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在東亞跨界流離的人生:老兵的臺灣史
left
right
  • 庫存 = 9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麥田、小麥田、晴空全書系展 5 折起!
  • 年度最強限定:$499輕鬆升級VIP/超強新爭霸
  • 【百大暢銷書75折起】挑起你的求知欲,滿足閱讀癮!

內容簡介

一生軍旅,為誰而戰? 臺灣歷史上重要的一頁,大時代刻骨銘心的動盪與傷痕 如何理解被歷史波瀾翻動的底層; 為何不論藍綠都不重視老兵這段歷史? 從1937年的中日戰爭、二戰、國共內戰,到1960年代在東亞的各個戰場…… 從臺灣到南洋、從中國到世界;不管是臺籍日本兵,或是來自中國的老兵,都曾在戰爭中與臺灣有著千絲萬縷的關連;而那些戰爭的殘酷與警剔,引領我們思考——為何人類不斷重蹈覆轍,為何人性一再跌入相同的困境? 本書提供一個更宏觀的視角,讓我們省思那一段臺灣與老兵的時代歷史。 2022年2月烏俄戰爭爆發,世界局勢陷入動盪,摧毀無數家園及生命;2025年8月,我們更將迎接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80年…… 戰爭的殘暴,在二十世紀已然上演多次,由血、汗、淚及生命交織的每個戰場,留下無法挽回的遺憾和悲慘的歷史記憶。本書即在這一背景下,透過四部在臺灣生存或有聯結的老兵故事,讓世人明白,戰爭下沒有贏家,特別是那群在歷史波瀾下主動或被動加入戰場的底層老兵,共同遭遇亂世的愚弄,戰爭對他們及家人所造成的傷害,一生難以抹滅。我們更應記取教訓,永遠唾棄和譴責無端引起的侵略戰爭。 ◎特別推薦 吳宜蓉(歷史教師/作家) 李文成(故事方成式) 李君山(中興大學歷史系教授) 孫介珩(《聽海湧》導演) 張弘毅(臺灣大眾史學協會理事長) 張茂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退休、前大考中心主任) 陳文松(成大歷史系教授兼博物館副館長、臺灣歷史學會理事長) 陳柏棕(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助理研究員) 蕭宇辰(臺灣吧執行長) 藍適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依姓氏筆劃排序) ◎關於本書 在位階嚴明的日軍軍隊當中,軍夫的地位極為低微,甚至不如軍馬、軍犬;你知道經典歌曲〈雨夜花〉還有個名字是〈榮譽的軍夫〉,而〈月夜愁〉又曾經被稱為是〈軍夫之妻〉…… 本書由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林玉茹教授策畫主編,邀集經過歷史學研究所專業訓練並有寫作經驗的年輕作者,從嚴謹的史料查找、到二手研究成果的爬梳,以平易好讀的文字,書寫鮮為人知的老兵故事及戰爭下的生活;全書除了跨族群老兵,更讓我們看到不同於大敍事下的戰爭故事。那些不知名的平民百姓,如何被迫走入國際的霸權爭鬥中,離鄉背井,走向生死未知的命運。 書中所寫的老兵,主要包括1937年7月中日戰爭爆發至1960年代在東亞各戰場顛沛流離,最後來到或回到臺灣的軍人,少數則是在中華民國政府遙控或連繫下,最後不得不留在「異域」生活的。 這些老兵,從務農的平民百姓,到知識分子、僧侶、神父、原住民、女兵、醫護……例如曾以南洋戰場經驗寫下著名小說《獵女犯》的作者陳千武;國共內戰時期曾穿上軍服當兵的聖嚴法師;被塑造為「反共義士」、反共抗俄宣傳列車最重要的明星陳永華;持續為參與國共內戰無法返臺的老兵發聲、最後更不惜自焚才促成「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誕生的許昭榮;二戰時擔任戰俘監視員、影集《聽海湧》創作的原型人物柯景星…… 他們有的是被日本殖民帝國動員,而到中國、東南亞參戰的軍夫、軍屬及軍人;有的是從中國或東南亞隨國民黨政府播遷到臺灣的國軍。