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5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你也可以做菩薩:《入菩薩行論》講記(全套三冊)
- 作者:濟群法師(釋濟群、Shi Ji-qun)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23-11-02
- 定價:1200元
- 優惠價:74折 888元
-
書虫VIP價:888元,贈紅利44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843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
為孩子出征:在屬靈的爭戰中,父母如何成為孩子的護衛者
-
基督的奧秘:一個被遺忘的事實,如何改變我們所見、所信與盼望的一切
-
記憶的社會框架(百年經典首次繁中引進、法文直譯,收錄專文導讀及生平年表)
-
建築的面龐the Face of Architecture:現代主義之後的立面設計
-
世界來過台灣:從荷蘭、美國、西班牙、大清、日本到中華民國,一覽他們來過台灣的足跡,解鎖課本沒有教的歷史彩蛋!
-
裝潢工法全能百科王【暢銷典藏版】:選對材料、正確工序、監工細節全圖解,一次搞懂工程問題
-
國之荒原: 金權政治、貧富差距、體制失能、族群對立,理解美國人憤怒的根源
-
遊戲人生72變 2:跨越心界線──引導思考‧促進交流,活化教學心技法
-
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
有趣的聖經故事:只要兩小時,原來讀聖經這麼簡單!
內容簡介
菩提心是覺醒而利他的心,是開啟智慧的重要力量。
本論以偈頌的方式娓娓道來和生活息息相關的修行原理,
帶你完整認識菩薩道的修行要領與實踐步驟。
《入菩薩行論》為印度和西藏佛教史上重要經典,由寂天菩薩所造,對於弘揚大乘佛法、彰顯大乘精神至關重要。濟群法師深入闡述《入菩薩行論》,並化為具體可行、有次第的菩提心完整修行。菩提心就是覺醒而利他的心,是開啟智慧的重要力量。
全論由十品組成,闡明了從菩提心生起到圓滿的完整修行。又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菩提心的生起,從營造心靈環境到生起菩提心,包括〈菩提心利益品〉、〈懺悔罪業品〉、〈受持菩提心品〉。第二部分是菩提心的心理建設,包括〈不放逸品〉、〈護正知品〉、〈安忍品〉。第三部分是菩提心的增長、提升和圓滿,包括〈精進品〉、〈靜慮品〉、〈智慧品〉和〈迴向品〉。
作者寂天菩薩出生於七世紀末,是南印度梭羅史吒國國王善鎧的王子。他自幼就得到文殊銳智成就法的傳承,並依此修行,親見文殊菩薩,得其加持。在《入菩薩行論》中,寂天菩薩以經典為依據,運用種種比喻,從不同角度揭示了其中蘊含的修行原理,以偈頌的呈現方式,融合理性和感性兼備的語言娓娓道來,表述非常生動,邏輯嚴謹而充滿詩意,且和生活息息相關,可謂引人入勝。
在印度和西藏佛教史上,《入菩薩行論》有著崇高地位,並留下眾多注釋。學習這部論典,不僅可以提升個人修學,為實踐菩提心提供系統、完整、深入的指導,還能弘揚大乘精神,促進漢傳佛教的健康發展,解決當今社會存在的種種問題,為眾生帶來究竟的利益。
目錄
※第一冊※
前言:發菩提心,學做菩薩
一、從慈心到菩提心
二、修學菩提心的次第
三、瑜伽菩薩戒
四、三聚淨戒
五、三級修學和三級利他
緒論
一、為什麼要學《入行論》?
