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聖誕月‧最後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套書館 > 文學小說
字字有來頭: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1-6+甲骨文簡易字典套書組(套書限量贈送「甲骨文字插圖書卡」組)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字字有來頭: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1-6+甲骨文簡易字典套書組(套書限量贈送「甲骨文字插圖書卡」組)

  • 作者:許進雄
  • 出版社:字畝文化
  • 出版日期:2018-07-18
  • 定價:2610元
  • 優惠價:79折 2062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25日止

內容簡介

好書大家讀第72、73梯次好書推薦 OPENBOOK閱讀誌 年度好書2017最佳青少年圖書入圍 ※ 本套書包含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1-6冊】及《字字有來頭 甲骨文簡易字典》,共七冊,總頁數超過1850頁,全套包含超過600個字的解析。 ※ 套書限量贈送「甲骨文字插圖書卡」,一組13張。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1-6】系列共有六冊,由國際甲骨文權威學者許進雄執筆,其核心概念是以甲骨文字分析古代創字時的想法,經由研究字的演變過程,以推敲古代文化、生活習慣、社會制度,找到造字者的巧思和創意。在六冊中分別介紹「動物」、「戰爭與刑罰」、「日常生活 食衣住行」、「器物製造」及「人生信仰與歷程」有關的字,全系列合計有超過六百個字的詳盡解析。 字字有來頭: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 系列1-6冊 ※ 每冊皆附展開古文字形表 (展開尺寸75寬*23高) 01 動物篇 野生動物(打獵的對象、四靈) 一般動物(鳥類與其他) 家畜 02 戰爭與刑罰篇 原始、戰鬥及儀仗使用的武器 防護裝備 軍事行動與掠奪、軍事技能 刑罰、五刑與法治 政府的管理者 03日常生活篇Ⅰ食與衣 食物的種類,食物的採集與加工,烹飪的方式 衣服的採用,游牧與農耕的不同生活方式等 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居住的演進、建築的形式,房間的分室等 交通的作用,行路的修建,車輿舟船的建造 05 器物製造篇 工具發明、農業生產、百工興起:各類器物製造 (石器、骨角器、竹材、木材)及百業勃發:皮革業與紡織業、陶土業與金屬業、物資交流、統一標準等 06 人生歷程與信仰 出生、養育 成年、婚姻制度 衰老、病死 鬼神信仰 《字字有來頭 甲骨文簡易字典》 字典收錄【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1-6】中超過600個甲骨文字形來源創意解析與檢索,以有系統的主題分門別類,包含1動物篇、2戰爭與刑罰篇、3日常生活篇Ⅰ食與衣、4日常生活篇Ⅱ住與行、5 器物製造篇、6 人生歷程與信仰篇,本書更收錄〈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中國文字的特性〉以及〈商代以前最普及的書寫材料〉三篇由許進雄教授親自撰寫的導論,以深入淺出的方法解析,讓讀者了解中國古文字演變的重要研究。 中國文字經歷四千多年的歷史,字的形體有極大的變化,一般人難以辨識秦代小篆以前的古文字。而中國文字始終保有表意的特色,其變化是漸進且有跡可尋的,所以古文字研究者可以逐步往前追尋,推論其演變的軌跡,進而認識古代的字形。 