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雙11寵粉購物節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勵志故事
實驗吧!我要瘋狂養生:厭世記者親身嘗試101天斷食、瑜伽、冥想,一場變健康的大冒險(Netflix影集《養生狂女子》原型故事)
left
right
  •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實驗吧!我要瘋狂養生:厭世記者親身嘗試101天斷食、瑜伽、冥想,一場變健康的大冒險(Netflix影集《養生狂女子》原型故事)

  • 作者:布里吉德.迪蘭尼(Brigid Delaney)
  • 出版社:采實
  • 出版日期:2023-06-29
  • 定價:450元
  • 優惠價:79折 356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1月26日止
  • 書虫VIP價:356元,贈紅利17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38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人到了某個年紀, 突然變得注重健康, 從消極變積極, 甚至恐懼自己沒趕上養生潮, 斷食、排毒、補品、按摩、健行、瑜伽、冥想⋯⋯ 每一種妙招都不放過, 這樣真的有益身心? ★Netflix全球38國TOP10熱門影集《養生狂女子》原型故事★ ★揭開養生熱潮背後真相的瘋狂實驗計畫★ 你一定有看過或聽過這些養生廣告—— .人體內累積了很多毒素,你需要排個毒 .瑜伽可以修補我們破碎的身心靈 .在家或職場都找不到平靜,就來參加內觀吧! ◎ 成為養生狂人,就會變健康? 澳洲資深旅遊記者布里吉德.迪蘭尼,習慣過著縱情享樂的熬夜生活, 但當她年屆40,她發現自己每天都筋疲力盡、越來越焦慮不安。 此時,一間雜誌社問她願不願意參加一項「101天斷食排毒計畫」, 這項計畫號稱可以淨化體內、身材變瘦,讓器官恢復最佳狀態,還能活到101歲。 哇!這麼神奇? 於是,她決定拿出記者的查證精神,把自己的身體當成白老鼠, 實驗看看能不能從五花八門的養生課程裡,幫她找回健康、不再厭世的解方。 嘗試各種妙招的同時,她腦袋浮現一堆問題: .為什麼人總是在放縱與養生之間來回擺盪? .為什麼瑜伽練得越多,享樂的衝動就越強烈? .生活中到底少了什麼,才需要追求靈性,還要靠飲食法淨化自己? ◎ 你是在養生,還是趕流行? 在瘋狂養生的過程中,她確實變瘦了(也復胖了), 還破除了過往對於身心健康的迷思,甚至發現養生背後的真相: .鼓吹「養生」,比賣藥更有利可圖:養生產業價值高達3.4兆美元,是製藥業的3倍 .身體本來就已經在排毒了,我們的肝、肺、腎臟都在過濾毒素 .瑜伽有助於減少一般的焦慮,但指望瑜伽能解決心理所有問題,是不可能的 .花錢參加靜修營,當下神清氣爽,事後心靜不持久 本書完整揭露這趟瘋狂養生的冒險旅程, 作者接觸了流傳千年的古老醫術,還有新創的養生法, 有過動搖、失敗、想放棄的時刻,仍奮不顧身逼自己一把, 時而荒謬,時而勵志,多少可以看到自己追求養生的影子, 也能讓我們反思,進行這些琳琅滿目的養生法, 是真的有益身心,還是為了不落人後。 【各界名人超健康推薦】 Hally Chen|飲食文化紀錄者、《喫茶萬歲》作者 Joanna劉韋彤|旅人廚師 林韋君|演員、瑜伽老師 瑞恩RayRay|單口喜劇演員 瑪G|瑜伽、皮拉提斯老師 趙又萱|作家、編輯 酸酸吳映軒|喜劇演員、主持人 羅旭能|澳洲媒體名人 茱迪絲.露西|澳洲諧星 安娜貝兒.克蕾柏|澳洲媒體名人 羅蘋.哈定|澳洲作家 喬伊.皮雅薩|《俺是健身狂》作者 安德烈.