1.個人修學的需要
2.漢傳佛教建設的需要
3.菩提心是大乘的標識
4.缺失菩提心的弊端
5.弘揚《入行論》是時代的需要
6.《入行論》是闡述菩提心教法的寶典
二、本論的作者
三、本論的內容和結構
1.菩提心的生起
2.菩提心的防護
3.菩提心的增長、提升和圓滿
四、《入行論》的影響
論序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一、明菩提心所依
(一)思惟暇身難得
(二)思修善心難生
二、思惟菩提心利益
(一)總明菩提心利益
1.能消重罪
2.能獲妙樂
3.能辦所求
4.名至敬歸
(二)總喻菩提心利益
1.轉劣為勝喻
2.珍貴難得喻
3.得果無盡喻
4.能除恐懼喻
5.能滅重罪喻
(三)引經證成
(四)別明菩提心利益
1.菩提心之種類
2.願心與行心之利益
三、菩提心利益之依據
(一)引經證明
(二)以理成立
1.願心獲益之理
2.行心獲益之理
四、敬歎菩薩
第二品 懺悔罪業
一、獻供三寶
(一)目的與對象
(二)獻供本身
1.供無主物
2.供自身心
3.供想像物
二、禮讚三寶
(一)口讚三寶
(二)身禮三寶
三、皈依三寶
四、四力懺悔
(一)出罪力
1.坦誠發露懺悔
2.須盡速懺悔之因
(二)依止力
1.總依三寶
2.別依菩薩
(三)對治力——依教奉行
1.喻惑如病須對治
2.喻惑如險須慎防
3.勸速對治莫苟安
(四)誓不犯罪力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一、前行
(一)積聚資糧
1.隨喜功德
2.請轉法輪
3.請佛住世
4.悉皆迴向
(二)昇華自心
1.盡捨身、財、善根
2.願成他利之因
3.願成所求之因
二、正發菩提心
三、結讚菩提心
(一)思惟喜獲菩提心
(二)思菩提心能利他
1.能除苦果
2.能滅苦因
3.能成利樂
(三)請他隨喜
第四品 不放逸
一、略說不放逸
二、廣說不放逸
(一)慎持菩提心
1.不應捨菩提心之因
2.捨菩提心過患
(二)慎守學處
1.慎防罪惡
2.認真修善
3.盡力斷煩惱
三、結勸
第五品 護正知
一、守護學處之要──護心
(一)護心則能護一切
1.總說需護心
2.縱心過患
3.護心功德
(二)護心則護一切之理
1.過患依心
2.六度依心
(三)應勤護心
1.略說
2.廣說
二、護心方便──正知正念
(一)略說
(二)廣說
1.無正知過患
2.護正知方便——護念
三、以正念正知護心
(一)學律儀戒
1.清淨三門
2.守護令不退
(二)學攝善法戒
1.斷不學戒之因——貪身
2.應善巧修善
(三)學饒益有情戒
1.應勤利他
2.利他方式
(四)結語
四、圓滿學處之餘要
(一)廣說
1.淨化學處之因
2.應學之範疇
3.修學之原則
(二)結義
※第二冊※
第六品 安忍
一、思惟嗔過及忍德
(一)隱含之過患
(二)現見之過患
1.令心離安樂
2.能壞親友情
3.總結嗔過患
(三)思惟安忍功德
二、修習安忍之法
(一)生嗔之因
(二)勸息嗔因
(三)除嗔方法
(四)細究嗔因全力斷
1.嗔境差別
2.遮除因我受害而生之嗔
3.消除因我所受害而生之嗔
4.消除因敵獲善而生之嗔
5.嗔敵徒自害
6.應忍己利受損
(五)念忍功德
