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適用活動
內容簡介
▊《今周刊》1194期書摘推薦 ▊
2062年,是 AI 人工智慧影響人類命運的關鍵年。
當人類把機器打造成跟我們一樣有智慧,
從工作到家庭,從社會到政治,
該如何想像這樣的未來?
過去回不去,未來一直來,
加快學習新觀念和新事物的速度,
謹慎擁抱科技、選擇想要的未來。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與機器人逐漸取代人類,我們面臨的不只是工作不保,以後我們甚至有可能會成為半人半機器的數位人(Homo digitalis)。
本書作者是全球知名的人工智慧學者托比.沃爾許(Toby Walsh),根據他的預測,2062 年將是人工智慧影響人類最終命運的關鍵年。從工作到家庭,從社會到政治,現在我們做出的決定,將決定未來的樣貌,因此我們必須謹慎以對。
2062 年,人工智慧最明顯的衝擊,是人類把辛苦的工作交給機器,我們可以將時間聚焦在更重要的事情,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們有更多時間發展興趣、創作和欣賞藝術,或是重新探索人性,如此一來,可能促使第二次文藝復興來臨。假如我們選擇得宜,人工智慧保證會讓我們的工作少很多,有更多時間陪伴心愛的人,使生活變得更好,讓所有的人過著更健康、更富有、更幸福的生活。
不過,人工智慧進步的速度已經超越人類的想像,AI 造假技術產生的假新聞、假影音等假內容正在左右選舉結果影響政治;科技巨頭蒐集用戶個資用來販售個人化廣告、社會信用評分系統監控人民的一舉一動、自駕車太守法反而造成車禍、無人機搭載自主武器造成殺戮,甚至每家公司都需要哲學長(Chief Philosophical Officer,CPO)確定 AI 系統的行動符合倫理,這些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
在過去一世紀,不只是科學和它所打造出的科技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我們也為了因應科技變革對我們的生活所造成的顛覆,而對社會做了一些大幅度的改變,使科技變革所帶來的繁榮為全體所共享。
人工智慧將大幅改變我們的世界,2062 年的世界,會跟我們現在過得非常不同,假如要確保未來的世界會是我們想要的樣子,我們就需要思考現今的社會該做的改變,那就開始吧!
目錄
【推薦序】人工智慧:技術或經濟問題之外,倫理與價值的選擇 文/陳芳毓|《天下雜誌》未來城市頻道總監
【推薦序】2062,就在此時此地 文/蔡志浩|認知心理學家
【推薦序】現在,就是過去想像的未來 文/王傑智|交通大學電機系教授
各界讚譽
第一章 數位人
智人崛起/語言的衝擊/書寫的衝擊/共同學習/遍及全球的學習/通用機器/會學習的機器/電腦不只會依令行事/機器的優勢/我們的接班人/本書是為誰而寫?
