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心靈成長
你沒那麼堅強,只是習慣了偽裝:一本親密關係恐懼症VS迴避型依戀者的完全自救指南
left
right
  • 庫存 = 9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你沒那麼堅強,只是習慣了偽裝:一本親密關係恐懼症VS迴避型依戀者的完全自救指南

  • 作者:蔡蘇燕
  • 出版社:晴好出版
  • 出版日期:2023-06-07
  • 定價:380元
  • 優惠價:9折 342元
  • 書虫VIP價:323元,贈紅利16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06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不怕人、不怕事、也不怕孤單……就是怕被愛! 你的身邊,每5個人就有1個人是「迴避型依戀者」 讓人氣諮商心理師陪你「重建愛的能力」 ★最大年輕人社群Dcard「感情板」最熱門話題★ 「迴避型依戀者請進」「迴避型依戀的人多嗎」「我的另一半是迴避型依戀者」 ●你是否習慣和人保持距離,不喜歡過於親密的關係? ●你是否不習慣依賴別人,也害怕別人依賴自己? ●你是否對親密關係看法悲觀,在關係中習慣放棄和退縮? ──深入解讀親密關係恐懼症,看見迴避型依戀者內心深處的愛與怕── .像一隻被收養的流浪貓,時時防備,時時準備逃走。 .和互有好感的人出去太累人,一個人靜靜的待著才是休息。 .連情緒崩潰時都很平靜,因為堅信無法依靠任何人。 .渴望被愛,但害怕自己原形畢露後被對方拋棄。 .愈是在意,往往愈說不出口那句「我需要你」。 .別說談戀愛了,連真正交心的朋友都沒有,卻用「還沒有遇到對的人」欺騙自己。 .很獨立,就是害怕欠這個世界太多。 .對別人的挑剔,追根究柢是對自己不滿的投射。 對於迴避型依戀者而言,愛是想觸碰又收回的手,怕麻煩,也怕麻煩別人。心態的退縮讓他們沒有足夠的勇氣和力量,以及情感熱度負擔一段真誠的戀愛。痛的時候找不到肩膀,贏的時候沒有人鼓掌。堅強獨立的背後是抹不去的酸楚。 沉迷在二次元世界的完美紙片人;口頭禪是遇不到對的人;和伴侶看似親密,卻貌合神離,都源自同一種狀態。無法從社會交往中汲取能量,很難從親密關係中獲得放鬆和快樂。看似融洽的關係,只有他們知道自己有多累。 ──我是迴避型依戀者嗎?六大特點完全解析── 一、自我界限過於僵化,很少敞開自己的內心 二、很難從固定的親密關係中獲得穩定感 三、戀愛經歷很有可能很豐富 四、自我價值常常會擺在情感需求之前 五、害怕在情感上做決定 六、傾向於對伴侶做出負面評價 ──告別依賴無能,擁抱親密關係──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因為原生家庭或成長經歷導致的「情感隔絕」,不是絕對的狀態。 所謂安全感並非一種感覺,而是可以模仿的行為模式,愛是一種可以學習的能力,藉由本書,讓我們走出「愈逃避、愈索求;愈索求、愈不安」的心理困境,邁向自我修復與和解的第一步。 ──本書包括以下重要內容── ■戀愛鑑定 ──若即若離,是不夠喜歡,還是花心,甚至是邊緣型人格障礙,從心理專業鑑定看清到底是迴避型依戀者,還是渣男渣女。 ■對的人是誰 ──「安全型依戀」、「焦慮型依戀」、「迴避型依戀」是否存在彼此救贖,不再相愛相殺的可能,完整解析三種依戀類型,包容彼此的不完美。 ■正確接近愛的方法 ──讓別人接近你並沒有那麼可怕,正視內心恐懼、降低虛幻的期待,接納自己就有能力接納愛。 ■潛台詞速查 ──破解迴避型依戀者常見的五種社交辭令,發現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背後藏著什麼,找回不再自欺欺人的勇氣。 推薦人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劉仲彬.善言心理治療所所長 歐馬克.馬克信箱 蔡侑霖 Danny Tsai.暢銷作家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誠摯推薦(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序)

