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經濟/趨勢 > 趨勢
台灣的兩面鏡子:從中國、日本缺什麼,看台灣如何加強競爭力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台灣的兩面鏡子:從中國、日本缺什麼,看台灣如何加強競爭力

  • 作者:近藤大介
  • 出版社:野人文化
  • 出版日期:2014-07-30
  • 定價:350元
  • 優惠價:9折 315元
  • 書虫VIP價:298元,贈紅利14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83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什麼是「中國臉」、「日本病」? 什麼是鴻海崛起、夏普沒落的主因? 什麼樣的台灣服務品質使人被騙也甘願? 什麼是台灣不利於經營國際品牌的原因? 大到國際視野,小至一根牙籤 檢視中國與日本的缺失 中日兩國如同明鏡 照見台灣急起直追的方向 中國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第三大經濟體,在東亞具有關鍵影響力,也是台灣的重要鄰居,文化上有深厚的淵源,經濟上有連動關係。理解並關注他們,是台灣的重要課題。 本書作者近藤大介為日本講談社《現代週刊》副總編輯,曾被派駐北京三年,他累積生活經驗與職場觀察,從服務品質、企業文化、年輕人的力量、技術創新能力、國家格局等項目,評比中、日各有哪些擅長項目或缺失,並提出改善的建言。 此外,能說流利中文,且家族與台灣頗有淵源的近藤大介,曾採訪台灣三位民選總統,並走遍台北,多年來累積不少對台灣政局、社會的第一手觀察。這次為了本書台灣版出版,他專程來台採訪,寫下專章,精闢分析在中華與日本文化交相影響下,台灣如何找到自己的競爭力。 台灣與中國有共通的文化背景,又曾被日本統治50年,可說是中、日兩種文化匯聚之地;而閱讀本書,看到中、日各有的缺失時,也會發現有許多缺點在台灣處處可見。中國與日本,如同兩面明鏡,台灣的缺點被映照在鏡面上,唯有正視缺點,加強自身的能力,不重蹈中、日的錯誤,台灣才能擁有更進步、更美好的未來。 【本書特色】 ◎觀察中、日企業文化: 中國擁有龐大的資金,為何技術尚無法超越日本? 中國的百人公司,為何每次都要招募至少30個員工? 日本企業的新提案,為何往往胎死腹中? 中國老闆的致命傷是什麼? ◎從宏觀角度分析中、日國力此長彼消的原因: 中國宛如戰國時期,年輕人勇於嘗試、單打獨鬥、追求成就感。 日本高齡化社會,資金、職位多為老人持有,年輕人沒有發展機會。 中國是大陸型國家,因地緣政治的關係,始終保持洞悉國際局勢的能力。 日本是島國,缺乏廣闊的視野,一味追求和平,形成封閉型社會。 ◎從中、日各有的缺失,綜合分析台灣競爭力與改進空間: 台灣優點:隨機應變、馬上行動;女性在社會上活躍的程度與男性相同;具有體貼入微的服務精神 台灣缺點:宣傳能力不足,不利於經營國際品牌;擅長複製外來事物,但缺乏脫胎換骨的能力;對外界變化缺乏危機意識的島國性格 【名家推薦】 .朱文清(駐日本代表處台北文化中心主任) .邱立本(《亞洲週刊》總編輯) .胡文輝(《自由時報》總編輯) .范疇(連續創業者、《與中國無關》作者) 「我一直認為日本人對國家利益、公司利益一直很清楚,終身雇用制雖然逐漸鬆動,但是「以社為家,以社為榮」的精神仍然廣泛存在。