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歐美文學
單行道:班雅明的「路上觀察學院」,走入充滿張力與火花的哲學街景(附Aura微光咖啡聯名設計珍藏書籤)
left
right
  • 庫存 = 5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單行道:班雅明的「路上觀察學院」,走入充滿張力與火花的哲學街景(附Aura微光咖啡聯名設計珍藏書籤)

  • 作者: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 出版社:方舟文化
  • 出版日期:2022-10-05
  • 定價:380元
  • 優惠價:9折 342元
  • 書虫VIP價:323元,贈紅利16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06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一部都市記憶書寫實驗,無法被定位的班雅明唯一真正著作 如果他生在當代,《單行道》就是他的社群動態! 每一則「廢文」,都懷抱著把世界從睡夢中喚醒的希望── 在班雅明生前唯一具自傳性質的出版著作,即名為《單行道》。自身的回憶不外乎就是關於一個地方的回憶,以及他如何在其中安身立命,如何行走悠遊。──蘇珊.桑塔格 如果說他曾經立志要在人生中達到什麼地位,那就是「德國文學唯一真正的批評家」,除此之外,類似這種要成為社會有用分子的想法,他其實是相當排斥的──漢娜.鄂蘭 ◤「廢文」其實不廢!一本打破思維桎梏的書寫實驗 當邏輯演繹走向極端,成為脫離現實的謎語,奠定西方文明的哲學,反成了思維的桎梏。如何讓哲學突破學院化的瓶頸,找回對現實的切入能力?班雅明的《單行道》就是這樣一本打著先鋒旗號的嘗試。六十篇對個人和公共生活空間的隨想,長近千言,短則一句,表面是輕鬆的格言隨想,內在裡自有靈動哲思。 ◤向理智未察處投以光輝,照見社會問題與生活的美 班雅明捕捉現實中被一般理智所鄙視的微妙蹤跡,以非連續性的意象展現,披露現實中被人們忽略的真實。用個人獨到的體會,向生活中往往被忽略的隱祕投以光輝,讓人看清默默主宰人們行為模式的事物與聯繫。這部看似小巧、隨意的箴言集,正懷抱著「歐洲最後一位知識分子」把世界從睡夢中喚醒的希望! 【未竟之事,有其重量】 .對偉大的作家而言,那些已經完成的作品,分量要輕於他們耗其一生,但終究沒有完成的斷簡殘篇。 【愛情,難免有色眼光】 .在愛著的那個人眼裡,被愛的那個人好像總是寂寞的。 .被愛的人無理取鬧時,真正愛著的那個人是喜悅的。 【閱讀,環境早在變化】 .電影和廣告迫使文字完全處於垂直立面上。一個現代人還沒等打開一本書,眼前就鋪天蓋地地飛來一團團相互掐架似的多彩多變的字體,以致他幾乎沒有機會沉浸在這本書的遠古寧靜當中。 【手寫,威力不同凡響】 .從一條鄉間公路上走過和在它上空飛過,公路所呈現的力量是不一樣的。同理,閱讀一段文字和謄抄一段文字,文章所呈現的力量也是迥然相異的。 【廣告,總是無比誇張】 .廣告的基本原則:把自己誇大七倍;把自己表現得七倍於人們的渴望。 .今天,如商人般一眼就切準事物要害的最真實的目光,叫作廣告。它拆毀了觀察得以自由施展的空間,把事物如此危險地推向我們,直逼額頭。 【本書特色】 ★班雅明生前唯一非學術性著作,將個人社會體驗與美學觀點轉化為文學形式,呈現獨特而深刻的意象哲思。 ★譯自德國知名出版社Suhrkamp Verlag的經典校註本,最完整的註釋說明,深刻理解班雅明的靈光囈語。 ★參考1928年德文初版設計內頁版型,翻開書頁,彷彿漫步於招牌林立的大街,還原班雅明想呈現的「街道」意象。 【精美隨書贈品】「Aura微光咖啡」聯名《單行道》珍藏書籤 特別邀請最懂班雅明、為他獨家調配「擬人化配方」的知名精品咖啡館「Aura微光咖啡」合作,設計印製專屬珍藏書籤,帶你以更多元的角度品味生活,走近班雅明! 