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雙11寵粉購物節
目前位置:首頁 > > 文學小說 > 華文文學 > 旅遊文學
旅行的速度:在快與慢之間,找尋人生忽略的風景!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旅行的速度:在快與慢之間,找尋人生忽略的風景!

  • 作者:李清志
  • 出版社:大塊文化
  • 出版日期:2014-01-24
  • 定價:380元
  • 優惠價:79折 300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1月26日止
  • 書虫VIP價:300元,贈紅利15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85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李清志和他旅行人生哲學 建築人李清志首度披露人生中各個階段的旅行故事,從人生故事、旅遊哲學、生活態度分析生命各時期的「旅程」、「速度」、「距離」,和隨之而來的生命意義和感動。 ◎我和我的人生壯遊 解構跳躍式的「旅行人生故事」書寫,李清志回顧童年、青年、壯年、中年各時期的旅程,真摯坦誠的人生告白,帶你進入這位用生命旅行的建築人內心世界。 ◎世界速度的旅行 300 km/hr的飛速、2 km/hr的徒步、0 km/hr的靜止⋯⋯7種由快到慢的速度旅行(公里、海里、漫步、靜止)、18篇私密旅遊書寫(城市、海島、小鎮、墓園),進行一場跨時空的「速度概念」之旅。 ◎Special Feature 特別企劃「李清志的旅行思路講堂」,從「思想」、「生命」、「觀看」、「移動」4種角度出發,啟發的20種嶄新生活旅遊概念,探索旅行和人生的意義⋯⋯and more! 人一生中用什麼樣的速度移動,決定他所看見的人生風景! 旅行的移動牽動著我們內心的嚮往,好像移動會帶我們到更好更美的地方。——李清志 建築人文學者 / 旅遊作家李清志耗費兩年時光的一趟「速度旅行計劃」。全書採移動+速度分類,作者在各個章節中納入由快到慢的速度旅行(公里、海里、漫步、靜止),到以這個速度所能抵達的地點(城市、海島、小鎮、墓園),看建築、看文化、看風景、說故事,是一趟結合建築、藝術和人文的當代建築之旅。 本書分作「旅行人生故事」和「速度旅行概念」兩段式書寫,前者李清志回顧人生中各個階段(童年、青年、壯年、中年)的旅程,藉此反思旅行和生命的意義(人生故事 / 旅遊哲學 / 生活態度)。透過解構跳躍的書寫方式,重新定位(旅程)(速度)(距離)三者之間的關係,和隨之而來生命體驗的感動,真摯坦誠的人生告白,帶你進入這位用生命旅行的建築人內心世界。 後者傳遞的是由快到慢的速度之旅,快可如高鐵250-350 km/hr的飛速移動,慢則是回歸內心平靜的墓園散步,也象徵著人一生當中的高低起伏移動節奏。輕鬆詼諧的文字,精彩的影像直擊,所描繪的各種(小故事)(小情節)(小對白)(私生命歷程),除了豐富整本書的情節畫面,也和讀者暢談了一場他的生命旅程、他的人生風景、他的速度旅行告白。 「從思想、生命、觀看、移動出發」 ——李清志的 20種旅行概念 “And never have I felt so deeply, at one and the same time so detached from myself and so present in the world.” ──Albert Camus 01探索之旅|旅行改變了我們,也塑造了我們,正如安藤忠雄所說的:「旅行,造就了人。」 02思考之旅|人開始移動,思緒果然會有不同的連鎖反應。 03創作之旅|大部分喜歡旅行的人,會在移動中產生創作靈感,在旅行中尋找不同的創意題材。 04文學之旅|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就特別描述從早稻田搭乘荒川都電到大塚站的經過 。 05記憶之旅1 |我在搭乘火車時,內心還會有一種熟悉幸福的感覺,這樣的感覺揉合了童年的鐵道經驗。 06記憶之旅2 |小時候我總是幻想著,火車上的人要去哪裡?他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07尋根之旅1|父親多次跟我提到,在那寒冷的門司港口邊,喝到了他一輩子喝過最好喝的味增湯。 08尋根之旅2|或許世上最好喝的味增湯,是因為它撫慰了孤單遊子的胃與心靈,帶來了家庭的溫暖與記憶。 09壯遊之旅|經過了壯遊,眼界會更為開廣,心胸更為寬大,這樣的旅行是面對世界、是改變自己的開始。 10抉擇之旅|每個交流道都像是人生命運的一個選擇,下了交流道就進入一個不同的城鎮。 11人生之旅|生命的沙漏不斷地流逝,沒有人知道自己還有多少時間,可以去完成未竟的渴望。 12偵探之旅|學習從小事物去發現新意義,從小線索去找到城市的某個真相,做一個「都市偵探」。 13建築之旅|在路面電車與古老典雅的城鎮建築,在這種尺度之下,速度也變得緩慢起來。 14速度之旅|不同速度反映內心的生命狀態,詩人波特萊爾曾說:「移動一直讓我靈魂引以為樂!」 15飛行之旅|飛行很有旅行的「存在感」,飛行速度的強烈體驗,才是真正旅行的感覺。 16鐵道之旅|電車車廂猶如在一座移動的建築,可以欣賞窗外景色流轉,任腦海中思緒飛翔。 17公路之旅1|夜晚的公路一片漆黑,孤寂與悲壯,感覺似乎全世界只有我一個人前行! 18公路之旅2|公路旅行是人生的縮影,在孤寂的公路上奔馳,思索著自己的人生要往何處去? 19航海之旅|航海終究是「浪漫卻孤寂」的旅行方式,讓我們沉澱修煉平靜安穩的心靈。 20迷途之旅|迷路是旅行的開始,享受迷路的樂趣是高級城市偵探的權利。 一起旅行的老朋友 舒國治(作家) 韓良露(南村落總監)共同推薦 「如果你喜歡在旅行中觀看建築,這本書不可錯過。」——舒國治(作家) 「看清志的書你會看到觀察者聚焦的快速與準確!」——韓良露(南村落總監)

目錄

CONTENTS目錄


Recommendation
李清志的新建築烏托邦 韓良露

Preface
旅行與速度

Special Feature
李清志的旅行思路講堂——從思想、生命、觀看、移動出發的20種旅行概念

PART 1 高速鐵路城市之旅 250-350 km/hr

旅行人生故事01 - 欲望的熱血狂奔
1-1 西班牙AVE高鐵與都市天傘
1-2 超級小町號與安藤新建築
1-3 法國TGV與當代建築之旅

PART 2 鐵路周邊小鎮之旅100-150 km/hr

旅行人生故事02 - 鐵道旅行的無憂記憶
2-1 超級日立號與世界的盡頭
2-2 超級白鳥號與冬雪中的奇幻歷險

PART 3 公路駕駛自由之旅 80-100 km/hr

旅行人生故事03 - 公路漫遊的自我追尋
3-1 美西公路建築散步
3-2 美西公路藝術散步

PART 4 電車藝術人文之旅30-80 km/hr

旅行人生故事04 - 人性化的旅行速度
4-1 和歌山電車與貓咪車站
4-2 千葉都市單軌電車與HOKI美術館
4-3 江之島電車與世界最好吃的早餐
4-4 叡山電鐵的京都另類旅行
4-5 馬賽建築與路面電車之旅

