贏一場官司戰、宣布選戰壓倒性勝利等等。美國女網好手克里斯‧艾芙特 (Chris Evert)曾說過一句名言,稱在溫布敦賽封后後,大約只會嗨(high)一週。一週之後會發生什麼?贏(或沒有贏)對於體育健將接下來的一輩子意味著什麼?企業如果把眼光聚焦在員工、公司所在的社區、甚至擴及至社會,那麼企業界的成功又是什麼模樣?全A的成績能為學生日後的生活作何準備?政治領袖打贏選戰坐上執政位子,如何把選票轉換成解決當前重大問題的推進力?      美國傳奇體操教練瓦洛里.康多斯.菲爾德(Valorie Kondos Field)告訴我,我們癡迷於獲勝,這心態正在教育界、體壇、企業界製造「破碎的人類」(broken human beings)。誠如她在TED的演說,為什麼獲勝未必就是成功:      ……我們創造了不惜一切代價獲勝的文化,這讓我們陷入危機……整個社會推崇在金字塔頂端的人。我們為那些奪冠、打贏選戰、獲獎者熱烈鼓掌。但不幸地,頂著全A頂尖成績光環的學生畢業離校時已是「傷兵」。運動員帶著獎章與獎牌離開隊伍時,往往毀的毀傷的傷,不只身體受傷,感情與精神也受了傷。員工離開公司時,儘管帶著鉅額獲利,也已受傷。      如果獲勝與成功在這麼多例子裡都不是好事,是時候更深入剖析這是怎麼回事,找出我們怎麼會走到這一地步,然後看看是否有辦法改變。      本書並非一味否定獲勝、競爭、以及凡事做到最好的心態,也絕非要大家降低標準。反之,本書意在挑戰我們針對獲勝、競賽、成功所設定的框架,希望能換個角度,思考我們怎麼做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本書重新回頭檢視我們通常不屑一顧的事情,或是掃到地毯下假裝看不到的問題,希望能進一步了解為什麼有些時候,勝利不見得能對我們的人生創造意義與成就感。唯有看到硬幣的正反兩面,看到獲勝的光明面與陰暗面,才能重新定義何謂成功,繼而朝設定的抱負邁進,絕非僅簡單地以爭第一為目標。深入剖析這個根深柢固的文化現象,代表得探索表面以及表面以下發生了什麼,亦即我們的心態(mindset),心態建構我們的信仰、偏見、態度、看世界的鏡頭。心態常在偶然以及不經意時竄出表面,每每讓我感到意外。我們會安排與計畫每天要做的事項、會議、簡報電話、專案計畫等等,但似乎忘了照顧我們最重要的部分:我們的心、思考方式、信仰與感受。然而這些看不見的元素支配上述一切具體可見的工作事項,驅策我們外顯的行為以及與他人的互動。接下來各章將探討構成這個共通點(爭第一、拿冠軍)的深層元素。      第一部的章節從語言、科學和歷史的鏡頭分析獲勝如何發展到現在的意義。我們會考慮來自語言/文化、宗教/哲學、心理學/生物學等一系列的影響因素,雖然無法一網打盡,但足以協助我們更清楚地認識,社會大眾如何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對獲勝的看法。      第二部的重點探討了社會執迷於獲勝,如何在教育界、體壇、商業界、政壇起了作用與影響力。我會從不同的視角剖析我遇到的實例、其他人和我分享的經歷、以及在公共領域出現的情況。更深入地分析整個社會的獲勝心態也能刺激我們開始思考,該如何重新看待以及定義成功。      在第三部,我們闡述什麼是「長勝」(long win),這是定義成功的另一種方法。我們將分析可如何積極地為我們自己以及社區創造不同於傳統的成功圖像,而非因循過去根深柢固的觀點。我也會列出一些問題、技巧與策略,協助實踐長贏的思維。      【摘錄1】第九章_尋找更好的方法:長勝思維的開始      第一次站在頒獎台中央,第一次聽到英國國歌,讓人難以置信又感動。其他人則用不同的視角看待我這個運動員,對我而言,這既是一種肯定,也真讓人覺得開心。我得到的東西遠超過上台領獎的那一刻。我發現自己找到了更好的方式定義成功,也找到如何與成功有約的更佳方式。