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物價高漲、所得遞減、失業惡浪、經濟蕭條、氣候異常、地震頻繁、生態浩劫、能源及糧食危機……,唯有「恢復力」,是拯救失序世界的唯一解答。
我們身處一個系統不斷崩解的變動年代,這些變動橫跨社會、政治、經濟、科技和環境等領域,如果無法看清其中的關聯,再多的解決方法都不能治本,只會成為下一次危機的禍端。
如何在劇變來臨時能夠吸收震波,依然正常運作?答案在於一門整合以上領域的新興科學:「恢復力」:一種讓個人、社會、系統或企業,在面臨巨大的環境變化時,維持核心使命與完整性的能力。而群聚、密集、多樣與多元、信任與合作,以及能夠跨越階層的領導者,則是恢復力必備的元素。2010年海地發生嚴重地震,死亡人數超20萬人。期間,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技術志工、受到侵襲的民眾,以及移居海外各地的移民,史無前例地以SMS短訊平台繪製危機地圖,對於重大的災難做出重要的貢獻及重建,就是恢復力的最佳詮釋。
所有事物都有與生俱來的恢復力,找到其中的關鍵原則並加以實踐,我們將能解決以下難題:
面對再大的挫折,我們都能樂觀以對
調解高風險社群,維持社會安定
確保企業能因應意外的情況,永續經營
發生重大災害時,城市依然能持續運作
打造堅韌的經濟體系,避免金融風暴再度引爆
保護地球環境,維持動植物生態平衡
擁有多元化的能源及糧食,抵禦天災人禍等震盪
身處不斷崩解、無法預測的年代,我們如何創造更有效的避震器,安度下一次的危機?讓《恢復力》帶你一探究竟。
目錄
【各界推薦】
【推薦序】台灣需要恢復力●政治大學創新管理教授 李仁芳
【前言】恢復力之必要
第一章 強韌而脆弱的系統
地球上有許多很重要的體系,包括珊瑚礁海域、社群、企業、金融市場,都有「堅弱系統」的特質--可以抵禦「正常」的失序,但是遇到罕見又意料之外的問題,就變得很脆弱。我們能否控制與減少系統發生脆弱時造成的損害,並且將系統翻轉,回到理想的狀態?
第二章 規模系統的感覺與群集
某些具有活力和規模的系統,平常處於休眠狀態,感覺到時機恰當,就會群起攻擊,這是一種快速擴大與縮小的靈活力。將這樣的概念運用於輸電網,可設計出一套可以自我監測、事先預料的系統,當出現故障訊息時,能分解成獨立的個體,避免集體損壞,且能自我修復。
第三章 群聚的力量
當經濟或產業的浪潮已經達到頂點時,一種密集且多元化的群聚模式,能提供創新的能力,確保總是有新的分子加入,掌握新的浪潮,以及面對無可避免的失序。這種密集但多元的群聚模式,除了表現於都市與現代商業,讓其愈來愈強大之外,也能運用在恢復自然環境上。
第四章 心智的恢復力
恢復力用在個人身上,意指面對創傷,仍然能夠生活正常,有核心目標、有意義,並且有向前進的動力。人難免會發生崩潰或困難,在一樣的創傷環境下,為什麼有些人的生活從此籠罩陰霾,有些人卻能活得精彩?個人的恢復力是與生俱來,還是可以經由訓練而培養?