史派瑟|倫敦城市大學教授 珍.曼恩|《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 「布里吉德.迪蘭尼是個災難女王,也是個無所畏懼的理智嚮導,帶領著我們進入現代人迷戀的怪異核心。這趟旅程既會令你尖聲大叫,也會讓你放聲大笑。」 ──羅旭能(Benjamin Law),澳洲媒體名人 「一本有趣到爆的書,讓你猶豫著該去冥想和練瑜伽,還是喝它個酩酊大醉並對世界的現狀感到絕望。真希望這本書是我寫的。」 ──茱迪絲.露西(Judith Lucy),澳洲諧星 「終於來了!一本搞笑但寫得很棒的書,講述了各種大家沒膽親身體驗的身心靈療法。」 ──安娜貝兒.克蕾柏(Annabel Crabb),澳洲媒體名人 「本書發人深省又有啟發性,而且作者疑似吃下了搞笑版的誠實豆沙包,徹底刷新了大家看待斷食、瑜伽或冥想的『三觀』。 」 ──羅蘋.哈定(Robyn Harding),澳洲作家 「作者以誠實坦率的態度,以有趣且極富洞察力的方式,講述了她探索養生產業走過的所有旅程。」 ──喬伊.皮雅薩(Jo Piazza),《俺是健身狂》( Fitness Junkie: A Novel)作者 「本書作者清楚描述了她從二十一世紀享樂主義者變成後現代禁慾主義者的一段旅程,看到她在追尋潔淨生活過程中獲得的勝利和遇到的磨難,我們得以一窺每年商機高達3.4兆美元的養生產業。」 ──安德烈.史派瑟,倫敦城市大學組織行為學教授、《養生症候群》( The Wellness Syndrome)作者 「讀這本書時我笑噴了,還被甜甜圈給噎到。我很高興布里吉德.迪蘭尼嘗試了所有這些瘋狂的東西,這樣我就永遠不必親自嘗試了。」 ──珍.曼恩(Jen Mann),《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 「事實證明,迪蘭尼是個很會帶領大家遊歷養生仙境的機智導遊,本書肯定能吸引那些喜歡嘗試新鮮事物的好奇讀者,並讓偷窺癖們大開眼界與開懷大笑。」 ──《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終於看到一本立論公正的養生書了,它跳脫出令人厭煩的二元論,既未屈從於熱愛陽光的瑜伽士,也未偏袒大翻白眼的懷疑論者。《養生狂女子》是股清新的空氣,迪蘭尼毫不羞赧地大爆自己的黑料,並捕捉到我們拚命養生時的各種細微情緒。」 ──Look & Listen書評 「資深時尚生活記者迪蘭尼在這本有趣的回憶錄中,帶領讀者了解她12年來追求養生的心路歷程。」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在這趟旅程中,迪蘭尼是個親切又無畏的導遊,她會一馬當先勇闖最蠻荒的邊緣地帶,而身為讀者的你只需待在安全的距離內觀看;她的探索過程有時條理分明有時瞎打誤撞。在迪蘭尼的探索中認出自己也是那樣的讀者,將會感到有趣和不自在。」 ──詹妮.柯比,Books & Publishing書評

目錄

作者序 「瘋養生」真的有益身心健康? Before 脫胎換骨前的我 回春曲第一樂章──身體淨化 1│我需要排個毒,是排什麼毒? 2│斷食一○一天計畫,就能活到一○一歲? 3│我的身體暫停營業中 4│淨化會讓你變瘦,也會讓你變臭 5│斷食是自我挑戰還是自我傷害? 6│身體排了毒,心靈也會變乾淨? 7│大餓了一場,才發現我們吃太多 8│追求養生,是全球性的飲食失調症 9│讓飲食成為一場合理的享受 回春曲第二樂章──體態輕盈 10│人人都在瘋瑜伽 11│當失落的我遇上瑜伽 12│屬於這時代的完美療癒和消遣 13│在瑜伽裡,你能原諒自己嗎? 14│為什麼瑜伽練越多,反而越想享樂? 15│其實你不一定適合做瑜伽 16│養生中的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 17│身體動起來,心更有活力 回春曲第三樂章──心靈平靜 18│平靜是這世界無法給予的和平 19│在城市裡正念禪修 20│靜定無為的時光,並不無聊 21│既然人生無法控制,不如不去反抗 22│大腸水療能解決人生困境? 23│享受吧!養生峇里島 24│將冥想融入日常生活 25│徒步旅行去找平靜 26│真正的平靜,來自於面對內心 27│照顧自己,也照顧彼此 After 打造一個心如止水的口袋 致謝