書籤設計理念: 「理型之於實物,猶如星座之於繁星」──班雅明 天上繁星自在,是人們將之連成星座。從班雅明一句「星座史觀」的話語出發,一窺其關於「視角」的核心思想。觀者的位置在一條單行道上不斷游移,解讀街景、事物的視角也隨之改變。以攝影與剪影幾何,對比真實事物與理型、觀念之間的關係。 專文推薦 黃涵榆|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 葉 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一致好評 王聰威|小說家 余知奇|Aura微光咖啡負責人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林斯諺|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推理小說作家 紀金慶|臺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 耿一偉|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張惠菁|知名作家、衛城出版總編輯 許菁芳|作家 蔡偉鼎|政治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目錄

【目次】 推薦序 微/唯物見著──黃涵榆(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 從單行道走到夜空並重組星座的一種閱讀可能──葉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加油站 早餐室 一一三號 致男人們 標準鐘 回來吧!一切都得到了原諒! 配有豪華傢俱的十居室住宅 中國貨 手套 墨西哥使館 致公眾:請呵護這片綠地 建築工地 內政部 旗子── ──降半旗 帝國全景 地下挖掘工作 為過分挑剔的貴婦服務的理髮師 小心臺階! 宣誓就職的審計員 教輔工具書 德國人喝德國啤酒! 禁止張貼! 十三號 武器和彈藥 急救 室內設計 紙張和文具 時髦服飾用品 放大 古代藝術品 鐘錶和金飾 弧光燈 內陽臺 失物招領處 最多停放三輛計程車的招呼站 陣亡戰士紀念碑 火災警報器 旅遊紀念品 眼鏡驗光師 玩具 門診部 牆面出租 辦公用品 貨物托運:運送和打包 內部改造,關門歇業! 「奧革阿斯」自助餐館 郵票商店 有人講義大利語 技術緊急救援 縫紉用具 稅務諮詢處 給資金短缺者的法律保護 夜間急診門鈴 阿麗婭娜夫人住在左邊的第二個庭院 面具存放間 賽馬投注站 立飲啤酒館 禁止乞討和兜售! 到天文館去 譯後記 附錄 評華特.班雅明的著作──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 哲學裡的諧歌劇──恩斯特.布洛赫

延伸內容

微/唯物見著 黃涵榆(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他短暫而傳奇的人生(1892-1940)裡見證了現代世界巨大的變動(包括兩次世界大戰、法西斯納粹與史達林共產主義政權的崛起),為世人留下極為豐富的思想遺產。其著作跨越哲學、神學、政治學、文學、藝術、科技、媒體等領域,形式與題材多元,筆鋒細膩深刻,堪稱現代歐陸哲學最為獨特的一位思想家與作家,其影響力至今未減。 自二十世紀以來,班雅明儼然已成為現代都市經驗最為獨特的書寫者。他的都市系列書寫—包括〈那不勒斯〉(1925)、〈莫斯科〉(1927)、《單行道》(1928)、《柏林紀事》(1932)、〈第二帝國的巴黎〉(1938)、《柏林童年》(1938)以及在世來不及完成的《拱廊街計畫》——以獨特的哲學、美學與倫理學的視角,帶著些許憂鬱的情懷,重現了世紀交替與二十世紀前半葉現代都市的萬千世界。在這些作品裡,班雅明並沒有採用任何特定的理論框架,而是以一種極富親近性的觀察與回憶筆觸娓娓道來,引領讀者走過諸多歷史遺跡、物件、地景與文本。