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追尋凡夫俗子的天命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追尋凡夫俗子的天命

  • 作者:葉愚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18-09-04
  • 定價:320元
  • 優惠價:9折 288元
  • 書虫VIP價:272元,贈紅利13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58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內容簡介

深入解構異國文化,打破世間常識的藩籬 在科學家理性與感性結合的開闊視角下 每個人都是他筆下獨一無二的故事 為什麼在美國談論的球賽會使你的社交溝通更順暢? 猶太人為什麼習慣在聖誕夜選擇吃中式餐點? 斯拉夫人老是板著一張臉,其實有不為人知的隱情? 在凡夫俗子的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有什麼是天才做不到的? 「我在大學讀了理科,成天在研究所做實驗,並到留學美國,畢業後從事癌症研究的工作……博士班裡,七、八成的學生都是外國人,跟他們聊天,觀察到不同的語言與行為方式,聽聞到許多各種不同文化背景、社會狀況的故事。」——出自作者序 一位自認平凡的科學家,縱橫古今中外,結合其不同領域的研究專業,書寫國外旅居18年的觀察,對生活、對生命、對文化。在其知性富有風韻的筆下,是另一個別有洞天的世界。 我們對世界的理解與存疑, 都能在他的顯微鏡底下, 得到最浪漫的解答。 好評推薦 張永祥 編劇泰斗、第53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獲獎人 查岱龍 三軍總醫院醫師、國防部後勤指揮部軍醫處處長 羅正汎 陽明大學口腔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他在對工作與研究的熱情外,還不忘對生活的回味。妙筆生花、針貶時事,遊走於科學與人文之間,不只有深度,更有廣度。——饒坤銘 義大癌治療醫院副院長 以精巧的文筆,表達對於在美國生活文化差異的體驗與做為學術研究工作者的心得……相信讀者能從中完整體會在異國生活的酸甜苦辣,以及對人生的領悟。——顏厥全 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免疫治療中心主任 他把研究的事說的很輕,但是對生活的感觸卻描述地如此傳神……他以「凡夫俗子」自謙,豈止屈於科學工匠這個名銜,更是科學詩人和生活體驗家!——曾淑芬 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 誠心推薦!

目錄

自序 Chapter 1 研究拾遺 凡夫俗子的天命 科學工匠 全壘打與救護車 大聯盟與研究生 星戰文化 觀察力 科學院報風暴 好奇心缺乏症 簡單的答案 偏方 人論神 戴爾布呂克與我 中西醫結合 癌從何來 決策何來 父親的傳承 時代一小步,我的一大步 Chapter 2文化漫步 精確的語言 語言學習的詛咒 羅曼蒂克史 望文生義 洋名字 口音 刻版印象 《漢米爾頓》 美國社會的基督教文化 球迷的忠誠 科西嘉 羅馬尼亞的女人 不笑的斯拉夫人 荒謬 閒聊各國 音樂的歷史因素 匈牙利音樂 阿爸的信念 Chapter 3感時懷舊 懷舊之情 返鄉列車 灘頭賭命 小英與媽媽 生日快樂,女兒 老友重逢 《千面女郎》 老中醫 難忘的婚宴 臺灣傳奇 〈銅像城〉 流寇 政治狂熱 時光隧道 閱歷與了解 新陋室銘 Chapter 4談古論今 寓言 歷史長期合理性 從數目字上管理 社會演化的挖礦模型 卡特與雷根 北與南 帝國之路 勇敢的島嶼 俄國傳奇 美國故事 大熔爐 移民啊 休士頓的墨西哥麵包 波士頓 Moonshine 人口分布與選舉 美國新教派——槍枝崇拜 最後一局

