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5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文明的腳印【50週年經典.全新彩圖收藏版】
- 作者: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
- 出版社:野人文化
- 出版日期:2022-12-07
- 定價:1250元
- 優惠價:79折 988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1月26日止
-
書虫VIP價:988元,贈紅利49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938元
- (更多VIP好康)
分類排行
-
為孩子出征:在屬靈的爭戰中,父母如何成為孩子的護衛者
-
基督的奧秘:一個被遺忘的事實,如何改變我們所見、所信與盼望的一切
-
記憶的社會框架(百年經典首次繁中引進、法文直譯,收錄專文導讀及生平年表)
-
建築的面龐the Face of Architecture:現代主義之後的立面設計
-
世界來過台灣:從荷蘭、美國、西班牙、大清、日本到中華民國,一覽他們來過台灣的足跡,解鎖課本沒有教的歷史彩蛋!
-
裝潢工法全能百科王【暢銷典藏版】:選對材料、正確工序、監工細節全圖解,一次搞懂工程問題
-
國之荒原: 金權政治、貧富差距、體制失能、族群對立,理解美國人憤怒的根源
-
遊戲人生72變 2:跨越心界線──引導思考‧促進交流,活化教學心技法
-
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
有趣的聖經故事:只要兩小時,原來讀聖經這麼簡單!
內容簡介
────50週年珍藏精裝紀念版,300+ 張全彩插圖震撼呈現────
大英國家美術館館長Kenneth Clark從西方藝術闡述文明的本質,
暢談繪畫、雕塑、建築、哲學、音樂、文學……
★視覺化的文明史 ★BBC同名經典藝術史紀錄片
「藝術史 × 文明史」必讀入門經典,半世紀以來再刷從未間斷!
什麼是「文明」?
它的樣貌也許很難用言語勾勒,
我們卻能透過「藝術」看到文明的核心。
讓我們一起在巴黎藝術橋上佇足,與羅浮宮為伴,
想像當年塞納河中來勢洶洶的維京船;
仰望西斯汀天花板上的《創世紀》,
看畫家如何以「人體之美」歌頌「神的創造」;
走入荷蘭風俗畫中栩栩如生的光影之間,
重溫人類對「光」與「科學」的痴狂……
「BBC × 泰特美術館」一致推崇‧西洋藝術史大師的經典之作,
以「藝術」為指南,為普羅大眾打造的追訪文明之旅!
本書為BBC同名歷史紀錄片系列集結成冊,以精緻圖文復刻克拉克博士對文明的雋永見解。
一同跟隨克拉克博士漫遊英、法、義、德、荷等國的117個市鎮,造訪18間圖書館和118間博物館,讓克拉克博士以閒聊般的輕鬆口吻提供犀利見解,自古希臘羅馬時期一路談到2500年後工業化的現代主義,爬梳偉大藝術品的表現手法與創作背景,探究何謂人類文明的本質。
【繪畫】「透視法」的發明,竟是文藝復興人相信「自由意志」的證據?
【雕塑】展現「羅曼式藝術」的維京海盜船,為何只算「文化」的表徵,卻非「文明」的果實?
【建築】從哥德大教堂到鋼鐵大橋,不同時代的建築挑戰,如何反映技術突破與價值觀變遷?【文學 × 哲學】在古代,「喜歡爬山」竟被視為荒唐?盧梭又是如何扭轉歐洲人的觀感,讓「大自然」成為匹敵耶穌的崇高存在?
【音樂 × 雕塑】米開朗基羅雕塑的何種特質在文明史立下里程碑,透過貝多芬的音樂再次震撼歐洲?
