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多樣性:認識自己,接納別人,一場社會科學之旅
- 作者:山口一男(Kazuo YAMAGUCHI)
-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 出版日期:2017-09-19
- 定價:330元
- 優惠價:79折 261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31日止
-
書虫VIP價:261元,贈紅利13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47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不同,每個人都有其價值,正因為這樣,人才是人。
這本書,是一位社會學家所創作的故事。
懂一點社會科學,能不能讓人生更美好,更了解自己,也了解這世界的道理?這就是作者寫作的初衷,希望透過故事的形式,展現社會科學的理論與應用。
全書由兩個寓言故事組成:
第一個故事〈少了一顆鈕釦的米娜,與魔法師卡茲〉
天生少了一顆鈕釦的米娜,自覺和別人不同,也被同伴嘲笑,她帶著缺憾,踏上了尋找完整自我的旅程……
米娜獨自一人前往魔法島,想要找到魔法師卡茲,幫她找回少掉的那顆鈕釦。在魔法島上,米娜遇到各式各樣的人,以及各種難題,驚險地通過三個關卡,最後終於見到了魔法師,結果……
故事裡還穿插許多社會科學謎題(例如邏輯學、自我認同、多樣性、自我實現的預言、囚犯的困境、康德的道德哲學、統計的選擇偏差等等),很適合對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有興趣的讀者,進一步探索。
第二個故事〈獅子與老鼠〉,是源自伊索寓言。在一個大學課堂上,老師和學生對話,討論日本與美國版本的〈獅子與老鼠〉故事有何差異,進而討論日本與美國的文化社會規範、人際互動方式的不同,如何影響到人們看世界的方式。
在其中,老師和學生一起探索,如何以自由的心態、批判的精神,來思考社會的道德規範。養兒育女應該用何種態度?為什麼會有霸凌現象?物質主義對於年輕人有何影響?美國的「罪感文化」vs.日本的「恥感文化」等等,不同文化的不同處理方式,帶來更多有趣的思考。
那麼,作者為什麼要說這兩個故事?則是更大的一個謎。全書所隱含的「多樣性」(diversity)這個主題,從小女孩米娜的自我認同,到不同國家、文化之間的差異與認同,如何能互相包容與共存,正是社會學的終極關懷。自然界本來就擁有豐富的多樣性,人類社會其實也一樣,正因為每個人都不同,人才是人,這是最寶貴的資產,也是人類得以進步的泉源。
本書呈現人、價值與社會道德規範的多元面向,表面上看似寓言故事一般輕鬆,卻暗喻著生命的意義與人生哲理。這個世界擁有多樣化的寶藏,人們也應具備多樣化的心態,來享受我們的人生。這本書也暗喻著「容納百川的大器,有助於社會進步」。
從這本書也可以看到:社會科學的想像力!