PART 5 渡輪濱海跳島之旅 20-30 km/hr

旅行人生故事05 - 漂泊的孤寂航行
5-1 瀨戶內海的跳島旅
5-2 松本零士的科幻未來船

PART 6 漫步巷弄恬淡之旅2-4 km/hr

旅行人生故事06 - 好奇的城市漫遊者
6-1 JR中央線的高圓寺建築散步
6-2 建築偵探的東京追逐旅行

PART 7 回歸寧靜墓園之旅0 km/hr

旅行人生故事07 - 死亡與欲望的安息
7-1 巴黎墓園散步
7-2 東京城市靈園漫步

內文試閱

旅行與速度
「試著用不同的速度去旅行,你將發現人生中許多被忽略的風景!」


  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曾經寫了一本書《邊走邊想》,書中他談到移動與思想之間的關係,他說:「只要走路,自然而然就會開始思考。」那種描述好像是說,人類的身體裡有一種類似古董鐵皮玩具般的裝置,只要移動玩具,他身上的裝置就會開始轉動,做出動作或發出聲音;人類身上的裝置,應該既是連接雙腳與大腦,或是眼球的轉動與腦汁的攪拌,人開始移動,思緒果然會有不同的連鎖反應。

  英國作家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也曾說:「旅行是思想的促成者,運行中的飛機、船和火車,最容易引起我們心靈內的對話。」

  不可否認,歷史上的創作者,大部分都是喜歡旅行的人,他們在移動中產生創作靈感,在旅行中尋找不同的創意題材。貝多芬這樣一個充滿爆發力的音樂創作者,喜歡到維也納森林散步,一邊行走,一邊構思創作;莫札特的旅行雖然是不得已的(他必須要到不同王朝宮廷去演出維生),但是我相信在那搖晃顛簸的馬車旅程中,莫札特還是得到了創作的養分,同樣的,中國古代的詩人們,不都是因為遊山玩水,在大山大水之間,觸動內心敏感的思維或鄉愁,才能創作出許許多多讓人千年傳誦的詩句。

  我是對於旅行速度十分敏感的人,不同的速度反映出我內心深處的生命狀態,現代巨型噴射客機實現了我們對於旅行的種種夢想,古代人無法奢求的環遊世界旅行,對我們而言,可以說是家常便飯了!我們可以在早上搭上飛機,看幾部電影、吃個飯,晚上就已經在巴黎塞納河畔欣賞艾菲爾鐵塔的夜景;我們也可以搭機飛行,十多個小時就到洛杉磯看法蘭克蓋瑞所設計的迪士尼音樂廳,或到西班牙畢爾包看他設計的古根漢美術館。在死亡前看遍世界建築奇蹟,不再是不可能的任務,而是現代人可以完成的夢想。

  我必須承認,我很佩服,也很著迷現代鐵鳥的航空技術,每次我搭飛機飛越嚴寒冰河荒漠,或是乾燥無垠的酷熱曠野,我都無法想像,人類是如何可以製造出如此巨大的飛行機械?這樣的機械鐵鳥,載運著數百位乘客,以及沉重的行李,竟然可以不休息飛行十數個小時,並且讓鐵鳥機腹裡的人們舒服地吃飯、看電影、睡覺,這真是個現代奇蹟!這樣的奇蹟,一百年前的人幾乎無法想像,當時萊特兄弟不過創造了一台滑翔機,只能飛幾十公尺,並且載不了幾個人,這百年的旅行工具發展,的確令人讚歎!

  雖然巨型噴射客機實現了我們現代旅行的許多夢想,不過我完全無法享受長途飛行的旅行狀態,那種長時間塞在狹窄機艙裡,被餵食催眠的感覺,讓我的心靈無法開展運作。

  事實上,我曾經搭過一種真正有旅行感覺的飛機,那是在澳洲昆士蘭外海的渡假島嶼上,我們開心地在島上看海豚、到船舶廢墟場餵食魚群,甚至到沙丘滑沙,直到夜晚才趕著要回澳洲大陸,當地導覽人員開著越野車,沿著海邊沙灘行駛,要帶我們到機場搭飛機,烏漆抹黑的離島夜晚,哪裡有什麼機場?

  越野車奔馳在漆黑的夜裡,最後終於停在一片黑暗的草地上,我們下了車,卻看不見任何機場的設施或塔台?導遊跑到旁邊一棟小木屋,進到裡面拉下開關,忽然草地上一片光明,兩排指示燈亮起,一直延伸到海邊,原來這是一座草地飛行場!在燈光下,我們終於看見那台等待我們的飛機,螺旋槳的雙引擎大飛機,可以裝載十個人左右。引擎發動時,吐冒著黑煙,聲音大得嚇人(我後來才知道這台飛機的年齡比我還大),飛機緩緩地在草地上移動,我感覺像是在足球場上奔跑,最後加足馬力,拉起機頭,朝向黑暗的天空飛去,我只看見窗外的草地兩排的指示燈越來越小,後來就消失在黑暗中。

  螺旋槳飛機的飛行時間只有半小時左右,我卻可以感受到這架老飛機「努力」飛行的企圖,不論是混著柴油味的空氣、亦或是轟隆隆的引擎聲,我可以看見黑暗的海面上,波濤浪花在飛機燈光下閃耀著光芒,以及遠方陸地城市的燈火。這樣的飛行很有旅行的「存在感」,雖然是坐在機艙裡飛行,卻可以感受到飛行本身的實際,以及周遭事物的種種,那種感受應該像是希臘神話裡,戴達羅斯(Daedalus)父子製作飛行翅膀,逃出禁錮的迷宮一般,那種飛行速度的強烈體驗,才是真正旅行的感覺。

  現代噴射客機的問題在於,乘客被隔離在「飛行」的巨大建築裡,靠著小小的觀景窗,人們很難體驗飛行的實際感覺,只是被禁錮在巨大的牢房裡,強迫去面對著許多不認識的陌生人,猶如「楚囚相對」一般;為了化解這種不得已的尷尬,航空公司推出花俏的食物、溫柔的空姐,以及看不完的電影,轉移旅行者的注意力,這樣的飛行過程,稱不上「旅行」,只能算是旅行的前置與後置作業而已。

  相對於現代噴射客機的旅行,我寧願選擇傳統的鐵道旅行。

  鐵道旅行是比較接近人性化的空間活動,在電車車廂裡,猶如在一座移動的建築中,我可以安坐在舒適的躺椅上,欣賞窗外景色的流轉,任腦海中思緒的飛翔。其實搭乘巨型噴射客機並不能真正享受速度感,反而是搭乘鐵道列車望著窗外風景流轉,才能真正感受到旅行速度的快慢。

  詩人波特萊爾曾說:「移動一直讓我靈魂引以為樂!」

  旅行的移動牽動著我們內心的嚮往,好像移動會帶我們到更好更美的地方;我們對於旅行的想望,一生中似乎無法停止,直到死亡才會讓這股欲望停息。《舊約聖經》中的亞伯拉罕一生顛沛流離,居無定所,或是說他根本是過著「旅行的人生」,在〈希伯來書〉中記載著,亞伯拉罕的人生是客旅、是寄居的,不過他羨慕嚮往的是一個在天上更美的家鄉。

