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的種類:關於陰暗情緒的希望指南
- 作者:人生學校(The School of Life)
- 出版社:方舟文化
- 出版日期:2022-07-06
- 定價:380元
- 優惠價:79折 300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1月26日止
-
書虫VIP價:300元,贈紅利15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85元
- (更多VIP好康)
分類排行
-
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蔡康永的情商課3
-
終活筆記ENDING NOTE,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
生命中最大的寶藏就是你自己
-
變老不可怕,只要你做好準備:心理學博士用科學證據破除老化迷思,陪你一起迎向美好的第三人生
-
腦內的猩猩:一本正經的情緒進化論,幫你重塑思維方式,實現情緒自由!曼徹斯特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帶你一窺大腦總部控制臺,奪回情緒主控權!
-
心安在家: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相遇
-
於是,我可以好好說再見(暢銷經典版):悲傷療癒心靈地圖
-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瑞典每30人就1人閱讀.韓國2022讀者最愛年度之書】
-
當靈魂蛻變時:高靈談未來
-
剛剛好,就是最好:每天改變一點點,禪定養心的98個日常練習
內容簡介
你不需要強顏歡笑,擁抱缺憾也很美好!
★對亞里斯多德來說,憂鬱,意味著卓越
★週日晚間的憂傷,是你的天賦在向你求援
★憂鬱帶給人們的,是深刻的洞察與感動的能力
憂鬱不是怨恨、憤怒或妄想,而是對這世界不盡完美的理解,
是對所有細微美好的敏銳感受,更是必備的生活素養!
◤走進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探究當代最重要的情緒
我們很少深入覺察自身的憂鬱情緒,但它其實是眾多情緒之中最具價值的一種,不該只被和沮喪、憤慨和酸楚做聯想。人活於世,必然遭遇痛苦,而憂鬱是我們對這些苦痛最溫柔、最靜默、最富智慧的接納與回應,是絕望和樂觀相互權衡的過程。
◤理解憂鬱的多元面貌,重新學習「自我欣賞」與「自我同理」
憂鬱值得我們更入微地理解、欣賞且給予尊重,而人們卻傾向避而不談,任它的陰影在這高度競爭、狂亂嘈雜的社會無限蔓延。本書大膽談論憂鬱的相關話題,蒐集並解讀每個人心中常有的各種憂鬱情緒:
▸追逐成就的憂鬱──大腦強烈反對平靜、放鬆的狀態,這威脅到它的生存。一兩天的休息之後,它會再次要求我們為自己負責、質問我們生命的目的。
▸週日晚間的憂鬱──週一症候群其實往往從前一天的下午就開始悄悄鼓譟,我們習慣在應當放鬆的日子,思忖待完成的工作和不確定的未來。
▸獨自旅行的憂鬱──機場、飯店、餐館、車站,周遭的淒涼讓我們從家裡虛偽的慰藉中獲得解脫。我們不必再假裝,這裡的環境鼓勵我們坦承已隱藏太久的悲傷。
▸自我批判的憂鬱──「內心批判者」通常深夜來訪,等待我們身心俱疲之際,低聲訴說惡毒的話語。用書中的話予以回擊吧!人生艱難,我們都值得被寬容對待。