★★★本書為《為什麼我少了一顆鈕釦?》改版★★★
目錄
中文版序 3
〔推薦序〕當社會科學變成當代寓言曾嬿芬 9
〔推薦序〕以故事呈現社會科學理論的精采之作 王乾任 13
〔推薦序〕學習可以很有趣劉瑞華 17
〔推薦序〕不同的文化,蘊含豐富的人性 徐瑞廷 21
少了一顆鈕釦的米娜,與魔法師卡茲——社會科學的奇幻世界 25
這個故事中隱含的社會科學觀念 120
囚犯的困境 共有地的悲劇 自我實現的預言 自我認同 多樣性 康德的道德哲學 規範與自由 統計的選擇性偏差 事後機率
獅子與老鼠——教育劇.日美社會規範比較論 145
關於這齣教育劇的背景 268
後記 271
內文試閱
少了一顆鈕釦的米娜,與魔法師卡茲——社會科學的奇幻世界
某星球上的人們和「我的」衣服
宇宙中有無數顆星球,每一顆星球都有它自己的故事。
這是一則關於某個星球的故事。
在這個星球上,當孩子出生的時候,父母會送他一件很特別的衣服。隨著孩子的成長,那件衣服會跟著增大,而衣服上的特色也會逐漸改變。
那件衣服和別的衣服不同,無法自由穿脫,它就如同幾乎毫無重量的外套,輕柔地罩在你的衣肩上。
不過,也有些人會覺得那件衣服非常沉重。
而且每個人衣服上的紋飾、顏色和質地,都各不相同。有的紋飾濃粗顯眼、或是巧緻細膩;有的顏色對比強烈、或是沉穩柔和的同色系;有的質地柔軟光滑、或是粗糙得刮手。
當這個星球上的人們提到「我的衣服」時,他們說的可不是能夠隨意穿脫的普通衣物,而是專指那件奇特的衣服。
那件衣服有七顆鈕釦,一律是前開襟款式的。在這個星球上,這七顆鈕釦各自代表著不同的意義,也象徵著穿衣服的人所具有的能力與特質。
例如,最上面那顆鈕釦代表「創造與美感」,顯示其具有創造嶄新與美麗事物的能力。若是這顆釦子精巧華美,那麼這個人將來很可能成為偉大的科學家、藝術家,或是魔法師。
第二顆鈕釦代表「思考」,顯示其人善於獨立思考,絕不隨便跟風或沿襲別人的想法。相反,假如這顆釦子既醜又小,就表示這個人缺乏中心思想。因此,父母對這顆鈕釦以及第三顆鈕釦,總會特別花費心思加以打造。
第三顆鈕釦表示「健康」,亦即不容易生病,即使生了病,亦具有自然康復的能力。
第四顆鈕釦代表「情感」,顯示這個人對周遭的人、事、物,極為重視和珍惜。
第五顆鈕釦表示「努力」。在這個星球的人看來,如果這顆鈕釦堅實又亮麗,即表示這個人比別人努力實幹。儘管這種說法不知道可不可靠,但大家都認為這樣的人必能在社會上出人頭地。
第六顆鈕釦代表「誠實」。如果這顆釦子呈現藍色,即表示這個人誠實耿直,若呈現紅色的話,則表示這人很會東誆西騙。這個星球上所說的「謊話滿江紅」,正是由這顆釦子的顏色而來的。
最後的第七顆鈕釦代表「朝氣」。倘若這顆釦子碩大亮眼,即表示這個人性格開朗,遇到悲傷與痛苦的事情,照樣能夠樂觀地活下去。
不只是鈕釦可反映諸多現象,從衣服的紋飾與顏色、質地上,亦可看出穿著此衣的人具備的各種特質。但話說回來,由於鈕釦或衣服的特色,在不同人的眼中都不一樣,所以,沒有人可以明確地辨識出何謂真正的鈕釦、紋飾、顏色、衣料質地是什麼模樣。
況且,這件特別的衣服,不僅會配合身體的成長,也會隨著這個人的言行舉止而出現變化。因此,擁有這件衣服的人,同樣很難知道它的真實樣貌。只是當他長大成人之後,這些特色幾乎就不再改變了。
此外,這件奇特的衣服還有個特點:父母和孩子的全名以及父母的職業,都會織在衣領的背面上。
比方說,愛麗絲和馬堤克這對夫婦同為數學家,他們有個孩子名叫彼特。這時,彼特的衣領背面就會織上「數學家愛麗絲與數學家馬堤克之子,彼特」的文字。