  或許我們的旅行也是一種對於更美好世界的嚮往,我們在旅程中,不斷地編織我們對於異鄉的想望,同時也不斷地對於我們內心的世界發出提醒與修正;旅行改變了我們,也塑造了我們,正如安藤忠雄所說的:「旅行,造就了人。」

旅行人生故事05 漂泊的孤寂航行


  「我從未如此深刻地感受到,我與自己的距離如此遙遠,卻如此真實地存在這個世界。」~卡繆

  我對於航海旅行的印象,與《海賊王》一點關係都沒有(畢竟我並非《海賊王》世代的人),其實多源自於我父親的少年故事,他在年少時就隻身前往京都同志社附屬中學就讀,當年遠離家鄉,前往異鄉就學,其實就等於永別一般(看看電影《海角七號》的劇情就能想像),事實上,我的父親那次離開台灣之後,也是經歷了一、二十年的光陰,才又回到台灣這塊土地。

  那時候從台灣到日本京都,多是在基隆搭乘客貨輪,然後北上,幾天後來到北九州的門司港,再從關門海峽進入瀨戶內海,然後到神戶港,再從神戶港搭火車去京都。父親多次跟我提到,在那寒冷的航海行程中,門司港的暫停十分珍貴,大家都跳下船到岸上伸展筋骨,父親提到他在那港口邊,喝到了一碗溫暖、滋味絕佳的味增湯,一直到晚年,他還經常跟我提到那晚味增湯,他說那是他一輩子喝過最好喝的味增湯。事實上,我後來幾次到門司港旅行,都試著去尋找那碗父親口中世上最好喝的味增湯,可惜的是,我喝了許多味增湯,卻都無法感受到所謂的世上最好喝的味增湯滋味?!或許世上最好喝的味增湯,並不是因為那是門司港的味增湯,而是因為那碗味增湯撫慰了孤單遊子的胃與心靈,帶來了家庭的溫暖與記憶。

  父親的航海旅行並未這樣結束,他在二次大戰結束後,隻身前往美國新大陸,去西方的高等學府繼續進修,那是一趟更遙遠、更漫長的航海旅行,旅行中沒有同伴、沒有可以聊天傾訴的對象,船上唯一一位華人是大陸人,而父親那時候只會日文與台語,因此雖然同是華人,彼此卻無法溝通,那是一趟何等孤寂的旅行。我可以感受到父親青年時期的孤獨與寂寞,也因此導致他日後成為一位孤僻、不擅交際,喜歡安靜的怪人(許多親友對他的看法),也因此他的晚年極度渴望家庭的團聚與溫暖。

  父親的船終於在九月的某一天到達舊金山,他曾經告訴我當船隻從舊金山金門大橋下穿過時,內心充滿的興奮與悸動,一方面是因為孤寂的太平洋航程終於結束;另一方面,也因為終於到達人們嚮往的新大陸,對一個年輕人而言,那是何等難以忘記的生命時刻,他當時一定對於未來充滿盼望,卻也帶著一絲絲的惶恐。

  回想父親的航海旅行,其實他的拓荒性格與冒險性格大大超過我,我的旅行總是計劃周詳,總是萬無一失,總是有備用方案,我從來不敢像他一樣,將自己的未來放在旅行的賭盤上,不管怎麼樣,我的旅行似乎都只是在複製他的旅行經驗,或是只是簡單地去體會他經驗的一部分而已。

  有趣的是,我後來當了海軍!(這不是我的選擇,這應該是命中注定,或是上帝的安排!)我兩次抽籤,都抽到「海軍艦艇兵」,抽到這籤的人,心中想著只有兩個方向,悲觀的人想到被派到破爛的陽字號軍艦,每天在台灣海峽的驚濤駭浪中嘔吐暈船;樂觀的人則幻想可以環遊世界,到不同地區海港宣慰僑胞,並且買一堆紀念品回國送親友。

  可惜這些事都沒有發生在我身上,我因為學建築,被分派到左營軍區的公共工程處擔任設計監工的工作,我們每天穿著海軍制服,騎著破爛的腳踏車,到各處工地監工或視察。以前我從來不知道海軍也需要蓋房子?我也不知道原來只有少部分的海軍,可以出國到南非宣慰僑胞?大部份的海軍,只能繞著台灣海邊走走,不趕出去太遠的地方,連去釣魚台島恐怕都沒有機會。

  在海軍服役期間,我只坐過兩次船,一次是「耐波一號」,那是受訓期間讓新兵體驗暈船的小艇;一次是放假到旗津玩,搭乘旗津的公共渡輪,不過我倒是常常在港口看船,看著那些陽字號驅逐艦,老舊的船殼,被每天敲敲打打重新油漆,搞到船身凹凹凸凸,十分不平整。老舊的船身被裝上各種新式武器,七六快炮、四零快炮、方陣快炮、叢樹飛彈,以及偵查直升機,我們的海軍官兵當年利用這些拼揍來的武器系統,在驚濤駭浪中防衛台灣,其實是很令人敬佩的!

  我雖然沒有上船捍衛國家,卻也為國家設計了一些海軍港口設施與單位建築,也負責畫了許多眷村維修的工程圖,我最高興的一項設計,是為單位的餐廳廚房重建設計,我除了標準化的廚房設施空間規劃之外,還特別為廚師與伙食兵設計了一個位於門口上方的儲藏空間,讓無聊的伙夫們在閒暇時刻,可以躲到儲藏空間打牌賭博或打瞌睡,而不容易被長官突襲檢查發現,這樣的設計果然讓老士官長與伙食兵們非常滿意!

  我後來有許多機會到瀨戶內海,搭乘渡輪到不同的島嶼探險,那樣的航程其實是充滿浪漫的想像,因為不同的島嶼有著不同建築家與藝術家的創作,但是面對一望無際的大海,我才稍稍可以感受到我父親當年的航海孤寂,航海的孤寂足以消磨掉年輕衝動的銳氣,卻也可以沈澱混亂焦躁的欲望。

  航海的旅行終究是「浪漫卻孤寂」的旅行方式,有時候現代人需要孤寂,需要靜默,需要有機會讓內心自省的時空。航海的旅行讓我們沈澱心境,修煉平靜安穩的心靈,非常值得現代人去經歷與嘗試!