作者以其實際觀察提出的兩面鏡子,就像孔子所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相信讀者能從本書獲得很多啟示。」 ——朱文清(駐日本代表處台北文化中心主任) 「在這樣充滿誤讀與誤判的時刻,近藤大介的最新觀察,撥開了不少文化的迷霧,讓博弈各方都看清楚自己和對方的身影,更看清楚對方內心深處的脈動。這也是三面鏡子交叉映照的效應,看到今天和昨天的映像,也最終可以探索明天的映像。 文化鏡子的意義,在於認清楚那些本來模糊的影子,在比較文化、社會與歷史的過程中,在發現別人之前,發現了新的自己。」 ——邱立本(《亞洲週刊》總編輯) 「母親在台灣出生,台灣是「母親的故鄉」,外曾祖父日治時期任職台北火車站站長,妻子是中國人,在日本、中國有多年工作及採訪經驗,曾多次到台灣採訪……近藤大介先生身兼企業管理者、學者、記者、觀察家,就他在日本、中國工作及生活親身體驗,從細微處觀察兩國人民作事方法及態度等「外在」的不同,診斷出「日本病」、「中國病」,歸納出「內在」因素的大哉問:是國家性缺失,還是國民性痼疾?《台灣的兩面鏡子》值得大家細讀觀照。」 ——胡文輝(《自由時報》總編輯) 「中日之間的實體戰爭已經於一九四五年結束,但是中日之間的文化戰爭、認同戰爭,卻還在台灣暗地開打,其洶湧的程度,導致絕大多數的台灣人,包括從未到過日本和中國的年輕人,喪失了「以台灣為座標」的能力,更別說「以世界為座標」的氣魄。今後三十年後的台灣人,究竟是「和魂漢才」,還是「漢魂和才」,甚至「美魂漢才」,真的難說。而我個人希望看到的是「世魂台才」:一個以地球為座標的台灣人才集合體。」 ——范疇(連續創業者、《與中國無關》作者)

目錄

【推薦】「日本病」值得參考◎朱文清 【推薦】文化鏡子照出新的自己◎邱立本 【推薦】辣炒翠玉白菜──台日中三角關係的鏡中影像◎胡文輝【推薦文】 【推薦】「台灣」這件作品完成了嗎?◎范疇 【台灣版序】母親的故鄉 第一章 中國缺什麼:優質的服務 首都機場服務效率差,讓旅客彷彿深陷「中國炒菜鍋」 北京計程車司機令人大嘆:「這裡就像不在地球上。」 北京奧運之後,中國已放棄成為「服務業大國」嗎? 日式便利商店的宗旨:服務,就是讓顧客得到滿足 北京便利商店需加強員工訓練,提升服務品質 「黑貓宅即便」到府收件、隔天送達,掀起服務業革命 體認「服務就是金錢」,將使中國服務業高速發展 第二章 日本缺什麼:責任感 自豪的液晶技術被對手模仿,夏普面臨經營困境 被鄧小平引進中國的松下電器股價暴跌 夏普與索尼為什麼在市場上節節敗退? 調整價格並開發被取代性低的產品,企業才有競爭力 無人敢為新企劃負責,日本企業難創新 沒人能忍受老是「尚在研究中」的日本企業 日文是一種逃避責任的語言 無人敢背負統一日本國名念法的歷史責任 天皇與首相形成可互相卸責的治國體系 日本擅長失敗了也無法究責的團體運動 溫馨提醒可能只是為了逃避責任的偽裝 第三章 中國缺什麼:協調一致的團結精神 中日文化差異大,繞地球一圈才有交集 從舉辦迎新會談中國員工缺乏團隊精神 中國員工開會時,彼此爭功求表現 中國人口多,競爭激烈,同事是勁敵不是夥伴 日本從求學到求職嚴格要求一致性 比起個性合群,文化產業更需要才華洋溢的員工 為了維持團結與平等,日企不特別獎勵傑出員工 中國年輕人面試的缺失:不重視服裝,無時間觀念 年輕人多樣的個性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原動力 日企會錄取具備什麼特質的應徵者? 