古文字就像一幅幅畫作,如果了解了某字的創意,就會牢牢記住。所以學習古文字要從愈早的文字開始學起,愈接近初創的字形,文字的圖繪性愈高,更容易了解與記憶。 本字典收集將近600個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或相關古文字形,以文化演進及主題有系統的分類,每個字都附有造字創意的簡單解析,方便攜帶及查找使用。 得獎記錄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榮獲 好書大家讀第72、73梯次好書推薦 第14屆金蝶獎入圍 OPENBOOK閱讀誌年度好書2017最佳青少年圖書入圍 名人推薦 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壬癸、曾永義、何大安 臺灣大學文學院前院長、國語日報前董事長、世新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黃啟方 暨全臺中文學界重量級教授群 共同推薦 廖玉蕙(海洋大學講座教授)、徐富昌(臺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李隆獻(臺灣大學中文系主任)、林啟屏(政治大學文學院院長)、許俊雅(師範大學國文系主任)、王基倫(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洪淑苓(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蕭麗華(佛光大學中文系主任)、王瓊玲(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林黛嫚(淡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謝佩芬(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衣若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教授)、林世仁 (兒童文學作家) 聯名推薦 《字字有來頭》是許教授最特別的著作,內容經過嚴謹的學術研究、考證,而能雅俗共賞,必然能夠使中國文字的趣味面,被重新認識。許教授的學術造詣和成就,值得所有讀者信賴!——臺灣大學文學院前院長、國語日報前董事長、世新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黃啟方 能把中國文字講出最多故事來的,在我讀過的同類作品中,只有《字字有來頭》的作者許進雄教授,足以當之。——中央研究院院士 何大安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因,《字字有來頭》系列堪稱是一座「面向大眾」的基因庫。許老師曾任職博物館,親手整理、拓印過甲骨。這使他跳出一般文字學者的訓詁框架,不會「只在古卷上考古」。博物館的視野,也使他有「小心求證」的能力與「大膽假設」的勇氣!——兒童文學作家 林世仁

序跋

推薦序 這是一部最可信賴的大眾文字學叢書 文字的發明,是人類歷史上的大事,而中國文字的創造,尤其驚天地而動鬼神。《淮南子》就有「昔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的記載。現存最古早的中國文字,是用刀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古代極有價值的文物,卻晚到十九世紀末(西元一八九九年)才發現。編成於西元一七一六年的《康熙字典》,比甲骨文出土時間早了一百八十四年,就已經有五萬多字了。 從東漢許慎把中國文字的創造歸納成「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個原則以後,歷代文字學家都據此對文字的字形、字音、字義努力做解釋。