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聖誕月‧最後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海德格:其人及其時代
left
right
  •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感謝祭2024城邦聯合書展特價5折起!

內容簡介

★★★臺灣首本海德格傳記★★★ 「這部關於海德格的作品,既沒有忿忿不平,也沒有小學生一般地低聲下氣,而只是自遠處而觀之:關於種種臆測,他存而不論,他批評但不貶損,他諷刺但不嘲笑,只是雙手一攤說:就是這個樣子。」 ——《時代周報》(Die Zeit) 生命、哲學、二十世紀──薩弗蘭斯基以他聞名全球的海德格著作為二十世紀作傳。這部作品也是一幅花團錦簇的哲學年代的肖像畫,對於思考、生命和政治糾葛的關係的深刻反省。 作者筆下的海德格是來自鄉村的樸實孩子,才華橫溢,直率好戰,不留情面,自視甚高又容易受傷,哲學地下國王而又孩子氣,既有魅力又熱情洋溢,野心勃勃想當哲學的救世主,卻又孤獨地走向萬里無寸草處。 薩弗蘭斯基對於哲學家和他的時代的思想史如數家珍,既深入淺出地鋪陳海德格的哲學發展梗概,又充滿洞見地剖析自世紀之交到一九六○年代初期詭譎多變的思潮,儼然是二十世紀哲學的全景圖:尼采、狄爾泰、柏格森、李克特、布倫塔諾、胡賽爾、韋伯、佛洛伊德、湯瑪斯‧曼、穆齊爾、卡爾‧巴特、曼海姆,那是那個時代的思想背景;卡西勒、謝勒、布爾特曼、雅斯培、鄂蘭、沙特、馬色爾、阿多諾,更是上演著相互輝映、機鋒處處的思想激盪。 本書以哲學家的生平作為主軸,加入不同史實與二手資料補充,進而帶出哲學家的思想發展與流變。不管是深入研究海德格哲學,或者是要一窺哲學家跌宕起伏的思想和生活,這部作品絕對值得細細品味。