序跋

作者序 「瘋養生」真的有益身心健康? 當我在二○一五年和二○一六年撰寫本書時,養生產業像是一頭銳不可擋的出閘猛獸;網紅們紛紛在Instagram上晒出他們的養生方法,例如生食、大骨湯、超級食物、無糖飲食、蔬果昔、原始人飲食法、有爭議的排毒、熱瑜伽、頌缽浴、大腸水療、正念應用程式、養生旅遊、冥想靜修、十分鐘健身功法、紅外線三溫暖、死藤水之旅、各種可抗老回春的注射劑……市面上供大眾用來改善自己健康的方法五花八門,多如牛毛。 但是二○二○年突然爆發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讓一切都停了下來,人人乖乖待在家裡不敢外出,別說是遠赴泰國來趟瑜伽靜修之旅了,我們甚至連到住家附近的瑜伽教室上個課都辦不到。 但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健康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人人努力保持健康、避免染疫,維護社會群體的健康也成為政府的核心工作。幾年前,曾經風靡一時的養生趨勢,現在彷彿成了另一個時代的事。 本書不單會逐一檢視這些養生趨勢,還將觸及更寬廣的層面,探索它們在商務、忙碌、金錢、祕訣和產品之外──是否還有能促使我們感覺更好的東西? 這世上有沒有一種養生方法,是任何人在任何狀況下都能實踐的?既不必依賴市場,也不論你有錢沒錢,或是否有空閒時間,或身體是否行動自如。 會不會這才是養生的真諦:感覺自己很有創造力、與他人有聯繫、歸屬於某個社群,並做著有意義的事? 如果這是我想要的養生,那我該怎麼做?我們所有人該怎麼做? 本書中敘述的養生旅程,始於我慘到不行的四十歲生日。當時,我住在紐約布魯克林區的布希維克(Bushwick),一間轉租了好幾手的雅房裡;那並不是個設計給人居住的空間,我睡在一個簡陋的床鋪上,暴露的管線近在咫尺,天曉得這些管線有沒有在神不知鬼不覺中向公寓釋放有毒的氣體。 之後,我們甚至被掃地出門,我平時是靠著寫些曼哈頓屋頂酒吧十大人氣雞尾酒,或是紐奧良五家最棒的三明治店之類的美食和旅遊故事,賺取微薄的收入,眼看冬天就快來了,我卻有可能淪落到無家可歸,手中的餘錢也快見底。我在生日的前一晚便開始暖壽,卻喝到斷片──只模糊記得喝了不少酒、去了好幾間廉價酒吧,最後好不容易從陌生的街道上搭了優步(Uber)回到家。翌日,也就是我生日那天,我嚴重宿醉,整個人感覺非常非常不舒服,我明白自己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也許養生業有完美的產品,可以讓我洗心革面、脫胎換骨? 幸好這時有人丟來一根救命繩:我接下某雜誌的採訪任務回到澳洲,對方要求我寫一篇關於排毒的報導,這個激進的排毒專案說不定能一口氣達成我所有的健康目標。該專案規劃我在十四天內不吃任何食物,復食期間也只能吃一小塊雞肉、一顆雞蛋或一些黃瓜,整個「療程」總共一○一天。專案結束後,我不僅會瘦下來,而且會很健康。 我在本書的第一樂章,詳實記錄了這個奇葩排毒過程中的各種細節;第二樂章探討了強身與健體──主要是我跟瑜伽的不解之緣;最後一樂章則聚焦於靈性。我是否找到了我迫切需要的健康?請容我賣個關子,我只能說我再也不會做另一次排毒了。 