超級小町號與安藤新建築 Super Komachi & Taodo Ando’s Latest Project 在冰雪中出沒橫行的超跑級列車


A Brief Introduction
country:日本
city:東京 via 秋田
travel:超級小町號
speed:320 km/h
place:上野車站、秋田車站、秋田縣立美術館
artist:小野小町、安藤忠雄
emotion:迷離、夢境

三月中旬粉紅櫻花綻放時,東日本鐵道公司也順勢推出了號稱「日本紅」的秋田新幹線列車「超級小町號」(Super Komachi),這部新型列車的名稱由來,其實是來自於秋田在平安時期的美女和歌詩人小野小町,所以又有人將這部列車稱之為「秋田美女」,這列序號E6的新幹線列車有著法拉利跑車般的流暢紅色造型,並且未來將以時速320公里的高速,奔馳於東京與秋田之間。

秋田位於東北靠日本海一側,地屬偏僻,除了秋田犬之外,我實在想不出有什麼了不起的東西,可以吸引人從繁華的東京,搭乘跑車般的列車前往觀光?不過我還是去了!原因不只是為了搭乘「超級小町號」,也為了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新作品— 「秋田縣立美術館」。

迷離夢境般的時空流轉

跑車般豔紅的列車從上野車站滑出,開始奔馳在往東北的新幹線幹道上,飛快的速度讓人來不及欣賞沿途綻放的櫻花,特別是在仙台過後的大片平原上,「超級小町號」更是飛也似地奮力向前衝刺,窗外的景觀開始模糊,我也逐漸陷入迷離的昏睡中,不知過了多久,我感受到車速的減慢,而且車速慢到幾乎像是普通車一般,我張開眼睛向窗外眺望,只見窗外是一片的雪白,厚重的落雪打在車窗外,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這難道是夢境嗎?」

我內心納悶著,畢竟剛剛離開東京時,大地還是初春的櫻花季節,怎麼過不多久,我竟然已經身在冬雪覆蓋的山區,這難道是「李伯大夢」般的時空流轉嗎?搭乘一趟「超級小町號」,我竟然從春天來到了冬天。

白雪靄靄的冬季窗外山景

事實上,秋田縣山區在四月初,還是一片白雪靄靄,特別是這一年的冬季,東北、北海道地區大雪不斷,積雪甚至超過五公尺,好幾次釀成重大災情,也有觀光客巴士受困大雪裡,怪不得即便是超級快速的「超級小町號」,來到秋田山區也不得不小心翼翼,緩慢前進,免得出任何差錯!

車上的小朋友們也似乎是大夢初醒,眼睛圓睜睜地看著窗外白雪紛飛的山地,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超級小町號」紅色的車體緩慢地在山區蜿蜒前進,好像日本傳統神怪傳說裡的妖精,在冰雪中出沒橫行,終於大雪停止,列車也開始緩慢加速,最後終於抵達秋田車站,在這裡終於感受到日本海的溼冷冬雪,即使在初春之際,這裡還是寒冷地叫人直打哆嗦!

安藤忠雄三角空間內的迴旋梯

秋田車站附近並沒有一般大車站的人潮擁擠,其實在寒風中,還有些冷清淒涼的感覺,只看到幾個高中女生圍著圍巾,快步地躲進車站裡的星巴克,街上幾乎看不到幾個人影。我試著從車站正對面看似軸線的街道走去,終於發現車站區域的地圖,車站正對面大街,正直通到安藤忠雄所設計的美術館。

關於「超級小町號」與秋田縣立美術館的出現,可以看出主政者努力振興秋田地區的企圖,當人們搭乘「超級小町號」來到秋田車站,面對車站是一條精心規劃的精品大街,公共藝術品、美術館、精品店林立,街道播音器放送著輕鬆的背景音樂,引導人們走向大街盡頭,那座由安藤忠雄所設計的美術館。

或許是要對抗大半年惡劣寒冷的天氣,整座美術館正立面幾乎沒有開口,呈現出單調的清水混凝土塊體,但是一進入美術館大廳,只見三角形的大廳正中央,矗立一座盤旋而上,毫無支柱的混凝土迴旋梯,而天光從三角形天窗灑下,照耀著大廳中央的樓梯,讓這座樓梯成為美術館中的第一座藝術品。

三角形的建築是安籐先生最近很喜歡操作的建築形式,在四國高松的「坂上之雲紀念館」,以及最近才完工開幕的亞州大學「安藤忠雄美術館」,都是以三角形的帷幕玻璃建築呈現,玻璃內才是他最有特色的清水混凝土牆,不過秋田縣立美術館卻不以玻璃帷幕作為外牆,反而是以厚重的混凝土牆,去抵擋惡劣的秋天冬雪。

事實上,熟悉建築的朋友們都知道,三角形的空間與空間中獨立存在的樓梯,是華裔建築師貝聿銘慣用的手法,貝聿銘美術館空間中的迴旋梯造型優美,而且已經作到爐火純青的完美境界,的確是美術館中的藝術作品;安藤忠雄卻試圖用清水混凝土來詮釋這樣的一座樓梯,老實說,安藤先生的嘗試,並未成功作出貝聿銘的樓梯那種輕巧的感覺。

美術館落地窗外的無邊際水池

不過整座美術館中最棒的空間是在二樓的咖啡廳,咖啡廳的沙發座位區,落地窗外有無邊際水池,將人們視線延伸至遠處的公園綠地,以及公園中的舊縣立美術館,印證了這幾年來,關於咖啡館成為美術館中不容忽視的空間之說法。我坐在咖啡館裡,寧靜地望著窗外,呆坐了許久才回神過來,然後我才想到我是該回東京去了!

再次搭上「超級小町號」,回程中還在仙台車站下車,吃了一頓烤牛舌套餐,然後在夜晚回到霓虹閃耀的東京夜未眠,一天奔馳二千四百多公里的旅程,串聯了城市與鄉間,也串聯了春天與冬天,人類的旅行速度將人們置於一種類似哆拉A夢任意門的情境,讓旅人可以在短時間內經歷生命中許多壯麗場景,或許這也是現代人拜科技之福,所能享受到的特權吧!

超級白鳥號與冬雪中的奇幻歷險 Super Hakuchō and the Adventures in Snow 北海道風雪中的草間彌生和奈良美智


A Brief Introduction
country:日本
city:函館 via 十和田市
travel:超級白鳥號
speed:120 km/h
place:津輕海峽、函館車站、十和田美術館、青森縣立美術館、遮光罩土偶車站
artist:石川小百合、鄧麗君、草間彌生、西沢立衛、路易斯‧卡羅、奈良美智、青木淳、夏格爾
emotion:驚險、可愛、怪異、舒適、安穩、療癒、舒緩

  在冰雪紛飛的嚴冬季節,我們來到北海道函館這座歷史感強烈的城市,白雪覆蓋的函館,與夏日明亮的感覺完全不同,雖然城市裡許多的坡道結冰,漫步其間,步步為營,十分驚險,但是古老的紅磚倉庫建築,在白雪襯托下,顯得更為紅艷漂亮!

