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聖誕月‧最後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勵志故事
佩吉男孩:他的破框與跨越(好萊塢知名影星艾略特.佩吉唯一親筆自傳)
left
right
  •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佩吉男孩:他的破框與跨越(好萊塢知名影星艾略特.佩吉唯一親筆自傳)

  • 作者:艾略特.佩吉(Elliot Page)
  • 出版社:采實
  • 出版日期:2023-10-26
  • 定價:480元
  • 優惠價:79折 379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25日止
  • 書虫VIP價:379元,贈紅利18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60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寧願活著痛,也不要躲著活── 主演《鴻孕當頭》《全面啟動》《雨傘學院》 獲選《時代》雜誌百大最有影響力人物 首位登上《時代》封面的跨性別者 艾略特.佩吉唯一親筆自傳 這不僅僅是突破框架和跨越性別的故事, 更是世上任何人找到真實的自己, 必經的成長旅程…… ★「展現真我是一生功課,本書正是領航指南。」──潔美李寇蒂斯,奧斯卡女星 ★《紐約時報》《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書排行榜TOP 1 ★《ELLE》《The Week》《Salon》《Bustle》等媒體評為最受期待的書 ★全球版權售出加、英、澳、巴、法、德、義、日、荷、西、葡等16國 2008年,佩吉因演出電影《鴻孕當頭》一炮而紅, 才21歲便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從此開啟好萊塢大門。 從《X戰警》、諾蘭《全面啟動》,到伍迪艾倫《愛上羅馬》, 觀眾開始在商業大片中看見佩吉兼具魅力和故事性的身影。 🌈越靠近鎂光燈中心,身後的陰影就越深 佩吉4歲時,就意識到自己跟其他女孩不太一樣, 年幼的他經常問母親,自己可不可以「當男生」? 求學期間,他屢屢因為性別氣質而遭同儕霸凌; 事業走紅後,業界人士還老是告誡他不可公開出櫃。 當一名電影巨星當眾羞辱佩吉,無人跳出來阻止; 當其他男演員身穿T恤和牛仔褲出席首映會, 同樣衣著輕便的佩吉竟被迫套上洋裝,只因他是「女生」。 在大銀幕後,隱瞞與否定都讓佩吉身心交瘁,深受憂鬱症折磨。 🌈人生的跨越,是對自己誠實、對他人坦承 直到2014年,佩吉參加人權戰線(Human Rights Campaign)論壇, 首度公開自己是酷兒,此舉不只獲得讚賞,也招來了謾罵。 面對無止境的惡意,他不屈服,反而說: 「那是我這輩子為自己做過最重要的事情。 無論出櫃是否以另一種方式將自己暴露在外, 進而變得更加脆弱,全都值得。」 過去,他是一名「女演員」,被好萊塢的標準禁錮, 深陷追尋夢想與隱藏自我之間的掙扎…… 但佩吉持續拼湊完整的自己,誠實面對心之所向, 33歲,他終於宣布自己是跨性別者,發出真正的聲音。 🌈脫去二元框架,你我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在這本自傳中,佩吉回憶童年及青少年時期如何摸索自己的性向和性別, 揭露他在好萊塢拍片遇見的人事物,他曾經歷的美好愛戀和辛酸失去, 以及他如何接納自己、也與家人和解的漫漫過程。 「在這個世界上做一個人意味著什麼? 我們都是相互聯繫的,我們都分擔著痛苦, 在自己的小盒子裡掙扎。」 佩吉的文字,具有一股貼近人心的柔軟力量, 彷彿你正和他一同細數最初對自己的認識、對愛的悸動、對夢想的期盼, 並慢慢從生命沉積的傷痛、從別人賦予的框架中走出來, 跨越了二元,生命其實充滿無限的可能性。 《佩吉男孩》,寫給所有正走在自我探尋這條路上的人, 在本書中,你會發現無論自己多麼不符合旁人眼光,你其實沒那麼古怪。 你並不孤單,而是值得平等完整的愛。 【各界名人動容推薦】 李屏瑤│作家 翁煌德│影評人「無影無蹤」 膝關節│台灣影評人協會副理事長 蔡康永│作家、主持人 蔡瑩芝│台灣同志諮詢熱線政策倡議主任 潔美李寇蒂斯│美國演員、奧斯卡最佳女配角 阿洛克.瓦德-梅農│美國作家、表演藝術家 「沒想到從《鴻孕當頭》走紅之後,艾略特.佩吉在幕後有這麼多不為人知的性別認同議題,近年更勇敢地走出屬於自己的認同之路。這本書記載了種種細節,值得更多溫柔的眼光解讀他的故事。」──膝關節,台灣影評人協會副理事長 「展現真我是一生功課,本書正是領航指南。」──潔美李寇蒂斯,美國演員、奧斯卡最佳女配角 「熱情、深刻、動人,極具深意。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跨性別的書,而是關於做為人類的意義。」──阿洛克.瓦德-梅農,美國作家、表演藝術家 【國際媒體讚譽】 「雄辯且引人入勝,《佩吉男孩》是一本情感濃厚的作品,以充滿意象的散文呈現。『讓我與你一同存在就好,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幸福。』讀到這裡,我幾乎落淚了。佩吉的懇求是微不足道的,卻也令人感覺非常重要。」──《華盛頓郵報》 「強而有力。」──《紐約時報》書評 「生動、悲傷,而且令人心碎……佩吉恰好在一年多前開始寫這本書,出版的此時此刻,跨性別族群面臨的危機甚至比他開始寫作時更巨大。」──《洛杉磯時報》 「讀《佩吉男孩》就像聽朋友說話一樣,他話語中的真誠不容錯過,現在正是閱讀這本充滿人性且出色的文字作品的絕佳時機。」──《美聯社》