我稱這叫長勝(Long Win),涵蓋新的視角、新的方式、以及隨時間而沉殿的新思維。      長勝思維——三C:想清楚、持續學習、建立連結      長勝思維的靈感來自於故事、研究結果以及我自身的親身經驗。我借鏡了心理學、人類學、組織機關的研究,並結合自己的親身經驗,包括奧運選手的資歷、國際外交談判的利害關係、乃至領導團隊與董事會內部的內行人視野,以上種種激勵我不斷學習,了解什麼才能協助我們個人以及我們所屬群體達到最高水平,看清什麼阻礙了我們的發展;我們怎麼做可以積極改變周遭的世界,以及提高實現自我與成功的機率。長勝能更深層次地調整我們的思想、行動、人際關係。      有三個關鍵領域,簡稱3C:      .想清楚(clarity),清楚知道什麼東西對自己重要,採取更廣泛與更長期的視野定義成功的樣貌,以及邁向成功路上我們希望累積什麼樣的經驗。成功不只是短期的指標與結果。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指的是更廣泛地找出我們生活的「為什麼」,清楚我們生活的目的與使命,分析我們希望對周遭世界發揮什麼影響力。      .對於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養成持之以恆、不斷學習的態度(continue learning)。成功係建立在個人不斷成長,而非由呈現在外的結果定義(這麼做的好處是讓我們有機會將表現在外的結果做到最好)。再者,這會讓我們專注於做事的方式與態度(how),以免將太多的重心放在職場以及家庭該做的事(what),事情是做不完的,清單上落落長的待辦事項、要實現的成就,往往支配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但學會在how與what之間取得平衡,可確保我們持續成長與精進,即便失敗也不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主動建立連結(connection),不論做什麼事,務必把建立關係視為首要之務。這可將注意力放在我們日常遇到的人(who):同事、合作夥伴、朋友、網絡裡的人、尚未建立關係但未來可能合作或協作的人。如何積極地建立與他人的連結,擺脫一味地與他人比較、你爭我奪零和遊戲的生活態度?      想清楚、持續學習、建立連結這三C並非列入勾選單的行為選項,也不是要在甘特圖或流程圖中進行專案管理的關鍵績效指標(KPI)。三C是開放、持續進行的主題,協助我們思考、看清自己以及與他人建立連結。這三C幫助我們的心態與心智模式持續成長進步,改變與調整我們的行為,建立更有意義的關係,以便創造合作機會,合力實現自己無法獨力實現的目標。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在《社會性動物》(The Social Animal)一書中解釋道,成功並非發生在意識層的產物,更多是「情緒、直覺、偏見、渴望、遺傳傾向、性格特徵、社會規範等潛意識領域」在影響我們,我們可以選擇延續或挑戰他們。長勝思維的目的是,當你追求成功時,會擁抱並發展所有可能影響成功的因素。      我合作過的每一個組織與單位,這三C都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透過討論、對話、會議、小組討論,我們發現領導人真正想要實現的目標,以及阻礙他們前進的深層問題。這三C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長期的做法,適用於個人、團隊小組乃至組織,亦可協助他們擺脫傳統做事方式的困境。      並非所有職場、運動俱樂部或學校已做好準備,承認必須改變處理事情的方式;也並非都支持我們,當我們在發展思考模式、想法、行為、習慣與互動時。儘管現實如此不利,但這些領域幾乎都在我們可掌控的影響範圍內,值得我們嘗試、實踐、開發。      