第二章 我們的末日
所有系統皆圍棋/賽局之外/強人工智慧/我們還有多久?/科技奇點/思考更快的狗/轉折點/智慧之外/報酬遞減/智慧的極限/運算的複雜度/反饋迴圈/智慧的煞車/謹慎推斷/向過去學習/超智慧機器/生存威脅/我們該擔心嗎?/帕斯卡押注/折現未來/絕不說「絕不」/擺脫生物性/大腦介面/對機器保持領先
第三章 意識的末日
難解的問題/有意識的機器/殭屍智慧/令人驚嘆的章魚/痛苦的問題/自由意志的問題/符合倫理的機器人/死亡的末日/虛擬生活/生物性的末日
第四章 工作的末日
所有工作的半數/訓練資料/修理腳踏車/開飛機/機器人模特兒/有風險的實際工作數/我們所知道的事/開放式與封閉式工作/只有部分自動化的工作/減少工作/重視所有的工作/老化的星球/贏家和輸家/男成一片/開發中世界/貨車和計程車司機/終身學習/新工作/不想要的機器人
第五章 戰爭的末日
殺手機器人的誘惑/殺人機器的道德觀/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恐怖武器/出包武器/地緣穩定/對軍備的呼籲/軍備競賽/反對禁絕/步履蹣跚/壓力升高/禁絕的替代方案/避免這樣的未來
第六章 人類價值的末日
機器的偏見/不道德的COMPAS/演算法歧視/大猩猩之戰/蓄意的偏見/違法偏見/什麼叫公平?/透明/誰的價值?/消滅偏見/哲學的黃金年代
第七章 平等的末日
生活從來沒那麼好過/最差的住處/涓滴經濟學/上次不一樣/公司機構的不平等/因應巨人/公司機構的貪婪/優步的毀滅性/公司機構的研究/現代企業/二十一世紀的企業/免費的錢/綠芽
第八章 隱私的末日
新石油/人工智慧正在看著你/鏈結資料/線下隱私/家裡的老大哥/類比隱私/非人眼/好蘋果/社會信用評分/後史諾登/歐洲領先/資料所有權/人工智慧療法
第九章 政治的末日
科技與政治/假新聞/臉書都知道/鎖定式宣傳/造假機器人/假政治人物/第四權/佐克伯總統/政治選擇
第十章 西方的末日
史普尼克時刻/中國的計畫/在科學上稱霸/美國的回應/其他地方的計畫/新自由主義的末日
第十一章 末日
新法律/新企業/新政治/新經濟/新社會/更好的未來
謝詞
原文注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
內文試閱
►本書是為誰而寫?
本書是為任何一個關切「人工智慧正把我們帶向何方」的人所寫,有待思考的議題很多。
人工智慧會不會毀掉人的工作,甚至是那些有賴於創意的工作?人工智慧會不會變得有意識?就自由意志的概念而言,人工智慧有什麼意義?人工智慧會(或者該)有什麼樣的倫理價值?人工智慧會對社會有益或有害?它會不會改變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它會不會改變我們的人性本質?
等討論到我們在往數位雲轉移時的社會與倫理衝擊時,各位就會看到我回答這些問題。我會以一部分來檢視現今所能看到的趨勢,並從中來推斷。但未來並不是由當下來底定。較遠的未來將取決於我們在現在和不久的將來所做的選擇。因此,我會把好的和沒那麼好的可能未來都列出來。那些較好的結局則要靠所有的人來努力。
本書是聚焦於2062年,大部分的人工智慧專家都相信,到2062年時,我們有五成的機率會創造出在思考上能跟我們一樣好的機器。這個日期可能有點樂觀,我們或許必須等到2220年左右,才會有人類級的人工智慧。大部分的專家都相信,我們屆時有九成確定會做到。不管是哪個日期,等機器超越我們本身的智慧,魔法就會真的啟動。
本書是寫給有興趣但不是專家的讀者看。裏面有幾張圖,但沒有方程式。我沒有描述人工智慧是什麼,或是它至今達成了什麼。這點可參考我的前一本著作《它是活的!》(暫譯;It’s Al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rom the Logic Piano to Killer Robots)在文末注釋裏,各位會看到參考文獻、額外的解釋和偶爾會有的好玩觀察,但把這些完全略過,照樣能從書中得到樂趣。不過,假如真的想更深入來探討技術觀念,這些注釋就會為各位提供進一步的細節和查詢文獻的跳板。
哲學家尼克.伯斯特隆姆(Nick Bostrom)在2015年時曾預測:「長期而言,人工智慧會很不得了,或許是人類群體歷來所做過後果最顯著的事。」假如他說得對,我們就該去探討這些後果。
延伸內容
【推薦序一】2062,真正的奇點即將到來
◎文/陳芳毓(本文作者為《天下雜誌》未來城市頻道總監,曾任《經理人》《遠見》雜誌主編、《天下雜誌》用戶成長主編)
書名《2062》,乍聽像科幻電影片名,內容也使人腦洞大開。
寫這篇心得時,正值溫布頓網球賽。女單冠軍出爐後,官方釋出一支影片:一位老師傅拿著尺規與刻刀,將冠軍Simona Halep的名字,一筆一畫,吃力地刻在一座有歷年冠軍名字的獎盃上。不到一天,在臉書(Facebook,FB)已有近四百則留言,分享近八千次。
我幻想:若把時間快轉到四十三年後、2062年的溫布頓—本書作者托比.沃爾許(Toby Walsh)推測那將是人工智慧超越人類的「奇點(singularity;人工智慧的能力超越人類的時間點)之年」—影片主角老師傅,會不會被換成一管閃紅光的雷射槍?