由於彼特這個可愛的名字很討人喜歡,因此常被這星球的父母拿來命名。不過,等到男孩長大以後,若還被喚作彼特,似乎有些難為情;於是很多名叫彼特的男孩,在成人以後會改名為派特。
只有六顆鈕釦的米娜
在這個星球上,有個女孩名叫米娜。
織在她衣服上的全名是:
「畫家艾姆愛姆與醫生耶姆堤之女,米娜」
遠遠看去,這女孩穿著一件不起眼的灰色衣服。
不過湊近一瞧,就會發現她的衣服摸起來比銀狐的皮毛還柔滑,還隱隱地泛著銀色光芒,實在美極了。
尤其是在下雨過後,經過水蒸氣的折射,那衣服輝映出七彩的幾何圖案,充滿著絕妙的神祕之美。
在這個星球上,如果穿著的衣服上有漂亮的幾何圖案,即表示這人具有卓越的「數理才能」,擅長數學與邏輯思考。
另一方面,假如身上的衣服呈現出各種柔美的曲線圖案,即表示這人具有詞藻豐富的「文學才能」。
儘管米娜的衣服足以令人讚嘆,可她小時候卻很討厭它。
不知道什麼緣故,她的衣服上只有六顆釦子,缺少第七顆代表「朝氣」的鈕釦。
少了這顆釦子,使得米娜時常悶悶不樂。
她幾乎不曾開懷大笑,而且一旦心情低落,就得比其他人花上更多時間,才能走出悲傷。
不僅如此,其他孩子們發現了米娜沒有第七顆鈕釦,便經常取笑她、戲弄她,有時還惡意地喚她是「只有六顆鈕釦的米娜」。為此,米娜的心靈飽受摧殘,每一天都是痛苦的煎熬,真想求死以換得解脫。即便不能這麼做,她還想找個沒人的地方,自己過日子算了。
米娜的衣服除了缺少第七顆釦子之外,可說幾近完美;但是每當她沮喪的時候,實在無法感謝父母的恩惠,反倒對於他們忘了縫上鈕釦這件事,懷有強烈的恨意,並十分沮喪。
其實,也不能怪米娜會這麼傷心,甚至恨起父母來。畢竟她身旁的人,全都穿著七顆鈕釦的衣服,唯獨米娜一生下來,身上的衣服只有六顆釦子而已。
不管是誰,若發現自己和旁人不同,就會自我懷疑是否有某種缺陷,為此感到莫名的自卑。如果又遭到其他小朋友們的譏諷和欺侮,更是無法釋懷。
不過,米娜是個敏感又善良的好女孩。
米娜的父母艾姆愛姆與耶姆提兩人,因為這無法挽回的失誤——忘記縫上第七顆鈕釦,長年來始終自責不已。不過,米娜年齡稍長以後,逐漸明白爸媽的心情,在談到其他人的衣服時,她也學會盡量不會觸及鈕釦的話題,不在他們面前露出憂傷的神情。
除此之外,為了避免聽到別人在無意中脫口說出:
「咦?那個女孩少了一顆釦子!」
米娜總是盡量保持低調,也不和其他小朋友們一起玩耍,每天只獨自看看書、和自己說說話,以減少聽到那些話語時的傷害。就這樣,她漸漸長成一位文靜、喜歡深思的女孩。
可是,在米娜的心底,總是有股揮之不去的哀傷。當她碰觸到這片陰影,腦中必定會浮現出一幕景象。
在那個畫面中,艾姆愛姆懷抱著幼女米娜,哭得非常傷心。儘管耶姆堤在身旁安慰著艾姆愛姆,但他的語聲模糊聽不真切。
米娜認為艾姆愛姆大概是為了她而哭的。因為艾姆愛姆嚎啕痛哭之際,米娜可以感受到媽媽使勁地把她摟在懷裏。
米娜隱約記得,當時年幼的她說著:
「媽媽,不要哭。」
不過,艾姆愛姆反而放聲大哭,讓米娜非常害怕。
自從米娜懂事了以後,便認定那天艾姆愛姆哭得那麼傷心,想必是因為她忘了縫上第七顆鈕釦而悔咎的舉動。
米娜從來不曾向艾姆愛姆和耶姆堤說起那段記憶。她在少女時期以後,便下定決心不再回首過去,要把一切悲傷的記憶都深埋在心底。
而且,為了不讓別人的無心之言傷到自己,也為了不再回想起悲傷的往事,米娜盡量一個人獨處。
也因此,除了數學家愛麗絲與數學家馬堤克之子的彼特是個例外,米娜幾乎沒有朋友。她偶爾會和彼特討論一些很難的數學題目,或是聊聊數學的有趣之處。
由於數學不用牽扯到複雜的人際關係,還能讓心情平靜下來,因此成了米娜喜歡的科目。