他們的身分又因為征戰勝敗後的不同際遇而戲劇性地轉換,有時是日本軍、有時是共產黨軍(共軍)、有時是中華民國的國軍。身分的流動,讓這群生在戰爭亂世時代的青年遭遇許多生命的嚴苛考驗。 全書共分四部: ◎第一部「臺籍日本兵在中國戰場」娓娓道來臺籍日本兵在中國戰場的故事。 臺籍日本兵在日本殖民政府勸誘下,前往中國戰場擔任軍夫,原本只要負責搬運補給到前線,卻被送到最險峻的戰區,以至於不少人從此踏上不歸路,魂斷異鄉。安平十二軍夫墓正是歷史鐵證,也是最悲傷的故事。 而以「臺灣農業義勇團」應召前往中國的臺灣青年,他們依靠農業專長,在戰場扮演「鐵鍬勇士」的角色,努力開闢農田、種植蔬菜,為衝鋒陷陣的士兵補給醃製菜類。 中日戰爭時期,有將近二萬名的臺灣人前往海南島修理設備、建造鐵路、調查瘧疾;其中也不乏有女性的身影,作為看護婦投身戰場後勤。 戰後的臺籍日本兵在國際冷戰局勢下,不僅返臺之路艱辛,更因戰局丕變下多重身分的轉換,而不斷上演時代荒謬劇。 ◎第二部「前進南洋的臺籍日本兵」敘述臺籍日本兵在南洋戰場以及戰後戰犯審判的經歷。 前往南洋的臺籍日本兵,他們因受到殖民國家教化和徹底動員,在志願或非自願的情況下踏上南洋戰場。一開始是軍夫角色,主要從事軍事建設、軍需作物耕種及雜務等後援補給工作,然而,隨著前線戰況吃緊,戰力不足,日軍開始將這些軍夫編成特別教育隊,而被迫成為持槍的士兵。 為了補充南洋戰力,一群適應叢林與高山的原住民族(高砂族),被徵召前往菲律賓巴丹島作戰,協助日軍打贏美國軍隊,這些「高砂義勇隊」之後多次前往新幾內亞和摩羅泰島等地作戰,甚至被迫以「玉碎」換取雷伊泰灣海戰的勝利,導致傷亡慘重。 有些前往南洋擔任戰俘監視員的臺灣人,則承受二戰結束後最不堪的待遇和冤屈。只是低階且非正規軍的他們,戰時在日本軍官命令之下,不得不虐待或殺害俘虜,戰後卻受到軍事法庭審判,竟然成為戰犯,甚至魂斷異鄉…… ◎第三部「來到臺灣的中國老兵」歷數中華民國政府的軍隊如何播遷來臺以及在臺灣落地生根的故事。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不少中國的熱血青年、游擊散兵、難民及失業青年,紛紛投入從軍救國的行列。然而,隨著戰事日益緊張,兵力不足越來越嚴重,為補充兵員,政府以「抽壯丁」方式強制向農村徵兵,卻造成逃兵或冒名頂替現象層出不窮。在國軍和共軍相互強拉壯丁上戰場之下,有許多非自願當兵的人,被迫穿上軍服,從此離開家園和摯愛親人,成為大時代的犧牲者。 也有一批受到「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愛國口號的震撼,進而響應的青年軍自願從軍。其中女青年大隊受到萬千矚目,由孫立人將軍在臺灣設立訓練基地,她們不讓鬚眉,發揮前線救護與後勤力量。 一九四九年國軍在中國戰場一再失利,港口碼頭擠滿逃難的軍民,掀起臺灣史上最大一批的移民潮。撤離來臺的軍民由政府安置在臺灣各地展開艱困的新生活。一九五○年代退輔會輔導退除役官兵的就業與安置問題,他們興建橫貫公路、在山地或河灘地艱辛開闢農場……這群從中國撤退來臺的老兵,一方面迫於時勢,在各種情況下被迫或志願再度走上戰場;另一方面來臺過程倍極艱辛,抵臺後又面臨多重的現實問題,戰爭的災難,而為他們鑄下一頁頁獨特的生命史。 ◎第四部「流離在外的中國老兵」書寫較不為人知,離散在香港、越南及韓國等東亞各地中國老兵的故事。 