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品質的陪伴:失智症病患家屬照護手冊
- 作者:南希.麥斯(Nancy L. Mace)、彼得.羅賓斯(Peter V. Rabins)
- 出版社:遠流出版
- 出版日期:2015-02-26
- 定價:420元
- 優惠價:79折 332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1月26日止
-
書虫VIP價:332元,贈紅利16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15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分類排行
-
健康金三角養生法〔暢銷修訂版〕
-
更新粒線體,根治慢性病
-
我不是那個「包藥的」:有時傻眼、有時溫馨,還偶爾噴淚的藥師奇葩人生
-
【限量簽名版】ICU重症醫療現場3:當個更有溫度的人
-
〔圖解〕生活自立支援照護指南〔增訂版〕:移除尿布.避免約束.擺脫臥床.坐站訓練.自行移位.適當餵食速度
-
超預期壽命Ⅰ+Ⅱ:如何有效預防、延緩、逆轉慢性病及衰老,長壽的科學與藝術,重塑你的每一天(兩冊不分售)
-
蒼藍鴿醫師告訴你:90%攸關性命的醫學常識,沒有人教!【暢銷增訂三版】
-
一本終結!關節痛養護大全:從預防、解痛到修復,自己的關節自己顧
-
每天10分鐘 矯正錯誤姿勢緩解痠痛
-
背痛不是病!:不要再被大腦騙了!憤怒、壓力、低落的情緒才是疼痛的元凶
最近瀏覽商品
內容簡介
提供全球數百萬家庭
實際的照顧建議及體貼的關懷
當家中有親人罹患失智症,你面對的將是難以預料的挑戰。除了照顧病患,可能要兼顧其他家人和工作事業,同時還得承受許多旁人的誤解甚至責難,這些承擔足以令任何人感到心力交瘁。
本書透過務實的筆調,詳細而清楚地介紹失智症照護的各種問題,也在你投入照顧患者而無暇他顧時,提出貼心提醒:照顧患者也要照顧自己,如何與家中孩子溝通,如何向外求助,甚至最壞的狀況──萬一你先走。
作者的初衷在於整合專業醫療知識與家屬經驗,提供照護者全方位的資源:
.對於失智症的基本認識。
.日常生活照護技巧:飲食、運動、個人衛生及安全。
.如何因應患者功能受損產生的錯誤想法、猜忌、憤怒及其他情緒問題。
.尋求支持團體、朋友及政府的幫助。
.財務與法律相關問題的處理。
本書由家屬的需求出發,受到超過百萬個失智症家庭的信任,三十年來隨著醫學研究的進展不斷更新,第五版修訂新增的資訊包括:失智症的成因,如何預防、因應早期失智症的症狀,幫助不適合居家照護的患者找到適當的生活調適方式,以及利用輔助用具解決造成困擾的行為問題等。
了解失智症的真實面目,減少盲目摸索的無助,在漫長的照護之路上提早規劃,患者與照顧者還是能降低遺忘的遺憾,在有溫度的陪伴中共享有品質的生活。
【名家推薦】
「這本書的英文書名直譯為「36小時的一天」(The 36-Hour Day),充分表達出了正在或曾經照顧過失智症親人的家屬心聲,「一天怎麼像有36小時那麼長呢?」而此次中譯版的書名《有品質的陪伴》,正是本書真正的目的。
此書對失智症的診斷、治療和照護,提供了清楚且詳細的說明與建議,值得細讀,也是失智症照顧上絕佳的工具參考書。無論您家中是否有失智症的長輩,或是您失智的親人是處於失智的哪個階段,絕對都可以從中找到想要知道的資訊。書中的內容從失智早期症狀的發現與調適開始,到疾病最終的陪伴與因應,給與了大家最新且完整的資訊。
失智症的照護是一條漫長的路,經由此書了解失智的病程,學習照顧的技巧,尋求可能的協助,照顧自己的健康與情緒,定能陪伴您的失智親人一起平穩走過這條路。」
──王培寧(陽明大學醫學系教授、臺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這是針對失智症患者家屬所撰寫的一本書,雖說讀者是以家屬為主體,但因為家屬的生活與失智症患者的病程息息相關,因此透過對失智症患者的行為症狀與照顧上可能面臨的問題之瞭解,才能裝備自己基礎的知識來承擔艱鉅的照顧責任;另一方面就是促使照顧者自我覺察、照顧自己,並運用相關的服務來均衡照顧者的生活。作者在描述失智症患者行為或問題時都用實例呈現,所提出的因應方法與建議也十分具體可行。當家屬窮於應付日常照顧問題時,作者卻指陳出失智症患者享受生活的重要性:
「失智症並不表示不再能享受生活,但可能表示你需要花一番功夫去找出哪些事能令患者感到愉悅。」
「當失智症繼續下去,而患者開始有協調性及語言的困難之後……千萬不要忽視握手、撫觸、擁抱,和愛的重要性。往往當沒有其他方法和患者溝通時,他仍然對碰觸有反應。碰觸是人類溝通中重要的一部分,按摩背或手、腳能令人感到寧靜。」
此外,從事有意義的活動讓人覺得自己是有用的,故作者主張:
「當失智症患者無法繼續日常的活動時,你需要幫助他找到一些在他能力範圍之內、有意義的事做。」
依我個人之見,上述的建議彰顯出陪伴失智症患者的核心元素。
譯者楊培珊教授因具有失智症照顧方面的學術專精背景,故對於專業術語的譯詞,相當精準,且文字流暢,可讀性高,值得推薦給目前正在從事失智症患者照顧工作的家屬和相關工作人員,相信閱讀此書而學習到的與失智症共舞的秘笈,以及觀照自己經驗而長出的力量,就能過著有品質的生活。對於關注此議題的社會大眾而言,增加瞭解就是為採取行動做準備,實現臺灣成為失智症患者友善社區的目標。」
──呂寶靜(臺灣老人學學會理事長、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
「一九九六年為這本書的第一版寫序至今也快二十年了,二十年來,失智症的訊息從某些「名人的疾病」,演變成幾乎每個人身邊都有親人朋友罹患的疾病,甚至變成是每個人都可能會面對的疾病。根據台灣失智症二○一四年的調查,65歲以上的民眾8.04% 罹患失智症,而高達18.76% 有輕度認知損傷的情形,等於是每4個台灣老年人就有1位有認知及記憶上的困擾或疾病。失智症成為每個人自身可能需面對的問題,而不僅是成為照顧者。
新的版本中,在原先照顧的細節外,增加對輕度認知障礙及預防及檢查,以及相關的疾病介紹,使這本書不但成為照顧者的手冊,也成為每一個人關心自己、關心周遭親友健康都必讀的一本書。
近二十年,我和培珊也從原本不相識,到多年共同從事失智症研究的好伙伴,以她豐富的實務經驗及學理背景,使這本書的翻譯十分貼切、流暢,使這本書成為易懂且實用的健康與照顧參考書籍。期望這本書不僅能幫助失智症患者、家庭、專業人員,也能幫助每一位關心自己及親友健康的讀者。
──徐亞瑛(長庚大學護理所教授)
「這本書在時間系譜中,詳細的告訴成年子女,當父母失智後的所有可能依序發生的狀況!
然而,除了豐富的理性知識,譯者培珊老師溫柔的筆觸,讓它讀起來不僅像是照顧失智症的百科全書,又像光芒暗藏的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之親子相處寶典,我們可以在本書中獲得繼續照顧的寶貴能量!」
──陳正芬(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副教授)
「很榮幸受邀推薦臺灣大學楊培珊教授的譯作《有品質的陪伴:失智症病患家屬照護手冊》,此書的原文版是我在十八年前為了我們的機構即將照顧失智症長者,遠赴美國遍尋書店,唯一選中買回有關失智症照顧實務的一本書。
欣聞此書籍將修訂再版,深覺以楊教授的經驗與功力,本書會是切合照顧者、家屬、關心失智症照顧的學校師生與機構工作者需求的葵花寶典。接到遠流出版公司寄來的書稿,迫不及待地反覆閱讀。拜讀後,更想向大家推薦此本具應世實用價值的著作。
本書深入簡出、鉅細靡遺、全方位的解說,相信可以化解焦慮家屬的困境;甚至能指引一般對失智症患者關懷的民眾,尋求到解答。在此,也佩服遠流出版公司掌握社會脈動,再版此書,真的造福社會啊!」
──廖慧媛(健順老人養護中心院長)
「本書作者均專精於精神醫學暨行為科學,他們將長年從事失智症臨床研究經驗及家屬實際照護的分享融合寫成本書。書中除了深入淺出介紹失智症的基本知識和日常生活的照護技巧,並教導如何因應處理患者因認知功能受損所產生的猜疑、妄想、憤怒及其他精神異常行為,同時在修訂版中,提供失智症預防或延緩認知功能退化的方法,包括運動、飲食、心智訓練及保持活躍社會參與等建議。
本書自出版以來,備受醫學界及媒體各界強力推薦,對失智症患者家屬及專業人員而言,不啻是一本既可解惑、解憂、解困,又可助己助人的好書。」
──鄧世雄(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耕莘醫院院長)
目錄
家屬分享 謝謝你讓我占用你的生命 褚士瑩
各界推薦
譯者序
推薦序
作者序
第1章 失智症
失智症是什麼?/失智性疾病患者常見的困難/病患及家屬何去何從?
