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心靈成長
為了生存,我需要躁鬱症:宅媽花花的阿德勒個體心理學,重要的不是你擁有什麼,而是你如何運用它
left
right
  •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為了生存,我需要躁鬱症:宅媽花花的阿德勒個體心理學,重要的不是你擁有什麼,而是你如何運用它

  • 作者:宅媽花花(黃瑜萍)
  • 出版社:布克文化
  • 出版日期:2022-02-15
  • 定價:380元
  • 優惠價:79折 300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27日止
  • 書虫VIP價:300元,贈紅利15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85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感謝祭2024城邦聯合書展特價5折起!
  • 【百大暢銷書75折起】挑起你的求知欲,滿足閱讀癮!

內容簡介

從研究個體心理學後,我就找到了讓自己好好活著的理由 ────為了不再有下一個我。 本書教你如何與自己的疾病以及情緒和平共處, 如何透過個體心理學看待人生的每一道難題, 自己又能夠如何去面對這些只有自己才能解決的問題。 真心推薦: 諮商心理師/王雅涵 作家/沒力史翠普 被民法耽誤的插畫家/林政豪律師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東方心理學創辦人/游祥禾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黃之盈 運動物理治療師/蔡維鴻 臨床心理師/蘇益賢 我的躁鬱症在2017年達到巔峰, 那一年的時間我幾乎什麼事情都沒辦法做, 教課的工作經常感覺力不從心, 粉絲專頁更是直接放棄經營。 一直到我開始學習個體心理學之後, 才讓自己慢慢嘗試走出來, 並於2018年6月時, 重新開始在粉絲專頁上寫文章。 復出後的我, 撰寫的主題從健身變成了個體心理學, 主要分享我抗鬱的心路歷程, 以及研究個體心理學的一些心得整理。 當時我有跟讀者們分享過, 個體心理學讓我明白, 因為我認為躁鬱症對我是好的, 因此才會讓自己得了躁鬱症, 而且怎麼醫都醫不好。 當你下定決心改變自己的那個當下, 你就已經改變了。 透過個體心理學看待每一道難題 在著手撰寫本書之前,其實我早已完成了另一本自傳形式的著作,與出版社總編輯以及其他前輩討論後,認為比起用自傳形式讓大家認識個體心理學,用經驗分享的方式呈現,或許更能夠引起讀者們的共鳴。 精神疾病在現今社會算是相當常見的,先不提需要醫療強制介入的重症病患,現代人幾乎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憂鬱或者焦慮的困擾。雖然不至於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但經常性的情緒低落、沒來由的恐慌緊張,總會讓人不免去想:我是不是有憂鬱症? 這兩年來,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在全世界造成了大流行,許多國家為了控制疫情,下令封城、鎖國及自主居家隔離等防疫政策。而這樣限制了個體的行動自由,以及被迫長時間與家人、伴侶相處的情況下,離婚、家暴與罹患憂鬱症的人數也節節上升。 