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內容簡介
★韓國yes24網路書店百大暢銷書
★韓國教保文庫書店當月選書
★韓國每日經濟新聞、東亞日報、朝鮮日報選書
★韓國高階主管資訊網「SERICEO」選書
比過去200年更巨大的變化,已經加速展開!
AI、量子運算、腦機介面、生物技術,當尖端技術成為人人都能用的工具,
我們的命運將被科技主宰,還是走出另一條路?
透過技術達成「人工演化」的人類,會迎來怎樣的現實?
很快地,所有領域都將出現超乎想像的變化!
暢銷書《登入元宇宙》作者金相均教授,從「哪些職業不會被AI取代?」出發,探索歷史上首次主導自身演化的「超人類」的未來!
隨著2023年ChatGPT席捲全球,人類來到了新AI時代的黎明時刻,也正式進入「人工演化期」。
目前,人類正在透過以下八項技術,擴展身體與精神的界限:
(一)生物技術、奈米科技:具有增強人類身體能力的潛力,能使人體變得更強壯、有更高的適應力。身體得到改善的我們,生活會變成怎樣?
(二)人工智慧、量子運算:人類將能透過外部技術擴展智力,強化處理資訊、相互連接、有效思考的能力。我們能否因此做出更好的決策?
(三)腦機介面、元宇宙:讓人類有機會利用思想控制電腦和物體,並透過元宇宙生活在更大的數位現實。在超越物理障礙的世界中,人際關係和社會制度如何改變?
(四)物聯網、機器人:讓日常生活和工作變得更有效率,並且已經深深融入人類的生活。如果這些技術與上述技術相結合,我們的日常生活會發生什麼變化?
這一波勢不可當的浪潮,人類是否能真正突破自然演化的侷限,實現身體與精神的擴展,成為「超人類」?在此過程中,我們會遇到什麼風險與挑戰,又將在什麼領域開啟巨大的機會?
本書從不同角度切入,探討人類存在的意義、社會、經濟、勞動、教育、消費、關係等領域,生動預測科技將帶來哪些變化。
● 勞動:個人的價值可能會被估值與交易?
● 社會:一舉一動都被上傳?新的團結模式?
● 消費:以物易物模式?仲介機構即將滅絕?
● 關係:個人變得更重要?情緒是重要成本?
● 家庭:父母的角色改變?大人即將消失?
● 教育:大學會倒閉?教師要擁有多重身分?
「理解變化的唯一方法,就是投入其中,跟著它前進,與之共舞。」
進入人工演化期的人類,早已投身於變化當中,正處於最重要的轉捩點。因此,與其對未來感到恐懼、擔憂、排斥,更重要的是敞開心胸,去想像真正與機器共生的世界,並從現在開始思考如何做好準備。
【專業推薦】
陳良基 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名譽教授、前科技部部長
程世嘉 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專文推薦】
謝邦昌 天主教輔仁大學 副校長、台灣人工智慧發展學會(TIAI)理事長
(以上按姓氏筆畫排列)
目錄
推薦序 003
前言 005
第一部分 存在將產生變化
第1 章 人類 025
擴展精神 028
擴展肉體 038
渴望自由 044
第2 章 生命 049
本能會抗拒 052
智商實為假象 057
界限將被打破 063
第3 章 神 071
像神一般玩耍 074
拒絕證明 080
超越「超越性」 083
第二部分 內心將產生變化
第4 章 慾望 093
慾望已演化 096
嘗試生活在未來 100
擴大慾望 108
第5 章 體驗 115
體驗無限 118
擴展體驗 121
第6 章 情緒 131
情緒無限 134
擴展情緒 137
第三部分 關係將產生變化
第7 章 家庭 147
相伴一生 149
父母將消失 154
第8 章 組織 159
個人將復活 162
情緒是一種成本 167
有別於他人才能存活下來 171
第9 章 社會 175
大人將消失 179
將與機器對話 183
將被扒光 189
團結瓦解 195
孤立將招致悲劇 200
第四部分 行為將產生變化
第10 章 空間 209
物理特性將改變 211
將創造世界 216
權力將崩塌 221
第11 章 學習 227
大學將消失 230
學習就是體驗 235
哲學就是一切 240
第12 章 勞動 243
個人就是企業 246
生命將得到解放 250
職業將消失 259
第13 章 消費 265
交易無形商品 269
現有仲介機構將滅絕 276
藝術將復活 280
結語 282
參考文獻 304
序跋
前言
主動選擇演化的人類
我小時候很喜歡玩積木。比起已經做好的汽車和機器人,我更喜歡組裝一塊一塊的積木,創造新的東西。我小學的時候第一次玩了一種叫「科學箱」的金屬積木,那可是讓我大開眼界。因為這種積木不但能蓋出比用塑膠積木時更堅固的房子,還能利用齒輪和電動馬達,讓組裝出來的東西動起來。當時,我身邊的朋友們都很喜歡這個科學箱。大家常常會帶著自己的科學箱到朋友家裡一起玩積木。有一天,我和朋友們約好了要組裝戰鬥型機器人來進行決鬥。大家把做好的機器人都放到了餐桌上,開始展開對決,遊戲規則是誰把對方的機器人摧毀或推出餐桌誰就是贏家。在一個名為「餐桌」的世界裡,機器人展開了生存競爭。