目錄

編輯人語 一個來自德國的大師 前言 第一章 被拋;梅斯基希的天空;地方教派分裂;關鍵人物;敲鐘男孩;唯一的兄弟;此、此、此有;雙親;教會的庇護;康斯坦茲;世界與他者;弗萊堡文科中學;差一點成為耶穌會會士 第二章 反現代主義者之中;聖塔・克拉拉的亞伯拉罕;生命的超越價值;崇高的邏輯;海德格發現布倫塔諾和胡賽爾;十九世紀的哲學遺產;疏通德國觀念論;彷彿哲學;托庇於文化價值;價值與貨幣 第三章 橄欖山時刻;生涯規畫;博士論文;虛無存在嗎?「爆炸了」;向聖者祈禱;生命哲學的彼岸;哲學生活的開始;狄爾泰的生活體驗和尼采的享受生活;柏格森的巨流;馬克斯・謝勒茂盛的花園 第四章 戰爭爆發;一九一四年的觀念;海德格的哲學思考;經院哲學的融會;董思高;教職論文;兵役;快速晉升;兄弟會;結婚 第五章 現象學的勝利;開放的感官;腦中的世界;胡賽爾和他的追隨者;瘋狂的鐘錶匠;基礎工作;詩作為哲學的祕密嚮往;普魯斯特作為現象學家;胡賽爾和海德格,父與子;伊麗莎白・布洛赫曼;海德格的生活樂趣和「瘋狂的處境」 第六章 革命時代;馬克斯・韋伯與學術先知;聖人通膨;海德格的講台;存有問題的早期歷史;體驗和脫離體驗;世界化;砍光伐盡哲學;海德格的達達主義;生命的透視;經歷瞬間的晦暗;有親緣的精神:海德格和年輕的恩斯特・布洛赫 第七章 告別天主教;「事實性生命」和「舉手對抗神」;「解構工作」;卡爾・巴特的神;如何在沉淪中研究沉淪的法則;與卡爾・雅斯培友誼的開始;一九二三年存有論演講課:《存有與時間》的序幕 第八章 到馬堡任教;與雅斯培的行動團體;馬堡的幽靈;在神學家之中;漢娜・鄂蘭;極大的熱情;漢娜為能見度而戰;海德格在遮蔽中的勝利;「在靈魂之前,生命純淨、單純且高貴」;《存有與時間》的誕生;母親在臨終床上 第九章 《存有與時間》;天上序曲;什麼樣的存有?什麼樣的意義?從何開始?作為海藻群體的此有:一切都相關聯;在存有中;畏懼;操心渡河;人能夠承受多少屬己性?普列斯納和格倫的替代方案;海德格的道德哲學;命運與自由;集體的此有:共同體或是社會? 第十章 時間的規定性:等待偉大的瞬間;卡爾・施密特、田立克和其他人;沉著果斷;決斷和虛無;從學派的約束中解放;此有的召喚;博伊龍的夜間彌撒;虔敬和鹵莽;惡;達佛斯的大辯論:海德格與卡西勒在魔山;黑夜與白晝 第十一章 祕密代表作:一九二九年形上學演講;關於無聊;祕密與它的恐懼;海德格自然哲學初探;從石頭到意識;開啟的歷史 第十二章 共和政體終結的總結;普列斯納;崩塌的「拱頂」;朋友與敵人;海德格的歧義性:個體或是人民?第一次獲聘柏林大學;卡爾・曼海姆;關於知識社會學的爭議、試圖挽救自由主義;與不可調和性共存;海德格在柏拉圖的洞穴中;賦權的觀念;存有者如何更加存有 第十三章 一九三一年冬天在小木屋:「粗木要用闊斧劈。」;納粹革命;集體逃離洞穴;存有來了;嚮往非政治的政治;暴民與菁英之間的聯盟;希特勒「神奇的手」;海德格的參與;當選校長;校長致詞;爆炸的古董;沒有帶來福音的神父 第十四章 校長致詞及其影響;大學改革;海德格是反猶主義嗎?海德格的革命活動;與六八運動相似;為人民服務;科學營 第十五章 哲學與政治之間的捷徑;單數的人和複數的人;差異性消失;沒有差異的存有學;第二次獲聘柏林大學;海德格為運動的純粹性而戰;革命家作為告密者 第十六章 當我們思考時,我們在哪裡?柏林的托特瑙山:講師學院計畫;告別政治活動;「我將講授邏輯學……」;海德格選擇了他的英雄:從希特勒到賀德林;「世界的黑暗」和真正存在的納粹主義 第十七章 世界觀以及全面動員的時代;海德格的撤退;關於真理棲於作品中;莊嚴的實用主義;國家奠基者、藝術家、哲學家;對權力思想的批評;尼采和海德格,誰克服誰?在廣闊的海上建造木筏 第十八章 海德格的哲學日記:《哲學論稿》;海德格的哲學念珠;祈禱小豎琴;小升天;意味深長的沉默 第十九章 海德格受到監視;一九三七年巴黎哲學大會;海德格憤怒;關於德法協議的想法;海德格和戰爭;「星球在燃燒」;思考和德國 第二十章 海德格參加國民突擊隊;弗萊堡被毀;驚恐的田園生活:威爾頓斯坦堡;海德格面對清查委員會;雅斯培的審查報告:「不自由、獨裁、封閉」;教學禁令;法國發現海德格;科耶夫、沙特和虛無;海德格讀沙特;錯過會面;拜訪大主教;崩潰以及在冬季森林中的恢復 第二十一章 當我們思考時,我們在做什麼?回答沙特;人文主義書簡;人文主義的復興;高調;戰後德國的境遇感;從虛無的佔位到存有的牧人; 海德格的自我詮釋:轉向;不作偶像,不管是人或神 第二十二章 戰後的馬丁・海德格、漢娜・鄂蘭和卡爾・雅斯培;一個關於個人和哲學的關係史 第二十三章 另一個公共領域;海德格對科技的批判;集置與泰然任之;夢的處所;海德格在希臘;一個處所的夢:普羅旺斯萊托的研討課;梅達德・博斯在措利孔的研討課:此有分析療法;中學畢業考之夢 第二十四章 卡珊德拉的呼聲;阿多諾和海德格;阿莫爾巴赫和田間小路;屬己性的行話到一九六〇年代屬己的行話;關於奧斯威辛的談論和沉默;《明鏡周刊》的訪問;保羅・策蘭在弗萊堡和托特瑙山 第二十五章 晚年;再一次漢娜;海德格與法蘭斯・貝肯鮑爾;樹葉、重擔、終曲;什麼不會被遺忘;存有問題和存有的意義;兩則禪的故事;橋;紋身;鵰鴞;死亡;回到梅斯基希的天空下 略語表 年表 馬丁・海德格文獻索引 人名索引 參考文獻 相關文獻