序跋

【序】
  這本小冊子,是我刪選、整理過去二年在社群媒體上的貼文,集結而成。先父是臺灣第一代的電視編劇,我小時候看他每晚爬格子。為了寫劇本,他收集了不計其數的小說、故事書、雜誌等等。我從小耳濡目染,愛聽故事,也愛寫點東西。雖然如此,在聯考的洪流下,我沒有繼續寫作,而是大學讀了理科,在研究所做實驗、然後留學美國、畢業後從事癌症研究的工作。可以說,大學畢業以後的日子,都是在實驗室度過的。   但是美國的妙處在於,全世界的人會到你的門口來。我讀的博士班裡,七、八成的學生都是外國人,跟他們聊天,觀察到不同的語言與行為方式,聽聞到許多各種不同文化背景、社會狀況的故事,為之大開眼界。開始工作以後,同事也都是四面八方而來,朝夕相處,對美國民間與政府各方面能近距離的觀察。導演李安說他一直覺得自己是局外人,從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也許能看到更多的真實。我的經驗可說是庶乎近之。   累積了這些故事,就想說給親朋好友聽。正好社群媒體興起,我趁勢開始在網路上講故事。家裡的人很捧場,一直要我寫下去。這主要還是因為許多故事喚起了親人塵封已久的回憶。有時說些各個地方的小故事、聊聊各種事物的歷史,跟朋友們討論,頗為愉快。我也就持續下去。寫得越多,思緒隨之紛然,有時心念一起,竟真的編起故事來,寫了一些短篇小說。   去年母親開始上網,讀我寫的故事,但是讀讀停停,主要因為電腦的使用方式,對老人家還是不便。當時就動念要把親友會有興趣的貼文選出來,單獨放在一個檔案。後來姊姊屢次提起此事,今年終於下定決心,把過去二年多的貼文整理出來。短文容易寫,篇數多,要印出來大約也有個一百來頁,比我的博士論文少不了太多,某些部分花的腦力差不多,寫來卻愉快不少。   這些都是在實驗室忙了一天,下班後回到家,等孩子上床睡覺之後才寫就的東西。無論就體裁、內容、技巧而言,都是業餘產物,算不上真正的寫作。如是之故,我給自己取了個「葉愚」的筆名,與大家分享一愚之得。這本集子,自然也是業餘隨筆之無而成,故名之曰「葉餘枝蕪集」。希望朋友們喜歡這些故事,對寫作的部分不用太認真。如果有任何一部分讓讀者看了覺得有別開生面之感,好像向新世界開了一扇小小的窗子,則於我願足矣。   這本小書在好友溫銳志先生力主之下,才得以出版。在此感謝他的熱心與助力。 2018年立春日筆

