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教宗對話:教宗方濟各談信仰、家庭、人生與社會
- 作者:教宗方濟各(Jorge Bergoglio)、思科卡拉比(Abraham Skorka)
- 出版社:啟示
- 出版日期:2014-07-31
- 定價:350元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全球授權18種語言,12億粉絲同心期待,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榜!
◆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世界50大領袖人物榜首,最受愛戴的「平民教宗」親臨!
第一手披露!教宗方濟各唯一親自撰述的對談集
對話,是為了讓靈魂與自己、與他人、與神更接近,
透過這場對話,讓教宗方濟各做你的人生導師,
無論是面對心靈的困境,還是現實生活的變化與挑戰,
你將擁有更深刻的智慧、更廣闊的視野,以及更豐沛的勇氣與力量。
本書是兩位當代睿智的宗教領袖、心靈導師與學者的對談。教宗方濟各在阿根廷首都當總主教時,與他的好友——猶太教精神導師思科卡──數年來定期聚會,兩人就當代社會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做了一系列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兩人從靈性談到世俗、從天上講到人間,涵蓋了各種熱門、甚至敏感的議題,例如:無神論、宗教的本質、墮胎、安樂死、同性婚姻、老人問題、濟助貧窮與假慈善、政治與種族衝突……等等。
在書中,兩位智者同坐一室,邀請讀者一同參與這場充滿生命尊重與社會關懷的跨宗教對話。書中除了對議題的深入探討外,也處處流露出教宗的幽默與親和,他談到小時候祖母唱的童謠如何影響到他對死亡的認知,也談到在修院讀書時,因為對一位邂逅的女孩一見傾心,幾乎放棄了做神父的意願。兩人在回憶祖國一路走來的艱辛民主道路時,更會讓心繫台灣政治發展的人感到心有戚戚焉。
本書不同於歷任教宗的著作,不是艱深晦澀的神學,也不是專為教徒所寫的教會訓導,而是存於現代社會中各種問題與挑戰的思辨與指引。不只是宗教人士,只要是關心社會議題與心靈成長的人,都能從書中得到激勵與啟發!
【名人推薦】
◎王豫元(中華民國駐教廷特命全權大使)
◎李家同(清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
◎洪山川總主教(天主教台北總教區)
◎劉振忠總主教(天主教高雄教區)
【各界好評】
「本書精彩呈現了教宗方濟各與思科卡拉比之間溫暖的友情,這些對話豎立了誠實而彼此尊重的交流典範,幫助我們修復這個破碎的世界。」
──艾利克.葛林柏(Eric J. Greenberg)拉比(反誹謗聯盟跨宗教事務部主任)
「無論你的信仰背景與他們是否相同,你都會對這兩位心靈導師的對談內容與坦率態度留下深刻的印象。」
──菲利普.坎寧漢(Philip A. Cunningham)博士(聖約瑟夫大學神學系教授)
目錄
作者序 如鏡子的門面 教宗方濟各
作者序 我們對話的方式 思科卡拉比
第1個對話 找尋天主的路徑
第2個對話 魔鬼:外在的誘惑,內在的挑戰
第3個對話 有神論、無神論,以及不可知論
第4個對話 宗教信仰的本質
第5個對話 真先知還是假先知:宗教領導者該具備的條件
第6個對話 門徒的陶成:神父應該結婚嗎?
第7個對話 祈禱、奉獻金、買賣交易
第8個對話 罪惡感的存在意義
第9個對話 基本教義派:製造疏離的獨裁者
第10個對話 死亡只是一種處境的改變
第11個對話 安樂死與自殺的底限
第12個對話 老年,生命中的黃金歲月
第13個對話 社會的母親:女性的角色與地位
第14個對話 生命的神聖:墮胎可以被允許嗎?
