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的哲學:《被討厭的勇氣》超人氣療癒作家獻給「大疫年代」的重量級代表作!
- 作者:岸見一郎(Ichiro Kishimi)
- 出版社:平安文化
- 出版日期:2022-09-26
- 定價:320元
- 優惠價:85折 272元
- ※本商品已最低價,恕不再打折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
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蔡康永的情商課3
-
終活筆記ENDING NOTE,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
生命中最大的寶藏就是你自己
-
變老不可怕,只要你做好準備:心理學博士用科學證據破除老化迷思,陪你一起迎向美好的第三人生
-
腦內的猩猩:一本正經的情緒進化論,幫你重塑思維方式,實現情緒自由!曼徹斯特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帶你一窺大腦總部控制臺,奪回情緒主控權!
-
心安在家: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相遇
-
於是,我可以好好說再見(暢銷經典版):悲傷療癒心靈地圖
-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瑞典每30人就1人閱讀.韓國2022讀者最愛年度之書】
-
當靈魂蛻變時:高靈談未來
-
剛剛好,就是最好:每天改變一點點,禪定養心的98個日常練習
內容簡介
面對動盪的現在、未知的未來,
我們該如何找到邁步前行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超人氣療癒作家獻給「大疫年代」的重量級代表作!
助你重新找回內心的安適自在,從此不再活得提心吊膽。
日本Amazon書店讀者★★★★一致盛讚!
不想努力、工作無心、壓力沉重、
逃避人群、憂心疫情、擔心確診……
如何才能擺脫恐懼,克服心中的不安?
――將人生當成一場旅行吧!
#戰爭的不安 #疫情的不安 #生病的不安 #衰老的不安 #死亡的不安
#經濟的不安 #失業的不安 #工作的不安 #失敗的不安 #關係的不安
你,也對一切感到不安嗎?特別是在疫情蔓延、戰禍不斷、通貨膨脹、物價飆漲的此時此刻。但「不安」的真面目究竟是什麼?我們是否能找到與它和平共處的方式?
其實,所有的不安都來自對「未知」的徬徨,以及想要「掌控」事情的焦慮。我們為身體的病痛而不安,為他人的期待而不安,為社會的紛亂而不安,「無能為力」的恐懼讓人們的心變得傷痕累累,並造就了無數活著覺得不安的人。
想要化解不安,撫平焦慮,就要以勇氣面對生命,以平靜接納變局。人生就像一條長河,往事不可追,未來不可控,能把握的只有當下。只要願意凝視內心的不安,直面生命的課題,接受未知的考驗,學會不逃避、不依賴,再苦再難的人生,也永遠存在轉機和希望!
名人推薦:
【作家.精神科醫師】王浩威
【心曦心理諮商所創辦人心理師】周慕姿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諮商心理師】許皓宜
【諮商心理師】蘇絢慧
安心推薦!
不安是相當常見的情緒,但對於阿德勒心理學來說,我們賦予「不安」什麼樣的意義,然後選擇以行動回應這樣的意義,才會具體形成我們生命的藍圖。岸見一郎先生常能從拿手的哲學另闢蹊徑,帶著我們看到當代阿德勒心理學,針對不同議題所構建的人性風景。疫情所帶來的不安,依舊深深影響著人際關係。但過去不必然決定未來,我們現在就可以連結社群並且重新擁抱安全感。期待我們都平安走過疫情,並且能重新心手相攜,深深祝福您!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經歷了疫情的衝擊和各種變化,我們都集體經歷了「不安」的功課,「不安」顯示了我們生命的渺小和脆弱,過往膨脹式的追求,和對未來的過度樂觀,都紮紮實實地讓我們體認到之於世界,人類仍是面對著許多未知,即使我們多麼想掌控好所有的未知。岸見一郎在本書中拋給我們一個議題:「不能預知未來會怎麼樣嗎?」從中探討人從小到大的各種煩惱、焦慮、不安,代表著什麼樣的慾望和生命狀態?為我們揭開不安的真面目,反思如何擺脫焦慮的心,找到安身立命的根本方法。
――諮商心理師/蘇絢慧
目錄
目錄
前言
無法預測的未來是很嚴重的問題嗎?