1.總說
2.喻明
3.結示
第七品 精進
一、勸勉精進
二、斷除不精進
(一)認識不精進之因
(二)如何斷除不精進
1.斷除好逸之懈怠
2.斷耽著卑劣之懈怠
3.斷除畏善之懈怠
三、增長精進力
(一)增長精進之助緣
1.總說
2.信樂力
3.堅毅力
4.歡喜力
5.放捨力
(二)以正知正念力行
(三)振作輕安行
第八品 靜慮
一、勸勉修止
二、斷止逆緣
(一)斷捨塵緣
1.認清貪著世間之因
2.如何斷除
(二)斷捨邪念
1.勸離五塵欲
2.勸樂阿蘭若
三、如何修止
(一)略說
(二)廣說
1.等觀自他修習法
2.自他相換修習法
四、結勉修三昧
※第三冊※
第九品 智慧
引言:求解脫者需空慧
一、二諦
(一)二諦的定義
(二)二諦見之層次
(三)斷二諦有無自性之諍
二、與實有宗交流無自性
(一)引言
(二)破常人所見實有
(三)功德與受生
(四)善與惡
(五)輪迴與涅槃
三、與唯識宗交流無自性
(一)破唯識無境
(二)破自證分
1.以經破
2.以理破
四、顯空性能斷惑,成就佛果
(一)實有宗提出疑難
(二)中觀師回答
1.幻師生貪之因
2.修空能斷煩惱習
3.斷煩惱能成菩提
五、成立大乘是佛說
(一)實有宗提出疑難
(二)成立大乘是佛說
1.引《般若經》證成
2.成立大乘是佛說
(三)論證空性在三乘解脫中的重要性
1.無空慧不能證涅槃
2.空慧乃無住涅槃之道
六、廣說人無我
(一)破俱生我執之境
(二)破遍計我執之境
1.破數論派
2.破勝論派
3.解決無我帶來的疑問
七、廣說法無我
(一)由念處門說
1.身念處
2.受念處
3.心念處
4.法念處
(二)斷二諦諍
1.斷太過諍
2.斷無窮過諍
3.心境諦實於理無據
(三)成立法無我的正因
1.破無因生
2.破他——常因生
3.破自——主體因生
4.結破四邊生
5.開顯緣起正因
6.破自性生滅
八、勸修空性利自他
(一)悟空能淨自心田
(二)觀察眾生苦,生起同體大悲
1.思惟現生過患
2.思惟後世過患
3.思惟暇滿難得
4.生起無緣大悲之心
第十品 迴向
一、總迴向
二、別迴向
(一)迴向他利
1.總願離苦得樂
2.別願除惡趣苦
3.迴向人天善趣
4.願滿出世利益
5.總結
6.迴向出世聖者
(二)迴向自利
三、念恩禮敬
內文試閱
前言:發菩提心,學做菩薩
隨喜大家進入《入菩薩行論》和《瑜伽菩薩戒品》的修學。根據四.〇的設置,三級修學課程包括學士、修士、勝士、智士四種身分。同修階段是從修士到勝士,對修學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
在修士階段,我們學習《道次第》,了解菩提道的理路;學習《百法》,認識大乘解脫道的心理;學習《辨修對治品》,依三十七道品建立正念,走向覺醒。
到勝士階段,是菩薩道修行的關鍵。雖說我們之前已經學了《道次第》,也是以菩提心為核心,統攝三乘修行,但在這個階段,發起菩提心還是有難度的。而《入菩薩行論》(以下簡稱《入行論》)是立足於菩提心,構建整個菩提道的修學體系。從認識菩提心的殊勝,到菩提心如何生起、如何增長、如何提升,如何從世俗菩提心進入勝義菩提心,直到菩提心的圓滿,架構完整,次第清晰,特別有說服力。