但是,由於文字的創造,關涉的問題非常多,許慎的六個原則,恐怕難以周全,所以當甲骨文出土後,歷來學者的解釋也就重新受到檢驗。當然,必須對甲骨文具有專精獨到的研究成就,才具備重新檢驗和重新詮釋的條件,而許進雄教授,就是當今最具有這種能力的學者。 許教授對文字的敏銳感,是他自己在無意中發現的。當他在書店的書架上隨興抽出清代學者王念孫的《廣雅疏證》翻閱時,竟立刻被吸引了,也就這麼一頭栽進了文字研究的天地,那時他正在準備考大學。 一九六○年秋,他以第一名考進臺灣大學中文系;而當大部分同學都為二年級的必修課「文字學」傷腦筋時,他已經去旁聽高年級的「古文字學」和研究所的「甲骨學」了。 當年臺大中文系在這個領域的教授有李孝定、金祥恆、戴君仁、屈萬里幾位老師,都是一時碩儒,也都對這一位很特別的學生特別注意。許教授的第一篇學位論文《殷卜辭中五種祭祀的研究》,就是根據甲骨文字而研究殷商時代典禮制度的著作。他質疑董作賓教授與日本學者島邦男的理論,並提出殷商王位承傳的新譜系,讓文字學界刮目相看。然後,他又注意到並充分利用甲骨上的鑽鑿形態,完成《甲骨上鑽鑿型態的研究》,更是直接針對甲骨文字形成的基礎作探討,影響深遠,目前已經完全被甲骨學界接受,更經中國安陽博物苑甲骨展覽廳推尊為百年來對甲骨學具有貢獻的二十五名學者之一。 許教授於一九六八年獲得屈萬里老師推薦,獲聘為加拿大多倫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館遠東部研究人員,負責整理該館所收藏的商代甲骨文字。由於表現突出,很快由研究助理、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升為研究員。在博物館任職的二十幾年期間,親身參與中國文物的收藏與展覽活動,因此具備實際接觸中國古代文物的豐富經驗,這對他在中國文字學、中國古代社會學的專長,不僅有互補的作用,更有加成的效果。 談古文字,絕對不能沒有古代社會與古代文物研究的根柢,許教授治學兼容並蓄,博學而富創見。他透過對古文字字形的精確分析,解釋古文字的原始意義和它的演變,信手拈來,都是極具啟發且有所依據的創見。許教授曾舉例說明:「介紹大汶口的象牙梳子時,就借用甲骨文的姬字談髮飾與貴族身分的關係;談到東周的蓮瓣蓋青銅酒壺時,就談蓋子的濾酒特殊設計;借金代觀世音菩薩彩繪木雕,介紹觀世音菩薩傳說和信仰。…」他在解釋「微」字時,藉由「微」字字形,從商代甲骨文、兩周金文、秦代小篆到現代楷書的變化,重新解釋許慎《說文解字》「微,眇也,隱行也」的意涵,而提出出人意表的說法:「微字原本意思應是『打殺眼瞎或病體微弱的老人』。古代喪俗」。而這種喪俗,直到近世仍存在於日本,有名的〈楢山節考〉就是探討這個習俗的日本電影。許教授的論述,充分顯現他在甲骨文字和古代社會史課題上的精闢與獨到。讀他的書,除了讚嘆,還是讚嘆! 許教授不論在大學授課或在網站發表文章,都極受歡迎。他曾應好友楊惠南教授鼓吹,在網路開闢「殷墟書卷」部落格,以「殷墟劍客」為筆名,隨興或依據網友要求,講解了一百三十三個字的原始創意與字形字義的演變,內容既廣泛,又寫得輕鬆有趣,獲得熱烈回響。 《字字有來頭》則是許教授最特別的著作,一則這部叢書事先經過有系統的設計,分為動物篇、戰爭與刑罰篇、日常生活篇、器物製作篇,讓讀者分門別類、有系統的的認識古文字與古代生活的關係﹔再則這是國內首部跨文字學、人類學、社會學研究的大眾文字學叢書﹔三則作者是備受國內外推崇的文字學家,專論著作等身,卻能從學術殿堂走向讀者大眾,寫得特別淺顯有趣。這套叢書,內容經過嚴謹的學術研究、考證,而能雅俗共賞,必然能夠使中國文字的趣味面,被重新認識。許教授的學術造詣和成就,值得所有讀者信賴! 黃啟方(世新大學終身榮譽教授,前臺灣大學中文系所主任、文學院院長,前國語日報社董事長) 推薦序 中國文字故事多,《來頭》講古最精博! 讀了《字字有來頭》這部書之後,我想用兩句簡單的話來概括我的體會。