朋友們做的機器人下半身大多都長得像汽車,有四個大輪胎,上半身則像人類,有頭和胳膊。要用科學箱裡的零件做出能走路的機器人並不容易,因此大家都把機器人的下半身做得像汽車,上半身做得像人類。各位可以把它們想像成是希臘神話中的半人馬,只是下半身不是馬,而是汽車。
但我做的機器人長得不太一樣。雖然我的機器人下半身長得跟朋友們的差不多,但上半身長得不太一樣。我沒有替機器人做頭和胳膊,而是把科學箱裡的幾個大輪胎組裝起來,讓機器人能揮動它們。我的機器人在餐桌上的生存競爭中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朋友們都說我犯規,並抗議輪胎是用來讓機器人移動的,不能把它們當成拳頭。我反駁他們,又沒有人規定機器人一定要長得跟人類一樣,而且輪胎也不一定要貼地。我和朋友們最終沒有吵出結論,因為對當時的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是決定下次要做什麼。
我後來思索了一番,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我的機器人是『演化』的產物」。演化,其實是大自然和生物在玩積木。動植物等所有生物體內都有成千上萬個基因。染色體上的基因排列順序會決定生物的外觀和生存方式。生物會在繁殖時,將這些基因組合傳給下一代,在這個過程中又會產生新的基因組合,數萬個基因就此展開積木遊戲。就這樣,我們會重新組裝從父母那繼承的基因來延續生命,並將我們的基因傳給後代來延續物種。
在大自然和生物經年累月玩「基因積木遊戲」的過程中,偶爾會有個體具有特別有利於生存和繁衍的特性,像是跑得比掠食者快的動物,或是莖長得比較長而能照到更多陽光的植物。這些個體活得比其他個體久,因此繁衍了更多後代,而隨著時間推移,這些生物的基因自然而然地在族群中變得比較常見。
像這樣,演化是一種緩慢的積木遊戲。大自然會組裝出新的生物,生物則會逐漸適應環境。在大自然中,生存能力較強的基因組合會變得比其他基因組合普遍,反之則會消失。大自然總會測試新的積木作品,並觀察哪個作品運作得更好。
讓我們回到我和朋友們在餐桌上展開的機器人對決。輪胎沒有必要總是貼地。我在與朋友們玩科學箱遊戲時,在機器人的上半身上裝了輪胎,好讓我的機器人能在名為餐桌的環境中存活下來,而這麼做確實有利於機器人生存。在大自然中發生的演化是基因反覆被隨機組合後經大自然選擇的過程,但我的機器人是在我的意圖下實現了人為的演化。
那麼,當今的人類,也就是三十萬年前誕生於地球的智人現在是否在演化呢?三十萬年前的早期人類和現代人看起來並沒有顯著的差異,所以生物演化看似停了下來。但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大自然和人類還在緩慢地玩積木遊戲。演化是經年累月、持續進行的過程,人類和其他物種一樣,正在一邊適應環境一邊不斷地發生變化。雖然我們很難在短暫的一生中觀察到重要的演化,但有證據能證明人類物種的基因仍然在經歷遺傳變化。
新的遺傳變異會在隨機突變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生,而這有可能隨著時間推移,使人類族群發生變化。例如,地球上就出現了對某些疾病具有較高抵抗力或對某些環境條件具有較高適應力的人類。除了具有乳糖耐受性而能消化牛奶和乳製品的人類之外,住在青藏高原或安地斯山脈等地區的部落群體中,還出現了對高海拔環境具有遺傳適應性的人類。
人類之所以很難察覺到人類正在演化,是因為人類的生命太過短暫而無法見證演化,而且人類社會和科技正在快速發展,導致人類演化的速度顯得非常緩慢。因此,人類選擇了朝兩個方向實現自發性的演化。第一,人類正在按照自己的意圖讓人類以外的其他物種和個體演化。第二,人類正在試著進行人工演化,讓人類變成其他物種。
首先,讓我們先來看看有人類意圖介入的其他生物的演化。數千年來,人類在農業、畜牧業、寵物產業等各產業中,有意識地選擇並培育了具有人類想要的性狀的個體。古代文獻中也記載著人類在這方面付諸了努力。例如,大概在西元前300 年左右,希臘哲學家兼科學家泰奧弗拉斯托斯在其著作《植物史》中就提及了植物的選擇性配種。
人類近幾年甚至在生產基因改造作物。基因改造作物是基因工程和生物技術的產物。為了引入或加強某種性狀,人類改變了植物的基因組成。這些性狀能提高作物的產量、增強對病蟲害的抵抗力,並提高對環境壓力的耐受性。雖然人類種植並食用了更多這類作物,但它們卻也成了地球上數量較多的物種。
演化並不具目標導向性和意圖性,它是在隨機組合與大自然的選擇下得出的結果,而物種就是在這種自然發生的過程中生存並繁衍。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我們可以說,有些植物透過與人類玩積木遊戲,演化成了有利於生存和繁衍的物種。也就是說,從基因改造作物的角度來看,它們適度利用了大自然的一部分,成功存活了下來,並增加了自身物種的數量。
