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聖誕月‧最後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不屈之島:八十年來美中夾縫中的臺灣
left
right
  •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聖誕月/外版優選書79折

內容簡介

美國國際關係專家 研究臺灣問題的重磅之作! 臺灣是一座不屈服的島嶼,是一艘在驚滔駭浪下屹立不沉的航母。 本書從1943年開羅會議,至2024年臺灣總統選舉, 從臺灣近代史出發,看當今臺海局勢。 ★臺灣缺少國際正式承認,夾縫中求生存,過去如何一路走來? 現今面臨何種局面? ★當今的局勢,是過去歷史的累積!重新回顧開羅會議至今八十年間的歷史。 ★中國何時將武力犯臺?2025? 2027? 六年內? 沒人能準確知道,但……臺灣還沒有認真做好與中國作戰的準備,這必須改變! ★戰爭並非不可避免,但為了避戰,決策者必須汲取過去的教訓。 本書對臺灣過去八十年歷史做了全面爬梳整理, 作者中肯提醒臺灣備戰程度與備戰意識嚴重不足! 洞察力與寫作水平不凡,內容睿智、務實! 臺灣有著非常特殊的歷史與地位,歷次臺海危機,加上退出聯合國、臺美斷交,一次又一次,臺灣如何在驚濤駭浪中始終屹立不搖? 第一次臺海危機 一江山淪陷,大陳撤退,艾森豪曾一度計畫不惜動用核武? 第二次臺海危機 八二三炮戰,美國原本不願意保金馬,卻被蔣介石拖下水? 第三次臺海危機 李登輝兩國論,中國試射飛彈,美國航母駛近臺灣…… 第四次臺海危機 2022年裴洛西訪臺,引發中國軍演模擬封鎖臺灣…… 本書針對臺灣問題以及美中臺三邊關係,從頭全面回顧歷史:從二戰的開羅會議起,美國支持蔣介石、中間一度棄蔣而又重新支持,到1970年代臺美斷交,再到近年美國「對中鷹派」抬頭。作者認為,目前美國政界對臺態度發生了永久性的變化,也大大刺激了中國。本書總結該採取哪些行動確保臺灣的和平,以及美國可以有什麼作為。 Covid、中國間諜氣球橫跨美國、華為案……這些事件不斷升高了中美雙方的猜忌與敵意。本書也解析了戰狼外交,並分析已達權力頂峰的習近平,其統治性格與政策主張,也指出若中國國內形勢不穩,習近平藉對臺發動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的可能性。俄烏戰爭說明主權並不是理所當然不會受到侵犯的。中國會步俄國後塵嗎?臺灣人能像烏克蘭人一樣勇敢抵抗嗎?作者對臺灣的忠告:目前臺灣的備戰程度、意識仍然不足!! 這個世界是殘酷的,做準備永遠比沒有好。 面對挑戰,因應新局,臺灣人更加需要了解過去。讀了本書,你可以知道: ※《臺灣關係法》的歷史背景? ※雷根的六項保證是什麼? ※兩蔣原本要發展核武,為何被美國阻止? ※雷根曾一度威脅要恢復承認中華民國,令鄧小平震驚? ※蔣經國與鄧小平是留學蘇聯的同學,他們哪些部分相似?在歷史關鍵時刻做了 什麼不同的選擇? ※《臺灣政策法》有哪些挺臺內容?

目錄

緒論 第一章:臺灣問題的形成 (1943~1953) 第二章 在兩個暴政之間抉擇 (1953~1971) 第三章 走向另一次危機 (1971~1996) 第四章:路線硬化(1996~2020) 第五章:新冠肺炎疫情之後 結語