  從函館山上遙望津輕海峽,起心動念想到對岸東北青森縣去!想到津輕海峽,就想到石川小百合唱的〈津輕海峽冬景色〉,這首歌鄧麗君在日本也唱過。我以前也曾從北海道函館渡過海峽到青森,不過當年是夏天,我們搭乘海峽間的大型高速渡輪,那船採取雙艟設計,行駛在津輕海峽間十分平穩舒適,很快就到達對岸。

北海道風雪中疾駛的列車

  如今這艘船已經停止營業,聽說船舶早已賣給台灣,專跑台灣基隆與花蓮的沿岸航線,加上冬季海峽海況不佳,因此我們選擇搭乘JR超級白鳥號,從北海道進入海底隧道,直接從海底穿越津輕海峽到青森縣,如此不會受到冰雪風暴的影響,可以安全地抵達對岸。

  在函館車站搭乘超級白鳥號列車,超級白鳥號與北海道的超級北斗列車相同,只是顏色不一樣,超級北斗號列車是藍色車頭,而超級白鳥號則是綠色車頭(白鳥為何是綠色的?)這種列車駕駛艙在車頭高處,非常適合白雪紛飛的北海道使用,因為在北海道風雪中疾駛的列車,高起的駕駛艙比較不容易被風雪阻擋視線。

草間彌生的雪中夢遊世界

  來到東北的十和田市,這幾年東北地區多了幾座大師級的美術館,其中由建築師西沢立衛所設計的十和田美術館,可說是最令人矚目的建築。過去我都是在春夏季節造訪這座美術館,第一次在冰雪中來到此地,感受到全然不同的空間情境。

  特別是十和田美術館的庭園,這些年增加了許多公共藝術品,其中草間彌生的新作品特別令人喜愛。同樣是彩色點點的小女孩、小狗與香菇花朵,最近成為草間彌生的創作主題,讓人想到奈良美智的可愛小狗與怪異小女孩,不過這小女孩應該是草間彌生的個人記憶,似乎述說著她小時候看見小狗、花朵有如臉孔跟她講話的奇特經歷。

  草間彌生很喜歡路易斯‧卡羅(Lewis Carroll)所寫的《愛麗絲夢遊仙境》,她甚至曾說:「我,草間彌生,是現代版的愛麗絲!」的確!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奇幻經歷,正如草間彌生飽受精神折磨的錯亂世界,難怪草間彌生對愛麗絲夢遊仙境情有獨鍾。

  冬天的十和田美術館前,雪白的大地上,亮眼的黑點黃底大南瓜,顯得十分耀眼!漂亮紅底白點洋裝的小女孩,由粉紅、紫色、藍色的小狗陪同,遠遠遙望著十和田美術館,他們有如站立在白色柔軟的棉花上,充滿著超現實的美感!那株紫色的蘑菇,正是進入仙境的關鍵,讓我也想吃一口,嘗試像愛麗絲一樣,進入變大變小的奇幻世界。

美術館中冬眠的奈良美智小狗

  很多人是衝著奈良美智才來東北的,東北青森縣正好是奈良美智的故鄉,因此青森縣立美術館基本上就是主打奈良美智的作品,甚至可以說這個雪白的美術館根本就是奈良美智畫中夢遊小狗的秘密基地。青木淳所設計的青森縣立美術館,原址是一座考古遺址,美術館就建造在向下挖深的土溝中,因此被稱作是「白璧土溝」,美術館內當然不只是奈良美智的作品,夏格爾的大幅畫作也是美術館的鎮館之寶,在美術館常設展裡,有著一座大型的「小木屋」,這是奈良美智創作源起的空間,也是他最覺得舒適安穩的地方。

  不過最令奈良美智粉絲瘋狂的是,那隻位於戶外土溝內的巨大夢遊小狗雕像。奈良美智迷都很喜歡他的夢遊小狗,這隻小狗有如史奴比那般可愛單純,卻永閉著眼睛,好像在夢遊一般,對於現代忙碌緊張社會中的人而言,夢遊狗似乎具有一種療癒的功效,讓人可以舒緩心情,甚至成為「好眠團體」的象徵物。巨大的夢遊小狗在土溝中,猶如剛被挖掘出土的神秘古物,似乎是沈睡數千年的神祇,卻被我們打擾,挖掘出土之際,依然半夢半醒;夏天來時,他處於一種夢遊狀態,冬天冰雪中,他則是處於冬眠的狀況中。

最期待看到小狗頭戴白帽

  有趣的是,冬天青森的大雪,會在這隻夢遊小狗頭上堆積成一坨雪堆,有如為他編織成的白色毛線帽,雖然冬天期間,無法進入土溝中,碰觸這隻夢遊小狗,但是觀賞小狗頭戴白帽,卻是青森縣立美術館冬天最令人期待的景象。

  許多人在寒冬中,默默地踏著積雪,來到這座美術館,就是要一睹積雪中戴著白帽的小狗,看著他在積雪中依舊滿足地沈睡,內心的許多苦楚似乎被醫治、被了解,也被全然瞭解;希望自己是一隻在冰雪中,依然可以滿足微笑的小狗。說實話,離開美術館時,我自私地,好想帶著這隻狗一起回家,但是想到夢遊小狗在這裡還有療癒人們的任務,只有放棄這樣的妄想。

遮光罩土偶車站的古文明想像

  從青森車站搭乘奧羽本線列車,再轉五能線鐵道,前往一座叫做「木造」的小火車站,這是一座奇特的火車站,雖然名為「木造」,卻不是你所熟悉的傳統木造日式建築,而是一座造型詭異的建築,整座車站建築就是以「遮光罩土偶」為其造型。

  所謂的「遮光罩土偶」其實充滿著科幻與古文明的想像,當地出土的土偶,眼睛巨大渾圓,有如帶著眼鏡,人們將這土偶與登月太空人的服裝作比較,認為這是古文明來自外太空的證據,這土偶根本是戴著遮光罩的外星太空人。不過考古研究者謝哲青告訴我,這是古代女巫的雕像,因為古時候的人,會將雕刻對象某些特異功能部位放大強調,因為古代的女巫有預見未來的能力,因此他們將眼部特別放大處理,這個論點與日本漫畫《宗像教授異考錄》中所談的說法一致,而這本漫畫也是將木造車站發揚光大的重要出版。

荒涼幾乎凋零的木造車站小鎮

  不過把整個車站設計成「遮光罩土偶」,有種強烈的「普普建築」(Pop Architecture)性格,有如加州的公路建築一般,大老遠就昭告人們,我這裡就是「遮光罩土偶」的故鄉。

  木造車站小鎮十分荒涼,當地人似乎不懂得如何操作外星人的議題,不像美國羅斯威爾小鎮,幾乎就成了UFO小鎮,全鎮處處可見外星人的身影,也成為追尋外星人的粉絲們,死前一定要去的聖地。相較之下,木造車站的小鎮顯得十分荒涼與凋零,幾棟老建築幾乎廢棄破敗,在風雪淹埋下,幾乎支撐不住,這種鳥不生蛋的小鎮,除了古文明的傳說之外,似乎什麼都沒有了!

  當我們在冰雪中凝視著遮光罩土偶,忽然驚見巨大土偶的眼睛發出紅色閃光,原來是車站原本就設計,當列車來時,「遮光罩土偶」的眼睛會發出紅光,讓大家知道電車快來了!不過夜深時刻,巨大土偶發出紅色殺氣,令當地居民看了也不寒而慄,紛紛向車站提出抗議,所以現在車站的巨大土偶已經不會發光了!

  不論如何,暴風雪中的遮光罩土偶,讓我們有陷入時空異境的錯覺,我們有如走到了日本的盡頭,走到了歷史文明的荒蕪之地,然後忘記自己從何而來,冬雪中的日本東北旅行正是如此,充滿著奇幻與冒險,也讓人難以忘懷!