而作為觀眾,你期待看見由誰來紀錄這個神聖時刻?一隻機器手臂,或一雙靈活的人類十指?
►人類終極恐懼:會不會被人工智慧取代?
從工作、戰爭、平等、隱私到政治,科技的應用範圍愈廣,人們的疑問也愈多,最終的恐懼無非是:人類,會不會被人工智慧取代?
作者沃爾許的態度是樂觀的。他細緻梳理各種關於人工智慧的「都會傳說」,如「數萬種工作將被人工智慧取代」、「機器人上戰場可減少軍人傷亡」、「用演算法決定保費最公平」等,再一一提出證據反詰,試圖打破對科技的恐懼與崇拜。
就拿工作來說,上個世紀開始,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學者或調研組織發出警告:數以萬計的人類工作將被機器取代;有些報告甚至能精準指出,有47%至77%的工作,可能因為由科技取代而消失。作者質疑這類數字過於聳動,而且有三個漏洞:
1.工作過於複雜,用人工智慧做不來;
2.工作過於廉價,用人工智慧划不來;
3.工作過於社交,人類顧客與人工智慧處不來。
比如修理腳踏車,這是一個看來簡單、實則細膩的工作。首先,腳踏車有許多非標準零件,難以自動化;其次,這不是高薪工作,用人工智慧無法產生經濟效益。最重要的是,許多車友會趁修腳踏車時跟老闆交換情報,即便有又快又好的修腳踏車機器人,顧客們可能還是偏好找人類來修。
也就是說,那些嚇人的報告往往只考慮到,工作自動化在技術上是否可行,卻忽略在經濟上與人性上是否實際。
►機器已取代勞力,現在還要取代認知
但作者同時務實地指出,固然有工作會因人工智慧衍生出新機,但有些工作註定要消失。一位化學家可能因自動化提升工作效率,而有餘裕做更多創新;但一位洗窗工人卻可能因為工作貴又危險,而被機器取代。
2015年美國研究顯示,最可能被犧牲的是二十一到三十歲、沒有大學學位的美國男性。他們曾是勞動骨幹,但在調查前十二個月,有22%的人完全沒有工作過。
不只藍領岌岌可危,白領也非高枕無憂。上法庭辯論需要資深律師,但搜集資料等法務助理的工作可能會被自動化取代。
工業革命時代,機器取代了勞力工作,但認知工作還是歸人類掌管。但當人工智慧將認知工作也拿下之後,到了2062年,還有什麼歸人類?
到了這個階段,人工智慧面臨的不只是技術或經濟問題,而是倫理與價值的選擇。
►每家公司都需要一位「哲學長」
就拿經典的哲學問題「電車兩難」來說:電車開在軌道上,眼看就要撞死綁在主幹道上的五個人。但你手上握有控制桿,只要用力一拉,就能將電車導向支線,支線上「只」綁著一個人。這時候,你該不該拉下控制桿?
你可以把這個頭痛的問題擱一邊,但設計自動駕駛系統的廠商,可不能對此含混過關—因為它真的可能在道路上發生。然而,連人類都尚未形成共識的問題,又該如何教機器人「思考」?
而當人工智慧結合破壞力更大的系統,如軍事無人機,就不是「一人vs.五人」的選擇,而是「數十人vs.上千人」的生死交關。萬一誤炸平民,誰要負責?誰該接受軍事審判?