與歷經萬難渡臺的軍民相比,有一群中華民國軍民卻終其一生像失根的浮萍,成為被戰爭遺忘的棄民;或者輾轉流離多年,好不容易回歸中華民國政府所在的臺灣;甚至他鄉變故鄉,由戰爭難民到定居他國,這是位於香港調景嶺、越南富國島及南越海燕特區中國的軍民共同寫照。 因國共內戰波及下,轉進香港的中國軍民,備受英國政府猜忌,也造成當地不小的社會問題,只好暫時將難民安置於調景嶺。他們原以為可順利由中華民國政府引渡回臺,卻在國民黨政府的政治戰略考量下,調景嶺成為在香港的反共據點。 而黃杰將軍率領的國軍第一軍團,在一九四九年底逃入越南。但由於法國、美國及中華民國三方在冷戰局勢下,各有不同軍事考量,導致留越國軍長期滯留越南。同一時期,阮樂化神父出自於為自己和鄉親建立據點,在國共內戰下逃至越南,之後因越共勢力蔓延,法國亦無協助難民的意願,他們一路往南,最後自組軍事組織抵抗共產黨。 一九五○年六月,韓戰爆發,被中共派至前線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其實他們多數曾經是國民黨軍人,卻因在國共內戰下被動員,不得不於國、共兩個陣營中流轉。這批人之後輾轉來臺後,卻因有共軍的經歷,為臺灣政府所猜忌,因而被監視,甚至牽連入獄。我們再次看到,從二次世界大戰到國共內戰下,受到戰火波及而流離失所的中華民國政府的軍民,受到國際冷戰局勢的衝擊,如國際棄兒般浪跡東亞,卻仍極力尋找沒有戰爭的家園、可歌可泣的歷程。 曾經血淚斑斑的歷史被湮沒於文獻裡,那些留有姓名或者失去姓名的老兵,如今被珍貴地記錄於本書中。本書希望透過這四部故事,呈現經歷過二次世界大戰和1960年以前世界冷戰局勢下的臺灣老兵歷史。 讓我們記取和反省大時代的刻痕,記取戰爭災難的教訓。 ◎延伸閱讀 本書除了有老兵與時代的歷史故事,有些篇末,也會延伸書寫相關的重點概念或物件文化,映襯當時與老兵有關的生活或時代背景。 千人針 千人針,始於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期間,即在一塊白色或黃色的棉布上,女性們以紅線,一人繡一針,並縫出一千個針結。期望透過一千人的祈願,讓持有者可以武運昌隆,並渡過戰場上的危機與砲火,平安歸來。由愛國婦人會的成員所製作,將其綁在額頭上,可以增加在戰場上的勇氣,亦可作為護身符。 慰問袋 昔時為了鼓舞在前線作戰的士兵們,讓他們在戰火紛飛中有片刻的心靈慰藉,由愛國婦人會為核心,還有在鄉軍人會、桔梗俱樂部等後援團體一同從募集資金到手工縫製慰問袋,同時也由愛國婦人會各地支部的會員起頭,帶領婦女們縫製慰問袋,而鄰近學校的女學生,甚至小學生們也都加入製作慰問袋的行列。慰問袋裡到底要放什麼呢?到底要送什麼東西才會讓前線的士兵們感到開心呢?考慮到士兵們在南洋戰區,面臨著炎熱天氣和食物保存的困難,選擇一些不易腐敗的乾燥點心、罐頭為第一首選,為了讓士兵們在寂寥苦悶的日子有些慰藉,還會放入新聞雜誌以及從各地蒐集而來的美女照片,讓士兵們暫時忘卻戰爭的艱苦,排解鬱悶情緒。而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如何讓他們能感受到來自家鄉深厚的情感和祝福,婦女們製作背心、襪子,以及虔心向神佛求來的護身符等,還有女學生們一心一意寫下的慰問信、孩童們畫的畫,這些物品的價值雖然都不高,可是卻滿懷著對前線士兵們的無限敬意與關切,曾經也有貧窮的少女,她沒有錢可以購買精美的慰問品放入袋中,只能將她僅有最珍愛的娃娃還有一封手寫信放入其中,這份簡單而真摯的心意,讓前線的士兵深受感動熱淚盈眶。高雄州的高砂族青年們,利用當地盛產的月桃葉製作出煙草,還有其他自山上摘取的材料製作成其他精美的手工藝品,還有慰問畫、慰問文以及拍攝他們生活樣態的照片放入慰問袋中送到前線。手作的誠心,還有親筆寫下的心意,這些來自遙遠家鄉的心靈支持是最好的禮物。