接著,我們來看看「人工演化」(Artificial Evolution),了解人類正在如何改變人類。其實,從目前的科學角度來看,「演化」前面加上「人工」一詞並不妥當。因為人類是帶著意圖、利用電子設備和藥物在改造人類的身體和精神。這與自然演化有較大的差異。自然演化,指當生物具有某種有利於適應環境的性狀,而有更多機會生存並繁衍時,就會將這種性狀傳給後代的過程。而推動這個過程的因素為自然環境,包含捕食、資源競爭和氣候。十九世紀中葉,查爾斯.達爾文和阿爾弗雷德.羅素.華萊士首次提出了演化的主要機制,也就是「自然選擇」這個概念。
人類等不了在自然選擇下緩慢地演化。因此,人類開始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目標,主導起了自身的演化。與自然選擇這種非指示性的過程相比,人為選擇下的人工演化更直接、更具意圖性。
人工演化期
人類目前在開發的最新科技領域極為龐大,各領域都在以難以企及的速度發展。我並沒有想透過這本書說明最新科技的發展現狀和水準。但為了幫助讀者與我踏上探索人工演化的旅程,我想先簡單介紹幾項技術。我想介紹的技術分成身體和精神這兩個領域,每個領域各包含四項技術。這當然不代表某項技術只能用於某個領域,只是某項技術與該領域有較高的關聯性而已。
. 身體擴展技術:生物技術、奈米科技、物聯網、機器人
. 精神擴展技術: AI、量子運算、腦機介面、元宇宙
第一,生物技術和奈米科技能增強人體功能。生物技術涉及生物體的製造和改造,包含開發先進療法、製造基因改造生物。奈米科技是一種從原子或分子層次操控物質,來創造新物質和新設備的技術。奈米科技主要是在極小的層次(特別是在奈米層次)研究並操控物質。奈米等於十億分之一公尺,大約是頭髮直徑的十萬分之一。1 這兩種技術都有增強人類身體能力的潛力,能使人體變得更強壯、有更高的適應力。
第二,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和機器人能使人類每天執行的各種工作和活動實現自動化並得到改進,因此能擴展人體的活動範圍和功能。物聯網指由智慧型裝置、感測器、穿戴式裝置等各種互連的設備收集與交換數據,使人類的生活變得更有效率、更便利的網路。機器人指獨立或根據人類指令執行任務的機器,無論是在製造、醫療等產業現場,還是在家務等日常生活領域,機器人都在提供人類支援。
第三,AI 和量子運算能擴展人類的心智能力。AI 能做出具有學習、推論、解決問題能力的機器和演算法,幫助人類做出更好的決策、發現新的見解並實現作業自動化。量子運算利用的是量子力學原理,運算速度比傳統電腦快,因此能解決人們過去認為難以解決的複雜問題。量子電腦的基本單位是一種叫「量子位元」(qubit)的特殊資訊單位,而非傳統電腦的基本單位「位元」(bit)。傳統電腦的位元只能是0 或是1,分別表示關閉和開啟。不過量子具有疊加的特性,因此量子位元能同時是0 和1。也因為如此,量子電腦能同時處裡多個運算,且在執行某些任務時會比傳統電腦更快完成運算。這兩項技術都能提高處理資訊、相互連結、有效思考的能力。
前面提到的生物技術和奈米科技能從生物學上增強人腦的性能和功能,AI 和量子運算則能外化人類的智慧。也就是說,人類將能利用外部技術擴展智慧,不再受限於體內的大腦。AI並不是外星人某天突然送給人類的禮物。AI 是一棵吸取人類精神成長的大樹。古今中外分散在不同時空的人類精神滋潤了AI。它就像電影《阿凡達》裡納美人的樹。人類正在透過這棵大樹擴展自身的智慧和精神。
第四,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和元宇宙(Metaverse)為個體的相連與互動開啟了新的大門,因此這兩項技術可以說向外擴展了人類的精神。腦機介面會透過大腦和外部設備之間的直接通訊,讓人類能只靠想像控制電腦、義肢或其他設備。其實,人類已經在開發能只靠意念控制無人機和其他飛行裝置的腦機介面系統了。元宇宙是一個擴展的數位現實,人類會透過虛擬化身見面、合作、參與各種活動。這兩項技術正在打破物理壁壘和距離,以更具沉浸感、更直觀、更容易應用的方式為人類擴展人際關係。
簡單地說,我所提到的技術,都是人類為了滿足自己想打破大自然的侷限性(包含身體能力、心智能力、社會關係、與周圍世界互動的方式和行為模式)以開拓新領域的慾望,而使用的工具。
許多人擔心人類抱持這種想打破大自然的侷限性的慾望究竟是否妥當。在心理學中,人類會想去做不被允許的事情,這種心理被稱為「抗拒」(Reactance)。1960 年代,心理學家傑克.布萊姆首次提出了這個概念。「Reactance」一詞本來是物理學術語,指「電抗」,但在心理學中,「抗拒」一詞指越是被禁止就越是想去做的心理。許多實驗都證實了這個理論。比如說,比起一部看完的電影,小朋友們會覺得沒有看完的電影更有趣;比起一個被人隨意放在桌上的盒子,人們會更想去窺探被藏在衣櫃裡的盒子裡到底有什麼東西。
大自然的侷限性在促使人類產生抗拒心理。無論是主張自己知道當人類打破大自然的侷限性時會發生什麼事的人,還是不曉得會發生什麼事的人,大家都在試圖打破這個侷限性。人類究竟期待在打破大自然的侷限性後迎來什麼樣的未來呢?