在這個星球上,學校並不是以考試決定成績的。學生只需要把學習過的科目,就自己思考與理解的部分寫下來交給老師,由老師批閱後個別與學生討論,並且記錄進度即可。這就是他們的教學方式。所以,這裏的小孩們從沒有因為討厭考試,或是考試成績很糟糕,因而討厭數學這門課的。
米娜住在一個面海的港邊小鎮上。
他們一家人原本住在大城市裏,耶姆堤就在城裏的大醫院工作。在米娜出生後不久,他決定到這個港邊小鎮當個診所醫師,全家才搬過來的。
「為什麼要搬來這裏呢?」米娜經常問爸爸。
「我覺得全家人在這裏可以過著更悠閒的生活呀。」耶姆堤每次都是這樣回答。
某一天,米娜從朋友彼特那裏聽到一則很奇妙的傳聞。
據說,從這處港邊小鎮駕船出發,朝北方直航的話,可以到達一座島嶼。這座島嶼是由偉大的魔法師卡茲所統治的,因此叫作「卡茲島」,又稱為「謎島」。想要見到魔法師卡茲,必須經歷過重重困難與危險,不過只要能見到他,便能夠實現一個願望。
聽到這個傳聞以後,米娜心想:
「魔法師卡茲一定能夠賜給我第七顆鈕釦!」
從這一天起,少女米娜決定在成人之前應該做點什麼——她要學習航海技術,成為一位航海員。
這個決定雖然只是平凡的夢想或希望,但卻是她心中的重要支柱。
米娜只因為缺了那顆代表「朝氣」的鈕釦,才時常感到沮喪,甚至對艾姆愛姆和耶姆堤不太諒解。不過,米娜很討厭自己這種心思。因此她心想,倘若從魔法師卡茲那裏得到那顆鈕釦的話,或許就能徹底地趕走那灰暗的思想。
而米娜倚憑的正是這個想法。
對米娜來說,一旦成為航海員就必須離家生活,而這正是她求之不得的。她從小時候就發現,比起家裏其他擁有完整七顆鈕釦的兄弟姊妹們,她是父母艾姆愛姆和耶姆堤的心理負擔。儘管父母對她呵護備至,但只要待在他們的身邊,她總覺得自己是個累贅,而這也給她帶來極大的精神壓力。
當米娜把想當航海員的願望,告訴了艾姆愛姆和耶姆堤的時候,他們非常吃驚地問其原因。對他們而言,總希望米娜能夠找份離家不遠的工作,永遠待在父母的身旁。
換句話說,艾姆愛姆和耶姆堤不希望米娜離開他們的視線範圍,若讓這個「天生少了一顆釦子的可憐米娜」孤伶伶地在外生活,他們實在放心不下。
面對這樣的詢問,米娜只說自己喜歡大海啦、想要從事技術性的工作啦、還想看看這個廣大的世界啦等等,並沒有道出心裏話。
米娜之所以這樣回答,是因為不想讓爸媽擔心這次旅程充滿危險之外,同時她也害怕他們知道,至今她仍對缺少第七顆鈕釦而耿耿於懷,而這些事必定會讓他們掛心不已。
艾姆愛姆和耶姆堤對米娜的願望頗不以為然,也不十分贊同,但他們並沒有強烈反對,而且最後還告訴米娜,只要這是她想做的事,他們都將全力支持。
在米娜生活的社會中,學習航海技術的幾乎全是男生,米娜因而受到了不少異樣的眼光,但她絲毫不放在心上。對身材纖瘦的米娜來說,從羅盤方位辨識、根據星象變化來測定船隻位置、船舵操縱、天候預測、外國語言,她全都按部就班地確實學會了,甚至揚帆與收帆的粗活也沒把她難倒。
在米娜過完二十二歲生日三月的某一天,她終於領到了航海員的資格證書。在這個星球的社會裏有個習俗,孩子完成學業的時候,父母會為他們準備畢業禮物祝賀。於是,米娜如願地從父母那裏得到了一艘小帆船。
航向魔法島
就在這年春天的某個日子,米娜獨自一人駕著船出發了。當然,她的目的地正是魔法師卡茲居住的謎島。
她之所以趕在夏天之前出航,是考慮到北方的海上很冷,又得花上幾個月,才能抵達那個小島。
在這趟航程中,米娜遭遇過暴風雨的撲襲,還曾經被鯊魚群包圍,令她飽受驚嚇;不過,也出現過一大群好奇的海豚,在帆船的四周爭相躍出海面,讓她度過了一段歡樂的時光。每當她專注在新鮮事上的時候,總覺得時間過得飛快。
可是,在雲層掩住星光的某些日子裏,寂靜黑夜的海上,總讓米娜感到格外恐懼。