實踐三C需要主動的選擇、慎重的行動。敞開心扉尋找生活中的「為什麼」、更熟練且深入地與他人互動連結時,這三C帶給我們的所做與所為樂趣、精進、以及意義。三C結合在一起,可協助我們和自己以及周圍人士建立連結,對抗狹隘、故步自封、短視——為了贏不惜一切代價的致勝觀。      接下來的章節將依序探討想清楚、持續學習、建立連結,剖析三C如何幫助我們擺脫爭第一的執迷心態,以及如何將長勝思維落實於生活中。本書並非提供明確解方、只須照著做的how-to工具書,而是提供一系列想法、建議以及例子,協助我們開發自己的三C領域。本書提出許多問題,協助我們持續探索自我的潛能、建立更偉大的抱負。      【摘錄2】第十章_重新定義成功:想清楚什麼對你是重要的,這會影響長勝思維      觀點:什麼是時間性(timescale)?在不同的時間性裡,成功的特徵是什麼?      對自己提問是建立觀點的關鍵。與其關注短期目標以及短期內要履行的約定,我們不如考慮這些短期目標能激勵我們追求哪些較長期的目標。與其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們認為能夠實現夢想的某個風光時刻,例如獎牌落袋、升職、通過考試等等,不如放眼未來,思考這些長期目標對我們以後的生活有何意義。自問:當你成功後,世界會是什麼模樣?其他人會如何體驗你想推動的改變?然後回到今天的現狀。你今天可以做什麼,為自己的長遠發展預作準備?你今天投資哪些東西可能在短期內得不到任何回報,但是對於實現你的目標至關重要?你要如何評估並進一步發展這些領域?新的觀點與見解往往在危機時刻出現。問題是必須持之以恆地培養觀點,以便精進決策、知道拿捏輕重緩急、做出合理回應等等。      觀點舉足輕重,足以影響我們的思考、行動以及與他人的互動,然而我們有多常思考以及有意識地培養觀點?透過想清楚存在的目的,定義「什麼才重要」,已開始擴大成功與勝利的意義,亦即成功不再限縮於拿第一這麼狹隘的範疇。從我們新增的觀點看待成功,則進一步擴大了成功的範疇。我們已看到一些人的故事,拿到金牌後感到空虛、賺了鉅額的薪資與大筆獎金仍不滿足,顯示在某個時刻完成一個性目標或一次性里程碑,不足以視為有意義的成功。就連有些活動,本質上看似以一次性「輸或贏」為特色,如奧運等,若比賽不能與奪牌那一刻之外的重要事情產生連結,一樣被認為缺乏意義、無法提供滿足感。      長勝思維從兩個方向拓展我們的觀點:一,與上面討論的長期存在目的有關;二,思考我們如何在每一天找到成就感,但不看結果與成果。如果我們只關注短期目標或是一件事的期限,那麼很多事不用我們今天花心思投資,諸如溝通、嘗試、深化關係等等。反之,如果我們把今天連結到長期的目標,那麼今天的成就感需要你投資於有利於實現長期目標的關鍵事情上,包括建立可合作的夥伴關係、嘗試新的做事方式、投資時間思考。      培養重在表現的心態(performance mindset)      置身於當下、熱愛你正在做的事、不管這事會把你帶往哪裡,這才是比賽的重點,也是這股強大又積極的心力,能大幅增加你的幸福感、優化你的表現。這明明是雙贏,但諷刺的是,卻被忽視,因為大家執迷於結果,拚了命也要贏。我們自小就知道,遊戲與比賽不受大人重視,但是贏了比賽卻受到重視。我讀了太多選手的受訪內容,包括板球選手、足球運動員、奧運國手等等,他們參加競技運動比賽的經驗,扼殺了他們對運動的興趣與樂趣,導致心理健康出問題,有的被迫提前退役,有的選擇休息一陣子,簡單地玩玩球棒、球類、船槳,重新點燃對體育的熱情。      我認識不少菁英競技運動選手,但是純粹出於熱愛運動而成為運動選手的人士當中,只有一位最接近這個標準,他就是傳奇運動員戴利.湯普森(Daley Thompson)。他曾是兩屆奧運十項全能的冠軍,是英國歷來最成功的運動員之一,我想這絕非巧合。他實在太享受運動的樂趣,因此退休後繼續鍛鍊,和朋友、之前的競爭對手在巴特西公園的跑道健身。