第五章 必要的時候就合作
合作的前提是要避免各自的猜疑,讓人們信任他人,擴大對於「自己人」的定義。「催產素」是愛與信任的萬靈藥,可以解救金融危機;一條散步小徑,可以化解種族衝突;而一群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陌生人,利用短訊結合志工,在生死一瞬間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合作力量。
第六章 維持認知的多樣性
體制內需要存在多種不同的聲音,讓多樣化扭轉短淺的目光,讓風險溫度保持平衡。恢復力文化是建立在多元化與差異性上,要忍受偶爾的異議,缺少異議,不管是個人、組織或系統,就會變得愈來愈脆弱。結合高度多樣化的物件,便能產生更安全、更有恢復力,與更好的績效。
第七章 介入恢復中的社群
每個社群必須對適應不良的行為、議題或環境,做出回應,如果放任不理,就會惡化;社會恢復力往往是建立在社群的調適能力,或是對問題的禁止與干預的能力上。正在進行社群恢復力的孟加拉與芝加哥,就分別顯示干預錯誤會導致可怕的結果,以及做得正確,將有扭轉乾坤的力量。
第八章 身負轉譯任務的領導人
組織能夠重新展現活力,經常是因為有領導人展現出不可思議的能力。身兼仲裁者、教導者、行為經濟學家與社會工程師的領導人,跨越各種組織階層,連結各個本來被排除在外的團體,成為所有相關人士之間的溝通。最終,具有高度穩定性及高度恢復力的社會網絡得以出現。
第九章 帶恢復力回家
加強恢復力的策略,包括多樣性的群聚、自治的子單位,以及轉變的領導人。如何在這些策略中取得平衡,付諸行動?我們要持續找出體系潛在的弱點。其次,要建立變形蟲組織,他們不會專注於標準的作業程式,不授權專家團隊,無法忍受官僚主義,能「隨插即用」。
內文試閱
恢復力之必要
盤根錯節的社會、政治、經濟、科技與環境體系,主宰了我們的生活,似乎每個星期都有出人意料的脫軌事件發生。失序發生的速度愈來愈快,以無法捉摸的步調,出現在意料之外的地點,令人無法預測。最嚴重的事件成為人類文明的考驗,一提起就令人膽顫心驚:卡崔娜颶風、海地地震、英國石油漏油事件、福島海嘯、金融海嘯、經濟大蕭條、倫敦暴動等。
其他不知名的各種事件也層出不窮,隨著人類社會日益脆弱,造成很大的損害:經濟不景氣使得中西部一座小鎮消失,全球化擊垮了某家公司,生態變化使得某種生活型態變成不可能,政治操作不當造成債務危機。如果你感覺失序發生的速度愈來愈快,與你同感的人很多:光是二○一一年前六個月的自然災害損失金額,就已經超越過去任何年度的紀錄,保險公司將此歸咎於氣候變遷。各式各樣的變動已經成了「新」常態。
今天,在經濟學、生態學、政治學、認知學、數位網絡這些獨立領域裡,不管是科學家、政治人物、科技人、企業領袖與社會運動者,都在問一個相同的基本問題:什麼因素造成一個體系崩壞,而另一個體系卻能起死回生?一個體系可以承受多少變化,仍然維持其完整與目的?什麼樣的系統能夠適應變化?在失序已成常態的時代,我們該如何替自己、社群、企業、經濟、社會,甚至地球,建立更好的避震器?
在《恢復力》一書中,我們會先從個人的恢復力開始探討,因為人是所有社會系統的基本構成單位。有個好消息:新的科學研究發現,個人精神層面的恢復力遠比之前所以為的,更加廣泛、可改進,以及可教導。因為恢復力不僅僅是植基於個人的信念、價值觀、性格、經驗、基因,更重要的是,恢復力也建立於心智的習慣;而我們可以養成或改變自己的習慣。
接著我們擴大範圍,討論團體的恢復力,在此有幾個新的主題。其中最重要的是「信任和合作」的重要角色,狀況緊急時,人與人有合作的能力。我們會舉出在危機中合作的兩個案例,一個發生在海地,非常成功;另一個在華爾街,非常失敗。然後討論有哪些具體做法,可以建立並且充分利用合作的體系。
我們在撰寫本書的旅行途中發現,只要有強大的社會恢復力,就會看到強大的社群。所謂強大的社群,並不是說他們富裕。恢復力並不完全取決於一個社群的資源多寡,也不完全等於正式制度的強度。相反地,有恢復力的社群多半仰賴非正式的網絡,彼此間有強烈信任,一同對抗失序並且撫平傷痕。由上而下強加的恢復力多半無法成功,但如果一般人日常生活的關係也同樣真誠努力強化,恢復力就會日益茁壯。