本書實際列舉三十五種不同形貌的常態憂鬱,與讀者一同辨認及剖析,理解憂鬱在特定程度上屬於人類天性,也讓讀者練習自我欣賞與自我同理。
【適讀對象】
✓反覆思考著人生意義與社會公平性的青年讀者。
✓喜歡透過藝文作品探究人性本質的人文書讀者。
✓受困於情緒、尋求溫暖文字的心理勵志書讀者。
【金句搶先看】
○憂鬱者與「希望」保持合理的距離。但這不代表憂鬱者永遠愁眉苦臉或無法欣賞美麗與溫柔。其實,正是因為他們能夠意識到根本的黑暗,才有精力格外注意漆黑天空中偶爾迸發的明亮。
○我們編造故事來說明近況,幾乎沒有透露任何實情,並不是因為我們說謊成性,是因為我們對所知的自己和應有模樣之間的差距感到羞愧。社會鼓勵我們表現出開心的單一表面,抹去一切難堪但重要的面向。
○週日晚間的幾個小時中,悲傷與焦慮降臨是嚴重問題的徵兆。我們不只是因為兩天的休息即將告終而稍感困擾;我們難受的原因是,週日晚間提醒著我們必須在為時已晚之前發掘真正的自我,還我們的天賦一個公道。
○這些孤立、自我厭惡的點滴是愛的初始。未來有一天,當我們遇見能接納、渴望我們的罕見伴侶時,這些感覺會是那份狂喜的基石。除非我們度過許多孤單流淚入睡的夜晚,否則溫柔不會別具意義。
○一個人之所以感到孤單,通常不是因為他們無法和任何人相處,而是因為能瞭解他們真誠、充滿怪癖一面的人不多。共享一餐的溫暖身軀並不難找,閒聊天氣的對象到處都是,不過光是聊天無法消弭孤獨,唯有找到能聆聽我們抒發痛苦與哀傷的同伴,孤獨才會停止。
○在勝利者寫成的歷史中浮現一個悲傷的事實:高貴者可能被擊敗。但願我們能瞭解光榮落敗的概念,在失敗中展現比成功更高的品德與人格,因為失敗的原因是非比尋常的誠信、想像力與包容。
○敏銳地意識到自己有能力為惡、粗心、殘忍、自以為是,明白這一點的獨特結果就是善良。真正善良的代價就是不斷懷疑自己可能是壞人,但對於為別人貼上壞人的標籤感到無比遲疑。
○一位纖細聰慧者的愛就能彌補全世界的背棄。如莎士比亞所說,擁有這份厚禮,比身為「國王」更幸福。
○青春期孩子之所以在家長身邊舉止失禮、拿家長出氣,是因為他們沒有後顧之憂;擔心自己不被愛的孩子才不敢踏錯一步。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
Afra/阿發的寫作日常
王雅涵/諮商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蘇予昕/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鐘穎/諮商心理師
【亞馬遜、Goodreads讀者好評】
「終於!一本寫得令人難以置信的好書,頌揚了我們最被忽視卻也最有價值的情緒:憂鬱。」
「身為一個重度憂鬱的人,讀完本書後,我反倒對自己能感受憂鬱一事充滿感激,更發現了許多也沉浸在憂鬱中的領域/空間。非常推薦本書及其所述的憂鬱態度。」
「一本令人驚嘆的自助書。即使你並不是個天生憂鬱的人,本書仍能讓你有所感觸,因為我們總會在生命中的某個時間點,感受到憂鬱的情緒。」
【本書特色】
★英倫才子艾倫.狄波頓,帶領全球讀者重新理解憂鬱的意義。
★35種切入角度,全方位解析憂鬱與生活、文化、藝術與人生的關係。
★透過輕鬆又有深度的閱讀,建立「自我欣賞」與「自我同理」。
目錄
【目次】
導論
智商與憂鬱
藥丸與憂鬱
孤獨與憂鬱
成就與憂鬱
多餘與憂鬱
照片與憂鬱
子宮與憂鬱
天文學與憂鬱
風景與憂鬱
內向與憂鬱
性與憂鬱
性交後與憂鬱
歷史與憂鬱
道德與憂鬱
一見鍾情與憂鬱
派對與憂鬱
分裂與憂鬱
後宗教與憂鬱
十四行詩第二十九首與憂鬱
建築與憂鬱
青春期與憂鬱
五十歲與憂鬱
奢華與憂鬱
週日晚間與憂鬱
艾格尼絲.馬丁與憂鬱
葛飾北齋與憂鬱
旅行與憂鬱
厭世與憂鬱
滅絕與憂鬱