內文試閱

  在戰爭期間臨時學期的演講課中,海德格以講台體驗為例,告訴我們人們對於最簡單的經驗的理解有多麼拙劣。現在我們應該考慮生命的決定行動。      如果說聽到了「事實性生命」而不是亞里斯多德,對學生來說是第一個驚訝,那麼第二個驚訝就會接踵而至,因為期望以「澈底存在性的觀點的把握」推論出個人存在的問題的人,應該會感到失望。儘管海德格不斷強調,人們不該對於事實性的生命進行哲學思考,而是必須從生命本身進行哲學思考;儘管經常談及「風險」,以及這種思考可能會導致「沉陷」,人們需要「勇氣」,因為根本的問題性意味著,「整個內在和外在的存在都會置於風險當中」。序幕是戲劇性的,升溫,然而整個事件複雜的概念冷卻了,這些概念或許是因為渴望對於新事物保持距離。人們談論「淪落(Ruinanz)、前結構、解構,幽靈性(Larvanz)和返照(Reluzenz)」。海德格這幾年開始穿著獨特的農夫裝,言談不再原初樸實,而是事實性、技術性且冷靜的。耀眼的現代性姿態。當時的人們必定也感覺到。完全沒有一點屬己性術語的痕跡。      在演講課裡,人們第一次聽到接下來幾年間典型的海德格風格,在存在性觀點的狂熱和保持距離的中立性之間、在抽象概念性和具體情緒之間,在稱謂的強制性以及敘事的距離之間的特緊張關係。      我們這樣生活,但我們並不認識我們自己。我們對自身有盲點。我們想讓自己透明,就必須付出努力,對此海德格說:「這種努力會反挫到生命。」海德格的生命哲學是一種自然的生命傾向的哲學。因此這種哲學可以是寒風刺骨的,也可以是就存在的問題而站在湍流之下。      海德格關於亞里斯多德的演講課首先闡述了這種思想:想要理解亞里斯多德的人,想要和亞里斯多德建立緊張刺激的關係,首先必須理解自己;至少他必須理解,他想在亞里斯多德那裡或是透過他了解到什麼。想了解自己,就必須弄清楚自己的處境。這是指一九二一年弗萊堡大學哲學系的教育處境。這個處境包含了整個世界,關於問題的問題。為什麼偏偏現在要學習哲學?在這段時間,哲學在大學中究竟扮演什麼角色,作為職業或者作為另一個職業的預備課程。當人們選擇了哲學,對生命有什麼期望?海德格拋出了這些問題,或是更確切地說:他設計了這些問題。因為他想掀起一場由晦澀和可疑性構成的風暴,讓我們明白這個處境有多麼不晦澀而多霧。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再次觀察海德格在思想形成的過程當中如何創造他的術語。海德格說:我們身在其中的生命,是無法自外部觀察的,我們總是身在其中,被其細節包圍。我們所在之處只有「這個」(dieses)、「這個」和「這個」。海德格用了許多的「這個此地」(dies da)來形容這個生命,突然間,適當的說法出現了:生命的特徵就是「矇矓性」(Diesigkeit)(GA61, 88)。人們很難忍受這種「矇矓性」。一般來說,哲學會以建立價值、傳統,體系和思想結構加以回應,人們能在其中找到棲身之處,在自己的時代才不至於太過赤裸而無所保護。人們在文化財後面築起堡壘,讓哲學如同保險或是建設貸款一般。人們投入工作和心力,然後問自己,它有什麼投資回報,從中可以有什麼利益,據此我可以做什麼。但是有了哲學,海德格說,人們什麼也做不了,人們最多只能以哲學思考弄清楚人們究竟在「做」什麼。哲學和原理有關,這個原理完全是以字面上理解的:那就是開端的東西。它不是關於世界如何開始,也和最高價值和公理意義下的原理無關。它是驅使我的原理,並且不斷使我重新成為我的生命的新手。      海德格既費力又曲折地嘗試描述一種運動並增強其張力。人們最終想知道運動的原理究竟是什麼?演講課進行了將近一半,人們對於下面這句話人們仍然相當迷惘:「如果人們明白說,事實性的生命總是在逃避原理,那麼生命歸己的反轉(die zueignende Umkehr)沒有『那麼容易』,也就不足為奇了。」(GA 61, 72)      當奧菲斯(Orpheus)想把攸里狄克(Eurydike)救出冥府時,他不可以轉身。他轉身了,攸里狄克又墮入冥府。海德格想要生命自己轉身;他要窮究根源,那意味著:應該要認識那個根基(Grund),生命來自它而且逃脫它,並且據此安住於它的世界。也許這種反轉之所以困難,是因為生命預隱約知道在它的心中沒有任何東西、只是一種虛空、一種對於空白的恐懼(horror vacui),這種恐懼促使人尋找一種滿足?出於生活能力(Lebenstüchtigkeit),在那個把我們推到總有些事情必須操煩(besorgen)的世界面前,人們難道不必隱藏自己?