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聖誕月‧最後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宗教 > 佛教
從易經解佛家經典: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維摩詰經(套書)
left
right
  • 庫存 = 2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從易經解佛家經典: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維摩詰經(套書)

  • 作者:劉君祖
  • 出版社:大塊文化
  • 出版日期:2022-11-23
  • 定價:1580元
  • 優惠價:79折 1248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25日止
  • 書虫VIP價:1248元,贈紅利62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1185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今日國際紛爭越演越烈,生態環境的污染破壞日益嚴重,造成全球暖化災難不斷,真正的緣由還是因為人心不淨。若能透過佛法層層突破的妙智慧,助人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必對當今世道大有助益。 劉君祖學易四十年,擅長將深奧難解的易理,以生活化的實例佐證,近年更以易經為根柢,遍及群經和佛經。無論篇幅長短,悟理難易,一概以易理易數融通互證。也由此先證不同經典,殊途同歸,而可確立生命主體,應天行道。 在《從易經解佛家經典: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維摩詰經》叢書中,劉君祖開創了一種以易解佛的路徑,透過《易經》解釋《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維摩詰經》佛教重要經典。以易梳佛,彼此互證,一切法皆是佛法,皆是易法,儒法道法亦復如是。 ● 《從易經解心經》 以《易經》解析《心經》,佛易會通,開創了一種以易解佛的特殊路徑。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僅有兩百六十個字,但含義廣博精深,大乘佛法的精要統統都濃縮在其中。「般若波羅蜜多心」是這部經的總名稱,意思是教人依照「般若」妙法修行,便可度脫煩惱的生死苦海,達到究竟安樂的涅槃彼岸。 《心經》的緣起,地點在靈鷲山中部,當時觀自在菩薩正在觀修般若波羅蜜多,而照見五蘊皆自性空。這部經是舍利子與觀自在菩薩有關空性的問答。一般佛經都記載佛說,《心經》卻是觀音菩薩擔綱說法,將大乘佛法的究竟真諦闡述無遺,且能以最少的篇幅,以簡馭繁、化繁為簡,把這些最深刻、最具深厚含蘊的義理講出來,這種成就真是不可思議。 劉君祖學易四十年,擅長將深奧難解的易理,以生活化的實例佐證,近年更以易經為根柢,遍及群經和佛經。在他品讀過的經典中,大概只有《易經・雜卦傳》堪與比擬,文字很精簡,二三個字就蘊藏無盡的密碼。本書以《易經》的義理來解析《心經》,佛易會通,開創了一種以易解佛的路徑。 今日國際紛爭越演越烈,生態環境的污染破壞日益嚴重,造成全球暖化災難不斷,真正的緣由還是因為人心不淨。劉君祖新解《心經》,希望對於學者能有幫助,對於世道有所補益。 ● 《從易經解金剛經》 《金剛經》是佛經第一經,《易經》則是華夏第一經,兩個第一的經典如何對話? 劉君祖以易參佛、佛易參證,借用易占,用天算,從中得到很大的啟發。 《金剛經》是大乘佛教重要經典之一,也是出家或在家佛教徒經常持誦與抄寫的佛經。它是釋迦牟尼在世時與須菩提等弟子的對話,傳入中土之後,以鳩摩羅什的譯本最為通行,整部經五千多字,通篇討論的是空性智慧,因為漢譯佛典都是飽學之士,文句不但美而且別具深意。 劉君祖學易四十餘年,擅長將深奧難解的易理,結合時事和生活化的實例佐證,近年更以易經為根柢,遍及群經和佛經。劉君祖以易參佛、佛易參證的講經計畫,最先講的就是金剛經,因為它不繞遠路,直指本心,還可以消業力。很多人認為《金剛經》是佛經第一經,《易經》則是華夏第一經,兩個第一的經典如何對話?這也是本書最特別的地方。劉君祖還借用易占,用天算,從中得到很大的啟發。有趣的是,曾有學生占卦問《金剛經》說甚麼?《易經》給的答案是〈震卦〉第四爻,爻變是〈復卦〉,只用「震遂泥」三個字,就涵蓋了金剛經的主旨,就是「剝極而復」,就是將層層假象通通都給剝光,自然就會明白了。而劉君祖在講經計畫之前,誠心以易占問各經的主旨,《金剛經》是復卦初爻,爻辭:「不遠復,無祇悔,元吉。」