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6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分類排行
-
徒步旅人:深入台灣20條故道,在走路與獨處中探索島嶼記憶,與自己對話
-
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日本出版界話題作,只有紙本書可以體驗的感動)
-
【親簽版】咖啡館推理事件簿7:將方糖沉入悲傷深淵(限量扉頁作者親簽版.百萬暢銷系列十週年最新續集)
-
一之瀨尤娜飄浮在空中【現象級動畫電影《夏日幽靈》姊妹作!】
-
各種悲傷:失眠、幽閉恐懼、家有膽小狗⋯⋯瑣碎到難以啟齒的小困擾與小怪癖【短篇故事集】
-
無貌之神【不朽名作《夜市》再進化,獻給大人的暗黑童話】
-
瓊瑤經典作品全集:窗外(限量燙銀流水編號創作60周年紀念典藏電影劇照書衣精裝版,國際巨星林青霞驚豔世人首次主演經典長片))
-
來自天堂的雨【紀念版套書】
-
薇奧菈在草地嬉戲:拉娜・德芮詩集【獨家中英對照版】
-
【新譯】十二國記-魔性之子
內容簡介
生命的偶然與必然,如今只是自然。
只要不忘,一切都好。
以味蕾召喚記憶,用書寫惦念人情。
飲食作家的前世與今生──
韓良憶的半生態度。
過往種種,我始終懷抱著誠意。
曾經的那些人、那些事,如今雖多已不復見,
仍慶幸──他們還留在我的回憶和文字中。
人生一半,滋味如何?
是回憶深處的眷戀之味。幼時與父親尋遍桂花餅「金剛蹄」的午後,舊時氣味雖已消散,父親手心的溫度卻猶然溫暖。大考前與姊姊在深夜共享餛飩湯,寄託著對新生活的滿心嚮往。和法國男孩的青澀戀情,一如croissant溫熱香酥,卻不耐久存。過往已逝,所幸曾經寫下,得以永存不忘。
亦是浪遊與日常交織的豐美之味。她遊歷各地,最鍾情的仍在尋常裡,市場街坊的角落總有最多樂趣。她的旅行半居半遊,彷彿在異地過上了一段借來的人生。她信仰美食,最畫龍點睛的佐料卻是音符,義大利麵宜搭配帕華洛帝,烙煎香料牛排則一定要聽湯姆.威茲。
對時間流轉的體察,更是人生一半深刻領悟的生命之味。用當令的食材品嘗當下,從婆婆的豆湯留住惦念,大年初一用一鍋甜香,喚醒最熟悉的年味。而所有的走過與嘗過,都成為如今一再回味的好好活過──半生如此,滋味如是。
回味無窮推薦──
【《家酒場》、《小聚會》作者】比才
【導演】王小棣
【作家】李昂
【作家】洪愛珠
【廣播人.作家】馬世芳
【台大外文系特聘教授】張小虹
【音樂人】陳建騏
【詩人】楊澤
【APUJAN創意總監】詹朴
【作家】蔡珠兒
【作家.節目主持人】蔡康永
【劇場導演】黎煥雄
(按姓名筆畫序排列)
目錄
目錄
半生滋味,就這樣吧
輯一:記憶之味
我的記憶密碼
以九層塔之名
耶誕夜的童話屋
以粥養生
最後一碗清冰
漸去漸遠的梆子聲
凱撒不在義大利
日安,巴黎尚皮耶
所謂飲食作家的前世
只要不忘就好
甜美的生活
二姊
最後的滋味
輯二:流浪之味
昨日的菜單
遊走在世界的市場裡
尋找炸魚薯條
留在普吉的德國咖哩
夢幻的費雪漢堡
品嘗簡單的快樂
櫟樹下的廚房
徘徊聖雅各古道
La Dolce Vita──甜美的生活
卡瑟拉斯農莊的一天
阿爾薩斯的陽光與晨露
輯三:生活之味
如何謀殺一顆雞蛋
海畔有人
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
高麗菜的他鄉故土