東京城市靈園散步 A Walk in the Cemetery in Tokyo 活人與死人相安無事的共處


rief Introduction
country:日本
city:東京
travel:荒川都電>步行>靜止
speed:0 km/h
place:青山靈園、雜司谷靈園、谷中靈園
artist:夏目漱石、永井荷風、泉鏡花、小泉八雲、侯孝賢、村上春樹
emotion:平靜、安穩、神聖

  走在東京市區,偶而會遇見一處幽靜的墓園,這些墓園就在住宅區旁,與住家可能只有一牆之隔,東京人卻絲毫沒有懼色,似乎在東京市內活人與死人可以相安無事的共處。東京市區內不只有一些小型城市靈園,市中心區還有幾座歷史悠久的知名大型靈園,諸如青山靈園、雜司谷靈園、谷中靈園等等,這些靈園過去因為拆遷不易,就以植栽公園化,希望減低其負面觀感,如今竟也成為東京市區珍貴的綠地空間。

  歷史悠久的都市靈園,埋葬著許多過去城市知名的人物,例如雜司谷靈園就埋葬著夏目漱石、永井荷風、泉鏡花、小泉八雲等過去的文學大師,有趣的是,在夏目漱石的墓前經常有貓隻徘徊逗留,似乎正呼應著夏目漱石曾寫過的小說《我是貓》。夏目漱石與小泉八雲在世時是死對頭,因此他們雖然葬在同一座靈園內,還好兩人的墳墓不在附近,而是隔著老遠不同區的地方。

荒川都電懷舊之旅

  前往雜司谷靈園可以搭乘緩慢的荒川都電,這條東京僅存的路面電車路線,穿越許多老舊社區,是體驗懷舊旅行的極佳路線,侯孝賢導演的《咖啡時光》與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都曾描述過荒川都電,這輛路面電車可說是早稻田大學學生最常搭乘的交通工具。平日搭乘荒川都電最常見到學生、老人,以及買菜的歐巴桑,偶而會看見一群穿黑衣的人們,可以知道他們就是去雜司谷靈園掃墓的人們!隨著他們在小站下車,就可以發現自己置身在雜司谷靈園的門口。

  走進公園般的寧靜墓園,遠方天際是高聳的池袋摩天大樓,墓園中卻幾乎聽不見任何喧囂聲,時間在這裡似乎是靜止的,我的內心充滿平靜與安穩,想到「人生的光明面」作者皮爾博士曾說:「有人就有紛爭,世界上唯一沒有紛爭的地方,就是墓園,因為那裡躺著的全是死人!」在這個紛亂鬥爭的世界裡,墓園有時候反而是一個城市中難能可貴,可以讓內心安靜歇息的空間。

  走進靈園的管理室,可以索取到雜司谷靈園的整體平面圖,地圖上甚至標注名人墓園的位置,旁邊繪製著名人的肖像以及其生平事跡,參訪者可以按圖索驥,尋訪故人長眠的地方。

墓碑與櫻花的兩種意境

  谷中靈園則位於山手線日暮里站附近上方,其實山手線的乘客每天都會經過這座墓園的下方,只是大家都看不到墓園的真面目。特別是在春天櫻花盛開之際,在山手線列車上可以看見,山坡上方開滿了燦爛的櫻花,卻不知道櫻花樹下就是歷史悠久的谷中靈園。

  谷中靈園的櫻花非常有名,一株株老櫻花樹,綻開肥美的櫻花,讓人有如置身天堂極境,墓碑與櫻花看似兩種不同意境的事物,在這裡卻是協調無比,象徵著死亡與輝煌其實是一體的兩面;櫻花的燦爛之後,終究是要凋零,只剩下淒美的落櫻。這也讓賞櫻的我們,內心重新被提醒,生命是短暫的,永遠不要被繁忙榮華的假象所蒙蔽,總要時時反省沈澱,尋回生命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事物。

都市靈園反映過去歷史

  東京的殯葬方式,多採用火葬,並且以家族墓園的形式處理,因此狹小的墓地上,放入一家子的骨灰,再立上「某某家墓」的墓碑,就成了寸土寸金的東京市區,一種現實上的無奈與折衷。日本人的殯葬儀式處理,並沒有台灣殯葬業電子琴花車或孝女白琴的喧鬧與荒唐,他們西化頗深,參與告別式或到靈園參拜,都會嚴肅地穿著黑色服裝,與西方人的葬禮穿著無異。

  靈園中密密麻麻的墓碑,反映出東京都會區高密度居住的擁擠狀態,卡爾維諾寫的《看不見的城市》中,談到有一個「影子城市」,如影隨形地附身在真實城市之上,那裡住的是過去的市民,是城市過去的歷史。都市靈園就是城市的「影子城市」,它反映出東京都的現實狀態,因此觀察這些都市靈園,讓我們對這座城市有更多的認識。

摩登現代的參拜空間

  建築師隈研吾曾經在青山區設計了一座現代寺廟與靈園—梅窗苑,這座寺廟與時髦現代的辦公大樓比鄰而建,外表與一般玻璃帷幕辦公大樓無異,大樓側邊用竹林植栽塑造出一道意境悠遠的參拜道,直通到大樓後方的墓園,形成現實世界與幽冥靈界間的一道象徵性界線。

  梅窗苑的玻璃帷幕大樓內,進行著超渡死者亡靈的儀式,在光明亮麗的現代空間中,進行追思祭悼的儀式,一點都不會感到突兀,反倒充滿著平靜與安寧。其實現代主義的空間是充滿著哲學性與宗教性的,現代主義建築大師柯比意雖然不是教徒,卻可以創造出令人感動的廊香教堂與拉托維特修道院;安藤忠雄雖然不是基督徒,卻也可以設計出令人讚嘆的光之教會與水的教堂,可見現代建築的光影變化,本身就具有一種動人的力量,讓人內心趨向神聖與寧靜;反觀那些雕梁畫棟的寺廟,裝飾性繁複叫人心慌意亂,無法使人定性沈靜。

  梅窗苑後方的墓園廣大,密度極高的墓碑中央,有一凸起的山丘,山丘上種植著一棵櫻花樹,每年春天櫻花樹綻放,飄散著粉紅的花瓣,似乎讓整個死沈的墓園都活潑了起來!我實在很佩服那些住在墓園圍牆外的住家,他們與死者的長眠處只有一牆之隔,卻沒有懼怕與恐慌,仍舊安穩地過著日子,即便是每天從窗子往外望去,就可以看見密密麻麻的墳墓,他們似乎也不懼怕,據說日本人的宗教觀與我們不同,我們總以為死者會變成鬼來加害與我們,可是他們卻認為先人死去後,反而會蔭蔽後代子孫,福佑在世的人!一點點觀念的不同,讓住在墓園旁的人們有著不同的生活哲學與態度。

青山靈園的絕美櫻花隧道

  青山靈園可以說是東京市中心區珍貴的墓園,這座墓園等於為青山區保留了一塊難得的綠地,從黑川紀章所設計的國立新美術館向外望去,一片綠意盎然,其實正是青山靈園的櫻花樹林,這片櫻花林在春天花開時,一片粉白雪花般,形成極致美麗的櫻花隧道,是東京市民票選第一名的賞櫻地點。

我漫步在青山墓園的櫻花隧道裏,看見附近櫻花樹下就是一片墓碑,許多日本人在上野公園或其他地方佔不到賞花的位子,竟然就在墓園墳墓旁鋪著帆布,飲酒高歌,吟唱著櫻花的美好!我幻想著將來也要在自己的墓園旁種植櫻花樹,當清明櫻花開放之際,我的子孫會到我墓前喝酒吟詩,享受春天的美好!