閱讀班雅明的都市記憶書寫讓讀者變身和班雅明一樣,漫遊在都市街道,捕捉拼湊幻化萬千的影像、聲響、氣味、知覺與印象。 《單行道》是班雅明早期的都市記憶書寫實驗之作,他以個人在柏林街道上的生活點滴為基本素材,但也涵蓋法國與義大利,堪稱一部二十世紀初期的歐洲文化簡史。然而,大敘述從來不是班雅明的菜。我們在包括《單行道》的都市記憶書寫看到的是由各種物件(鐘、門、手套、廣告、書本、文具、旅遊紀念品、郵票等等)、空間(例如餐廳、地窖、圖書館、商店、街道、宮殿與市集)、文學與藝術作品、閱讀、遊戲、旅遊、分離、收藏、捉迷藏、夢境(包括自己的自殺場景)等活動交織而成的「小敘述」。這些小敘述以格言、隨筆、詩句、文學評論、筆記等多樣的形式展開。也有篇幅比其他篇章要長許多且主題迥異的「類評論」,像是〈帝國全景〉談德國歷史變遷、封閉的民族性與虛無主義、現代德國都市文明的破敗、貧困、看不見希望的生命狀態。 這樣的書寫風格體現了班雅明都市記憶書寫最重要的題材—「漫遊」(flâneurie)。作為作者的班雅明如同自己的以及他所詮釋的作品(特別是波特萊爾)中的漫遊者(flâneur),釋出敘述和書寫的主控權,浸潤在現代都市的各種事物之中,不依循任何預定的路徑進行即興演出,讀者的閱讀歷程也彷彿都市漫遊充滿驚奇。各個篇章的標題與內容總有令人意想不到、玩味不已的連結。舉例而言,〈宣誓就職的審計員〉原德文標題裡的Bücherrevisor 由Bücher 和Revisor(意為審閱者、校對員)組成,Bücher 既指帳本又指書本,暗藏本文反思書本出版變遷的線索;譯者對類似的布局都做了精要的註解。除此之外,文中隨處可見文字遊戲或隨性聯想,例如妓女與書本(都可以帶上床)、火災警報器與階級鬥爭、作家與外科醫師的類比,有時借用廣告或電影臺詞亦製造出巧妙的聲響效果。班雅明將兒童透過玩具遊戲構築他們的生命世界類比為建築工地,「因為孩子們自有一套獨特的方式,喜歡接近明顯看來正在生產東西的各種地方;他們感到自己被建築、園藝、家務勞作以及縫紉和木匠活產生出的碎料深深地吸引。」班雅明也總是不會忘記以如詩的雋永文字讓讀者駐足許久: 〈古代藝術品.舊地圖〉:「少數人才追求永恆的遠行。[他們]是些憂鬱的人,因為他們害怕觸碰故鄉的土地。他們尋找的,是讓他們遠離思鄉之憂鬱的人,並對他忠誠不渝。」 〈古代藝術品.扇子〉:「想像力是一種能夠滲透進無限小的事物裡去的天賦。」 〈弧光燈〉:「唯有不抱希望地愛他的那個人才懂他。」 〈內陽臺.歐石竹〉:「在愛著的那個人眼裡,被愛的那個人好像總是寂寞的。」 讀者不妨就讓思緒無拘無束地漫遊,無需預設立場或焦躁地求取顯而易見、不言可喻的關聯。用班雅明自己的話來說,「閱讀者聽憑自己的內心在幻想的自由空氣裡悸動,而繕寫者則讓那條道路來調遣自己。」不同章節間並沒有、也不需要有線性的布局或邏輯順序,閱讀的時候可隨意選擇路徑,像是穿過一扇時空任意門走進幻化萬千的現代世界。於是,郵票不只是郵票,而是「布滿了細密的小數字、小字母、小葉片和小眼睛」,小孩子能夠像格列佛一樣,漫遊在郵票上的國家和民族之間。這不僅是通關密語、解碼或符號的模擬與轉譯,而是對於事物的專注與傾聽,是感受力的重新配置。 《單行道》的都市美學如同蒙太奇星陣(constellation)圖像,捕捉到都市生活稍縱即逝的經驗片段。班雅明在他生存的年代裡,面對的是西方社會商業化傾向,以及法西斯和史達林共產主義帶給現代世界的全面性破壞,他透過類似《單行道》的都市記憶書寫,保留歷史所失去的和人們所遺忘的,寄望經驗的獨特性能作為大眾脫離異化的救贖。閱讀《單行道》,讀者也在追尋屬於自己的救贖! 從單行道走到夜空並重組星座的一種閱讀可能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班雅明是一位身兼哲學家、文學評論家、文化理論學者也是馬克思主義者的作家,但正如他的書寫不但涉及了文學、語言、宗教、歷史、政治、攝影、翻譯以及各類收藏,形式也包括了學術論文、散文、雜記、箴言乃至難以歸類的著作,他本人絕不能單從上面任一身分來理解。