妙的是伏羲老祖還能因材施教,給的答案既簡單又直接,就是〈復卦〉第一爻。顯然老師智慧比較高,不必講遂泥,省卻了中間的過程。或許有讀者會問:若是大家同時占卦呢﹖劉君祖說《易經》都能回答的井井有條,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真是不可思議。 《金剛經》有別於其他佛教經典的地方是,既沒神通,也不放光,更沒有大到匪夷所思的佛像出現,不僅融入平實自然的生活,還要我們既不著有也不著空。《金剛經》掃除一切執著,隨說隨掃,了無罣礙。須菩提也代替大家提出許多重要的問題,像「布施功德」,「應云何住」和「應無所住」的差別等等。 上經離相,下經離念。《金剛經》的上半段很多否定句,一切皆無,一切皆空。進入下半段,師生之間的問答,則是正面的肯定,一切皆是,一切皆有,最後都不執著,把所有的見地都掃乾淨。《金剛經》的般若智慧之所以難懂、難行、難修,是因為它超越世俗凡情太多,「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不要我們產生執著罣礙依賴的心,空有兩不住,此岸就是彼岸。 劉君祖雖是理工背景,但有一代鴻儒毓鋆老師的薰陶,象、數、理三全,在當代是特別難得的。他講解深奧的《易經》和《金剛經》,十分生活化,深入淺出易懂,而且具足了現代嚴密的邏輯思考與先進的科學知識,對於現代知識菁英更具有四兩撥千斤的說服力。 ● 《從易經解六祖壇經》 《易經》為生生法,從生生看去,萬法皆生。 《六祖壇經》是無生法,從無生看去,了達諸法。 劉君祖嫻熟易經、通曉壇經,意到筆隨,觸處生機。 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後發揚光大,萬千部佛經都來自印度,只有《六祖壇經》是中國人所作,因六祖惠能不識字所以是由弟子記錄下來編纂而成,就像《論語》一樣是語錄體。 《六祖壇經》共分十品。〈行由品〉:講述惠能由求法、得法以至講法的事蹟由來。〈般若品〉:惠能在法會上宣講佛法,認為一切智慧由自悟自性而生,是不假外求的般若智慧。〈疑問品〉:惠能回答聽者的種種疑問,駁斥許多世俗錯誤的認知。〈定慧品〉:講定慧一體,定慧雙修。〈坐禪品〉:惠能主張自見本性,對境不亂,才是真正坐禪的境界。〈懺悔品〉:講授無相懺悔,不拘形式。〈機緣品〉:敘述惠能接引一些學生的機遇與因緣。〈頓漸品〉:闡說禪宗頓悟與漸悟說的分歧,以及南北二宗間發生的相關事情。〈護法品〉:朝廷使者受命邀惠能進京接受供養,惠能婉拒並對使者講說禪門宗旨。〈付囑品〉:惠能去世前為弟子說法,以及過世後的種種情景。 《六祖壇經》還記載了爭奪祖師衣缽,五祖弘忍周密部署,秘傳衣缽後催促惠能南逃,往後十餘年,清淨佛門不斷上演買兇追殺之事。這種同門相殘在印度佛經中是看不到的。中國的政治智慧早熟,無所不用其極的政爭酷烈,諸子百家思想皆以經世致用為主,利之所在,弊亦隨之,這裡面很值得我們深思。 劉君祖嫻熟易經、了透壇經,意到筆隨,觸處生機。書中夾敘夾議,還借用易占卦象解析印證,旁徵博引,期能了解其中深意。以《易經》解析《心經》,佛易會通,開創了一種以易解佛的特殊路徑。 ● 《從易經解維摩詰經》 劉君祖以深廣之《易經》解析《維摩詰經》, 借用易占卦象解析印證,旁徵博引,期能了解其中深意。 本書主角維摩詰是佛陀的在家弟子,身處紅塵俗世,卻精通大乘佛教義理,具有一般出家人所不能及的修為和見地,這部經主要闡示維摩詰所證之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又稱《淨名經》、《無垢經》、《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經》。全書共十四品,三萬三千字,值得慢慢細心品讀。它的記述方式也很有意思,分幾個場景。第一幕從佛陀講經的芒果園開始,然後鏡頭轉到維摩詰的住所,因為維摩詰生病了,佛陀想派他親近的弟子前去探望,但舍利弗、目犍連、須菩提、迦葉、阿難、彌勒等卻都婉拒了。因為他們曾經在修行上被維摩詰糾正、駁倒過,最後智慧第一的文殊師利前去探病,兩大高手展開精彩的論辯,談及大乘佛法中極為殊聖高深的義理。最後探病的隊伍全部轉回第一品的現場,聆聽世尊做總結。 《維摩詰經》以居士說法,折服眾多羅漢乃至菩薩的情景,自古就很吸引文人雅士耽讀傳誦,他周旋於世間各處能夠圓融無礙的本事也令人艷羨。可以在汙泥中修蓮花道,又不必斬斷世俗生活,一直深受傳統文人的激賞。像唐代王維自號摩詰;白居易稱香山居士;蘇東坡詩詞中常出現天女散花的摩詰境界;玄奘法師西行求法,還特地去尋維摩詰臥病的斗室。 若照佛教說法,末法時期魔強法弱,披著佛皮魔骨的假貨太多,所以主要傳法的責任在居士,反而不是出家人。維摩詰不僅是位仁慈慷慨的慈善家也是亙古出名的大居士,能夠在出世與入世間圓通無礙。疫情持續,天災不斷,人心憂懼不安,身處迷離亂局,寰宇風雲變色,希望能夠修習維摩詰的本事從容應對,進而旋轉乾坤普濟眾生。 劉君祖延續以易參佛、易佛互證的觀點,以深廣之《易經》解析《維摩詰經》,還借用易占卦象解析印證,旁徵博引,期能了解其中深意。 【本書特色】 萬法不離自性,直指本心 劉君祖開創以易觀佛、以佛參易之獨特路徑 ● 從易經解心經 ● 從易經解金剛經 ● 從易經解六祖壇經 ● 從易經解維摩詰經 今日世風之亂,災難不息,真正緣由在人心不淨。通透佛經智慧,方能遠離顛倒夢想。 21世紀究竟人生緣法必讀之書