第2章 如何為患者求醫
疑似失智症的檢查/找到做檢查的人/失智症的醫療與照顧管理
第3章 失智症患者典型的行為症狀
腦、行為與個性:為什麼失智症患者會如此做呢?/照顧患者的一般性建議/記憶問題/過度的、災難式的反應/攻擊性/語言及溝通問題/協調性喪失/時間意識喪失/一些時好時壞的症狀
第4章 獨立生活的問題
輕度認知障礙/必須放棄工作時/無法再理財時/不能再開車時/不能單獨生活時
第5章 日常照護的問題
應注意的可能危險/營養及飲食/運動/休閒育樂/個人衛生/大小便失禁/走路及平衡的問題、跌倒/家中可做的改變
第6章 疾病與健康問題
疼痛/跌倒和受傷/褥瘡/脫水/肺炎/便秘/服用藥物/牙齒的問題/視力問題/聽力問題/暈眩/就診/如果必須住院/癲癇、痙攣/抽搐/死亡
第7章 失智症的行為症狀
行為管理的六R/隱瞞記憶喪失/遊走/睡不好及夜間遊走/晚上情況更糟(黃昏症候群)/丟東西和藏東西/翻箱倒櫃/不恰當的性行為/反覆問相同的問題/重複性的動作/注意力不集中/固執地跟著別人走來走去/抱怨及侮辱/隨意拿東西/忘記打過電話/無理的要求/固執、不肯合作/當患者羞辱看顧的人/用藥物來控制行為
第8章 情緒變化
憂鬱/抱怨病痛/自殺/藥物或酒精濫用/無感情或無精打采/記得感覺/生氣和易怒/焦慮、緊張、不停地動/錯誤的想法、懷疑、妄想和幻覺/無事可做
第9章 為照顧者的病、死預做安排
萬一你先走
第10章 向外尋求協助
朋友和鄰居的協助/尋求資訊及其他服務/服務種類/事先計畫居家服務或日間照顧/當患者拒絕被照顧/你自己對喘息服務的感受/找到資源/付費/短期照顧是否應該混合不同對象?/決定服務品質/研究及實驗方案
第11章 身為家庭一部分的你和患者
角色改變/家庭衝突/你的婚姻/應付角色改變和家庭衝突/當你住在外地/如果你不是主要的照顧者,有什麼可以幫忙的?/照顧病人和繼續你的工作/你的小孩
第12章 照顧患者對你的影響
情緒反應/對患者的態度不好/身體反應/性生活/計畫未來/當你照顧的人去世時
第13章 照顧你自己
留些空閒時間/如果你要尋求額外的協助/結合其他家庭:失智症協會/爭取權益
第14章 兒童和青少年
第15章 財務和法律問題
你的財務評估/如何找尋健忘者的資源/法律問題
第16章 照顧機構及其他居住安排
居住安排的類型/和患者一起搬家/選擇照顧機構/搬去照顧機構/適應新生活/當照顧機構中有問題發生時/照顧機構中性的問題
第17章 預防或延緩認知退化
正常的改變/生活方式的因素/可能的治療方法/減少接觸有毒化學物質/頭部受傷
第18章 腦部異常和失智症的原因
輕度認知障礙/失智症/其他腦部異常
第19章 失智症研究
了解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及中風的研究/阿茲海默症研究/流行病學/唐氏症/老年/遺傳/性別/神經心理學測驗/腦部造影/保持活躍/急性病對失智症的影響/針對服務提供的相關研究/保護性因素
附錄
序跋
【家屬分享】謝謝你讓我占用你的生命
◎文/褚士瑩
自從少年時期開始,我就嚮往著要成為一個旅行者,也因此一直意識到追求夢想路上的重重「限制」。追尋夢想的限制,不只是金錢,健康,時間,同時也包括了與家庭、社會的關係和義務。比如說因為全職的工作而不能去旅行,就是一種限制,而辭職去旅行,就是一種解除限制的方法。辭職簡單,但與家庭的關係就沒有那麼簡單了,我們能夠從工作職務上辭去任務,但能夠辭去家庭嗎?
在嚮往背著背包去旅行、打工度假的學生時代,身為家庭照顧者的一份子,負擔著照顧失智症外婆的責任,也讓我有機會開始思考幾個很重要的問題。
1.這樣對我的人生公平嗎?