在日企工作需掌握的三大工作技巧:報告、聯絡、商量 中國老闆命令至上,員工缺乏為公司賣命的動力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機會處處,導致人才容易跳槽 中日企業的優、劣雖完全相反,但合作前景依舊樂觀 第四章 日本缺什麼:年輕人的力量 七十一歲高齡的馬術選手居然取得奧運參賽資格 六十五歲是第二次青春的開始 日本街頭上的年輕能量正在消失 經濟衰退、物價高、通貨緊縮,導致年輕人收入低 日本社會講究輩分,老年人把持職位與資金 便利商店、百貨公司轉型,以爭取有購買力的老人 日本年輕人對海外旅遊增廣見聞不感興趣 日本年輕人沒錢買房、買車 咖啡廳、電影院、健身房成為老人的天下 溫馴的「草食系」年輕人對抗積極的「肉食系」老人 「三一一」震災、海嘯重創日本,年輕人更加自閉 女子偶像團體、韓國帥哥成為年輕男女的精神寄託 連國粹相撲的頂尖力士大多是外國人 第五章 中國缺什麼:細膩的技術 若古代有諾貝爾獎,中國年年都會得 中國與日本的技術差距已達90:100 日系雜誌中國版的自製內容已達80%~90% 從建築技術的細膩程度看中國落後日本有多大 日本技術的細膩度仍是中國望塵莫及的 在中國製造的UNIQLO保暖衣,講究精細的製作技術 中國有成熟的代工技術 培養人才、扶植民營企業,是中國製造業的未來 中國擁有雄厚的資本來提升技術,增加競爭力 第六章 日本缺什麼:廣闊的世界觀 農業與勞工專家竟被任命為財務大臣 首相對世界局勢漠不關心,與鄰國失和 官員在國際場合只會講日文、不與外國人打交道 媒體撤回駐外人員,電視新聞缺乏國際要聞 封閉性思惟作祟:百萬人足不出戶、排斥移民 島國環境型塑日本「封閉性意志」的民族性 地緣政治使中國具有廣闊的視野與洞悉全局的能力 中華文化與日本文化,其實可互補 第七章 台灣缺什麼?不缺什麼? 外婆心目中的世界第一樂園 在松山機場感受到親切、有效率的服務 中、日文化天平的兩端,台灣傾向哪一邊? 台灣優點一:隨機應變、馬上行動 台灣優點二:女性在社會上活躍的程度與男性相同 台灣優點三:令人感到「就算被騙也甘願」的優質服務 台灣缺點一:宣傳能力不足,不利於國際品牌 台灣缺點二:複製外來事物,缺乏脫胎換骨的能力 台灣缺點三:缺乏危機意識的島國和平癡呆症 【後記】日本是反面教材嗎?

序跋

台灣版序 母親的故鄉
  對我而言,台灣,是「母親的故鄉」。   話雖這麼說,其實我的母親是道地的日本人,她於日本殖民時期在台北出生。不僅母親,母親那邊的家人也幾乎都在台灣出生。直到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為止,母親一家人都住在松山機場附近。當時我的外曾祖父是台北車站的站長,外婆則在台灣銀行服務。因此,我從幼年時期,就聽著母親或外婆細數在台灣生活時的美好回憶而長大。米粉等各種「夜市小吃」,更是母親及外婆的拿手菜。   二十多歲時,我第一次造訪「母親的故鄉」。當時花了一個星期,走遍台北的大街小巷。因為不論哪一條街道,都令我覺得充滿母親一家人的回憶。有時候,當我迷了路在街上攤開地圖,總會有台灣人以流利的日文主動協助。台灣人真的充滿溫情。此外,就是故宮博物院非常迷人!   完全對台灣著迷的我,之後曾經好幾次往返台中、高雄等地。