目錄

● 從易經解心經 龔序 自序:觀行天下 緒論 《心經》概述 依經解經 正法明佛,乘願再來—觀音菩薩 《心經》與《易經.雜卦傳》 《心經》的本文 《心經》的譯本 上篇 觀空度厄 遯世無悶 《心經》的緣起 觀自在 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色空不異」和「色空即是」 剝極而復 八苦 五蘊 色是質礙 受是領納 想是想像 行是遷流造作 識是了別 對「色」的深層思考 下篇 風生緣起 品物咸章 《心經》與《易經》 「空」與「有」 從「不異」到「即是」 十八界 再談「五蘊」—剎那生滅 自性隨緣 還滅門和流轉門 順觀、逆觀 機緣帶動一切 聲聞、緣覺 苦逼迫、集招感、滅可證、道可修 《易》說「色、受、想、行、識」 無明 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無明盡 附錄 歷代名家心經書法 ● 從易經解金剛經 推薦序/生生者無生,有為即無為,略論佛易交參三重抉擇 游祥洲 自序/天地之心 以易參佛的講經計畫 直指本心的《金剛經》 殊途同歸,回歸真理的大海 借由易占,有所啟發 何謂金剛心? 兩部經典如何對話? 要用自己的生命去體悟 六部經書主旨皆同 從佛的觀點看《易經》 繼往開來,永續的卦象 儒釋道三教同源? 以經釋義,須融會貫通 末法時期如何解脫? 契入金剛法門 易解金剛經 「如是我聞」揭開序幕 還至本處,觀我生 要下工夫,不要因復成迷 萬法唯心 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易經論生死問題,犀利且通透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從易經看「破四相」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金剛經三段論 金剛心不執空有,隨說隨掃 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合和 渙王居,渙汗其大號 隨時隨地宣講是經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心無妄想分別執著 具足清淨,得證實相 菩薩應離一切相 從易占看三家祖師成就 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 借用〈隨卦〉,了解金剛語式 金剛經是智慧布施 功德果報不可思議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應云何住與云何應住,境界不同? 一切法,皆是易法、佛法 三心不可得 既不著有,也不著空 上經離相,下經離念 留惑潤生 功德遠大於福德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離一切諸相,得見如來 開發自性,含藏無量 無有高下是什麼境界?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講經說法的功德 於法不說斷滅相 不受不貪,要能若無其事 破除迷障,見真我 如如不動,契入真如 〈總結〉易佛參證的績效 ● 從易經解六祖壇經 推薦序/了透無生、暢此生生 林安梧 自序/自正性命 劉君祖 前言 行由品第一 般若品第二 疑問品第三 定慧品第四 坐禪品第五 懺悔品第六 機緣品第七 頓漸品第八 護法品第九 付囑品第十 ● 從易經解維摩詰經 推薦序/理有妙玄,道在生生,佛只自在,妙歸無生 林安梧 自序/咸臨貞吉 劉君祖 前言 佛國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 弟子品第三 菩薩品第四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不思議品第六 觀眾生品第七 佛道品第八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香積佛品第十 菩薩行品第十一 見阿佛品第十二 法供養品第十三 囑累品第十四

序跋

