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性公民權:「知情同意中,曖昧不明的性界線到底是誰界定的?」哥大里程碑研究,剖析性侵害與權力、階級、空間交錯的社會性因素
-
她物誌:100件微妙日常物件裡不為人知的女性史
-
如果你想道歉,隨時都可以來──「佐世保小六女童殺人事件」背後,那些大人無法回答的問題
-
小書店大繪集:意想不到的空間,都能變成個性書店!44家日本獨立書店、私人圖書館、讀書咖啡廳等閱讀空間測繪觀察
-
生命的尋路人(附彩頁經典重出):古老智慧對現代生命困境的回應
-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與地方創生:以藝術重生的產廢之島,見證負面遺產如何成為居民的希望之海!
-
藏傳密續的真相:轉欲望為智慧大樂道
-
焦慮的意義:寫給所有飽受不安所苦、尋求憂慮本質與人生意義的人
-
服從權威(原著出版50週年紀念版):有多少罪惡,假服從之名而行?
-
誰的「國語」?誰的「普通話」?:從官方政策、教育現場、大眾傳媒到常民口說習慣,看兩岸語音標準化如何為社會規範、身分認同與國族政治服務
內容簡介
自休謨與洛克以來,客觀主義的認識論認為真正的知識必須經得起經驗的檢驗,不得超越經驗,如果知識與經驗衝突,人們必須隨時準備拋棄這種「知識」。依據這種認識論,我們必須盡力排除求知過程之中的個人係數,才能達至完全客觀的理想。博藍尼認為,這種以主客觀分離為基礎的認識論不僅是錯誤的,而且還是有害的。事實上,求知是一種技能,是一種個人懷著責任感與普遍性意圖、從啟發性前兆不斷趨近真實的過程,一旦缺少了個人的求知熱情與參與,任何有意義的知識都無法獲得。而個人對求知的寄託、科學社群對知識主張的共識,以及社會對自由思維的尊重,都是人類知識增長過程中環環相扣的要素。嚴密的理路、詳盡的論證,《個人知識》所呈現的,不僅是一個科學家對自己志業的熱情與省思,更是一個公民對自由社會的忠貞與執著。
【推薦】
◎「這本書的智慧與敏銳度使得它成為認識論學者必讀的作品。」 ——《形上學評論》(Review of Metaphysics)
◎「方法論學者近來不斷試圖擺脫科學傳統的客觀性教條,在這些嘗試裡,博藍尼教授的著作是最為傑出的……。對於關心這個問題的讀者,英文世界裡沒有其他書籍比得上《個人知識》。」 ——菲利普‧瑞夫(Philip Rieff),《一位論記事》(The Unitarian Register)
作者資料
邁可‧博藍尼(Michael Polanyi)
邁可‧博藍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出生於布達佩斯的物理化學家與哲學家,早期研究領域包括醫學、量子力學與熱力學。在移居英國後,研究興趣轉向社會科學與哲學。著作包括《科學、信仰與社會》(Science, Faith and Society)、《自由的邏輯》(The Logic of Liberty)、《意義》(Meaning)、《致知與存有》(Knowing and Being)及《科學思維與社會現實》(Scientific Thought and Social Reality)。
基本資料
作者:邁可‧博藍尼(Michael Polanyi)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哲學人
出版日期:2004-12-27
ISBN:9789861242958
城邦書號:BP6001
規格:膠裝 / 單色 / 512頁 / 17cm×23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