漢傳佛教屬於大乘,我們雖然學了很多大乘經典,但因為對菩提心認識不足,真正具備大乘精神的人並不多。這也是我二十年來大力弘揚菩提心教法的原因所在。除了在各種開示中反覆強調菩提心的重要性,還專門在二〇〇三年講述《認識菩提心》,二〇〇七年講述《菩提心的修行》,二〇一二年講述《入行論》系列講座一百二十講。此外,還在多地推廣菩提心戒,希望引導大家認識菩提心的意義,把菩提心落到實處,成為名副其實的菩薩行者。
一、從慈心到菩提心
菩提心包含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二者都屬於世俗菩提心。進一步,還要昇華為勝義菩提心。
首先是願菩提心,我們已經學了《入行論》,但問問自己:有沒有生起菩提心?有沒有以走向覺醒、進而幫助眾生覺醒,作為自己盡未際的使命?有沒有對芸芸眾生生起真切的悲憫?有沒有認識到迷惑帶來的過患、覺醒蘊含的價值?這些思考是發心的關鍵。沒有這些認識,菩提心是不可能真切的。
在三級修學中,我們很重視慈心的修行。因為菩提心是一種長遠的承擔,需要廣大、平等、無限的慈悲。但在現實中,很多人對眾生是無感的。就像石頭不能長出花朵,在自我、狹隘、冷漠的心行基礎上,也不可能生起菩提心。修習慈心,正是幫助我們和眾生建立內在連接,從無感到有感,從有感到一體。進而把這份慈心逐步擴大,從自己到身邊的親友,從認識的人到不認識的人,乃至敵人,乃至動物,乃至一切眾生。
在同喜階段,我們就開始以《慈經》為定課,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但僅僅聽是不夠的,所以我又針對慈心觀修作了詳細闡述,沒有學過的,要把這課補上去。認識到慈心的修行要領,才能在聆聽時隨文入觀,真誠地對眾生散布慈心。進一步,還要把這種願望落實到生活中,在座下,同樣能以慈心待人。
《道次第》的七支因果,也是生起菩提心的觀修引導,其中分為三個板塊。第一部分是知母、念恩、報恩,幫助我們和眾生建立連結,對他們生起友好和關愛。如果沒有這個基礎,我們對眾生往往是疏離、無感的。只有認識到眾生對我們的恩情,才會進一步生起感恩、報恩之心。第二部分是慈心、悲心、增上意樂,因為報恩,所以要為眾生與樂拔苦,而且感覺必須這麼去做。第三部分是發菩提心。
有了前面的心理積累,菩提心才會真切有力,否則很可能只是一個說法。如果對眾生沒有慈悲,不願幫助眾生獲得快樂,擺脫痛苦,怎麼可能生起菩提心?
慈心和菩提心可以結合起來修習。在慈心的基礎上發菩提心,再以菩提心為動力,進一步增長並鞏固慈心。在此過程中,我們要不斷提醒自己,牢記使命,絕不偏離目標。
二、修學菩提心的次第
有了願菩提心,還要落實到行菩提心。在我們學過的《道次第》和《入行論》中,主要通過六度四攝來安立菩薩行。接著要學的「瑜伽菩薩戒」,源於《瑜伽師地論·菩薩地》,同樣以六度四攝為重點。論中,每項內容都以單獨一品的篇幅來闡述,對菩薩道修行作了廣泛演繹。關於布施的修行,有〈施品〉;關於持戒的修行,有〈戒品〉;關於忍辱的修行,有〈忍品〉;關於精進的修行,有〈精進品〉;關於禪定的修行,有〈靜慮品〉;關於智慧的修行,有〈慧品〉。我們所學的菩薩戒,就出自〈戒品〉。
那麼,這與《道次第》、《入行論》中關於菩薩行的介紹有何區別?
