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熱情,活出個人的獨特性
在我輔導的經驗當中,聽過不少人會抱怨說,對公司的貢獻那麼大,為什麼升遷卻不是他—身為某公司華裔主管的Joseph 就是一個例子。
有次碰面,Joseph 忿忿不平地告訴我說,公司所有收入都是從他管的技術產品而來,卻沒有在改組後提升他的職位,「難不成是美國人對我是華裔身分的歧視?」他不禁感到懷疑。
我同樣是華裔美國人的背景,所以希望Joseph 不要先入為主的將種族歧視當作擋箭牌,而應從更深的層次反思,試著依據過往經驗為他一步步分析說:「你想想,照你跟我說的前因後果,在公司改組之前,一定要有人:
1. 先意識到市場改變,並從中找到規律;
2. 按照新規律為公司制定新的願景和策略;
3. 同時進行必要的組織重整;
4. 進用更為合適的人才;
5. 等新市場負責人到位,將符合市場潮流的產品規格定出來之後,才會交由你的部門去執行。」
「換句話說,相較於你只需要用知識來執行確定的任務,前面五個從無到有的步驟,靠的卻是能夠從不確定中找出規律的本事。」
我想傳達給Joseph 的觀念是—解決確定狀況中的問題,靠的是知識;解決不確定狀況中的難題是要靠本事。本事的養成得要有熱情的支撐,所以要成為一名卓越的工作者,熱情和本事缺一不可。
「原來如此,謝謝孔老師的提醒,我從來沒有以這樣的角度去想事情,」恍然大悟之後,Joseph 也給了自己這樣的期許:「未來我也會努力培養從不確定中找出規律的本事,相信如此一來,就不會再錯過晉升的機會了。」
「好,祝福你。」我也送給Joseph 深深的祝福。
世界商界對華人普遍有一些刻板印象。正面印象是:聰明、工作努力、有企圖心、專業能力強;負面印象則是:只顧自己、缺乏好奇心、人際關係差、溝通能力弱、沒有商業頭腦、難以信賴。
綜合前述的這些正反面印象,加上以前接觸華人工作者的經驗,我個人得出了一個結論,就是華人總給人「平均平庸」此一先入為主的形象。
1. 雖然聰明(知識有餘),但實質創新能力不足(本事不足)
2. 工作努力(為己),但只顧自己(功利)
3. 有企圖心(要更高職位),但溝通能力弱(影響力弱)
4. 有企圖心(只會做事),但人際關係差(不懂做人)
5. 專業能力強(只知片面),但沒有商業頭腦(不懂全面)
6. 專業能力強(自以為是),但難以信賴(難擔大任)
本文一開始的Joseph 就是因為專業能力強、但沒有商業頭腦的例子。
抹殺熱情和好奇心的教育方式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現在有很多八○和九○後的學子,明明高中的時候成績很好,上了大學之後卻無以為繼。究其原因,其實是出在國、高中時期有明確的學習方向,加上有老師逼著念書,成績自然維持在一定的水準。但念大學就不一樣了,在沒有老師強力督促下,還要學著克服把知識轉換成本事所遇到的挫折,很多學子常常讀著讀著就迷失了,不知道自己讀書是為了什麼? 更別說要有熱情了。
我曾經聽過一個例子是,有個將近三十歲的年輕人,中學時期成績優異,就讀大學時轉了三個學院外加休學兩次,把原定四年學制的大學念成九年,最後還是沒能順利畢業,白白揮霍了大好青春。
華人學子之所以平均平庸,多少跟:(1) 急功近利的社會文化,以及(2) 灌輸知識的教育方式有關。
■急功近利的社會文化,抹煞了熱情
絕大多數華人的文化大多鼓勵學生要追隨權威思想,進而形成一種從眾和跟風文化;再來,當學生被教育成一生只崇拜權力和金錢,並成為它們的奴隸時,其實也就等同於抹殺自己內心的熱情。
追求急功近利的結果,使得很多人在就讀中學的時候,與考大學無關的東西就不學,上了大學,與就業無關的知識就不問;進入職場後也是一樣,跟生計無關的事就不做,跟升遷無關的討論也不管。
這些行為看似無關緊要,卻可能影響一輩子。當一個人的眼睛總是盯著眼前的外在事物看,便容易隨社會的主流意見起舞,聽不到自己內心的熱情呼喚;當一個人只懂得自掃門前雪,不了解應該對團體擔負什麼責任,便注定人生平庸,難以出頭天。