目錄

〈前言〉孤島上的「完美人生」  Part1 你沒那麼堅強,只是習慣了偽裝 「不需要愛」是種幻覺  別再用冷漠掏空人生  沒有那種世俗的願望 完全受不了,但是還想要  Part2 既冷漠又癡情的一群人 所謂的「對的人」,只是自己騙自己 那個折磨你的人,其實比你還痛苦  被「善意虐待」過的人們 你只是看起來在換位思考 愈怕欠人情,俞不懂珍惜 Part3不這麼獨立也沒關係 為什麼你總是那麼冷漠? 打敗交往中的敷衍大師 可恨,但可愛  自私無法讓人真的快樂 對他人的敵意,實際是一種自我攻擊 讓愛與被愛同時發生  接納不完美  Part4敢於依賴的力量 愛是長久保持舒適距離  「貓系戀人」如何找到「犬系戀人」  總有人能讓你乖乖交心  你的幸福我只給一半  即便沒能成長,也要讓自己愛過 Part5 通透的人生不設防 讓別人靠近你,這並不可怕  打破邊界的時機 「我不知道,我也不敢問」怎麼辦? 走出親密關係的「隱恨陷阱」  讓自由的豹子遇上自由的樹懶  從「喜歡」到「愛」的六種路徑  雖然已經過去,我還是期望你在 Part6 告別依賴無能的自己 變優秀,就會更容易被愛嗎?  情緒價值高的人,緣分都不會太差 重建愛的能力  獲得你的親密、激情和承諾 一起學會適度依賴  「分開了,還是朋友」,可信嗎?  「最佳復合時機」是存在的嗎? 孤獨不是生命的初衷 〈附錄〉無須思考也能讀懂的潛台詞

序跋

前言 孤島上的「完美人生」 世界上有一種神奇的人,或許正在讀本書的你,或者你的伴侶,就完美符合了這種人的特徵。他們眼中「完美人生」是衣食無憂地生活在一座孤島上,一台電腦或者一部手機就能自得其樂。 他們陷入愛河的表現是:愛一個人,寧願晚上默默打開他的社交平台,一遍遍重複播放他愛聽的歌單,卻鼓不起勇氣發一則訊息給他。 在普通的社交場合,他們想要融入別人的圈子,卻害怕成為別人的負擔。 對於別人主動的付出,他們承擔不起那份「恩情」,只能捂住耳朵,逃得遠遠的。 在自己完成一件事的時候,他們披荊斬棘,但要他們主動請求別人幫忙,對他們來說卻是天大的難事。 也許你和他是多年的朋友,卻從來沒聽他傾訴過煩惱,說過什麼心裡話。 他們的社交很有可能讓你感覺敷衍──彬彬有禮,但不包含任何實質性的交流。 在別人看來,他們是最堅強、最獨立的一群人,既不需要別人的呵護和照顧,也不需要最基本的陪伴。 這種人極有可能是心理學上所說的「迴避型依戀者」。他們不麻煩別人,卻被有些人看作「最可恨的一群人」。他們像黑洞一樣吞噬了你投入的情緒價值,卻沒有任何回饋。想要罵他們也找不到理由。他們整天都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只要不影響我,隨便你怎麼都行」。 這樣的態度讓你想發脾氣,又找不到爆發點,兩人之間的不滿難免愈積愈多。這些人消耗了別人,但自己從人際關係中獲得了什麼好處,或者感受到了什麼快樂嗎? 並沒有。對於兩性之間的好感,他們的期待類似於「我可以喜歡你,但求求你不要喜歡我﹂。如果你把他們當作重要的人,他們的第一反應不是感動,而是因為成為期待的對象覺得壓力倍增,因此想要快速逃離這段關係。 冷酷的外表之下,隱藏的是無法滿足的被愛的渴望和恐懼。他們不敢表達,不過是擔心自己的期待一次次落空。痛的時候找不到肩膀,贏的時候沒有人鼓掌。堅強獨立的背後是抹不去的酸楚。他們誰都不願意虧欠,唯獨虧欠自己一段真實的感情。 沒有誰生下來就該是孤零零一個人。只是曾經的生活教會他們,人和人之間不可能相互依靠,心與心之間也無法真心傾訴。於是他們用厚厚的硬殼把自己的心包裹起來,自己去尋找生活的樂趣,遇到問題一個人解決,受到傷害一個人默默舔舐傷口。 這種過於獨立的心態是生活教會他們的。有時候他們會隱隱覺得失落,但自己都不明白為什麼。這些人一般不會主動改變。「是手機不好玩,還是串流平台不好看?」當你打破他們固有的生活模式,他們可能會皺著眉頭問你。 在現實生活中,迴避型依戀者的數量遠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多。「宅文化」的流行、結婚人口的下降,愈來愈多的人覺得「一個人也不錯」,這些都可能是迴避型依戀的一種具體展現。心態的退縮讓他們沒有足夠的勇氣和力量,以及情感熱度,去負擔一段真誠的戀愛。 人生是一場不太漫長的旅程,一個人的心靈能夠品味的東西終究有限。也許,當你打開關閉已久的那扇窗,才會發現世界上最美的風景不是山川湖海,而是另一個人的心靈。 如果你或者你的伴侶是這種類型的人, 那麼你不妨看看這本書。一本書的力量有限,不一定能改變誰,但至少能讓我們更瞭解自己。 看過一句話,想在這裡送給所有迴避型依戀者:對抗過,勇敢過,相信過,釋放過,敞開真心給人們看過,也誠懇地訴說過,才是值得的人生。