2.這樣的生活到底要持續多久?
3.我有沒有辦法做得更好?
4.責任「結束」後要怎麼辦?
人生有限,而青春苦短,這是我們都知道的事。正當年輕的生命準備展翅高飛時,卻有了需要長期照顧的家人,這時候應該怎麼辦?是延遲、甚至放棄自己的雄心壯志,還是將心一橫,遠走高飛?如果選擇了前者,這是自我犧牲嗎?如果選擇後者,這算壯士斷腕嗎?如果我選擇逃避,有沒有辦法一輩子心安理得,沒有罪惡感?到底應該要怎麼去理解這件惱人的事?
選擇擔任照顧者之後,似乎到了一個關口,遲早還要面臨另一個道德的困境:如果我照顧得非常好,我就得照顧越久,難以早日脫身,這不等於是對自己的懲罰嗎?但是如果不好好照顧的話,反而很快就能夠「重獲自由」,但抱著這種想法,是不是太邪惡了?
當我選擇要做最好的照顧時,卻又會面臨另一層現實的困境:「大家都這樣」、「法令現行規定就這樣」、「目前醫學只知道這些」、「現在我經濟能力能做的,頂多就是這樣了」,但是這樣究竟夠不夠好?我有沒有辦法做得更好?
最後有一天,當責任「結束」後又該怎麼辦?做生意的人在草創時期就要想好一套「退場機制」,但是家庭照護者有沒有想好如何全身而退?如果到時候的我,因為長期照顧病人因而失去了自己的心理健康,也失去了在外面的就業競爭能力,甚至為憂鬱症所苦,會不會最後只剩下殘破的人生?
The 36-Hour Day這本書在全世界的失智症家屬之間,多年來一直扮演著有如Google般的存在,在不同的照顧階段,提供失智症家屬許多無法自行想像、預測的知識,難怪中文版也屢次應社會需求翻譯更新,中文書名也反映著時代跟醫學在這個領域的演進,從一開始的「老年癡呆症」到後來的「失智症」,第五版的中文版則取名為《有品質的陪伴:失智症病患家屬照護手冊》,正是幫助家屬如何透過美國的許多案例,從過去偏重「疾病」的角度提升到如今「生命品質」的角度,去理性思考這四個重要的問題。
當時的我,選擇了留下。
少年的我想法也相對單純,我用「交換」的心情來面對。
外婆年輕時用她的生命陪伴我無助的脆弱生命成長,所以現在是我用年輕的生命陪伴她最後一程的時候。
事隔多年後,我回顧這段經驗,發現自己在這過程中意外學習到另一件重要的人生功課:我們不只是無奈地相互犧牲、消耗對方的生命而已。在這過程中,我更學習到如何「感謝」。
我感謝外婆不是只給我她的時間而已,而是讓我占用了她一部分的生命。所以身為家屬應該給予回報的也不只是「時間」罷了,而是敞開雙手跟心,迎接一個需要長期照顧的病人,來占用一部分我有品質的生命。
我抱著感謝的心,謝謝外婆讓我占用她的生命,不只是當年照顧我的時候,更重要的是在她最後無法選擇、而我有所選擇的情況下,占用了她生命的最後一段時光。
但有一個臺灣面臨的普遍照護現狀,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卻是美國的經驗無法完全解釋的,也是我認為很重要的第五個問題:家庭與外籍看護工之間的關係。
雖然美國的照護現實狀況跟臺灣不同,臺灣社會並不是地球表面上唯一面臨這個困難的國家。
我一個在NGO領域的好友瓊齡,最近和我分享她最參加一個關於銀髮族照顧的國際會議,聽到一位來自丹麥哥本哈根的專業工作者麗莎.巴賽特(Liisa Bassett),以一個芬蘭人的經驗,分享如何訓練新移民成為無國界照護人才的體悟。她說的話讓我印象深刻:「我們必須把新移民訓練成有獨立判斷能力的人,並且與案主能夠順利進行口語溝通。這點很重要,因為,彼此既然都占用了對方一部分的生命,怎麼可以無法直接溝通呢?」她還進一步解釋說,「因為照護員這個角色,很容易流於聽命行事,因此培養他們具備專業判斷力,當他們的意見與雇主相左時,才有足夠的能力,堅持自己應該做的事。」
丹麥政府認為使用別國的青壯人力是自私的、不應該的,因為對方的國家也需要年輕人才能順利發展,所以丹麥政府從此聚焦在已經取得丹麥身分、並且有就業困難的新移民身上,透過老人照護的過程,讓新移民學習丹麥的語言與生活方式,因為丹麥社會相信,這些外來的照護員不會永遠留在社會底層,而是可以透過這個起點,勾勒出一條明確的職業生涯,一步步發展向上。
對於這個問題的思考,顯然我們還晚了丹麥一大截。