各唱各調
食蔥有時
當Pavarotti遇見pasta
細火慢燉布拉姆斯
加勒比海風情的芒果豬排
誰在那裡唱著寂寞的歌
屬於Leonard Cohen的夏日記憶
輯四:季節之味
春光的滋味
夏天裡過海洋
一抹豔紅,從安第斯山飄到北海畔
野味之季
冷嗎?來碗荷蘭豆湯
立食,在寒冬
年味
序跋
半生滋味,就這樣吧
年輕的時候,如果有人對我說,未來我將出版逾二十本以散文為主的華文著作,我應該會哈哈大笑,說「別鬧了」。要知道,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懷有足以傲人的才氣和文筆,更不曾立志寫作,這主要是由於,我從小到大課業表現雖然不差,國語或國文成績也還過得去,作文分數卻是時好時壞,碰上老師出的題目恰好是我有所思、有所感的主題,能拿個甲或甚至甲上,倘若絲毫引不起興趣,就胡謅亂寫,被老師批個乙也是應該的事。總之,儘管我曾經是愛讀雜書的「文藝少女」,作文成績卻讓我多少有自知之明,並未妄想自己能當作家。
然而彷彿一轉眼,多年過去,我如今最為人知的身分竟是「作家」或「飲食作家」,看著自家書櫃上那一排署名韓良憶的著作,依然感到難以置信,怎麼我就這樣以寫作為業了。關於我起初何以拾起筆來寫食談飲,在前著《家常好日子》中,已藉〈食話從頭說〉說明大概。在你現在翻開的這一本《半生滋味》中,有篇名為〈所謂飲食作家的前世〉的散文,也作了一些交代。
這會兒,更不可思議的是,明知自己算不上文壇重量級作家,卻居然要出精選集了,真不知哪來的膽量!不過坦白講,本書之所以出版,除了我有一點傻大姐性格,做事常憑著天外飛來的莽膽外,也與總算緩和下來的新冠疫情有關。
疫情期間,我一如絕大多數人,生活出現不小的變化,最顯著的不同就是,不得不暫停越洋旅行,乖乖待在台北,在疫情最嚴峻時,甚至一連數日足不出戶。長期待在家中,培養出一大興趣:在串流平台上看電影,看厭了就讀書、聽音樂。有一天,又站在書房的書牆前左顧右盼,盤算著要讀哪本書,隨手自最近的架上抽出寫作生涯早期出版的《青春食堂》,隨意翻開。
這一看便放不下,並不是覺得當年相對年輕的自己,寫得有多麼好(雖然不能不承認,有幾篇我還滿喜歡的),而是書中二十篇長短不一的散文,皆透過味覺追憶往事,在又過二十年後,早已步入中年的我雖未遺忘這些往事,對提筆憶往時的心情,卻只留下模糊的印象。重讀舊文提醒了我,原來自己當時是這麼想,有這樣的感受。
於是一篇散文讀完再讀一篇,一冊舊作讀完又讀一冊,出版精選集的念頭慢慢在腦中成形,我想從這些已絕版且極可能不再印行的著作中,選出一些對自己的人生特別有意義或個人偏愛的文章,結集成書,一來當個紀念,二來則是,近些年來才認識我的讀者,有興趣或好奇的話,亦可透過這些「少作」與「舊作」,看看韓良憶是如何「莫名其妙」地成為所謂飲食作家或作家,說不定書中有些想法與心情故事,可以引發讀者的共鳴。
選入《半生滋味》的文章,記錄了我半生嘗過的滋味,有實質的飲食滋味,也有抽象的人生況味。說真的,若干作品如果換成現在的我來寫,可能會成為不大一樣的文章,這是因為隨著年紀的增長和現實生活更多的磨練,我從文筆風格到對生活的感觸,皆已不同於過往。然而話說回來,過去的「我」難道不是當下的「我」的一部分?而我以前寫的文章不也曾切實地參與並構築了我的人生?儘管歲月遞變,偶爾難免有物是人非之感,我還是十分慶幸自己曾以文字描述某段時光的生活,記下我遇見的一些人和事物。縱使這些人、這些事物如今已有一部分不復得見,至少在我的文字中留下紀錄。這麼看來,能夠成為作家,寫下這些文章,實在是我的一大福分。