● 從易經解金剛經 自序 天地之心 《金剛經》全文不到六千字,由古梵漢譯引介入華夏以來,風靡士林與廣大信眾,有般若經王之稱。修持消業,信受奉行,卓有神效,影響深遠。《易經》自羲皇畫卦,聖經賢傳相續推衍數千年,理氣象數具備,允為中夏文明化成天下之源,亦稱定論。 我大學及研究所專業原在理工,逢意外機緣薰習中華經典,感應殊勝,導致生涯重大轉折,而今以《易》為核心的教學研行忽焉竟已數十年。接觸佛法雖早,驚其哲思浩瀚高明,悲心憫眾感人肺腑,卻始終未入佛門。人生緣法,冥冥中或有定數,依理順勢而行,頗得自在。 約莫十多年前,系統性地整理佛典,嘗試以《易》信解行證梵土高慧,並選了六部佛經與書院諸生講授,首部就是《金剛經》。本書依當時講錄刪訂贊修而成,還保留了課堂上的應機答問,流光逝水,世變日劇,俯仰字裡行間,仍感法喜充盈,敬謹付梓出版與天下朋友共。 當時的講授次序是《金剛經》起始,《六祖壇經》承繼,《心經》小結,接著是成佛的《法華經》、居士說法的《維摩詰經》,最後終結於開智慧的《楞嚴經》。無論篇幅長短,悟理難易,一概以易理易數融通互證。嚴格而論,以易觀佛與以佛觀易確有不同,我也謹守分寸,無意逾越。基本信念一是源自〈繫辭傳〉孔子所言:「一致而百慮,殊途而同歸。」二是《金剛經》裡〈淨心行善分〉的啟發:「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講經之前,還誠心以易占探測各經的主旨,《金剛經》就是復卦初爻動,爻辭稱:「不遠復,無祇悔,元吉。」〈小象傳〉:「不遠之復,以修身也。」修身需誠意正心,不遠即近,人人各具佛心自性,不假遠覓外求。爻變為坤卦,廣土眾民盡皆如是。坤取土申之義,深根入土為甲,順勢伸枝展葉為由,上下接合為申。巽卦為風,視之無形,〈大象傳〉稱:「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人生在世,欣逢天命潛移默化,又與《中庸》之教相合:「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隨風巽,隨順機緣而不拘執,金剛法門隨說隨掃,了無罣礙:「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復卦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彖傳〉讚稱:「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初爻動於內中,正是含藏自性能生萬法之象。世運剝極而復,剝卦上爻「碩果不食」,果皮果肉爛盡,果仁種子落地又可新生不息。宋儒張載膾炙人口的四句教:「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即由此出。《禮記‧禮運》進一步明示:「人為天地之心。」儒稱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歎人身難得,妙法難聞;道重致虛守靜,吾以觀復。三教奧旨,於此契合。 不只《金剛經》如此,另五部經典殊途同歸,都指向復卦,確立生命主體,應天行道。了然於此,一切法皆是佛法,皆是易法,儒法道法亦復如是。 ● 從易經解六祖壇經 自序 自正性命 繼《從易經解心經》、《從易經解金剛經》之後,《從易經解六祖壇經》是我第三部以易解佛的嘗試之作。習易近半世紀,承師論友,深觀世事,品味人生,感悟殊多。涉獵佛經迄今仍是隨興之所至,讚嘆其高智與悲憫之情真,未入體制規範,順化隨緣,倒也自在。 《心經》述大乘法要,精簡凝鍊,循序開導。《金剛經》消重重業障,化甚深執著,晨鐘暮鼓,動人心神。無論佛說或觀音菩薩說,梵土高慧確實通透光明,世間譯本信達且雅。《壇經》為六祖惠能的弟子所編撰,為真正完足的中土佛經,與後世一些公案語錄或禪解等不同。我讀《壇經》,處處感受到華夏文明的獨特丰采,雖承述佛法宗旨不失,卻與梵土諸經有異。 佛經記述法會因由,從不言明何年何月何日,只說「一時」,似寓一切時間的永恆之義。《壇經》承續其意,許多法會或機緣只言「一日」或「時」,但〈護法品第九〉載明「神龍元年上元日」、「其年九月三日」,則天中宗下詔表揚獎諭六祖。〈付囑品第十〉詳記「師於太極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眾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又記:「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大師先天二年癸丑歲,八月初三日,於國恩寺齋罷,謂諸徒眾曰:汝等各依位坐,吾與汝別。」乃至六祖涅槃之後種種預言實現,明確的年月日都有記載。古印度歷史缺漏殊甚,中國史書浩如煙海,記載詳實,這是鮮明的民族性差異。 又〈行由品第一〉中,六祖自報家門:「惠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這是華人典型對出生長養之地重鄉戀土的情感,即便出家亦不忘懷,所以預知時日還要回新州落葉歸根,而赴黃梅禮拜五祖前,也受客銀十兩充老母衣糧以盡孝心。