美國與憂鬱
動物與憂鬱
大溪地與憂鬱
政治與憂鬱
內心批判者與憂鬱
園藝與憂鬱
圖片來源
導讀
【導論】
要應付生而為人所不可避免的不快情緒有很多種方法:我們可能勃然大怒、陷入絕望、尖叫、哀悼、慍怒或哭泣。不過要面對人類擺脫不了的悲慘與缺憾,除了沉浸於某種情緒中,大概沒有更好的方法,而這種情緒在瘋狂的現代世界仍鮮少受到討論,那就是憂鬱。有鑑於我們所面對的挑戰艱鉅,因此我們的目標不應是永遠保持開心,重要的是掌握有智慧且有效的方法,將不快轉化為緩和的悲傷。如果受苦的方式有所謂優劣之分,那麼憂鬱值得受到讚頌,尊為面對生存挑戰的最佳應對之道。
首先,我們必須釐清憂鬱不是什麼。憂鬱不是怨恨。憂鬱的人不像怨恨者還保有一絲樂觀態度,因此也不會失望,更不必回以憤恨的低吼。憂鬱者很早就瞭解人生多半只是痛苦,也據此形塑自己的世界觀。當然,他們並不是喜歡受苦、遭受惡劣對待或生活艱辛,但他們也沒有自信相信人生還有其他樣貌。
同樣的,憂鬱也不是憤怒。憂鬱起初也許包含憤怒,但早已消散,化作一種溫和、帶有哲學意味的態度,能夠容忍世事的不完美。憂鬱者以見怪不怪的「我就知道」心態來面對令人灰心的糟糕事物:我就知道伴侶想要分手(正當我終於習慣對方的存在);我就知道這家店要停止營業;我就知道朋友會騙人;我就知道醫生要建議我轉診到專科部門。這些正是人生可能出現的糟糕事。
然而,憂鬱不等於妄想症。壞事必然會發生,但憂鬱者知道壞事不只發生在自己身上,也不是因為自己犯了什麼大錯:只要在世上待得夠久,壞事就是有可能降臨在所有平凡人頭上。每個人的好運遲早要用光。憂鬱者早就設想到這些問題。
此外,憂鬱也不是憤世嫉俗,憂鬱者並沒有把悲觀當作防衛機制。他們不會不由自主地詆毀一切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他們仍能從小事中找到快樂,偶爾期望一兩件小細節順順利利。他們只是很清楚,沒有什麼是一定的。
因為憂鬱者意識到萬事萬物的不完美,瞭解理想與現實間長存的差距,因此他們尤其擅於察覺微小的美好。花朵、童書中溫情的片刻、陌生人意外的善舉、薄暮中灑落在老舊牆壁上的陽光都可能令他們深受感動。
憂鬱者最受不了的就是被要求強顏歡笑。辦公室文化可能很難熬,消費文化更是惱人。某些國家和城市似乎對憂鬱比較寬容,憂鬱者在越南河內和德國不來梅很自在,在洛杉磯卻幾無容身之地。
本書的目標是重振憂鬱的地位,突顯其重要性並釐清其角色,以便進一步討論。一個社群是否重視憂鬱這種情緒,能否接納憂鬱的戀愛關係、憂鬱的孩童、憂鬱的假期或憂鬱的公司文化,該社群的態度是判斷其文明程度的標準之一。某些年代的憂鬱色彩較為濃厚,例如十五世紀的義大利、江戶時代的日本、十九世紀晚期的德國,他們賦予憂鬱崇高地位,因此當憂鬱襲來時,個人不會感覺過於煩擾或陌生。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一個憂鬱素養更高、更願意接納憂鬱的當代世界。
本書接下來將描繪不同種類的憂鬱。我們邀請讀者以自己的經驗來思考,在這項任務中,大家都可能是專家。只要憂鬱重拾應有地位,我們就會發現,認識他人最真誠的方法,就是以體貼及同理心直接詢問:你為什麼憂鬱呢?內文試閱
【摘文1:內向與憂鬱】
憂鬱的人本質上也幾乎都是內向的人。現代世界標榜對待內向與外向者一視同仁,不過實際上,種種行動、獎賞和迷人特質都緊緊依附著外向陣營的天賦與感情。想要看起來正常或功成名就,個人就得使出渾身解數,對外向者來說,這是他們與生俱來的能力:使陌生人刮目相看、出席會議、發表演說、勝過對手、管理人們、以滿腔熱情參與活動、反映民意、社交、交遊廣闊、廣泛約會。