這本書獲得澳洲作家羅旭能(Benjamin Law)的喜愛,當電視節目製作公司Fremantle詢問他會選擇將哪本書改編成電視節目時,他推薦了本書,因為他對「連結」及「社群」這兩大主題頗有共鳴;他還別具慧眼地看出雪梨人趨之若鶩的養生趨勢,其實潛藏著驚人的喜劇潛力──至少在下一個趨勢出現之前是如此。 在本書的編劇室裡,雖然每個人對養生的看法各不相同,經驗卻是一致的:我們都會擔心自己的健康,也看到了所愛的人生病,有時甚至死亡;我們還意識到自己的身體狀態並不符合健康的理想標準,我們的心境也不像冥想應用程式所描述的那樣安定和平靜。 我們還會領悟到「瘋養生」這件事,最令你我感同身受的故事,並非抵達養生的終極境界,而是堅持不懈、振作起來並再次嘗試。 有趣的是,當你達成目標後將會恍然大悟:原來你苦苦追尋的那些東西──社群、連結、接納、創造力和完整性──其實一直都在那燈火闌珊處。

內文試閱

1│我需要排個毒,是排什麼毒? 當我從美國返回雪梨後,老覺得身上哪裡怪怪的,但還不到生病的程度──這不是時差,而是身體已經到達某地,但你的另一部分,也許是你的靈魂吧,仍在旅行的那種怪異的沉重感。 這種不適感還挺常見的,就叫「富人多作怪」(discomfort of abundance),是那種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好命人才會有的毛病,他們明明沒做什麼事卻老覺得肚子發脹提不起勁;這也是那些整天坐辦公室的人才會有的不適,他們像條吃得太飽的蛇,每天弓身盯著辦公桌前的電腦螢幕,一坐就是八到十小時;這是那些只有週末才去上瑜伽課,或是每天走路步數少於六千步的人才會有的不適;這是那種開車去超市,每週外食數次,平常喜歡每晚喝一兩杯葡萄酒,但偶爾會狂喝威士忌和可樂的人才會有的不適;這是那種很愛操心的人才會有的不適,總是擔心著工作、家庭和未來,經常在凌晨四點突然驚醒,然後就很難再度入睡。 這種不適已經成為疲憊者(至少是輕度疲憊)的新常態,他們的身體會有輕微的疼痛,腦袋有點昏沉且經常記不住人名,彎腰穿鞋時會發出呻吟聲。 前面提到的狀況我全都有,我的身體裡像是有個簽下長期租約的惡房客在一點一點地搞破壞,他的惡劣程度還不足以讓他遭到驅趕──至少目前還不行──但他顯然沒有好好照顧身體這個構造。 於是我告訴我的身體:「我有個計畫,你可能不是很喜歡,它挺戲劇性的,但請聽我說完。我的計畫是把這個壞房客趕走,然後把房子來個大翻新,過程會有點痛苦,因為需要做些拆除工作──打掉地基後重建。」 我的身體有點緊張地問:「你想幹什麼?」 「我要讓你餓肚子,直到我倆都受不了為止。」 排毒是有爭議的。從前「排毒」(detox)一詞是用來描述讓吸毒者和酗酒者戒除毒癮和酒癮的醫療程序,必須在專科醫師和精神科醫師的共同監督下於治療中心進行。當某人的成癮症有可能危及生命時,就需要透過排毒療程戒掉毒癮或酒癮,這是趟驚心動魄的旅程,因為當事人有可能會死掉。 然而曾幾何時,現今「排毒」一詞已擺脫它的原始含義並成為主流,還被養生產業強行借用,坊間充斥著所謂的排毒茶、排毒洗髮精、排毒油、排毒能量飲、排毒粉、排毒果汁、排毒沙拉、排毒書、排毒應用程式和排毒假期。那些在藥妝店或網路上販售的各種排毒商品,保證能排除某個特定器官或全身的毒素,並緩解一系列的毛病,它還附帶一個很令人高興的副作用:減重,幸好許多排毒商品還不至於蠢到在盒子上公開宣稱此療效。 艾希特大學(Exeter University)補充醫學榮譽教授艾德薩德.恩斯特(Edzard Ernst)曾在《衛報》(The Guardian)上發表一篇文章指出:「我要再次強調,排毒有兩種,一種是值得尊敬的,另一種則是不值得尊敬的。」他認為值得尊敬的那種排毒,是對性命瀕危的吸毒者所做的醫學治療;另一種則是「被企業家、江湖術士和庸醫劫持,用來推銷他們宣稱可以排除你體內累積毒素的假療法」。 