所以在臺灣的我們,不只要思考作為家屬的生命價值,也當然要為專業照顧者的生命認真考量,如此,病人、家屬、外籍看護工三者之間彼此占用、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體,也才能順利地走完這段需要陪伴的路。
現在的我,也還在這條學習生命的道路上。希望有一天,我們可以驕傲的告訴自己和彼此:在這條照護的漫長路上,沒有任何一條尊貴的生命因此被犧牲。我們占用了對方的生命,不是相互折磨,而是透過一起走這段路的過程,讓彼此的生命品質都變得更美好。
陪伴其實就像旅行,我們去旅行,其實沒有征服世界、也從來沒有改變世界,但是在旅行的過程中,世界卻改變了我們,同時教我們如何變成更好的人。
譯者序
《有品質的陪伴:失智症病患家屬照護手冊》要重現江湖,我真是歡欣雀躍!一九九六年我在哥 倫比亞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攻讀博士,同時也任職於美國著名的紐約猶太老人住宅及生活照顧集團(Jewish Home life Care)擔任社工員,當時負責的主要任務就是失智症特別照顧單位,每天抱著《有品質的陪伴》這本經典著作的原文版The 36-Hour Day(Mace & Rabins, 1991),反覆閱讀來做為實務工作的參考。因預見未來失智症將成為高齡社會最大的挑戰,自告奮勇寫信給遠流出版公司,推薦出版此書中文版,由我一筆一字 地翻譯完成,順利於一九九六年出版《癡呆症病患家屬手冊》,是臺灣首開先河詳細介紹失智症以及失智症照顧的第一本書。十多年來,臺灣失智症患者人數不斷增 加,目前已超過15萬名,這也代表著至少15萬個家庭正在與失智症辛苦纏鬥。雖然我已由當年的年輕社工員,蛻變成為臺大教授,但對於失智症照顧的投入與關 注,卻始終如一。
Dementia 當年稱為癡呆症,後更名為失智症,近來亦開始倡導與日本、香港同步更名為「認知障礙症」,但此次本書出版時筆者與許多失智症相關團體與專業人員討論之後, 仍維持「失智症」之名。一來因多年努力宣導,民眾已經熟悉也接受失智症的名稱;二來失智症為一組症候群,其症狀包括認知、情緒、行為及後期生理的改變與退 化,並非僅僅認知障礙而已。但有關Dementia 定名之議,仍有待患者、家屬、照顧工作者及專家學者繼續討論與指教。
回憶二○○ 五年我以董事身分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臺灣失智症協會等一同前往土耳其爭取加入國際失智症協會(ADI)成功至今,臺灣在國際推展失智症照顧的舞臺上 持續扮演相當活躍的角色,二○一三年並成功在臺灣舉辦ADI年會,獲得世界伙伴國家的讚揚。但臺灣的失智症患者及家屬所能獲得的照顧及服務,仍然遠遠不 足。作為一位社會工作者,我認為能將臺灣的失智症患者及家屬服務好,才是我們最重要的使命和工作。事實上,台灣的失智症照顧主要由家屬負擔,如果這一批龐 大的家庭照顧者能好好的予以支持、培力,失智症患者才有可能獲得最佳品質的照顧,安享晚年。
二○一四年因緣際會之下,一位美國回臺探 望父母的神父主動聯繫遠流,希望當年出版的《癡呆症病患家屬手冊》能依該書原文最新的版本再繼續出版。感謝遠流的主編首肯,並再度聯繫我攜手合作,我非常 高興能再次一筆一字地重新翻譯這本重要的經典,只是這次已經用電腦而不是在稿紙上爬格子了!
原文的兩個版本之間整整相差20年,修訂 翻譯時發現,Dementia 的名稱變化代表著各相關專業及社會大眾對於這個疾病的認識與態度有了極大的進展,瞭解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不是老化的正常現象。特別是近年腦科學突破性的 發展,包括針對腦部結構性變化、細胞組成變化,以及化學物質變化的種種研究,讓各界深信,總有一天能成功找到失智症治療或痊癒的方法。但正如本書一再強 調,目前我們仍然無法預防或治癒阿茲海默症,因此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以飲食運動正常作息來控制心血管疾病及代謝性疾病,如何幫助患者活得更舒服、更滿足, 和如何協助家屬照顧患者等非醫療、非藥物處遇方法和竅門!