〈機緣品第七〉中所接引諸生,各個註明籍貫來處,這在印度佛典中都不會看到。民初熊十力先生出入儒佛,歸宗大易,著作每稱:「黃岡熊十力造。」一方水土一方人,同人卦欲通天下之志,〈大象傳〉稱:「君子以類族辨物。」觀卦〈大象傳〉則稱:「風行地上,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五祖初見六祖即問:「汝何方人,欲求何物?」又問:「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回答:「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五祖應該是當下便已印可,為了保護他,以及進一步試煉觀察,故意疏遠。佛性無南北,人性亦有同心同理處。孟子稱:「人人皆可為堯舜。」春秋太平世為「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乾卦最高境界為「群龍無首」,〈文言傳〉推崇為「天下治也……乃見天則。」〈彖傳〉揭示落實理想的做法:「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六祖大徹大悟時的感嘆:「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祖為之印證:「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即名丈夫、天人師、佛。」拈出自性二字,就接通了華夏文明的血脈,自強不息,自天祐之,自昭明德,一切不假外求,反求諸己。 菩提達摩東來,禪宗法脈傳至六祖後,不再單傳衣缽,改為處處開花,這也是消弭同門紛爭的大智慧,由五祖到六祖的深心共識。孔子逝後,儒分為八;墨子過世,墨分為三。家人反目,兄弟鬩牆之事,為學從政惡例不勝枚舉,其根由安在?弘忍一切了然於心,周密部署,秘傳衣缽後只能催促惠能南逃,往後十餘年,清淨佛門不斷上演買兇追殺之事,《壇經》刻意描述,其意安在?我們在梵土佛經中看得到這種同門相殘之事嗎?中國的政治智慧早熟,無所不用其極的政爭亦酷烈,諸子百家思想皆以經世致用為主,而印度佛法所示幾乎全不措意於此。利之所在,弊亦隨之,這裡面可能很值得我們深思。 如今,佛家思想已融入中土,為不可或缺的三教之一,反而印度今日佛教衰微,除了遺跡外無足輕重。可說華夏文明的兼容並蓄,無論遭遇多少劫難與考驗,數千年古文明存續至今,而其他古文明盡皆名存實亡。這些也都耐人尋味,針對今日又復大爭之世的亂象,仁人君子,眾善知識,如何為天地立心,繼往開來,或宜虛懷深究,果毅實踐。

內文試閱

● 從易經解維摩詰經 前言 本書是從易佛互證的觀點,繼《金剛經》、《心經》、《六祖壇經》之後,再來品讀《維摩詰經》。佛經中名相甚多,學佛者得自己進修鑽研,搞清楚在講什麼。經中常提一些數字,三十二、三十六、八十、十萬八千等,就像《易經》中的數有一定的象徵意義。民初的大儒熊十力先生,最早是從學佛出身,再由佛轉儒,後來自己又有創見,很年輕就寫了《新唯識論》,要跟佛教的舊唯識論有所區分,因而引起民初一段儒家跟佛家很熱鬧的論爭。那時候論學都有一定的風度,參與論爭者也有相當的學養,印順法師就參加了那場論戰,跟熊十力有反覆的論辯。 熊先生在佛學與中國的儒道本學上的見識都非常深,他專門寫了一部書《佛家名相通釋》,等於是名詞解釋,但比一般的工具書可深多了,是從整個佛學思想立論,在熊先生全集中有,也有單行本。書裡先從方法開始,去解釋唯識的很多觀念,比一般解釋高,有思想的厚度。其他書有比較白話的解釋,搞清楚應該不算太難。 民國四十幾年的時候,專門從福建來台弘法的慈航法師,後來肉身成聖,也算是我的太老師。我二、三十年前就買了他的全集,非常深入淺出談佛理,也用大白話解釋佛教的一些基本觀念,值得參考。 《維摩詰經》分十四品,三萬三千字,值得慢慢細心品讀。在中國大概有七種譯本,其中以鳩摩羅什譯的最好,他的梵文跟中文的修為都很高,遣字用詞非常講究。維摩詰是在家的居士,就在污泥中修蓮花道,不必斬斷世俗生活,所以深受傳統文人的激賞。唐朝做過大官的王維,就自號摩詰。 《維摩詰經》也稱《淨名經》、《無垢經》,這是意譯。照佛教的說法,真正到了末法時期,主要傳法的責任在居士,反而不是寺廟裡的出家人。因為魔強法弱,佛皮魔骨的假貨太多。維摩詰就是亙古最出名的大居士,看看他怎麼在出世與入世間圓通無礙。 第一品為〈佛國品〉,講清淨佛土的觀念。「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正是《維摩詰經》裡世尊明白講出來的。淨土當下現前,根本不必到外面去找,主要是怎麼讓充滿妄念的心變得清淨,娑婆世界就是極樂世界,此岸、彼岸打成一片。既濟跟未濟根本就是一個卦,相錯、相綜、相交,既濟中有未濟,未濟中有既濟,《易經》最後把這個意思講透了。