這本書分為四輯,在多篇文章後面,以及每一輯的末尾,我新寫了一些段落,有說明亦有檢討與感想,算是後記。至於文章本體,除刪掉好比「了」、「的」之類的贅字和當年未發現的錯字外,其他並未更動。
回首前塵,最感謝的仍是筆耕生涯中那些曾鼓勵過我、給過我機會的「貴人」,沒有他們,不會有今日敢於自稱是作家的韓良憶。此外,就像我說過不知多少次,一本書的完成,從來不是作者個人的功勞,我要謝謝歷年來合作過的文字與美術編輯、行銷和發行同仁,特別是皇冠出版社方、前任總編輯盧春旭與現任總編輯許婷婷。各位多年來相信我、支持我,點點滴滴,我都銘記在心。
還有本書責編黃雅群、行銷薛晴方,以及為本書設計封面的楊啟巽先生,謝謝您們。
韓良憶寫於癸卯年大暑
內文試閱
所謂飲食作家的前世
一九九二年秋天一個有風的傍晚,有個失意的人半夢半醒地躺在離地面約二十公分的床墊上,一隻小老鼠旁若無人地爬上她散落在枕上的髮絲,人鼠之間的距離不到兩公分,此人倏地彈起,尖叫出聲,聲音之淒厲,把老鼠也嚇得吱吱叫著往牆邊一竄,轉瞬不見蹤影。人鼠雙方在幾近魂飛魄散之餘,誰也沒料到,就在那一剎那,這個人的人生從此轉了彎,一兩年後,她竟然成了所謂的作家──儘管在那之前,她尚需歷經一段類似狗仔隊的生涯。
而那個人,當然就是我。
還記得當時我一個箭步衝到浴室,狠命搓洗我那一頭被鼠爪沾污的及腰長髮,邊洗邊認真考慮要不要乾脆找家髮廊把頭髮剪掉算了。在用了快半罐洗髮精後,我頭上包著浴巾,坐在小客廳裡,終於下定決心,剪髮非解決困境之道,釜底抽薪之計是,搬家。
就在那鼠輩闖進臥室的幾個月以前,我和大學時代開始交往的男友因第三者的介入而分手。他把私人物品通通搬走後,我一方面耽溺在自艾自憐當中,一方面也一直在考慮著要不要搬離租處,屋裡有太多感傷的回憶了。
然而我從小便是個意志不堅、欠缺行動力的「豎仔」,始終拿不定主意,就這樣猶豫不決,一天拖過一天,直到那一晚,那隻鬼使神差的老鼠當頭棒喝,猛然嚇醒了我:再不割除惰性,再這樣渾渾噩噩過日子,我就完蛋了。正好親戚有間小公寓空著,看我一副可憐模樣,便宜租給我,過了數日,我搬進台北東區邊緣的大樓住宅。
新家並不大,家具設施卻齊全,尤其是開放式廚房完全可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來形容,流理檯、瓦斯爐、冰箱這些基本設備就不必說了,甚至連一般家庭沒有的烤箱也有,還是那種安在爐台下的歐美式大烤箱。不過,我因為情傷仍未平復,無心下廚,小廚房就被我晾在那兒,充其量拿來做做簡單的早餐或下碗麵,直到有天夜裡,我輾轉反側到自己都受不了,索性起床泡茶吃點心,偏偏餅乾受潮,沒法吃,而我橫豎睡不著,就參考食譜書,利用手邊現成的材料,烤出了一大盤甜餅。
這一烤,烤出了興趣,只因為烹飪是多麼令人驚喜的一件事,你只要有一點麵粉、油、糖和兩顆雞蛋,按部就班地操作,就可以像施展魔法般變出香噴噴的餅乾。烹飪又是多麼叫人安心的一件事,一條魚永遠是一條魚,不論紅燒、清蒸或乾煎,它絕對不會變成炒青菜或麻婆豆腐,我這個烹魚的人唯一能做的,就是用心、專心燒好這一盤魚,而在這洗切炒煮的過程中,我心底種種的糾結似也慢慢地打開了,那或是烹飪這件事對我最好的回報;曾經惶恐又失意的我,總算在廚房裡找到我的「小確幸」。我從此樂在下廚,也在無心插柳的情況下,為後來的食物書寫奠定了基礎。