恩斯特教授指出,如果你的身體無法排毒且毒素在體內堆積,那麼你很可能已經死亡,或需要重大的醫療干預,他強調:「健康的身體自有腎臟、肝臟、皮膚負責排毒,甚至我們在說話的時候肺也在排毒。目前沒有任何已知的方法,能讓健康身體中完美運作的臟腑運作得更好,排毒療法當然也不行。」所以基本上只要你有內臟,你就有在排毒。 但什麼是「毒素」呢?它是否只是一個包含了我們所有遺憾的詞語? 「Toxin」(毒素)這個字源自希臘語,《多蘭醫學詞典》(Dorland’s Medical Dictionary)將它定義為「在活細胞或生物體內產生的有毒物質」,被身體組織吸收後有可能引發疾病。它有可能是進入體內的東西(例如鉛或殺蟲劑),它還出現在毒品和酒精中,自然界中也有毒物,例如蜂毒或蛇毒。 但是在養生世界中,「毒素」的含義已變得相當彈性,毒素會令我們感到疲軟無力且會令人生病,是太多的毒素奪走了我們的活力,讓我們失去健康。現代人的許多毛病,那些感覺有點不舒服但又不至於病倒的情況,例如:疲憊和勞累、睡眠障礙、腹脹和便祕、關節疼痛和僵硬、臉部出油、頭髮枯黃、指甲容易斷裂、季節一變換就很容易得流感或感冒、心情喜怒無常、易怒、輕度憂鬱、夜裡容易被焦慮驚醒,以及雖然上了一堆皮拉提斯課、做了一堆仰臥起坐卻依舊不動如山的腹部脂肪……這些不舒服的情況全都被歸咎於毒素造成的。 我們澳洲人會在一月分接觸到很多毒素,此時我們的身體因為頻繁的社交聚會而變得虛弱,嘴裡經常殘留著前一晚的香檳酒微酸,一張收據顯示我們在凌晨兩點買了漢堡(但完全沒印象),我們在優步上吃掉漢堡但根本不記得有叫車……想到這一切我們就會脫口而出以下這句話,它顯示了我們的極限、終點、投降:「我真的需要排毒了。」 我真的需要去排毒。 而且我們是認真的。 雖然排毒挺時尚的,但其實打從人類出現以來,斷食(或嚴格限制熱量的攝取)就存在了,因為靠狩獵採集維生的早期人類,過的就是有上頓飯沒下頓飯、長時間沒東西吃的生活,我們也是這樣演化的。當人們變得富裕後,或至少是食物供應無虞時,則會基於宗教、道德和健康的目的而斷食,像耶穌、佛陀和印度聖雄甘地皆曾斷食過。 梵蒂岡二世之前的天主教神學家認為,我們凡人的肉身會在煉獄之火中度過一段時間,在那裡接受淨化和治療。《天主教教理問答》(Roman Catechism)指出,我們需要經歷暫時的懲罰,以洗淨我們的罪並開始療癒。其他的主要宗教也都在其教義和日曆中加入一些斷食的元素,例如猶太教有贖罪日(Yom Kippur),穆斯林也要在齋戒月期間斷食(日出到日落間不可進食),許多基督徒會在聖灰星期三和耶穌受難日,以及大齋節期間的星期五斷食,印度教徒則會在節日期間斷食。 飢餓與靈性有著深刻的聯繫,斷食被宗教視為通往純潔和啟蒙的道路,能讓我們更接近神。 西元六五年,羅馬斯多葛派哲學家、政治家兼戲劇家塞內卡(Seneca)建議他的朋友盧西留斯(Lucilius):「你得找幾天從你的事業中抽身出來,待在家裡少量進食,與貧窮建立商業關係。」因為斷食能減輕對舒適和物質財產的依賴: 「每次忍受個三或四天,有時可以斷食更多天,使它成為對自己的一種考驗,而非僅是個嗜好。然後我敢向你保證,我親愛的盧西留斯,當你吃到一文錢的食物時,你會高興得跳起來;你還會明白一個人的心境是否平和並不取決於財富,因為即使是在生氣時,她也會賜予我們足夠的需求。」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希波克拉底、畢達哥拉斯和蓋倫等古代哲人,也都建議短期斷食以淨化身心。希臘傳記作家普魯塔克(Plutarch)建議:「與其吃藥,不如斷食一天。」數世紀後,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也說了同樣的話:「對普通病人來說,稍微餓一餓確實比最好的藥物和最好的醫師更有效……過去十五年來,飢餓一直是我對付感冒和發燒的醫師,而且每次都奏效。」