海德格鼓勵我們看一下自己每天認真以對的事物,這個眼光不容我們同樣認真看待操心的事。海德格讓日常事物和習慣突然變形的咒語就是:「操心(Sorge,關注,關念)。生命既是操心,而在想要使自己輕鬆一點的傾向裡,它也是逃避。」(GA61, 109)      操心的概念是《存有與時間》的中心,在這個演講課中,這個概念已經令人印象深刻地粉墨登場。操心是以下行為的縮影:「這是關於某人的什麼」、「人們關心什麼」、「操煩」、「計畫某事」、「打理妥當」,「處理某事」以及「想弄清楚某事」。在這個意義下,操心和操煩幾乎和一般行為相同。海德格選擇以這個概念強調生命活動和時間相關的特徵。透過操煩,我走在自己前面。「我眼前」有某個東西,在空間和時間的意義下,我會操心想要實現的事物;或是「我身後有某個東西」,那是我想要保留或是擺脫的。操煩在它周圍有個空間性的、但主要是時間性的視域。所有行為都是兩面神(janusköpfig)。一張臉望著未來,另一張臉望著過去。人們操煩未來,以此使過去沒有任何喪失。      人們可以把整個分析理解為一個以奇怪的語詞描述日常瑣事,即事實,人總是以某種方式行事。但當人們如此理解海德格,那就是誤解了他。沒有把握要點。要點在於以下思想:在操煩中,人們不僅要「走在自己前面」,根據海德格的說法,在操煩中人們更會失去自己。操煩的世界淹沒了我。我對自己隱藏起來,我「安住」(festleben)於操煩的關係裡。「在操心中,生命對自己封鎖起來,而且無法從這個封鎖逃脫出來。不斷轉移的目光總在尋尋覓覓……。」(GA 61, 107)      生命「從自身活出去(hinausleben)、安住於」被操煩的事物當中,卻又「逃避」自己,對於這個過程,海德格創造了一個術語,「淪落」(Ruinanz)。海德格刻意把廢墟(Ruine)和搖搖欲墜(ruinös)湊在一起。狹義上說,「淪落」意味著「墜落」(Sturz)。      海德格把操心和操煩理解為未來或是過去的活動,但無論如何,它們都是「視域性」的。現在他把這種動盪從水平轉成垂直的,如此自然使其加速度:墜落(Sturz)、跌落(Absturz)。但是「事實性生命」會活在自己前面(vor sich hin leben),完全沒有注意到它在跌落。哲學首先看到的情況就只是沉淪(Fall)。海德格說,生命應該被拉回到自身,注意到它在自身找不到任何支撐,也別無他處可求。海德格竭力要破除這個誤解,以為生命的自我透明意味著生命的平安。正好相反:哲學只會讓人更加不安。哲學也是有方法地被驅動的不安。海德格這些年的哲學正好適用於達達主義的格言:「我並沒有那麼忘乎所以,就算我在研究自由落體法則時,我也不會跌落。」(雨果・鮑爾語)。      我們會跌落到哪裡?在演講課最後,海德格無法迴避這個問題。他的回答是個可能使不少學生困惑的預言:「跌落之地不是個陌生的地方,它本身就是事實性生命的特徵,也就是『事實性生命的虛無』。」(GA 61, 145)      「事實性生命的虛無」是什麼?事實性生命本身不可能是虛無,因為它的確發生了。事實性生命存在,或更確切地說:它的確是如此(es ist der Fall)。如此事實性生命的虛無必定是屬於這個生命的東西,而且不會解消成虛無。這個屬於事實性生命的虛無也許是指死亡?但是演講課裡並沒有談到死亡。海德格進而對這個「虛無」下了定義:當「事實性生命」在淪落的此有(ruinanten Dasein)裡迷失自己,它就會成為虛無。海德格說:(事實性生命的,作者按)「在淪落的此有當中的不存在(Nichtvorkommen)。」(GA 61, 148)      在此期間,海德格隱約知道他會帶給哲學一場新的轉向,以他關於事實性生命在淪落的此有當中不存在的思想,而成為十九世紀在黑格爾和馬克思那裡產生歷史性影響的異化(Entfremdung)思想的變體。這個思想說:人類創造了他的世界,他在其中卻再也無法認識他自己。人類的自我實現就是他的自我凋零。      在這個演講課裡,海德格並沒有使他的思想和這個思想傳統分道揚鑣。可是這個差異正是重點所在。因為異化的哲學預設了一個「真實的自我」的觀念,一個關於人的「理念」,關於他是如何、可以如何以及應該如何的理念。但是海德格在這個理念的後面打了個大問號。我們怎麼知道關於人的真正定義?海德格猜測這種「知識」背後偷渡了神學的私貨。他說,人們可能可以堅持主張,但是人們必須具體宣告這個理念,必須澄清說那是忠實和信仰的問題,而不可以說那是可以由哲學證明的種種本質。      我們看到海德不接受這種真實自我的理念,卻為它心醉神迷。這種張力一直存在。它也堂而皇之地成為《存有與時間》裡的「屬己性」。