內文試閱

第一章 臺灣問題的形成(摘錄)   他們坐在一排攝影機前。端坐在正中央的是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狄拉諾‧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眼神空洞,面部表情由沈重突然轉變為輕快,不時轉頭和他的幕僚說幾句話。羅斯福左手邊坐著溫士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一副無可奈何的模樣,彷彿寧可身在其他地方,可是命運逼人,非要他在此現身不可。 這位英國首相一點也不像羅斯福那樣熱衷於中國的重要性。可是,英國要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希望全繫於美國的資金奧援,而且他們倆人都心知肚明。因此,邱吉爾脫下帽子,與蔣夫人宋美齡打哈哈,後來又掏出須臾不離的雪茄抽起來。 1引人注目的是坐在羅斯福右手邊的男子。這三位男仕中,他最強有力地呈現出戰士氣概。他身材筆挺、整整齊齊的一身軍服,顯出十足的軍人本色。只有兩件事破壞了蔣介石委員長的威武風範:第一是蒼蠅一再停到他的右臉頰上,第二是他唇角不時浮現微笑。   蔣委員長的確有理由微笑。此地是開羅,他生平第一次和羅斯福及邱吉爾會面。身為中華民國的領導人,他已經被承認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與德國及日本作戰的「三大盟國」之一的領袖,地位與另外兩位平起平坐,至少表面上是如此。 最棒的是,會議後在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發布的開羅宣言(Cairo Declaration),承諾蔣委員長要使日本將從中國奪走的領土歸還。宣言揭示:「我三大盟國此次進行戰爭之目的,在於制止及懲罰日本之侵略。 三國決不為自己圖利,亦無拓展領土之意思。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從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佔領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貪慾所攫取之土地,亦務將日本驅逐出境。」   這是中華民國即將取回的領土清單。領土喪失的日期不僅上溯至第一次世界大戰,而更追溯至一八九五年,包括中國因戰敗而被迫割讓給日本的臺灣(福爾摩沙)和澎湖。獲得盟國承諾這一切都將在戰爭結束時歸還中國,乃是蔣委員長的重大勝利。然而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美國在和蔣委員長結盟時,並沒有完全明白它涉入到什麼狀況。美國日後為自己所牽扯進去的承諾大為震驚。蔣委員長雖然贏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卻把中國大陸輸給了中國共產黨。他聊堪自慰的是收復了臺灣,即使臺灣住民轉為反抗他。他之所以能夠守住臺灣,是因為韓戰爆發以及美國的對中國政策始終混淆不清。   開羅宣言忽略未提的一個關鍵要點是:當年把臺灣割讓給日本的實體,並不是蔣委員長的中國。從一六四四年至一九一一年,中國是由大清帝國統治。大清帝國由滿洲人建立,他們從滿洲入關、擊敗明朝,然後逐步征服,不僅攻占原本明朝的領土, 也占領中亞一大片廣闊領土。 (滿洲原本也不是中國的一部分,是由清朝將中國納入帝國之內。)清朝直到一六八三年才占領臺灣。值得強調的是,直到清朝之前,臺灣並不屬於中國。的確,大多數漢人並不關注它的存在。它的居民大多數是南島語系後裔的原住民,以及少數來自中國的特殊人士,而這些人也大多覺得臺灣不同於中國。 明朝有個旅行家陳第在一六○三年來到臺灣,把島民稱為「東番」,甚至對於他們與中國商人的互動頗有感慨,他說:「自通中國,頗有悅好,姦人又以濫惡之物欺之, 彼亦漸悟,恐淳樸日散矣。」翻成白話文就是:「自從與中國來往後,他們開始對物品有所喜好,可是奸詐的人以劣等的物品欺騙他們,他們也開始有所領悟,恐怕淳樸的日子將消逝了。」   對於外在世界而言,臺灣是連結東亞和東南亞這道海上走廊中的一個中繼站。海盜、漁民和商人在這裡小停之後就轉往其他地方。島上有少數漢人居民,但人數遠遠不及原住民。一直要到荷蘭人來了,需要勞工,漢人住民才逐漸增多。一六六一年,鄭成功在和清軍進行一系列激戰之後,轉移基地到臺灣,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駐軍,將他們趕出臺灣。 鄭成功集海盜、夢想家、軍閥於一身,自命效忠明朝皇室,於一六六二年亡故,但他的後繼者持續騷擾中國沿海地區。一六七三年至一六八一年的三藩之亂挑戰清朝的統治時,臺灣的勢力也支援他們。清朝對這個敵人不敢掉以輕心,藉著明鄭水師將領施琅叛變降清,終於在一六八三年征服臺灣。   征服島上的勢力未必就是要保留臺灣。戰役的目標是擊敗敵人,目標既已達成,是否需要耗費巨資駐守臺灣,並不明確。這個問題在朝廷引起相當的辯論。清朝若不要臺灣,恐怕別人會要占領臺灣,這個論述終於打動康熙皇帝,決定守住臺灣。 康熙戒慎警惕歐洲海上強權會出現在此一區域。潛在的敵國出現在沿海地區,可不是他所能容忍的。因此,臺灣就納入大清帝國版圖。不過,大清的動機是海上地緣政治,並不是神聖的歷史。   從以上的敘述中出現兩個關鍵要點:第一、在一六八三年之前,臺灣不曾是中國的一部分。第二、它成為(這絕不是既定的)大清帝國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大清帝國鼎盛之時,領土從臺灣延伸至中亞。 除了其他屬地之外,它包括今天的蒙古和很大一片俄羅斯。臺灣和中國並不是一個國家,而是透過征服所打造出來的帝國一部分。大清忌憚讓漢人移居到臺灣;他們不要漢人有機會密謀叛變。移居並沒有完全停止,福建和廣東沿海冒險犯難的流民構成遷往臺灣的漢人之大宗,但它是受到限制的。在大清帝國看來,臺灣和中國是不同的,它們最好是維持不同的態勢。

