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春節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經濟/趨勢 > 趨勢
科技泡沫:熱潮背後是機會還是炒作?教你識破下一個投資陷阱
left
right
  • 新書尚未入庫
    貨到通知我

內容簡介

翻開本書,你將看清科技產業的榮景背後,是泡沫重演的瘋狂現實。 2021年,共有6,810億美元投入科技產業,高達七百八十七家新創企業躋身獨角獸之列,創下歷史新高。 新創公司Juicero募資1億2,000萬美元,打造無線網路果汁機;短影音平台Quibi豪擲11億美元製作短影片; 共享辦公室連鎖品牌WeWork募得217億美元,於全球開設七百七十九個據點,曾是美國史上估值最高的獨角獸企業。 然而榮景之下,Juicero銷量慘淡;Quibi於上架六個月後黯然收場;WeWork獲利不如預期,最終宣告破產。 欣欣向榮的科技產業,於2022年嚴重崩盤。知名科技公司大規模裁員、投資科技業的資金大幅縮水,科技業似乎正在熱潮之中走向下一次泡沫,而這一切其實有跡可循。 資深AI工程師伊曼紐‧馬喬里(Emmanuel Maggiori)親身見證科技產業的瘋狂趨勢,於本書揭露: ▍為何科技與新創公司不斷推出注定失敗的商業構想,投資人仍持續投入資金? 支援無線網路連線,讓用戶可以用水果膠囊在家榨汁的華麗果汁機、 期許顛覆製藥產業,宣稱能夠快速研發新興藥物的AI工具、 只要花跟Uber Black方案一樣的錢就可以搭乘的「空中計程車」, 這些充滿願景的商業構想背後,其實暗藏著仰賴奇蹟才能成功的投資陷阱。 投入資金前,或許該停下腳步謹慎思考,這些「創新」真的可行嗎? ▍為何追求爆炸性成長的新創企業快速做大,卻遲遲無法獲利,導致虧損連連? 創業家保羅.葛拉漢(Paul Graham)說:「新創企業唯一的必要條件,就是快速成長。」 不只要快速成長,還要盡可能擴展規模,確保投資人獲利,進而吸引更多資金。 然而WeWork的案例會告訴你,即使企業規模愈來愈大、據點愈設愈多, 沒有最關鍵的「護城河」,依然難以保證獲利,甚至可能難以長久營運。 ▍創投公司如何以不實的獲利承諾掩蓋虧損真相、豪擲他人資金進行大膽投資? 創投公司遵循「三分法則」,宣稱大膽的投資策略有望為投資人帶來2.5倍獲利, 但事實上,創投基金的整體報酬不盡理想,「三分法則」或許過於樂觀, 而「無論投資成功與否,都可以收取管理費」的報酬機制,也可能導致創投公司為了廣募基金而掩蓋虧損。 ▍政府對科技業的補助,以及量化寬鬆等貨幣政策如何加速科技業走向泡沫化? 量化寬鬆政策使資金更易取得,鼓勵了科技與新創公司大膽冒險, 有觀點認為,這有助於促進創新,對社會整體而言有所助益。 然而在科技熱潮中流入市場的大筆資金,卻可能成為助長泡沫的燃料,為經濟衰退埋下伏筆; 而容易取得的政府補助,也可能使企業豪擲納稅人的血汗錢,進行或許不必要的商業嘗試。 科技熱潮來勢洶洶,本書將帶你透視投資科技業的風險與陷阱,讓你在狂潮之中也能站穩腳步! 警醒推薦—— 張紫凌(艾蜜莉)∣財經作家 陳鳳馨∣資深媒體人、News98《財經起床號》主持人 詹宏志∣作家 (依首字筆畫排序)

目錄

前言 科技業為何走向瘋狂? 第1章 仰賴「奇蹟」才能成功的投資陷阱 新創企業 奇蹟1:市場奇蹟 奇蹟2:技術奇蹟 奇蹟3:人才奇蹟 投資「奇蹟」的後果 第2章 與其追求爆炸性成長,不如建立護城河 侵蝕利潤的「抄襲者」 如何建立護城河? 沒有護城河?問題可大了! 被他人的護城河淹沒 護城河的幻覺 對爆炸性成長的執念 第3章 創業投資的承諾與風險 創業投資的運作模式 創投公司的「2.5倍」承諾 「大膽投資」的結果 創投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管理費 龐氏騙局? 「更傻的傻瓜」理論 好故事如何引人上鉤? 是支持創新還是製造騙局? 為何持續投資創投? 第4章 貨幣政策與政府補助如何加劇泡沫化? 助長泡沫的貨幣政策 獨角獸企業的興衰 零利率政策,治標不治本 繁榮終致蕭條?經濟學的「宿醉理論」 經濟學界的激辯 政策助長泡沫,真的值得嗎? 無須償還的「免費資金」 第5章 科技業生產力低落的真相 科技業的招募狂潮 「工作會膨脹,填滿可用的時間」 無關緊要的瑣碎工作 當「敏捷方法」成為科技工作的教條 蠻力創業法 催生新創企業的「創業絞肉機」 科技人的苦悶 第6章 科技業該如何回歸正軌? 不追求奇蹟,而是追求平凡實用 企業規模小,有時反而比較好 從創投融資到自力更生 從權宜之計到全局思考 從按表操課到顧客導向 結語 最終的省思 致謝 注釋