目錄

好評推薦 作者序/掙脫框架,成為全然的自己 1. 寶拉與我 2. 性向猜猜樂 3. 我可不可以當男生? 4. 和媽媽共度的美好童年 5. 微不足道的塵埃 6. 青春期的恐怖場景 7. 寂寞的孩子 8. 理想還在半路上 9. 陌生的惡意 10. 一場又一場同理心練習 11. 只是開玩笑而已 12. 在電影圈弄丟自己 13. 一切就此展開的時刻 14. 媽,我是同性戀 15. 心碎的戀愛 16. 存在於自己的身體裡 17. 說不出口的話 18. 自我意識的成形 19. 鏡子中的女孩 20. 再靠近一點點 21. 坦蕩的存在 22. 別闖陰陽界 23. 我的性別不安 24. 出櫃之後,真正愛過 25. 我所選擇的家人 26. 尋覓答案 27. 跨過去的入口 28. 難以言喻 29. 暴力蜜桃 致謝 歌詞版權標記

序跋

作者序 掙脫框架,成為全然的自己 這些年來,寫書的念頭在腦海中浮現過幾次,但感覺就是不太對勁,說白一點,根本就不可能做到。過去,我連坐著都很吃力,更遑論維持一個足夠專注的狀態,來完成這樣一項任務。我的腦力一天比一天枯竭,有個滴滴答答的聲音響個沒完,企圖掩飾與控制我的不安。 但現在不同了,現在煥然一新。我終於能和自己在這具身體裡共處、共存——打上幾個小時的字,狗狗阿莫趴在一旁晒太陽,我的背挺了起來,思緒也安靜許多。如果沒有一路上獲得的醫療照顧,我不可能有機會享受這股過去無法想像的滿足。隨著社會對於性別肯認照護(gender affirming care)的攻擊漸增,逼迫我們噤聲的壓力加劇,此刻似乎是將想法化為文字的時候了。 所以我提筆,懷著感恩與害怕的心情,直接和你說話。跨性別者面臨的身體暴力日益增加,我們的人性經常被端上媒體「討論」。而當我們有機會親自述說自己的故事時,酷兒的話語又太容易被針對、被挑毛病,甚至更糟,被概括——將單一的經驗視為整體。酷兒和跨性別者有無限多種姿態,我的故事只是其中之一。如同我將於後面的內容中提到,我們都不過是宇宙中的一粒塵埃,而我希望透過訴說我的真相,為宇宙再添一粒,以驅散長期包圍在酷兒和跨性別生命周邊的諸多誤解。如果你還沒這麼做,我建議你快去聆聽來自其他LGBTQ+作家、社運人士及一般個人的聲音,那些廣泛且多樣的聲音。 跨性別解放運動影響著我們所有人。我們每個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既愉悅又沉重地理解著性別、經驗著性別。正如美國跨性別社會運動者費雷思(Leslie Feinberg)在《跨性別解放》(Trans Liberation)中所說:「這場運動會給人更多的空間去呼吸,去成為自己。讓人繼續朝深處挖掘,找尋做自己的意義。」 在寫這本書時,我盡可能地試著記清每個瞬間,想不起細節的時候,便去請教與我共享該段經歷的人,期望能讓內容更清晰。為了保護某些人的身分,我換掉了幾個人名,一些細節也做出必要的修正。我在某些段落使用了過去的舊名和代名詞稱呼自己,針對部分情況,談到過去的我時,這麼做似乎是對的選擇,但並不代表我歡迎其他人也這麼做。 此外,同樣重要的是,雖然性別(gender)與性向(sexuality)在我的生命中始終互相對話,但兩者不可混為一談。以酷兒的身分出櫃,和以跨性別者的身分現身,是截然不同的經歷,而當我從他人的期望中掙脫,「我是誰」的概念便也隨之演變。這些記憶構成的敘事是非線性的,因為酷兒性(queerness)本身就是非線性的,是曲折纏繞的諸多過程。前進兩步,後退一步,我的人生花了很多時間朝真實一一削減,一邊害怕會導致崩解。我刻意讓這種心情在紙上呈現。從很多方面來說,這本書是我解開自己的故事。 寫作、閱讀,以及分享自身經歷,是挺身反抗那些想讓我們閉嘴之人的重要一步。我想說的不是什麼新鮮或深刻的事,也並非聞所未聞的創見,但我知道書本曾經幫助過我,甚至拯救了我,所以,或許這本書也能幫助某個人,讓某人不再那麼孤單,讓某人感到被看見,無論某人是誰,無論某人正走在什麼樣的道路上。謝謝你想要閱讀關於我的故事。