既濟第三爻稱:「高宗伐鬼方。」自以為是者黨同伐異,其實「高宗」跟「鬼方」真有那麼大差別嗎?通通把它含括了,就是未濟第四爻的「震用伐鬼方」,震是一切眾生的自性,揚善去惡,無有高下,這是化解世界紛爭的關鍵。 〈佛國品〉中主角維摩詰居士呼之欲出,但是還沒有出現,他在第二品才出場,然後就一直打通關到最後。整個《維摩詰經》的記述很有意思,分幾個場景,從第一幕佛講經的地方開始,然後鏡頭轉換,到第二品維摩詰居士生病的住處,在那邊進行論辯。佛派好些大菩薩與羅漢去探病,結果沒人敢去,因為過去都有被他駁倒的經驗。最後總算到第五品的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去了,他在大菩薩中智慧第一,是七佛之母。 這一去可就熱鬧了,文殊跟維摩詰兩大高手展開論辯,大談大乘佛法中極其高深的義理。最後維摩詰以及文殊帶過去探病的隊伍,全部又轉回原來第一品的現場,再聽世尊做總結。 重要的佛經最後都得咐囑,〈囑累品第十四〉世尊叮囑未來佛彌勒弘揚流布此經。《易經》離卦〈大象傳〉稱:「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薪盡火傳,無有止息。這是整個《維摩詰經》大致的結構。 菩薩品第四(節錄)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彌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不退轉地之行。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用何生得受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彌勒受一生記乎?為從如生得受記耶?為從如滅得受記耶?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眾生亦應受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得。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即菩提相。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眾生亦當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 彌勒菩薩是未來佛,又號慈氏,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從佛出家,入滅後生於兜率天內院。經人世約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又下生人間,在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五十六億多年以後,太陽系都消滅了,這個救世的預言會不會跳票呢?《老子》:「吾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愛眾生之心常在。佛命彌勒菩薩:「你到維摩詰那裡去探病吧。」 彌勒菩薩向佛報告:「世尊,我不能勝任到維摩詰那裡探病,為什麼呢?想我當初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演說如何不退轉而證菩提的修行。那時維摩詰對我說:『彌勒,世尊授記給你,預言你下一生當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你是憑著哪一世用而被受記呢?是過去、未來、還是現在呢?』」維摩詰基本的論辯方法佛經上常用,如果怎樣,然後就分析,例如心在哪裡?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全部都不在,就逼人翻上一個層面去想。「『若是過去生,過去生已經消逝;若是未來生,未來生還沒有到來;若是現在生,現在生是無法留住的。』」才講完,就不是現在了。剎那生滅,情勢已變,伸足入水,已非前水,逝者如斯,不舍晝夜,哪有現在?現在生是隨卦,隨時都在變,哪有現在?《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個心不是真心,而是要降服的妄心,用妄心去區分現在、過去、未來,當然都不可得。我們面對人生很多事情,過去就算了,追悔無益;至於未來,既然還沒來,空想沒用;那就掌握現在吧?又乍得乍失。稍微有一點怠惰,就什麼都不可得,再不然就得將妄心妄念提升到真心。 正如佛祖所說:「眾比丘啊,你們就在此刻生,此刻老,此刻滅。」《莊子.齊物論》:「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世間一切不斷流變,是生的狀態,同是老的狀態,同是滅的狀態。