內文試閱

  凡夫俗子的天命      美國有句流傳甚廣的話:「上帝一定最愛普通人——你看祂造了多少。 (God must love common men, He made so many.)」(一般都說出自林肯,其實沒有根據)。這句話看來是普通人自我解嘲用的,但在演化生物學上實有其深意。      一個群體裡的「佼佼者」,用演化生物學的術語來說就是「最適者」 (the individual of highest fitness):不論以什麼方式,能夠在獲取資源上佔有優勢的個體。這就像我們所看到的天才、菁英、明星,以他們的聰明才智或是天賦異稟,甚至天生的社會地位,收穫了社會資源,繁榮昌盛。      在舊時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中,這些人是贏家,因此他們占用普通人的資源也是無可奈何、甚至無關緊要之事。普通人要做的,是努力向上,也成為菁英,這是演化告訴我們的殘酷現實。      真是如此嗎?      「生命是不完美的,因此是有限的。然而正因為不完美,每個生命才能塑造出自己的獨特之處,探索世界的無限可能。」      這句話像是某個文學家的名言。其實不是,這是取自這篇探討老化成因的論文中的一段話,加以改寫的:      “Imperfectness is also at the heart of life, because it produces variation from which more fit organisms can be selected.”      我們對演化更加了解後,發現生物體一生中不斷累積瑕疵,最後造成結構與功能崩潰,生命就完結了。這是複雜結構體無法避免的命運。然而,瑕疵也造成了遺傳變異,創造出新功能,使生物體能利用新資源,找到新的生活方式。從這一點看來,瑕疵不僅無法避免,也是生物演化必要的因素。      換句話說,沒有一個人能完美複製父母身上的基因,人天生不可能是完美的產物。但是不完美的複製造成差異,因此每個人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各有不同,就成為個性。原來,「個性」來自於不完美。      從反面看來,如果每個生物體都是「完美」的,他們就都會來自同一個「完美」的來源,彼此之間也就都一模一樣,結果他們只能生存在一個「完美」的環境,只要一點變動,就會霎那間全部煙消雲散。      所以生命的不完美,使我們努力活下去,從中發掘生命的潛力。      我們這個社會所強調的「競爭力」(社會達爾文主義),其實是迫使每個人去爭取相同的資源。久而久之,每個人所思、所學、所想都會趨於一致,而偏偏人生是一個不完美卻又複雜的歷程,有太多的趨勢、機會與可能。個性、經驗,就在此時發揮作用。      普通人意味著與贏家不同,普通人是人類基因對未來的投資。當你覺得你的想法不何時宜,無法出人頭地,也許你因此拯救了人類的未來。這是演化給予平凡人的救贖,了解生老病死,就是我輩的天命啊。      這本書裡的故事,都是我從世界各地來的普通人那裡收集來的。可是,你瞧,每個普通人,在別的普通人眼裡竟是那樣特別。所以我驚嘆於俄國人的「荒謬」、西班牙人的「沉重」、英國人的「階級意識」、黎巴嫩人的「漂泊」…… 等等,以及他們帶給我的、我從沒聽說過的故事。      不笑的斯拉夫人      卡利古拉是羅馬帝國第一王朝(儒略・克勞狄王朝)的著名暴君。他驚險繼位,缺乏安全感,上臺後神化王權,好大喜功,搞垮帝國財政,胡整到大家都受不了,最後被禁衛軍幹掉。然而使他「聲名大噪」、「歷久不衰」的事蹟是荒唐的宮廷生活,由此衍生出各種民間傳說。以前好萊塢愛拍歷史大片,一拍羅馬就必定要拍暴君的荒淫生活,裡面的場面都是依據民間流傳的卡利古拉印象而來。卡利古拉的故事,拍過電影好幾次——這樣才有藉口擺些煽情畫面。後來有一部,本錢下得重、場面撐得大,還找了當時剛闖出名號的海倫米蘭演女主角。片子拍好,製作人擔心回不了本,想加點料進去,於是找來A片演員演出「真槍實彈」的劇碼,剪接時加了進去。海倫米蘭以為自己運氣好接演古裝大戲,到戲院一看變成色情片,當場吐血。這位前幾年因演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得奧斯卡女主角獎的名演員,還常常在接受訪問或演短劇時,拿「演過A片」調侃自己。      美國人看到新總統川普言行,覺得似曾相識於歷史教科書中,但是他會玩Twitter,於是上「尊號」曰「拿iPhone的卡利古拉」 (Caligula with an iPhone)。中文叫來拗口,在此簡稱為哀鳳古拉(Iphongula)。哀鳳古拉對斯拉夫美女特別有興趣,第一任太太是捷克人,第三任是斯洛維尼亞人(不是捷克旁邊的斯洛伐克)。兩人都是模特兒出身。美國人對斯拉夫美女一向痴迷,咸認是天下第一,美艷無雙。近幾年網球賽只要有東歐出身的女網選手,票房就特別好。因此哀鳳古拉的這點嗜好,在鄉下老百姓看來倒不算什麼。