「有鑒於電腦的一板一眼,我們在價值上必須比以往更精準,因為我們給予人工智慧系統的決定能力會衝擊到我們,」作者提醒,人類千百年都理不清的事,如今卻被科技推著釐清,也是意外收穫。
到了2062年,每家公司可能都需要一位「哲學長」,以確保人工智慧系統能反映人類價值,哲學的黃金時代將再度降臨。
所以,別擔心誰來刻獎盃了;說不定2062年與人類在溫布頓對打的,已經是機器人了—等等,這符合倫理嗎?
【推薦序二】2062,就在此時此地
◎文/蔡志浩(本文作者為具有認知心理學、語言學與人工智慧背景的認知科學家,美國伊利諾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致力於結合基礎知識與真實需求驅動個人成長與企業創新。曾任教高雄醫學大學,現任台灣應用心理學會常務監事,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理事,悠識數位創新策略總監)
當人工智慧與人類智慧相當、甚至超越的那一天到來,這個世界會是什麼樣子?這問題乍看很遙遠,卻也很實際。《2062》引導我們尋找當下的意義,重新反思自身存在的本質,檢視對自我與世界的假定,以及思考究竟該如何想像與設計更理想的未來。
►建造人工智慧,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人類的智慧
近年大眾對人工智慧開始有一些過於簡化的想像。很多人把它當成單純的技術,或只是解決複雜問題的工具。大家都忘了,做為一個基礎學科,人工智慧和其他基礎學科一樣,都還在試著了解智慧現象的本質。
智慧是個龐大複雜的現象。心理學、神經科學與生命科學藉由分析既有的智慧系統試著了解它們的機轉。語言學與哲學在結構與抽象的層次探索智慧。人工智慧藉由建造有智慧的系統來試著了解智慧。每一個領域都對其他領域有所啟發,人工智慧也能幫助我們了解人類智慧。
就像人類研究鳥類數千年都沒能學到飛行的原理。直到一百多年前開始嘗試建造飛行機器,才在建造過程中洞察到飛行的奧祕。人類把飛行問題解得更好,並利用這些知識了解鳥類。重點是,雖然飛機跟鳥長得不像,動作也不像,但飛行的原理是完全一致的。
這就是為什麼任何人都應該對人工智慧感到興趣。不只日常的智慧運作,許多關於智慧的終極問題,例如意識的本質,以及倫理議題,人工智慧的進展都能帶給我們一些啟發。你最需要的是好奇心。不需要恐懼,也不需要有太浮誇的期待。
►我們熟悉的一切終將消失,而這或許是件好事
很多人擔心人工智慧會全面改變這個世界:我們熟悉的工作與生活型態都會消失,我們和機器的關係必須重建,倫理與價值觀必定受到衝擊,存在的本質與生命的意義也會改變。
但是我們熟悉的一切並不完美。就說工作吧。工業革命之後的典範其實是非常扭曲的:工作過度集中在大都市,過度分工,過度階層化,很難促進個人成長,也很難和休閒共容。
再回顧歷史,工作不盡然都是「被取代」,更多工作是「自然就會消失」。例如年輕一輩的人可能不知道以前台北車站是有擦鞋匠的。隨著商務活動與穿著習慣改變,穿皮鞋的人少了,擦皮鞋的工作也跟著消失。甚至可以說,沒有哪個工作是永久的。
而科學的進步本來就會促進新倫理的形成。例如隨著心理學知識的累積,以往很多基於族群、性別與年齡等的歧視性的制度都逐漸消失。你可能難以想像,一百年前的美國還曾經用智力測驗篩選移民呢。
我們所熟悉的一切或許終將消失。人工智慧或許也的確會加速這個進程。但只要我們仍有理想主義,懂得透過合作(人與人、人與機器)逐步邁向理想,那麼舊世界的消失或許是件好事。
►從來不是科技控制我們,而是我們放棄了主宰人生
我們都喜歡活在舒適圈:一個規律的、可預測與可控制的世界。於是談論未來時,很常出現「失控」這個詞。這就回到了老問題:如何面對無常?世界變化愈來愈快。不用等到未來,我們現在就已經面臨大量的不可預期性了,不是嗎?我們有沒有試著賦能自己,讓自己更能主宰人生,而不是被影響?