第15個對話 對離婚問題的堅持與讓步
第16個對話 看待同性戀,從尊重開始
第17個對話 科學與宗教:並行不悖的兩個領域
第18個對話 教育與孩子的世界觀
第19個對話 國家、政治與權力
第20個對話 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
第21個對話 真正的全球化:保持多元差異的多面體
第22個對話 金錢的義與不義
第23個對話 濟助貧窮與慈善工作的真義
第24個對話 從猶太大屠殺談種族迫害與災難
第25個對話 七○年代的困境:創傷不是心懷怨毒的理由
第26個對話 征服者、社會主義與裴隆主義
第27個對話 從衝突走向合一:在和諧的差異中同行
第28個對話 共同的挑戰:跨宗教對話
第29個對話 宗教永遠有它的未來
內文試閱
全球化:保持多元差異的多面體
教宗方濟各:使所有東西變成單調一致的全球化,本質上是帝國主義,手段上是自由主義,但它是不人性。最終,它會導致國家被奴役。我以前說過,我們必須在人性的和諧一致中保持多元的差異。你前面提到一切全球化精神的優點,它可以幫助我們對彼此更加了解,但是它也可能不利於種族。我們常聽到種族的「大熔爐」這個說法。如果這只是文學性的描述,那沒問題。但如果這是意味著要將民族熔合起來,就有些不對勁了。一個民族必須維持它自身的特性,但同時也要與其他民族和諧共榮。
思科卡拉比:在阿根廷,主張「大熔爐」的人是希望創造一個阿根廷模式,要所有人都蜕去他們的皮膚,將自己轉型。這些極端分子並不想要藉互動使我們更好。
教宗方濟各:他們是基本教義派。阿根廷歷史的一個特色就是多元種族。這顯示出相當的團結性以及對個別特性的尊重。我想在拉丁美洲 -- 包括烏拉圭、祕魯南方、以及部分智利 -- 是「多元融合」最普及的地方。這裡是指「多元融合」這個名詞的正面與豐富的意義。不同文化在這裡廣泛的交會,而不是「熔」合。我喜歡看到在節慶的時候,各種不同文化的社區都參與的情形。因此,我認為政府作了正確的抉擇,在籌劃兩百週年國慶時,他們讓各個不同文化社區都能參與,顯示出我們國家的多元性。
共同的挑戰:跨宗教對話
教宗方濟各:福音派教會第一次邀我參加他們在月神公園(Luna Park)的聚會時,整個運動場都坐滿了。那一天,一位天主教神父及一位基督教牧師都做了講演。他們兩人穿插著各講了兩場,中午時間休息吃三明治。中間某個時候,一位基督教牧師請大家為我及我的牧職工作祈禱。他有先問過我,是否接受他們為我的祈禱,我回答說,我當然接受。當他們祈禱時,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跪下接受他們的祈禱與在場七千人的祝福,這是非常天主教的姿勢。事後的第二個星期,有本雜誌的標題寫著:「布宜諾斯艾利斯,群龍無首。總主教變節叛教。」為他們而言,與外教人一同祈禱就是變節叛教。即使是一個對天主抱著懷疑的不可知論者,我們也可以一起仰望,尋找超性的啟示;每個人都可以以他自己的傳統祈禱。這有什麼問題嗎?
思科卡拉比:我有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是一位非常特別的拉比,他的名字是塞繆爾.阿維多.哈客漢(Shmuel Avidor HaCohen)。他比我年長許多,是以色列和平主義運動「立即和平」的創始人之一。他在很多方面都是個改革者。哈客漢曾為另一位傳奇性的拉比,亞伯拉罕.依撒格.哈客漢.庫克(Abraham Isaac HaCohen Kook)寫過傳記。庫克是二十世紀前半期的人,他曾說:雖然以色列集體農場「基布茲」(kibbutzim)離經叛道,但那些設計並創建基布茲的人,做的是虔誠的信仰行為,因為當以色列的土地仍在土耳其人的佔領下,而且還是一片沼澤時,他們就回到了那片祖國的土地。為他而言,那時還不准歐洲猶太人回到那片土地去,而藉由在那片土地工作來恢復猶太人的尊嚴,就是一個虔誠的舉動。他是個不畏潮流,逆向行舟的人,就像你在基督教的禮拜中跪下一樣。這是為何哈客漢將他的書名為《一個反潮流的人》。從這個角度來看,我欣賞你在感恩祭典中所做的改變,讓總統向各宗教領袖致意,也讓他們中一些人講道。在一個古老的組織內要做這些改變,不是容易的事。我敬佩你試著突破古老,不好的循環。這是我們的工作,我們的挑戰。
對離婚問題的堅持與讓步