班雅明就是班雅明。企圖將他安置於特定文類、學科或思想學派並據此分析其文本,都有生搬硬套之虞。更重要的是,難以歸類乃源自他對傳統哲學書寫,尤其是體現於康德與黑格爾哲學當中那種邏輯嚴謹且具系統性的長篇大論之反抗。 《單行道》正是班雅明藉以挑戰上述書寫傳統的大膽嘗試。因此,本書採取了高度實驗性的短文形式,不僅刻意迴避邏輯論證,偶爾甚至會以彼此無關的三個段落來構成單篇來諷刺三段論(syllogism)。「凡人皆會死,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會死」是常見的三段論例子,其推論過程只容許一種進行方向且必然通往單一的結果。相較於這種思維上的單行道以及奠基於此的書寫傳統,班雅明以首篇〈加油站〉來破題說:書寫的形式有千姿百態,毋須讓矯作的書籍專美於前,更何況傳單、小冊子、廣告詞等輕薄短小者才符合講求速度的時代。 不意外,收錄本書的文章是每篇(甚至每段)各自獨立的短文。也因為多數是關於現代城市的各種空間和建物如店鋪、候車處、紀念碑乃至工地的描繪,在形式上允許讀者隨意翻閱之下,沒有兩位讀者從中得到的建物外貌與街景會一模一樣。換言之,任何據此營造出來的想像城市都專屬讀者自己,且深受個人的親身經歷、記憶與想像力所影響。《單行道》與企圖藉理性與邏輯來迫使每一位讀者接受同一論證過程與結論的哲學文本,於是在作者意圖與讀者經驗上都大相徑庭。 令人玩味的是,這種閱讀過程也是一條單行道。一方面,讀者藉以想像的經歷與記憶本來就不同,所以通往那一座城市的途徑也僅只一條;甚至會像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所說「人不能踏入同一條河兩次」那樣,即使同一人第二次閱讀也會不同。另一方面,其實任何人在閱讀當中所能援引的記憶本身也來自一個不可能重複或再現的經驗,因為人生只有一次,且記憶會隨時間而遞減細節甚至因為理解觀點不同而改變其意義。 本書提供的閱讀經驗於是也提醒了我們:「時間」才是唯一一條所有人都共行,且是讓每一個人的經驗與記憶得以進行的單行道。不僅閱讀經驗如此,個人的記憶乃至集體記憶──也就是歷史──也是如此。對班雅明來說,任何把世界歷史想像成單一「進步過程」的想像都是採取某一特定標準來看待的結果,猶如從任何一個視角來看待一座城市,而那實際上不過類似一個讀者從本書任何一篇文章開始閱讀,然後宣稱《單行道》只有一種閱讀順序,甚至會通往某一所有人都必須接受的結論那樣。事實上,本書不是一篇論證長文。作為末篇的〈到天文館去〉更提醒我們,古人看到了訴說不同故事的各種星座,現代人則看到了一個欲以科技去征服的太空。這不但呼應了前述的個人閱讀差異,也意味著曾激發人們想像力與意義的夜空如今淪為星月之間沒有故事的冰冷宇宙。 對班雅明來說,殺了星座與想像力的始作俑者就是柏拉圖底下的「理型論」:世上存在的萬物都是另一個不受時空影響的永恆世界當中某一原型的體現,既有朽壞之時,也不完美,正如看得見、摸得著任何球形都不是絕對的圓。據此,萬物從最真實到最虛假可依序分為:理型的理型(「善」本身)、邏輯與數學、具體事物的理型、具體事物,具體事物的模仿(例如木偶)、影子以及夢或幻覺。高舉理型和邏輯、理性的結果,讓一整片星空失去了說故事的能力,也讓藝術失去了靈光,甚至讓人活著卻感受不到大自然與生命的細節。也是這主張才讓哲學家把歷史等同邏輯,把各種偶然事件理論化為一部自始即預設了必然走向甚至是走法(採取正、反、合的辯證舞步)的巨大機器。 面對這一個抽象概念遮蔽了實際感受、意識形態徹底取代了真實的現代世界,《單行道》於是描寫具體事物以及模仿真實事物的各種影像與夢境。每一篇文章因此都被賦予了某程度的救贖力量。程度取決於讀者從中意識到理性思維剝奪了自己多少的體會生命的能力。透過關於許多人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事物進行了細膩刻畫,書中的一則則短文猶如一幀幀定格畫面或一段影片。