延伸內容

【本書特色】 1.聚焦臺灣 近年討論中美爭霸、地緣政治的書很多,但主要以中國、美國為主角,臺灣為配角。本書則聚焦臺灣,主角是臺灣,反映美國決策圈在第二次冷戰的氛圍下越來越重視臺灣的戰略地位。 2.由美國決策者視角看臺灣問題 為臺灣讀者提供美國決策者的視角:美國的智庫、政策制定者,如何看待臺灣問題?美國政策是如何一路演變至今? 3.臺美中關係最新全面回顧 本書對美中臺三角關係與歷史,提供最新的全面總整理,一路寫到2024年賴清德 當選總統,並為讀者介紹在《臺灣關係法》之外,同樣很重要的《臺灣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 4.國外各大媒體與書評給予極高評價 國外多家重要媒體對本書進行專文報導,並獲專業書評刊物及評論家盛讚: ★ New Yorker《紐約客》雜誌:內容豐富,深思熟慮。 ★ Guardian《衛報》:研究深入,引人入勝。 ★ Financial Times《金融時報》:研究嚴謹,扣人心弦。 ★ New Statesman《新政治家》雜誌:關於臺灣與中美兩大強權關係的簡要歷史,引人入勝。 ★ Washington Free Beacon《華盛頓自由燈塔》新聞網:文筆優秀,論述有力。 ★ Library Journal (starred review) 《圖書館》雜誌(好書選評) :一部關於中臺衝突 與美國所扮演角色的完整歷史——高度推薦。 ★ KIRKUS《柯克斯》書評雜誌:作者瓦西夫.汗以突顯臺灣重要性、了解衝 突背景的方式,來重新述說臺灣的故事。 ★ Paul Kennedy 保羅.甘迺迪,歷史學家、《霸權的興衰》作者:從研究的深入 程度、對專業領域的掌握度、清晰而暢快的筆調來看,本書是一本特優佳作。 ★ James Stavridis 詹姆斯‧史塔萊迪,美國海軍上將、《海權爭霸:世界七大海洋的歷史與地緣政治》作者:在當前美國與最大競爭對手中國極度緊張的時 刻,作者瓦西夫汗寫了一本睿智的書,他對臺灣曲折歷史的精彩描述,精確地 捕捉了臺灣前途的基本困境,文筆精彩,不亞於專業作家,讀起來享受。若要一本能清晰呈現美國、中國和臺灣之間緊張關係的書,那就是這本書了!

作者資料

蘇爾曼.瓦西夫.汗 (Sulmaan Wasif Khan) 美國塔夫茲大學弗萊徹學院(該校素有「美國外交官搖籃」之譽)國際歷史和中國外交關係副教授,歷史與外交丹尼遜講座教授。著有《穆斯林、商人、遊牧民、間諜:中國的冷戰與西藏邊境地區的人民》、《混沌之魂:從毛澤東到習近平的中國大戰略》,為《經濟學人》、《美國興趣》、《展望》、《e360》、《耶魯全球》等撰寫文章。

基本資料

作者:蘇爾曼.瓦西夫.汗(Sulmaan Wasif Khan) 譯者:林添貴 出版社:一卷文化 書系:一卷國際 出版日期:2024-10-02 ISBN:9786269888085 城邦書號:A5890011 規格:平裝 / 黑白 / 33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