內文試閱

2. 性向猜猜樂 艾倫.佩姬性向猜猜樂——我掃過標題,臉上失去血色。這是《鴻孕當頭》人氣正旺時,《村聲》(Village Voice)雜誌登出的一篇文章,作者是麥可.穆斯托(Michael Musto)。我迅速掃過文章內容。麥可對一位二十歲少女的性向大加臆測,並做出總結:「早就該爆出來了,她到底是不是?就是那個,你知道的,蕾絲邊嘛!她的穿著打扮的確很……你懂的,很T……讓我們來把這些臭女同志的線索串起來吧。朱諾到底是不是『那個』?」 一夕之間,我成了眾所矚目的焦點,但早在我還住加拿大的時候,「臭女同志」這個稱號便屢屢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上了高中後,霸凌招數翻新,從班上人氣女孩的冷嘲熱諷,變成強押我進男生廁所這種相對戲劇化的舉動。我被推進去,陌生而刺鼻的尿味撲來,我豎耳等待,等他們的笑聲散去、越盪越遠——離開時卻迎面撞上板著一張臉的英文老師,嚴肅地盯著我說:「去我辦公室!」我道歉,沒說我是被逼的。 霸凌升溫的不久前,為了參加足球比賽,我和一位名叫費歐娜的女孩成了室友,一起住在聖法蘭西斯薩維爾大學(St. Francis Xavier University)的宿舍裡。該所大學位於安蒂崗尼希市(Antigonish),就在加拿大新斯科細亞省(Nova Scotia)的西北端,距離布雷頓角(Cape Breton)只有幾步之遙。學校會定期舉辦蘇格蘭境外現行最久的蘇格蘭高地運動會(Highland Games)。 我至今仍記得費歐娜的笑聲。我能從一片噪音中辨認出來,她的笑聲會穿過所有雜訊,鑽入我的雙耳,在我身體裡膨脹。我很想靠近她,想要她渴望我。我是隊上的右翼中場,速度快,個頭矮小但拚勁十足。她則是清道夫,我們隊的最後一道防線,同時也跟踢中路中場的球員一起擔任雙隊長。她是天生的領導者,有威望,但為人親切。她很罩。我愛看她踢球——強勁、流暢,而且帶著一股令我羨慕的自信。我深深著迷。 我們躺在硬邦邦的床上,各自占據房間的一側,牆面覆著一層廉價的深色木材。我盯著天花板,深吸一口氣,不確定要憋著,還是吐出來好?這種感受相當奇妙,彷彿在偷看一種未來的可能性。 「我覺得我可能是雙性戀。」我沒頭沒腦地說,從來沒對任何人吐露過類似的話。 「不,你才不是。」她立刻回應,是個下意識的反射動作,並且咯咯笑了起來。 這一次,她的笑聲既無情又刺耳,但我還是想和她一起笑。同性戀真是可笑又糟糕,不是嗎?光是在健康教育課上出現「同性戀」這個詞,就會引發一陣竊笑,放學後回家看的那些情境喜劇更是雪上加霜。每次別人或我自己拿同志開玩笑,那個玩笑都會堵在那裡,像是卡在鞋底上的屎。聚光燈從舞台右側移到舞台左側,我會圍著它跳踢踏舞,像條落水狗,急著想甩掉它,把它甩出去。 我想不起來之後我們又聊了什麼,只記得迴盪的笑聲,還有硬邦邦的床面。 我睡不著,凌晨五點左右溜到亮著日光燈的走廊上,坐在地上看起書。美國小說家馮內果(Kurt Vonnegut)是我這輩子第一位真正喜歡的作家。我正在讀《夜母》(Mother Night),一本談論道德灰色地帶的小說,馮內果寫道:「我們是我們所假扮的樣子,所以我們得小心選擇要假扮什麼。」