她感到害怕,並不是因為孤單一人。
對一般人而言,獨自在海上航行,孤獨的滋味是難以忍受的,但對向來習慣獨處的米娜來說,這根本算不上痛苦。
米娜擔心的是,即便幸運地見到魔法師卡茲,假如他的法力沒辦法賜予她充滿「朝氣」的鈕釦,那該怎麼辦呢?
這些年來,米娜始終寄望和魔法師卡茲見面後,便能求得那顆鈕釦;可如果卡茲根本沒有那種法力的話,她將頓失心中的依靠。
而且一旦開始悲觀,心情便會更加低落。
她因而決定不再思索這些,現在只管奮勇向前,不論未來會遇到什麼危險與困難,她都要見到魔法師卡茲——米娜這樣告訴自己。
經過漫長的航行之後,在夏天已近尾聲的某天早晨,米娜終於抵達了傳說中的謎島。延伸內容
【推薦文一】以故事呈現社會科學理論的精采之作
◎文/王乾任(作家、讀思寫文字溝通表達力的專業講師,長期經營部落格「Zen大的敦南新生活」。)
自從接觸社會學以來,不知不覺已超過二十年。讀過的社會學著作不算少,也不乏相當精彩好讀易懂且深刻的入門書,然而,不得不說,比起其他社會科學如經濟學、政治學、法學,乃至哲學,社會學界就是缺乏能以「故事」解說學術理論,吸引完全不了解社會學的普羅大眾注意的社科普著作。
直到我碰到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山口一男教授的《多樣性:認識自己,接納別人,一場社會科學之旅》,說真的,一口氣讀完之後,令我感動莫名。
本書由兩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一則寓言故事,寫作體裁是西方世界熟悉的《為自己出征》(方智),故事以一個主人翁必須經過一連串的關卡考驗,最後獲得自己原本欠缺的特質(在本書則是以:主人翁少了一顆鈕釦來呈現其對所缺乏之特質的追尋),以剷除原本困擾自己(或村莊)的邪惡。
過去這樣的寓言故事多半出現在New Age類的勵志叢書,沒想到山口一男教授卻能巧妙地借用,故事以主人翁從小就缺少一顆鈕釦開始(別人都有七顆,她卻只有六顆),主人翁出發去找大魔法師想要得到自己所缺少的那顆鈕釦。故事主人翁每經歷一個關卡,就能透過與守門人的互動學會一項社會科學理論,諸理論組合起來之後,就能得到那顆遺失的鈕釦。山口一男教授試圖透過這則寓言告訴讀者的是,可以透過哪些社會科學理論來了解「我是誰?」(自我認同),認識自己之餘並接納自己。
第二部分則是模擬一場美國大學的課堂現場,透過來自不同文化、性別、種族的師生共同討論一則世人所熟知的伊索寓言故事〈獅子與老鼠〉,讓我們了解,原來不同文化規範對於人們解讀世界所產生的影響,透過此一故事的討論(以及後來的改編版本的討論),讀者能夠了解日本與美國社會對於人際規範所側重的部分不同(以及為何不同)。
山口一男教授展示了社會學的基本精神:人都是社會條件下的產物,來自不同社會文化的人對於同樣一件事情會產生不一樣的理解,差異來自文化(感知結構的影響),因而理解到世界上並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標準/正確答案,世界上隱藏著各種各樣的答案,適合自己文化土壤的答案卻未必適合其他文化土壤(但也不該被簡單地評價為錯誤),從而學會同理接納與自己不同者的不同意見。
原本我也覺得奇怪,為何一本書要收錄兩則寓言故事,且以兩種不同的方式呈現。後來我才想通,原來山口一男教授其實是利用這兩則寓言故事所開展的討論,有意圖地將社會學的「宏觀」與「微觀」思考路徑結合起來。如果更細膩地比較分析兩則故事所欲傳遞的訊息,應該能得出更多有意思的解讀(這部分的樂趣,就留給讀者們自行品嘗,詮釋文本無絕對對錯,能說出一套道理最重要)。