成為記者後,主要是為了採訪而到台灣。我曾經採訪過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這三位總統,也曾和《中國時報》有合作關係。   我認為台灣文化是巧妙融合了台灣既有的文化,以及中華與日本文化之後,發展出的獨特「結晶」。不正是台灣人巧妙地以現代精神呈現出日本平安時代就被視為理想的「和魂漢才」嗎?   得知本書將要在這樣的台灣出版時,我除了興奮,也感到些許緊張。本書原本是為了不太嫻熟日本文化的中國讀者,以淺白的方式來論述中、日兩國的文化差異(簡體中文版書名為《中國缺什麼,日本缺什麼》)。在中國上市後,廣受好評,曾登上Kindle電子書排行榜,名列第六。此外,我還接受了五十多家中國媒體的採訪。   這一次本書要呈現在早已成功「合成」中日文化的台灣讀者面前,究竟會產生什麼樣的評價呢?我的心情有如即將面臨考試的學生般緊張。   不過,另一方面,若能讓台灣讀者感受到少有的「從日本人的角度看中國樣貌」,我深感榮幸。同時,對於願意嘗試讓本書在台灣問世的野人文化,也致上我衷心的謝意。   今年四月下旬,我造訪了春光爛漫的台北,並為台灣讀者重新撰寫了當時思考的〈台灣缺什麼?不缺什麼?〉。我希望以後有機會多多訪問台灣,與台灣的朋友交流。 近藤大介 二○一四年夏天寫於東京 

內文試閱

台灣的優點一:隨機應變、馬上行動
  這次在台北的五天當中,我在台北看到許多事物,也和不少台灣人對話,結果發現,台灣人的文化,以固有的台灣島國文化為基礎,結合來自台灣海峽西邊的中華文明,以及由北方而來的日本文化,融合而成台灣獨特的文化。   從台灣的歷史來看,印證了我的假設。台灣原本居住了十三個原住民族,到了十七世紀成為荷蘭的殖民地,然後在明末清初由鄭成功率領中國軍隊占領(鄭成功的母親是平民出身的的日本人);到了十九世紀末甲午戰爭時,成為戰勝國日本的殖民地;一九四五年以後,由國民黨政權統治到現在。從這段歷史來看,可以說台灣文化確實是中日文化的融合。   因此,在台灣居住的人們,同時具有中國的優缺點,也具有日本的優缺點。接下來,我就簡要地敍述我所感受到的部分。   例如日本社會中,常因內部進行「慎重檢討」之際,周圍的環境卻已發生改變,導致最後的決定已經了無意義。就這一點來看,台灣和中國大陸一樣,由於屬於「馬上行動」的社會,所以在進行許多事務方面,都非常有效率。   二○○四年,當我來台北採訪總統大選時,偶然間在便利商店買了《自由時報》,看到一篇社論寫了這麼一段話:   「對台灣而言,重要的不是選擇國民黨或民進黨,而是應該把票投給能夠改善台灣人生活的候選人。」   我看了這篇社論非常感動,雖然明知可能性很低,還是從住宿的飯店,打了一通電話給《自由時報》。   「我是從日本來台北採訪總統大選的記者。看了今天貴報的社論非常感動,雖然知道有些強人所難,不過,是否能幫我安排,我留在台北的這個星期當中,讓我與寫這篇社論的記者碰面呢?」   「喔,寫社論的記者是嗎?您稍等一下,我現在就查詢,請您先不要掛斷電話。」   等了幾分鐘以後,原先接聽電話的女性再度開口:   「能不能麻煩您三十分鐘後,直接到報社一樓櫃台來呢?」   我立即從飯店飛奔而出,坐了計程車直接前往《自由時報》。有位美女站在一樓櫃台前等我,帶著我進入報社。   我被帶到的地點,是董事長位於頂樓的豪華待客室。出現在那裡的,是一位身體硬朗的老人,他以流利的日語說:「我是寫今天早上那篇社論的報社發行人吳阿明。」   