第一句是:「中國文字故事多。」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要從中國文字的特色說起。有人主張文字的演進,是由圖畫文字演進為表意文字,再由表意文字演進為表音文字。這是「起於圖畫、終於音聲」的一種見解,這種見解可以解釋某些拼音文字的演進歷程,自屬言而有據。不過,從負載訊息的質和量來說,這樣的文字除了「音」、以及因「音」而偶發的一些聯想之外,就沒有多餘的東西了。一旦發展到極致,成了絕對的符號,成了潔淨無文、純粹理性的編碼系統,這樣的文字,取消了文化積澱的一切痕跡,也就喪失了文明創造中最可寶貴的精華——人文性。這無異於買櫝還珠,也就不能不讓人感到萬分的可惜了。 好在中國文字不一樣,它不但擁有這種人文性,而且數千年來還在不斷的增長、生發。這種「增長的人文性」,源於中國文字的最大特點。這個特點,讀者未必想得到,那就是「方塊化」。 中國文字是方塊字。距今四五千年前,被公認為中國文字雛形的半坡、柳灣、大汶口等地的刻符,已經是縱橫有序大小略等的「方塊字」了。而正因為是「方塊」,所以使他和其他的圖畫文字,如古埃及文字,從一開始,就走上了不同的演化道路。埃及文字是「成幅」表現的。「幅」中共組一圖的各個部件,沒有明確的獨立地位,只是零件。中國文字的「方塊」,則將原始圖畫中的部件抽象化,獨立出來。一個方塊字,就是一個自足的概念,一個表述的基本單位。古埃及文字中的零件,最終成為「詞」的很少,多半成了無意義的音符。中國文字中的每一個方塊,卻都成了一個個獨立自主的「詞」,有了自己的生命和歷史。所以「方塊化」是將「圖畫」進一步抽象的結果。從「具象」到「抽象」,從「形象思維」到「概念思維」,這是一種進步,一種文明程度的提升,一種人文性的展現。 所以,有多少中國字,就有多少最基本的概念。這是第一個「故事多」。中國字的傳承,經過幾千年的假借引申、孳乳派生,產生了概念和語義、語用上的種種變化。一個字,就有著一部自己的演變史;這是第二個「故事多」。 第三個多,就繫乎是誰講的故事了。《紅樓》故事多,那是曹雪芹所講。《聊齋》故事多,那是蒲松齡所講。中國文字反映了文化史,其關乎城闕都邑的,考古家能言之;關乎鐘鼎彞器的,冶鑄家能言之;關乎鳥獸蟲魚的,生物家能言之;關乎生老病死、占卜祭祀、禮樂教化的,醫家、民俗家、思想家能言之;但是集大成而盡精微,把中國文字講出最多故事來的又能是誰呢?在我讀過的同類作品中,只有《字字有來頭》的作者許進雄教授,足以當之。因此我有了第二句話,那就是:《來頭》講古最精博! 何大安(中央研究院院士、語言學研究所前所長) 推薦文 這部書,是一座漢字文化基因庫 十幾年前,當我對甲骨文產生興趣時,有三本書讓我最驚艷。依出版序,是許進雄教授的《中國古代社會》、林西莉的《漢字王國》(臺版改名《漢字的故事》)、唐諾的《文字的故事》。這三本書各自打開了一個面向:《中國古代社會》將甲骨文與人類學結合,從「文字群」中架構出古代社會的文化樣貌;《漢字王國》讓甲骨文與影像結合,讓人從照片、圖象的對比中驚歎文字的創意;《文字的故事》則將甲骨文與散文結合,讓文字學沾染出文學的美感。 十幾年來,兩岸各種「說文解字」的新版本如泉湧出。但究其實,若不是「舊內容新編排」,就多是擠在《漢字王國》開通的路徑上。《文字的故事》尚有張大春《認得幾個字》另劈支線,《中國古代社會》則似乎未曾再見類似的作品。何以故?因為這本書跳脫了文字學,兼融人類學、考古學,再佐以文獻、器物和考古資料,取徑既大,就不是一般人能踵繼其後的了。 這一次,許教授重新切換角度,直接以文字本身為主角,化成《字字有來頭》系列,全新和讀者見面。這一套五本書藉由「一冊一主題」,帶領讀者進入「一字一世界」,看見古人的造字智慧,也瞧見文字背後文化的光。 古人造字沒有留下說明書,後人「看字溯源」只能各憑本事。許老師勝過其他人的地方,在於他曾任職博物館,親手整理、拓印過甲骨。這使他跳出一般文字學者的訓詁框架,不會「只在古卷上考古」。博物館的視野,也使他有「小心求證」的能力與「大膽假設」的勇氣,後者是我最欽佩老師的地方。 