他捐出所有的獎牌,因為這些金屬製品不會令他開心。被問到為何退休後還固定跑步,他總是會反問:「我為什麼要停止能讓我非常開心的事呢?」但是回顧一下體育評論員以及觀眾曾如何批評甚至譴責他玩心太重、對體育不夠認真,不符合勝利者與英雄應有的形象,想來還蠻有趣的。他們完全忽略了,面臨壓力壓頂的時刻,保持玩心的能力正是湯普森厲害與過人之處,並締造了他輝煌的運動成績。我們在雪梨奧運前接受魔鬼般的苦練,每一節訓練都使勁全力,我記得他當時對我說了:「你們太認真了,必須多些樂趣!」我當時無法理解,心想一個以獲勝為目標的運動員怎麼會「太認真」呢?現在看來,這建議真是一語中的。      抱著好玩的心態,心無旁騖地投入正在做的事,這是進入「入神狀態」(in the zone)的關鍵,是一種「身與意合、物我兩忘」的流動狀態,有助於超常水準表現、減壓、創意。運動心理學家支持運動員遠離「被結果綁架」,轉而擁抱當下、接受(關注)自己的思緒和感覺,而這些可透過練習正念靜觀(mindfulness)而提升。      身入其境,以及「進入入神狀態」牽涉到的大腦腦區,不同於戰或逃的緊急反應腦區。在「物我兩忘」的心流狀態,是一個非常充實的心理體驗:無懼於失敗、完全沉浸在活動本身。這狀態超越時間限制,與內心信奉的價值有關,不在乎外界的標記或結果。(它類似於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所謂的「巔峰體驗」(peak experiences),是正向心理學的一門學派,也是運動心理學的近親。)儘管「進入入神狀態」通常能順利贏得體育比賽,但大家必須了解,能讓比賽精彩的心理狀態,是一種完全不在乎勝負的心理狀態。我發現這方法也是喜劇演員即興表演的核心。企業想辦法提升員工的創意思維與溝通能力,有時候會邀請喜劇演員,協助員工重新活化大腦裡和玩樂相關的區域(這部分可能在就學與工作時被壓抑了多年,直到現在才有機會擺脫牢籠。)我記得有一位喜劇演員對著分成幾個小組的經理講話,要求他們講故事,每個人輪流登場,但一次只能講一個字。這個挑戰很刺激,因為你無法控制故事的走向,完全得看接下來的人怎麼接,一聽完就得立刻回應。幾個組帶動了氣氛,玩得很開心,組員完全融入活動中,認真地聽其他人說什麼。但是其他組別裡,有些人忍不住指點,試圖控制故事與故事的走向,結果搞得自己以及組裡其他人意興闌珊。有些人試圖想出「聰明策略」,卻往往是幫倒忙,導致小組毫無頭緒。總而言之,這位專家分享了即興表演的基本規則:「你必須為了玩而玩—而非為了贏而玩。」      但媒體繼續無情地關注勝負結果。過去數十年來,我們所見、所讀、所聞並沒有實質進步,儘管菁英競技運動的選手與教練不論是關注重心、訓練方式、心理建設、敘事內容都有了轉變。若你開始搜尋,會常發現體育採訪中反其道而行的現象。大型的世界錦標賽之後(諸如世界盃、大英國協運動會、奧運等),記者習慣問選手,對於拿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低於第五名的,很少被記者採訪!)有何感覺。選手的回答多半集中在表現上,而非名次上,這符合上述重在表現的心態。他們在乎自己是否拿出「個人最佳表現」,而非結果與名次,因為他們首重思考與分析比賽時的表現。他們希望能繼續學習與精進,把剛剛的比賽中學到教訓,應用在下一場比賽。      英國泳將亞當.佩蒂(Adam Peaty)是一百米蛙泳的世界記錄保持人,他摘下二○一八年大英國協運動會金牌後接受專訪,我記得他當時說,他對剛剛的表現不滿意,有些事沒有做對。記者感到不解,心想他都拿了冠軍,怎麼會有問題呢?佩蒂似乎也不解為何記者聽不懂他的話。佩蒂的重點是表現,哪些地方做得不錯,哪些需要改進。對他而言,表現出色和贏得比賽根本是兩回事。他知道自己表現有些地方不盡如人意,但他無法解釋。幾天後的另一場比賽裡,他只拿到亞軍,終結了四年來的不敗記錄。      