延伸內容

具名推薦——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哲學研究所副教授 吳俊業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兼任教授 汪文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海洋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紀金慶
【編輯人語】一個來自德國的大師
◎文/商周出版編輯顧問 林宏濤   一九九三年春天,法蘭克(Franco Gilli)邀我一起到托特瑙山(Todtnauberg),去找尋海德格的哲學小屋和林中路(Holzweg)。明明遠遠看到斜坡上的屋子,我們還是東張西望,難以相信那就是海德格和哲學家、學生、記者涵泳於屬己哲學的屋子。我們兜了好幾圈,剛好一對老夫婦走過,於是向他們問路,他們慈祥笑指眼前那棟不起眼的屋子,就在「那裡」。這時候也看到屋子裡走出一個人到後面的儲水槽提水。閒聊中老夫婦說他們也是海德格的學生,應該也遇過許多來此朝聖的人了吧。   講二十世紀哲學而不講海德格,那就等於沒有講。關於海德格的哲學評論、注解、生平和批評汗牛充棟,薩弗蘭斯基的《海德格:其人及其時代》可以說是其中最膾炙人口的作品。德文原著書名叫作:「一個來自德國的大師」(Ein Meister aus Deutschland),語出策蘭的詩,同時也是影射艾克哈特大師,「馬丁・海德格——一位來自德國的大師。他真的是一位出自神祕主義大師艾克哈特門下的『大師』,沒有人能像他一樣,在宗教沒落的時代為宗教經驗保留了一片天地。他找到了一種思想方式,既能保持貼近事物,又能免於陷入平庸。」   薩弗蘭斯基的敘事全面而深入地從世紀之交的德國講到戰後的社會文化背景。要講海德格,就要了解那個時代裡的尼采、狄爾泰、柏格森、李克特、布倫塔諾、胡賽爾、韋伯、齊美爾、佛洛伊德、湯瑪斯‧曼、穆齊爾、卡爾‧巴特、曼海姆,那是那個時代的思想背景,更要講到卡西勒、謝勒、布爾特曼、雅斯培、鄂蘭、沙特、馬色爾、阿多諾,他們相互輝映、機鋒處處的思想激盪。薩弗蘭斯基既精準掌握了海德格的思想梗概及動機,更交錯著時代思潮的層巒疊嶂,讀起來履險如夷、淋漓暢快而沒有絲毫滯礙淤塞。   他筆下的海德格是來自鄉村的樸實孩子,才華橫溢,直率好戰,不留情面,自視甚高又容易受傷,情緒反覆而孩子氣,既有魅力又熱情洋溢,野心勃勃想當哲學的救世主,卻又孤獨地走向萬里無寸草處。關於海德格,他的摯友雅斯培寫道:「同時代人中最激勵人心的思想家,專橫、有說服力、充滿神祕——最後卻會空手而返。」同時代的學者懷疑他的哲學是否符合學術,他究竟是大眾哲學家或是江湖郎中。他的哲學與其說是一座高山,不如說是眼前退無可退的深淵,唯有起大疑情才有領悟的機會。但是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直下承擔、勇敢地活出自己,回到自身,面對虛無,而不是像「抬頭仰望天空因而跌入井中的泰利斯」。   關於海德格捲入的政治樊籠和轉折,薩弗蘭斯基有持平的看法。就算有黑色筆記本,就算用放大鏡去看,海德格究竟是不是反猶主義者,恐怕不是什麼政治八卦評論可以三言兩語下定論的。關於鄂蘭和海德格在一九二四年的相識,薩弗蘭斯基也相當含蓄地點出他們之間不平等的愛情。關於海德格的妻子艾弗里德,薩弗蘭斯基則認為她是海德格一生的支柱,忠實的妻子。他沒有提到的是,兩人在一九一七年結婚,艾弗里德在一九一九年生下了約爾格,第二年又懷孕,父親卻不是海德格。關於這段故事,可見於《魔法師的年代》(商周出版,2020)。   關於海德格哲學術語的翻譯,哲學界一直是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就讓海德格自己向各位道歉吧:「如果我們不得不引入繁瑣而且不美觀的說法,這絕不是我的怪癖,也不是對於自創術語的特別偏好,而是因為現象自身而不得不然……當這種說法屢屢出現時,大家不要反感。科學中沒有美麗的東西,哲學也許更加不美麗。」薩弗蘭斯基說:「特殊的術語是一種異化的技巧,因為這裡要研究的並不是陌生且未知的事物,而是很靠近的事物,並且因為太靠近了而容易被看錯。」不管是《存有與時間》、《康德與形上學問題》、《尼采》、《林中路》,或是神祕莫測的《哲學論稿》,在開卷時不妨先想想:「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