連接段落與段落的不是邏輯,而是班雅明運鏡的巧思與想促成讀者從意識形態中自行取得解放的意圖。若能成功,絕非必然。唯有當讓讀者看見自身感受力極度貧瘠的那一刻,一幀畫面才會從「意象」(Denkbilder,也常譯為「思想圖像」)瞬間轉化為照映自身現代處境的一面鏡子,才能閃現一道靈光讓人進入反思或說看見了「辯證意象」(dialectical image)的時刻。 班雅明於是讓書寫再次成了一種行動,也恢復了文本與讀者的互動。閱讀也再次成了一種冒險之旅。人們啟程時不知會遭遇什麼,一如遊蕩於城市的人不知道何時會因某一街景或畫面而改變對人生或世界的看法。與其正襟危坐來研讀《單行道》,不如像一個都市遊蕩者那樣隨意翻閱本書。或許某些段落或文章將對你閃出亮度不一的光芒,就算沒獲得從意識形態中解放,至少也挽回了些許對事物的感受力,甚至從記憶中拯救出某些被忘掉的人事物。這是班雅明所謂的「救贖」。只要讀者願意,格外有感的段落章節將構成你想像中的城市亮點,或許還能讓你重組星空,在黑暗中看見一個專屬於你的星座之可能。 按照班雅明的最初構想,《單行道》只是一份「寫給朋友們的小冊子」(Plakette für Freunde)。Plakette源出法語Plaquette,指一種較為特別的平裝書,篇幅短小,薄薄一本,通常以詩歌或靈活精巧的文類為主。班雅明在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寫給朔勒姆(Gershom Scholem)的信中這樣設計他的小冊子:「我想用幾個章節收錄我的一些格言、諷喻和夢境,每個章節都會以我一位親近的朋友的名字作為唯一標題。」但在後來成書之前,已有近乎半數篇章陸續發表於報刊。書的標題也幾經易名,「此路不通!」(Straße gesperrt!)便是其中之一,直到一九二六年七月,標題「單行道」(Einbahnstraße)才在班雅明致克拉考爾的信中被明確,信中還提到了這本書「獨特的、令人驚奇的謀篇布局」。同年九月,班雅明通知朔勒姆,他的這部箴言寫作大功告成。 一九二八年一月,《單行道》在羅沃爾特出版社出版,俄羅斯攝影師薩沙.斯通(Sasha Stone)用攝影蒙太奇的手法為該書設計了封面。書籍的內部設計也十分特別,採用左右對開,中間兩條黑色分隔號隔開的樣式。標題的排版則為左側左對齊,右側右對齊,從而在平面上製造出一種立體感——中間是一條視覺上通向遠方的街道,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夾立兩旁。讀者好像班雅明式的遊蕩者(Flaneur),漫步於街道中央,從建築物的外立面一一掠過,經過加油站、文具店、站著喝酒的小酒館……看到各式各樣的看板、警示牌、電影海報……既沒有一以貫之的主題,也沒有確切落地的結論,看似一覽無餘,實則機關重重。而作者似乎已超然於這條單行道之上,靜靜等待行人在苦苦找尋的認知過程中產生自我救贖。 《單行道》還有後續生命。在它出版之後,班雅明又繼續在原來的框架下思考,寫出了四十多篇風格與前一致的精悍小品。一九二八年二月二十五日,班雅明寫信告訴克拉考爾(Siegfried Kracauer)他在創作「《單行道》的配樓,它仍然掩藏在那種架構之下」。直到一九三四年,班雅明將他寫出的同類短篇歸入到手稿的「《單行道》增補篇」中。這部分文章在阿多諾夫婦一九五五年編撰的《班雅明作品集》兩卷本裡出現在「短篇」下,而在蒂爾曼.雷克斯羅特(Tillman Rexroth)出版的《班雅明文集》第四卷中,它們和班雅明的另外一些短篇被歸入到「思想圖像」(Denkbilder)中,這裡體現了編撰者對文體分類的不同考慮。 此譯本依照蘇爾坎普出版社二○○九年出版的《華特.班雅明:著作與遺稿(校勘評注完整版)》第八卷《單行道》(Walter Benjamin.Werke und Nachlaß.Kritische Gesamtausgabe.Band 8:Einbahnstraße.Hrsg.v.Detlev Schöttker,Frankfurt a.M.2009)譯出,增補部分將另行譯出。