比賽之後,記者以為佩蒂會失望,所以緊張地問他,對於長期不敗記錄劃下句點有何感受?這次佩蒂心情樂觀多了:原來他找到了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第一次比賽雖然贏了,但未能發現問題所在,現在他更清楚,有信心他與教練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記者與亞當.佩蒂之間再次出現心情與語言不在同一個頻率上,顯示在乎表現已成競技運動員思考與呼吸的一部分,但是少之又少的外人理解或接納這點。      足球經理人在賽後受訪時通常會被問到以「贏球」為中心的問題—「你對輸掉那場比賽有何感受?」或是「你對今天得分(或失分)有什麼看法?」足球經理人以前習慣在賽後採訪中談論在積分榜的排名、需要的得分、贏球時要開心輸球時要沮喪。他們彷彿一直在搭雲霄飛車,上下起伏。多數足球經理人現在的答覆會以表現為主,不太提及得分或失分,而是關注球場上的表現:「防守不錯,但是在前場沒有創造足夠的機會」,「中場很強,但是我們得在防守上下功夫」。在重表現的心態下,無論結果如何,總有一些表現發揮得不錯,但也有些地方需要加強。      我參與牛津—劍橋校際划船賽已有多年,學生時代是划船隊員之一,後來加入執行委員會,並擔任主席。若你每年收看電視解說員的評論(我也是其中一位解說員),一些用語每年都會出現在牛劍的經典划船賽裡:「這是泰晤士河上的一場角鬥」、「非贏即輸」、「第二名什麼獎也沒有」、「勝者是英雄,敗者一無所有」。不僅是在解說時會使用這些描述,這整個世界似乎也難以避免地被輸贏思維所定義,但是我看到這思維如何箝制了表現。

延伸內容

【推薦序】什是成功的人生?
◎文/綠角(財經作家)      在學期間,考試贏過別人,拿到更好的成績。出社會後,升遷贏過別人,取得更高的職位。或是收入勝過他人,累積更多的財富。      我們太常也太習慣,以勝過他人,跟他人比較,來定義何謂成功。      比他人好,自然是更成功啊。而且,競爭不正可以激發人類潛能。這不是一個簡單又正確的想法嗎?      本書作者凱絲.畢曉普,前英國奧運划船隊隊員,以詳細的論述告訴讀者這個想法問題何在。      奧運,無庸置疑,取得獎牌就是成功。書中講述了許多金牌得主在衝過終點線之後的空虛感,以及隨之而來要繼續在下一場競賽證明自己的壓力。      看似相當不錯的第二名,銀牌得主,身為「第一」輸家,往往心中有著最深的遺憾。      奧運開幕時,上萬選手踏入會場,最後只有幾百位金牌得主笑著離開。絕大多數運動員帶著失落離開。而金牌得主也未必真如表面上看起來風光。      只有少數人是贏家,大多人是輸家。而身為贏家也不如想像中美好。這就是我們要的競賽嗎?這是我們希望在學校、職場或人生看到的狀況嗎?      輸贏之外,你有其他選擇。      作者談到自己在競技運動的經驗,目前的選手與教練團,已經逐漸把目光從成果(Result)轉到表現(Performance)。      不只看競賽成果是第幾名,而是整個過程表現如何。      有次作者的划船隊得到第一名回到岸上時,教練臉色不善的說:「跟我說說妳們的表現。」      隊員有點莫名其妙,我們是第一耶。可是在教練追問下,她們自己心中其實也明白,隊員開始檢討今天比賽的缺失,譬如起步後的節奏太快,無法維持。而且風向處理也不太好。      重點是為這個活動付出的努力以及持續追尋改進。不論今天是風光的第一名,或根本連頒獎台都沾不到邊,這都是要持續進行的功課。      作者也提到跟隊友兩人在世界盃划船賽的最後衝刺階段。作者一心想著划槳入水角度、划水時間,出水動作、隊友協調。她周邊的世界已經消失了,就只有她,隊友,跟船。船好像在水面上飛起來,以無比滑順的姿態駛向終點。      過了終點,作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第幾名。