坦白說斯拉夫國家除了捷克(捷克其實只能算半個斯拉夫國家)以外,還真沒有一個在歷史上有過什麼好日子,因此想改善生活的美女,找了個西方大隻佬嫁了,外人看來,實在是要抱點哀矜勿喜的心情。      最近流傳了一張GIF照片,哀鳳古拉回頭看著夫人梅娘(Melania Trump),梅娘滿臉堆歡;頭一轉回,梅娘馬上板著臉冷若冰霜。梅娘正版的網路帳號竟然給這張照片按讚,給人逮個正著。於是網上一片譏嘲之聲,覺得梅娘下嫁哀鳳古拉是為了移民,這是她心裡其實不屑那個粗俗暴發戶的證據。      我雖然覺得哀鳳古拉與卡利古拉是一路貨,但這回得為他說句公道話:斯拉夫人是不笑的。      從我到美國念書以來,認識了好些斯拉夫朋友,有俄國、烏克蘭、亞塞拜然、摩達維亞等國來的,以及梅娘的同鄉斯洛維尼亞人,從姓名可以判斷他們確實是斯拉夫人。每一個都是斯斯文文、學有專精的優秀分子。但是,剛認識他們的時候,實在很不習慣那種平時一定冷若冰霜的表情。即使後來熟了,大家有說有笑,突然一回頭,偶爾還是會看到像梅娘那樣變臉的劇情。      雖然久了就習慣了,有一天我竟然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討論「為什麼俄國人都不笑?」 才知道這真的是他們的「文化」。據那篇文章說,斯拉夫人從小家裡教的是「跟陌生人微笑是示弱」、「正經人沒事不會傻笑」。這使得斯拉夫人有種「不怒則威」的表情,也難怪有個喜劇演員Dan Soder講笑話說「俄國人是最恐怖的白種人,連流氓都怕他們」、「在治安差的城區行走,如果操俄國口音,沒人敢動你」。      既然如此,梅娘為何要給那張照片按讚呢?以我對他們的了解,梅娘顯然覺得:「我的表情好酷喔。」      簡單的答案      今天跟女兒說到美國政治治絲益棼的主因之一:有太多人看複雜的問題求簡單的答案。      「就像癌症治療是個複雜的問題。如果有人來問我得了癌症怎麼辦,我就會問他是哪一種癌症,不同種類有不同治療方法。每一種方法都有其副作用,之後復發的機率也不同。」      「注意生活規律、飲食與情緒有助於防止復發,但不能完全保證不會復發。」      女兒說:「聽起來很令人沮喪。」      我說:「是呀,所以癌症研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想想看,如果有人跑出來說『只要吃什麼、做什麼,癌症就會好,相信我。』聽起來是不是好得多? 」      女兒點點頭:「好得多,而且充滿希望。」      我說:「但是這些說法大部分都沒什麼根據。只是患者與家屬聽了,難免受吸引而花下大錢。等到失望的時候也失去了最佳治療時機了。」      「賣萬靈丹永遠比治病好賺,因為他提供了最簡單的答案,而大多數人都不想面對真相的複雜。」      「這就解釋了近幾年的美國政治趨向。」      剛說完,又看到今天報上說 「吃番茄能抗乳癌 醫師建議『加油添醋』並煮過」,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中西醫結合      中西醫應當如何結合,一直是二十世紀以來中醫界的大哉問。但是西醫早已是當代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的應用分支,而中醫的各種觀念與方法,在生物醫學中也有清楚的研究,因此真正的問題是中醫如何融入當代生物醫學,成為正規的科學。      但是這是不是說中醫不是科學,已沒有單獨存在的必要呢?正好相反,中醫融入當代生物醫學後,將帶給醫學新的工具與方法,使治療更全面有效。不僅如此,中醫的哲學觀,也會使現代人思考生命的意義。而對中醫來說,以現代生物醫學的新知更新自己,正好除殘去穢,真正成為新時代所需要的科學。      生物醫學的大架構是演化論,以及由此衍生的演化醫學。演化醫學的目的不在「解釋」,而在「了解與預防」。例如,在細菌發現之前,人類主要死因是傳染病,平均壽命不到四十歲。許多人遺傳到高血脂基因,也有人遺傳到提高炎症反應的基因,這些都是為了加強清除細菌的能力。在以往,這些基因能降低四十歲前的死亡率。微生物學與生理學建立之後,當代醫學與公共衛生的主要目標是消除病原與維持循環功能。有了消毒方法及抗生素後,醫學達成前所未有的成就:人類的平均壽命不斷提高,在已開發國家已經是八十歲以上,世界人口也從二千年前的不到一億,到現在的七十億。      人類的壽命延長之後,以前有益的基因產生反效果。高血脂基因使人在五十歲以後易罹患心臟血管疾病,提高炎症反應的基因造成第二型糖尿病、風濕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大增。當代醫學以消除病原與維持循環功能為主的方法,對這些慢性疾病的效果,以致於許多人必須以極高的成本維持生活的,忍受不良症狀數十年之久,造成個人、家庭與社會重大負擔。      中醫從來都没有發展出微生物學與公共衛生學。傷寒論以一個非常簡單的系統動力模型描述人體的壓力反應。當抗原增生時,系統失衡,引起壓力反應,排除抗原,系統回復平衡。某些內因或外因,使系統偏差,無法恢復平衡,就會使抗原滯留。