目錄

導讀: 和解與共榮:亂世下臺灣老兵的歷史和啟示/林玉茹(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許蕙玟(暨南國際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第一部 臺籍日本兵在中國戰場/許仟慈 一、安平子弟齊出陣:第一批赴外作戰的臺灣軍夫 二、戰場上的「旁觀者」:臺灣農業義勇團 三、「等到回臺灣的那日!」海南島臺灣兵的生存戰役 四、一生軍旅,為誰而戰 五、 搖身一變成為反共明星 六、無名英雄的輓歌 第二部 前進南洋的臺籍日本兵/楊雅蓉 一、烽火下的南進:招募與動員 二、支援前線,打造南方:特設勞務奉公團與特設勤勞團 三、征戰叢林:高砂義勇隊 四、陸、海戰記:特別志願兵 五、戰地的白衣天使:看護婦與軍醫 六、夾縫中求生存:從戰俘監視員變戰犯 第三部 來到臺灣的中國老兵/郭立媛 一、 糊裡糊塗變成兵:軍隊拉伕 二、知識青年從軍去:青年軍 三、現代花木蘭:女青年大隊 四、顛沛流離到臺灣:1949年大撤退 五、那一夜,他鄉變故鄉:舟山、大陳島撤退 六、後山墾荒:打造石頭家園 第四部 流離在外的中國老兵/許雅玲 一、遙遠的眷村:香港調景嶺 二、消融於香港社會的嶺上人 三、越南富國島上的囚禁歲月 四、從越南富國島到富臺新村 五、飛到南越的海燕:阮樂化 六、時勢造英雄:韓戰「反共義士」的興迭