我們可能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才會發現,儘管十分希望事實並不是如此,但無可否認的是,上述形象完全不是我們的本性。對我們來說,出席派對前不免擔心東、擔心西;發表演說前簡直緊張得要死;任何社交場合都是沉重的心理負擔;面對新聞和社群媒體常感心煩意亂;如果每天沒有幾個小時獨處、消化思緒,就渾身不自在;陌生的地方(尤其是臥房)令我們極度憂慮;不擅長在職場中對任何人負責;對於開懷玩樂極度謹慎,也對任何類型的集體狂熱退避三舍。我們並不討厭擁抱,但當有人衝上前擁抱我們,我們的身體會不自覺變得僵硬。
另一方面,我們喜愛待在家裡;我們很樂意一整個週末(甚至是好幾年)獨處,只要有幾本書和筆電的陪伴就行;整個世界上我們真正喜歡的人大概只有三個;我們喜歡探索自己心靈中的房間;知道如何坦白自己的弱點與焦慮的朋友令我們安心;我們希望再也不必出席派對;我們不會抱怨一切太過安靜;我們喜愛平和的風景與平淡無奇的日子。我們也很喜歡花。
不過這些特質卻使我們必須承擔現代世界的種種質疑:我們為何那麼羞怯?我們為何不能與其他人和樂共處?我們為什麼不願出門慶祝?我們的結論是自己很奇怪,可能病了,要到很久以後才會接受自己可能只是比較不一樣。
身為憂鬱的內向者,我們常緊抓著他人容易忽略的「小事」不放。派對或公司會議都可能令我們無比疲憊,因為我們要做的事不只有閒聊或發表意見,我們還會思索其他人對我們剛發表的言論有什麼看法;懷疑自己未能理解某個重要面向;角落某人古怪的敵意會令我們大吃一驚;擔心自己的臉做出某個不得體的愚蠢表情。被點名時,我們是人間喜劇的敏銳觀察者,但分分秒秒過去,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也令我們筋疲力盡。
我們渴望人際聯繫,不過交往關係充滿地雷,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對方對我們真正的想法是什麼?我們可以表達對他們的渴望嗎?他們會對我們感到反感嗎?難怪我們比較喜歡待在家裡讀書。
這聽起來不容易,不過內向的人生也可以非常豐富、充滿感激。我們很容易感到滿足,不需要喧囂與關注,不在乎哪裡舉辦大型派對。我們只想穿著自己平淡無趣的衣服四處閒逛,與少數我們能自在相處的人聊天,經常散散步或泡澡。只要細心觀察,不起眼的事物也可以很有趣。我們已經累積多少見識;踏上多少次旅途;讀過多少書;經歷過什麼樣的騷亂。我們真的不需要更多了。內向者已經做好充分準備,願意接納任何事件或人物的本質─任何令人生畏、強大、能引發共鳴、美麗或嚇人的成分。
小孩是天生的內向者。當陌生人進到房內時,他們會直覺地躲進照顧者的懷中。誰能怪他們呢?因為與孩子相比,陌生人那麼高大、聲音那麼奇怪、那麼自然而然地加入對話,而不是在旁謹慎地觀察一會兒(這才是自然的反應吧)。這些孩子也不需要太多外界刺激:紙箱蓋子怎麼都玩不膩;看著窗戶上的雨滴追逐彼此也饒富趣味;他們可以躺在臥房地板上,畫著一棵又一棵的樹,都沒發現已到了洗澡時間。此外,他們也很容易疲累,在熱鬧的生日派對上玩一個小時後就一定得回家小睡。
認識自己憂鬱而內向的一面不只是具詩意的自知,也對我們的心理健康有益,如果未能針對自己內向的個性做好妥善調適,我們很快就會不堪負荷並導致隨後的焦慮與猜疑。所謂的情緒崩潰通常單純是內向者迫切需要平靜、休息、自我同情與協調的表現。因此,經驗豐富的內向者知道自己必須抵抗外向世界的計謀。內向者的理智全賴他們有無能力堅守自己所需的保守日常作息。現在,我們至少能用「內向」來對他人解釋這種性格結構。下一步就是學習如何順從自己的個性,讓內向者過著他們性情所需的平靜生活。
【摘文2:週日晚間與憂鬱】