這種失衡持續狀態可分為虛實寒熱四大類。治療方式就是調整系統參數使之恢復平衡。      當外在病原持續存在,無法除去時,系統很難恢復平衡。没有控制病原的方法,則一切治療方法效果都有限。中醫在消毒方法與抗生素出現以前,是少數有用的傳統醫學,但仍然無法對抗傳染病,歷史上多次大疫,中醫束手無策。歷代的醫家絞盡腦汁,發展各種理論以因應,但没有解剖學與生理學的支撐,大部分的想法都成了玄學。      中醫要融入現代生物醫學,首先要揚棄玄學的部分,例如子午流注、五行學說、經脈學說、甚至是没有解剖學支持的腑臟學說。其次是老老實實地連結解剖學與生理學。如此一來,中醫還剩下什麼?有的,多得很。那些捨去的部分只是裝飾罷了。中醫最大的貢獻,是在除去病原,系統卻仍不能恢復平衡時,能提出治療方法。舉個例子來說,近年來抗藥性細菌已成醫院的嚴重問題,究其因脫不了抗生素濫用。抗生素為何濫用?因為只要症狀仍在一用再用。這是系統動力學上典型的延遲回饋,以及邊際效益遞減問題。以中醫來看,即使病原受壓制,病患虛証猶存,沒有對証,因此治療效果差。抗生素用中醫的術語說是苦寒清熱之劑,清熱沒有補虛,苦寒劑使虛更虛,免疫力無法恢復,吃再多的抗生素也沒用。若能注意系統狀態,同時治療虛証,自可迅速恢復,減少細菌產生抗藥性機會。      中醫的系統動力模型,正好與近代醫學的病原論互補,使治療完善。不僅如此,系統動力模型更有助於落實演化醫學的理論。演化醫學著重人體對抗病原與生理功能維持機制的演化,以及其所導致的疾病來源。從整個物種來看,免疫力、生育力、延長壽命都需要資源,資源要如何分配才能延續,是每個物種的「終極議題」,因此物種的演化實在是資源分配取捨的適應策略。      資源的分配,正是決定人體系統動力狀態的最主要因素。例如在營養不良狀態下,系統會降低免疫力,而以維持心臟與大腦功能為主。中醫的診斷就會說這人有虛象,無論是何種疾病,治療就要包括温補。有些人遺傳到提高炎症反應的基因,即使沒有感染,也呈現低度發炎狀態。以中醫來看,這種人就是「熱」的體質。如果這樣的人有糖尿病,在治療上必然是與「虛象」的糖尿病患者不同。      以動力系統來看疾病,就能將演化醫學的資源分配與取捨加入人體模型:基因的多型性(polymorphism)即可與中醫的「體質」對應,分子基因醫學因此可融入實證醫學之中。演化醫學中種種現象,就只是中醫系統動力模型的參數變化。中醫不應再稱為中醫——如果醫學加上地方名,表示那只是民俗,應稱為系統動力(系動)醫學。「黃帝內經」的天人相應論,也可更新為人體系統的運作,依循演化醫學的原則,以適應環境、提高存續機會為主旨,因此會隨自然環境的節律與變化而調整。      「內經」的「天」,就是演化之力。《德道經‧立戒》章曰:「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以系統動力學的術語來說,系統要達到個體自覺的目的,必須輸出功率,如此必然偏離平衡態。偏離越久,永久失衡的機會越大,而造成各種身心疾病。因此「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所謂的「天人相應」,就是人生命的各個階段,必然受演化狀態左右。系動醫學要「窮究天人之際」,研究人的生活與演化狀態如何偏差,然後教人如何「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乃至於順天應人。      在後工業化社會,公共衛生延長人的壽命,人可以延後生育,將資源用在增強社會資源的競爭力上。由於人人加入這場競爭,人生的目標逐漸轉為個體擁有資源的極大化,不但生育愈延愈後,子女數目也愈來愈少,但個體耗費的資源則愈來愈多。如此在身體動力系統造成如下後果:      生殖器官的組織没有代換(turnover),但賀爾蒙循環不斷,造成乳癌、卵巢癌、及特定子宮頸癌罹患率上升。      (2) 發胖、心血管疾病上升。      (3) 全身慢性發炎症狀增加。      以中醫的方式來說,現代人的生活型態造成四十歲以後氣滯積熱,造成虛熱體質。氣滯、熱、虛各有相應的證。中醫診斷這些「證」,還要考慮「天人相應」——病患的生命階段,以及演化上的意義,由此對證治療,並提示病患生活型態的偏差與可能後果。這不但可治病,甚至可使人反思生命的意義與目標。   

作者資料

葉愚

本名戴至平,1970年生,現任職於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從事癌症生物學研究工作,專長為癌症動物模型建構、藥物前臨床試驗,與腫瘤演化路徑分析。業餘喜好研讀歷史,收集故事、寫故事與說故事。平生尤佩服者為歷史學家黄仁宇教授與中西醫結合專家趙洪鈞醫師。

基本資料

作者:葉愚 出版社:時報出版 書系:新人間 出版日期:2018-09-04 ISBN:9789571375069 城邦書號:A2202392 規格:平裝 / 單色 / 272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