人類從過往到如今,總是習慣以己之是非人之是,認為我的想法是正確的而別人的想法必然就是錯誤的,其實並不然,若有更多的人能夠理解此一事實,人類將能減少不必要的紛爭,讓世界更加和平!我以為這正是社會學家研究社會所欲達成的終極目標之一,而山口一男教授毋寧希望透過本書的兩則寓言故事,幫助我們在認識自己的同時,也了解並接納與自己不同的他者,使自己能夠認識自己的社會存在之餘,也能包容異己他者,與自己和平相處,朝大同之路邁進。
【推薦文二】當社會科學變成當代寓言
◎文/曾嬿芬(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如果不仔細看,這本推廣社會科學知識的書可能會被當作故事書(fiction)來歸類。的確,不論就哪一個角度看,《多樣性》這本書以故事鋪陳社會生活的基本情境做為活用實例,並提出不同的思維重點與解決方案,是相當少見的寫作嘗試。本書作者山口教授目前任教於美國社會學重鎮的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並在過去幾年擔任系主任;他出生成長於日本,自東京大學數學系畢業後到美國取得社會學博士並留在美國發展。他的研究專長是生命歷程以及日本社會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近年來在日本持續出版原創性作品,這本以日文書寫的《多樣性》正是山口教授以母語創作期的產物。
這本書是社會科學界較少嘗試而自然科學卻大量運用的第三種文化(The third culture)知識傳播方式。第三種文化是用文學或藝術來傳遞科學(大部分是自然科學)知識的創作形式,第三種文化是企圖突破物理學者C. P. Snow看到科學與人文之間無法對話時所提出的「兩種文化」,而將重要的科學見解普及化的重要努力。就像自然科學中一批寫作高手想要傳達的知識,多屬於有助於人們了解自己與世界的基本構成與演變之間的關連(比如演化、生物化學、天文物理等),山口教授這本書的主題與人在社會中生活非常重要的基本處境與抉擇過程有關——比如囚犯的困境、共有地的悲劇、自我實現的預言、自我認同、多樣性、道德哲學、規範與自由、事後機率等。山口教授本人雖是社會學者,但是他所推廣的是社會科學,畢竟針對以上的各種課題,社會學、經濟學與政治學共享一些基本的知識基礎——不論是康德的義務論與邊沁的效益論之間的對立與抉擇、信任與自利之間的衝突、認同與理性對人行為的影響等,都以跨科際的合作與對話著名。
這本書由兩個劇本所構成,一個是沒有時空與文化背景的哲學故事,另一則是一場跨文化與跨世代的教室對話。隨著第一個故事中那位少了一顆鈕釦的米娜所進行的尋找完整自我的旅程,作者介紹一些社會科學重要的概念與運用,其中以「認同」為最重要的主題之一。認同——有關我是誰?什麼對我最為重要?——做為人類行為的核心,往往像阿基米德那個支點一樣撐起個人的世界,這個概念不再只是對自我人格發展與文化政治生活有重要影響,經濟學也開始重視認同對經濟行為決策的衝擊。人是否會對所從事的工作、所歸屬的組織或團體多一點付出,其中利益考量只占部分比例,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個人與外在認同感的強弱決定了付出對個人的意義。在經濟場域中人們往往是不折不扣的存在主義者而不自知,事實上,看似理性的經濟行為也需要感情與意義感的驅動。