■專家推薦
★邱建一 | 藝術史學者
★張志龍 | 敦南藝術講堂創辦人
★郭怡汝 | 「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版主、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館長
★謝佩霓 | 策展人、藝評家
★謝哲青 | 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本書特色
★「19× 26公分」大開本燙金精裝,50週年珍藏版
★歷久不衰、再刷不斷,與宮布利希《藝術的故事》並列「藝術人文史」殿堂級經典
★由最會說故事的「大英國家美術館」館長所寫,濃縮重量級藝術史學者的畢生思索
★橫跨2,500年歷史,豐富呈現人類文明及藝術的深刻變化
★繁體中文版特別補充300+張全彩插圖,不只滿足視覺對美的渴望,圖文對照更讓作者說明更生動易懂
■媒體好評推薦
「沒人比得上克拉克博士。」──《傾聽者週刊》(The Listener)
「淵博的學養結合敏銳的心靈、出色的觀察力、令人欽佩的廣泛品味……一次又一次,克拉克博士讓我們不得不去注視那些看慣了(或稍嫌陌生)的藝術作品,並且從中發現新意。」──《觀察家報》(Observer)
「克拉克博士提出極具說服力的理由,說明自從羅馬帝國之後的歐洲藝術與建築,如何成為今日西方社會的基礎。」──《勞埃德船舶日報》(Lloyd's List)
「肯尼斯.克拉克憑藉他對西方文明藝術的深厚知識與理解,針對這些創造性的成就做出闡述與評價。」──《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目錄
目次
導讀
前言
【第1章】千鈞一髮:絕處逢生的地中海文明
【第2章】大融解:中世紀宗教與藝術的結合
【第3章】浪漫與現實:哥德藝術與市民精神的先聲
【第4章】人,量測萬物的尺度:文藝復興時期的準則
【第5章】藝術家中的英雄:文藝復興三傑的文明巔峰
【第6章】宗教改革與思想傳播:訴諸真理與務實的北方文藝復興
【第7章】崇高與服從:重返天主教榮耀的巴洛克時代
【第8章】經驗之光:荷蘭風俗畫與17世紀科學革命
【第9章】追尋幸福快樂:從巴洛克過渡到洛可可的浮華
【第10章】理性的微笑:啟蒙時代的藝術精神
【第11章】崇拜自然:浪漫主義之下的英國風景畫
【第12章】謬誤的希望:法國大革命與浪漫之後的悲觀主義
【第13章】英雄式的物質主義:工業革命之後
索引
內文試閱
★第3章
浪漫與現實──中世紀宗教與藝術的結合(節錄)
……
■市民打造的城市精神是文明的展現?看喬托繪畫技法的革新
「城市」(city)、「公民」(citizen)、「平民」(civilian)、「公民生活」(civic life):我推測,這一切應該都跟我們所謂的「文明」(civilisation)有直接關係。19 世紀的歷史學家就喜歡玩這種文字遊戲,他們相信這種關係確實存在,且主張文明始於14世紀義大利的各個共和國。關於這點,我所理解的「文明」不只誕生於城市,修道院或宮廷也可能孕育文明,甚至超越城市。話雖如此,義大利城鎮(尤其是13世紀的佛羅倫斯)發展出的社會與經濟體系確實有其過人之處。這種體系與騎士精神站在對立面,非常務實,支持此點的證據就是它至今依舊存在。但丁在世時,佛羅倫斯的製造業與金融業條件,跟今日倫敦金融中樞倫巴底街(Lombard Street)的情況出奇類似,差別只在「複式簿記法」直到14世紀才出現。當然,義大利的共和國根本不民主,開發權都掌握在少數家族手中,而在他們主導的同業公會系統下,勞工毫無發言權,一切才不像那些純真的前馬克思自由派歷史學家所想得那樣。
