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有圖有真相!一窺歷史寫作者如何在圖像中挖掘你所不知道的臺灣史
◎文化部金鼎獎得獎作品系列作
◎張隆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主編
◎陳宗仁(中研院台史所專任研究員)專文導讀
◎洪廣冀(台大地理系副教授)專文推薦
◎新生代研究者簡宏逸、鄭螢憶、盧正恒、林紋沛、陳偉智、蔡思薇、莊勝全、曾獻緯、黃悠詩、楊淳嫻,跨領域通力合作
◎在「傳教士的素描、祖先畫像、獻給皇帝的山水畫、博物畫(科學繪圖)、紀念戳章、人類學攝影、漫畫、美術作品」重看臺灣歷史
◇在看得見的圖像背後挖出難以看見的歷史
圖像是歷史的最佳見證,不只帶我們看圖說故事,更捕捉了文字無法描繪的細節與印記。
你知道嗎?日治時代臺南青年葉盛吉到京阪神畢業旅行,在見證了帝國的先進與繁華後,不由得心生嚮往之情。請看本書作者如何在一張張用心蒐集的旅行紀念戳章背後,看見葉盛吉的人生終局。那些與戰後返臺的失望之情形成強烈對比,更讓他最終成為政治犯遭槍決的,究竟是什麼?
你曾看過嗎? 1960年代的盜版漫畫《太空飛鼠大戰牛角金剛》,那引人發噱的外型,不僅見證臺灣曾經是漫畫盜版王國的時代縮影、臺日漫畫發展史、臺灣書籍審查制度,甚至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美日對臺灣文化的雙重影響!
你想過嗎?歷史上許多來到臺灣的過客都曾為我們留下豐富的生態紀錄。不過,清代沒看過藍腹鷴的斯文豪和日治沒親眼見過臺灣杉的早田文藏,究竟到底是如何用科學繪圖在國際發表臺灣新物種調查報告呢?而早田文藏的物種發表又為何能拿來證明日本帝國的實力?
你看過嗎?張義雄先生的畫作《蘭嶼紀念》中有一尾黑色大魚,外型與蘭嶼文化中知名的飛魚有極大落差。在追蹤這尾大魚身世的過程,也同時是在追蹤蘭嶼如何進入「歷史」的過程。曾被當作原始樂園、住著「無衣可穿的雅美同胞」的蘭嶼,如何在雜揉真實與想像的畫家筆畫之下展露出更為真實樣貌?
◇圖像能讓我們更接近歷史事實嗎?
在這個臺灣史寫作百花齊放的時代,更需要有幾分史料說幾分話。圖像是一種看似直觀卻蘊含深意的史料。它能直接記錄事件,可以呈現時代風貌,但又折射出圖像製作者的觀察。它能佐證歷史也能扭曲真相,因此若能在這些多樣的圖像史料中,微觀細節或覺察圖像上沒說出的意涵,也許會讓我們更接近歷史事實一些。
本書以「傳教士的素描、祖先畫像、獻給皇帝的山水畫、博物畫(科學繪圖)、紀念戳章、人類學攝影、漫畫、美術作品」等圖像史料重說18-20世紀的臺灣歷史。10位新生代史家透過圖像細部的考證、圖像來源的追蹤、圖像內容的比對,挖掘各種圖上沒說的事。透過這些精采故事,讀者將能穿越時空,重回歷史場景,探索不一樣的臺灣史。
書末也將介紹圖像史料來源,並分析如何運用這些史料撰寫歷史。我們期待與讀者一起透過這些多樣的圖像史料,解讀圖裡圖外說不完的臺灣故事。
專業推薦(依姓名筆畫序)
林芬郁 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兼任助理教授
洪廣冀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洪德青 《南向跫音》、《華府跫音》作者
翁佳音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曹銘宗 文史工作者
陳宗仁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專任研究員
游旨价 臺灣大學森林系博士、《通往世界的植物》作者
黃春木 建國中學歷史科教師
蔣竹山 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
顏娟英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目錄
編輯室報告
《島嶼新台誌》總序
推薦序 洪廣冀
導讀 陳宗仁
主編序言
第一章 知識接力與浪漫想像:耶穌會士馮秉正描述的臺灣原住民形象
第二章 祖先容顏:岸裡潘家與《敦仔衣冠盛粧圖》
第三章 給皇帝看圖說故事:《平定臺灣得勝圖進呈副本》中的林爽文事件
第四章 發現藍腹鷴:十九世紀臺灣的博物畫
第五章 鏡頭中的臺灣原住民:日治時期理蕃政策與人類學的原住民攝影
第六章 走向世界之路:早田文藏與臺灣杉的發現
第七章 殖民地少年的朝聖之旅:葉盛吉的修學旅行及其人生
第八章 形塑「好」農民:《豐年》雜誌漫畫中的行為規範
第九章 太空飛鼠大戰牛角金剛:漫畫裡的臺灣史
第十章 視線的角力:日治時期到一九七○年代畫家眼中的蘭嶼
附錄 歷史寫作與史料解析
一、美麗誤會的歷史考證
二、岸裡潘家與《敦仔衣冠盛粧圖》
三、平定臺灣得勝圖
四、相映成趣——博物學、博物畫面面觀
五、日治時期的原住民攝影
六、生物圖像與標本中的臺灣史
七、修學旅行、紀念章與《葉盛吉文書》的圖像史料
八、「啟蒙」農民的讀物——《豐年》雜誌
九、何謂漫畫?又該如何看待臺灣的漫畫研究?