例如他以甲骨的鑽鑿形態來為卜辭斷代,以甲骨文和犁的材質來論斷商代已有牛耕,以氣候變遷來解釋大象、犀牛、廌等在中國絕跡的原因,認為「去」 的造字靈感是「出恭」,都讓人眼睛一亮。所以這套書便不會是陳規舊說,而是帶有「許氏特色」的文字書。 文字學不好懂,看甲骨文卻很有趣。人會長大,字也會長大。長大的字和小時候經常大不相同,例如「為」 原來是人牽著大象鼻子,有作為的意思(大概是要去搬木頭吧);「畜」 竟然是動物的腸子和胃(因為我們平常吃的內臟都來自畜養的動物);「函」的金文作 ,是倒放的箭放在密封的袋子裡(所以才引申出「包函」)……凡此種種,都讓人有「看見文字小時候」的驚喜與恍然大悟! 書裡,每一個字都羅列出甲骨文或金文的不同寫法,好像「字的素描本」。例如「鹿」,一群排排站,看著就好可愛!還有些字,楷書我們並不熟悉,甲骨文卻充滿趣味。例如「龏」幾乎沒人認得,它的金文卻魔幻極了──是「雙手捧著龍」啊!類似的字還不少,單是看著它們的甲骨文便是一種奇特的欣賞經驗。 這幾年,我也開始整理一些有趣的漢字介紹給小讀者。許教授的書一直是我的案頭書。雖然有些訓詁知識對我是「有字天書」,但都不妨礙我從中看到造字的創意與文化的趣味。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因,《字字有來頭》系列堪稱是一座「面向大眾」的基因庫。陳寅恪曾說:「凡解釋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這套書恰好便是這句話的展演和示例。 林世仁(兒童文學作家)

內文試閱

2 戰爭與刑罰篇 原始武器 競爭是自然界為了生存所採取的手段。為尋求必要的生存物資,當雙方的利益不平衡時,為了保存自己,不能不透過各種途徑壓制對方。戰爭就是壓制對方、解決爭執的有效方法。人類及動物界,用攻擊的手段把對方屈服或殺害,是很平常的事;最激烈的行動,就是把對方消滅。 雖然戰爭是殘酷的行為,卻是人類文明發展,不可或缺的主要動力。戰爭需要更有效的武器,促進了工藝進步,工具改良後可以提高生產量。還有,弱小者為了對抗強者,就共同聯合起來成為集團,也逐漸擴大戰爭的規模。 為了提高戰鬥績效,就要有良好的組織,由有能力的人領導。這些過程,終於促成建立國家制度。所有文明國家,都是在不斷爭戰中成長起來的。傳說中的華夏始祖黃帝,就是在經過五十二次戰爭之後,才統一了黃河流域各個大小部落。 原始社會的工具,多數與取食有直接關係。那時候的工具與武器,只是使用的對象不同,其形狀沒有顯著的分別。在初期人與野獸爭生存的時代,只要有足夠的重量和稜角,足以造成殺傷力的工具,都可以拿來做為武器,很少有專為格殺而製造的專用武器。 人類最早遭遇具威脅性的敵人,是凶猛的野獸。野獸雖有銳利的爪牙,強壯的身軀,但因人類可以借助他物來防禦自己,攻擊野獸,所以在長久的鬥爭中,人類終於成為勝利者。 父 甲骨文的父字□□□□□□□□□□,是手拿石斧的樣子。父字的金文字形□□□□□□□□□,石斧的形狀表現得更為清楚,一端尖銳,一端渾圓。渾圓的一端可以當做槌子,用來重擊東西。尖銳的一端可以當作斧頭,利用刃部切割材料。 石斧可以說是古時候一種多用途的工具,砍樹、鋤地等重要的工作都需要使用它,甚至到了青銅時代早期,石斧仍舊是男子工作的主要工具。在商代,這個字是做為對父輩眾親長的稱呼,因此有人以為,石斧是用來表示男性對女性或父親對兒女的權威。其實,父的稱謂可能只是源自新石器時代的兩性分工。 母系氏族的社會,子不知其父,由母親負起養育責任,並且有效控制子女的勞動成果。那時代,財產繼承權也經由女性,男子並不特別尊貴。石斧沒有威權的象徵。孩子稱呼母親的多位伴侶或兄弟為父,只因他們都是勞動力的成員,並不含特別親近或敬畏的成分。 到了小篆,石斧的長度短縮,已看不出所表達的形狀,所以《說文解字》解釋︰「□,家長率教者。从又舉杖。」以為是手持管教兒女的手杖形狀。只要將小篆與甲骨文及金文的字形對照,就能判斷《說文解字》的分析是錯誤的。 斤 用手拿的石斧,後來進一步改進,改為綁在長木柄上,可以增加揮舞的力道與範圍,造成更大的殺傷力,也可以減少反彈力,避免手掌受到傷害,比單手操作的手斧大為進步了。 