本書特別強調,即使在最輕微的失智症症狀出現之前很多年,患者的大腦結構或 神經傳導已經出現異常了!可惜現實情況往往相反,要到症狀頗為明顯、甚至嚴重,例如患者走失,或家屬因患者不明原因的情緒及個性改變而生活大亂之後,才開 始懷疑是否該帶患者去就醫。故此,本書希望能讓民眾建立「早期篩檢」的觀念,透過簡易的失智症篩檢量表、一般性的健康檢查,加上進一步的腦神經內科或精神 科的種種測驗,讓疑似罹患輕度認知障礙︵MCI︶或各種類型失智症的患者能儘早被發現、瞭解,然後能儘早開始各種有效的介入方法與治療,以使患者和家屬不 要白白多受折磨。
讀者可以在本書中找到所有關於失智症預防和照顧的最新知識和訊息,您可以從頭到尾細讀,也可以挑選您最關心的章節閱 讀就好。這本書絕對是您值得買回家一讀再讀的參考資料,就像一九九○年代這本書陪伴、教導了我和我的同事開啟失智症特別照顧工作一樣,希望本書能為臺灣的 失智症家屬和專業照顧人員,帶來力量也帶來喘息。
自序
《有品質的陪伴:失智症病患家屬照護手冊》第五版的更新,反映出失智症患者的需求、照顧提供者的需求及許多造成失智症疾病的這些方面的新進展。這本書的前三分之二有許多小更動,是關於每天的照顧和照顧者的需求,但重大的改變不多。對我們而言,這些有限的改變顯示何謂好的失智症照顧在一九八○到一九九○年代失智症的高峰期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了。
更重大的改變是在本書有關失智症起點─就是「輕度認知障礙」─以及如何照顧末期失智症患者的部分。我們增加了一章(第17章)「預防或延緩認知退化」,而且針對一些較少見的造成失智原因的擴大討論,例如額顳葉失智症和路易氏體失智症,因為我們對於這些疾病的理解和知識已經大幅增加。
最近幾年有關照顧提供的場所、照顧服務的財務補貼及可獲得的資源等方面有許多變化產生。服務型住宅二十年前在本書第二版問市時還是稀有概念,但現在住在服務型住宅的人和住在傳統護理之家的人數差不多了。我們相信新的場所和照顧機制將會繼續出現,更能滿足失智症患者及家屬需求。
一如以往,許多新的照顧理念都源自於我們的病患和專業同儕的建議。我們很感謝他們慷慨地分享,無論是專職的或志願的,照顧者在失智症照顧情境中發揮的創意也持續不斷帶給我們驚喜。雖然這本書是為了失智性疾病患者家屬所寫,我們很高興得知其他人,包括患者自己,也會讀這本書。我們希望書中的一些字詞,例如「病患」或「頭腦受損的人」,不會讓患者覺得受挫。選擇使用這些字詞,是想強調這些情況發生代表人們生病了,而不只是「老了」。我們希望本書能傳遞一個訊息:我們把每一個人看成獨特的人,而不是「物」。
這本書的目的不是為了提供醫療或法律建議。若你需要法律、醫療或其他特別的建議,仍然得找專業工作者諮詢。
第2章討論有關失智症診斷評估的最新資訊,以及能幫忙你照顧失智症患者的專業人員。並非所有的專業工作人員都了解失智症。我們在書中常常提到那些能真正幫上忙的受過訓練的工作人員,但其實我們知道可能不容易找到你所需的幫助。身為照顧者,你將需要運用專業的資源以及自己的判斷力。這本書不能一一討論個別情況中的特定需求,而只能提供一個普遍可用的指引。
第3到第9章增加了照顧失智症患者的最新資訊、關於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以及一些方便管理問題行為─例如走失─的器材。過去的日子裡,許多家屬分享了他們面對照顧挑戰的解決方法,我們將在本書中持續更新。
第10章討論各種你可能獲得的協助以及如何找到它們、使用它們。我們知道這些資源也許不一定有,或現在有但未來可能改變,因為這些資源,包括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及許多類似的服務資源,依賴政府的財務補助,因此受政府福利政策影響。
你和失智症患者同屬一個家庭,你們需要一起合作來因應這個疾病。第11章討論家庭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第12章討論你們的感受及失智症對你們造成的影響。要同時照顧好你自己和依賴你的失智者是很重要的,這會在第13章討論。