教宗方濟各:離婚是不同於同性戀結婚的問題。教會向來反對離婚法,但是關於這事,確實存在著許多人類學的紀錄。在1980年代,這是比較有爭議性的宗教問題,因為婚姻要到死亡才結束,是天主教非常重視的美德。但是,現在的天主教教條提醒那些離婚後又再婚的教友,雖然他們的生活從婚姻不可拆散與婚姻聖事的規定而言,是在違反的邊緣,但他們並沒有被開除教籍,他們仍應該融入堂區的團體生活中。東正教對離婚問題更加開放。在這個議題上,有的人反對,但作用不大;有些極端的意見,沒有受到普遍支持。有人說,最好不要准許離婚;但也有人從政治的立場來看,願意開放對話。
思科卡拉比:猶太教拉比法律中的《猶太宗教法》( Halacha)有離婚機制的規定。毫無疑問的,這是個嚴重的事情。與天主教不同的是,為猶太教而言,這不是信仰的問題。天主教的立場是基於福音中耶穌對離婚的強烈反對,類似保守的沙邁學派(House of Shammai)拉比的主張。在猶太教中,如果婚姻發生問題,只有在認真協助夫妻化解歧見的努力失敗後,才會幫助他們完成離婚的正式行動。我用這些名詞來陳述這個問題,是因為在猶太教中不是拉比,也不是拉比法庭「宣布」或「判決」兩人婚姻狀態的改變,他們只是監督離婚的過程是按照規定進行。男女雙方宣布並取得他們新的婚姻狀態身分,如同他們結婚一樣。這是兩個人所做的私人行為,由一個具有法律知識的人監督,以確保進行的方式正確。這是為何在下面所述的議論中,為我們而言,並沒有太多的爭議。類似的情形發生在關於輔助生育技術的爭議中。猶太教傾向贊成這種技術,因為這是幫助天主使女人成為母親,減輕那個人痛苦的一種方法。比天主教的立場較為彈性。天主教在這些議題上有較堅定與嚴格的立場。但是,在民主社會中我們對這些議題的立場,必須要試圖達成共識。首要的原則必須是:生命是神聖的;我們不能將細胞當作黏土來玩弄 -- 這是天主教,也是猶太教的教導。宗教及那些偏向自由派立場的人,必須達成協議 -- 雙方都必須有所讓步。但是,我們只能讓步到某個程度,因為生命是神聖的。對此,雙方都各有他們自己的解釋,但是彼此要有認知,生命需要受到最高的尊重。如果我們不能同意這點,我們就無法往前邁進。
教育與孩子的世界觀
教宗方濟各:我也不同意一個會對非天主教徒造成歧視的宗教課程,但是,是的,我確信宗教必須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就像在課堂內廣泛課題中的一個元素。如果宗教課不能像其他科目一樣在課堂內討論,我認為這是一種歧視,因為如此你不能教導關於生命與歷史事件的宗教觀點。
金錢的義與不義
教宗方濟各:第一世紀的傳道者有句話說:巨大財富的背面都有一個罪惡。我不認為這句話在所有情況下都適用。我同意拉比你說的:有些人認為他們捐了錢,就可洗盡他們的良心。但是我們宣講的良心的潔淨是用不同的途徑。我以前說過,有時我會問辦告解的人,他有施捨乞丐嗎?如果他們說有,我會繼續問:「你看著他們的眼睛嗎?你碰觸他們的手嗎?」這時候他們就會開始支支吾吾,因為太多太多人只是丟下銅板,但把臉轉開。這是態度,這是姿態。我們或是活在我們的弟兄中間,或是活在不義的金錢中。我們的第七誡說:你不可以偷竊。有些人擁有不義的金錢,想要以善行來彌補。如果他的行為沒有改變,或是沒有悔改的明證,我從不會接受這種心態的賠償。要不然,這人自己良心安了,但是行為依舊。曾經有位宗教領導人被人指控收受毒販的捐款,但他說他用這錢來做善事,沒有詢問錢的來處。這是錯誤的行為。我們不能接受沾了血的錢。宗教與金錢之間的關係,向來不是容易處理的問題。有的人總是愛談論梵蒂岡的黃金,但那是擺在博物館的。同時,我們也必須了解博物館與宗教間的區別。宗教需要金錢來推行它的工作;這是經過銀行處理,合法的金錢。重要的是如何使用收到的捐助或奉獻的錢。梵諦岡的財務是公開的;它總是有赤字。博物館收到的捐獻及門票錢,是用在漢生(痲瘋)病醫院、學校、非洲、亞洲、及拉丁美洲社區。
思科卡拉比:世上不可能有個完美無缺的機構,即使是宗教性的,因為人是不完美的。每個人都是矛盾的。神父、牧師、拉比加入宗教組織有各人不同的原因。有的人可能是為了改善自己,或是做為自我控制的方法,但到某個程度時,他們就會走入歧路。不是每一位神職人員的行為都是毫無瑕疵的,但這不應該減損宗教的本質。我們不應由於一個人的過失,就將整體論斷為偽善。我們必須將麥子從穀殼中分出。但是,對宗教的要求標準更高,因為宗教是基於高尚的品德。滿口講論虔誠,但行為不符道德標準的人,是雙倍的過錯,正如一名法官不公平的判決,使公民失去對司法制度的信心一樣。在阿根廷的獨裁政府統治期間,那些負責對付游擊隊的人也是雙倍的過錯,因為他們無視正義,完全走錯道路。除了造成無數家庭的痛苦外,他們對阿根廷的傷害,極為嚴重。我們可以說,那些行為不正的政客也是同樣的犯了雙重錯誤,因為他有義務要做為榜樣。