精神既已振作,我決定為改變人生跨出下一步。說來也巧,任職的《聯合晚報》當時恰好有個採訪記者缺,我提出申請,就這樣從內勤的編譯,搖身一變為成天得跑來跑去的影劇記者。由於專長是英語,又愛聽音樂,愛看電影,遂主跑外語音樂、外語電影線,兼及表演藝術。
算我運氣好,跑線不久就碰到大新聞,麥可.傑克森將在一九九三年九月來台演出,那時這位「流行樂之王」疑似戀童的新聞尚未爆發,聲勢如日中天,他來台肯定是各報互相較勁的大事。主管一聲令下,「天王」人還沒來台北,我就一連寫了六篇連載稿,概述其人截至當時為止的星海生涯。前不久麥可猝逝,我那六篇稿子被編輯從檔案中翻出,登上電子報,我一看簡直要臉紅,哪裡是「本報記者韓良憶特稿」,根本就是英翻中資料整理。
過了三個月左右,天王來了,他的好友「玉婆」伊麗莎白.泰勒也帶著當時的丈夫同行。各報紛紛派員進駐他們下榻的五星旅館,其中包括《聯晚》,只不過「大報」都是好幾位記者團體作戰,晚報人力有限,就我這個菜鳥記者作先鋒。我拎著幾件換洗衣服住進了豪華大飯店,開始打起生平第一場真正的新聞戰。然而因為人單力薄,迫不得已只能另闢蹊徑,專去別的記者懶得去或判斷不必去的地方打探消息。
有一天傍晚,大夥全擠在飯店大門口、車道出口等候天王出飯店,我想他既要出門總得搭車,便一個人逛到地下樓停車場,那兒倒沒什麼人,只有同報系一位支援的記者、零星數位歌迷和飯店員工。我剛站定,還在東張西望時,電梯門開了,戴著墨鏡、一身軍服式標準打扮的天王走出來,視線似乎正朝我投來,我情急之下,開口便用英語蠢呆地說:「願上帝保佑你,傑克森先生。」他轉過頭來看著五、六呎以外的我,輕聲地說:「哦,謝謝你。」
「歡迎你來台北,你覺得這裡還好嗎?」我趕緊補上一句。
天王露出淺淺的微笑,「我很喜歡台北(I love it here, Taipei)。」(多麼制式的回答!)
他話才說出口,人就被保鑣簇擁著坐上了車。
短短幾句對話被我寫成新聞,成了第二天晚報的小「獨家」,文中卻未提到我從頭到尾都一副路人模樣,根本未對他表明我的記者身分,而今回頭一瞧,如此行徑和今日的狗仔隊似也相去不遠。
像狗仔也好,還算不上狗仔也罷,總之我在報社站穩腳步,煞有介事地當起影劇記者。彼時中國大陸市場尚未崛起,台灣消費能力高,對國際娛樂企業而言算得上亞洲重要的市場,我因而在短短不到四年的記者生涯中,有機會在海內外近距離接觸、專訪過不少外國大牌演藝人員,印象較深的有日本的動畫大師宮崎駿、英國歌手史汀和影星艾瑪.湯普森、美國的R.E.M.合唱團、爵士樂手溫頓.馬沙利斯、導演奧立佛.史東,還有丹佐.華盛頓、華倫.比堤、基努.李維等大牌影星,以及後來當上加州州長的阿諾.史瓦辛格等,真是族繁不及備載。
而同我「距離」最近的,還是麥可.傑克森,那距離甚且是零。
一九九六年十月,傑克森二度來台演唱,儘管當時他已備受醜聞困擾,但台灣歌迷依然熱愛這位天王,演唱會又是大轟動,這一回更南下高雄演出,台北的影劇記者緊追不捨,隨之前進南台灣,這一回還多了不少電子媒體,因為就在天王兩次來台間,台灣有線電視漸成氣候,成立了娛樂綜藝頻道,出現像《娛樂新聞》這樣的節目。
到了高雄後某一天,唱片公司透露天王下午可能到某賣場購物,眾家平面和電子媒體記者聞風紛紛前往,進入賣場就戰鬥位置。我呢,沒事人一樣,蹓躂到賣場後方的個人清潔用品區,磨磨蹭蹭,打算買罐洗髮精,南下前打包行李時忘了帶,而高雄好熱,晚上採訪完不洗個頭怎麼行?這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哇!