不發生變化就能看穿未來嗎?
無法控制情況的時候
就算看不見未來
致不安的你
第一章:不安的真面目
不安的對象是「無」
不安有所目的
從人生課題逃離的心靈創傷
無法下定決心的不安
逃離課題的不安
為了支配他人的不安
形而上的不安
從現實中轉移的慰戲
第二章:流行病的不安
流行病帶來什麼問題?
我們能做什麼?
新冠肺炎後的問題
第三章:人際關係的不安
為了逃避人際關係
把別人當作敵人的目的是什麼?
嫉妒的人總是活在不安中
嫉妒是因為追求平均化
為了不產生嫉妒能做些什麼?
看不見臉的不安
向看不見的人產生的憎恨
謠言與不安
疑心生暗鬼
第四章:工作的不安
得不到結果的不安
心情倫理與責任倫理
不要害怕失敗
從競爭中退出
第五章:病痛的不安
身體變得不像自己的時候
接受疾病
從病痛中恢復的過程
回應身體的呼喚
被拍上沒有時間的彼岸
不要把人生想像成直線
使今天成為圓滿的一天
活著就是在證明自己的價值
活著不是進化而是變化
病人也能創造貢獻
生還下來代表的意義
第六章:衰老的不安
何時開始意識到老了呢?
人類的價值
老年不是不幸的原因
如何活用被賦予的事物
知識與經驗的累積
第七章:死亡的不安
誰都不知道的死亡
死亡做為人生謊言的不安
面對死亡的不安
死的希望
不要判斷死亡的價值
為了逃離對死亡的不安
好好活著
什麼是死亡?
第八章:為了擺脫不安該怎麼做?
活出自己的風采
抱持反抗他人期待的勇氣
活在自己的人生中
真正的發怒
將人生看作一場旅行
凝視不安
面向深淵一躍而下
放開緊握的手
珍惜真正的朋友
不安可以通過與他人的聯繫消除
希望可以從其他人身上獲得
活在當下
參考文獻
序跋
無法預測的未來是很嚴重的問題嗎?
人生充滿著不確定性,如果能知道往後即將發生什麼,也就不會陷入不安了。但是,明天的事情沒有人能夠知道,明天會一如往常地到來,但屆時自己或許已經不復存在。
說穿了,在我們活著的此時,就算突然發生重大的災害或事故,也無法提早一天開始擔心。核災發生的時候,許多人或許連發生什麼事都還不知道就開始拚命逃生,至今仍在持續流離失所。
就算沒有遇到自然災害或是核災事故,不少人也有自己或家人突然生病,感覺無法看見未來的經驗。能夠想像從今以後會有什麼樣人生的人,只不過是沒有經歷過意外狀況而已。
然而,人生不正是因為無法看透,才讓人產生想活下去的渴望嗎?工作或讀書如果能提早知道結果,不管如何努力,最終結果都已經確定的話,誰還想要努力?同樣的,無法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的人生,才更具有活下去的價值。
確實也有即便看不透,反而覺得人生將從此一成不變,為此感到絕望的人。會這樣思考的人,恐怕過往的人生都活在一帆風順之中,一次也不曾遇過挫折吧。但實際上,不能保證這樣的人生能一直持續下去。
不過有一件事可以確定,那就是:人終將一死。因此,應該沒有人知道死期將至,卻絲毫不會感到不安,雖然知道人都會死,但只要想到死是何種概念?又何時會到來?還是會令人感到不安的。
不發生變化就能看穿未來嗎?