探索內心世界的人
我想先在這裡跟各位談談我自己。就算是同一個現象,人們都會有不同的認知,做出不同的解讀。所以,我想說明一下自己是在何種認知和解讀下,展望當人類打破大自然侷限性時會迎來何種未來。
偶爾會有人以為我是小說家、專職作家、企業家或自由顧問,但我其實已在大學任職了十七年。若回顧我為什麼會在大學執教,那得從我二十多歲成立新創企業時說起。我之所以會開始學習,是為了消除我在經營事業時產生的疑惑,但我後來愛上了鑽研學問,因此最後決定成為教授。
我二十多歲經營事業時,身心俱疲到最後變成了藥罐子。當時讓我感到痛苦的既不是技術,也不是產品,而是人。我會心累是因為我的同事和客戶。當時的我曾埋怨過他們,但我幾年後發現,我會感到痛苦並不是因為他們有問題,而是因為我沒有百分之百理解他們的心理。
原來當時的我不斷在消磨自己。在發現這個事實後,我對身邊的同事產生了歉意。為了彌補我的不足之處,我研究起了人類的心理。我在大學畢業後研究了工業工程學、認知科學和教育技術學,這些學科的共同點是以人類心理為中心。
我至今還是沒有百分之百了解人類的心理,未來的我也不可能做到這一點。但在探索過人類的內心世界後,我心中的夢想逐漸膨脹並變得更堅定。雖然人們懷著不同的夢想,但這些夢想肯定有相似之處。我認為,這個相似之處其實就是大家都想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我也是懷揣這個夢想的其中一人。
如果想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人類就必須做出更美好的行為。人類是一種會按照自己心中的地圖走的生物。所以我才會變得更想了解人類的內心世界,想了解人類抱持著什麼樣的心理,這種心理是怎麼形成的,又會如何發生變化。
這本書將講述我探索人類內心的人文科學之旅走到了哪裡。我將以科技為中心探討人類。有太多人問我:「AI 無法取代人類的職業有哪些?」這個問題使我內心產生了動搖。我將透過本書一步一步地回答這個問題。
這句話其實很有趣,其主語是AI。也就是說,人類創造的技術「AI」是主詞,人類則是受詞。每當被問到這個問題時,我心裡都會想:「明明是人類創造了技術,技術卻反過來在塑造人類。」
我並沒有打算透過這本書具體回答AI 無法取代人類的哪些職業。比起回答這個問題,我打算更深入地探討藏在這個問題背後的人類心理。人類正在擔心自己和家人的當下和未來,並感到不安和恐懼。人類正在害怕自己創造的技術,這既讓我難過,也讓我惋惜。
我想談談人類迄今為止創造出了哪些技術(包含AI),為什麼會創造這些技術,這些技術又將對人類未來產生哪些影響。我在這裡所指的人類未來,並不是數十年、數百年後的未來。因為人類其實早就已經迎來了那些未來。這本書想談的是一個探索了人類內心世界的人,透過技術所看到的人類當下和未來。我之所以會寫這本書,是為了與讀者們一起思考人類透過技術實現人工演化,究竟是想打破大自然的哪些侷限性,以
及打破這些侷限性後又將迎接什麼樣的未來。
尋找目的之旅
媒體及文化評論家馬素.麥克魯漢在其著作《認識媒體》中指出,人類從舊石器時代的食物採集者變成了資訊收集者。為了收集資訊,人們就像祖先們一樣,過著「遊牧民族」的生活。過去,生存即是人類的目標,為了填飽肚子,人類會四處遊走;而現在,人類正為收集資訊和知識而四處奔走。
人類之所以會過這種收集資訊和知識的遊牧生活,並不是為了追求更遠大的目標,而是為了尋找被人類追求的目標遮蓋的目的。在大自然中,物種的首要目標是生存和繁衍後代,其不具任何特別的意義和目的。但人類會想為個人和集體尋找因價值、信念、慾望形成的意義和目的。在只有目標存在的大自然中,人類會去尋求目的。人類會想透過目的來尋找意義,而想尋找意義的慾望會促使人類展開各種與文化、社會體系和哲學有關的探索活動。
人類之所以會開啟人工演化時代,是為了把尋找目的的旅程走下去。人類並不是單純想透過人工演化擴展身體、精神、人際關係和行為,而是想更大膽地去探索人類存在的目的。尼采曾說過:「人只要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幾乎能忍受所有生活方式。」為了把漫長的旅程繼續走下去,人類必須尋找目的。
然而,尋找目的的人工演化之旅也有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大腦是負責讓身體動起來的器官。原野上的花草樹木就算不動也能生存,所以它們沒有大腦,這是花草樹木當前演化成的樣子。但如果原野上的花草樹木有大腦的話,會變得怎麼樣呢?如果花草樹木有大腦、耳朵和嘴巴,還能與人類對話,會變得怎麼樣呢?各位會覺得這種想像如童話般美好,還是覺得聽起來像反烏托邦世界般詭譎呢?如果在人類追求人工演化的過程中出現這種花草樹木,會變得怎麼樣呢?