每一牌的洗髮精我都拿起來端詳檢查一番再放下,好不容易挑中一罐,才施施然走向收銀台。咦,怎麼整個賣場靜悄悄,方才鬧哄哄各就各位的記者那會兒全在外頭隔著玻璃窗向內張望。我往大門口一瞧,走進來的不正是戴著帽子和口罩的麥可.傑克森嘛,他的後方三呎處有位高大的光頭保鑣,亦步亦趨,四下打量。我頓時明白,這裡清過場,記者全被請出門外,僅餘我這個手拎著洗髮精的漏網之魚。
保鑣守在近門處,繼續警戒,我將錯就錯,做出一副逛大街的模樣,東摸摸西摸摸,在賣場裡晃蕩,逐漸朝天王方向前進。麥可買了一些光碟之類的物品後,走到鐘錶櫃前,離我只有三、四米,而保鑣仍在門邊。麥可開口向店員說了什麼,很小聲,不懂英語的售貨小姐一臉緊張的表情。
機不可失,我簡直是衝了過去,與他並肩而立,說:「可以的話,我來翻譯吧。」他看了我一眼,和善的眼神似乎有一點困惑,但仍緩緩地說:「請問這裡有沒有螢光的G-Shock?我想看看。」透過口罩傳來的聲音細細尖尖,有點有氣無力。
我照本宣科翻譯完畢,售貨員拿出一只錶,麥可接過去握在手中端詳,我一看機會又來了,一面伸手半遮錶面擋光,一面說:「你看,亮亮的,有螢光。」我的手蓋在麥可露在衣袖外的手上,那裡的皮膚白皙得近乎透明。此舉大約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天王輕輕說了聲謝謝便轉身離去,走出賣場。在將近十三年後,麥可.傑克森遽然離世後的此刻,那如同被風捲起般飄走的背影是那麼不真實,卻又猶在眼前。
這條新聞我發了,卻是輕描淡寫,並未按當時兩大影劇報的作風,炒作成「獨家貼身採訪」,倒不是我變得比較不狗仔了,而是對工作已生倦意,覺得影劇記者生涯原是夢,不時自我質疑這些消費明星名流的花絮、八卦,除了茶餘飯後可以閒嗑牙以外,對我、對別人有什麼意義呢?那一回與天王的零距離接觸,與其說是善盡記者職責,不如說是自覺地在演一場戲:窗外眾目睽睽,我至少該扮出認真採訪的樣子吧。
而就在那之前不久,我到當時開播不久的台北愛樂電台採訪時,很不務正業的花了大半時間和電台台長大聊特聊在家聽古典樂做菜的心得,意外博得青睞,應邀主持起一個名叫《羅西尼的台灣廚房》的節目,每週末晚上在空中播音樂講美食,偷渡我對吃東西這件日常生活要事的想法和態度,為我日後成為所謂飲食作家埋下伏筆。
麥可離開台灣的三個多月後,我辭去報社的工作,結束並不輝煌的類狗仔記者生涯,旋即在《中國時報》的〈娛樂週報〉版撰寫與電台節目同步同名的專欄。雖說在前此一年多期間,我已陸續發表過幾篇食物散文,這個固定的報紙專欄卻更大力地推了我一把,讓我正式踏進彼時尚有點冷清的飲食寫作江湖,也促成我日後出版《羅西尼的音樂廚房》這本食書,至於這片江湖後來竟會發展成當今這般百家爭鳴、各顯神通的盛況,則當然是我始料未及的事。
/
往事歷歷,歸根究底,我是不是該感謝那隻「相愛相殺」的小老鼠?