  建築師北川原溫則在青山靈園前的路口,設計建造了一棟有著「死亡跳板」的大樓,似乎在向忙碌的東京人宣告死亡的無所不在與無可抗拒,強迫世人去面對死亡的現實,並且產生所謂的「終極關懷」。建築學者亞歷山大也認為,在都會中安排設置小型城市靈園,打破死人與活人間的空間界線,讓忙碌都市人可以進入靈園安靜冥想,一方面幫助安靜忙亂的心靈;一方面也可以思考自己為何忙碌。城市靈園基本上就是一座富宗教哲理的心靈空間。

  到這些城市墓園漫步,除了可以緬懷先人之外,也可以進行歷史散步之旅,在春天櫻花盛開之際,這些種滿櫻花的都市靈園,更成為東京市區最適合賞櫻的花園。看著櫻花花瓣飄落,思想人生的無常與短暫,可以讓都市人重新省思自己的生命,進而創造出更積極、更有意義的人生。

旅行人生故事07 死亡與慾望的安息


  從來沒有人像我這樣,喜歡研究墓園,喜歡到墓園散步,事實上,我小時候就常常跑到陽明山第一公墓去玩耍,我會帶著同學朋友們,到墓園去遊走,甚至玩起躲貓貓的遊戲,在墓園裡玩躲貓貓是非常刺激的活動,因為當鬼的人,趴在墓碑上數數,數到一百之後,回頭一看,才發現所有人都不見了,只剩下一個人在墓園,那種感覺十分恐懼又刺激!

  許多人會問我,為什麼敢去墓園遊走,那裡不是陰森森,不是充滿邪氣嗎?為什麼你都不怕?我認為死亡並不可怕,墓園的死人也不會害你,只有活人會害你!真正的可怕是對未知的恐懼,人們之所以害怕死亡,是因為不知道死後要往哪裡去?會面對什麼結局?

  我幼年時經常做一個噩夢,夢見自己來到一座小火車站,小火車站附近有個鐵路隧道,然後我搭上火車,火車開始行駛,快速開進那座陰森黑暗的遂道裡,永遠出不來……我害怕地喊叫,然後噩夢就會驚醒過來,這樣的噩夢一直纏繞著我,我經常夢見那座車站,以至於我每次夢見那座車站時,心中便害怕恐懼起來!

  這樣的噩夢一直陪伴我到青年時期,當我二十歲接受基督教信仰受洗之後,很奇特的是,長久以來困擾我的噩夢,從此不見蹤影,我從此不再有這樣的噩夢。我後來嘗試自己解析我的噩夢,我認為那個噩夢是我對死亡未知的恐懼,基督信仰除去了我對死亡的恐懼,讓我知道自己死後會去哪裡,心中充滿平安,因此我的噩夢自然會消失!

  我很喜歡墓園的安靜,特別是每年過年假期裡,當大家都穿著俗艷的紅色新衣,電視裡上演著特別難看的春節特別節目,耳朵裡響著千篇一律的恭喜恭喜口水歌,我就會受不了,希望找個好地方躲起來安靜安靜,而墓園遂成為我最佳的避靜聖地。春節假期裡的墓園的確十分幽靜,讓人心靈沈穩下來,幽靜的山林清新舒適,而且不會有人來打擾你,畢竟大年初一不會有人會到墓園去觸霉頭;經過了一年的忙碌工作與生活,人們其實比較需要好好安靜下來,反思一年的種種,並且尋求思考未來的方向,而不是在荒謬吵雜、打躬作揖、吃喝賭博的放蕩中度過。

  墓園讓活著的人們無法逃避不去面對死亡,在墓園中漫步思考,可以提醒人們生命的短暫,面對死亡,才能讓自己好好的過生活。人生終究是要面對死亡,在人生的終點站,旅行必須要結束,所有的探索欲望與衝動,都將歸於平淡,歸於死寂;但是在信仰裡,死亡不再是結束,它是另一段旅行的開始。

  不僅是墓園可以提醒我們關於生命的意義,追思禮拜也是我們重新思考生命意義的場所。我最近去參加友人長輩的追思會,除了追思先人與慰問遺族之外,在優美地追思音樂中,我也再次省思自己的人生與生命現況,說實話,我並不排斥參加追思會,只要這場追思會是肅靜優雅的,我都覺得參加一場追思會,等於重新檢視了自己的生命光景,其實對於限於混亂忙碌生活的現代人而言,是非常珍貴的時光。

  不過我卻受不了一些傳統民俗束縛下的荒謬葬禮,那些像電影《父後七日》中所出現的種種怪誕甚或超現實的禮俗,那些難以理解的規則,其實都是那些半仙禮儀師或謠傳中所創造,連他們自己都無法瞭解為什麼的規定,而且這些禮儀音樂都超級吵雜尖銳,似乎只是為了不同道士之間的拼場,或是讓所有人知道我們可是有用力在辦葬禮!

  我記得高中時,有一次到第一殯儀館參加公祭,之前我從來沒有參加過這類的活動,也不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只好跟著所有人一起行動,第一殯儀館是一種仿中國古典建築的形式主義作品,讓人有一點陰森的感受,大廳內暗黑又充滿煙霧,好似進入一種迷幻的世界,尖銳又不太和諧的銅管樂音響起,我竟然不由自主地流下淚來,並不是因為我心裡感傷(其實我並不認識那位逝者),而是滿室的燒香煙霧,刺激著我的眼睛,讓我受不了留下眼淚,只好趕緊鞠躬下台,奪門而出,那樣的葬禮並不會讓我安靜思考,只會讓我想趕快逃走。

  所以人們其實應該在生前將自己的墳墓或追思會形式決定好,免得死後人們隨便幫你決定,你卻沒辦法發聲抗議,特別是設計工作者,應該最不能忍受別人所設計,不符他風格的作品。日本建築師北川原溫四十歲就將自己的墳墓設計好,墳墓設計好之後,他才覺得心裡穩定下來;我則認為每個人自己應該選擇好自己的墓誌銘,決定自己所要的葬禮形式內容,甚至墓園地點、下葬方式等等,不過這似乎有點設計師的職業病,搞得自己非常疲累,最後想想,其實人們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生命結束時,什麼樣的葬禮、什麼樣的墓園,什麼樣的墓誌銘,最後其實都不重要了!因為旅行已經結束,一生的種種已經蓋棺論定,死後的儀式其實沒有太多的意義。