■知識灌輸的教育方式,抹煞了好奇心
在東方填鴨式的教育體系下,考試常常不是「是非題」就是「選擇題」,並不鼓勵學生培養嚴謹的獨立思考。再加上,很多華人父母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很早就開始把孩子送去補習班,孩子被一堆課業追著跑,為求過關,就變得只追求標準答案,失去探索知識的好奇心。
關於學習,最理想的一種情況是,應該從小就讓孩子動手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學習如何手腦並用。於此同時,也要學習一些素質修養的課,才會懂得如何尊重他人,以及如何成為__團體中的一份子。
太早背誦知識,容易造成腦筋的固化,為了升學而唸書,更是無法讓人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況且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就是要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嗎? 無怪乎,很多華人出了校園就不讀書。一個無法靜下心來好好讀書的人,只會愈來愈疏遠自己的靈魂。
所以總結來說,華人雖然工作努力,但功利文化使我們失去熱情和不顧團隊;華人之所以學不會解決難題的本事,以及實質的創新能力,原因在於:沒有在做符合本性的熱情的事,以及只求標準答案的學習而失去了好奇心。
兼具熱情和本事,方能邁向卓越
為了將前述的反思,帶入更多華人的思維當中,近來從事職場輔導,我常跟前來聽課的學員們討論,該怎麼有效結合他們個人的熱情和能力,進而在工作上有所突破。意即,如何透過做有「熱情」的事情並學會把知識變「本事」,來活出每個人的唯一獨特性,向來是我從事一對一輔導的重點。
聰明人很會運用知識,但只會解決一般性的問題,有智慧的人是懂得把知識操練成本事,藉此解決別人解決不了的難題。而仔細觀察世上那些有所作為的人,通常都是同時具備了熱情和本事這兩項條件,甚少例外。
在進一步說明熱情和本事的重要性,以及該如何養成之前,我想先透過圖1-4 來協助大家認識,熱情和本事之高低所組合出來的四種工作型態。
首先,落在沒本事又低熱情象限的人,我稱之為「淘汰型」(low IQ)。這樣的人不僅在工作上找不到熱情,也不願花時間好好在本業上力求精進,萬一碰上公司進行改組或縮編,優先淘汰的就是這類型的員工。相較之下,沒本事卻高熱情的
人,因為空有企圖心卻遲遲做不成事,經常處在不知所措的焦慮狀態,因而稱之「焦慮型」(low EQ)。
倘若一個人空有好本事卻拿不出熱情,同樣很難在職場有什麼好表現。這樣的人容易出現工作倦怠,或對老闆指派的重複工作內容感到厭煩,因而成了名符其實的「厭煩型」(lowXQ)。
就我的觀察看來,華人教育體系下做得較出色的就是這一型。在技術強卻毫無職場影響力的情況之下,這樣的人通常只會愈來愈憤世嫉俗,覺得公司虧待自己,因此就更不可能激發出什麼工作熱情,自此陷入惡性循環。
最後要介紹的是「卓越型」(high XQ),亦即同時兼具高本事和高熱情的人。該類型無論是在做人或是做事,都予人得心應手的感覺,而且無庸置疑,落在這個象限的人,都是在各領域中的菁英份子。可惜的是,對比時下許多年輕人大多落在「淘汰型」,以及諸多華人是落在「焦慮型」,其次是「厭煩型」,實際符合「卓越型」定義的人,還真的是寥寥可數。
如何虛心學習以培養正面企圖心
一個人有企圖心是好事,但以功利為出發的企圖心就變成是不好的,也就是我所稱的「負面企圖心」。至於要如何區分正面企圖心和負面企圖心? 透過下列的比較就很清楚了。
■正面企圖心—追求成就感、卓越感
◎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工作、事業就是你的命定
◎做事目的是:養家維生、創造價值、服務他人、貢獻社會、榮耀神、完成夢想