抬頭起來看了大型記分板。她才知道贏得金牌了。      這場比賽讓作者真正珍惜的,不是那面獎牌,而是物我兩忘,全心一致的划船體驗。      這是真正的成功。這是會伴隨你一生,一直鼓舞你前進的人生體驗。      我們必須跳出簡單的輸贏框架,檢視自己在各種活動,不論是求學、工作還是人生,是否採取一個不斷精進的態度,不斷學習的心態。      追求進步的心態,不會讓你失望。願意學習的人,不會停止前進。      不是為了勝過他人而進步,而是為了讓自己更好而前進。當你用這些全新的看法來面對自己的工作與事業時,你可以不那麼在意外界訂下的輸贏之分,以一個更健康的心態活在這世上,也更容易得到內心的真正滿足。      轉換心態,離開目前常見的輸贏二分法價值觀,不是簡單的事情。書中詳細介紹了三個C的概念,提供讀者實際行動之路。      想在輸贏之外,有更精彩充實的人生旅途?      《長勝心態》值得一讀。   
【推薦序】不求常勝,但求長勝
◎文/齊立文(《經理人月刊》總編輯)      今年四月底,讀到了一則新聞:一九六九年創下人類登陸月球壯舉的三位太空人之一柯林斯(Michael Collins)辭世,享年九十歲。報導中提到了一個我過去沒注意到的事實,亦即乘阿波羅11號太空船登月的三名太空人當中,只有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和艾德林(Buzz Aldrin)真正踏上了月球表面,至於柯林斯則是擔任指揮艙裡駕駛,停留在月球軌道上。      柯林斯的任務無疑很重要,將另外兩名夥伴送抵月球,但是也有人問過他是否感到遺憾,沒能在月球上漫步。「我當然認為我沒拿到三人當中的最佳席次,但是我可以很誠實地說,我對於我得到的位置還是無比振奮。」      本書也提到了登月計畫,做為大國競逐世界霸權地位的指標性戰場之一,只是作者採取了「月之陰暗面」的視角:「這些太空人返回地球後,心情如何?我發現了他們頻陷入憂鬱的報導。其中最早踏上月球表面的兩位太空人之一艾德林,把目睹月球時的描述『華麗的荒土』(magnificent desolation),用來形容他返回地球後的生活。」      或許,關於這個登月的故事,你還聽過更尖刻的版本:人們只會記得「第一個」踏上月球的人,第一之外,無人聞問。所以,我們都記得了阿姆斯壯,更能朗朗上口他那句記入史冊的名言,「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以上這段敘述,可以部分呈現出作者的書寫動機:當人類探索未知領域的冒險精神,成了美蘇國力角力的陪襯;太空人往後的生活,成為了華麗的荒土,我們還一定都要當阿姆斯壯嗎?當柯林斯又如何?從國家乃至個人,總是想贏的意義何在?      ●「長勝思維」知易行難,甚至知之不易      本書一開場,就談到了作者在奧運划船比賽奪得銀牌後的心情:腦中一片空白,而且沒有想像中的快樂。這也促使她展開自我探索:「難道『體育』只在乎誰是勝利者?我們觀看的比賽裡,難道沒有更多值得欣賞、以及思考的面向?」      而如果將體育二字,置換成學校、企業乃至於國際政治,我們都可以隨著作者的思路,進一步扣問自己相同的問題,處在一個充滿競爭力排名的世界裡,真的有永遠的贏家嗎?畢竟拉長時間來看,我們都知道人不只是活一時,還要活一世;而且如同書中引述搖滾歌手鮑伯.狄倫(Bob Dylan)的歌詞:今天失敗的人,或許明日將贏得勝利,因為時代在變。      然而,問題就在於,本書提及的「長勝思維」,你多半已經知道了,或至少以為自己知道了,只是你非但做不到,還經常反其道而行。      根據作者的定義,長勝思維「重新定義了何謂『贏』,希望大家更廣泛地關注長期而言更重要的事;不僅重視結果,也同樣重視學習與成長;認清實現目標與抱負,少不得協作與建立連結。」但試著回想你最近一次輸或贏的經驗?輸的時候,雖敗猶榮、過程比結果重要、入圍就是得獎的話語,安慰得了你嗎?