舉例來說,過去二十五年科技進步了,生活便利了,這個世界上的人們反而變得更不健康:肥胖盛行率在大部國家都增加了。包括台灣。為什麼?你有沒有意識到,我們一直在尋找阻力最少的、最「舒適」的生活方式,卻逐漸偏離了有足夠的身體活動、更均衡的飲食及睡眠的、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在做設計研究的時候就經常觀察到,消費者很少真的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麼,或是知道但不願實踐。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從基礎知識卻能推論出人們應該做什麼。而那個應該,往往不是最舒適的,而是耗費腦力與體力的。
面對人工智慧的進展,在想像與設計未來時,我們要思考的還是一樣:不是我們「喜歡」過什麼生活,而是我們「應該」過什麼生活。你會發現多半的時候我們會需要增加自己的阻力,而不是只想著舒適與方便。
這麼說吧。我們把機器訓練得更強的同時,也別忘了把自己訓練得更強。
►設計更好的未來,就從現在開始
理想的未來是需要想像與設計的。人工智慧當然不可避免地會成為設計的一部分,或許還能促成更好的設計。但成功的設計從來不會只有技術。需求、商業及技術要能平衡,設計才能實現,改變才會發生。
把人工智慧當成一面鏡子,時時注意它的進展,也時時檢視我們自己。人性的本質是什麼?我們為了什麼存在?如何在基礎知識的協助下更了解自我與世界?什麼是我們真正(而不是自以為)需要的?
活在當下,面向未來。你所熟悉的一切在人類歷史上都不過是一段極短的時期。世界的變化只會愈來愈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重覆同樣的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重新啟動你的大腦,重新發現世界,學習面對不確定性,用理想與視野驅動行動。
你得從現在開始就朝理想邁進。你要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偏離理想有多遠,然後重建自己的生活。你或許必須放棄一些方便的科技,或許也必須用上一些新科技。無論如何,如果你現在就無法主宰人生,以後也不可能。
一九五三年的經典科幻小說《華氏四五一度》(Fahrenheit 451)曾預測電視會讓人類停止思考。這事沒有真的發生。未來永遠有多重可能,就看我們現在如何決定。正如《2062》作者所說的,「要確保2062年的世界會是我們想要的樣子,我們就需要大開大闔來思考現今的社會該做的改變。那就開始吧!」
【推薦序三】現在,就是過去想像的未來
◎文/王傑智(本文作者為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工業技術研究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數位長。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機器人研究所博士,2005年於臺灣大學資訊工程系任教、2015年在蘋果公司﹝Apple〕特別專案部﹝Special Projects Group,SPG﹞參與新產品研發﹞
2062?!
如果我能活到2062,那時候就九十歲了!
現在,我剛好處在九十歲的一半多一點。
過去的四十五年變化巨大,而未來的四十五年,世界又會發展成什麼樣子呢?
我們能不能用過去的經驗來預測未來呢?