憂鬱症已經是不容忽視的疾病,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指出,憂鬱症、愛滋病與心血管疾病,將會是2020年最需要重視的三大疾病。(來源:張家銘醫師,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社團法人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即便我們不討論COVID-19所造成的影響,在疫情尚未爆發之前,憂鬱症早已經不是罕見疾病,光是在臺灣就有約兩百萬人口有憂鬱的症狀。而憂鬱症帶來的危害,遠大過多數人的認知,我們以為憂鬱症(或類憂鬱症)只是會比較情緒化,實際上,憂鬱症同時也會影響到人口與經濟的成長。 從2008年至2019年,因自殺而死亡的人口從4,128人減少到3,864人,但有接獲通報自殺(包含自殺未遂)的人口,卻從23,031人增加到35,324人。 統計上顯示,人際關係的問題(包含感情)為國人自殺(包含自殺未遂)的主要原因,第二則是精神疾病與藥物濫用。(來源:衛生福利部統計處) 人際關係與精神疾病造成的自殺(未遂)人口比例,遠高過其他原因。沒有經歷過重度憂鬱的人可能會以為,只有罹患不治之症或是遇到負債破產這樣的人生難題才會去自殺,聽過嘗試自殺的人說出的原因後,甚至會讓人難以置信,認為這只是一件小事,有必要到自殺這麼壯烈的舉動嗎? 2018年8月,一名二十歲的役男在收假前與朋友飲酒,酒後向朋友吐露自己不想回營區,不久後就在住處八樓跳樓身亡。新聞斗大的標題盡是強調死者「當兵四個月而已」、「再一個月就退伍」、「不想當兵」等字眼,意圖使觀眾下意識認為死者的抗壓性很差。 而新聞底下的留言更是清楚呈現,整個社會對於有情緒障礙的人是多麼的不友善。大多數的鍵盤評論家只會檢討結果,對於造成的原因為何並不關心,大多數的人只會說:「連死都不怕了還怕當兵?」但是他們不會理解,對於某些情緒障礙的人來說,死亡其實是最輕鬆的一項選擇。 我也是罹患躁鬱症與思覺失調症的病友,憂鬱傾向大概在小學之前就已經出現,而我一直到十八、十九歲時才被確診。如今我已經三十一歲,大約有整整十年的時間,我都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或者說,當我被醫師確診罹患精神疾病後,我的病情反而一發不可收拾的惡化。 患病期間,我曾經多次自殺未遂,而就醫治療也一直都是斷斷續續的進行著。我認為自己很努力想去治好這個疾病,我相信只要我的病好了,我的人生就會跟著變好。 我總是帶給他人不舒服的感受,因此無法順利結交到好朋友;我總是感覺力不從心,因此我的工作沒有一項能夠達到主管的要求;我總是那麼的情緒化,因此我的每一任伴侶最終都離我而去。 因為我是那麼的差勁,所以每一個我曾經重視過的朋友和戀人,最後都會背叛我,而這一切,都是憂鬱症造成的。我的人生會如此不順利,是因為我有憂鬱症。 一直到接觸「個體心理學」之後,我才有了全新的想法。而同時我也透過實踐個體心理學,讓自己不再被疾病所控制。我不能說自己已經康復,我也不認為精神疾病會真的康復,在成長的過程中已經受到損傷的大腦,不會因為一句「我已經走出來了」,就換回一顆健康的大腦。 本書不會教你如何治癒精神疾病,而是教你如何與自己的疾病以及情緒和平共處;如何透過個體心理學去看待人生的每一道難題,而自己又能夠如何去面對這些,只有自己才能解決的問題。 在接下來的章節當中,我將會快速讓大家先對個體心理學有初步的認識,接著會透過我自身的經歷,以及這些年來讀者們和我分享的人生難題,讓大家了解,如何實際將個體心理學應用在自己的人生中。