14世紀的義大利商人可沒什麼同情心,甚至比敗德的老傢伙貝里公爵更壞。佛羅倫斯人節儉吝嗇的故事,與關於猶太人的老生常談幾無二致。但這些新商人階級身為當代的藝術贊助者,其眼光絕不下於貴族,這一點現代的倫巴底街就比不上了。不光是他們的經濟體系一直擴張至今日,他們委託繪製的畫作也有一種穩固的真實感。接下來,這種真實性成為西方藝術的主要目標,直到19世紀法國印象派畫家塞尚(Paul Cézanne)為止。這種繪畫之所以能持續發展,是因為它已有了「第三維度」,向立體世界拓展。二維空間的藝術(如織錦藝術的掛毯)之所以令人醉心,是因為它在個人世界中創造了懸浮的信仰,使藝術家得以釋放想像力來裝飾表面。然而二維空間藝術已在有限的空間中達到完美的頂點,難以再突破。此刻引入第三維度的概念,不論是空間感或是穩固的特質,都讓創作的擴張性與後續發展性不受局限。
從文藝復興到立體派風格,寫實主義(realism)始終存在於歐洲藝術中。雖然對於眼光受過寫實主義訓練的人來說,喬托在義大利北部帕多瓦(Padua)競技場禮拜堂(Arena Chapel)的溼壁畫看起來並非特別寫實(圖3-17),說不定跟哥德風的掛毯差不了多少,但與後者有項明顯區隔:喬托沒使用一大堆花稍的裝飾,而是專注於那幾個造型沉穩的簡單形狀的空間布置。這使得喬托得以透過2種不同卻又互補的手段—也就是我們對實體感的追求,以及對人文意涵的興趣—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不難理解為什麼我們對於觸覺的信任勝過於視覺、聽覺或嗅覺,身為現代英文辭典之父的詹森博士(Dr Johnson)曾打算駁斥某個宣稱「物質並不存在」的哲學家,於是他用腳踢了顆石頭,認為這樣就足以提出證據反駁。而從喬托的溼壁畫中,我們發現他比起先前所有藝術家更具備讓人物充滿實體感的才能。喬托設法把人物簡化成易於理解與感受的大塊形狀,使觀者得到深刻的滿足,感覺自己能完全理解它們。他也讓自己筆下的人物更鮮活可信,因為他希望觀者可以更清楚感受到人物所涉及的人情世故。這樣比喻好了,一旦我們弄懂了喬托的「語言」,便會意識到他是有史以來揮灑「戲劇性」最傑出的大師之一。
喬托是如何發展出這種極具個人性的原創風格的?他約於1265年在佛羅倫斯近郊出生,在他年少時的義大利繪畫只不過是拜占庭繪畫的粗糙版本,這種扁平、流動的線性風格,是根據500年來幾無變化的傳統概念為本。與此相對,喬托打破窠臼,發展出具備十足空間感意識的堅實風格,而像這樣靈光乍現的原創成就,藝術史上才發生2、3次而已。每當發生如此劇烈的改變時,人們通常可以找到特定的起源、典範或是先例,只有喬托不然。我們對1304年之前的他一無所知。這一年,他裝飾了競技場禮拜堂這間樸素的小建築物,使之成為繪畫愛好者心中的聖地。
出資興建這座競技場禮拜堂的人,是放款人恩里科.斯克羅威尼(Enrico Scrovegni),他的父親因為放高利貸被判處監禁。當時「委託藝術創作」是一種中產階級常見的贖罪方式,這座禮拜堂的興建便是早期的實例。這種風俗雖然有益於世,卻也成為展現虛榮與恣意妄為的表現。此時人們剛開始追求肖像的真實相似性,在這幅畫中能看到斯克羅威尼將禮拜堂的模型呈獻給3位天使,讓自己得以在「末日審判」的場景中躋身受祝福者的行列(圖3-18-1、圖3-18-2)。喬托其他的知名畫作也是來自銀行家的委託,分別是佛羅倫斯兩大金融巨頭:巴迪(Bardi)家族與佩魯奇(Peruzzi)家族。然而,這些精明務實者後來卻犯了滔天大錯:他們沒發現自己的中產階級的經濟實力與北方不負責任的貴族天差地遠,把好幾百萬鎊借給英王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讓他延續對法國的戰爭。到了1339年,愛德華三世拒絕還款,這些借貸者能拿名將「黑太子」愛德華(Edward the Black Prince)的父親怎麼辦?最終結果就是造成資本主義史上首次著名的大崩盤。在這場災難發生前的20年,喬托曾為佛羅倫斯聖十字教堂(Santa Croce)內2 座比鄰的禮拜堂作畫,其成果證明了他的精湛藝術手法不斷進步。我話不敢說得太滿,因為19世紀時其中一間禮拜堂全部重繪,另一間則是大部分重繪。畫的構圖是留了下來,確實是傑出的圖像建構,但考慮到這是經過修復的結果—該怎麼說比較好呢?—我想這恐怕是修過頭了。總之,禮拜堂中比較精緻的那部分畫作,可說是歐洲學院派(Academism)鼎盛期的基礎,是拉斐爾(Sanzio Raphael)、普桑(Nicolas Poussin),甚至是雅各─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的根本。