最後,高恢復力的社群或組織,總是在組織核心有一類特殊的領導者。不論男女老幼,這些「轉變領導者」舉足輕重,多半在幕後連結不同的組成分子,把各種相異的網絡、觀點、知識系統、議程,融會整理成和諧的整體。這些領導人在過程中促進「調適治理」(adaptive governance),這是一種集合正式機制與非正式網絡,藉以共同回應危機的能力。
信念、價值觀與心智習慣;信任與合作;認知多樣性;堅強的社群、轉變領導人與適性治理,這些要素都是適合社會恢復力成長的沃土。這些因素湊在一起,形成新的方法去支持社群與組織的恢復力,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
透過恢復力的觀點,我們可以重新解讀許多重要的項目:從商業計畫(如何確保企業策略能夠因應意外的情況),到社會發展(怎麼加強高風險社群的恢復力),到都市規畫(如何確保災害發生時,城市機能持續運作),到國家能源安全(能源種類多元化以及基礎建設如何達到最佳狀態,足以抵禦無可避免的衝擊)。這些都和每個人息息相關(如何在生命困頓時,確保自己的心靈恢復力)。
我們會先從個人的恢復力開始探討,因為人是所有社會系統的基本構成單位。接著我們擴大範圍,討論團體的恢復力,在此有幾個新的主題。其中最重要的是「信任和合作」的重要角色,狀況緊急時,人與人有合作的能力。我們會舉出在危機中合作的兩個案例,一個發生在海地,非常成功;另一個在華爾街,非常失敗。然後討論有哪些具體做法,可以建立並且充分利用合作的體系。
自由街三十三號
二○○八年九月十二日星期五,美國財政部長亨利‧鮑爾森(Henry “Hank” Paulson)及聯邦儲備局一群官員,召集約三十名華爾街最有權勢的主管,到下曼哈頓的聯邦儲備局辦公室舉行夜間祕密會議。下午六點之前,豪華轎車、房車、計程車紛紛停在自由街三十三號白色石板大樓前。有些較低階的銀行人員走出大樓,必須突破媒體記者的追問。有經驗的資深主管則從大樓的地下室離開,以避免記者的圍堵。
他們之所以採取低調,是有道理的。突然之間,原本似乎牢不可破的美國金融業,以驚人的速度及顯然不可預測的方式,如同森林中的巨大紅杉般轟然倒下。
就在一個星期前,華府已經控制房貸龍頭公司房利美(Fannie Mae)與房地美(Freddie Mac)的倒閉危機。幾個月前,政府官員才安排一筆交易以拯救貝爾斯登公司(Bear Stearns)──同意投入三百億美元協助完成收購這家瀕臨倒閉的銀行。從事金融業二、三十年的銀行家,將導致九月十二日周末會議的這些一連串事件,描述為「驚慌」、「恐怖」、「非比尋常」。美國聯準會前任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說這是他生涯以來「到目前為止」最嚴重的金融危機。突然之間,即使像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 這樣龐大的機構,在美國各城市幾乎都有分行的經紀公司,也面臨倒閉的危機。
沒有比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更甚的案例,雷曼是有名的大公司,在金融風暴發生前緩慢而穩定地衰退。如同在第一章討論過的許多因為次級房貸而倒閉的公司,雷曼公司也在不動產投資出現嚴重的問題,雖然領導人想要募集新的資金,但是沒有什麼進展。九月八日星期一,可能的拯救計畫是將雷曼公司與一家倒閉的韓國銀行拼湊在一起,雷曼公司執行長理察‧富爾德(Richard Fuld)等於是收到宣判死刑的棺材釘。市場聽到這風聲,雷曼的股價大跌百分之四十一,比起二○○八年年初的高點,跌幅高達百分之九十。