內文試閱

【「不需要愛」是種幻覺】 愛永遠不會消失,而是一直存在於內心, 在漫漫長夜中不停叩問著孤單的靈魂。 「我不需要愛!」這是某些個案最喜歡掛在口頭的一句話。實際上,任何人都需要愛,哪怕不是談戀愛,而是朋友之間的關心和溫暖。但有些人會把自己的獨立放在第一位,絕大部分事情都能自己扛下,不奢求別人的關心,更害怕麻煩別人。這些人心理學上稱之為「迴避型依戀者」。 人是社會性動物,怎麼會有人真的不需要愛呢?愛與被愛,正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能力。 事實上,迴避型依戀者壓抑自己的需求後,愛不會消失,而是以一種更隱蔽的方式存在於他們的內心深處,從意識層面進入潛意識。 有些迴避型依戀者會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紙片人」、明星身上,他們的內心住著一個完美伴侶。多半是虛擬的,現實中不存在的。完美的伴侶在他們心目中是「白月光」般的存在,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他們雖然不接受親密關係,也不能忍受束縛,但還抱有期待。他們只需要遠遠地看著、期盼著,就能有繼續做夢的機會。這時候,他們對外的表現是冷漠和疏離,外人會認為他們難以接近,但實則他們內心是嚮往愛的。因為對愛的嚮往,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渴求。 如果把被愛的溫暖比作食物,把對愛的渴求比作進食,焦慮型依戀者和安全型依戀者,都能夠從意識層面知道自己餓了,不會壓抑這種感覺。 焦慮型依戀者容易狼吞虎嚥,沒過幾分鐘就把食物吃光;而安全型依戀者則更為謹慎,他們多半會在吃之前先測試看看食物有沒有毒、想到未來幾天自己依舊會餓,想要把食物存儲起來慢慢吃。 迴避型依戀者們肚子也會「咕咕」叫,也會體力不支,但他們很難有意識地開始覓食。甚至,面對食物還會逃跑。說不定還會邊跑邊念「天上不會掉餡餅,這食物是有毒的」,看起來可憐又可笑。 當然,也不是說保持一定的警惕不對─安全型依戀者也會檢測愛的真偽,他們這樣做的時候,心態是開放的;但迴避型依戀者從開始就容易負面設想一段關係。 如果伴侶在未徵求他們同意和接納的前提下推進關係,他們會本能地推遠你,迴避過於親密的關係。迴避型依戀者習慣把他人好意的「親近」和「關心」,錯誤地解讀為「打擾」和「控制」,為了保護自身的「安全防線」而向後退縮。 與之相應,迴避型依戀者的情緒感知能力,多半處於落後的狀態。換句話說,他們的外在變化和內在情緒反應是不同步的,在這中間多了一個空白期。 比如說,某件事你徵求了他的意見,當時他沒說什麼,但事後卻因為自己沒有拒絕而懊惱,甚至為此生你的氣。 換句話說,他們的情緒反應視窗被堵死了,變成了「沒有感情的機器人」。伴侶需要關心的時候,他們沒辦法給予正常的回饋。與此同時,他們也最害怕伴侶的合理詢問,「你又怎麼了」「你說話啊」這樣的溝通口吻在他們的角度, 是「咄咄逼人」。 對他們來說,即便是親密關係中的伴侶,每個人也應該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在生活中遇到任何小事都喋喋不休地訴說。但迴避型依戀者也沒辦法完全靠自己調整情緒,只是被落後的反應機制扯後腿而已。偏偏正是這種感情反應機制令迴避型人格看起來「情緒穩定」,所以經常被誤認為有著超乎常人的理性。 由於「理性(空白期)大於感性」的應對機制,使得他們在社交生活中處理感情問題遊刃有餘,大眾甚至會把他們誤認為是獨立、成熟的人。