◎副產品:財富、地位、聲望、屬神
◎正當方法爭取、神允許且祝福
■負面企圖心—只求成功的快感及成功的成果
◎急功近利:凡事喜歡搶,從頭搶到尾
◎不擇手段:能透過關係辦成的事,絕不通過正當途徑
◎失去平安:計較的不是不公平,而是自己不是受益者
◎負面企圖心的結果:溝通失效,並難以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接下來,我將針對負面企圖心所造成的溝通能力弱和人際關係差,逐一做更詳盡的說明,並幫助大家如何培養成具有影響力的領導者。
■溝通能力弱
一位在製藥公司的經理,十八個月內被上級調了四個單位,而且愈來愈偏離專業領域,她仍然一味地順從公司的安排,毫無自己的想法及計畫。於是在聽她講了幾分鐘之後,我便問她:「妳有想過自己要的是什麼嗎?」結果,她才坦承說,正因為不太確定自己要的是什麼,加上不擅長跟人溝通表達自己的需要,尤其是上司,她才會落得只好任人擺布的局面。
想一想,你或你周遭的朋友,是否也正陷入類似的景況當中呢? 若是渴望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不妨嘗試以下這些方式。
1. 多聽少講—讓對方先講,然後問好的問題繼續下去,要他人對你產生信任和溫暖之前,對方要先感受到被瞭解、被尊重,這需要好的分享時間作為基礎。
2. 積極聆聽—專心聽別人說話,彷彿這世上再沒有其他的事比聽他說話更重要了。常打斷別人說話,會給別人留下惡劣的印象。
3. 用正面肢體語言—你的手勢、表情以及音量必須要正面到吸引住對方,要眼對眼、用熱情的音量、不要叉著手臂,以及坐姿要傾向發言者等都是正面的肢體語言。
4. 別回應電話及其他人—最令說話者受不了的是,在言談中你東張西望、心不在焉、滑手機、接電話、與別人打招呼。
5. 做足功課—人們會驚喜你事先知道他們的事而不需要再講,這尤其是在工作面試,以及與顧客的第一次見面會議中,這更加深了別人對你的信任以及能力的認可,因為你證明了你的主動性和責任感。
■人際關係差
一位在IT 界有二十年經驗的資深華人工程師,急著想加入跟機器人、大數據或新創公司的領域,但面試了十次都沒有被錄取。我一問之下才知道,雖然他在過去學了很多東西,但都不精,工作很努力但也只顧自己,以至於人際關係並不佳,
造成轉職困難。
另外我也曾經遇過一個當技術主管的人,每天只知道指揮下屬將業績做好,忽略了要如何激勵部屬和增進彼此的關係,以至於被降級還渾然不知問題出在哪裡。
我會舉這兩個例子,是因為他們凸顯出大多數華人的一個通病,就是專業能力很強、人際關係卻很弱。至於要如何提升自己與他人之間的互動技巧,我也試著做出下列歸納,供大家參考。
1. 人際關係:人生是由關係組成的,無論是和自己的關係、別人的關係,還是和神的關係。對企業來說,人際關係的培養愈發重要,因為一旦沒有了人,企業也就無從運作了。除此之外,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也才會有幸福的家庭、融洽的團隊、虔敬的教會、蓬勃的企業,甚至是美好的人生。所以,真正偉大成功的領袖,一定都有維繫良好關係的技能。
2. 瞬間判斷:無論是在電視上看到一位候選人,或遇到新來的同事,我們的頭腦會在一瞬間做出對此人的判斷。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人與人在相遇的幾秒鐘內就會判斷出此人是否:值得信任(trustworthiness)、有否有能力(competence)、可喜程度(likability)。
3. 第一印象:哈佛大學的心理專家研究第一印象超過十年,他們發現,我們在瞬間對其他人的判斷,是要回答兩個基本問題:我是否可以相信此人?我是否可以尊重此人的本事?
4. 有何意圖:研究報告指出,80% 到90% 的第一印象是在潛意識中探詢:基於上述的兩個問題後,接著確認,我是否相信此人對我有好的意圖?