我獨自坐在走廊,咀嚼著這些字句。恥辱感以穩定搖擺的頻率在我體內震盪。有什麼東西正在從我的指縫間流失,不可能抓得住。我靜靜等待太陽升起。 所有人都會在公共區域一起吃早餐。菜色有提姆霍頓咖啡店的貝果,以及一大袋某位家長送來的柳橙。大人會在一旁看著我們,邊享用著他們的咖啡。我安靜地用餐,不知道該怎麼面對費歐娜,覺得還是先避開比較好。我抓起護脛,打算早點去球場為比賽暖身。 「臭女同志。」從某處傳來的詞彙賞了我一記耳光,還搭配上某種我日後會相當熟悉的惡劣嘲諷表情,彷彿在幸災樂禍:哈,我跟你才不一樣。說話的人是費歐娜一位人緣好的朋友。真的很傷人。那是種被孤立的痛,一句看似無心的話,實則難以抹滅。 生活在那之後就變了調。某些東西被斬斷。我能察覺那些交頭接耳,那些能量的轉變,還有流言蜚語。也許是好事?搖搖欲墜的牙總得拔掉。 如果艾倫是女同志怎麼辦? 幾個月之後,爸爸和我回新斯科細亞省的洛克港(Lockeport)拜訪奶奶,那是個位於南岸區的小漁村,人口只有五百多人。一艘艘漁船停在港邊,沿著長長的碼頭排成一列,船身顏色彷彿聖誕節的彩燈。磨舊的黃,褪色的紅,各種不同色調的藍。一張新斯科細亞的明信片。 我還小的時候,每年的七月一日,爸爸都會帶我回洛克港。這是個在我家鄉被稱為「加拿大日」的節日,和美國的獨立紀念日很像,但少了一點從皇室獨立出來的味道,更像是「加拿大的生日」。身為一個從小在新斯科細亞長大的白人小孩,我對我們的歷史和定位一無所知。無論是過往犯下種族清洗的嚴重程度、系統性的種族歧視,或是種族隔離制度,都沒有人教過我。 我以為加拿大日不過是放放煙火、走走遊行、在教堂地下室吃吃草莓海綿蛋糕的日子,加上我最喜歡的活動「爬油柱」──一根又長又細的圓木平放在碼頭上,一端朝海港突出,離水面有一大段距離。堅硬的木頭上塗滿厚厚一層豬油。伸向大海那側的圓木末端放著另一大塊豬油,底下壓著一堆現金,讓參賽者去搶。說穿了,只有兩種方法能做到:第一種,趴著過去,速度要慢,小幅度地向前移動,然後再慢下來,但這種方法通常都以失敗收場。第二種,成功的關鍵似乎是盡可能用最快的速度滑行出去,盡可能地把錢掃下去,然後投奔大西洋的冰冷懷抱。浮上水面後,在酷寒的海水中撿拾那些掉下的鈔票。海鷗會在上方盤旋,朝漂浮在海面上的豬油俯衝。不,我從來沒試過。 奶奶還住在爸爸從小長大的那棟房子。那是一棟兩層樓的矮房,有三間臥室和白色的牆板。房子的後方是森林,一望無際的森林。對街則是我爺爺的雜貨店,佩吉商店。這家店至今還在,雖然我不確定店名現在叫什麼。他們裝了一台加油機。 二樓的臥室之間有一座長型的衣帽間,可以從一間通往另一間。我還小的時候常常躲進裡頭,想像自己舞進一處異想世界,門是那麼的小,彷彿為我量身打造。我會拉扯燈泡上的鍊條開關,讓裸露在外的燈泡照亮我的寶物收藏。這一幕非常有演電影的感覺。我會察看一箱箱子彈,仔細檢視,眼睛瞇得像位珠寶商,對於如此小的物品竟能殺死穿梭於森林的雄鹿而感到著迷。牠們健壯的身軀高速奔馳,看起來雄偉至極,不可能被這麼迷你的物品擊潰。 「丹尼斯,如果艾倫是女同志怎麼辦?」奶奶趁我們都坐在她的陽光玻璃房時問我爸爸。她的語氣和平時發表種族歧視言論時一樣尖銳。倘若套用艾拉妮絲.