《道次第》中,只對六度四攝的項目作了簡單介紹,讓我們知道布施需要做什麼,持戒需要做什麼,忍辱又要做什麼。但究竟為什麼要修六度?又該怎樣去修?還是講得比較簡單。可以說,對菩薩行還處於知識性的學習。
《入行論》更進一步,不僅詳細介紹了六度的內容,還以種種比喻,從不同角度揭示了其中蘊含的修行原理,特別有說服力。很多人學了之後都感到,寂天菩薩的闡述,可以讓我們對菩薩的修行項目生起強烈意樂,覺得必須去修,不修簡直不行。除了菩薩行,《入行論》還在〈智慧品〉中,立足於中觀正見,批判了數論、勝論的謬論,批判了有部的自性見,甚至批判了唯識的見地。所有這些批判,都是要破除我法二執,讓我們認識到一切法無自性。
因為自性見是凡夫心的依託,也是輪迴的依託,破除這一邪見,就能掃除依託。當我們的心空了,智慧才能顯現,體會到自己和六道眾生本是一體,由此生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從世俗菩提心昇華為勝義菩提心。從體量來說,〈智慧品〉是《入行論》篇幅最大的一品,可見般若正見的重要性。同時也說明,《入行論》對大乘菩薩道的建構非常完整。
三、瑜伽菩薩戒
怎麼來認識「瑜伽菩薩戒」?我最近在修訂兩本書稿,一是《入菩薩行論》講記,書名是《你也可以做菩薩》。我們過去覺得菩薩很高大上,離自己很遙遠。學了《入行論》會發現,只要有願心,肯行持,每個人就能成為初階的菩薩行者。隨著心行的成長,還要以智慧對發心和行為加以提純,就能逐步接近佛菩薩的品質。二是《瑜伽菩薩戒》講記,書名是《學著做菩薩》。既然我們可以做菩薩,就要學著去做,在身口意全面落實菩薩的行為準則。
漢傳佛教傳承的菩薩戒,主要有梵網菩薩戒、優婆塞菩薩戒、瑜伽菩薩戒。因為古德推崇《華嚴》,而梵網菩薩戒屬於同一思想體系,歷來就備受重視。但要知道,梵網菩薩戒是盧舍那佛為釋迦牟尼和諸大菩薩所說,要求更高,行持難度也更大。而瑜伽菩薩戒是彌勒菩薩為娑婆世界的眾生所說,開遮極為善巧,更接近多數人的根機。近代高僧太虛大師,就將自己的修學經歷總結為「教學法相唯識,行在瑜伽菩薩戒本」。當然,太虛大師是八宗並弘,並非專攻唯識,這個歸納只是說明他對法相唯識和瑜伽菩薩戒的重視。為了弘揚此戒,他還著有《瑜伽菩薩戒本講錄》,可以作為修學參考。
四、三聚淨戒
瑜伽菩薩戒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攝律儀戒,偏向止惡;二是攝善法戒,偏向行善;三是饒益有情戒,即利益眾生,又稱三聚淨戒。
攝律儀戒,主要規定什麼不能做。就像七眾別解脫戒,是通過止惡成就解脫。從在家戒來說,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從出家戒來說,有沙彌十戒、比丘兩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都屬於止持,做了就會犯戒。在瑜伽菩薩戒中,這部分是指四條重戒。攝善法戒,是菩薩要修習的善行,如聞思經教、修習戒定慧等。凡是可以支持我們成就佛道的行為,都屬於攝善法戒的範疇。饒益有情戒,是關於利益眾生的規定。對於菩薩行者來說,利他屬於必修課,不是可做可不做的。凡是菩薩戒中規定的部分,不做就會犯戒。
可見,菩薩戒是把菩薩的修行制度化,從止惡、行善到利他,都形成相關的法律條文,讓學人知道必須做什麼、不能做什麼。相比以止惡為主的聲聞戒,內涵更為廣大。
在我們所學的《瑜伽菩薩戒本》中,開篇就講到三聚淨戒,說明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的要點,即差別、自性、圓滿之因等。如攝律儀戒、攝善法戒的圓滿之因各有十條,饒益有情戒的圓滿之因有十一條。由此可以認識到,三聚淨戒是菩薩行的精髓所在,我們要經常念誦,提醒自己,作為菩薩行者應該怎麼去做。
四十三條輕戒,主要圍繞六度和四攝,把作持部分規範化。比如布施有六條戒,告訴我們,菩薩在修習布施過程中應該怎麼做,不做就是犯戒。可以說,這些戒條都是菩薩行的操作性指導。否則,我們雖然知道要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菩薩行,但不論在認識還是行為標準上,都未必清晰,未必知道具體怎麼做,做到什麼程度才行,什麼情況下就會犯戒。