我先簡單說明一下,接下來的內容我之後會仔細探討。演化生物學家理查.道金斯在《擴展表型》(The Extended Phenotype)中假設,生物體內的基因不僅會影響物理身體,還會影響環境和其他生物體。雖然人類的基因在人類體內,但人工演化已經開始在對地球上除了人體以外的其他物種和環境,產生了比道金斯提出的假設廣泛又深入的影響。人類必須承認人類的行為會造成廣泛的影響,並且應該對此負起責任。
人類創造的技術不僅在要求人類演化,還正在要求地球和所有的生物與人類一起演化。無論人類是不是原本就有這種打算,地球上所有生物現在都進入了「共同演化」(Coevolution)階段。進入共同演化階段的人類將迎來什麼樣的未來呢?我們將先探討人類、生命、神將產生什麼變化,接著探討人類的心理、人際關係、行為又會產生什麼變化。人工演化使人類文明迎來了巨大的轉捩點,而各位正站在這個轉捩點,並且還在尋找目的的旅途。我想透過本書與各位分享我所展望的未來。
內文試閱
第一部分 存在將產生變化
第2 章 生命
智力實為假象
人類在看到AI 顯著發展時會同時感到敬畏和恐懼。許多人會圍繞下面三個假設展開討論。
1. AI 的智力將無法超越人類。
2. AI 的智力將超越人類,但人類會進行管制,讓其無法取代人類。
3. AI 的智力將超越並取代人類。
這三個假設中,哪一個假設最吸引各位呢?這個看似有些模糊的問題,其實背後隱藏著幾個問題。第一,各位希望哪個假設成真呢?第二,哪個假設最有可能成為現實呢?第三,各位認為我們現在所處的狀態最接近哪個假設呢?
有不少人在看到超大規模AI急劇發展後非常震驚,而不再只是感到驚訝。超大規模AI 模仿了人腦的結構和運作原理,會自行學習大量數據並推論出答案。與現有的AI 相比,其會以更接近人腦的方式學習並做出判斷。許多人認為是OpenAI 這家以ChatGPT 服務聞名的企業開啟了超大規模AI 的大門。
目前有各式各樣的平台正在問世,如基於超大規模AI,透過對話整理出各種資訊和知識的平台;只要使用者描述自己想要什麼圖,就會馬上繪製出來的平台;作曲平台……有不少人認為AI 的智力已經超越了人類,所以第一個假設「AI 的智力將無法超越人類」似乎是錯誤的。
我曾讓超大規模AI 平台ChatGPT 寫一段電影情節,主題是「一個動物們能用AI 與人類對話的世界」。AI 在我的要求下所寫的故事內容如下:
有了AI,動物變得能與人類溝通。一名年輕的動物權利活動家「莉莉」發現,某家大企業為了謀取私利而打算濫用這項技術。在明智的老象、調皮的猴子、忠誠的狗等動物伙伴們的幫助下,莉莉決定揭發那家企業的邪惡計畫,並站出來保護依賴新技術與人類溝通的動物。在努力奮鬥、揭發真相的過程中,莉莉和動物伙伴們遇到了各種挑戰與難關,像是被企業的傭兵追殺或應付背叛的同伴。就在看似所有希望破滅之際,莉莉和動物伙伴們發現了一件令人震驚的事情,那就是那家企業的執行長其實是一隻潛入人類世界的動物,原來是牠利用技術在操縱這一切。這個消息讓莉莉和牠的朋友們扭轉了局面,並成功將那家企業繩之以法。企業執行長是動物這個反轉不僅為故事添加了陰謀和謎團,還進一步強調了這部電影的主題「動物的權利和溝通的力量」。總的來說,這部電影不僅是一個關於友情和勇氣的溫馨故事,它強調了在任何逆境中都要堅守信念。
各位覺得如何呢?這個故事的構想和內容都很不錯吧? AI既然編出了這麼高水準的故事,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AI 的智力達到了人類的水準呢?如果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先搞清楚什麼是智力。AI 的「智力」和人類的「智力」指的是什麼呢?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會根據某項任務的執行結果,來評估一個人的智力,像是擅長拼複雜的拼圖、學習成績優異、工作績效卓越……人類會根據這些結果來判斷一個人的智力。在醫學領域,智力指適應情況、學習、推論、解決問題的能力。心理學則比較傾向於根據學習能力判斷智力,而且人際溝通能力也包含在智力的範疇內。