在2幅保存比較完整的畫作中,喬托又回過頭描畫了聖方濟各的故事。這些金融巨擘居然會選擇這個窮人為題材,還真是奇怪,不過想當然耳,聖方濟各與神貧夫人(Lady Poverty)之間可悲的關聯,在這個時候已經祕而不宣了。喬托的溼壁畫呈現了官方版本的聖方濟各傳說,他所畫的聖方濟各也幾乎成為聖方濟各的官方形象。此階段的畫作固然優美,卻讓我感覺喬托已晉升為佛羅倫斯畫壇的老前輩,跟許多老前輩一樣在晚年完全停止創作。因此,若想挖掘喬托的真功夫,我們得回到競技場禮拜堂才行。
誠如前面所提,喬托是擅長描繪人類生活中戲劇性的專家。他的創作風格甚廣,從作家喬叟(Chaucer)般寫實的風格,在《加納婚宴》(Marriage at Cana,圖3-19)中描繪大肚腩老爺站在水缸後驚訝品著用水變出來的酒,到《婚禮進行》(Wedding Procession,圖3-20)中聖母的抒情之美,以及《別拉住我》(Noli Me Tangere,圖3-21)中抹大拉馬利亞的纖細敏感。由此可見,喬托總能以最精采的方式,畫出故事中充滿戲劇張力的情節,引人入勝。再例如:以客西馬尼園(Gethsemane)中猶大的背叛場景(圖3-22),他讓猶大用自己的斗篷罩住耶穌,這是多麼令人驚嘆的構圖啊!最後,則是《哀悼基督》 (圖3-17),這幅畫預示了喬托後期作品仔細安排構圖的用心,然而下筆時似乎仍缺乏熱情與自發性的感覺。
■但丁詩作與皮薩諾浮雕中的人性哀痛之情,揭開文藝復興的序幕
喬托固然是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但他並非沒有對手。和他差不多在同一年、義大利的同一個地區,另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物誕生了—那就是最偉大的哲學詩人,但丁(圖3-23)!兩人生於同一時代,又是同城同胞,說不定但丁曾讓喬托為自己作畫?我想他們應該認識彼此,喬托也很可能畫過但丁的肖像,但是這兩人的想像力卻是在非常不同的面向上發展。說到底,喬托的興趣還是在「人」:他同情人類,他筆下那些人物身上的實體感,也讓他們看起來仍屬凡間。當然,但丁也有人性,除此之外他還具備喬托所缺乏的特質,例如:哲思的力量、對抽象概念的掌握、對不公正之事義憤填膺、藐視流俗的英雄氣概(後來在米開朗基羅身上也有出現),以及最重要的「一種超凡脫俗的氣質、一種充滿天堂光輝之感」。
喬托與但丁,可謂是站在2個世界的交會點上。喬托屬於穩固、現實的新世界,替創造這個新世界的銀行家與羊毛商人工作。但丁則屬於更古老的哥德世界,屬於阿奎納與大教堂的世界。如果想貼近但丁,與其看競技場禮拜堂,不如欣賞位在布爾日那座大教堂西門上的雕塑。事實上,義大利藝術中創作手法最接近但丁精神的人,正是深受哥德藝術影響的雕刻家喬凡尼.皮薩諾(Giovanni Pisano)。
……
★第8章
經驗之光──荷蘭風俗畫與17世紀科學革命(節錄)
在今天這個下午3點吹拂著西北風的晴天午後,我們站在荷蘭哈倫(Haarlem)廣場所看到的景象,簡直跟貝克海德(Gerrit Berckheyde)畫中的景色一模一樣(圖8-1)。畫中建築對照現實建物幾乎沒改變,其中的空間感也不會讓人感到異樣,對於光線的觀察更是精準無比,一切真實到彷彿我們可以直接走進畫中,毫無違和。不過,很多你我現今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其實皆源自於思想上的變革。這一回,是一場用「經驗、實驗、觀察」來取代「神聖權威」的革命。