我認識的一位旅遊記者也推薦我斷食來調整時差。 然而跟斷食有關的科學知識卻很少,我很納悶:這會不會是因為斷食是免費的,無法被貨幣化或專利化?畢竟,它既不需要吃藥也不需要花錢,世界上從未有任何一家製藥公司生產過模仿斷食效果的藥品,不吃東西的行為是無法商品化的,我們想斷食還得付錢給那些能讓我們乖乖照做的專家──而幫我做這件事的人是劉醫師。 2│斷食一○一天計畫,就能活到一○一歲? 我報名參加的排毒計畫將持續一百零一天,宣傳小冊上承諾,只要我完全遵循他們的指導正確斷食,就能讓我的器官恢復到最佳狀態,而且我將無病無痛活到一百零一歲。 但是膽小的人並不適合這個療程,因為它一開始就是長達十四天的斷食,接下來也只能吃少量的固體食物:第一天吃半根小黃瓜,第二天吃五十克水煮雞肉(只有三根指頭那麼大),第三天可吃一顆雞蛋,然後又回到小黃瓜,在接下來的六十天裡重複此進食循環。可以喝紅茶和水,每天還要喝三帖由多種草藥熬成的中藥湯劑,這些水藥每天可提供大約兩百五十卡的熱量,因此雖然我覺得自己是在斷食(我啥都不能吃),但劉醫師認為這不該稱為斷食,而應稱為「排毒」,因為這些熱量是以液體的形式攝取的。 我在開始排毒的前一晚照舊出門狂歡。那是個典型的雪梨狂熱夜,飯店啤酒花園的酒桌被人群擠得水泄不通。那場景猶如一段縮時影片:三歲的我們、六歲的我們、十五歲的我們、二十五歲的我們、十一歲的我們、六歲的我們,然後是四歲的我們;大夥兒不停抽菸、喝啤酒,服務生送上一盆盆的洋芋片,冰桶裡的冰塊融化得太快,酒瓶在變暖的世界裡游盪和晃動著。 每個人都返鄉過暑假,我和艾瑞克、尼克、派翠克及喬爾相約在飯店碰面,後來我們跑去某個藝術家的工作室,坐在顏料罐上喝威士忌,之後我們又到百老匯的Oporto速食店續攤,時間是凌晨三點鐘,鄰桌有個男人從椅子上滑坐到地上,彷彿他的心臟剛剛停止跳動似的。 酒精和派對依然很有誘惑力,但這種誘惑充滿了複雜性。我質疑自己是否該在凌晨三點鐘出現在Oporto,我盯著滑坐到地上的那個男人,有點害怕地想著,他恐怕只比我多喝了一杯酒而已,卻都在凌晨三點的速食店裡,像動物一樣狼吞虎嚥地吃著漢堡。 今晚稍早時,在我斷食的前夕,我還胸有成竹地認為:我永遠都不會放棄這種生活,我喜歡這樣的夜晚,跟氣味相投的人聚在一起,他們全是我喜歡的人,而且彼此都合得來,我們每個人都是星座裡的一顆星,永遠圍繞著其他人轉。 要是我在晚上十點派對最熱鬧的時候乖乖回家就好了,但是我卻跟著大夥兒去了另一間酒吧,不但菸酒來者不拒,還喝了一小杯威士忌,接著甚至續了第三攤,在派對結束之前我是絕不會先落跑的。 當我站在Oporto外面等待優步時,救護車、計程車不斷急駛而過,我試圖跟那個癱坐在地上的男人劃清界線:別把我跟他相提並論,因為明天事情就會改變了,我將開始排毒,而排毒是某種道德上的譴責、自我鞭笞、撥亂反正,是一種為了讓我浴火重生、脫胎換骨,而對那些被我凌虐的可憐器官,施以凶猛的反燒,但最終我將煥然一新。 我在斷食前本應逐步收歛放縱的生活。 在開始如此極端的排毒療程之前的一週──兩週會更好──我就應該開始逐漸減少攝取咖啡因、酒精、肉類、糖、速食,還要減少食量,好讓我的胃縮小一些。我後來在泰國遇到的一位排毒醫師告訴我,他會讓所有斷食者在抵達泰國之前的兩週內,進行無蛋白質、無乳製品、以植物為主的限制性飲食,這樣當他們開始斷食時,身體受到的衝擊才不會那麼大。 讓身體和緩地進入無食物的狀態有助於它適應斷食,而我的行為無異於讓一架飛機突然從六千英尺的高空直接降落到跑道上,過程肯定很顛簸。但我寧死也不願意放棄飲酒作樂的生活,所以便帶著宿醉和一杯大拿鐵來到診所,想說在醫師允許的範圍內,儘量過得快活。 診所位在商場的四樓,一個很不熱鬧的角落,不是跟醫師有約的人是不會走到這裡的。這間診所的院長是劉樹權中醫師(Shuquan Liu,他的姓頗有先見之明,預示著我在排毒的後期階段將滯留不前),隔壁是一家看起來一派祥和的肉毒桿菌診所。