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為《臺灣經濟發展之路》、《我們如何創造了經濟奇蹟》集輯
敘述臺灣在最艱苦的時代,政府決策官員與全體人民為何在幾乎絕望的情況下,開展出一個新局面,成為世人所稱譽的「經濟奇蹟」。
臺灣經濟發展之路
對臺灣經濟發展的觀察與分析,根據國家的經驗,落後國家所謂經濟發展問題,實在並非是經濟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再深一層觀察,則並非是一個政治問題,而是一個文化問題。
我們如何創造了經濟奇蹟
敘述台灣在最艱苦的時代中,政府與人民胼手胝足,共創經濟奇蹟的歷程。在當前富裕但混亂的脫序狀態下一讀,更能發人深省。
目錄
導讀-鑑往知來 看見臺灣經濟的挑戰與出路─李桐豪
I臺灣經濟發展之路
一、我寫本文的動機
二、現階段經濟發展的盡頭
三、需要政治家與革命精神
四、先從行政改革做起
五、財政與金融的改造
六、經濟發展的方向
七、外匯貿易政策的澈底改變
八、教育與長期科學發展
九、結論
II我們如何創造了經濟奇蹟
一、開場白
二、經濟重建期(一九四九~一九五二)
三、農業帶動工業發展(一九四九~一九五二)
四、農業社會轉型工業社會(一九五二~一九五八)
五、工業快速成展(一九五八~一九六一)
六、高度成長高度穩定的時代(一九六二~一九七二)
七、向經濟升段的目標邁進(一九七○~一九七六)
八、對過去經濟發展的評價
九、今後的問題與解決途徑
十、後記
內文試閱
I臺灣經濟發展之路
一、我寫本文的動機
我出身農村,家庭富裕,兒童時代有免於匱乏的自由。但我的鄉黨戚族則窮困不堪,終年辛勤工作,都難得一飽。每屆嚴冬雪大,野蔬落葉難覓之日,即為他們斷炊之時。十室九饑,慘不忍睹。雖然生生不絕,而由於饑餓,疾病,瘟疫,死亡亦相繼。民國二十年一次大水災與大瘟疫之後,我兒時遊伴死亡略盡。對於這種悽慘遭遇,我隨著我的戚族和家人,一律歸之於不可改變的命運。後來年事稍長,進入大學,由於接觸現代知識,我才知道這種命運是可以改變的。祇要有人在選種,施肥,栽植,防治病蟲害等方面略加指導,將幾千年祖傳方法稍為變動一下;祇要利用農村剩餘勞力,做一點比較合於科學原理的防洪排水工作,做一點改善道路和運輸工具的工作,並不需要大量資本和大量技術,便可使農村收入增加一倍以上。祇要幾支防疫針,幾顆奎寧丸,幾粒消炎片,便可挽救無數的生命。
這時,我自以為得到了改善這些善良人民的生活之道,便不免有慨然登斯民於衽席之志。不料大學畢業之後,沿門托缽,才謀得一噉飯之地。就這沿門一托缽,青年人的一點銳氣和自負便告掃地以盡。而這一噉飯之地維持一小家庭溫飽都難,那有能力登斯民於衽席。祇好壯志全消,將大好生命浪費在等因奉此,柴米油鹽中了。大陸沉淪之後,我的這些戚族音信全無,生死不卜,連見面都難,自然談不上改善他們的生活。我如今已是望五之年,縱然今日就勝利回鄉,在我有生之日,也難望實現我的願望。在這一方面,我早就預備齎志以歿。然而有一點我始終念念不忘,那即是牧民之官如果具備一點現代知識和革命精神,要改善人民的生活是容易的。但是要有現代知識,要有革命精神。當然,我所謂的革命精神並不是我兒童時代所常做的,手拿紙旗一面,口喊打倒某某的口號,而是勇敢的擺脫傳統,勇敢的接受新事物,和勇敢的採取行動。在這些行動過程中,有些什麼需要打倒,就勇敢的打倒,無所瞻徇。
來到臺灣以後,我曾兩度奉派出國參加國際性的經濟發展研究機構,一次一年,一次半年。每次都有二十幾個國籍的人參加,差不多是一個小型的聯合國。這些異國同學,雖然各人地位背景不同,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都對他們的國家前途和個人前途,充滿了信心與驕傲,個個雄姿英發,氣勢逼人。我雖然也願意對我的國家和我個人前途充滿了信心與驕傲,但人畢竟是現實的居多,我們一島孤懸,我有什麼辦法使別人分享我的信心與驕傲呢?祇好悶在心中,孤芳自賞。我真不知道人生還有比這種孤芳自賞更難過的事。在學業既成,大家握手言別的時候,他們都欣然整裝,預備回國用其所學為他們的國家和人民服務。我呢?我的完整的國家在那裏?我年青立志要為他們服務的人民又在那裏?杭州雖然也是我們的國土,但究竟不是汴州,我又怎能,也怎忍錯把杭州當汴州呢?面對我的這些異國同學,我祇有黯然低頭。
我的這種背景和經歷,激發了我要為國家和人民做一點事的意願。縱使是暫時困守臺灣,我也願見有一個現代化的臺灣。使我們在這一部份國土的同胞能有像樣的生活;使臺灣在所有友邦人士的眼中,是一筆重大資產,而不是依賴外援的負債;在所有敵視或輕視我們的人的眼中,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力量,而不致無視我們的存在。根據我的有限的知識,我認為做到這一點並非難事,如我在前面所說的,既不需要大量金錢,又不需要高度技術,祇在我們的一念之轉而已。