能藉著預測未來得到安全感的人,往往恐懼變化,只要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就不會陷入不安,可一旦預見改變現狀的小小可能性,就會產生不安。提倡個人心理學的奧地利精神科醫生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這樣說的:「在計畫做某些事的時候,最先產生的情感是不安。不管是離家、與同伴分別、就職或是墜入愛河的時候都是。」(《性格心理學》)
「計畫些什麼」的時候感到不安,也代表著明明什麼都還沒開始做,卻會感覺不安。
而一直擁有自信做任何事都能順利的人,當然就不會感到不安了,不過這樣的人並不多。
只要踏出第一步,就無法預知之後會發生什麼事,因此有人會為了逃避外出的不安而選擇躲在家裡不出門,到了非出門不可的時候,也一定要拉人陪伴。因為只要身邊有人,那麼就算放空也能順利到達目的地。但總有必須一個人出門的時候,最終還是得靠自己查出正確的路線。
即使不迷路,路上也可能碰到意外,如果碰到電車停駛,就必須要用預定外的方法到達目的地。無法適應這種事情的人,會因為無法自己處理突發狀況,寧可打消獨自出門的念頭。
還有,工作的時候應該沒有人能夠避免不安。工作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職場上的人際關係,許多工作不可能獨自完成,一起工作的同事不一定都是好說話的人。
若能將職場上的人際關係限縮在工作上,就不會這麼困難了,將同事當成朋友並不是一種義務,假如是難相處的人,只要維持工作上最低限度的關係,離開崗位後就不用再為他的事情感到煩惱。
工作外的人際關係就很麻煩了,我們面對初次見面的對象時,都會擔心讓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就算對象是親近的人,也會有類似的煩惱,甚至正因為與對方很親近,反而更加令人不安。
阿德勒說他談戀愛時是很不安的,因為愛情比起友情更是一道難題,戀愛關係與其他交際關係的不同處在於:心理上的距離更近;相處的時間也更長,墜入愛河並不是兩人的最終目標。雖然有人覺得結婚是戀愛的目的地,但婚後生活不會事事盡如己意,隨時有可能會大吵一架就此分手。
兩人的關係從結合開始,就不可能像最初一樣一成不變,曾經因為相處不順利而分手的人,就會對下次的對象是不是也會出現同樣的問題感到不安。
親子關係在深度及持續性上,又比其他人際關係更難以處理,無法因為關係不好就斷絕關係。就算現在父母還很健康,總有一天還是會陷入需要照顧的狀況,許多人也會為此感到不安。除此之外,隨著年齡增加,相處的時間拉長,也不能保證關係不會生變。
老、病、死都會讓人不安。一邊努力減緩老化,一邊為了避免生病而注重養生的人很多,但不老不病的人是不存在的,當然也沒有不會死的人。
此外,眼下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也讓生活蒙上陰影,我們的生活形態不得不產生改變,以後究竟會變得如何?光想像就不由得感到不安,這也是對未來產生的一種不安。染病的人就算知道自己生了什麼病,也是實際碰到才會感受有哪些症狀,當然也有很多病例是在知道病徵之後,才找到正確的治療方法。
新冠肺炎做為未知的病毒,我們至今無法完全明白它的一切,就算是專家也沒辦法盡窺全貌,正因為沒有人知道還會產生什麼變化,不安就隨之而生。
無法控制情況的時候
遇到無法控制的情況,人都會感到不安,就好像我們雖然知道總有一天會死,卻無法掌控或推遲死亡來臨的時間。
常有人覺得自己開車比搭飛機更加安全,但事實上,每年車禍的死傷人數遠高出飛機許多,只不過,開車會讓人感覺情況掌握在自己手中罷了。
有些害怕死亡的人,會在重病時選擇自己結束生命,目的是想控制自己的死亡。這不禁讓人覺得,有必要怕死怕成這個樣子嗎?但面臨死亡的人,行動往往是不能用常理來推斷的。
病痛纏身的人,感受到的只有痛苦,自己無法控制的痛苦是很可怕的,即便沒有多想,在那之前從未在意自己身體的人,也會發覺自己對身體掌握度竟然如此之低。年輕時活力充沛,不論工作多麼辛苦,休息一晚就能回到狀態;上了年紀之後,一旦逞強,休息多久都難以恢復。