延伸內容

前言 科技業為何走向瘋狂? 一位興高采烈的推特員工發布影片,標題是「我在推特辦公室的一天!」,他展示推特的辦公設施,附帶說明: 「我從咖啡館拿一杯冰抹茶,正式開始辦公。等一下要開會,我趕快預訂一間超酷的小隔音室,真的有降噪效果喔! 我開完會了,正要吃早午餐。你們看多美味。天啊!感動到說不出話來了。」 他的影片繼續展示其他設施:「接著,我走到木屋區, 不知道這是什麼耶,但是滿酷的。我和朋友一起玩桌上足球,放鬆一下心情。我還發現一間很棒的靜心室,超有趣。雖然我不做瑜伽,但如果你是瑜伽愛好者,這裡有瑜伽室。下午我還有幾個會議要開,有一堆專案要做。然後我去圖書館繼續辦公。下午當然要來一杯咖啡,所以我弄了一杯濃縮咖啡。下班前我還喝一些紅酒,辦公室隨時有紅酒可喝,接著我走到頂樓,享受晴朗的天氣。」 幾個月後,推特裁掉了75%的員工。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記者預測,這波裁員會重創公司營運。那篇新聞指出:「一下子裁掉這麼多人,核心營運團隊只剩下半數人力,甚至可能不小心解僱熟知核心業務的人。」 但推特依然順利營運。三個月後,那位記者承認推特的營運狀況還不錯,只是「服務暫時出了一些問題」,大家對公司發展方向有異議,於是他提出一個疑問:如果推特保有一部分員工,就可以順利營運三個月,那麼到底有多少員工是必要的?後來,推特(之後更名X)又繼續裁員,短短幾年內,員工數比巔峰時期少了90%。 科技業不是只有推特在裁員。自從2020年以來,科技業就劇烈衰退。整個產業都在這股低潮中大幅裁員,不僅新創企業,也包括Google和亞馬遜(Amazon)這些科技巨頭。此外,對科技業的投資也大幅減少,新創企業的倒閉率刷新紀錄。 在此次崩盤前,科技業瘋狂發展。而就在崩盤前幾年, 科技業取得史無前例的資金,能夠揮霍於各種事情,例如大肆招募員工,或為辦公室增添豪華設備。 瘋狂的那幾年,科技公司還有足夠的資金去進行一些離譜的實驗。比如有家名為Quibi的新創企業,向投資人募集了10億多美元用以製作短片,並找來了好萊塢一線明星。這些影片會上傳到他們當時尚未正式上線的串流平台,但這家公司從未確認過消費者是否真的想觀賞這類短片。結果平台上線後,觀眾對這些內容反應冷淡,於是這家新創企業只撐了六個月便倒閉收場。 另一家瘋狂的新創企業叫做Juicero,它推出了要價699美元的無線網路果汁機。消費者必須使用原廠水果膠囊才能用這台機器打果汁,而每顆膠囊要價5美元。Juicero向投資人募集了1億2,000萬美元的資金,用以製造和推廣這台機器。果不其然,買家少之又少,而且買家入手不久就發現,徒手擠膠囊也可以達到和機器榨汁一樣的效果, 真是令人失望。 在那些瘋狂的年代,科技產業看似有無限的財力,以至於投資的審查標準變得非常低。例如WeWork這家新創企業,雖然商業模式並不合理,依然向投資人募得數十億美元。在這家公司崩盤之前,創辦人甚至私下出售股份, 套利數億美元。更慘的例子是FTX,這家詐騙資金的加密貨幣公司從投資人那裡吸金近20億美元,而它的創辦人現已入獄。 科技業已經不是第一次像這樣徹底瘋狂,十年前的網路泡沫就是一個先例。如果情況不改變,這種現象恐怕會一再重演。 即使你跟科技產業的關係不大,這一切仍值得你關心。因為科技業的徹底瘋狂,將會影響我們所有人。例如我稍後會談到,包括退休金、大學學費、政府稅收在內的公眾資金,經常用以資助科技活動,而這些都是你的血汗錢。 本書誕生的契機 我是專攻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的軟體工程師。從小我就對電腦及各種機器充滿興趣,長大後希望能夠創造實用的東西,而這也是我選擇走這條路的理由。但我在科技業的工作經驗始終無法帶來成就感,就像那支影片中的推特員工,我經常發現自己的工作很少,甚至根本無事可做。 比如,我曾進入一家公司的科技團隊,專門開發尖端軟體(cutting-edge software),這將成為AI工程師未來的一大助力。可是我上班第一天就發現,雖然公司僱用數十位工程師,卻還沒確定我們的職責。