目錄

推薦序|這是一個活生生的故事/林政豪 推薦序|這世界很大,你要很勇敢/蔡維鴻 前言|透過個體心理學看待每一道難題 第一章 淺談個體心理學 阿德勒的生平 名詞解釋:目的論 名詞解釋:課題分離 名詞解釋:橫向關係 名詞解釋:社會意識 幸福(存在的價值) 第二章 我是如何成為精神病患 家暴、性侵、未婚懷孕,原生家庭的影響 外遇、性成癮,精神疾病的影響 精神疾病惡化、感情的挫折 接觸個體心理學 第三章 自我認同的課題 找不到自己的優點,該怎麼喜歡自己?──談接納自我 壓力大就會暴飲暴食──談課題分離 覺得自己逐年退步,該怎麼接受自己?──談自我認同 不要開始就不會失敗──談自卑情結 討厭現在的自己,但不知道怎麼改變──談勇氣 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談歸屬感 人為什麼會相信算命──談自我認同 第四章 與伴侶的課題 如何經營遠距離戀愛? 男友出軌多次,我已經三十歲了,該分手嗎? 感情中很沒安全感,會一直懷疑對方出軌怎麼辦? 伴侶很沒安全感,該如何幫他建立安全感? 為了對方付出那麼多卻沒有回報怎麼辦? 伴侶總是不懂自己為何不開心 第五章 親子教養的課題 不斷尋求讚美的孩子怎麼辦? 青春期的孩子很叛逆怎麼辦?(家庭的煩惱) 為何不該拿孩子與手足或他人比較? 發現孩子偷竊怎麼辦? 單親媽媽教養小孩很辛苦怎麼辦? 第六章 後記 為了生存,我需要躁鬱症 思覺失調會遺傳嗎? 寫作是為了不要再有下一個精神疾患