我十分惶恐,先說明了整件事的原委:   「我只是從日本來的一名小小記者,想要和寫今天這篇社論的記者會面,進一步了解對方的想法,沒想到竟然會見到董事長。」   董事長一聽我這麼說,當場哈哈大笑。   「這有什麼嗎?身為日本記者的你,想知道台灣最新的情報,身為台灣媒體之一的我,想了解日本最新的情報,彼此能夠進一步交流,不是對我們彼此都好嗎?」   後來我們交談了一個半小時,對於兩國彼此的政治、經濟,以及亞洲國際關係交換許多看法。   這次的經驗,帶給我相當大的衝擊。如果情況倒過來,你是台灣媒體的記者,到東京採訪,不管是《朝日新聞》或《讀賣新聞》,你突然打電話過去,開口說「我想和發表今天社論的記者見面」,你知道結果會怎樣嗎?報社接到這通電話的人,一定會認為只是頭殼壞掉的人打的惡作劇電話,直接掛掉不予理會。   在日本,一般的大企業,不要說社長,就算只是一個小職員,行程通常都在一個月前就排定了。例如我在東京時,如果和朋友相約晚上一起用餐,通常都在兩個月到一個月前就先排進行事曆。如果不預先排好,其他行程馬上會排得滿滿的,到時候一定又要排到兩個月後。如果四、五個人邀約一起聚餐,就必須確認彼此的時間,往往聚餐的時間會排到三個月以後。   來自這種「商場常識」的國家的我,打電話到一個素不相識的報社,竟然能夠立刻和該公司的高層人物碰面,對我的衝擊簡直就像到了其他星球。   入鄉隨俗,我這次來台灣採訪時,也使用和十年前同樣的手法,聯絡了上一次的《自由時報》,以及其敵對報社《聯合報》。結果兩家報社我都是和總編輯會面。台灣令人佩服的「馬上行動」精神,真是一點都沒變。   台灣的優點二:女性在社會上活躍的程度與男性相同   就我個人觀點來看,台灣具備的第二項中國式優點,就是女性在社會上活躍的程度和男性相同。   二○一三年夏天,日本電視台播出《半澤直樹》,這部劇收視率超過百分之四十,堪稱過去三十年來最受歡迎的電視連續劇,劇中描述一位在銀行工作的銀行員,如何打擊銀行內外的「惡棍」而出人頭地。   這部連續劇在中國網路上早就出現盜版,但是,並沒有獲得好評;尤其是女性觀眾,對劇情更是不以為然。我曾經問了十位以上的中國女性,她們都口徑一致地批評「日本人把女性視為奴隸,根本是大男人主義的封建國家」。   上戶彩所飾演的半澤直樹之妻,是日本到處可見的家庭主婦。她專心地相夫教子,並且參加銀行中的「夫人聯誼會」(行員夫人之間的集會),作為丈夫出人頭地的後援。   然而,在沒有把「家庭主婦」視為「職業」的中國,日本人的妻子,在她們眼中看起來如同丈夫的奴隸。為什麼日本女性在社會上沒有自己的工作?家事不是應該找傭人做,而不是全部要求妻子一手包辦嗎?日本的女性是不是被丈夫當作奴隸呢?無法理解「賢内助功勞」這個日本風俗的中國人,提出一個又一個的質疑。   的確,女性進入社會參與工作的風氣太遲,是日本的缺點。就像毛澤東說的「婦女能頂半邊天」。事實上,已經察覺這件事的首相安倍晉三,也提出「女性進入社會」作為政府政策,全面施行。   這一點在台灣也明顯看得出來。   這次到台灣,我也拜訪了出版《台灣的兩面鏡子》的野人文化出版公司,雖然社長是男性,但旗下的總編輯、副總編輯等,全都是女性。   我在台北拜訪的廣告公司社長是女性,大型媒體公司也有女性擔任重要職務。走在台北街頭,台北出身的女性立法委員的海報,更是到處可見。   台灣的缺點一:宣傳能力不足,不利於國際品牌   接下來,我要開始說台灣人的「中華民族缺點」。   雖然是我個人的印象,第一點是宣傳能力不足。   