因此公司讓我在旁邊「待命」,直到有事情讓我做為止。公司付錢讓我「閒著」。聽起來很有趣吧?實則不然,因為我長時間坐在電腦前等待,甚至假裝自己在工作。 我還做過其他科技工作,雖然有事情做,卻往往是在開發一些幾乎沒有上市可能的產品。我的工作有時只是為產品造勢,比如吹捧AI的性能,誇大實際效果。我逐漸體會到,要在科技業找到一份有意義的工作簡直難如登天。 因此,我擔心科技業的未來,決定跟別人分享我的經歷。我歸納了自己的想法,撰寫成文章發布在部落格上,標題是〈我在科技業工作多年,卻沒有真正做過事〉(I’ve been employed in tech for years, but I’ve almost never worked)。這篇文章迅速流傳,無數科技從業人員聯絡我, 分享各自的經歷。許多人坦言,他們工作時經常無所事事並深感失望,因為這並非他們當初選擇這條路的期待。此後,科技業勞動力閒置一事就經常登上國際新聞的頭條。 為何科技業會有這種瘋狂的趨勢?我相信一切事出有因,於是開始埋首研究。為了尋找答案,我與許多科技人員、創業家、創投人士以及經濟學家進行了訪談。我們的對話中反覆浮現相同的主題,比如低利率政策、創投公司失衡的報酬機制、生產力低落的工作模式,甚至還有像龐氏騙局(Ponzi schemes)這樣的投資騙局。經過多次討論,我決定將這些想法整理成一本書,並在書中分享我個人的發現。除了提供資訊,我也希望增添一點趣味,甚至是荒謬的感覺。因為科技的瘋狂程度,真的會讓人邊笑邊搖頭。 內容編排 第1章探討科技業過度樂觀的傾向,投資人經常砸大錢去投資那些需要奇蹟才能夠成功的古怪新創企業。 第2章探討科技業對爆炸式成長的執著。我們將看到, 有許多新創企業依賴外部資金以快速擴張,結果長年虧損。這種爆炸式成長雖然有時合理,但長期而言不保證能夠獲利。這些助長科技業瘋狂行徑的資金,大多來自創投公司。第3章正是要探討創投產業,揭露一些令人憂心的現象。即便投資的表現不佳,創投人士仍瓜分大筆分成。這變相鼓勵創投公司大量而非謹慎地投資,有些人將這個現象稱為龐氏騙局。 第4章則會探討政府和中央銀行的政策如何從旁助長科技業的瘋狂行徑。我們將看到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創新政策,比如量化寬鬆,這都可能讓科技業變得更瘋狂。有時候,政府還會提供新創企業「免費的」資金,企業無須償還,卻讓納稅人買單。 第5章探討科技人的工作日常。科技業生產力低落的現象日益嚴重,有許多科技人因此無所事事、忙著處理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設計一大堆沒有機會上市的產品。我們會談到無盡的會議、敏捷開發(Agile Development)和精實創業(Lean Start-up)等主題。 而在最後一章,我分享了幾個改善科技產業的建議,以免科技狂潮接踵而來。我也會提供幾個方法,以幫助科技人員和創業家打造更有意義和前景的產品。我們要集思廣益,將科技業導回正途。否則全世界會一直把寶貴的資源浪費在注定失敗的創新提案,甚至是科技人每天喝的冰抹茶上。

作者資料

伊曼紐•馬喬里 Emmanuel Maggiori

資深AI軟體工程師,從業十餘年,專攻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和科學計算(scientific computing)。他協助企業建立複雜的軟體、開發適用於各種應用程式的AI工具。著有暢銷書《聰明至愚笨:為何AI持續犯下嚴重錯誤?》(Smart Until It's Dumb)。

基本資料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新商周叢書 出版日期:2025-02-11 ISBN:9786263904040 城邦書號:BW0863 規格:膠裝 / 單色 / 25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