內文試閱

  第三章 自我認同的課題      除了個體心理學之外,許多的實驗研究也都指出,童年時期缺乏正向的環境,會對孩子造成不小的傷害。著名的「恆河猴」實驗當中,沒有被母猴養大的幼猴,長大後便無法順利社會化,而且精神都會出現異常的發展。      由於嬰兒只能透過啼哭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在剛出生頭半年的這個階段,如果無法給予嬰兒足夠的安全感,他們對於適應社會的能力,將會受到永久性的損害。而在五歲之前是人格形成的階段,這段期間的孩子需要培養對自我的認同,以及不排斥母親(或主要照顧者)之外的對象。      我在自己的社團所收集到的近千份樣本當中,有92%以上的成員表示,有自我認同方面的煩惱,也就是說,大多數人不知道該如何幫自己建立自我認同。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價值觀被建立成需要仰賴他人的認同,才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當有人認為我們做得不夠好,或是批評否定我們時,就會使我們感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      在這個章節當中,我將會以我及社團成員們的親身經歷,和大家分享如何透過個體心理學,替已經成年的自己重新建立在童年期間沒有順利發展出來的自我認同。         找不到自己的優點,該怎麼喜歡自己?   ——談接納自我      讀者來信:      花花你好,我有看過《被討厭的勇氣》一書,知道自己從小就有自卑情結,我也常常提醒自己要跟他人做好課題分離,就算別人表現優秀,也不表示我比別人差勁。      我覺得自己有表達障礙,常常都很在意自己說出來的話是否能夠取得別人的認同,有時一不注意脫口而出又懊悔不已,於是到後來很多事都不會講出來,只會讓自己一直胡思亂想。      我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優點,每一個人都比我還要優秀。每次滑臉書看到別人的發文,我都會忍不住認為他人是在炫耀。我總是嫉妒他人,無法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比我優秀的對象,我真的很討厭這樣充滿酸葡萄的自己。這樣的心態是因為我還沒有學會接納自己嗎?      花花回覆:      看不見自己優點的人,是無法喜歡自己的,更甭提能夠接納自己了。      人天生就有自卑感,一個健康的自卑感,應該是與理想中的自己比較後,認為自己還能做得更好。而現今的教養方式,卻多半將孩子教育成與他人競爭,不只是在校園或是職場,甚至在更早之前的原生家庭裡面,若是照顧者沒有給予孩子一個健康的觀念,手足之間就會開始產生競爭。      孩子在充滿競爭的環境下,很容易會去放大自己的缺點或是短處,接著會試圖讓它變得更好,但是當無法如預期勝過他人或是做得更好的時候,就會開始產生否定自己的念頭。      學習接納自己,有兩個很重要的地方,第一個當然是看見自己的優點。很多人不會注意到自己有什麼優點,因為他們把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注意自己的缺點上面,以致於以為自己沒有任何優點。      另一個則是許多人沒去注意也不曾想過的:將自己的缺點變成優點。每個人擁有的是獨一無二的特質,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特質,才能構成獨一無二的個體,這個世界上找不到兩個一模一樣的個體,即便是基因完全一樣的同卵雙胞胎,也會因為個性上的差異,在成長的過程中發展出截然不同的人生。      每一個人都應該接受自己的一切,包括那些他人口中的「缺點」。在個體心理學中,所謂的優點或是缺點,都只是個體的某一項特質,並無優劣之分。而我們會將這些特質區分為優點或缺點,則是受到了文化與教育方式的影響,評分的標準十分不客觀。      好比說,國人嚮往纖瘦高.甚至有點病態的身材,但在某些國家,女孩子就要像渡邊直美那樣,擁有豐腴的身材才是美人的代表。另外,丹鳳眼在歐美國家是充滿東方神祕魅力的眼型,但光是在臺灣,就有許多擁有漂亮丹鳳眼的女孩子,渴望透過醫美,讓自己的雙眼變得更大、更深邃。      把自己的缺點變成優點非常重要,如果你把它當成缺點,你就沒辦法接納自己,因為你會認為自己是有瑕疵的;但若是能把缺點看做是自己的一部分,用別的角度去看自己的缺點,或許它就不再是缺點,甚至會變成自己引以為傲的專屬特質。      