5. 信任第一:我們華人通常以為能力和本事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我們總是在與別人相遇時顯露這個特質,然而,研究成果指明信任是最關鍵的因素。亦即,要別人關注你的能力之前,必須要先能相信你;失去了信任,人們對能力感知反而是負面的。
6. 欽佩還是威脅:一個熱心又有本事的人,很容易能引起人們的欽佩,但前提必須先贏得別人的信任,你的能力才會__是受人歡迎,而非令人感到威脅。假如你想要影響不相信你的人,不僅會難以成事,還可能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對方會懷疑你的意圖,甚至裝出表面上尊敬你,實際上卻不喜歡你,因為你總是想要控制人。
綜上所述,再來看圖1-5 這張熱情與本事的象限圖,便可發現:聰明但難以創新和工作努力但只顧自己的人,會落在左下角的淘汰型。有企圖心,但溝通能力和人際關係皆差的人,就會落在右下方的焦慮型。技術強但無商業頭腦、很難以信
任,就會落在左上角。至於如何進入卓越型,就是接下來要探討的重點。
十倍速時代需要XQ,才能贏在拐點
這是一個十倍速、講究XQ(變商)的時代,不只成功的速度比以前快十倍,失敗的速度亦是如此。十倍速是指在同樣的時間內,變化的速度比以前快了十倍。X 是指未知數,XQ是面對未知的不確定中把事情做成的能力。
在此一趨勢之下,傳統華人教育主張的IQ(智商),以及後來一些學者推崇的EQ(情商),都已不足應付十倍速時代的需求—其需要的頂級智慧是IQ + EQ + XQ。同樣地,想在十倍速的時代勝出,重點不是贏在起點(靠資格、學歷、經驗、知識、證照等坐而言的能力),而是贏在拐點(靠能力—在關鍵時刻的扭轉力等起而行的能力)。
換句話說,身為現代人的你,若是未能及時培養出我在《贏在扭轉力》提出來的五力:眼力、魅力、動力、魄力、德力,藉此解決難題超越逆境,以達終點的話,那麼可能終其一生都在起點做準備,因為只要在參賽中遇到困境,就又會回到起點(例如,回學校進修),永遠抵達不了終點。
愈是變動的年代,愈需要XQ,也唯有XQ 能凸顯出人與人之間的專業差異,為了讓大家更理解這一點,我講一個經常在課堂上分享的故事。
有一個換心的醫生,他的汽車壞了,在給車廠機械技師檢查過後,發現是車子的引擎故障了,必須更換一個又新又貴的。沒想到換心醫生得知後,二話不說就請機械技師立即更換。
機械技師有些不解,心想一個引擎所費不貲,一般人通常都會評估許久,眼前這位客戶卻沒有,想必應該很有錢,便問:「先生,請問您是做什麼職業的?」獲悉客戶是換心醫生之後,又問:「汽車最重要的零件是引擎,如同人最重要的部位是心臟,一樣都是在更換最重要的部分,為什麼你的收入是我的十倍呢?」換心醫生想了想,便回答技師說:「這樣好了,你試著在引擎還在動的時候,把引擎換下來看看。」
換心醫生強調的是,機械技師在更換引擎時,可以先讓車子停止運轉再換引擎,而且一次換不好,還可以再試好幾次,甚至停下來,到網路搜尋如何克服更換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所以那是一個靜態的能力。相較之下,換心醫生卻必須在病人還活著的狀態下,把心臟換下來、再裝上新的,這就代表XQ 和IQ、EQ 不同的地方。
經常也會有人問我,當初是如何從初級工程師做到總裁,是遇到特別好的機會嗎? 對此,我都回答說:「我是靠著XQ,也就是贏在拐點而勝出的。」
神通常都是藉由生命當中的重要轉捩點,也就是我稱之的拐點,來邀請我們重新省視人生。回想一下,過往的人生是否曾出現過下列時刻:
1. 面臨人生重大改變而不知所措的時刻
2. 一件事情拖延已久,而不得不做決定的時刻
3. 遇到不可能解決的難題,卻必須立刻做決斷的時刻
4. 無辜遭受悲劇或是被人無理的批評、指責的時刻
5. 祈求未蒙應允或承諾被延遲兌現的時刻
6. 身為基督徒,照神的旨意或聖經原則去做,結果卻更糟的時刻拐點,也可以說是個人重新定義人生的時刻。這種定義時刻跟一般時刻不一樣,是因為那個時刻所發生的事情或所做的決定,幾乎左右了接下來很多事情的發展和結局。一旦做出對的選擇,人生可能因此一躍而上;反之,若是不小心做錯選擇,人生可能從此一蹶不振(請見圖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