第14章是特別為年輕人寫的,但也許身為父母的你,也會想讀一讀這一章,然後找時間和你的子女聊一下。本書從頭到尾都以一種年輕人也可以理解的方式書寫,只要孩子有興趣都可以自行閱讀。
第15章更新了財稅和法律的資訊,包括美國的老年醫療保險(Medicare)和中低收入戶醫療補助(Medicaid)。雖然提早規劃可能是痛苦的,但很重要。也許你一直逃避這些事,而現在是應該開始處理的時機了。
也許有一天失智症患者無法自己獨居了,第16章有關照顧機構及其他居住安排的資訊是全新的版本。許多州內優良的照顧機構床位不足,同時照顧機構的費用也會讓一些家庭陷入貧窮。因此,我們強力建議你讀一讀第16章,並且提早開始規劃,即使你並不想使用照顧機構。
第18章介紹一些新的對腦部異常的生物性知識,並有一個新的段落是有關輕度認知障礙。我們將讓你對一些名詞及情況有基礎的認識,但不是為了診斷之用。
第19章更新失智症研究的發展,以及新的藥物。這些年來失智症研究有太多新的資料,所以我們在〈附錄〉列出了一些網站,來幫助你獲取新知。
書中我們運用家庭的情境來說明,這些例子並非真實的家庭或病患,我們只是依據家屬及患者跟我們討論過的經驗、感受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來書寫。所有的姓名及身分資料都經過更改。
失智症患者有男也有女。為了便於閱讀,書中我們將交替使用代表男性的「他、他的」和代表女性的「她、她的」。內文試閱
休閒育樂
休閒育樂、享受生活對每個人都很重要。失智症並不表示不再能享受生活,但可能表示你需要花一番功夫去找出哪些事能令患者感到愉悅。
當病況逐漸惡化,要找到患者仍然可以享受的事將愈來愈困難。事實上,你可能已經盡你所能地在照顧患者,再增加一項「活動」可能令你精疲力盡,也會增加全家人的壓力。因此,要找些你還有時間可以做,而且你和患者都喜歡的事。
考慮日間照顧中心或是家庭訪視等服務。日間照顧中心是有保護的社交場合,可以提供刺激和安全感之間一種適當的平衡。如果可以適應的話,失智症患者喜歡和其他一樣迷糊的人在一起的那種「同舟共濟」的感受。有些家庭訪視服務還提供職能治療式的育樂治療。這些專業人員能幫你設計患者喜歡的運動和活動,日間照顧中心和家庭訪視這兩種服務都可以提供患者社交活動,以及體會成功、快樂的機會。如果可能,儘量讓患者參加。
失智症患者往往失去了自己找樂子的能力。有些人因為無聊而開始走來走去,或做其他重複性的行為。患者也可能抗拒你所建議做的事,因為他不懂你的建議是什麼。你不妨先開始,然後再請他加入。選擇簡單的成人活動,而不是小孩子的遊戲。找一些有趣的活動,而不要只顧及「治療性」。當然要找患者喜歡,而且還能做的事(例如把木頭磨亮、和小孩玩、搖刨冰機的把手等等)。每個患者能承受多少活動的差別很大。在患者精神好的時候進行活動,在他變得焦慮或不安時幫忙他,而且要把活動分成簡單的步驟。
患者從前喜歡的活動即使在他有嚴重的損害之後,對他仍然很重要而且可能令他高興。但是,過去的愛好,例如訪友、音樂會、出去吃飯,對患者而言也可能變得太複雜而不再有趣。可以用較簡單的事情來取代,雖然家人可能很難理解簡單的事情對患者一樣可以提供快樂。
音樂對許多失智的患者而言是快樂的泉源。嚴重的患者有時似乎也還保有享受熟悉老歌的能力。有些患者只有當有人坐在旁邊鼓勵他時才會唱歌,有些人則還能使用簡單的錄放音機或是轉鈕很大的收音機,如果他們以前學過,有時候很迷糊的患者仍然可以彈鋼琴或唱歌。
有些記憶損傷的人喜歡看電視,另一些人則因為看不懂而生氣。電視上快速移動的畫面會引起一些患者災難式的反應。也有一些人喜歡看老電影的錄影帶。
大多數患者喜歡見老朋友,雖然訪客有時令他們不舒服。如果有這種情況,最好一次只有一、兩個訪客,而不是一群。太多訪客所造成的混亂可能令患者不悅。請訪客不要待太久,並且讓他們事先知道患者健忘及其他行為的原因。
有些家庭喜歡上館子吃飯,而且許多失智症患者的社交禮儀仍保留得很好;另一些患者則因為吃得亂七八糟而令他們的家人覺得丟臉。最好點一份簡單的食物讓患者獨享,把沒有必要的杯子和餐具拿走。有些家人發現,私下解釋讓侍者知道患者有點迷糊而無法自己點菜,是有益處的。
想想看患者以前有哪些興趣和嗜好,有沒有辦法讓他繼續享受那些活動。例如,以前喜歡看書的人即使無法了解內容,仍然喜歡翻翻雜誌。但也有些人放棄自己的嗜好,拒絕再做,這種情形通常發生在患者以前做得非常好,而現在無法做那麼好的情況下。如果鼓勵他去做一樣簡化之後的細工顯得輕侮,那麼不如替他找新的休閒活動,除非他實在深愛這項活動。