教宗方濟各:為一個神職人員來說,無論是拉比、神父、或牧師,最壞的事莫過於過一個雙重生活。一般人如果有了家庭,又在外面另築愛巢,也許不會受到那麼大的譴責,但是如果是個神職人員,就會受到極為嚴厲的譴責。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對這種雙重錯誤,向來非常直率,不留情面。在「安布羅夏諾銀行」(Banco Ambrosiano)的醜聞事件中,他責令他們必須全部賠償(註82)。
祈禱、奉獻金、買賣交易
教宗方濟各:祈禱是釋放與自由的行動,但有時人們的祈禱顯現出一種操控的意圖,這就等於想要去操控天主。之所以會這樣,與某種畸形的心態、過多的繁文縟節、太多想要控制的心態有關。祈禱是傾訴與聆聽。許多時候它是深沉的靜默、敬拜,以及等待結果發生。在祈禱中,也同時存在著虔敬的靜默與類似討價還價的舉動,就像亞巴郎(亞伯拉罕)為了索多瑪與哈摩辣(娥摩拉)的懲罰而向天主求情一樣。梅瑟(摩西)為了他的人民也與天主討價還價,希望天主不要懲罰他們。這種勇敢的態度伴隨著謙遜與虔敬,是祈禱的精髓。
思科卡拉比:在我們與神的關係中,最糟的事情不是與祂爭執,而是我們變得冷漠。一個信徒即使在最低潮的時候,也要繼續向神傾訴,就像千萬名要走進毒氣室受死的猶太人所做的,高唱:「聽啊,以色列,上主是我們的天主,上主是唯一的主!」這是對信仰的宣認:無論發生什麼事,他們仍然相信祂。在我們的贖罪節祈禱禮中,我們加入了一個在華沙猶太廢墟(Warsaw Ghetto)找到的一份文件上所寫的故事(註1)。這個作者敘述,他的妻子及兒女都死了,他是全家唯一倖存的人。他在極度痛苦中向神抱怨,但其中有一段他說到,無論經歷什麼樣的試探,他依然對祂信賴不移。這就是真信仰。
宗教信仰的本質
思科卡拉比:每個人與神的關係都是獨特的。我們每個人不是都有不同的個性、不同的愛好、不同的生命經驗嗎?所以,每個人與神的關係、對話都是獨特的。不同的宗教信仰對這種對話也會有不同的影響。人們常問:「為什麼會有不同的宗教存在?」我相信答案是「因為每個人的經驗都不一樣」。當眾人分享不同的經驗,而在其中找到同樣的特質時,宗教就由此形成。以猶太教來說,因為它是一個有數千年歷史的古老宗教,所以必須要以古老的詞彙來表述。在羅馬文化中,宗教、民族與人民這三個名詞具有不同的意義,但在比羅馬文化早了大約一千年的猶太文化中,這三個觀念是不可分割的。要成為猶太民族的一分子,也意味著必須接受他的宗教信仰,如同盧德(路得)對納敖米(拿俄米)所說的:「你的民族,就是我的民族;你的天主,就是我的天主。」(註1)
教宗方濟各:天主讓每個人都能在心中感受到祂,祂也尊重所有民族的文化。每個民族將他們所體認的天主,以自己的文化加以詮釋、提昇、淨化,並給予一個體系。有些文化的詮釋比較粗簡,但天主對所有民族保持開放。祂召叫每一個人,祂感動每一個人去尋求祂,並經由祂的創造來發現祂。以猶太教與基督宗教而言,我們有著個人的啟示。天主親自與我們相遇,祂將自己顯現給我們,祂為我們指出道路並陪伴我們前行,祂告訴我們祂的名字,祂藉著先知帶領我們。基督徒相信,最後,祂將自己顯示給我們,並經由耶穌基督把祂自己賜給了我們。然而在此之外,在歷史的過程中,因為某些現實因素造成了分裂,形成了不同的團體,以不同的方式過著基督徒的生活,像是宗教改革運動。我們經過三十年的戰爭,形成了不同的信仰。這實在令人難以接受,也是一個恥辱的時期,這卻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天主是充滿耐心的,祂等待,而且祂絕不殺戮。是人想要代表天主這樣做。以天主之名去進行殺戮,是一種褻瀆。
找尋天主的路徑
教宗方濟各:我們必須告訴每個人,要往自己的內心深處去看。耽溺於玩樂是內在的裂痕。它不會帶領我們找到真正的自我,它只會擋在我們前面,讓我們看不到自己心中的那面明鏡。
死亡只是一種處境的改變