我人現在之所以來到荷蘭,不只是因為荷蘭繪畫堪稱這種心態轉變的最佳視覺展現,也是因為荷蘭在經濟和知識方面,都是第一個獲益於這種思想轉變的國度。畢竟一旦問題的出發點從「這是上帝的旨意嗎?」,換成「有效嗎?」,甚或是「有賺嗎?」,就會得出一套全新的答案。
這套問題邏輯下最早獲得的新答案之一,就是與其試圖壓制和自己不同的意見,不如加以容忍還比較有利可圖。這種結論早該在宗教改革時期出現才是,實際上,這論點在伊拉斯莫斯的著作中已經顯現端倪,而他正好是個荷蘭人。唉,偏偏人們都相信自己的意見有神聖權威在背後撐腰,新教徒因此受到的折磨,可不比天主教徒少,即便在荷蘭也不例外。直到17世紀中葉,此地的新舊教衝突依舊,彼此殘害。遲至1668年,還有2位被稱為「柯爾博」(Koerbogh)的荷蘭知識分子受害。猶太人也是,他們在阿姆斯特丹好不容易逃離了基督徒的迫害,卻開始壓迫自己人,女巫審判的案件數竟也在這個理性時代一飛沖天。這種宗教迫害的風氣彷彿某種毒藥,就連當時的新哲學也無法解救。話雖如此,17世紀初期荷蘭的社會風氣依舊極為寬容。幾乎所有顛覆思想的偉大著作,最早都是先在荷蘭印製發行,這就是證據之一。
■17世紀的嶄新文明姿態:資產階級群像成為繪畫主題
究竟是什麼樣的社會,能容忍這些如同定時炸彈的煽動性思想?哈倫有一間如今改建
為畫廊的老救濟院,我們能在這裡可以看到許多證據。
我們對17世紀荷蘭人的長相知之甚詳,遠甚於我們對歷史上其他社會群體的了解,唯一的例外恐怕只有西元1世紀的羅馬人。每個人都希望讓後代子孫知道自己精確的長相,即便自己只是商會團體的一分子,而以生動手法將這種渴望傳達給我們的,正是哈倫畫家弗蘭斯.哈爾斯(Frans Hals)。哈爾斯個性極為外向。我以前覺得他的作品(圖8-2)正向到令人討厭,手法又很糟糕(只有最後一幅作品例外)。但我現在很愛這些畫中那種不假思索的歡樂,至於手法,我也比以前有了更高的評價。哈爾斯的畫中人看起來並不像某種新哲學的代言人,但從17世紀初期多不勝數的荷蘭群體肖像畫中,確實有一種文明的姿態浮現出來,能看出這幾個人準備好同心協力,為了公共利益展開合作。重點是,他們和今天的你我一樣,是一步一腳印的平凡人,而為他們畫像的也是普通的畫家。然而,從這種沉悶的團體肖像畫中,竟然出現了歐洲繪畫的巔峰之一:林布蘭的《布商公會的理事》(The Syndics,圖8-3)。無
法想像這樣的團體肖像畫會在西班牙、17世紀的義大利,甚或威尼斯出現。而這種團體肖像畫,可說是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第一個可見證據。
因為政治宣傳的關係,讓「資產階級民主制度」(Bourgeois democracy)這幾個字聽起來實在很可怕,連我都有點猶豫該不該用。話雖如此,在文明的脈絡中,它們確實有其意義。「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意味著一群個人可以集結起來,集體承擔責任;他們之所以有能力這麼做,是因為他們有餘裕;他們之所以有餘裕,是因為他們在銀行裡有錢,而我們從這幅團體肖像畫中所看到的,正是這樣的社會。他們無異於今日的地方政府委員會或醫院董事會。同時,他們代表了做事務求效果的一種實用與社會實踐的哲學理念。
■荷蘭的重商主義,結合強調觀察的寫實主義,成就獨步歐洲的風俗畫
阿姆斯特丹是資產階級資本主義的第一個重鎮。自從安特衛普與漢薩同盟走下坡之後,阿姆斯特丹便成為北方的國際大港和歐洲銀行業的中心。乘著船,在阿姆斯特丹錯綜複雜的運河中穿梭,看著沿途櫛比鱗次的優雅房舍,我們不難遙想是什麼樣的經濟制度,能催生出這些體面、舒適而和諧的建築物(圖8-4-1、圖8-4-2)。
我在本書中對經濟著墨不多,主因是我不懂經濟,但多少也是因為我認為後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誇大了經濟的重要性。但當然,在社會發展的特定階段,流動資本確實是文明的重要推手之一,因為它能確保3種必要元素不虞匱乏:閒暇、行動力、獨立性,讓人們能把稍微多出來的財富花在更高雅的事物上,例如更精緻的門框,或者更罕見難得的鬱金香上。