如果再探討下去,我們可能會說到天亮。從結論上來看,許多人主張人類的智力和AI 的智力差在創造力和情緒智力。但前面有提到,AI 已經能作曲、繪圖,因此我們可以說AI 具有創造力。但有人主張,AI 是利用其之前學習的數據和人類輸入的演算法來產出結果的,所以我們不能說AI 具有創造力。也有人主張,目前只有人類具備感知特定情況或他人的情緒並做出反應的能力,也就是情緒智力。我之所以會在這裡使用「主張」這個詞,是因為我認為目前缺乏確切的證據能證明AI 不具創造力和情緒智力。
我們再去見一下前面那個充滿好奇心的外星人。如果外星人問:「人類和黑猩猩,誰的智力比較高?」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會馬上回答:「當然是人類的智力比較高」。而外星人很有可能會接著問:「你們是怎麼比較兩個物種的智力的?」
外星人的問題其實打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陷阱。要比較不同物種的智力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難以比較不同物種的智力有幾個原因。第一,不同的物種可能會在不同的認知領域演化得特別顯著,因此我們很難以某個領域為基準進行比較。舉例來說,大部分的鳥類對寬敞的空間具有較好的認知能力,靈長類則有較好的社會認知能力和用手操控物體的能力。因此,我們很難斷定從整體上來看誰的智力比較高。第二,就算是同一個物種,有的個體智力比較高,有的個體智力比較低,個體之間存在著差異,因此我們很難綜合起來判斷哪個物種占優勢。第三,用同一個標準評估不同物種的智力並不妥當。人類使用的智力測試是人類進行了最佳化,因此要將其應用在其他動物身上並不容易。
其實,我在這個小節的開頭列的三個假設一開始就有問題。AI 和人類的智力在本質上是無法比較的。但是人類常常會讓人類和AI 在某方面競爭,在這樣的情況下,確實是可以比較優劣。也就是說,如果是比較學術界定義的智力,我們很難判斷誰優誰劣,而且還有許多矛盾之處,但我們能根據某項任務的執行結果(如擅長拼複雜的拼圖、學習成績優異、工作績效卓越等前面提到的例子),來判斷人類和AI 誰表現得更好。
也許正是這個原因,人類總會興致勃勃地讓AI 與人類展開對決,試圖分出高下。1997 年,IBM 讓AI「深藍」與人類進行了西洋棋比賽。結果,深藍擊敗了當時的西洋棋世界冠軍加里.卡斯帕洛夫。全世界人在看到這場比賽的結果後都非常震驚,並開始擔心AI 可能會在某些領域變得比人類聰明。33 2011 年,在美國廣播公司的人氣智力競賽節目《危險邊緣》中,IBM 的AI「華生」與智力競賽冠軍肯.詹寧斯和布拉德.魯特爾展開了智力競賽。華生最終奪得冠軍並獲得了7 萬多美元的獎金。當時媒體在採訪華生的核心開發人員費魯奇博士時,問了這麼一個問題:「華生真的會『思考』嗎?」對此,費魯奇博士回答:「華生的思考方式與人類不同,但它會思考。」像這樣,如果只是將執行某項任務時的量化結果當作基準,那我們確實是能明確地判斷哪一方獲勝。
AI 今後將會被投入到更多類型的任務,並能執行複雜的任務,而不是只執行單一任務。人類害怕的最糟情況是,人類開發出的AI 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在職場、社會,任何事都做得比人類出色。但就算這種情況發生,我們也很難斷定AI 比人類優越或聰明。人類在做某件事的時候會考慮到目的,但AI只是去執行人類下達的任務而已。我們不能只拿任務的執行結果來評估一個人取得的成果。
舉例來說,假設我們以環境保護為主題寫了一篇短文。這時我們不能說「為了賺錢而替高中生寫的文章」和「為了保護因環境問題受苦的動物所寫的文章」具有相同的價值。人類的任務執行結果會與目的一起展現出價值。AI 是人類為了達到某個目的而使用的工具,因此比較AI 和人類誰更有優勢並沒有太大的意義。我們不會因為計算機比人類會解四則運算,就說計算機比人類聰明、優秀。人類的責任是思考為什麼要進行某種計算、決定計算出來的結果要如何使用在某處,人類的價值取決於這個責任。
簡而言之,我希望人類不要執著於以同樣的標準來比較人類、其他生物和AI 的智力。我的意思並不是說做這種比較和判斷毫無意義,只不過有比這更重要的事情。我們應該要去思考並決定人類該如何對待其他生物和智慧型機器,以及如何定義彼此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人類應該去思考並決定當地球上的生物透過人工演化進入共同演化階段時,是否要去改變經過數十萬年形成的智人與其他物種的關係,智人又應該怎麼在未做好準備的情況下與智慧型機器共存。
