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意義療法大師的5個心法,幫助孩子建立正向的人際關係和生活的勇氣
- 作者:波格菈卡.韓丁格(Prof. Dr. Boglarka Hadinger)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23-03-07
- 定價:300元
- 優惠價:75折 225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27日止
-
書虫VIP價:225元,贈紅利11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13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
吃飯超輕鬆,一起BLW吧!:增進手眼協調、感覺統合能力,強化咀嚼能力,促進牙齒、顱顏骨生長,降低過敏,好睡好健康!
-
經典古文小寓言:讀動物故事、打造文言文基礎、閱讀素養題全部學起來!(高詩佳老師作品)
-
校外教學到海底(國際十一項大獎肯定《校外教學到月球》系列作)
-
校外教學到火山(國際十一項大獎肯定《校外教學到月球》、金鴨子圖畫書獎《校外教學到海底》系列作)
-
戒吃、戒抓,告別異位性皮膚炎(暢銷修訂版):台大過敏免疫風濕科權威醫師 生活、飲食止癢觀念、經驗分享
-
125遊戲,提升孩子專注力隨身口袋版:90個找出躲藏物遊戲,隨時隨地玩出孩子的專注力
-
125遊戲,提升孩子專注力隨身口袋版:45個密碼破解遊戲,隨時隨地玩出孩子的專注力
-
貓頭鷹遊客中心(失物招領所系列作品,亞馬遜讀者5顆星推薦,法國年度最佳書籍獎得主,「好書大家讀」入選推薦)
-
GUSTAVE小壞蛋古斯塔夫(《世界上最棒的貓》Higuchi Yuko樋口裕子驚喜之作)
-
神奇小狗雷克斯
內容簡介
波格菈卡.韓丁格師從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意義療法(Logotherapie)的創始人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
亞馬遜網路書店長銷20餘年,意義治療大師的教養經典。
特別收錄國際中文版序
意義教養將改變你和孩子的人生,找到生活的價值與幸福
韓丁格博士因為無數家長和教師的提問,而寫下本書,
說明如何將意義療法實際應用於教育與教養上,
教孩子樂於付出,勇敢自信地面對生活中的大小挫敗,
找到生活的意義,擁有幸福人生。
「意義療法」為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創立的一種心理治療法,在於引導人們探索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並以積極的態度來確立生活目標、正向面對生活的心理治療方法。
親炙大師風采並習得其精髓的韓丁格博士,在書中提出了5個具體且實用的方法,能幫助孩子發展自己出色的人格,學會以積極正向的心態去處理不快樂和挫敗感,並能及早樹立自己的目標,適性發展,找到生活的意義,並且有能力去應對不時會發生的、令人沮喪的意外以及成長、課業、生活上的種種難題。
目錄
[專文導讀]讓孩子長出強大的內心__邱淑惠
[國際中文版作者序]
前言
第一個支柱:建立正向的人際關係
1-1 提升孩子的溝通能力
1-2 審視自己與孩子的溝通方式
1-3 設計加強孩子間凝聚力的活動
1-4 製造親子親密對話的機會
1-5 察覺孩子的獨特性
1-6 喚起孩子對他人錯誤的理解心
1-7學習以建設性的方式面對不當行為的後果
1-8 與孩子開心玩耍
第二個支柱:培養孩子「我有能力做到」的自信
2-1 鼓勵孩子表現:引誘孩子進入能體認到自己有能力做某件事的生活領域
2-2 具體說出孩子擁有的能力
2-3 認識孩子的學習特質
2-4 鼓勵孩子以解決問題的方式去思考
2-5 教孩子將問題視為挑戰
2-6 賦予孩子責任
2-7 提升孩子應對生活的能力
第三個支柱:目標和價值觀的指南針
3-1 與孩子一起討論目標和計畫
3-2 跟孩子談論那些敢於活得與眾不同的人
3-3 不要用成人的價值觀來貶低孩子的目標