教宗方濟各:如果相信死後的生命只是一種逃避焦慮的心理防衛機制,那不會對我們有什麼幫助。這種焦慮還是會來。死亡將我們扯離現世,這是為何我們會感到痛苦。我們都有眷戀,不願放手,因此害怕。沒有任何對身後世界的想像可以讓我們免除這些痛苦。即使是最有信德的人也會感到他們被剝奪去了什麼,因此他們必須遺留下部分他們存在的事實 -- 他們的故事。這是無法傳遞的感覺。也許那些昏迷過的人會有類似的感受。福音中,耶穌在橄欖山祈禱前說,祂的心靈憂悶得要死(註53)。書上寫,祂害怕將要到來之事。根據福音記載,祂死時念了《聖詠(詩篇)》22篇:「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為什麼捨棄了我?」(註54)由此可見,沒有人例外。我相信天主的寬仁,祂會非常慈悲。讓我們這樣說吧,沒有麻醉藥可以免除我們的憂悶,但我們有能力來承受。
思科卡拉比:知道我們的歲月有限會令人感到壓力,更糟的是,我們不知道限度在那。如果我們認為自己的生命毫無意義,只是一個偶發的自然現象,所有事情都無可避免地因死亡而終止,這是多麼可怕的事!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的生命就沒有意義,更別說任何價值觀或公義了… 當然,那只是一個極端的看法。還有兩種可能性。對那些懶得理睬關於天主的問題的人,生命有它本質的意義 -- 它的慷慨與公義的訊息,世代相傳。為那些相信天主的人而言,顯然的我們相信祂點燃我們的生命,死亡只是我們處境的改變。
教宗方濟各:不久之前我讀到一個第二世紀的作者,他將耶穌復活的整個過程,連接到今生的生命。他說的大意是:「不要忘了你是要去那裡,不要在這旅途中過得太舒適,因為這樣會使你著迷,而忘了目標。」我們必須對我們的旅途負起責任;旅途中我們要用我們所有的創造力,努力的改善這世界,但我們絕不可以忘記,我們是在邁向一個預許的路途中。我們走上旅途是創造的責任,為執行天主的命令:成長,繁衍,管理大地。最初的基督徒,以懷抱希望的死亡為中心,團結圍繞在這個理念的四周,並以船錨作為象徵。如此,望德就是那深深鎖在海岸的錨,他們緊抓著繩索前行,不會迷途。救贖在於望德,祂終會向我們完全的啟示,但在等待的時刻中,我們要抓緊繩索,做我們相信我們當作的事。聖保祿宗徒告訴我們,「我們得救,還是在於希望。」
作者資料
教宗方濟各(Jorge Bergoglio)
獲選《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世界50大領袖人物」榜首,被譽為「平民教宗」,是全球12億天主教友的精神領袖。 原名豪爾赫.伯格里奧,出生於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年輕時曾做過警衛、夜店保安人員、化學技師與文學教師等工作,深切瞭解社會百態。原任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總主教,2013年獲選為教宗,成為第一位出身於拉丁美洲的教宗。 他上任後不斷突破傳統,把教宗的至高無上地位放在一邊,訪貧問苦,在監獄裡為犯人洗腳,親吻罹患罕病及毀容的男子,親切地和年輕人一起自拍,甚至親自打電話回覆向他求助的人,親民、寬容的現代作風深受全民愛戴。 相關著作:《與教宗對話:教宗方濟各談信仰、家庭、人生與社會》
思科卡拉比(Abraham Skorka)
全名是亞伯拉罕.思科卡,被尊稱為「拉比」(猶太人的導師之意)。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地區的猶太社區領袖,布宜諾斯猶太宗教學院的院長,以及聖經學、猶太法典、拉比文學的教授。他也是化學博士及生物物理學家,曾發表過多篇科學論文。 相關著作:《與教宗對話:教宗方濟各談信仰、家庭、人生與社會》
基本資料
作者:教宗方濟各(Jorge Bergoglio)、思科卡拉比(Abraham Skorka)
譯者:王念祖
出版社:啟示
書系:Soul
出版日期:2014-07-31
ISBN:9789867470928
城邦書號:1MA043
規格:平裝 / 單色 / 27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