沒有牠的橫衝直撞,可能就沒有後來變成飲食作家的我。(但是,在此衷心祈願,鼠輩,不論死活,都離我遠一點!)
La Dolce Vita──甜美的生活
每天早上約莫七點半,屋外就傳來車輪在碎石路上滾動發出的軋吱聲,還有兩三聲汪汪的狗吠,這時我會一骨碌地從床上爬起,掀開窗簾,目送瑞琪的小車駛上公路,然後面朝著窗子下方,向正預備出門遛狗的悠娜道聲早,緊接著到浴室迅速淋個澡,讓自己整個清醒過來,再回房把還在賴床的約柏搖醒。
陽光多好,再貪睡可就辜負了大好時光。何況山間的夜晚格外寂靜,這幾天我倆都是十一點左右便就寢,一夜好眠,這會兒也該睡飽了。
瑞琪天天早上都在這時辰出門,她通常比我們早上床,每晚一過十點便向大夥道晚安,回到她和悠娜共用的大套房裡側小房間。悠娜、約柏和我會再聊個十來分鐘,直到悠娜也撐不住,告辭回房。她的床在套房的外間,和瑞琪的寢室雖僅隔著一道薄壁,但是只要輕手輕腳,並不會吵到室友。
我和約柏最晚回臥房,我睡前習慣看一會兒書,把床頭燈壓低,以免打擾丈夫。約柏大概是平日在大學的研究工作太勞心,自我們來到奇揚地谷地以來,身心一下子放鬆,每晚都是一沾枕就睡,天天不睡足八個鐘頭絕不起床。
瑞琪一早出門,是為了到格雷微的麵包坊去買新鮮的麵包和可頌,後者在義大利文叫cornetto,味道比法國的甜,有的裡頭還塞了卡士達奶油(custard)或巧克力餡,這時就不叫做可頌,而稱之為brioche,更甜。義大利人好像挺愛吃甜食,他們一大早喝杯加糖的濃縮咖啡或卡布奇諾,再來個加餡或不加餡的可頌,便是早餐。
我早上本就吃得少,這種簡單的早餐甚合吾意。另外三個荷蘭人卻不然,從小習慣一早就來上兩三片麵包,加乳酪或火腿,這會兒人雖在義大利,胃卻還是荷蘭胃,不這麼吃,胃腸就是不踏實。這跟有些台灣同胞每一餐都得吃上幾口白飯,否則老覺得自己沒吃飽,想來是差不多的道理。
早餐桌上,少不得咖啡和茶,為了配合喝不慣濃縮咖啡的悠娜,我們都是喝荷蘭帶來的濾泡咖啡。瑞琪則喝紅茶,因為一旦出了門,「到外頭就沒像樣的茶了」。
瑞琪對義大利咖啡店和餐館賣的茶,很有意見。這裡的bar或caffè,多半都只備有普通的茶包,不供應散裝的茶葉,加上泡茶的熱水又取自濃縮咖啡機,水溫頂多八十幾度,泡出來的茶怎會好喝。
義大利咖啡館不講究茶的品質,有其現實的理由,因為一般義大利人到咖啡館根本就不喝茶。他們多半是站在吧檯邊,點杯濃縮咖啡,加上一大匙糖,一飲而盡,隨即走人。我偶爾看到有客人點茶喝,十之八九是外國觀光客,比方受不了濃縮咖啡的瑞琪和悠娜。
我很慶幸自己喝得慣義大利式濃得不得了的咖啡,約柏更是如魚得水,早餐桌上的荷蘭咖啡都只是意思意思,喝個一杯解解渴,絕不多飲,因為待會兒就可以下山,不論是名勝古蹟也好,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小鎮也好,只要有bar和caffè的地方,就有好喝而且絕對道地的espresso。「那才是真正的咖啡。」約柏如是有云。
我們在餐桌上慢慢享用早餐,一邊討論這一天的行程,要是想出門觀光,席耶納(Siena)和聖吉米釀諾(San Gimignano),駕車一個鐘頭左右到得了,甚至可以搭客運。不想跑遠的話,就下山到格雷微,隨意逛逛,買買菜,或到露天咖啡座喝杯飲料,坐坐聊聊,觀望市井人生,盡興了再回山上,要麼到山頂的小館邊吃pasta邊俯瞰谷地風光,要不就由我做清淡的午餐,四個人在自家的院子裡喝點小酒,吃盤沙拉或火腿臘腸配大蒜麵包,餐後隨個人的興致,是要做日光浴啦,在樹蔭下看書乘涼啦,還是要帶狗兒到樹林裡散散步,都行。