從真心去看,就是不生不滅。《心經》:「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屯卦是物之始生,字形為「初生草穿地」,接著的蒙卦就有死相,雜草叢生掩蓋了墳頭,裡面還有隻死豬。屯卦象徵「人之初,性本善。」蒙卦二則「性相近,習相遠。」哀莫大於心死,情慾蒙蔽理智,習染深重。二卦一體相綜,真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剎那生滅。剝極而復,滅後又生,二卦也是一體相綜,新陳代謝,永無止息。頤卦養生,大過卦送死,二卦相錯,由生到死一瞬間。坎、離二卦相錯,所謂習坎繼明,大死之後又可大生,永續不絕。 「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彌勒受一生記乎?」如果你是以「無生」這種狀態得到佛祖的受記,已經是正位了,還受什麼記?也不會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怎麼還說彌勒會在某一生受記成佛呢?「為從如生得受記耶?為從如滅得受記耶?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如指真如,是以真如產生而得到受記嗎?還是以真如消亡而得到受記呢?若說是根據真如產生而得到受記,真如是沒有所謂產生的;若說是根據真如消亡而得到受記,真如是沒有所謂消亡的。《心經》稱:「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一切眾生都是真如的體現,一切法也是真如的體現,眾位聖賢也都是。至於彌勒你不也是真如的顯現嗎?若彌勒得到受記,一切眾生也應該得到受記。為什麼呢?所謂真如,萬物齊同沒有差異。如果彌勒得到無上正等正覺,那麼一切眾生也應當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為什麼呢?一切眾生平等,都具備菩提相。若彌勒能夠入滅而得證涅槃,那麼眾生也應該入滅而得證涅槃。為什麼呢?諸佛都深刻了解一切眾生的本性寂靜,就具涅槃相,哪裡還需要入滅?所以,彌勒,不要再用你那套方法去誤導諸天子吧!實際上沒有所謂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也沒有所謂退轉啊!」《金剛經》:「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得滅度者,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佛與眾生平等,眾生原來是佛。《易經》最高境界為乾卦用九:「見群龍無首,吉。」《春秋》太平世稱「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孟子:「人人皆可為堯舜。」《華嚴經》:「光光相網,千燈相照。」意境皆相通。《華嚴經》是所謂富貴經,佛家的富貴當然不是世俗的財富,而是智慧與德行的富貴圓滿。《論語.子張篇》:「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繫辭傳〉:「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延伸內容

● 從易經解心經 龔序 龔鵬程/前佛光大學校長 君祖這本書,以《易經》的義理來解析《心經》,生面別開,但實際上是遠有淵源的。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後,很快就開始與《易經》結合了。三國吳僧人康僧會即已用《易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來解釋佛教輪迴說。其後這種解釋流行一時,支遁、慧遠、梁武帝、法通等各有論述。其所以如此, 是因佛教思想初入中土,中國人對其義理還很陌生,故不能不用「格義」的方法來傳播。當時用來格義的材料,主要就是《易》與老莊。 這本來是一種權宜之計,但僧家因此而鑽研《周易》,熟悉《周易》的儒者也因此而接近了理解了佛理,對佛學與易學兩方面都是有益的。而且兩方義理因此交流,竟開出一朵奇花異卉來。 據唐初孔穎達《周易正義.序》說,南朝時這種會通佛易的《易經》注解有十幾家,內容多是「論住內住外之空、就能就所之說」。可見當時解《易》以般若性空之理為主,也有主客能所的分析。 孔穎達代表了唐代官方經學的立場,他是不贊成這種佛易會通方式的。但趨勢已成,難以遏止。到柳宗元寫「道州文宣王廟碑」時,就介紹當時官學裡教《易經》的,乃是沙門凝辯。可見僧人熟悉《易經》,甚至能在文廟裡講經而世不以為異。一時風氣,可想而知。 凝辯的講稿,現在看不到了。可是其他僧界大德對《易經》的闡發和會通,仍有許多材料留下來。