莫莉塞特(Alanis Morissette)版本的諷刺來做總結,說這句話的奶奶,與我剛出生時,送一隻爪子和耳朵上印著彩虹的熊玩偶給我的奶奶,是同一個人。那時的我十六歲,剛為一部接演的電影剃頭。電視轉播著多倫多藍鳥隊的比賽,棒球是奶奶最喜歡的運動,而她最支持的球隊是多倫多。還是波士頓?那次是她過世前我最後幾次見到她。我很好奇,假如她現在還活著,會對她的孫子有什麼看法?我不覺得她還會挑彩虹的款式。有些人確實是會變的。 在好萊塢,被藏起來的小酷兒 《鴻孕當頭》大紅時,恰好是諸多同業告誡我千萬別對外張揚同性戀身分的時候。他們說那樣做對我不利,該為自己留後路,要相信這麼做對我最好。所以我穿上禮服,化好妝,給攝影師拍照,將寶拉藏起來。 我受憂鬱症所苦,恐慌症發作得厲害,劇烈到快要崩潰的程度。我幾乎無法正常生活。麻木、沉默,胃裡彷彿有根釘子,我無法開口訴說自己有多痛苦,畢竟「我的夢想成真了」,至少別人是這樣說的。我打發自己的感受,嫌自己小題大作,譴責自己不知感激。我太過愧疚而不敢承認自己受傷了、失能了,不敢承認我看不見未來。 讀完穆斯托的文章後,我打給經紀人,但最後,我們只獲得一篇後續的部落格文章,裡面詳細記載了他們的談話內容:「『懷疑一個人是不是同性戀,又不是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我氣得大喊。」說得沒錯,揣測他人是不是同性戀,既不傷天,也不害理,但此舉之所以輕率又危險,是因為寫作者忽視了被議論的那位年幼酷兒究竟經歷過什麼。 《鴻孕當頭》在多倫多國際影展首映上獲得相當熱烈的迴響。當時的我並沒有聘請私人公關,這是因為先前發生過一件事,讓我決定自己來。有名純真的青少年問:「你看過《西娜公主》(Xena)嗎?」卻獲得公關這樣的回答:「沒有,因為我不是女同性戀。」我很高興不必再和那位公關共事,她的回答完全體現了好萊塢為人詬病之處──虛假、空洞、恐同。話雖如此,我還是沒有準備好,也沒有足夠的經驗能獨自駕馭這突如其來的人氣。 在加拿大以演員身分長大的感覺很不一樣,尤其是我小時候那個年代。加拿大並沒有凡事追求光鮮亮麗的文化,也沒那麼迷戀閃閃發亮的東西。那些不得不包裝自己的要求,是在《鴻孕當頭》之後才出現的。 我原本打算穿牛仔褲和一件「類」西式的襯衫去參加《鴻孕當頭》的全球首映會。我覺得這樣搭配很不賴,而且有領子。不錯看吧?我心想。福斯探照燈影業(Fox Searchlight Pictures)的公關團隊得知我的造型後,緊急把我抓去布魯亞街(Bloor Street)上的霍爾特倫弗魯精品百貨公司,搞得一陣雞飛狗跳,完全是標準的好萊塢作風。我建議穿西裝,但他們說我應該穿禮服配高跟鞋。他們和導演討論了一陣後,我接到導演的電話。他同意他們的看法,堅持要我乖乖配合。另一明主演麥可.塞拉(Michael Cera)身穿運動鞋、休閒長褲和有領襯衫亮麗登場。我覺得他這樣穿很時髦。我很想知道,他們為什麼不帶他去百貨公司?我猜,他大概沒什麼需要遮遮掩掩的吧。他獲得認可,他做得很好。 被迫覺得自己不夠好、不正確,是一個需要被藏起來的小酷兒,同時,卻因為如此否定自己而受到大眾喜愛,這整個狀況成了一道滑坡,我記不得自己是從何時開始一直向下滑落。它就像一層黏在肌膚上的薄膜,怎麼洗都洗不掉。