►我們都活在「過去想像的未來」之中
在我小時候,電視只有三台,台視、中視與華視,休閒時總愛看著漫畫與小說。《小叮噹》(現在名為《哆啦A夢》)、《原子小金剛》與《霹靂遊俠》都是我最愛的節目與故事。而這些電視節目與漫畫家筆下描繪的未來世界總讓人神往。這些萬能智慧機器人與自駕車,都是我小時候心中的英雄與偶像。
隨著科技進步快速,未來並沒有想像中的遙遠,轉眼之間,自己正活在「過去想像的未來」,兒時看過的漫畫、動畫、電視劇或科幻片的情節已經逐漸成真。
相較於我以數位移民(Digital Immigrant)的身分,經歷從類比到數位的時代變化,我的孩子們就是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一出生就在有各種3C產品環境中長大,彷彿天生就有「趨光性」,一看到各種「亮亮的」螢幕就會靠近,驅使著好奇心加速學習。對於日新月異的科技變化,數位原住民根本沒在怕,很快就能上手。
現在孩子們從YouTube與其他數位媒體中學到很多知識,他們會與我分享從YouTube上看到自駕車的最新影片,然後我們一起討論。當孩子們有機會搭乘我們團隊研發的自駕車時,他們的淡定和我的興奮形成強烈對比。從孩子們的反應中,我發現數位移民眼中的新科技,對於數位原住民的新世代而言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
►改變,需要鏡子也需要窗
或許我的人生恰好站在通往2062年的中點,因此孩子們像是我的一扇窗,我從他們身上學到想像未來的可能。相形之下,我的成長歷程像是一面鏡子,身為數位移民,歷經從舊到新的科技演化過程,我輩可能對於新科技比較謹慎。
這個世代差異或許也反映在這本書的內容,本書作者托比.沃爾許(Toby Walsh)生於1964年,是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教授,也算是數位移民。這本書彙整人工智慧如何在生活、工作、媒體、政治等層面對我們造成的影響,讀起來感覺是照著一面鏡子,也像是打開一扇窗。
作者主張,到了2062年,人工智慧會和我們一樣聰明,結果會衝擊到我們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左右經濟、政治、戰爭甚至生死。至於為什麼是2062這個年份,可以想成是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提出的奇點(singularity,人工智慧的能力超越人類的時間點),只是每個人對於奇點到來的時間各有解讀,讀者只要當成這是眾多可能中的一種即可。
我這個數位移民必須加快學習新觀念和新事物的速度,趕緊做好面對下半場人生的準備;這本書也提醒未來主人翁的數位原住民,在擁抱科技之餘,也要了解科技是雙面刃,對於科技保有警覺。
►我們都是人工智慧移民
未來有無窮的可能性,人工智慧正在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們數位移民與數位原住民都即將變成人工智慧移民(AI Immigrant)。在人工智慧技術不斷精進中,我們將一起追求與經歷大躍進式的轉變與典範轉移。我們也同時要一起面對與解決許多典範轉移過程中所發生的問題與挑戰。我相信2062年絕對不會是末日,而是舊時代的結束與新時代的開啟。【型男老總私讀小碎念】2062
◎文/城邦書虫總經理 林福益
二十年前,曾經在網路公司上班。那時候對於網路科技即將巔覆人類生活的各種預測與「想像」,言之鑿鑿。像是冰箱可以上網、幫你算出該採買什麼食材、甚至主動連線下單送貨到你家……。後來才知道這個叫做「物聯網」,然後又有什麼大數據、人工智慧運算的演進說法。但事實上,從也沒聽周遭的朋友已經進入這樣的科技生活。(笑)
現在,提到人工智慧,則是陷入另一種焦慮與擔憂:害怕機器人搶走人類的工作,最可怕的是,當AlphaGo人工智慧圍棋軟體打敗世界棋王之後,各種關於機器人會獨立思考、超越人類智慧,不受我們控制的生存威脅推論,甚囂塵上。彷彿過去在科幻電影中才會出現的情節,一下子全都即將發生。
2062年,是人工智慧專家推論人工智慧可以取代人類工作一半以上的分水嶺。傳統論述可能都會以此為戒,警告人類必須及早因應。但這本書的作者卻以獨特的見解要我們先別自己嚇自己,畢竟,人類有沒有足夠的智慧發明出會思考的機器人,或在設定程式時允許機器人做出傷害人類的事?光是這兩個答案的探究,就可以讓我們重新思考人工智慧的界限與極限問題。作者資料
托比.沃爾許(Toby Walsh)
英國籍,愛丁堡大學人工智能博士,是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的人工智慧科學講座教授、人工智慧研究所首席科學家、澳洲科學院院士,世界知名的人工智慧學者專家。曾任澳大利亞 ICT 研究卓越中心NICTA的科學總監、人工智能促進協會執行委員、《AI Research Journal》與《AI Communications》期刊主編,曾主持多項AI領域的國際會議。他2017的著作《It’s Alive!》被英國政論雜誌《New Statesman》選為年度好書之一。托比是《美國科學人》、《新科學人》和《衛報》的固定撰稿人。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