***
第二部分 內心將產生變化
第6 章 情緒
擴展情緒
人類的情緒會在人類實現人工演化後,發生兩大變化。第一,就算是經歷相同的體驗,人們感受到的情緒會與現在不同。讓我們來看看現在的養育者在經歷前一小節盧塞羅的22 種體驗中的照顧體驗時,會感受到什麼樣的情緒。如果去看考恩和克特納定義的27 種情緒,在照顧幼兒的過程中,父母會在與孩子交流、創造各種回憶時,感受到「喜悅」;當孩子成長、人格形成時,會感到「敬畏」;如果在扶養孩子的過程中,與被養育者遇到身體上、精神上的困難,會感到「悲傷」;在與其他養育者分享這些體驗時,會感受到「同理的痛楚」。
實現人工演化的人類,會在經歷同一種體驗時感受到與現在不同的情緒。我們來回想一下在前幾個小節中登場過的萊斯利。我們曾在前面提及,由於身體覺察能力得到擴展,萊斯利在照顧其他人時,將能與AI 對話、獲得大量的資訊和知識,提高對兒童發展和育兒策略的理解度,並利用腦機介面,輕鬆地與各種支援育兒活動的設備和機器人進行互動。
那麼,在經歷「照顧」體驗時,未來的養育者感受到的情緒,是否會與現在的養育者一樣呢?未來的養育者將能利用各種穿戴式裝置、腦機介面和生物技術,更仔細地了解子女的身體和精神成長的情況,並從多個角度解釋各成長階段具備的意義。因此,未來的養育者將會感受到更強烈的「敬畏」情緒。此外,由於在扶養子女的過程中,會得到各種自動化設備的幫助,未來的養育者會感受到比較少身體上、精神上遇到的困難所帶來的「悲傷」。但如果考慮到「悲傷」這個情緒有助於促進社會連結和支持,在扶養的過程中感受到的悲傷減少未必是件好事。
第二,人工演化將有助於人類更深入地分享彼此的情緒。義大利神經心理學家賈科莫.里佐拉蒂在一項實驗中發現,獼猴腦中有一種神奇的神經元。研究人員發現,猴子在伸手拿花生前,額葉某個區域的神經元會被活化。研究人員又觀察了當猴子看到研究人員伸手拿花生時,猴腦會有什麼反應。他們發現,猴腦同一區域的神經元居然被活化了。無論是自己伸手拿花生,還是看到別人伸手拿花生,猴子的大腦都做出了一樣的反應。此外,研究人員在其他實驗中發現,當猴子看到其他猴子吃花生,或聽到剝花生的聲音時,大腦的同一個區域也會被活化。研究小組後來對人類進行了類似的實驗。無論是看到別人的表情或手勢,還是自己做出表情、擺出手勢,都是同一個大腦區域被活化。里佐拉蒂將透過這些實驗發現的神經元命名為「鏡像神經元」。
鏡像神經元會對人類活動產生許多影響。無論是模仿、學習其他人的行為,還是只聽說明就能理解其他人所處的情況,都與鏡像神經元有密切的關係。多虧了有鏡像神經元,人類能理解自己沒有親自做過或親眼看到的事情。我們會在看電影或電視劇時,對主角所處的情況產生共鳴;讀小說時,則會一邊在腦中描繪小說中的情景,一邊把書中人物當作這個世界上真的存在的人,跟著他們的步調把書讀下去。這些情況也都與鏡像神經元有關聯。
如果人類獲得鏡像神經元之上的能力,例如能夠利用生物技術增強鏡像神經元,運用腦機介面監測鏡像神經元的活性,並透過元宇宙和AI 傳遞可以活化鏡像神經元的各種體驗和情緒,這個世界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
從個人層面來看,我們將能更了解其他人的感情和情緒狀態、變得更有同理心。這會對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產生巨大的影響。從社會層面來看,隨著鏡像神經元發展,今後將會形成一個更具凝聚力和同理心的共同體。如果一個人變得更善解人意、當別人有需求時願意予以協助,那這個人將會變得更容易做出有利社會的行為,例如幫助別人、促進社會正義。而這將會使社會成員關係更緊密、更願意互相支持,並使社會變得更公平且具有永續性。
這也會影響人類與其他物種的關係。如果人類變得更了解動物的認知和情緒能力,那人類會比較有可能承認動物的內在價值,並且更憐憫、尊重動物。此外,人類會進一步意識到人類的行為會對大自然造成影響,並為動物福利和動物保育付出更多努力。
人類已經開始在測量個人的情緒並將其數據化了。讓我們來看一下Memento 的實驗。這個實驗研究的是以情緒為基礎的穿戴式生活記錄系統。生活記錄指記錄、儲存、有時分享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體驗和資訊的活動。現代人常用的社群媒體就是一個代表性的例子。