  最唯美及灑脫的方式是火葬之後,將骨灰撒向大海,或者撒在美麗的櫻花樹下,讓人回歸到大自然中,充分體現「塵歸塵、土歸土」的意義。我很喜歡伊東豐雄所設計的火葬場,這座火葬場有個美麗的名字「瞑想之森」,顧名思義,那是一座被森林圍繞的火葬場,有著線條優美的屋頂,纖細流線的柱子,明亮寬敞的落地窗,看出去是一座寧靜的人工湖,遠方則是草坪與樹林,所有等待逝者火化的遺族,可以在安靜肅穆的環境中,望著湖水追思親人;相較於「瞑想之森」火葬場,台北的火葬場就顯得混亂擁擠,甚至吵雜喧囂,雖然也是落成沒幾年的建築,卻讓人十分厭惡,火葬場的地理位置在類似山谷中間,感覺狹隘有壓迫感,室內空間雖然還算亮麗乾淨,但是台灣民間習俗的道士念經超度方式,卻讓或葬場內充滿刺耳的樂音與念經聲,而且不同的家族請來的道士,彼此似乎存有競爭心理,聽見別人的念經聲,就提高分貝回應,大有一種彼此回嗆的味道,火藥味十足!讓原本應該肅靜安詳的空間,頓時像是在築地魚市場一般。

  建築師安藤忠雄在台灣三芝設計了一座充滿櫻花的墓園,墓園位於圓形水池之下,有如他的名作本福寺水御堂的翻版,人們繞行水池,慢慢進入水時下的靈骨塔空間,靈骨塔地下化顛覆了台灣人過去傳統的靈骨塔做法,我認為比起現在那些郊外矗立如摩天大樓般的靈骨塔,算是對環境景觀較為友善的做法。地下靈骨塔空間中央,有光線從天花水池中央圓孔射入,展現出戲劇性與神聖性,是安藤忠雄「萬神殿經驗」的重新詮釋,地下靈骨塔呈現圓筒狀,圓弧墻面上是一格格安放骨灰罈的塔位,據說有好幾萬格,讓禮儀公司賺了不少錢,我有朋友也去購買,甚至有人一買就好幾個單位,因為他們認為生前住不到安藤大師設計的建築,死後也要住在安藤忠雄設計的靈骨塔。我卻認為住在靈骨塔裡,有幾萬人同住,不就是「萬人塚」嗎?活著的時候住城市裡已經夠擁擠了,為什麼死後還要擠在這樣高密度的住宅裡呢?

  我還是相信亞伯拉罕所說的,在地上沒有所謂「永恆的居所」,我們人生在世都是「做客旅,是寄居的」,因此當地上的旅行結束,我就脫去這身在地球使用的「太空裝」,然後到天上去,或許還有另外的旅行等待著我。

延伸內容

李清志的新建築烏托邦
◎文/韓良露(南村落總監)


  清志是我兩千年從倫敦回來後認識的新朋友中的熟朋友,我們有一些共通點,像喜歡發現新咖啡館、也愛坐老咖啡館、愛花整個上午時光慢慢吃早午餐、喜歡坐長短程的各式火車(他算是資深鐵男,我則是資深鐵女)、都願意日曬風雨無阻地在台北街頭帶路(在南村落舉辦的台北導覽活動中清志已支持七年),兩個人也都不時會寫些小文章,會在聯合報的名人堂專欄中不時先後出現,也都是Bravo 91.3廣播電台的節目主持人。

  我和清志有些生活上的私交,也因此除了文化上的共同興趣(基本上都可歸類於城市學),也發現了兩個人大異之處,例如有一回我應他邀請去實踐大學參加建築系的歲末大戲,結束後搭他便車回天母,我一時興起拉他和另一個朋友一起去路邊吃薑母鴨,清志吃完後才說他從來不會在深夜吃消夜,當然更不可能在路邊的小板凳上吃。

  後來才知道清志不會做的事可多了,在沒和他太太高晟交往前,清志是不吃街頭小吃的,一直到高中他母親替他準備的午餐都是三明治,清志的父親任教於美國學校,他從小在天母山丘長大,鄰居很多西方小孩,父母親都是虔誠基督徒,祖輩還出過兩位基督教牧師,清志的西式生活背景有時會讓我想到在神戶蘆屋長大的村上春樹。

  也許是因為從小在特別寬敞、乾淨、明亮、秩序的家庭環境中長大(去過清志家的人一概同意此說),清志對古老、陳舊的東西興趣不大,清志的太太曾向我抱怨,清志喜歡新事物,連去京都也都是去看新建築,而且從不住京都,總是當天往返大阪的新旅館。

  清志對新奇、怪異、特殊的建築有很大很專注的熱情,有一回清志告訴我,在他沒結婚前單槍匹馬在世界各地旅行看新建築時,他常常中午不吃飯,只為多拍一些幻燈片,現在拍照不用背那麼多大包小包了,再說他被太太訓練後,用他自己的話說:現在也比較懂得慢下來,中午吃頓好的好像也不錯。

  清志對看新建築的狂熱自然會有收穫,在過去幾年,清志持續地趁著帶建築旅行團和家庭國外假期,走訪世界各地時他一定要親眼目睹的大師精品建築,他認真地拍照、寫文章、整理出書、他就像個建築偵探般為讀者做詳細的調查工作報告。

  我雖然年紀只虛長清志四歲,但看他的書會讓我覺得在旅行的速度上,我像清志的祖母。看清志的書,你會看到觀察者聚焦的快速與準確,誰誰誰(安藤忠雄、妹島和世、藤本狀介、尚努維爾⋯⋯等等)在什麼什麼城市、公園、小島做了那些那些「新穎而有創意,令人耳目一新」的建築設計。許多清志去過的城市地方,我也去過,但我怎麼看到的都是舊東西,也從不拍照,和他這個勤奮的旅行者一比,我真是個偷懶的旅人。

  這回看清志的書,讓我突然有了奇想,大塊文化出過《交換日記》,我和清志也許可以來次交換旅行,讓我用他的旅行速度去「我來我看我拍照」。清志的世界新建築之旅,其實就是他保持赤子好奇心的烏托邦。清志的靈魂有可能是外星人,對老舊傳統的地球文明不感興趣,只有出奇創新的新建築才會讓清志有回家的感覺吧!

作者資料

李清志

建築學者、專欄作家、廣播主持人。 美國密西根大學(Ann Arbor)建築碩士。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專任副教授、《商業周刊》建築專欄作家。 台北BRAVO FM91.3電台「建築新樂園」節目主持人。 以都市偵探自許,喜歡遊走不同城市,觀察並探討建築空間文化。 2019年獲得廣播金鐘獎「藝文節目獎」及「藝文節目主持人獎」。 【著作】 2023《大叔Ojisan on the Road》 2021《怪獸大阪》 2019《東京未來派》1&2 2018《美感京都:李清志的京都美學》 2016《靈魂的場所:一個人的獨處空間讀本》 2015《新天堂美術館》 2014《旅行的速度》 2013《吃建築》 2010《島嶼建築迷宮》 2009《惑星建築》 2009《台灣建築不思議》 2008《天堂美術館》 2007《安藤忠雄的建築迷宮》 2006《東京建築酷斯拉》 2005《建築異型》 2004《鐵道建築散步》 2003《日本建築奇想與異人觀察》 2002《街道神話》 2001《台北LOST & FOUND》 2001《建築散步》 2000《台北方舟計畫》 2000《巴哈蓋房子》 1998《台北電影院》 1998《機械建築》 1997《都市偵探學》 1996《建築電影學》 1994《鳥國狂》

基本資料

作者:李清志 出版社:大塊文化 書系:Catch 出版日期:2014-01-24 ISBN:9789862135044 城邦書號:A1400204 規格:平裝 / 全彩 / 320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