請容我離題談一下鬱金香。資本主義經濟的第一次景氣循環,居然不是因為糖、鐵路或石油,而是因為鬱金香,這實在令人莞爾。鬱金香引發的景氣循環,顯示17世紀荷蘭人如何結合他們心中2股主要的熱情:科學研究與視覺享受。最早,鬱金香是在16世紀時從土耳其引進,但它之所以從此成為一場令人興奮莫名的賭局,卻是因為荷蘭萊頓(Leiden,這裡也有著世界上最古老的植物園之一)的一位植物學教授,發現了這種植物的變異特性。
1634年,荷蘭人為了這種新熱潮心醉神迷的程度,甚至可以讓收藏家用1,000磅的乳酪、4 頭牛、8 頭豬、12隻綿羊、1張床加1套衣服,來交換區區1株名為「總督」(Viceroy)品種的球莖。到了1637年,鬱金香市場暴跌,荷蘭經濟也為之震動。然而,荷蘭經濟還是撐過了又一個50年,期間又創造出了更加耀眼奪目的奢侈品:銀質的杯瓶、貼金箔的皮革牆面、仿中式的青花瓷,其中青花瓷的技術水準之高,甚至能外銷回中國。上述這一切都顯示高度的物質文明,偏偏這種視覺上的自我沉溺很快就會走向賣弄,而資產階級民主制度中的賣弄,就意味著庸俗。光是從荷蘭風俗畫畫家皮特.德.霍赫(Pieter de Hooch)的畫作中,就可以看到庸俗在荷蘭正處於進行式。1660年,霍赫的畫作中是整潔的裝潢(圖8-5),空間井然有序,光線充足;10年後,他所畫的裝潢變得非常精緻,潔白如洗的牆壁已經貼上了鑲金的西班牙皮革。人有錢了,畫中的美感卻也少了(圖8-6)。資產階級資本主義導致某種防衛性的自鳴得意與多愁善感,難怪維多利亞時代早期的畫家會模仿梅曲(Metsu)與小波爾赫(Gerard Terborch the Younger)這類荷蘭風俗畫家的畫作了。
此外,以觀察為務的哲學,促使人們將寫實主義發揮到淋漓盡致。19世紀時,保盧斯.波特(Paulus Potter)的《公牛》(The Bull,圖8-7)可說是荷蘭最知名的畫作。我承認,這幅畫至今仍令我魂牽夢縈。我厭倦了現在流行的抽象畫,它們很容易流於乏味和單一重複。與此相對,波特這幅畫中異常的寫實羊頭讓我捨不得將目光移開,而那頭用偌大身軀占據大片美麗風景的年輕公牛,則有一股近乎於夢魘的氣勢。對此,我也得承認,資產階級的感性與寫實主義,能創造出一種庸俗且瑣碎的風俗藝術。支持決定論(determinism)的歷史學者在爬梳17世紀荷蘭的社會環境時,大概會說荷蘭人注定發展出這種風俗藝術吧!這倒不盡然,因為他們還有林布蘭(圖8-8)。
作者資料
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
(1903~1983年) ★獲選英國廣播公司(BBC)、泰特美術館 「20世紀英國藝術界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克拉克博士為享譽國際、英國家喻戶曉的西洋藝術史大師,30歲就接掌大英國家美術館館長,還曾擔任牛津阿胥莫林博物館長、英國王室畫藏鑑定師、牛津大學藝術教授、英國國藝會主席等職務,畢生致力於藝術史研究,更在推動藝術普及化上不遺餘力。 一生曾發表多部藝術巨作,包括《風景入藝》、《裸藝術》、《觀看繪畫》、《文明的腳印》、《林布蘭與義大利文藝復興》等書。為了讓普羅大眾更親近藝術,克拉克博士更與電視台多次合作,推出不同系列的藝術史紀錄片,其中以《文明的腳印》最為知名,甚至在全球23個國家播映,廣受大眾熱烈歡迎。 2014年泰特博物館舉辦《肯尼斯‧克拉克:尋找文明特展》,從克拉克博士身為「藝術史學者、藝術贊助人與收藏家、人民公僕、廣播人」的不同身分,來剖析克拉克博士如何讓藝術進入大眾的生活,成為「20世紀英國最具影響力的藝術界泰斗」。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