初秋的托斯卡尼,黃昏來得比夏季時分早,但也要七點多才暮色四合,我們晚飯因之開得也晚,八點左右才上桌。我在那兒待了短短一週,倒做了四次晚餐,其他三頓則是到山頂的小館或格雷微的餐廳。這樣的安排,別人覺得如何,我不得而知,我自己以為很不錯,因為這一方面大大地滿足了我在托斯卡尼廚房做義大利菜的心願,二方面又可調劑調劑大家的胃口;頓頓都上館子吃,太膩了。
說實在的,我原本並不知道,度假可以是這麼愜意,卻又這麼豐富。
我也曾經以為好不容易出國一趟,一定要把握分分秒秒多去幾個地方,才能多長一點見識。於是,我早上看古蹟,下午逛博物館,到了晚上,吃飽飯就回旅館未免太無聊,乾脆去坐船遊河或看表演。我天天從事著如此「充實」的行程,幾天下來,好像看了很多,可是那些地方、那些經驗,似乎都跟我沒有發生什麼真正的關係,以至於回國之後,別人問我有什麼感觸,竟楞楞地說不清楚,再一尋思,讓我回味再三的,常常不是那些名勝古蹟,而是浮光掠影的某些時刻。
那些時刻往往是別人的日常生活中一個尋常的片段,比方在街坊菜市場的一角,看到聽到菜販和顧客熱心地討論今天是蘿蔔較甜,還是黃瓜較脆,我儘管只是旁觀的過客,卻似乎也體會到市井生活的簡單況味。
我漸漸發覺,作為一個來到異鄉的旅人,觀察那裡的人怎樣過著他們每一天的生活,往往比參觀名勝古蹟,更能帶給我樂趣。可以的話,我也想試試看過這樣的日常生活。
可惜,在這以前,我並不曉得這世上還有「居遊」的度假方式,能夠或長或短地讓人「換種生活過過看」。我所謂的居遊,是指找個自己喜歡或嚮往的地方,租間房屋或公寓,一住至少一兩個禮拜,以那裡為暫時的家居基地,既可四處遊覽,也可過過不同的日子。
早知道的話,我年輕時至翡冷翠上為期一週的烹飪課時,就不會下榻在久住真令人氣悶的旅館,而該租一間按週收費的小套房,白天上完課,就去雜貨店、市場買食材,晚上在自己的小廚房演練新學的幾招,看自己到底學會了沒有。
我來過義大利好幾次了,直到這一回,才真正隨著托斯卡尼居民的步調過日子,這才結結實實地感受到,義大利人所謂的甜美生活(la dolce vita),究竟是什麼滋味。感覺上,我彷彿是在借來的時空裡,過著一段借來的人生,因其短暫,更覺得美好而珍貴。
/
和兩位荷蘭女士共同度過的托斯卡尼假期,是我首度嘗試居遊,一試就愛上。不過我的第一本居遊書,主題卻非托斯卡尼,而是西南法。《我在法國西南,有間小屋》在二○○四年出版後,迴響頗佳,令我有了動力,將這短短一週的第一次居遊,加上後來在盧卡一待半個月的經歷,寫了第二本居遊書《我的托斯卡尼度假屋》。
作者資料
韓良憶
飲食旅遊作家和譯者,曾旅居歐洲十三年,目前和荷蘭丈夫定居台北。自認是饞人,對美食有信仰,樂於動手烹飪,愛旅行,愛散步,生活中不能沒有書本、電影和音樂。曾在報紙和電視媒體工作,還當過電影助理製片,目前在台北BRAVO FM 91.3電台主持節目,並為台灣和中國大陸多家報刊撰寫專欄。繁簡體中文著作加起來近二十本,譯作更多。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