一走進診所,一股潮溼和腐爛樹枝的氣味撲鼻而來,我後來才知道,那是診所在裡屋熬製的水藥味。一般的店面都是賣東西給上門的客人,但是來到這間診所的人卻是花大把銀子(一星期約需兩千美元,約四萬台幣)換取不吃東西,我們是為了強制執行一種不存在的情況而付費。 診所的櫃檯有個接待員和一個玻璃櫃,櫃子裡擺放著許多一模一樣的盒子,裡面裝了等著客人領取的水藥,盒子上寫了客人的名字,我偷偷摸摸地想知道都有些什麼人,說不定某個名人也在排毒? 其實我現在非常非常緊張,這幾個星期以來我一直對這個排毒計畫感到焦慮,腦子裡不停想著:停止進食的實際感覺是什麼?我受得了嗎?我之前曾有幾次嘗試一天不吃東西,用超強的處方減肥藥來抑制飢餓感。我跟食物的關係一向不複雜,對於進食的內容和時間皆隨心所欲,我對飲食的看法就跟影集《女孩我最大》(Girls)裡的漢娜.霍瓦斯(Hannah Horvath)一樣:生活中已經有那麼多事情要煩心了,哪還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為「食事」斤斤計較。 更何況身為旅遊作家的我,經常要造訪世界各地的一流餐廳,吃那種色香味俱全的豪華大餐。有次我接到一個任務是去義大利的波隆那,在兩天之內品嘗十二種肉醬(bolognaise),包括豬肝和豬髓,還有混入豬血和香料攪拌而成的豬眼泥,像髮絲一樣細的天使義大利麵,全都用摩德納紅酒沖進肚裡。 最近一次任務則是到馬來西亞檳城的喬治城旅遊,早餐吃印尼炒飯;在叢林的帳篷裡吃接骨木莓棒棒糖和咖哩泡芙的上午茶;在一家純白裝潢的法式餐廳享用十道菜的豐富午餐;在東方大酒店(Eastern & Oriental Hotel)品嘗司康和蛋糕下午茶;在一家藝廊喝香檳配開胃小餅乾;晚餐則是菜色豐富的中式盛宴;最後還到一家夜總會吃宵夜,在那裡你可以吃到各式各樣的馬來西亞小吃。這麼多食物全是在一天之內吞下肚的,所以我哪來的意志力能夠忍住十四天不吃東西(一口都不行),然後再連吃八十六天嚴格設限的飲食?除非把我打昏,否則我怎麼可能這麼多天不吃東西。 其實我最主要擔心的是持續飢餓可能產生的身體疼痛或不適,我還擔心我會死掉。 接待員要我坐下來候診,她還遞給我一本《哈潑時尚》(Harper's Bazaar)雜誌,上面有篇親身體驗排毒計畫的記者所寫的文章,她寫道:「這種每天必須喝三次、散發著惡臭的神祕水藥,令那些口耳相傳的皈依者臉皺成一團,卻又說這是他們做過最好的事情。他們還警告我不能吃東西是個苦刑,需要強大的意志力才能挺住,但我需要知道更多資訊。」 我也想了解更多資訊,我很好奇我是否也會成為一名「皈依者」,愁眉苦臉地喝下可怕的水藥。 我還讀了很多關於排毒的其他資訊,它首次出現在公眾面前是因為澳洲前總理滕博爾夫妻倆都做了排毒,滕博爾接受《環球郵報》(Global Mail)採訪時表示:「我必須說斷食令我大開眼界,因為它讓我明白我可以掌控自己的身體和食慾,得知此事真的獲益匪淺。」當滕博爾時隔數週再度現身公眾面前時,他看起來大不相同,大家還以為他得了癌症。從那時起他便一直維持減重十四公斤後的體重,未再復胖,但絕口不提斷食的事。

作者資料

布里吉德.迪蘭尼(Brigid Delaney)

《衛報》的資深作家,之前已在澳洲出版兩本書。身為旅遊記者的迪蘭尼,曾造訪世界各地的養生專案並報導相關趨勢,作品散見於《Vogue》女性時尚雜誌、ABC網路平台、CNN、《悅遊》雜誌(Condé Nast Traveller)等許多媒體。

基本資料

作者:布里吉德.迪蘭尼(Brigid Delaney) 譯者:閻蕙群 出版社:采實 書系:心視野 出版日期:2023-06-29 ISBN:9786263493377 城邦書號:A2050437 規格:平裝 / 單色 / 33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