憂鬱情緒通常約在下午五點至晚間七點半開始降臨,於六點達到高峰,此時天氣開始轉變,最後一道日光也將天空染成緋紅。
週日晚間的憂鬱感受常與工作有關,捨不得結束愉快的休息,不願返回辦公崗位。實際情況其實更為複雜,這個解釋無法完全說明。我們心情低迷的原因不只是明天有工作要做,而是因為那是不適合我們的工作,雖然我們也全然不知道適合自己的工作到底是什麼。
我們內心都有一個所謂的「工作的自我」,這個自我擁有一套偏好和能力,渴望向現實原料施展影響力。我們想要在工作之中注入自己的重要元素,確保能在我們所提供的服務及產品中看見自己的樣子。這就是我們認知中的合適工作,我們需要合適工作就像我們需要愛一樣理所當然、一樣強烈。找不到職業歸屬就和尋不得親密伴侶一樣令人心碎。覺得自己入錯行、找不到真正的使命不是什麼小問題,反而可能是人生的核心危機。
週間我們通常可以不太去想這個問題,那時我們過於忙碌,受金錢的急迫需求所驅使。不過週日晚間,我們開始為這個問題煩擾。這個危機彷彿飄盪於兩個世界間的鬼魂,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因此只能猛敲意識的大門,要求一個答覆。我們感到傷心是因為,有一部分的自己意識到時間所剩不多,而我們現在的工作並不是餘生該做的事。週日晚間的痛苦來自意識的攪動,隱約叮嚀我們要在人生結束以前發揮更多潛力。
週日晚間有其歷史。一直到最近以前,過去幾百年,能否透過工作表達真正自我只是少數人的問題。多數人工作是為了生存,能有最低收入就感激涕零。但現在我們的期望變高,由於看過夠多例子,我們知道真的有人這麼做,也就是是說,自己其實可以在商業引擎中運用自身真摯的天賦。我們知道自己不必在職場中悶悶不樂,也因此我們的無所作為只是徒增羞愧。
我們不應該這麼嚴苛對待自己。目前還沒有機制能把所有工作與有意義的天命配對在一起。因此雖然我們很確定現在這份工作不適合自己,卻也對真正的使命在何處茫然無知。
解決之道不外乎耐心與堅定的自我檢視。我們需要某些偵探技巧,或是學習考古學家拼湊破罐碎片的耐心。我們不該天真地用「週日憂鬱症」來解釋自己的煩憂,用喝酒和看影片來掩蓋這種情緒。我們應該將之視作一個核心問題,尋求埋藏在討好他人以及追逐地位與金錢等短期需求之下的真正自我。
換言之,我們不該只在週日晚間品嘗週日晚間的感受,而是應該把這些感受置於生活中心,用於敦促我們進行數月、甚至數年的持續探尋,鼓勵我們與自己、朋友、導師及專業人士對話討論。週日晚間的幾個小時中,悲傷與焦慮降臨是嚴重問題的徵兆。我們不只是因為兩天的休息即將告終而稍感困擾;我們難受的原因是:週日晚間提醒著我們,必須在為時已晚之前發掘真正的自我,還我們的天賦一個公道。
作者資料
人生學校(The School of Life)
「人生學校」是個全球性組織,目標是助人過上更充實的生活。希望透過出品書籍、禮品和文具系列,激發更具思考力的天性,並且幫助每個人獲得滿足感。「人生學校」是探索自我、人際關係、工作、社交、尋求平靜、以及透過文字、社群和對話欣賞文化的資源。你可以在網路上和遍布全球的分支機構找到其課程、活動和一對一的療程。 「人生學校」是個快速發展的全球性品牌,YouTube頻道擁有超過六百萬訂閱人數、臉書追蹤人數超過三十五萬一千人、IG追蹤人數超過二十一萬八千人,推特的追蹤人數則超過十六萬三千人。 「人生學校出版社」在系列編輯、知名作家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的指導下,匯集「人生學校」創意團隊的想法和理念,出版的書籍一貫傳達著條理清晰、精心策劃的宗旨:沉著、可靠、明智。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