剛剛說的貓空茶屋這麼棒的地方,我是因為偶然遇到親切的司機帶我去才知道,否則我來到台北這幾天,甚至連「貓空」這個地名都沒聽過。不僅是我,應該大部分的日本人都不知道。   由於在海外完全沒有知名度,所以在貓空能夠以在北京茶店街「馬連道」三分之一的價格,買到同樣等級的茶葉。這也可以說,貓空的店家,把本來能夠賣得更高價的逸品,以超便宜的價格提供給顧客。   難得擁有「貓空」這樣聽過一次就不可能忘記的特殊地名,為什麼沒有更費心宣傳?與兩百七十萬人口的都市比鄰而居,擁有自然美景與馥郁好茶的「聖地」,竟然沒有廣為宣傳讓世界各國的人知道,實在非常可惜。   如果是日本的話,首先應該會製作「貓空吉祥物」,就像Hello Kitty一樣可愛的貓咪吉祥物,接著還會開發「貓空吉祥物」的周邊產品吧?貓空杯、貓空襯衫、貓空帽子、貓空筆、貓空智慧型手機套等等,透過宣傳,讓貓空成為「世界的貓空」、「亞洲的貓空」為目標。   來自台灣的「亞洲品牌」,有「鼎泰豐」的小籠包。一九五八年出身於山西省的楊秉彞,一開始在台北永康街的油行工作。我第一次到這家店,是一九九○年初,台灣記者告訴我「有一家店小籠包很好吃」,所以帶我去了。當時只覺得是一家當地人熟知的小吃店,並未留下深刻印象。   然而,沒想到過沒多久,「鼎泰豐」越來越有名,現在連日本都設立了十三家分店,總是座無虛席。我住在北京時,附近的百貨公司「新光天地」裡面也有「鼎泰豐」的分店,是北京最難預約的餐廳之一。   說實話,和「鼎泰豐」同等級的小籠包店,在中國非常多。小籠包的發源地上海就不用說了,近郊的浙江省或天津等小籠包也是絕品。我這次在台灣,也在新北市一家不知名的四川料理店,吃到在肉饀裡加了辣味噌的小籠包,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人間美味。   那麼,為什麼只有「鼎泰豐」可以如此成功呢?   我認為完全是宣傳能力傑出的關係。至於是向誰宣傳呢?主要是美國人和日本人。一九九三年《紐約時報》的記者,刊登了讚誦「鼎泰豐」的文章,並且在同時期,雇用了能夠滔滔不絕講著流利日文的女店員,以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觀光客宣傳。我以前每次去「鼎泰豐」,都十分懾服於女店員宛如說相聲的口才。不知不覺中,在日本形成了「只要去台北,就一定要去鼎泰豐」的風潮。   如果以日本的宣傳業界常識來說,「鼎泰豐」並未具備熱門商品的條件。首先是店名太難。   幾乎沒有一個日本人能夠說出「鼎泰豐」的標準發音。光說第一個漢字「鼎」,日本人就念不出來。日本的暢銷商品,都是簡單易懂,令人過目不忘的名字。然而,「鼎泰豐」的命名卻完全背道而馳。   其次是小籠包商品本身的單純性。說任何人都會做或許對「鼎泰豐」很失禮,但小籠包絕對不是一個複雜的食品。日本多數暢銷商品,都是「絕無僅有的商品」,也就是其他店家無法模仿的技術或特徵,所以才能暢銷。   「鼎泰豐」跳脫了一般暢銷商品的常識脫穎而出,在亞洲迅速崛起,應該是拜宣傳能力傑出之賜吧!   換句話說,如果能巧妙地加以宣傳,台灣能夠成為「亞洲品牌」,甚至「世界品牌」的「原石」極多,能夠成為「第二個鼎泰豐」的商品不勝枚舉。   台灣的缺點二:複製外來事物,缺乏脫胎換骨的能力   這次因為想在台北買中藥,所以我去了迪化街。迪化街的左右兩側,開了幾十家從日治時代就開業,歷史悠久的中藥行。   