內文試閱

五、搖身一變成為反共明星 燦爛的陽光穿過蓊鬱的芒果樹葉間,灑落一地的金黃,漫步在這條長達四公里的鄉間道路間,人們恣意享受美好一天的開始。這裡是臺南柳營的太康綠色隧道,曾在一九九七年入選為「南瀛八景」,此外它還有個很特殊的名字—義士路。相隔著一片汪洋大海,澎湖西嶼的一個靜謐的小漁村裡,曾經這裡也有座碼頭,它被喚作義士碼頭。在臺南的鄉間小路、在澎湖的偏遠漁村,為什麼都紀念著這位「義士」?他究竟是誰? 為了尋找這個答案,讓我們慢慢將時光倒轉,首先先回到一九六二年十月三十一日。這一天的午後,第一屆金馬獎在臺北市西門町的國光戲院風光舉辦,由王豪執導的《一萬四千個證人》一舉奪得優等劇情片的殊榮。該片生動描繪了韓戰結束後的一九五三至五四年間,一萬四千名滯留韓國的國軍如何踏上自由臺灣的經歷。在這一萬四千名士兵中,有兩位特別的人物引人注目:一位來自臺南柳營的陳永華,另一位則是澎湖大池村的王瀛昌。一九五三年在他們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時光再次倒轉。 來自臺灣的「證人」 一九四六年,年僅十六歲的陳永華,在二千元法幣薪水和四斗米的誘惑之下,帶著與將來一搏的勇氣,趁家裡人不注意,偷走母親的印章,毅然決然地報名加入了國民黨軍隊,踏上了通往中國戰場的道路。一九四八年十一月,隨著瀋陽的淪陷,陳永華遭俘受困東北,最終加入共產黨軍隊,並參與了平津會戰等多場戰事。一九五○年六月,韓戰爆發。四個月後,毛澤東命令共產黨軍部隊以「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名義參戰。中共派遣二十六萬名士兵越過鴨綠江投入戰場,支援同為共產陣營的朝鮮,對抗背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支援的南韓,陳永華也隨著共軍前往交戰地區。陳永華親眼見證了共軍在兵器彈藥不敵美軍的情況下,採取以「人海」對抗「火海」的戰術,投入一批又一批的士兵至前線,用生命換取戰場上的每一寸進展。 面對著隨時可能作為「肉彈」投入戰場,上戰場是死,逃兵被抓亦逃不過死,陳永華索性心一橫,看看能否逃出生天。一九五一年二月,趁著偵察活動的機會,他連夜逃離,又輾轉漂泊了一個多月,向美軍陣營投誠,美軍將其拘禁在巨濟島戰俘集中營,最後移送至中立地區板門店。 戰俘營裡安置了超過兩萬名華籍戰俘,中共堅決要求戰俘應多數遣返回中國,然而美國卻強調「志願遣俘」原則,讓戰俘自由選擇遣返地。中華民國也表明接收戰俘之意向,多國間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攻防戰。 當各國為了戰俘問題吵得不可開交之時,這群受困的戰俘也做出許多努力。他們為了要重返家園,同時區別自己與共軍的不同,由中國國民黨反共青年救國團發起配戴自製臂章、胸章及帽徽,甚至一場運動更是引發熱烈迴響—刺身。他們的刺身可不像今日的刺青一般有良好的儀器設備,常常就是直接拿著針往身上刺出傷口,再將墨汁滲入傷口中,經常引得傷口發炎感染。陳永華也在胸前、手臂上刻下了反共抗俄的標語和象徵性的旗幟,戰俘們相信這麼做,他們就不會再被送往中國。 歷經一年多的周旋,一九五三年七月確定採用美國的「志願遣俘」模式,有一萬四千名戰俘選擇前往臺灣。一九五四年一月二十三日,臺灣各大城市敲響自由鐘,舉行了盛大的慶祝集會,歡迎反共義士的「歸來」,這也是「一二三自由日」的由來。 反共明星宣傳之旅 當來自中國各省的戰俘,面臨政治上的祖國與情感、文化上的祖國之間掙扎,最終選擇報效中華民國時,陳永華卻有所不同。作為土生土長的臺灣子弟,他毫無疑問地只是想回到故鄉。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他的選擇竟成為中華民國政府吸引臺灣人民關注反共議題的典範。 一九五○年代,中華民國政府改裝臺鐵的客用列車,車廂上漆上藍白紅的色彩,掛上「反共抗俄宣傳列車」的招牌,下鄉宣傳反共抗俄的理念。有著一九五三年八月首次的成功經驗,一九五四年五月,反共抗俄宣傳列車在政府的期盼下再次啟程,救國團的青年男女前往各鄉鎮播放電影、表演話劇以及發表演說。不同於前次,這輛列車還乘載著韓戰歸來的反共義士。