每個人都喜歡透過感官來經驗事情。你也許喜歡亮麗的夕陽、聞聞花香,或嚐嚐美味的食物。失智症患者通常比較孤立,可能無法尋找刺激感官的經驗。你不妨指出美麗的圖畫、唱歌的小鳥,或熟悉的花香和味道讓他體會。患者跟你一樣,會有喜歡的和不喜歡的感官經驗。
很多家人發現患者喜歡坐車兜風。
如果他一向喜歡動物,可能很高興能有動物作伴,某些貓狗似乎對腦部受損的人有天生的魅力。有些人則喜歡茸毛動物或娃娃。茸毛玩具可能孩子氣,是種侮慢,也可能是安慰;這跟患者周圍的人的態度也很有關係。
當失智症繼續下去,而患者開始有協調性及語言的困難之後,旁人很容易忘記他仍然需要感受令人快樂的事物。千萬不要忽視握手、撫觸、擁抱和愛的重要性。往往當沒有其他方法和患者溝通時,他仍然對碰觸有反應。碰觸是人類溝通中重要的一部分,按摩背或手、腳能令人感到寧靜。你們可能喜歡就只是坐著、握著手,當談話變得困難或不可能時,這是一種共享一段時光的好方法。
有意義的活動
正常人一天之中大多數的活動都是有目的的,這目的令生活有意義、有重要性。我們工作為了賺錢,為了服務他人,為了感覺自己是重要的;我們為孫子織毛衣,或為朋友烤蛋糕;我們換衣服、洗頭髮為了乾淨,為了好看。這些有目的的活動對我們很重要?讓我們覺得有用、被需要。
當失智症患者無法繼續日常的活動時,你需要幫助他找到一些在他能力範圍之內、有意義的事做。這些事必須對他有意義、有滿足感?不論你是否感覺如此。例如,把毛巾摺好再打開對有些人可能有意義,但對另一些人則否。對某些人而言,覺得自己是「志工」而非「病患」是很重耍的,它提供一種個人的價值感及參與的好處。患者也許能幫你或鄰居在花園翻土,幫你整理菜葉、削皮或擺擺桌子,即使他無法再做一頓飯。在你做家事時,患者可以捲毛線球、撣灰塵,或把雜誌堆一堆。鼓勵他儘量替自己做事,你也可以幫他把工作簡化,把工作分成幾個步驟或是由你自己來做部分的步驟。
有些醫師會敦促患者做運動、或做些事情來保持心智活躍。證據顯示保持活躍能延緩失智症的發生;一旦失智症的病程開始之後,活動對患者的影響就更重要、更值得考慮了。活動必須是有趣的,即使可能非常簡單,例如跟狗玩、與人聊天、散步或坐在門口外頭。如果患者重複出現不悅的徵兆,例如易怒、固執、哭泣,或拒絕參與活動,那就表示這個活動已經變成一種壓力,而不是刺激了。催促患者去做令他不悅的活動是不會有任何幫助的。
作者資料
南希.麥斯(Nancy L. Mace)
曾任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的董事會成員及顧問,並擔任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精神醫學暨行為科學系羅威暨艾諾普斯教學服務處(T. Rowe and Eleanor Price Teaching Service)協調人及精神醫學系助教,現已退休。
彼得.羅賓斯(Peter V. Rabins)
杜蘭大學醫學博士,專長領域包括失智症、老年精神醫學及神經精神醫學,長期致力於失智症醫療、研究及教學工作。目前為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精神醫學暨行為科學系、布羅伯格公共衛生學院心理衛生及衛生政策管理系教授,同時也是老年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醫學部、羅威暨艾諾普斯教學服務處及夏皮羅失智症家族照護學程主任。曾被《華盛頓人》雜誌選為頂尖醫師,並於2013年獲頒美國精神醫學會溫伯格老年精神醫學紀念獎。
基本資料
作者:南希.麥斯(Nancy L. Mace)、彼得.羅賓斯(Peter V. Rabins)
譯者:楊培珊
出版社:遠流出版
書系:健康生活館
出版日期:2015-02-26
ISBN:9789573275848
城邦書號:A1200664
規格:平裝 / 單色 / 440頁 / 19cm×26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