迴避型依戀者自己也認可這種沉著冷靜、可以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甚至在親密關係中,他們還會借此獲得自我認同,演變成安全感的一部分。 他們的認知偏差直接導致行為異於常人,很難深入、長時間展開一段親密關係。但在經歷這一切的時候,迴避型依戀自己卻體驗不到真正的快樂。他們經常會感到內心空蕩蕩的,無法真切感受到別人的愛,又似乎總在期盼著發生著什麼。 我的一位個案說:「我可能太缺愛了,雖然想做好,但是因為缺得太多,所以不像別人發揮得那麼好。對我來說,壓抑自己的愛,並不會真的消失,而是轉化為更隱形的存在。不要問我為什麼不敢努力爭取,因為比起努力,放手讓我更輕鬆。」 所以,愛永遠不會消失,而是一直存在於他們的內心,在漫漫長夜中不停地叩問著孤單的靈魂。 【別再用冷漠掏空人生】 迴避型依戀者是怎樣一群人呢?他們看起來獨立、成熟甚至有魅力,但永遠和人生「隔著一層」。 對於迴避型心理沒有深入認知的人,往往是意識不到自己有迴避的傾向, 即使意識到了也會用「我不夠愛他」解釋。 那麼,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迴避型依戀者呢?本書為迴避型的人歸納了以下幾個明顯的特徵: 一、自我界限過於僵化,很少敞開自己的內心 你是否很難信任一個人,即使是相識多年的朋友,也無法對他敞開心扉? 你是否經常壓抑自己的感情需求,即使面對喜歡的人亦是如此?你是否常常感到孤獨但又怯於尋找解決方法,因為害怕受到傷害? 如果以上的心態都符合的話,那就是自我界限僵化的表現。迴避型依戀者大多不擅長表達,這也是他們不願與你溝通的原因之一。更多時候他們不懂得如何正確表達。 不僅僅在戀情中,完全的迴避型依戀者在正常的人際交往中也是非常孤僻的;而不完全的迴避型依戀者往往只是在親密關係中表現冷淡,而在職場、人際關係中卻往往如魚得水,因為他們喜歡觀察別人,對人性的理解比較深入。 二、很難從固定的親密關係中獲得穩定感 迴避型依戀者也會喜歡上別人,因為他們的天性對親密關係有所嚮往,但是很少主動追求親密關係。不管是確定關係之初還是之後,都需要對方主動推進關係。 即使迴避型依戀者真的與他人成了戀人關係,感情狀態開始穩定,但是過了一段時間,迴避型依戀者會本能地開始懷疑起這段關係的穩定性。換句話說,他們不相信長久的親密關係是存在的,他們普遍認為愛很短暫,不過是轉瞬即逝的煙火罷了。 由於這種心態作祟,即使他們遇到了值得堅守的親密關係,也會無法控制自己破壞掉這段穩定的關係。比如明知道長時間不回訊息不對,但就是不想回;又比如明知道談了這麼久的戀愛,面對關於未來的規劃時應該有所回應, 但是就是不會回應。 讓人為難的是,無法透過良性爭吵改變迴避型依戀者。因為他們非常害怕爭執,只要發生爭執,他們的第一感覺就是「分別的時候到了」。 這是因為他們的內在保護機制啟動了,他們喜歡用迴避處理感情問題,只有主動離開伴侶,才會獲得「不被拋棄」的安全感。很多不理解迴避型依戀者的人,都會把這樣的行為誤判為對方「不愛了」的標誌,但對於迴避型依戀者來說,這只是他們固有的「親密關係是不穩定的」的觀念在潛意識裡暗暗作祟罷了。 於是悲劇像是巫師的詛咒般上演,在他們的人生中反覆出現。在我的經驗中,不少迴避型依戀者每次分手的原因往往如出一轍。 三、戀愛經歷很有可能很豐富 不要以為迴避型依戀者就是感情上的失敗者。在迴避型的人當中,戀愛經歷比你豐富的人應該不在少數。有人可能會好奇地問我:「你不是說迴避型依戀者比較孤僻嗎,那為什麼他們會有豐富的戀愛經歷?」 