十、乘隙而入:美術作品作為歷史材料的可能性
參考書目
圖片來源
索引
作者資料
張隆志
本書主編。現任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美國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文研究所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所長,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主任,並擔任英國牛津大學臺灣漢學講座,以及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臺灣研究講座。研究領域為臺灣社會文化史、族群關係史,比較殖民史,史學史及公眾歷史學。已出版專書《族群關係與鄉村台灣》,主編《島史的求索:台灣史論叢史學篇》,合編《曹永和院士訪問記錄》等書。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簡宏逸
一隻被飼養的家貓,不抓老鼠不吃魚,最近開始扮演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在講台上喵喵叫。曾經研究過傳教士漢學、地名與周邊社會、古代人名稱謂、知識傳播路徑,學術雜食性動物是也。最近正以貓的角度研究在倫敦假扮福爾摩沙人的大騙子、阿姆斯特丹運河旁的文抄公,還有近代初期歐洲臺灣研究的系譜。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鄭螢憶
一個熱愛鄉土的雲林縣北港人,目前任職於東吳大學歷史系。學術專長為清代臺灣族群史、歷史人類學、臺灣民間信仰,曾發表關於清代熟番身分與番界邊區相關的數篇論文。長期關注臺灣平埔族群身分認同、番界邊區多族群互動的歷史。相較於在圖書館讀檔案,更熱愛從田野現場思考臺灣多重歷史疊加的過程。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盧正恒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土生土長新竹人,從幼稚園起求學、當兵、工作幾乎都在新竹度過。喜歡海、關心海、研究海,希望能作為一位會說故事的歷史研究工作者。目前研究領域為海洋史、清史、帝國史、臺灣史。林紋沛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歷史學系碩士。著有《行旅致知:李仙得、達飛聲等西方人建構的臺灣知識(1860–1905)》。現為專職譯者,喜歡翻譯時的靈光乍現,譯有《論友誼》、《從彼山到此山》、《家園何處是》、《強鄰在側》、《版權誰有?翻印必究?》等書。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陳偉智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專攻臺灣近代史、歷史與社會理論、歷史人類學以及人類學史,著有《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等。蔡思薇
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現為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喜歡不那麼方正的歷史,無意識地在各種跨領域中遊蕩。研究領域為自然史、科學史、景觀與環境論述,著有《風景的想像力:板橋林本源園邸的園林》(合著),譯有《椰子的葉蔭》等相關領域論文及散文。莊勝全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研究領域為臺灣社會文化史、臺灣近代政治史與日治時期報刊媒體史。主要以作為新型態出版模式與傳播媒介的近代報刊,觀察現代性、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在殖民地臺灣所呈現複雜的互動關係。著有《萬文遥寄海一方:淸帝國對臺灣的書寫與認識》、《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合著)與《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合著)等著作。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曾獻緯
南投鹿谷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現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臺灣經濟史。著有《戰後臺灣農業科學化的推手:以農業推廣體系為中心(1945-1965)》。目前研究興趣是臺灣農業的過去與現在。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黃悠詩
畢業於美國紐約大學檔案與大眾史學碩士學程,目前就職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漫博組,主要協助辦理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相關業務。期待可以用歷史及歷史學改變世界。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