甲骨文的斤字□□,就是在木柄□上捆縛石頭或銅、鐵質材的伐木工具。斤可以使用雙手盡全力砍伐樹木,也可以用來挖掘坑阱、翻耕田地等等,是古代最常見、最有用的工具。這種工具的把柄,大致選取有樹木枝枒部分。至於前端的刃,早期使用的石頭,是用打擊方式製作成的,後來改進使用磨製的方式,打擊效果更佳,手掌也比較不容易受傷。等到有了更為銳利的銅、鐵等材料以後,就以銅、鐵製作了。後來,斤字表達石錛部分與木柄離析,而成為金文□□與小篆□的字形,就很難看出真正的石斧形象了。 《說文》:「□,斫木斧也。象形。凡斤之屬皆从斤。」雖然解釋為象形是正確的,但是並沒有指出哪一部分是斧頭的刃,哪一部分是手柄。 斤字的這塊綑綁在木柄前端的石錛,有大致的標準重量,所以被借用,表達一斤的重量;不過,稱量並不是非常精確。而各國採用的斤,實際重量也不一致。直到秦代,才確立「黃金一寸立方的重量為一斤」的標準。從此,就比較容易掌握一斤的確實重量了。 兵 甲骨文的兵字□□□□□,是雙手拿著一把裝有木柄的石斧形狀。綑綁木柄的石斧的斤字,是砍伐樹木的笨重工具,可以用雙手揮動使用。再看看金文的兵字□□□□□□,斤字的構件已略有訛變;到了小篆,訛變更多。 《說文》︰「□,械也。从廾持斤,并力之貌。□,古文兵从人、廾、千。□,籀文兵。」雖然沒有分析斤字是何種形狀,但解釋這個字是雙手持斤,是正確的。許慎還點出「并力之貌」,也說明了使用雙手,在於結合雙手的力道。 石斧的斤,本來是一種農墾的工具,並不是與人格鬥的理想武器。這個字初創的時候,人們常把日常工具做為武器使用,所以延用來表達武器的意義。不但商代以前的人們用工具做為武器,後代農民反抗政府苛政,如果找不到合適的武器時,也會使用農具替代。兵字的意義本來是武器,後來擴充用來表示持用武器的兵士。 甲骨文簡易字典 導論 導論 中國文字的特性 人類有幾種獨立發展起來的古老文字體系,其中最著名而且為人們所通曉的,是埃及的聖書體、美索不達米亞的鍥形字,以及中國的漢字。基本上,它們都是起於以圖畫式的表意符號為主體的文字體系。今天,其他的古老文字體系或已湮沒,或為拚音文字所取代,但漢字仍然保留其圖畫表意的特徵,沒有演變到拚音的系統,有它不得不然的原因。 過去中國國勢衰弱、科學不發達,有人就怪罪漢字,說是因為漢字太難學、難寫,妨害了學習。又說漢字的意義不夠精確,不利於發展科學,所以中國的科學發展不如西洋,進而有漢語拉丁化,甚至廢棄中國語文的偏激言論。現在,中國富強了,與西方世界的差距拉近了,那些偏激的言論也消失了。客觀而論,中國的文字確有它的優良特性嗎? 各個民族的語言,都是一直在慢慢變化的。使用拼音系統的文字,經常因為要反映語言的變化而改變其拼寫方式,使得一種語言的古今不同階段,看起來好像是完全沒有關係的異質語文。音讀的變化,不但表現在個別的詞彙上,有時也會改變語法的結構,使得同一種語言系統的各種方言,有時會差異得完全不能交流。沒有經過特殊的訓練,根本沒無法讀得懂一百年前的文字。唯獨漢字,儘管字與辭彙的音讀和外形也都起了相當的變化,卻不難讀得懂幾千年以前的文獻,這就是漢字的特點之一。這種特性,使得後人探索古代中國文化,沒有太多困難與障礙。 西方世界所以會走上拼音途徑,應該是受到他們的語言性質的影響。西方的語言,屬於多音節的系統,用幾個簡單音節的組合,就容易造出各個不同意義的辭彙。音節既多,可能的組合自然也就多,也就容易使用多變化的音節,來表達精確的語意而不會產生誤會。這就是它們的方便處。然而中國的語言,偏重於單音節,嘴巴所能發聲的音節是有限的,如果大量使用單音節的音標去表達意義,就不免經常遇到意義混淆的問題,所以自然發展成了今日的型式,而不走上拼音的道路。 由於漢字不是用音標來表達意義,所以字的形體變化,不會和語言的演變發生直接關係。例如大字,先秦時讀若dar,唐宋時讀如dai,而今日讀成da。又如木字,先秦時讀若mewk,唐宋時讀如muk,今日則讀如mu。至於字形,比如昔日的「昔」,甲骨文作□□□□□□□□□□等各種字形,表達大水為患的日子已是過去了,因為商代控制水患的技術已有所改善,水患不是主要的災害了。