第二個劇本是一場實景重現的美國大學教育現場,學生跨越各個學科與族裔背景,討論的主題是美國與日本社會的人際規範以及逾越的文化差異。藉由伊索寓言〈獅子與老鼠〉在美國與日本版本的差異,檢視罪與罰、契約與恩情在兩個社會的不同意義與法律後果。這場精采的跨文化、跨科際師生對話,彰顯每個社會最重視的價值影響了對於行為的期待與制裁的根本差異。美國版本中,老鼠爬到睡獅背上為的是表演個人的魅力,獅子醒來純屬倒楣,脫身之道便是交易談判(而不是道歉)以求降低厄運的負面後果。在日本的故事中,老鼠爬到睡獅身上一開始就是不小心犯下的錯誤(否則不致於大膽妄為),面對獅子的張牙舞爪,只能以表演弱者求饒贏得同情來找到活路。美國版本並不將獅子與老鼠的不平等地位視為理所當然,日本版本則將獅子的強者地位予以絕對的尊崇。這些故事主軸化為經濟、法律、人際規範等場域都有非常實際的對應現象。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劇本所展現的大學課堂是一個強調理解、表達、性格、聯想、批判性思考、發現問題以及創造的過程,這樣的教育方式使得課堂是生產知識的場所,也是一場帶得走的知識盛宴。
這本書適合中學年齡以上的讀者閱讀,不同年齡者與這本書的關係可能有不同的親疏遠近。比如寓言故事對成年讀者而言,似乎並不貼近其心智的思考方式;相對地對年輕人或青少年而言,本書的故事雖不複雜,但是蘊含在故事內一層又一層的寓意,卻需要相當的人生經驗或廣泛閱讀才能擷取精華。不熟悉的部分若能夠克服,讀者將可以得到對社會科學關鍵知識的進展做為獎勵。
筆者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求學期間曾受教於山口教授,並擔任他所教授之統計學助教,奇妙的是,與山口教授學習和相處時還留在腦裏的片段回憶竟有許多和本書的主題有關。比如說有一次我好奇問他為何每週六仍到研究室工作,他告訴我因為日本人週六要上班(當時日本還未週休二日)!他雖身在美國,但是工作時間表卻是以日本人身分的認同來訂定,當我讀到本書有關認同與決策的重要關聯時,這段對話的回憶自然湧現。
這本書即是山口教授身分認同多樣性的美妙結晶。作者資料
山口一男(Kazuo YAMAGUCHI)
美國芝加哥大學Hanna Holborn Gray特別紀念講座社會學教授,也是經濟產業研究所(RIETI)客座研究員。 他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理學院數學系,1981年獲得芝加哥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 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助理教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副教授,於1991年擔任現職迄今。 2001年,榮獲古根漢基金會獎學金。2003年,他被美國科學資訊研究所(ISI)社會科學一般部門評定為1981至1999年間,學術論文被引用最多次的250名學者之一。 2008年秋至2011年夏,擔任芝加哥大學社會系系主任,帶領多達25名教授的知名「芝加哥學派」致力於社會學研究。 他的日文著作還有《工作與生活平衡:實證與政策建言》(2009年)、《工作的男女不平等:理論與實證分析》(2017年)。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