他人也是我們無法控制的,沒有人會為了滿足自己的期待而生,直到學到教訓前,還是有些人堅信自己可以操控其他人。特別是父母,往往希望子女照著自己安排的人生來走,孩子因為無法反抗父母的權威只能服從,卻會質疑自己的人生為什麼要讓父母決定,進而產生反抗的心。
知道自己無法滿足他人期待的人,應該也會明白他人是無法控制的;而渴望回應他人期待的人,會覺得其他人也應該要跟自己一樣,像這樣的人,會忽略每個人的差異,自以為很了解其他的人。
以親子關係來說,父母自以為最了解小孩的時候,卻是小孩最容易開始反抗的時候。當你覺得可以理解其他人的時候,先假設自己其實並不理解會比較好,如果堅持自我並自以為是,最後會連跟人往來都做不到。我們必須以不了解為前提,來思考如何與人建立關係,父母如果自認了解孩子、想控制孩子的話,孩子就會意識到自己是沒有獨立意志的存在,進而對父母產生不安。
就算看不見未來
就算前方的道路一片漆黑,所有變化都遠離自己的期望,也不代表一定會發生壞事,只不過是不知道前方會發生什麼事而已,許多事情是無法靠自己的雙手來控制的。
大多數的事情都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但不代表我們可以這樣放任不管,沒有做到盡人事聽天命,就無法抱持樂觀的態度去作預測,更遑論消除不安了,或許你的內心不認為會發生恐怖的事,但細思極恐,還是會不自覺地害怕到閉上眼睛,而這份恐懼,就算閉上眼睛也不會消失。
就算因為無法看透未來而陷入不安,我們也只能以「人生本來就充滿未知」為前提努力活下去。
不過,也不是人人都一定會產生不安,也有些人勇於面對未知,甚至因為不知道接下來的變化而感到更加興奮。
致不安的你
哲學家艾倫.狄波頓對於「不安是什麼」這個問題,作出了這樣的回答:「不安是對於無法控制的事情拚了命地想去控制、駕馭的心理狀態。但想控制現實的任何嘗試都注定是要失敗的。」(〈絞刑台的希望〉《嶄新的世界》)
雖然未知與失控都是實際存在的,不過用一句「無法控制」就想簡單帶過的話,這個話題就談不下去了。死亡雖然是種未知,但不可能知道人都會死,所以大家都能坦然接受吧?狄波頓還說過:「我們都該了解,想控制不安是不可能的。」(〈絞刑台的希望〉《嶄新的世界》)但我有些不同的看法。
狄波頓做為古羅馬斯多葛學派的哲學家之一,認為人為了追求安穩的生活,因而講求「隨遇而安」,但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我也贊同這樣的說法,人真的不能抱持這種天真的想法。
但接下來他說的話,我就不能苟同了。
「給心靈帶來平安的唯一方法,就是設想最壞的劇本,如此一來,不管發生什麼事情都無所謂,因為已經有了心理準備,並做了最壞的打算。」(〈絞刑台的希望〉《嶄新的世界》)
如此沒有根據的消極態度我無法認同。我主張的是在面對現狀時,必須抱持更加積極的態度。
本書的宗旨就是考察不安的本質與真相,並探討如何面對不安,尋求克服不安與擺脫不安的方法,最終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現代生活中,找到自我的安身立命之道。
曾有人在書中寫道:「半夜醒來時聽見自己的心跳聲,是否會思考自己的生命也許下一刻就會消逝呢?」(阿德勒《人生意義心理學》)
看到編輯在校正稿寫下「我沒有(這種經驗)」的時候,我驚訝不已!這個世界上竟然有人與我不同,並非人人都活在不安之中。夜深人靜的時候,我不光是對自己的身體,也對現代社會上隨時可能發生的事件深感不安。本書就是為了同樣因為不安而失眠的人寫的,希望這本書的出現,能為你們的心理帶來些許的平靜。
岸見一郎
二○二一年五月
作者資料
岸見一郎(Ichiro Kishimi)
1956年生於京都,哲學家。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主修西洋古代哲學。專攻希臘哲學的同時,研究阿德勒心理學。 近作有《不安的哲學》、《阿德勒:改變性格的心理學》、《人生雖苦,但還是值得活下去》,以及與古賀史健合著《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