「在社會生活中,一個人的人生發展、價值與評價,並非取決於他本身的能力,而是其如何運用能力。」《阿德勒演講集:建立自我的生命風格》,亨利.史丹(Henry T. Stein, Ph.D.)(編)臺北市,張老師出版,2020年。      其實我的口語表達也是很差,不像我的文章條理分明。我講話時常會吃螺絲,加上來不及多做思考,許多話就脫口而出,我也跟你一樣,經常會不小心言語傷害到別人。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不喜歡跟人對話,只能透過文字跟人談事情,連錄音都沒有辦法。      我講話還有個口音,常被誤以為是新加坡、馬來西亞或是大陸人,當我說自己是高雄人時,他們會訝異我竟然沒有任何臺語口音,而且臺語還講得非常不流利。有時候甚至還會被追問:「是嫁到高雄嗎?」、「是來臺灣工作嗎?」或是要我說幾句臺語來聽聽,這些行為都讓我覺得滿不舒服的。      當我把這些特質看作是缺點的時候,我就無法認同與接受這樣的自己,也會排斥讓他人發現這些缺點;但是當我把這些缺點看作是我專屬的特質時,就比較能夠接受自己就是這樣,並且替這些特質找到正向的解讀。      口條不好同時也代表著我很誠懇,我不會在對話的時候還要耍一些心機,只為了講話能夠讓大家都滿意,但實際上我心裡可能根本不是那樣想的。我能夠讓人在記住我的臉之前,就先被記住口音,對於需要公開演說的場合,我特有的口音總會讓人印象深刻。      過去的我總是把他人說我講話很「真實」,解讀為講話很「白目」;聲音充滿「磁性」,則是解讀為「菸酒嗓」。當我不再把這些特質當作是缺點時,就能夠真心接受他人對我的稱讚,並由衷認為這就是我才有的特色,是別人想模仿還模仿不來的專屬特質。      所以,現在開始學習做這兩件事情,「發現優點」以及「將缺點變成優點」吧!         覺得自己逐年退步,該怎麼接受自己?——談自我認同      讀者來信:      花花您好,最近這一、兩個月我的負能量爆發,對自己、對生活、對理想都失去熱情,我一直不斷告訴自己要轉念、要堅持努力下去,我也嘗試跟別人訴說心情,或是看很多正能量的影片,但是不管我怎麼做,就是找不回之前那種熱情。      以前的壓力都是靠健身就可以紓解的,但最近連對健身好像也失去熱忱,我真的很討厭現在的自己。好想回到過去,過去那個為了理想努力而感到充實的自己,透過健身而充滿自信的自己,還有過去那發自內心的笑容。      花花,請問我該怎麼做,才能找回過去的自己?         花花回覆:      一直執著在過去,你只會越來越討厭自己,你會不斷拿現在的自己跟過去做比較,然後討厭現在的模樣,你會認為以前的你比較優秀,然後否定現在的自己。活著的是現在的你,可以做決定的也是現在的你,不是過去,或未來。      你不需要找回過去的自己,因為過去已經過去了,你能做的只有決定這一秒你想成為什麼樣子。跟過去的自己做比較既沒必要,也與跟他人做比較一樣不健康,因為每一個階段的自己都是獨一無二的,過去與現在的自己是完全不同的。      過去不會再回來,而未來的你會是如何,也不是現在的你需要煩惱的問題。你能夠做的只有把握當下,這一秒做好你該做的事,這樣就已經足夠,因為你在這一刻所做的決定,才會影響到未來的你會成為什麼模樣。      不要去執著於怎麼做才能回到過去的狀態,或糾結在現在這樣做的話結果會是如何。學著去享受整個過程,而非找尋終點在何處。      我們的人生都是一場走向死亡的長程旅行,不論旅途中走向哪裡,或在何處停留了多久,所有人的終點都是同一個。差別只在於整個旅途中你經歷了些什麼,你快樂嗎?有沒有留下什麼遺憾?      把極端的自我要求比喻成是高鐵,隨興的自由活動是火車,讓自己當成一灘爛泥巴什麼都不要做則是走路。不論你選擇的是哪一種方式,都是同樣在前往死亡的旅途上,誰先誰後重要嗎?      或許走路與高鐵在行進的速度上會有很大的差距,但相對的,兩者能看見的風景也是完全不同。高鐵可以帶你快速抵達下一個中途點,但你卻會錯過許多只有步行才看得見的美好。      這一刻的自己充滿幹勁,那就當作是乘坐高鐵,快速抵達下一個中途點,像是獲得某項成就,或是完成某樣艱難的任務;這一刻的自己充滿負面情緒,什麼都不想做,那就當作是散步兼散心,放緩腳步的同時,也去看看搭乘高鐵時看不見的風景。      人生這趟旅途最重要的是在整個過程,旅行不是抵達目的地的那一刻,而是從踏出家門那一步起,旅行就已經開始了。      在還沒接觸到個體心理學之前,我也很常感到情緒低落,因為我對過去的自己感到悔恨,對未來的自己感到迷惘,對現在的自己感到厭惡。但我什麼事情都沒有做,因此什麼事情都不會改變,只要你決定改變後,一切都會跟著變。      光是你決定不再認為自己必須時時刻刻保持正面時,你就已經改變了。