透過一個個反共義士的英勇故事告訴臺灣人民,共產黨是如何地殘暴無道,而義士們又如何憑藉堅韌不屈的精神力對抗,並讓大家相信終有一天中華民國必能反攻大陸。一九五四年六月十九日,當宣傳列車行駛到陽明山,陳永華打著赤膊在晚會上,展示他身上的刺青,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說。影片旁白描繪著這一幕:「反共義士陳永華報告共匪暴行的時候,在場的觀眾都非常的動搖。」 陳永華是韓戰反共義士中極為少數的臺灣人,臺灣的媒體對陳永華展現高度的興趣,新聞上傳頌著他的故事。陳永華更是作為反共義士的指標人物之一,由中華民國政府安排環島以及到國外演講,宣揚反共意識,堅定反攻大陸之決心。中華民國政府主打義士的堅毅和反共精神,而他們曾經效力於共產黨的過往被刻意模糊,塑造成迫於無奈之舉。 此外,中華民國政府組成「反共義士海外訪問團」,到其他自由民主同盟訪問,宣揚他們在中國的經歷,特別是受到共產黨迫害的故事。海外訪問團自一九五四年三月開始規畫,最開始籌畫亞洲路線,共有四個組別,陳永華跟隨著第四組前往日本,途經東京、橫濱、大阪、神戶、福岡、長崎等地,並由當地的華僑團體接待。身為臺南柳營的子弟,陳永華說著一口流利的臺語,自然與出身臺灣的日本華僑更有親近感,成功揭露共產欺瞞偽善,同時彰顯民主陣營團結一致的重要性。 第二位明星:陳永華的模範母親 陳永華參軍後,柳營的家裡只剩下六十多歲的老母親陳林曉,以及三哥一家。甫入中國的陳永華,也曾經捎來幾封家書報平安,然而在一九四八年瀋陽一役陳永華遭俘,此後便斷了音訊,生死未卜。家中的母親思念兒子,卻也毫無辦法,整日以淚洗面。一九五三年九月,陳林曉聽聞報紙出現了兒子陳永華的報導,一時間難以置信。直到記者到家裡訪問,軍友總社總幹事江海東將報導內容唸給陳林曉聽,並親口證實了這個消息,她這才相信兒子尚在人世。她又驚又喜,流著淚說道:「老佛爺,好菩薩,你終於又把永華給我了,謝天謝地!永華啊,你快回來吧!你快回來吧!我不會活得太久了,你讓我看看你;摸摸你吧!好兒子,你聽到你媽媽的話嗎?哎!我命苦的孩子唷!我本想今生再也見不到你了!」多年的等候,盼來一絲希望。 一九五三年十月六日,陳林曉和三哥陳燕清應軍友總社之邀,從臺南北上參加「中華民國各界人民團體抗暴大會」,支援滯韓的反共義士。到了臺北,甫下車便立即前往軍友總社的辦公室,從總幹事江海東的手中接過陳永華的半身照,陳林曉眼含熱淚細細端詳,小心翼翼地觸碰照片中兒子的面容,彷彿兒子就站在面前。 隔日的大會中,陳林曉盈滿淚水的眼眸,高舉著「Help my son back」的立牌,期盼心心念念的兒子能早日回到臺灣。時任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總幹事兼祕書長的方治,將陳永華的家書交給其母。一時間情緒被渲染至最高潮,一個老母親哀戚地訴求的畫面,激起臺灣人民竭力聲援這場運動。 一九五四年一月二十七日,陳林曉前往安置剛從韓國來臺士兵的義士村,義士們一聽是陳永華的母親,便熱心地將她迎了進來。陳林曉不斷地在眾人中尋找兒子的身影。而在外地接到消息的陳永華,匆匆趕回義士村。見到闊別九年的母親,陳永華卻目光凝滯,一時語塞。見此情況,陳永華的哥哥將手輕輕搭在陳永華的肩上,此舉彷彿觸動開關,陳永華掩面痛哭,跪倒母親膝下。歷經千辛萬苦,曾經以為生死兩茫茫,終得以再次相會,陳林曉顫顫巍巍地輕撫兒子的頭說:「兒子,不要哭,你自由了,你應該歡喜。」而如此令人動容的場面,也觸動了在場年輕義士們的心,母愛的光輝溫暖了陳永華,也照耀著所有遠離家鄉來到臺灣的義士。 明星的光環 隨著七一年時光荏苒,冷戰體制瓦解,中華民國亦不再大張旗鼓地表揚與宣傳反共義士,如同舊照片般逐漸褪色模糊。義士的故事、奮鬥及夢想,早已被世人遺忘,只剩下義士之名靜靜矗立在鄉間小路和偏遠漁村。生活終將歸於平靜,陳永華在部隊工作,與家鄉的女性結婚生子,曾經轟動一時的反共明星重歸家庭,成為了丈夫、父親,二○○七年在家人的陪伴下離世。回首這個變化莫測的時代,唯一不變的似乎還是陳永華與其母再次團聚的那一刻永恆,家庭的溫暖在大時代的波瀾中顯得如此寶貴。讓人不禁想問,背負著時代光環的反共明星,亦或是思念著母親懷抱,想回家的青年,留下的究竟是什麼。