一股衝動湧現,想要把身上的肉給撕下來,這股衝動像是一種斥責——我變得跟身上的肉一樣令人生厭。 我待在洛杉磯的時間越來越長,參加《鴻孕當頭》記者會、會議,以及實際上整整為期兩季的「頒獎季」。在新斯科細亞,另一家媒體深入調查了我的性向,也許是想要打敗穆斯托的那篇「性向猜猜樂」。《法蘭克》(Frank)是一本總部位於哈利法克斯(Halifax),自一九八七年起發行的「雜誌」。他們視自己為時事諷刺型雜誌,其實更像是八卦小報。當時我人正在聖塔莫尼卡(Santa Monica),接到爸爸打來的電話,說我登上了封面。那是一張我在日舞影展的照片,上頭壓著大大的標題,寫著——艾倫.佩姬是同性戀嗎? 我當場崩潰。坐在朋友開的民宿的床上,我緊閉哭溼的雙眼,臉上沾滿淚水。拜託,請讓這一切只是場夢。求你了。 回到哈利法克斯後,我發現這本雜誌無處不在,雜貨店、加油站、街角商店……到處都是它的蹤影,無不站在架上問著同一個問題——艾倫.佩姬是同性戀嗎?寶拉會把它們翻到背面,藏在其他雜誌後面。有一次她還偷走了南岸區一間加油站的整落庫存。 那個夏天,我和寶拉在一起所嘗到的自由滋味,即將劃下句點。 寶拉的身影出現在報導的某張照片中,那是我們幾個人在一場派對上的合照。我至今依然記得那晚,我們聚在哈利法克斯其中一棟大樓公寓裡,那是一棟路上越來越常見、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大樓。該篇報導針對我們兩個是否正在交往有諸多臆測,仔細羅列各方流言。寶拉那時還沒向家人出櫃。我盯著那張照片,頓悟了一件事:照片一定是某個朋友流出的。我至今仍不知道是誰。

作者資料

艾略特.佩吉(Elliot Page)

演員、製作人、導演、作家,曾獲奧斯卡金像獎提名。 在加拿大以電視劇開啟演藝生涯。2005年步入電影圈,以獨立製片電影《網交陷阱》(Hard Candy)引起外界目光。2007年,以電影《鴻孕當頭》(Juno)走紅,並以此片獲得獨立精神獎最佳女主角、入圍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2009年,參演美國電影導演諾蘭的大片《全面啟動》(Inception),讓佩吉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代表作還有影集《雨傘學院》(The Umbrella Academy)、電影《扣押幸福》(Freeheld)等。 2008年,佩吉獲《時代》雜誌(Time)提名為百位最有影響力人物。2014年,參加由人權戰線(Human Rights Campaign)所主辦的「發光時刻」論壇,於演說中公開出櫃為女同性戀。2020年,宣布自己是跨性別者,並更名為艾略特.佩吉。《佩吉男孩》是他的第一本書。

基本資料

作者:艾略特.佩吉(Elliot Page) 譯者:艾平 出版社:采實 書系:文字森林 出版日期:2023-10-26 ISBN:9786263494510 城邦書號:A2050445 規格:平裝 / 單色 / 33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