五、三級修學和三級利他
圍繞菩薩道修行,三級修學施設了由淺入深的課程。學習《道次第》,可以了解菩薩行的重要內容;學習《入行論》,可以明確菩薩為什麼要修六度,對菩薩道修行建立信心;學習「瑜伽菩薩戒」,又為我們提供了操作性極強的具體指導。三個內容,構成了菩薩道的完整修行。
我們之前已經受了願菩提心戒,進一步,還要把願心落實到行為,成為名副其實的菩薩行者。所以我們學習「瑜伽菩薩戒」之後,還要受持菩薩戒,按菩薩的標準要求自己。最後,通過同德班課程掌握空性見,在實踐菩薩行的過程中三輪體空,擺脫我法二執。像佛菩薩那樣,在利益眾生的同時,保有無限、無住、無所得之心。
三級修學是一條成佛之路,其中包含修學和心理兩個層面。後者又包含兩大心理,即解脫相應心理和慈悲相應心理。
作為解脫道的修行,重點是修解脫相應心理。在未來的修學路上,如果有些人無力成就菩薩的願力、悲心,無力承擔救度眾生的使命,可以先側重解脫道的修行。佛陀之所以有三乘設教,就是讓一部分人可以走個人解脫之路。但佛陀也告訴我們,這只是化城,並不究竟,最終還是要回小向大。
作為菩薩道修行來說,同樣是以解脫為核心。所以我們在修士階段就要重視正念修行,同時還要重視慈悲和利他。到了勝士階段,就能繼續強化正知正念,真正發菩提心,行菩薩行。
菩薩行不僅是一種行為,更主要的,是依六度建立相關心理。菩提導航中,對心理到行為的落實過程,有著明確的引導。比如解脫相應心理,是從正見形成勝解、念、定、慧、無貪、無嗔、無痴、輕安、行捨等一系列心理。在修慈心的過程中,則是從隨喜、感恩、理解、同情、接納、陪伴、關愛、引導,修習初級的利他。然後在初級利他的基礎上,生起願心,修習六度,培養中級的利他。最後依空性見體證平等、無我、無所得之心,進入高級的利他。
我們既要重視六度四攝,更要重視菩薩道的心理建設。如果心行上不去,沒有慈心和菩提心,即使修六度,行四攝,也可能在增長我執,成就凡夫心,和菩薩行了不相干。所以我們在實踐過程中,要對照菩提導航,不斷檢討自身心行,一方面擺脫凡夫心,一方面建立和解脫、慈悲相應的心理。
菩薩戒不是孤立的,而是菩薩道修行的組成部分。除了具體戒條,我們還要了解其中的修行原理,知道這些行為的心理基礎是什麼,做了會起到什麼作用,未來如何提升,最終導向哪裡。按照這個思路修學,才能確保自己真正走在菩提道上,越走越有信心。
作者,二〇二一年秋講於甘露別院
作者資料
濟群法師
童真入道,出家四十餘載。為溈仰宗第十代傳人、斯里蘭卡佛教與巴利語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中國社科院特約研究員及多所大學客座教授。 1980年就讀於中國佛學院,隨後於閩南佛學院、戒幢佛學研究所等地任教。從事教育幾十年來,對如何有效修學,有著深入的觀察、思考和實踐。由此,提出修學五大要素,創建三級課程體系,令無數學人蒙益。 1992年起,面向社會及高校舉辦講座,開中國內地弘法之先,法音流布海內外。同時筆耕不輟,出版「智慧人生、修學引導、以戒為師」等叢書四百多萬字。以純正的佛法知見,剖析社會問題,釐清修學誤區,提出切實的解決之道。 相關著作:《尋找心的本來》《菩提心與普賢行願》《走近佛陀》《菩提大道:《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全套三冊不分售)》《道次第之道》《超越「二」的智慧:《金剛經》探微》基本資料
作者:濟群法師(釋濟群、Shi Ji-qun)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Open mind系列
出版日期:2023-11-02
ISBN:9786263188518
城邦書號:BU7407
規格:膠裝 / 單色 / 880頁 / 17cm×23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