其後的周代金文,字形已變成□□□□□□□□□□等形。到了秦代文字統一後,變成小篆的□。漢代後更進一步改變筆勢成隸書、楷書等,而後成為現在的「昔」字。 幾千年來,漢字雖然已由圖畫般的象形文字,演變成現在非常抽象化的結構,但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字形的演變是有跡可循的,稍加訓練,就可以辨識。 融通與包容性是漢字的最大特色,一個字既包含了幾千年來字形的種種變化,也同時包含了幾千年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種種語音內涵。只要稍加訓練,我們不但可以通讀商代以來的三千多年文獻,如果以後考古發掘有新發現,有更早的文字,我們也可以循線辨識它們。還有,我們可以不管一個字在唐代怎麼唸,也讀得懂他們寫的詩文。同樣的,不同地區的方言,雖不能夠相互交談,卻因文字的外觀是一致的,也可以通過書寫的方式相互溝通。中國的疆域那麼廣大,地域又常為山川所切割隔絕,其存育的種族也相當複雜,但能夠融合成一個整體,特殊的語文特性應該就是最重要的因素。 漢字看似非常繁複,不容易學習。其實它的創造有一定的規律,可以觸類旁通,有一貫的邏輯性,不必死記每一個詞彙。尤其漢字的結構千變萬化,筆畫姿態優雅美麗,個別風格獨特,從而形成了評價很高的特有書法藝術。這些都不是拼音文字系統的文化所可比擬的。 世界各古老文明的表意文字,都可以讓我們了解其時的社會面貌。因為這些文字的圖畫性很重,不但告訴我們那時存在的動植物、使用的器物,也往往可以讓我們窺見創造文字時的構想,以及借以表達意義的事物信息。在追溯一個字的演變過程時,有時也可以看出一些古代器物的使用情況、風俗習慣、重要社會制度、價值觀念或工藝演進的等等跡象。 西洋早期文字,因偏重以音節表達語言,以意象表達的字比起中國來少得多,相對的,可資利用以探索古代社會動態的資料就比較少。中國由於語言的主體是單音節,為了避免同音詞的混淆,就想盡辦法通過圖像表達抽象概念,多利用生活的經驗和聯想來創造文字,而不是大量借重語音。 象形文字的特徵,是透過圖像的形構,讓人理解圖像所要表達的意義。具形象的物體,只要描繪其形狀就可達到目的。但絕大多數超乎形體的,較具抽象概念的意義,就要通過共同的經驗才容易被理解及接受。因此,文字可以告訴我們在創字時代的很多情況,也可以根據某些訊息判斷一個字產生的時代。在追溯一個字的演變過程時,有時也可以看出一些重要社會制度或工藝演進的跡象。 例如喪葬習俗,考古的發掘只能告訴我們其埋葬的姿勢、隨葬的器物等等靜態的訊息。但是通過文字的探索,卻可以啟示我們,古人是如何從活活棒殺老人,演化到用棺木埋葬死者的過程。

作者資料

許進雄

1941年出生於高雄。於臺灣大學中文系就學時,開始研讀甲骨學。中文研究所畢業後,1968年應加拿大多倫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聘約,前往整理明義士收藏的甲骨,發現以甲骨上的鑽鑿形態作為斷代的新標準。 1974年獲得多倫多大學東亞系博士學位,並於該系兼職授課。1996年回台,接受臺灣大學中文系聘約,教授有關中國文字學、古代社會與文物課程,2006年退休,轉任世新大學中文系教授。 出版專著有:《殷卜辭中五種祭祀的研究》、《甲骨上鑽鑿形態的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文物小講》、《簡明中國文字學》、《許進雄古文字論文集》、《文字小講》等。

基本資料

作者:許進雄 繪者:Bianco 出版社:字畝文化 書系:Learning 出版日期:2018-07-18 ISBN:8667106508292 城邦書號:A4230026 規格:平裝 / 雙色 / 1850頁 / 17cm×23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