3-4 和孩子一起學習有意義的取捨
3-5 建立規律的日常生活,並通過「儀式」來鞏固規則
3-6清楚說明遊戲規則
3-7 用價值觀主導生活,並和孩子談論行為背後的意義
3-8 對孩子說出你相信的正向事物
3-9 培養家庭的凝聚力
第四個支柱:正面自我感覺
4-1 說出孩子做的好事情
4-2 對所謂的「壞小孩」說出他們所做的任何小改變
4-3 撒謊的孩子不等於是壞孩子
4-4 對孩子說公民勇氣的小故事
4-5 帶孩子一起找出為他人做好事的機會
第五個支柱:體驗生活的喜悅與熱情
5-1 鼓勵孩子的好奇心
5-2 鼓勵孩子的創造力
5-3 將孩子的調皮行為視為充滿生命力的表現
5-4訓練孩子的感官能力
5-5和孩子共享輕鬆時光
給教育工作者的11個建議
要點回顧
注釋
參考書目
內文試閱
[國際中文版作者序]
親愛的台灣讀者:
世界上有些問題是普世的。這些問題不分國界,大多數的人——無論是生活在北方還是東方,是金頭髮還是黑頭髮——或早或晚,總有一天會對它們感興趣。
例如:我們該如何陪伴兒童和青少年,順利走進人生的道路?當你思考這個問題時,你就已經提出了一個普世性的問題。
我們該如何陪伴他們,才能讓他們一方面感受到生命的召喚和喜悅;另一方面,當他們長大成人後,對家庭社會有責任感,並樂於盡一己之力,使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什麼對我們的孩子有助益?
什麼對每個人、也就是同時對父母和孩子都有助益?
什麼是「too much」? 也就是過多,因而不再對生活有益?
我們如何在善盡責任的同時,也擁有一份輕鬆從容? 一份總是在我們的靈魂中散發微笑和信念感的輕盈魔法?
本書討論的正是這類問題。有些建議對陪伴兒童或青少年成長的照顧者和教育者,至為重要,有些想法或許也值得所有成年人參考,為自己的生活提供養分。
能為中文讀者寫這篇序,使我深感榮幸。年幼的我,曾在不同的文化圈中生活過,其中也包括亞洲。當時,我有個來自中國的小小好朋友。她有一頭編成六條辮子的美麗黑髮,一雙會笑的深色眼眸,說起話來聲調柔和。她比我勤奮得多,不過我們都是出色的運動健將。從她身上,我學到對待老年人的溫柔敬意,這份態度時至今日仍然伴隨著我。
我的父母以及當年的這個朋友,教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人永遠不應當被簡化為他們的頭腦認知能力,或身體行動能力,因為一個人的尊嚴與本質,始終比他的任何能力都來得深刻且更有價值。
後來,當我自己開始陪伴帶領孩子後,察覺到,我們應該在引導孩子追求表現的同時,也允許他們享有「零」時光,並在當中尋求一個良好的平衡點。
我所說的「零」時光,指的是「零」計畫、「零」表現的時間。這個時段裡,孩子可以依據他的內在本質,選擇去做或放手不做某些事。在這些看似安靜的時刻中,人格發展其實正悄然醞釀著。無論一個人還年輕或是已年長,他的本質都得以在這些時刻獲得深化。不言而喻,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這樣的「零」時光。
當我認識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時,他已是一位白髮蒼蒼、充滿智慧光輝的教授。我們這些年輕學生在他的鼓勵下,一同發掘了思考的樂趣,並探索著對有意義人生的渴望。
「空虛無意義的感覺不是一種病,」他曾經如此言之鑿鑿,「而是在告訴我們應該去尋找生活的任務。」 這份任務可以是為某件事、某項事業服務,照顧一個人,也可以是度過一個難關。
「我沒必要忍受一切,就連自己的一切也沒必要全盤忍受。」這是他積極鼓勵我們去追求自我教育的一句名言。
「每天你都在做一個新的決定,那就是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從未忘記弗蘭克的這句忠告。因為老教授渾身上下都洋溢著「新開始」的希望,不過同時他也要求著我們:再開始一次!
弗蘭克在維也納長大,學習醫學和心理學,他很年輕時就發覺,無論是在學校的理論教育中,還是在專業技能課程中,都不曾探討生活中最重要的問題:我的生命意義是什麼? 誰來決定我將成為什麼樣的人? 誰來決定當我面臨困難時,該如何反應? 我如何在人們尋找生活意義的道路上,陪伴指引他們?