贏的時候,下一次輸得起嗎?換到選舉、企業經營、員工績效評估的場景,我們都知道眼光要放長遠,要追求目的、意義,而非只看重短期利益、營收獲利,實際上的作為又是如何?      或許,正是因為「長勝思維」知易行難,甚至知之不易,畢竟我們從語言、思維到行為,都很難真正做到「輸贏不重要」,因此在閱讀本書時,看到作者嘗試將長勝思維從體育延伸到教育、商場、政壇、國際政治時,不免產生陳義過高的疑慮。      但換個角度想,思維的轉變原本就需要時間,需要有人帶頭做起。本書提到的美國心理學家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在《心態致勝》書中提到的改變心態,從認為人的智力、能力天生不變的「固定型心態」,轉換成透過學習、挑戰就可以不斷自我提升的「成長型心態」,就是很好的起點。      一旦你相信自己是可以持續不斷改善、進化,就比較不會用一時一地的勝敗來定義自己與他人,接著就可以追隨作者提出的3C思維,即清楚思考(clarity)人生的目的、持續學習(continue learning),以及與他人建立連結(connection),逐漸培養出「長勝心態」。      我很喜歡看網球名將費德勒(Roger Federer)打球,一九八一年生的他,至今仍活躍網壇。很多名將在過了在「球場上常勝」的巔峰期後,往往選擇急流勇退,但是費德勒顯然選擇了「人生中長勝」,喜歡做的事,只要還能做,就超脫勝負,持續做。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贏家不是一時得勝,成功是長線經營,慢慢存出大贏家
◎文/商業周刊編輯部   贏錢、贏球、贏話、贏得選戰……人人爭相想在各自的領域拔尖,將競爭對手踩在腳下,汲汲於尋找「成功秘訣」。但是有多少短線勝出的「贏家」陷入狂歡與空虛的惡性循環,又有多少後來走歪?還有哪些「魯蛇」被鄙視或忽視?   身為「贏家」的奧運選手凱絲.畢曉普,更清楚「勝利」的本質,以更好的方式定義成功,即「長勝心態」(Long-Win Thinking),從長線、全面的角度找到人生中最好、最有意義的勝利。善用三C法則:想清楚(clarity):採取更廣泛與更長期的視野定義,清楚知道什麼對自己最重要,以及邁向成功路上希望累積什麼樣的經驗;持續學習(continuous learning):成功建立在個人不斷成長,而非由外在的結果定義;建立連結(connection):擺脫自私自利態度,積極地建立與人連結,與人同贏,向他人取經學習。   擁抱長勝心態,脫離零和遊戲的陷阱,每個人都能用屬於自己的速度,長期而持續地累積成功、享受成功。

更多編輯推薦收錄在城邦讀饗報,立即訂閱!GO

影音

作者資料

凱絲‧畢曉普 Cath Bishop

【作者】 凱絲‧畢曉普 曾是奧運划船選手與外交官,現在擔任教練與顧問,協助開發領導力與建立團隊。她曾代表英國國家隊參加三屆奧運與六屆的世錦賽。她在一九九八年世錦賽與達特.布萊基搭檔,拿下雙人單槳划船賽銀牌;二○○三年改與凱瑟琳.葛瑞格搭檔,勇奪金牌,繼而在二○○四年雅典奧運摘銀(但正如本書所言,比賽的意義遠甚過抱回獎牌!)。 在二○○一至二○一三年,凱絲曾在外交部擔任公職,專精於政策、談判與解決衝突,期間曾外派至波士尼亞與伊拉克。離開外交部後,凱絲改任顧問與教練,協助企業打造團隊與發展領導力。她在劍橋嘉治管理學院教授高管教育課程,並經常受邀在世界各地演講。她目前與丈夫以及兩個孩子住在倫敦。

基本資料

作者:凱絲.畢曉普(Cath Bishop) 譯者:鍾玉玨 出版社:商業周刊 書系:藍學堂 出版日期:2021-07-01 ISBN:9789865519551 城邦書號:WBBB0139A1 規格:膠裝 / 單色 / 272頁 / 17cm×22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