作者資料

呂迪格.薩弗蘭斯基 Rüdiger Safranski

德國當代哲學大師和文學家,一九四五年生於德國羅特韋爾(Rottweil),高中畢業後,先後在法蘭克福(Frankfurt am Main)和柏林(Berlin)修習哲學、日耳曼語言文學、歷史學和藝術史,之後陸續擔任研究助理、《柏林手冊》(Berliner Hefte)編輯、德國電視二台(ZDF)的「哲學四重唱」節目主持人,二○一二年受聘為柏林自由大學(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的榮譽教授。 薩弗蘭斯基著作等身、獲獎無數,作品被翻譯超過三十國語言,其為歌德、霍夫曼、海德格、尼采、席勒、叔本華等大師書寫的傳記,皆獲得各界好評,被譽為是德語世界最優秀的傳記作家,獲有獎項包括: 2017│路德維希.希伯爾內文學獎 (Ludwig-Börne-Preis)、霍夫曼獎章(E.T.A. Hoffmann-Medaille der E.T.A. Hoffmann-Gesellschaft) 2014│阿登納基金會文學獎(Konrad-Adenauer-Preis)、托瑪斯‧曼獎(Thomas-Mann-Preis)、尤瑟夫‧皮伯獎(Preis der Josef Pieper-Stiftung) 2013│慕尼黑晚報非文學類別年度之星(Stern des Jahres der Münchener Abendzeitung in der Kategorie „Sachbuch“ ) 2011│上施瓦本藝術獎(Oberschwäbischer Kunstpreis)、阿爾高哲學獎(Allgäu-Preis für Philosophie) 2010│保羅‧瓦茲拉威克榮譽戒指(Paul Watzlawick-Ehrenring) 2009│國際柯林書獎(Corine – Internationaler Buchpreis)、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勳章(Verdienstkreuz 1. Klasse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2006│《世界報》文學獎(Welt Literaturpreis)、賀德林文學獎 (Friedrich-Hölderlin-Preis der Stadt Bad Homburg; WELT-Literaturpreis) 2005│萊比錫書商獎 (Preis der Leipziger Buchmesse für Sachbuch/Essayistik) 2003│因《尼采:其人及其思想》獲國際尼采學會大獎 (Premio Internazionale Federico Nietzsche) 2000│薩克森安哈特邦尼采獎 (Friedrich-Nietzsche-Preis des Landes Sachsen-Anhalt) 1998│恩斯特‧羅伯特‧庫爾提烏斯獎 (Ernst-Robert-Curtius-Preis für Essayistik) 1996│茵茨學會威廉‧海因澤獎章 (Wilhelm-Heinse-Medaille der Mainzer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und der Literatur) 二○○三年出版的《尼采:其人及其思想》(商周出版,2007)更獲得國際尼采學會大獎(Premio Internazionale Federico Nietzsche)等多項大獎。 相關著作:《尼采:其人及其思想》

基本資料

作者:呂迪格.薩弗蘭斯基(Rüdiger Safranski) 譯者:連品婷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哲學人 出版日期:2021-09-07 ISBN:9786267012277 城邦書號:BP6037 規格:穿線膠裝 / 單色 / 688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