在這一信念之下,我在四十二年有幸遇見一位思想開明,態度積極,而又公忠體國的長官,於是我便盡我所知貢獻出來。我經常在討論,建議,與公文中,改正流行的錯誤觀念,指出若干措施的不當,要求採取必要的政策,建議改革路線,策劃發展方向。我很欣慰,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我們社會對經濟發展,對財經政策的認識,都能遠較四十二年以前為清楚;我更欣慰我的許多想法已經付諸實施或正在實施中。但這是一個對傳統,權威,和落後的挑戰工作,我的作為容易使人嫉視,而我個人也終日在焦急,失望,憤激,和疲倦中過生活,超過了我身心兩方面的負擔。現在我的那位長官已不幸謝世,也應當是我退下來的時候。同時,我的年齡與忙碌工作已使我在知識上逐漸落伍,不容許我再繼續下去。為了我的晚年打算,為了公共利益,我也當從現在的工作退下來,讓衝力還沒有消失,知識還沒有開始落伍的年青一代去接替。所以本文是一篇移交報告,將我認為應當繼續促起大家注意的,應當繼續勸告政府採取行動的項目,開列出來,便利接替的人展開工作。同時也是我十多年在這一方面為國家服務的總結。一個人一生並不能做多少有意義的事,我很欣慰我已在默默無聞中做了一點有意義的工作,我總算沒有辜負國家和社會對我的培養!
最後,有一點我要申明的,是作為一個讀書人,我要對我知識上的良知負責,這是我一貫的態度。因此在本文中,我無意於故意的冒犯任何人,我也無意於故意的避免冒犯任何人。我希望受到冒犯的人三復我所說的話,如果仍覺得我是在故意的冒犯,那麼我知罪了。
二、現階段經濟發展的盡頭
無可否認的,自三十八年至現在,臺灣經濟有長足的進步。雖然對於每年的成長率有多大,各方意見不一,難得定論,但惡性通貨膨脹已完全置於控制之下,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出口大量增加,都市化大規模進行,都是具體的進步指標。造成這種進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日本人所奠定的基礎,特別是在電力、交通等公用事業,農田水利與農業發展制度,自然資源的規劃利用,教育,衛生等方面。換句話說,一個落後地區從事經濟發展的一些起步工作,日本人都做了。我們批評日本人農業臺灣,工業日本,是一句不負責任的口號,是不公平的。但日本人也為臺灣留下了一個壞影響,那便是政治上與社會上對殖民地的差別待遇,對臺省同胞在心理上有嚴重打擊,影響他們的公共生活。這種不良影響恐怕要用一代以上的時間去消除。
(二)政府的領導和推動,以及政府對經濟的比較重視。這是與我們在大陸時代主要的不同之點,也是外國人所極為欣賞的一點。雖然在他們的眼光中,我們距離他們的標準還很遠。在這一方面,故尹仲容先生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他實是推動臺灣經濟發展和經濟改造的基本動力,我們社會不應該就這樣快的埋沒掉他的功勞。臨陣思猛將,我們以後還會有想到他的日子。
(三)大陸遷來臺灣的一批企業人才和少數資金,特別是前資源委員會派來的一批工程人才。這些人正好接替了日本人撤走的空缺,成為維持和發展臺灣工業的主要力量。現在已有後繼無人之感。
(四)本省同胞的刻苦耐勞,和比較容易接受現代的企業觀念,及農工各方面的生產技術(這與教育普及有關),構成了經濟發展的基層力量。本省也有一批頗具現代企業頭腦的工商領導人物。將來的臺灣經濟發展,對於這兩種人的倚重都很大。
(五)本省幅員小,各地發展程度相差有限,經濟發展易於推動,而且少牽扯顧慮。同時,政治及社會穩定也是重要因素。
(六)美援,在過去的經濟發展中,美國友人不僅給與我們平均每年約一億美元的資金上的援助,成為穩定經濟,促進投資,和改善社會環境的重要力量之一;而且依據條約上的規定,也給與我們在政策上和實際行動上不少的忠告與督促,他們實不愧為我們的益友。
在這些有利的條件湊合之下,我們的經濟雖有快速的發展,但仍未脫離落後形態。或者套一句流行語,尚未起飛。我們且看下面的事實:
(一)農業是我們過去十四年最具成就的一個部門。雖然日本人在這一方面奠有很好的基礎,特別是在教育普及與交通便利方面,使最保守的農民比較容易接受現代農業知識和技術;但如果沒有負責發展的機構農復會的領導,策劃,推動,並以工作熱忱和與農民密切接觸,取得農民的信任,則臺灣農村所具備的有利條件──教育普及與交通便利,便無法發揮其效果,而農業也就不會有現在的成就。不過,由於一般經濟環境的限制,過去農業發展主要的路線是選種,施肥,輪灌,間作,防治病蟲害及在森林漁業方面的簡單改進,這些都是一個現代化的農業所必經的階段。但無論在生產技術,單位規模,組織,銷售,乃至意思形態上,都不是一個現代化的農業,則是無可否認的事。在現狀之下,臺灣農民的生產力,所得,和生活水準絕對屬於落後型態。
(二)工業的發展甚至較農業更快,但主要限於兩個部門:農業加工與進口代替品。前者是落後國家的典型出口品,算不得真正的工業產品。後者則以滿足國內市場為主要目標,無須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同時在高度保護之下,也不怕外來產品在國內市場競爭。最近兩三年工業產品的出口雖有增加,但多屬於遊擊性的,並需要國內各種直接間接的補貼,並不能在海外建立穩定正規的市場。在這種情形之下,所發展的工業便不需要考慮到品質與成本的問題。於是所有管理,技術,推銷,企業組織都可因陋就簡,形成一個落後的工業。這還是就比較初級的工業而言。至於高級工業,則尚在開始階段。
(三)過去重大投資的資金,多來自美援,從沒有採取嚴厲的方法以降低人民生活水準,或阻止生活水準上升來籌集資本,也沒有透過正常籌集長短期資金的機能來融通產業,運用現代財金工具以穩定和發展經濟的情形也不多,所以沒有能發展出一套複雜的財政金融政策,和健全的財務(包括預算)行政以及現代的金融組織。換句話說,我們的財務行政與金融組織都不能適應現代經濟的要求,我們的財政金融政策與經濟活動的關係,遠沒有進步國家那樣密切。同樣落後的情形還有貿易與商業,對於現代的市場研究,推銷技術,還沒有欣賞的能力,不要說實行了。而所有這些因素都與經濟發展有密切的關係,他們是經濟發展的結果,也是助長經濟發展的原因。在一個落後的經濟社會,如果不採取主動使其成為助長經濟發展的原因,便會成為阻礙的因素,延滯經濟發展的進度。
(四)從經濟發展的觀點看,我們的行政,立法,社會等各方面,都是落後的,尤其是我們還沒有形成一個領導階層,足以領導經濟的全面發展。關於這些方面,以後我們還要提到。
從上面的敘述,我們可以得到幾個肯定的結論:(一)我們仍是一個落後的經濟,在進步經濟中不能有我們的地步。(二)過去的發展都是走的簡單容易的路,沒有下硬工苦工,這種發展經不起考驗,這種經濟經不起風浪。再加上沒有深厚的自然資源,沒有高度的技術涵養,便形成了故尹仲容先生所說的「淺碟子」經濟。由於臺灣幅員小,這個碟子不但淺,而且小。(三)既然是淺碟子,就易滿易盈,換句話說,發展前途有限。(四)既然是淺碟子,就容易枯竭。照目前人口快速增加,外援將停,而公私消費不斷提高的情形下,如果沒有進一步的發展,三、五年的時間就可使經濟往下沉,沉到難以維生的境地。
事實上,臺灣經濟照目前的發展方式已經到了盡頭,簡路已經走完了。再沒有不要重大投資便可大量提高生產的農業資源,再沒有因陋就簡,在保護之下大量發展的工業。換句話說,照目前的方式已經找不到有利的投資機會;這個局面已經不能容納更多的資本和人力,也談不上繼續提高生活水準。這個淺碟子已經滿了,下一步是讓這個碟子枯乾,還是換一個比較更深的碟子。枯乾是一件容易做的事,但是我們所不願的事;換一個碟子則是我們所願做的事,但是一件艱難的事。我所謂艱難是因為:
(一)三十八、九年我們開始臺灣經濟重建與發展的一些有利因素,有的已充份利用,如日本人為經濟發展所做的起步工作,大陸遷來的資本與技術人員;有的正在消逝,如外援,如三十八年撤退來臺痛定思痛的一股振奮之氣所產生的政府領導和推動。
(二)自然資源太過缺乏,而人口增加則太快。
(三)進一步發展所需要的資本,技術,組織,與管理,與現有的雖有連續性,但性質規模將有很大的差異。與這種發展相配的金融組織,貿易與商業技巧,都付闕如。現有的不能適應新的需要。
(四)現有的傳統觀念,政治風氣,經濟制度,都不足以使經濟作進一步的發展。
根據上面分析,顯然的要換一個比較深的碟子,要使臺灣經濟更上一層樓,勢必要付出遠較過去為大的努力與犧牲,在某些方面勢必要澈底改弦更張。這是一個嚴肅沉重的工作,也是關係我們未來若干年命運的工作。朝野上下應給與極端的重視,並立即採取行動。作者資料
王作榮
經濟學家與政治人物,曾任《中國時報》總主筆;歷任政府公職,早年服務於中華民國行政院美援會,後任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考選部部長、監察院院長。 被《天下》雜誌稱揚為中華民國政策經濟學的先驅,台灣第一位政策經濟學家,台灣經濟建設的設計師。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