九月十二日星期五,鮑爾森與他的團隊,包括當時紐約儲備銀行行長提姆‧蓋特納(Tim Geithner)與聯邦聯準會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正在設法平息市場上焦慮的氣氛。儘管過去一年他們提供緊急援助,但是聯邦官員要所有的銀行家了解,他們的確有意願讓雷曼兄弟公司倒閉。
九月十二日星期五這天,金融家沒有完全理解雷曼兄弟公司的毒債(toxic debt)是如何滲入較大的金融銀行生態體系。更可怕的是,沒有衍生的方法或傑出的風險評估經理可以告訴他們,在這種巨大詭譎的變化中,他們的銀行績效如何。這天會議繼續下去,牢騷抱怨開始蓋過恐懼與疑惑。有幾位執行長公開質疑為什麼他們應該負擔雷曼問題的費用,而其他也曝險的機構,像是法人投資、避險基金、外國投資人,卻不必承擔相同的責任。這就像是整個金融業十年來吃香喝辣的,但他們不是酒吧內唯一狂飲的酒客,這些金融家覺得他們早就已經離開酒吧了。如果他們這次買單,下次是不是又要找他們?摩根士丹利執行長約翰‧麥克在會議室裡表示他的質疑:「如果我們這次接下這筆交易,什麼時候可以卸下責任?」
他們沒有信心政府會保護他們,選擇為共同利益而犧牲各公司的利益,對於整個體系將會給予回饋,他們更是沒有信心,結果這些金融家在星期六下午陷入困境。這些執行長在星期天晚上散會時,無法確知市場將會對他們的決定如何反應,但是他們都了解這個週末遊戲的根本問題:對於共同的行動沒有共識,以及對彼此的不信任。
過了九月十二日這個週末,雷曼兄弟公司申請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破產案。星期一,數千名員工來上班,然後拖著小行李箱、背著運動袋走出辦公室。同時,以擁有一大群為中產階級服務的經紀人而著稱的美林證券,匆匆忙忙投入美國銀行的懷抱,以求安全。
九月十五日星期一,華爾街度過七年來最慘的一天。道瓊工業指數下跌超過五百點,是自從九一一攻擊之後的單日最大跌幅。七千億美元在一天之中蒸發不見,使得退休計畫、政府退休基金與投資組合都損失慘重。摩根士丹利與高盛的股價直線下跌,接連幾天,這兩家公司重新定位為商業銀行,拋棄以往證券公司的傳奇角色。
只是一個週末,十年來華爾街的常勝賭客就這樣一夕崩潰。九月十五日,該是走下賭桌,面對炎熱陽光的時候。現在每個人只求自保。
作者資料
安德魯 • 佐里
跨領域的趨勢學家,國際性創新組織「美國流行科技年會(Pop!Tech)」召集人暨「國家地理學會」院士、「Z+夥伴智庫」(Z+ Parteners)創辦人。 Pop!Tech年會創建於1996年,每年舉辦一次。會議創始人是當地一些卓有成就的科學家,包括乙太網路發明人羅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蘋果公司前CEO約翰‧史考利(John Scully)。 每年的Pop!Tech會議約有600人參加,與會者包括許多財星500大企業的CEO。會議聚集一批對科技、創新和發展感興趣的人們,探討氣候變遷,貧困和疾病等全球性的議題。《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也曾受邀發表演說。 安德魯 • 佐里的作品及構想廣泛發表於各媒體,包括《PBS》《紐約時報》《NPR》《快速企業》等等。目前居住於紐約市布魯克林區。安瑪麗 • 希利
記者、編劇和劇作家。散文,小說及劇本發布於《史密斯和克勞斯》《Samuel French》《肯恩評論》等知名文學刊物。以記者的身分,她則為知名金融雜誌如《機構投資者》《金融科技》報導金融和科技新聞。目前居住於紐約索格蒂斯。基本資料
作者:安德魯.佐里(Andrew Zolli)、安瑪麗.希利(Ann Marie Healy)
譯者:李振昌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新商周叢書
出版日期:2012-10-03
ISBN:9789862722428
城邦書號:BW0477
規格:膠裝 / 單色 / 368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