研究人員在這項實驗中,開發了一種會在分析腦電波圖後,推測並自動記錄使用者情緒的生活記錄系統。為了做到這一點,Memento 將用於收集腦波的電極整合到了智慧眼鏡。
Memento 主要由訊號處理模組、生活記錄收集模組和情緒辨識模組組成。訊號處理模組會讀取腦波訊號。當訊號處理模組偵測到情緒,生活記錄收集模組會開始進行生活記錄。智慧眼鏡上的相機和麥克風會收集影像、影音資訊。最後,情緒辨識模組會把生活記錄和辨識到的情緒進行匹配。Memento 將人類的情緒分成恐懼、失望、悲傷、滿足、喜悅、幸福。Memento 會分析一部分的額葉腦波來判斷人類的情緒。Memento 的生活記錄性能評價結果顯示,其收集到的生活記錄中,有80%符合使用者的預期。Memento 以後新推出的生活記錄系統應該還會結合膚電反應等各種感應器,或能利用表情辨識技術來判斷他人的情緒。
各位可能會覺得這種方式太直接、太技術性而感到抗拒,但隨著Memento 這類的科技發展,人類將會開發出能測量並分享情緒的系統。當然,要對這種系統的用途和用法達成社會共識應該不容易。
社會評論家傑瑞米.里夫金在其著作《同理心文明》中說明了人類的同理心意識會隨著人類的成長發生哪些變化。人類會在4~5 歲時開始理解社會相互性的概念,6~7 歲時開始認識到他人的痛苦並對此做出反應。到了8 歲,會開始感受到社會義務感,並了解到維持友誼、不傷害他人的重要性。到了10~12 歲,會開始以抽象的方式進行道德思考,關注的範圍會從個人擴展到廣闊的社會和世界。進入青春期後,情緒反應會變得更微妙,因此能更細膩地分析他人表達的情緒。到了青少年時期,人類會進入同理心意識發展成熟的階段,在情感和認知方面關注其他人的存在。
最成熟的同理心反應是能將整個群體或所有動物的痛苦,當作自己的痛苦來經歷、感受。這種「同理心普及」能促進「普遍意識」形成,使所有存在的體驗和情緒連結起來。同理心能使人更深入了解自己、他人和周圍世界,並且會為更多的憐憫之心和社會變化打開大門。里夫金強調,唯有形成全球共識和意識,才能克服戰爭。人工演化將會加快里夫金強調的「同理心普及」的速度。
隨著實現人工演化,人類能獲取的知識和資訊將會變得更廣更深。人類也將能在對某種情況做決策時,得到AI 的幫助。因此,許多人會期待人類以後變成一種極為理性又合理的生物,能做出最佳決策。但我不這麼認為。人類在做決策時,並不會只基於知識和資訊進行客觀的分析。除了客觀的分析之外,人類在某種情況下感受到的情緒和人類看待那個情況的道德直覺也都會在人類做決策時發揮作用。
哲學家羅伯特.索羅門主張,情緒會在人類做決策時發揮重要的作用,我們不應該視情緒為阻礙理性和自主性的因素。索羅門批判了認為「情緒不合理且無法控制」的傳統哲學觀點,他主張人類可以透過練習和反思,來培養情緒控制力。索羅門還主張情緒會反映並塑造一個人的道德認同,強調了情緒和道德人格之間的關係。我們不應該視人類的情緒為不理性、不合理的存在。情緒反而能使人類找到更有道德、更豐富的人生道路。
情緒並非只是慾望和體驗的產物,它還是用來評估人類與世界互動的結果,並做出應對的基準。隨著這個過程不斷反覆,情緒會成為自我和自我認同的基礎。「人類不是有感覺的思考機器,而是會思考的感覺機器。」這是神經科學家安東尼歐.達馬吉歐曾說過的一句話。大量的人工演化技術將使人類的思維擴展得更廣更深。希望情緒的價值不會在這樣的過程中被人類忽視。除非人類希望透過人工演化讓人類變成先進機器,不然情緒的價值應該會在人工演化期更加發光發熱。
作者資料
金相均(김상균)
現任職慶熙大學管理研究所教授,探索領域包含認知科學、教育工程、工業工程和機器人技術。研究主題為人類的內心,目前正在研究遊戲化和元宇宙。曾與三星、現代、LG、SK、賓士等企業推動多項專案,目前擔任銀河公司(Galaxy Corporation)、遊戲文化基金會、韓國樂天資通訊(Lotte Data Communication) 和CJ分享基金會的外部董事。著有《登入元宇宙》、《我的第一本元宇宙指南》、《元宇宙新機遇》(메타버스 새로운 기회)、《遊戲人類》(게임 인류)、《大腦之旅》(브레인투어)、《記憶交易所》(기억 거래소)等著作。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