如華嚴長老李通玄以《易》解《華嚴》,且特重艮卦,對後世的影響就很大。 但我覺得唐代佛易會通的路數可能最特殊之處乃是象數。 六朝時,王弼掃象之思想勢力很大,故南朝的佛易會通,絕少就象數說,唐朝就不然。如密宗大師一行,著有《大衍玄圖》、《大衍論》等,他就最重視大衍之數,甚至還製作了大衍曆,並依孟喜之說作了卦氣圖。宗密的朱墨十重圖,是用來表示修煉過程中之染淨狀況的,也與《參同契》的納甲月體說有關。禪宗臨濟義玄講四料簡、四賓主、四照用;曹洞宗石頭希遷作禪門《參同契》;洞山良价作《寶鏡三昧歌》,講六爻偏正回互;曹山本寂講五位君臣,更與《周易參同契》都有直接關聯。 我認為這與道教內丹學之發展有關。內丹學興起於中晚唐,特重《周易參同契》。禪宗濡染風氣,故亦重此。厥後道教內丹學講性命雙修,又都吸收禪宗,以禪為性功。兩家融合,此其契機也。 宋代以後,講易佛會通的更多,如王安石、蘇軾、朱長文、李綱等都是。朱長文、李綱均是講《華嚴》的。以禪解易,則始於南宋。如沈作?、楊簡、王宗傳,下開明代雲棲袾宏、紫柏真可、蕅益智旭之先聲。智旭法師《周易禪解》以禪入儒、誘儒以知禪,影響尤大。如焦竑《易筌》、張鏡心《易經增注》、鄭圭《易臆》等多承其風。所以《四庫提要》說:「明末心學橫流,大抵以狂禪解易。」 清代以來,佛易會通的講法漸少。清末唯識學大盛,可是用唯識以說易者卻少見,反而是有熊十力《新唯識論》這一類以易學來反對唯識的。 以上大略介紹古來會合佛易的歷史,並說明其合會之不同路數,是希望提供讀君祖這本書的讀者一些背景知識,瞭解佛易結合也是一條源遠流長的學脈,不可輕忽。 其次,這也可以讓讀友們知道君祖之解,在佛易會通方面究竟居什麼地位。 由上文的介紹,大家應可以看出:歷來之解,以佛解易為多,以易解佛卻罕見;周濂溪、程伊川曾說《華嚴經》的道理可以用一個艮卦來概括,也語焉不詳,佛教徒則多不以其說為然。以佛解易者,儒者也多表異議,認為是比附或扭曲。因而此事有兩個難點,一是對佛教和《周易》的義理均須精熟,且能解釋得銖兩悉稱,無比附歪曲任何一方之嫌。二是要開創一種以易解佛的路數。 君祖選擇的是《心經》。這也是歷來講佛易會通者罕及的。過去,正如我上文所介紹,或說空有,或講主客,或論華嚴,或云象數,或道心禪,並沒有以《心經》來闡述兩家義理的。以《心經》之重要性而言,如此言佛易會通,不啻失之眉睫。君祖此書可謂補足了歷史缺憾。 所以這雖是一本小小的講錄,其實價值甚大,我是十分佩服的。唯一需要做些補充的是「阿賴耶識」的問題。 「阿賴耶識」,攝論宗謂為染雜,要轉識成智時,須另依第九識「阿摩羅識」。地論宗則認為「阿賴耶」就是「如來藏」、是「真如」。但其說實際上是取消了第七識「末那識」,或把「末那識」和「染法阿賴耶識」合併了。《大乘起信論》又以為它既是染又是淨,染時是「阿賴耶」,淨就是,「如來藏」。君祖採取的,是把「阿賴耶識」視為染而未淨的立場。這在佛教中也是有依據的,讀友不必依不同經論或宗派主張而起疑情。

作者資料

劉君祖

祖籍湖南寧鄉。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 曾任牛頓出版公司總經理兼總編輯,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創會理事長,台灣中華孫子兵法研究學會副會長。現任中華奉元學會理事長,咸臨書院山長。 大學時期深受滿清皇族愛新覺羅毓鋆老師的啟迪,從浩瀚的中國經典中汲取養分、反覆辨證,奠定大易思想之基礎。爾後以發揚中華經典文化薪傳為職志,沉潛研修、著述、講學四十餘年;學生上自總統,遍及政商名流各界賢達。他擅長將深奧難解的易理,以生活化的實例佐證,並切合世局現況、經營挑戰,從變易中找出不變的法則,解讀以簡御繁的道理。近年更以易學為骨幹,將四書五經及諸子書貫串為一思想整體,旁通於佛、道等演繹發揮。 著有《天道驚險人驚艷:易經的第一堂課》、《易經密碼1-8輯:易經六十四卦的全方位導覽》、《易經之歌:易經繫辭傳》、《一次看懂四書》、《易斷全書1-4輯:理解易經斷卦的實用寶典》、《從易經看孫子兵法》、《從易經看鬼谷子》、《從易經看冰鑑》、《從易經看黃帝陰符經》、《從易經解心經》、《從易經解金剛經》、《從易經看老子道德經》、《從易經解六祖壇經》(繁體)。《易經與現代生活》、《劉君祖易斷全書》、《詳解易經繫辭傳》、《易經與管理》、《孫子兵法演義》、《新解論語》、《新解冰鑑》、《新解鬼谷子》、《新解黃帝陰符經》、《憂患》、《乾坤》、《道德經新解》(簡體)等書。

基本資料

作者:劉君祖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22-11-23 ISBN:9991111125021 城邦書號:A1400684 規格:平裝 / 單色 / 982頁 / 17cm×23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