當年,這些問題佔據了這位準醫生的心思,讓他用了一輩子的時間思考,直到九十二歲辭世。弗蘭克還是醫學院學生時,便在維也納成立了第一個學生諮詢中心,他如此總結了這段經歷:「年輕人在為意義而吶喊,程度至少像他們為麵包和工作吶喊一樣,他們吶喊著生命中的『所為為何』!」
身為一名猶太醫生,他在二戰時被納粹羈押到集中營,這三年間,他疾病纏身。當他於一九四五年四月從集中營被解放出來時,人已經瘦得只剩皮包骨,並且失去了所有摯愛的親人。「儘管如此,還是對生命說『我願意』!」這是他對當年事件的回應。弗蘭克所寫的同名書,已成為全球暢銷書,感動著每個讀過它的人,並鼓勵他們勇敢面對生活。
我何其有幸,能和弗蘭克相識大約二十五年的時間,直到最後,他都依然睿智而充滿活力,當然這也是因為他找到了他的生命意義,也就是符合他個人本質以及性格的人生任務。這個舉世聞名的學者晚年有句呼籲世人的話,在我看來,時至今日都仍然適用:「世界正處於困境之中。正因為如此,我們的任務是,每個人都以自身的可能性,把握所擁有的機會,將世界變成一個更為明亮、友善以及充滿人性的地方!」
順著這條脈絡,我們再次回到本文開頭提及的問題,這些具有普世性的問題,與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這本書提供了許多實用的建議,指引讀者如何陪伴兒童與青少年,邁向一個意義飽滿的人生。
同時,我也衷心冀望,與本書的讀者一起,找出那些能促使我們的孩子,成為這個世界寶貴財富的關鍵因素。因為我們的世界,正需要他們的投入。讓我們同心協力,把這世界變成一個對每個人而言,都美好的地方! 這是我對二十一世紀的人的期許與號召。為此一路走來,那位留著六條辮子的華人小女孩,始終在我的腦海裡,為我提著一盞明燈……
前言
前不久,我受邀舉辦了一場「鼓勵孩子加強自我價值感」的專題講座。當時,我分享了自己二十多年來,身為心理師和兩個孩子母親的經驗,以及許多專業研究的成果。
同時,我還參考了這個領域中的專家學者的看法,並且就此和許多朋友及老師們切磋討論。在這些談話中,我驚訝地發現,大家所關注的內容都極為相似,幾乎所有的受訪者都在思考相同的問題:我們能做些什麼,讓兒童和青少年們感覺更幸福? 如何讓他們對生活感受到更多的快樂?以及怎樣讓他們有更多被愛的感覺?
大多數的人都在思索:我們的孩子需要得到什麼,才能提升幸福感,變得更快樂?在過去三十年間,這個問題被提問得如此頻繁,成了史無前例的現象。不只教育指南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許多家長和老師也用心良苦,試著遵循專家們提出的好建議。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狀況,然而,今日的孩子們,卻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來得更加暴力和抑鬱。
我們無法將這種現象的責任完全歸咎於媒體的崩壞,或是現代父母過於忙碌之類的問題上。這現象也根源於錯誤的提問角度:「我們的孩子需要得到什麼,才能提升幸福感,變得更快樂?」這個提問究竟哪裡錯了呢?
首先,不論身體上或心理上,我們都不可能永遠感到舒適愉快。幸福快樂的感覺不會恆常不變,而是不斷地起伏變化。生活裡,我們時而走好運,時而走霉運;我們時而自我感覺良好,時而自我感覺低落;有時候我們是贏家,有時候又成了輸家。當然,每個人都可以為自身的幸福,盡許多努力。然而,倘若我們夢想活在一個能永遠感受到幸福的社會裡,這就是自欺欺人了。
因此,我們首先應該這麼問:
怎麼做才能確保我們的孩子體驗到幸福,同時也學會,以最好的方式來處理不快樂、不適和挫敗?