為更好地理解班雅明,也出於為研究者提供可靠參照的考慮,本書選譯了該版本第三五一至第三九八頁的注釋,附在註腳。其中有些是史料考證,有些是補充說明,它們也許就能成為理解文本奧祕的鑰匙。 在這裡,譯者要感謝李士勳、張耀平、王才勇、王涌等前輩的翻譯。品讀它們一方面使我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讓我感受到譯者對原文的理解何以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翻譯,形成了對原作的一種闡釋。理論上來說,文本自身的確定性越是缺失,翻譯的闡釋性越大。翻譯工作者的一次次努力,都是為復原花瓶的原貌,多添加一片與前不同的碎片。劉北成老師從企鵝版英譯本對〈帝國全景〉篇及「十三系列」篇有過悉心校對,並就譯文風格和用詞給予了有益指教。王建老師、李永平老師和孫曉峰老師都對部分譯文的翻譯提出了他們的寶貴意見。洪堡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Martin Wagner同我一起對半數以上的文本進行了細讀和討論。在此向他們表達我最衷心的感謝!受限於譯者有限的翻譯水準,謬誤恐在所難免,敬請讀者不吝指正。 姜雪 二○一九年十一月

作者資料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 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後的精神貴族、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心靈,以及最重要的歐洲知識分子。 德國籍猶太人,生於柏林。1912年進入弗萊堡大學哲學系就讀,此後兩年全心投入德國的「青年運動」。1914年班雅明逐漸脫離政治社會運動,專心於文學與哲學研究,1919年完成博士論文。1925年他的教授資格論文《德國悲劇的起源》被法蘭克福大學拒絕,直到1928年才出版。1925年起他開始定期為《法蘭克福日報》和《文學雜誌》撰寫評論,他曾在書信中向朋友表示希望能晉升為德國數一數二的評論家。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班雅明離開德國,流亡到法國,1940年德軍攻陷巴黎,在納粹追捕下,他於法、西邊界服毒自殺,時年四十八歲。 班雅明在世時鮮為人知,他的文字在當年也因政治立場與行文風格而被阿多諾與霍克海默大量刪改、要求重寫,甚至不容許出版。他與法蘭克福學派走得很近,可是他從來不願意加入共產黨。阿多諾等人從1950年代中期起編纂出版班雅明的文集與書信集,使他聲名大噪,甚至在西方形成所謂的「班雅明復興」。 班雅明時常被稱為「左翼馬克思主義文人」,其實他的複雜性絕非他早期馬克思思想濃厚時代的文字可以涵蓋。再加上他複雜的文體風格與思想脈絡,以及他的猶太神祕主義色彩,以致他很難輕易被系統化歸類。其重要作品有〈翻譯者的任務〉、《德國悲劇的起源》、《單行道》、〈攝影小史〉、〈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說故事的人〉、《德國人民》、《瞭解布萊希特》、〈波特萊爾筆下第二帝國的巴黎〉、〈論波特萊爾的幾個主題〉、〈歷史哲學命題〉等,譯作有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與波特萊爾的《巴黎風光》等。

基本資料

作者: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譯者:姜雪 出版社:方舟文化 書系:心靈方舟 出版日期:2022-10-05 ISBN:9786267095690 城邦書號:A2420136 規格:平裝 / 單色 / 224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