作者資料

林玉茹

1966年生,臺南市人。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臺北大學歷史系合聘教授、財團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臺灣口述歷史學會理事長、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曾任日本東京大學外國人研究員、日本九州大學訪問學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訪問學人、日本早稻田大學太平洋研究中心特別研究員。研究領域為臺灣社會經濟史、清代臺灣史、海洋史、區域研究。著有專書《國策會社與殖民地邊區的改造:戰時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在東臺灣的經營》、《殖民地的邊區:東臺灣政治經濟的發展》、《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向海立生:清代臺灣的港口、人群與社會》。

許蕙玟

南投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現職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臺灣商業史。著有〈延續和新生:日治前期臺灣的商標法與商業(1899-1921)〉、單篇文章〈從標頭到商標:以施錦玉香鋪為例〉、〈日治初期商標法施行及其發展:以煙草商標登錄為主〉、〈舊慣與新制的交錯與碰撞:日治初期臺灣人商標登錄的初體驗(1899-1911)〉、〈藥進臺灣:日治時期高雄莊松榮藥房的經營變遷(1895-1945)〉、〈跨域貿易下的臺南商人與商標登錄(1860-1905)〉、〈大稻埕杜厝街杜玉記經營的興衰(1850-1912)〉、〈以捐入世:臺北大稻埕藥商陳茂通的社會事業〉、〈藥材、自製與代理藥品:東亞藥業網絡下的乾元藥行(1896-1936)〉。

許仟慈

臺北人,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畢業。曾於政大臺史所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擔任行政助理,現在和愛貓Kiri一起在東京求學中。曾策畫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線上展「給我一盞茶的時間:攝影家普萊斯與他的《北福爾摩沙的回憶》」。

楊雅蓉

臺南人,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畢業。曾於國立成大歷史系及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擔任專任助理。目前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班就讀中。關懷農村、醫療相關課題,著有〈誰的道路?:日治時期臺灣近代化道路管理對牛車之影響〉等文。

郭立媛

臺中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學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藝術史研究中心兼任助理。著有《高雄醫學大學校史:茁壯篇(1973-1999)》(高醫大,與林丁國、陳行得、陳怡蓁合著)。

許雅玲

南投人,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現為采松有限公司總監。專長為歷史轉譯、內容企畫。著有《圖解台灣史》(晨星,與王品涵、郭婷玉、莊建華合著)、《黑色怪譚:讓你害怕的,真的是鬼嗎?》(聯合文學,與艾德嘉等合著)。

基本資料

作者:林玉茹許蕙玟許仟慈楊雅蓉郭立媛許雅玲 出版社:麥田 書系:不歸類_人文 出版日期:2025-01-17 ISBN:9786263107960 城邦書號:RC8039 規格:膠裝 / 單色 / 35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