我在迪化街的中藥街逛了將近一個小時,發現了一件事。幾十家中藥店,呈現的是一強多弱的狀態。一強是「六安堂」,其他店家都是門可羅雀,唯獨「六安堂」前門庭若市,不斷有計程車載客人前來。   根據「六安堂」店員的說明,這是一家由楊靜如、楊誠法兄弟創立於一九一三年的老舖,店內還掛著馬英九總統來訪時的裱框照片。在聽店員解說時,也不斷有日本觀光客進入店裡採購。   「六安堂」和其他中藥店不同的地方,就是格外乾淨。中藥商品是吃進口中的東西,消費者當然希望盡可能購買乾淨的商品,所以乾不乾淨直接影響了對商品的信任度。   此外,迪化街的街道氣氛也有影響。這裡的房子幾乎都是七十多年前日本撤退時直接留下的老房子,甚至連一九一五年開業的郵局也照樣使用,如果深夜走在這條路上,甚至令人懷疑是否會出現幽靈的詭異氣氛。其中有許多老店,陳列的中藥,令人看起來似乎數十年如一日。   然而,「六安堂」的商品都以黃色為底色,紅色邊框的真空包裝,整整齊齊地陳列在店內,光是這一點的清潔感就和其他店家給人的感受大不相同。而且店員都穿著燙得筆挺的制服,店裡的大型水族箱內,有著高級熱帶魚自在暢游。我向店家借廁所使用,裡面使用的是TOTO最新型的馬桶設備,也令我大吃一驚。   這種清潔的程度,容易被外國觀光客接受。我除了買八仙果等中藥,甚至在那裡買了烏魚子。   就中藥商品而言,我想不論在迪化街任何一家商店購買都應該大同小異,但是由於店內清潔程度的懸殊,使得「六安堂」能夠獨占鰲頭。   我想「六安堂」在獲利到某個程度時,就曾經把店裡改裝得美輪美奐吧?而經過改裝,又為店裡帶來更多生意上門,形成良性循環。   相對之下,其他店舖可能因為生意不佳沒有獲利,所以也沒有進行改裝,於是就形成了「外觀」輸給「六安堂」的惡性循環。   不過,特地從飯店搭計程車到「六安堂」來購物的日本觀光客既然這麼多,就代表迪化街有著活絡商機的大好機會。   上海旅遊景點「新天地」,原本被稱作魔都上海,維持著二十世紀前半昔日風景的倉庫街。後來藉著上海舉辦二○○一年APEC(亞太經合組織)會議的契機,改裝成留有舊時代氛圍的新觀光景點。   同樣的,往昔為日式街道的迪化街,如果能夠巧妙地脫胎換骨,一定也能發展出台北最近觀光景點的風貌,例如「台北新天地」的誕生。

作者資料

近藤大介

1965年出生於日本琦縣。1989年自東京教育學院畢業後,進入講談社工作;2009~2012年間派駐中國,擔任講談社(北京)文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中、日、台三地,對近藤大介都有特殊的意義,曾經自述:祖國日本是他心中「最溫柔的部分」;妻子是中國人,因此中國成為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母親於日本殖民台灣時期在台北出生,近藤從小聽母親細數台灣的美好回憶而長大,台灣是「母親的故鄉」。 近藤大介現居東京,擔任講談社的《現代週刊》副總編輯;並在明治大學兼任講師,教授東亞問題,專注在中國研究上。並為中國的《看天下》、《經濟觀察報》等媒體撰寫專欄。

基本資料

作者:近藤大介 譯者:泓冰 出版社:野人文化 書系:地球觀 出版日期:2014-07-30 ISBN:9789865723019 城邦書號:A1010181 規格:平裝 / 單色 / 304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