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們,變得更有能力應對沮喪的生活插曲?這些問題的答案,有助於降低兒童與青少年的暴力、抑鬱和上癮傾向。在接下來的篇章,我們將進一步探討這些問題。
其次,「我們的孩子需要獲得什麼,才能感受到幸福快樂?」這個問題之所以不恰當,是因為當我們這樣問時,就已經低估了兒童和青少年。難道我們對他們就這麼沒信心嗎? 的確,獲得愛、人生契機,以及良好的支持,對他們而言,都十分重要。
但即使如此,不論是兒童或成人,都不會對長期單方面的被動給予感到快樂,反而會因此心生厭煩和倦怠感。更重要的是:不斷被動獲得的幸福感,會阻礙兒童和青少年發展自身出色的性格。
為什麼呢?因為每個人都有一些能夠給予的東西,孩子們也是。只有當一個人也開始給予付出時,這個人才有可能成為一個成熟、有能力、甚或了不起的人。
維也納的精神和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曾一語中的指出:「做人就意味著,要去投身於世界上的某些事情。」換句話說,我們也該這麼問:我們想對兒童和青少年提出什麼要求?依據他們各自的特殊能力、天賦和才能,他們能給予什麼? 他們能憑藉自身的哪些才能和天賦,為別人做些什麼?他們能為這個世界做什麼?
給予與拿取可說是一體兩面,然而父母和爺爺奶奶這一輩,通常過於關注「給予」,導致孩子們一昧思考還能再「索取」哪些東西,而這正阻礙了他們的人格發展。
我十分鼓勵讀者對兒童與青少年大方給予,但是也請你向他們提出挑戰與考驗、對他們有所要求,並且賦予他們責任。我很清楚這麼做有時可能會引發衝突。
爸媽們不時會面臨這樣的難題:我們是要選擇比較舒適(沒有衝突)的教育方式,或是更有意義、但可能引發親子衝突的教育方式?
然而,做有意義和正確的事情並不一定會令人愉快。儘管如此,我依然期望,為人父母者能有足夠的動力,選擇採取有意義的教育方式,即使這偶爾會引起親子間的不快。
或許你會問,這麼做有什麼好處? 答案正是,為了孩子,為了使他們最好的一面,從而變得輪廓鮮明。傑出的人之所以傑出,並不是因為他們總是被給予,而是因為他們自身的行為和態度,以及克服人生困境的方式,也因為他們積極將人生和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傑出的人不會只想要獲得,他們也樂於付出。他們能夠有尊嚴地面對生活的挫敗,甚至可以從中成長。這些,不都是我們可以分享給孩子知道的事嗎?
延伸內容
【專文導讀】邱淑惠∣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教授
【好評推薦】(依姓式筆畫序)
林怡辰∣《從讀到寫》作者
許兆芳∣魅科坊科學原型工坊創辦人
彭菊仙∣親子作家
曾文志∣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
潘憶玲(滾媽)∣FB粉絲頁「滾妹.這一家」版主
【導讀摘文】
作者韓丁格把教養目標設定為「讓孩子長出強大的內心」,期望我們養出的孩子,在面對人生挫折時,仍有能力感受生命的喜悅,並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
但是「學會處理自己的沮喪,在生活中練習給予付出」,這兩個重要的能力經常被父母或學校教育忽略。
如果你認同把「長出強大的內心」設定為教養目標,那麽韓丁格提出的五個支柱,十一個教育靈感,可以幫助你朝向此目標前進。
書中不只指出原則,還說明原則背後的道理,以及如何實踐的方法。
讀者只要由現在開始實踐,必然能養成有能力為自己找到幸福,能為自己人生負責的子女。
最重要的是,你自己也能成為幸福快樂的家長。——邱淑惠/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教授
作者資料
波格菈卡.韓丁格 Prof. Dr. Boglarka Hadinger
師從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意義療法(Logotherapie)創始人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是心理學家、心理治療師和自然科學博士,在德國圖賓根與奧地利維也納創辦並主持「意義療法與存在分析中心」(Institut für Logotherapie und Existenzanalyse Tübingen/Wien)。 韓丁格博士享譽國際,長年在歐洲各地舉辦講座和課程。她所創建的「人格發展模式」被廣泛應用於學校、生活咨詢以及管理等各個領域。 近年來,韓丁格博士發起「意義長椅」活動(https://www.sinnbank.com/),並致力於提倡人性化的建築與城市規劃。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