的確,迴避型依戀者總體給人的印象是孤僻,但你別忘了,在他們的認知裡,過於親密的關係等同於傷害,因此他們不斷開啟全新的親密關係,這是他們欺騙自己、逃避傷害的一種方式。 他們會在心裡告訴自己:「誰說我親密無能?我好得很,一直在談戀愛。」 但其實他們和任何人都達不到真正親密的熱度,只是在親密關係的邊緣徘徊。 四、自我價值常常會擺在情感需求之前 迴避型依戀者普遍重視個人價值,與看重感情、重視家庭溫暖的焦慮型依戀者完全相反。由於極其重視自我的充實與發展,迴避型依戀者絕非一味聽從他人的「受氣包」,更不是喜歡逃避困難的「迴避者」,這是他們與「討好型人格」最大的區別。 他們大多在學業上、事業上能力超群,能夠迎難而上,甚至在很多事情中扮演主導者的角色。只是不願意讓朋友、愛人走進自己的內心而已。 五、害怕在情感上做決定 由於原生家庭的緣故,迴避型的人很少擁有自我決策權,哪怕是買一件衣服這樣的小事,也得經過強勢父母的同意才可以,有時候明明自己不喜歡,但也要為了父母的高興而委屈自己。 長期以來此種思維模式,使得迴避型依戀者在成年後,一方面害怕自己的自主決策權再次被奪走,另一方面害怕做決定,於是常常會陷入兩難的狀態。所以,迴避型依戀者,不少會有情感上的選擇困難症。 由於在成長過程中很少得到認可,迴避型依戀者儘管非常優秀,也往往會陷入自卑。他們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愛,無法承受別人無條件對自己好。 生日派對上,收到了好友送的禮物,普通人的第一反應是開心自己能被人重視;但是迴避型依戀者往往在收禮的一瞬間,腦海中就上演了一出關於該回禮的「內心大戲」了。他們覺得無條件的好是負擔,急於想要回報以減輕自己的「罪惡感」,但又因為不擅長做決定而陷入糾結。 在他們看來,無論買什麼都有可能不合對方心意,都不夠好。所以和迴避型依戀者相處的過程中,你應該明確表達出自己的需求,或者引導他來詢問你的意見。 六、傾向於對伴侶做出負面評價 迴避型依戀者更傾向於對伴侶做出負面評價,也很容易挑對方「毛病」。即使戀人給予支持、溫暖和關愛,他們依然毫不留情地對戀人加以貶損。 這種行為模式的根源在於迴避型依戀者很難相信穩定的親密感。當他們感受到戀人的真切關懷時,要麼視而不見,要麼貶低戀人關愛的價值,以便保持心理平衡,讓自己不要欠太多「人情債」,繼續排斥親密關係。 儘管如此苛刻,迴避型依戀者在與周圍人相處的過程中也會存在討好的一面,因為他們是比常人更加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的,看起來對一切都毫不在乎的他們,內心深處對別人的負面評價極度敏感。 迴避型依戀者的這六大特點,讓他們既可恨又充滿魅力。這種心理和行為模式,既是人生中不斷積極開拓、取得成功的動力,但同時也是他們用「我不需要愛」的自欺掏空自己人生的萬惡之源。

作者資料

蔡蘇燕

(有故事的蔡老師) 資深諮商心理師,知乎熱門心理學博主。 北京師範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畢業,資深諮商經驗達一萬小時以上。筆名「有故事的蔡老師」,同時是「知乎」、「嗶哩嗶哩」專題高播放量博主。擅長親密關係危機處理、兩性心理分析。專注於「迴避型依戀」研究,有自己的一套理論見解。

基本資料

作者:蔡蘇燕 出版社:晴好出版 出版日期:2023-06-07 ISBN:9786269735709 城邦書號:A6050001 規格:平裝 / 單色 / 224頁 / 17cm×23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