延伸內容

【推薦序】這是一個活生生的故事
◎文/被民法耽誤的插畫家/林政豪律師      「阿滾,你可以幫我寫序嗎?」一開始收到花花的邀約,完全就是受寵若驚。在一個流行「名人推薦序」的年代,花花竟然願意找沒沒無名的我來幫他寫序,這不是跟梁靜茹借來的勇氣,就是完全視銷量於度外啊(誤)。      我先自我介紹好了(很怕大家真的以為花花去路邊隨便抓人寫序),我是法律補習班講師兼律師,本身是個肥宅。那時候經由學弟肥貓的介紹,去了「前勁」上體能課,也是在那裡認識了當時在櫃檯的花花。      花花給我的印象,就是寫了很多健身、減肥的相關文章,用語辛辣、完全不怕得罪人的網路明星。那時候看到的,都是她光鮮亮麗的包裝,完全沒有想到,她背後的故事是如此如此的痛苦。      有一天晚上,花花突然私訊問我:「要怎麼跟前夫拿回孩子的親權?」然後開始跟我說了一些他跟前夫的事情,這時我才知道,原來在網路上堆砌出來的故事都不是真的,隱藏在故事背後的那些眼淚才是真的。      --------------------      對小孩來說,家庭應該是讓他們安心成長的地方。但其實在臺灣有很多家庭並沒有辦法讓小孩安心成長,而來自家庭的各種壓力,不停扭曲小孩的成長過程。最終小孩長大了,運氣好一點的,在扭曲的過程中也能長得直挺挺的;然而運氣差一點的,不但內心被扭曲得亂七八糟,各種精神疾病也慢慢成為標籤,緊緊的黏在身上,撕都撕不下來。      因為精神疾病而開始幻聽、幻想,最終無法控制自己。「精神疾病犯罪」成為臺灣嗜血媒體最愛的題材之一,觀眾對於那些窮凶惡極的犯罪手法不能諒解,對於往往因被告患有精神疾病「輕判」的司法更是不能原諒。在媒體推波助瀾、名嘴提油救火的情況下,「精神病」這種「疾病」,似乎變成了「原罪」,該死,真該死!      但如果在凶手的成長過程中,能有個長輩或師長,努力的拉他一把,我相信故事的結果就會不一樣。      --------------------      花花的成長故事,對於在「正常」家庭長大的我來說,是完全無法想像的。而在這種扭曲的環境裡,花花雖然曾經「長歪」,不過她非但沒有走歪,還很努力的把自己掰直(就是讓自己不要長歪,沒有別的意思)。而且除了把自己掰直,也努力不讓自己的生活扭曲,給予她那兩個孩子充滿愛的生活環境。      在社會的角落裡,絕對還有許多跟花花一樣的人,在扭曲的環境裡成長,我們都有機會遇到這樣的人,也許我們有能力去拉他們一把,希望大家都能更好。      最後,謝謝花花給我這個機會寫序。這不是一本用詞華麗或充滿專業知識的書,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故事,用文字讓讀者走進花花的世界,讓我們用旁觀者的角度,認真看一個被貼滿標籤的精神病患者,是如何努力的想要撕下標籤,努力的生活下去。   
【推薦序】這世界很大,你要很勇敢
   ◎文/JustWell脊姿維運動物理治療所運動物理治療師/蔡維鴻      宅媽花花、宅花媽媽?很常被叫錯名字的她,不管是哪個名字,八年前那個讓人擔心的小女孩,如今已蛻變成穩重又有內涵的小姐姐了。      這些日子,我一路看著她身心靈上的轉變,從抗拒到接受、否認到接納,這些內心的自我拉扯,身為朋友的我,很難用三言兩語來表達這個過程。有幸的是,花花在書中帶著大家一起經歷她的過程,陪著她一起成長。      每個人的故事都是最好的借鏡,我們可以從花花的經驗,以及面對問題的方式,找到開啟問題這扇門的鑰匙。我們無法改變成長環境,但是我們可以試著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們可能遭受著不同的命運,但我們可以試著讓際遇成為生命的養分,就如同本書要傳達給讀者們的訊息:你怎麼看待自己曾經發生過的事?      在本書中,花花分享了她的生長歷程、婚姻感情和親子教養,種種不同階段的故事,和後來遇見個體心理學後所做的選擇。她不是要教你怎麼做,而是提供你面對事件時,可以擁有怎樣的心態。透過這些文字讓讀者們知道,在這世界上的你不是孤單的,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逃避的煩惱,而她用文字陪著大家變得勇敢。      生命中的每一個際遇,都是最好的安排。如果你正在讀這本書,我想這將會是最美好的相遇。或許有一天,你慢慢會發現,最感動的不是你完成了挑戰,而是你終於鼓起勇氣做出改變了!

作者資料

宅媽花花(黃瑜萍)

熱愛閱讀與寫作的單親媽媽、健身教練、運動愛好者、思覺失調與憂鬱症患者。 寫作原只是用來整理自己的情緒,其充滿溫度的文字,意外療癒許多有共同創傷經歷的讀者,於是開啟了撰寫心理學相關文章的道路。 18歲確診罹患思覺失調與憂鬱症後十多年來,疾病仍尚未完全被治癒,從最初抗拒接受患病的自己,到後期透過自學「個體心理學」去與自己的疾病和平共處。 「重要的不是你擁有什麼,而是你如何賦予它意義。」 將自己曾經的遭遇與心境上的轉折化作文字,療癒同樣滿是創傷的其他人,那麼這些曾經發生過的不幸就會成為他人的祝福,而不再只是創傷。 FB社團:花花遇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實際應用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huahuatw/ 宅媽花花FB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TW.FitMom

基本資料

作者:宅媽花花(黃瑜萍) 出版社:布克文化 書系:學習館 出版日期:2022-02-15 ISBN:9789860796568 城邦書號:1BE205 規格:膠裝 / 單色 / 240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